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预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市场预测

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1

一、农产品营销现状

(一)农产品市场初步建立

近二十年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并且规模也逐渐壮大。当前,农产品企业总体数量在4500家左右,年交易额达到37800亿人民币,并且其中上亿元的已经有600 多家。在我国大城市中,百分之八十五的鲜活农产品都是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所提供,所以批发市场已经成为农产品主要流通渠道。我国农产品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展,现已经逐渐从数量向质量方面进行转换。这促使我国市场硬件设施的改善,使得商品档次逐渐提高,市场运行质量也趋于良好。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当前农产品最主要的流通渠道,并且大、中、小城市生鲜农产品基本是由批发市场所提供的。

(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较快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农改超发展十分迅速,农改超已经成为主要潮流。许多农产品交易市场对传统的经营形态进行改良,比如大型农产品超市已经逐渐成为当下主要的流通形态,这就使传统的销售模式受到冲击。

(三)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在农产品主要供应商中,个体户、联系户、专业户不断发展壮大,这些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实现农民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摆脱过去销售时出现脱产的尴尬局面,缓解农产品难卖问题。

二、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主体发展不健全

在农产品行业中,代表行业特点的销售主体尚未发展成熟。在面对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弱小、分散的农户未能主动克服自身弱点,这就导致他们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暴露出“功能性缺陷”问题。虽然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作为销售主体,能够发挥主要作用,但是无法解决生产与销售环境中的小矛盾以及他们与市场之间的大矛盾。

(二)营销观念薄弱

为树立大市场的营销观念,就应当具备信息、技术、资金等多项条件,但这些硬件条件是当前制约我国农民的主要因素。农民个人主观判断造成营运水平较低,导致国内产品营销存在问题。

(三)合作化程度的

我国各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品种过于单一、优质产品比例低;产品难以就地加工、缺少精加工等。与此同时,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质检、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缺乏一套统一规定与市场准入制度,使得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并且对空气、水资源等造成严重污染。还有一些地区为了建立品牌形象,大力进行推广,但是却对品牌的维护与管理缺乏重视,导致假冒产品较多,降低品牌价值。

(四)缺乏完善的管理手段

首先,农产品作为食品,而不是工业原料,其安全指标与质量十分重要。关于如何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体系非常重要,只有具备完善的检测体系,才能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市场。其次,营销信息过于闭塞。我国农村信息工作基础与城市相比较为薄弱,缺乏发达的交流工具,所以农业生产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目标性销售,在生产上会出现盲目性。最后,缺乏规范的交易法则。由于我国农产品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规范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农产品营销方面没有保障。

三、农产品营销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完善的服务配套措施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为更多投资者提供了机会。在投资过程中,为不断追求高额回报,许多投资者不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具有高风险、长回收期、大投资额的农业产业中,导致农业投资存在不足,产品经营缺乏资金,这就需要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善。第一,完善农村管理体制,提高信贷能力,保证农业资金快速落实到位。第二,建立完善的农业保护机制,对当前的不利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管制,吸引更多农业投资人,为发展农业投资做出保障。第三,用立法的手段进行硬性约束,立法能够保证投资的及时性与使用的合理性,可知农业投资的随意性。

2.加强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技术、高投入的收益项目。在信息化?l展初期,如果缺乏政府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仅靠服务难以继续维持。所以可以由国家和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专项资金,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部门,使得专款能够专用,有利于我国农业建设。

3.加强科研投入

当下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两种技术获得优质产品。随后在对农产品加工与包装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技术不断翻新与发展,使得品质不断增多,以此实现产品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政府可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整合国内外资源,对我国当前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二)农业生产者

1.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很多农产品生产者过于重视产品生产而忽略销售,并且在生产时偏重方向更多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导致我国农产品营销意识薄弱。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人们开始摒弃传统观念,注重产品质量,希望以此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虽然与之前相比有一定进步,但是却未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导致消费者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农产品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想要取得满意效果,就应当不断树立起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2.采用合适的营销策略

有效的营销策略能够带动农产品继续发展,所以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十分重要。这主要包括两点,分别是产品策略与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包括产品组合、新产品策划、产品包装等。在开发新品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产品进行开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重绿色产品开发,以此满足多元化需求。在价格策略方面,我国尚未对产品进行细分,为实现产品实际价值,应当根据不同产品设定不同价格。

