旅游开发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开发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开发报告

旅游开发报告范文1

____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急功近利,管理缺位和保护不力等原因,也带来了环境被破坏,文化被误解、歪曲等负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凸显了________苗族传统文化在立法方面的缺失和执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加快____苗族文化旅游的立法步伐,尤显迫切。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____苗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再生性。____旅游文化资源普遍存在苗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差异性与不可再生性。整个____区以峡谷、奇山、奇瀑等自然景观为基础,“静、野、奇、特”的峡谷风光与苗族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夯沙乡集镇体验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民族演艺文化,夯吉村摄苗寨美景,学苗家武术,踏“弹琴场”听天籁之音,大丰冲 “太阳鼓”观奇瀑,唱《吕洞神活》,吕洞村感悟以圣山祭祀为依托的苗族祭祀文化,矮坡村品黄金茶,排拔摘瓜果蔬菜,吃农家饭回归山野,新田老寨古榉木树下听____爱情故事,置云海天堂看沧桑圣山。由此可见,____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呈现出与其他苗族地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不一样的天赋。

(二)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起步迟、规模小与多样性。____苗族旅游文化产业于21世纪因____州“百千万工程”逐渐兴起,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形成六种产业类型。一是小桥流水型。主要以梯子村和夯沙村为代表,依托夯沙河纯净的山体资源和恬静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桃花虫”和苗育饮食文化,以赤脚抓螃蟹,捉挑花虫为主要娱乐方式,以桃花虫和长桌宴为主要特色饮食及小桥上柳荫下欣赏田园美景。二是地方特色餐饮型。主要以吕洞村苗家酸鱼、苗家酸肉等地方特色餐馆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吃”为主要旅游内容,并辅以一定的休闲活动项目。三是少数民族风情型。主要以夯吉村为代表,依托当地苗族长期存在的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村寨风水及建筑构造、生产方式、苗族织锦、民族服饰、节庆(武术表演),、稀缺的“弹琴场”等资源进行开发,以体验苗族风情为主。四是农作物采摘型。以矮坡村、吕洞村为代表的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区,依托当地特有的黄金茶、猕猴桃、桃子、李子、梨子等经济作物,以游客采摘为主要体验,辅之以一定餐饮和休闲娱乐活动。五是农家庭院型。以排拔、蜂塘的部分农家乐接结点为代表,依托周围的自然环境,当地原生态的农事生态活动,并辅以一这的娱乐活动。六是科技农业型。主要以梯子村、夯沙村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种植基地为代表,依托种植景观,以观光为主,并辅以一定的购物活动。

旅游开发对____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开发过程其实就是保护过程,要在发掘、整理和提炼____苗族、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苗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前,____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面临突出的法制问题。一是商业化趋重,苗族文化“失真”问题;二是文化同化使其原生态环境开始面临的破坏。

旅游开发报告范文2

茶文化正了名。但还远不够,必须要让国内外游客认同,并产生消费欲望。所以要充分借助现代立体媒体工具(尤其是互联网)和旅游营销活动(文娱、体育、会展、学术)等,加强推介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开发**擂茶文化旅游产品时,一定要注重对擂茶文化内在精神的发掘,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文化旅游的愉悦,性情受到陶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了淡化商业性表演成分,可考虑重点扶植临近**景区,擂茶文化氛围浓、民风淳朴、民居古朴、村落整洁的自然村作为**原生态擂茶文化保护和旅游开放示范村。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实行规范生产,确保食品安全。

避免政绩扶植、短期突击等浮躁的短视行为,切实把握擂茶文化的优势与特色,找准与周边区域及相似行业的定位坐标,透彻分析**擂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市场(**本地-湘中长株潭-湘西张吉怀)、基础市场(宜昌-武汉-沪宁杭-粤港澳)、机会市场(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客源市场条件,明确**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有的放矢的确定各阶段目标。其次,由于旅游业与社会各界关联性极强,所以旅游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工作协同,实现大**区域擂茶文化旅游管理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管理体制创新,规范引导社区、企业、个人参与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使其服务社会、造福于百姓。

旅游开发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文化生态,多民族共生,旅游开发与保护,高黎贡山中部

 

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文化进化和过程》(1953)一书中提出“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后经萨斯林等人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但西方文化生态学主要强调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而我国哲学家因为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认为文化生态不仅应该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应该强调各子文化之间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传承和变异都与其所产生、发展的环境息息相关。[1]目前,文化生态理论不仅用于解释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考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已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地域宽广, 复杂的地形和良好的生态为多元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土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适应,维系着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特质。我省高黎贡山中部地区就是这样一个多民族共生,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地区。

一、高黎贡山中部地区概况

高黎贡山中部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主要是指保山境内高黎贡山西部这一段,北起白凤坡,南至沙田山脊,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0米。主要包括东面的芒宽、潞江和西面的界头、曲石四个乡,有30余种民族居住于此,世居民族有汉、白、傣、回、苗、徳昂、彝、景颇等13个民族,这些民族以大分散、小聚居和多个非主体民族杂居的共生方式存在于高黎贡山中部地区。[2]堪称是中国多民族共生的缩影,有人称其为“多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和“开放的民族村”。目前,有关于该地区民族共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构成情况和共生成因的分析,杨学鸾在《高黎贡山多民族现状》一文中对该地区民族构成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尹未仙在《高黎贡山中部非主体多民族共生现象的成因》一文中对形成多民族共生现象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多多民族文化的一些措施。这两篇文章都是从民族文化的价值方面进行考虑,对于该地区的旅游价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视野分析高黎贡山中部多民族共生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二、高黎贡山中部多民族共生的现状特点

高黎贡山中部的东西山麓,分属保山市隆阳区的芒宽乡、潞江乡和腾冲县的界头乡、曲石乡,近2000个村庄,约有36万人口。从表1可以看出,东麓的芒宽乡和潞江乡民族人数多,芒宽乡少数民族占67.5%,潞江乡占31.9%。这两个乡民族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民族心理稳定,认同感强,民族风情浓厚,大部分民族仍然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节日等。在这两个村寨中民族之间通婚现象比较明显,但这些家庭在结婚或节日时仍然穿着自己本民族的服装,按自己民族的习俗举办婚礼或度过民族节日。相对来说西坡的界头乡和曲石乡民族人数少,界头乡4.2%,曲石乡仅有2.5%,居住也较分散,民族汉化比较明显,很多民族文化严重丢失。

表1 四个乡民族人口构成情况(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