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市场 信息缺失 预期 不确定性 和谐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纽带和渠道。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进而影响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做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农产品丰产滞销状况则集中反映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市场流通不畅的现状。这不仅影响农业产业的和谐发展,也影响到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扩大内需、刺激农村消费市场这一政策的实施。

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农业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是由市场完成,而市场的松散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流通市场只是为销售而销售,也就是说市场只起到了一个销售存量农产品的作用,而没有形成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有效影响,从而造成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脱节。

另外,农产品价格弹性低,产量的增减变化反应在价格上比较明显。再加上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跨度,使得农产品交易市场在供给与需求以及价格方面往往起伏较大。如果丰收之年,某种农产品屯积,导致“谷贱伤农”的恶果,紧接着的次年就会是生产减少引发农产品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出现“买难”,再接着又是隔年生产过量的“卖难”问题出现,很容易出现“丰歉不同年、价格两重天”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和市场的运行不能保持协调稳定的发展,市场难以起到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在经济学理论中假定信息是不完全的或非对称的,并视其为内生变量。或者说,信息及决策是决定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内部因素。曾经有人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可以无代价获得完全信息,并且决策是100%理性的。而实际上,“信息是一种稀缺而有价值的商品,信息是有成本的”,“信息成本是获取当前和未来价格信息以及产品质量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由于流通市场信息的获得是高成本的,这就使得农产品生产者把握市场信息的难度加大,市场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时间过长或失灵,于是就会出现对未来市场的非理性预期和非理性的生产决策,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与预期偏离,使得农产品供求关系“总是兴奋和消沉相更迭,永无止境地摇摆不定”。

总之,农产品价格是市场上供给力与需求力博弈的结果,或者说是政府、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多方博弈的结果。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ederich Hayek,1945)曾指出,市场对信息处理“以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而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他们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力,因而面对市场时生产与流通的盲目性在所难免。

农产品流通市场的非理性预期

农产品流通市场中的信息缺失(也存在生产者自身经验性的信息判断失真)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于其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换言之,农产品流通市场处于一种“非理性预期”之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约翰穆斯(1961)指出,理性预期意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可以看出,预期的形成是以决定预期的可获得信息为基础。比如农产品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时,需要对未来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再决定生产的产品类型和数量等。可以通过预期理论模型来对农产品流通市场中的信息处理进行分析:

qdt=a-bpt(1)

qst=c-bp*t(2)

q*t=pt-1(3)

qdt=qst (4)

这里qdt和qst分别表示t时期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pt和pt-1分别是t时期和t-1时期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t表示t-1时期农产品生产者对t时期农产品价格的预期,a、b、c、d均为常数。上述模型包含有三点假设: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是滞后的,第t期的农产品供给量取决于对t期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预期;农产品市场需求量qdt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是瞬时的,第t期的需求量qdt取决于当期市场价格pt;第t期的农产品价格预期等于前一期的市场价格pt-1。很明显,在这种预期理论的蛛网模型中,只是简单把前一期农产品市场价格作为本期价格而没有考虑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t期作出的供给决策是以t-1期的现价为依据的,因此,t期产品的供给量qst被假设为上一期的价格pt-1的函数。由于经济行为主体根据上期价格预期本期价格而作出供给决策,因而忽略了t-1期与t期之间市场的动态变化,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出现了农产品在不同年份价格波动较大的现象。

很明显,上述预期理论模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属于“非理性预期”。而理性预期理论则指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经济变量的预期时,会充分利用与决定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为此,本文可以在原有蛛网模型的变形中引入一个包含理性预期假设的附加方程,并在供给函数中增加一个随机项,即:

qdt=a-bpt (需求) (5)

qst=c+bp*t+ut(供给) (6)

q*t=E( pt│It-1)(预期) (7)

qdt=qst (均衡)(8)

在这个模型中,ut是一个随机变量,表示由于不可测因素带来的农产品产量变化。E( pt│It-1)表示取决于t-1时期可获得信息的农产品价格的数值期望。随机变量ut的序列由一个随机过程生成,按其连续项是否相互独立,分为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况。在相关的情况下,过去的变量含有预测其未来值的信息,农产品生产者可以获得这一信息,并用于预期的形成过程。如不相关,则过去值不包含预测其未来值的信息,每个随机变量都是不可测的。

由方程(5)-(7)可解得

(9)

这表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个人在考量上存在不同,但个人预测的平均数将是真实变量的期望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搜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且预期结果非常准确。不过,由于经济人在生理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外界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比如影响农产品生产的气候变化等),使人们在理解、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从而使得经济人在进行经济预期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程度,至多算是“有限理性”罢了。

农产品流通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学上的不确定性源于统计决策理论,是决策制定过程所处的环境背景。如果个体决策者不能完全知道其自身行动的后果,一个决策制定过程就会受不确定性因素的支配。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掌控,因而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时都存在着决策的不确定性。这正如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所表明的,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是普遍的现象,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消费者的偏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的价格参数,任何交易活动都是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过程,只要决策的可能性不止一种,不确定性就会产生。而在斯蒂格勒看来,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市场价格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确定性表现为信息搜寻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因此不确定性问题可以转化为特定信息成本约束下的最优化问题。

解决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缺失的策略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能使人们的交互作用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非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流通市场并不和谐,这皆根源于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缺失。据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的“农业信息需求”调查显示,农户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比例最高,选择比例达到54%,远远高于其他信息需求。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终端消费,经历的环节甚多,不同的消费主体对农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价格、时间、包装、运输等的需求又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必须构筑完善的市场信息渠道,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经济主体间根据需要及时做出市场预测和决策。显而易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判断和市场决策,对于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尤为重要。农产品市场是农业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渠道,信息化是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种相互关联的密切关系,才使得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农业支持体系。

农产品市场信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多种途径和采取多项措施解决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缺失的问题,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诸环节的和谐发展。

首先,提升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职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信息。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于农业经济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工程建设,创建农产品生产者了解市场信息的基础平台,比如由农业部建设的“中国农产品信息网”和商务部的“新农村商网”等。

其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机构。中介机构致力于利用信息、撮合两个其他主体的交易或者自己购买以供再次销售。其在通过专业化低成本提供交易信息撮合买卖服务的同时,还具备质量验证的功能。

再次,积极构建农产品虚拟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积极引导和培训农业生产者使用电子商务交易。据国际通行的算法,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可节约直接成本15%、间接成本75%。通过因特网这一全球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在虚拟空间中撮合农产品买卖双方通过因特网达成交易并确定交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市场的弊端,实现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跨越。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搞活农产品流通是促进农产品销售、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有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减弱、内销趋缓,一些地区的主产农产品出现了积压滞销现象,销售价格迅速走低,对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重点销区和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和农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黄国石.预期与不确定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62-03

农产品物流是适应当前形势的一种新型的流通形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不仅能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值;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安全,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1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000万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数百万公顷的“无形粮田”;我国每年在运送路上腐烂的果蔬达3.7万吨,可供养2亿人的生活。此外,在农产品市场建设、物流主体的培育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1.1中国农产品物流整体处于低水平运行

2003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值为11261亿元人民币,同比发展增幅只有2.5%,农产品物流(不含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总值在社会物流总值中的比重仅占3.81%,并且远远低于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7%的增长幅度,与突出的高额农产品物流损耗和成本一起,反映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差距悬殊。

1.2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

在我国,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至今较低。尽管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总体看来,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缓慢。

1.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和效率低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从而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

1.4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管理水平低下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1.5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

由于小农经营的原因,我国农户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其他诸如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都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物流整体信息化程度低下。

1.6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发达的商品流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占据农产品流通主导地位的批发市场大部分都只是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场地,还存在着档次低、功能单一、交易手段单一、服务与管理落后等诸多不足。二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形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难以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

2国际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比较早,很多国家都已经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美国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的规模化物流体系、日本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一体化物流体系、欧盟以零售行业为中心的专业化物流体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多样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综观这些国家不同的物流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对农产品物流发展重视程度比较高,税收、财政支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优惠的政策,对物流基础设施及科研等的投入很大,重视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二是企业方面非常重视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从改进物流技术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入手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农户为了提高农业收入积极参与各种合作组织,通过提高自身的谈判地位来拓宽销售渠道和降低交易成本。

3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分散的小农经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国家财政投入的缺乏以及高级物流人才的严重不足。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看,物流的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探索适宜的运行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必须高度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3.1构建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

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以农产品资源、品牌培育和初级、精深加工为支撑,打破传统产业、部门、地域的局限,优化整合物流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标准化、信息化为前提,逐步建设形成国际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重点产销区、主要产品基地五级农产品展销、加工、仓储、运输、配送、供应的物流网络体系,以有序、高效、快捷、准确的商品流通、信息反馈和资金管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3.2制定适合国情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

建议国务院尽快确定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政府主管部门或牵头组织协调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抓紧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应市场准入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内容、地位和作用等。要建立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各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一站式管理体制和服务机构,消除多头管理,简化物流企业立项审批程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给予农产品物流产业较其他第三产业更为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及相关扶持政策;继续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法规,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推动公路、水运和港口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商业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通过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为未来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整体蓝图和指导方向,促使这项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市场繁荣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大事业,步入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3.3加大现代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推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政府引导性投入是关键。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重点列出专项资金,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近期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重点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3.4加快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3.5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

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支撑,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尽快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为我国农产品物流整体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可能和基础。一是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为市场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3.6大力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鼓励对农产品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在高校拓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为中国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SCM)以及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运作,适应时展特别是适应加入WTO对农产品物流要求的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参考文献:

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与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徐丽(1965- ),女,吉林延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学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商务经纪与专业建设实践与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2105,课题主持人:徐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8-02

农产品经纪人,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1年9月提出申请,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8月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正式向全社会颁布职业标准的一个新职业。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经纪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品供应、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农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带到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活动紧密连接起来,使本地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发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作为交易的中介,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传递,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3.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产品经纪人的市场观念、经济意识、新的信息通过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带到农村,传递给农民,培养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国实行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活动的人员都需要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一支600多万农产品经纪人的庞大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流通领域,成为经销“菜篮子”“果盒子”“米袋子”的生力军。这些农产品经纪人中,经过长期或短期培训的达7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只有40万人(主要为初级),其中拥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近2万人。以吉林延边为例,全州现有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新型经济组织630个,产业经纪人已发展到2600多人,这些协会和经纪人遍布农产品产供销服务、技术培训、加工储藏、提供信息等各个领域,为6.14万会员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

可是,从当前农产品经纪人的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程度次之,也有少量的大专毕业生。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十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已在商务经纪与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经纪方向外,青岛农业大学也开始探索设立农产品经纪专业,培养新型农产品经纪人。可见,高层次、复合型农产品经纪与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建设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设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性,致力于培养掌握农副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以职业能力、技能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满足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践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依靠行业,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实训环节,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并根据《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为日后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的各级、各类证书做好准备。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的原则。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农产品经纪人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纳入了国家正规的职业范畴,制定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农产品业务的经纪人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规制会愈加健全。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农产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必然要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对照《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构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课程体系设计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中介公司,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服务与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工商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务经纪、商务职位。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产;产品收购工作、销售与工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本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农产品商品的基础知识、与农产品相关的基本技能、财务会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等基本业务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根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为此,本专业学生除基本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预测分析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事物观察、信息筛选能力;一定的社交和应变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基础技能。构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商品学”“经济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3.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第一,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以具体的某一项任务为中心(如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某农产品在吉林省各地的销售情况,并对其明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做出预测)。从方案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分析与预测,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的实践训练。第二,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通过带领学生去经纪公司或邀请经纪公司的专家来学校交流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经纪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熟悉和掌握经纪业务的流程。第三,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通过实际推销实训,使学生能将所学推销计划制订、谈判策略的运用、顾客异议的化解等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推销与谈判能力。第四,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农产品经纪人实训基地,实地参与农产品的检测、品级鉴定等工作,掌握与巩固农产品商品的基本知识。第五,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通过举办商品展销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营销知识,写出基本的营销策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沙盘实训。通过引领学员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模拟行业,分组成立若干“企业”, 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感知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第七,电子商务实训。熟练掌握运用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推广的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运作,了解网络营销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营销策划的动手操作能力。第八,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通过实训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农产品现代营销理念,增加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5

[摘 要] 针对目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与力度。为此,在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同时,应改善和发挥流通作用对治理通胀压力的作用。同时,把消费者市场置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推进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

[关键词] 流通作用;通胀压力;消费者市场

[关键词] 流通作用;通胀压力;消费者市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2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28

[中图分类号] F8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41- 02

[中图分类号] F8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41- 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社会中不断暴露出经济体制和结构方面的深层问题。现阶段的投资需求不断扩张,巨额进出口贸易顺差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推出带来外汇储备加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我国物价上涨。充分发挥流通作用对于完善治理通胀政策组合,调节生产消费、增加有效供给、改善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社会中不断暴露出经济体制和结构方面的深层问题。现阶段的投资需求不断扩张,巨额进出口贸易顺差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推出带来外汇储备加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我国物价上涨。充分发挥流通作用对于完善治理通胀政策组合,调节生产消费、增加有效供给、改善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消费市场价格基本状况和深层因素分析

1 当前消费市场价格基本状况和深层因素分析

1.1 现状趋势分析

1.1 现状趋势分析

2010年,全国消费品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8大类指数中,呈现“六升两降”态势。特别是鲜菜及粮油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从1月份上涨1.5%到11月份上涨5.1%,其中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1.3%。CPI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纪录,其中食品的“贡献”很大,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0.1%。从吉林省市场情况看,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明显高于上年和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消费品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8大类指数中,呈现“六升两降”态势。特别是鲜菜及粮油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从1月份上涨1.5%到11月份上涨5.1%,其中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1.3%。CPI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纪录,其中食品的“贡献”很大,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0.1%。从吉林省市场情况看,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明显高于上年和全国平均水平。

1.2 深层影响因素分析

1.2 深层影响因素分析

(1)国内因素。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持续,人均收入增长也不断提升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拉大。在未来20多年,我国的人口还会继续增长,食品的供给因素在减弱,而需求因素却会不断加强,通胀压力也就会长期化。

(1)国内因素。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持续,人均收入增长也不断提升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拉大。在未来20多年,我国的人口还会继续增长,食品的供给因素在减弱,而需求因素却会不断加强,通胀压力也就会长期化。

(2)国际因素。包括与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的3个方面:①外部需求仍会不断扩大,从而会持续拉升中国的总体需求,以及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②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速度与人均收入水平提升速度加快,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大宗产品消费规模不断扩张。③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物质产业后,国内资本已经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发达国家衍生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还会继续掀起更大的。

(2)国际因素。包括与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的3个方面:①外部需求仍会不断扩大,从而会持续拉升中国的总体需求,以及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②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速度与人均收入水平提升速度加快,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大宗产品消费规模不断扩张。③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物质产业后,国内资本已经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发达国家衍生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还会继续掀起更大的。

2 抑制通胀的流通因素和空间可能

2 抑制通胀的流通因素和空间可能

控物价就是稳增长,就是惠民生,就是保稳定,就是促和谐。2010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条政策、吉林省提出19条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流通领域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调节供求、平抑物价中起到重要的参数作用,目前看具有重要的潜力和空间。

控物价就是稳增长,就是惠民生,就是保稳定,就是促和谐。2010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条政策、吉林省提出19条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流通领域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调节供求、平抑物价中起到重要的参数作用,目前看具有重要的潜力和空间。

(1)流通是平衡供求的先导。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产品流程的延长,产品生产状态占用的时间在整个时间流程中的比重,已经平均下降至10%,流通则占用了90%的时间。流通过程对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更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流通业的先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1)流通是平衡供求的先导。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产品流程的延长,产品生产状态占用的时间在整个时间流程中的比重,已经平均下降至10%,流通则占用了90%的时间。流通过程对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更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流通业的先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2)物流环节降本增效的潜能。从宏观角度比较看,我国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第三方物流规模和服务范围偏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中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数量众多,但规模小,组织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

(2)物流环节降本增效的潜能。从宏观角度比较看,我国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第三方物流规模和服务范围偏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中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数量众多,但规模小,组织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

(3)流通信息化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问题是当前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核心因素。多数农产品市场功能不健全,信息化手段不完善,辐射作用和对农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缺乏与现代流通方式的对接。

(3)流通信息化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问题是当前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核心因素。多数农产品市场功能不健全,信息化手段不完善,辐射作用和对农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缺乏与现代流通方式的对接。

3 发挥流通作用抑制通胀思路及对策建议

3 发挥流通作用抑制通胀思路及对策建议

3.1 “稳”市场:坚持市场监测,提升调控能力

3.1 “稳”市场:坚持市场监测,提升调控能力

提高市场预测预警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四级平台,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覆盖面。建立监测样本企业动态管理机制,优化监测样本结构。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智能化水平,努力做到准确监测、科学预测、及时预警。发挥“商务预报”平台作用,做好信息引导,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提高市场预测预警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四级平台,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覆盖面。建立监测样本企业动态管理机制,优化监测样本结构。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智能化水平,努力做到准确监测、科学预测、及时预警。发挥“商务预报”平台作用,做好信息引导,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加大应急商品调控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储备,完善和落实省级肉糖储备制度。扩大储备品种,建立蔬菜临时储备制度和蔬菜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加强应急商品数据库管理,加快重要商品应急调控平台建设,完善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建立科学组织应急储备和投放机制,把握调控的时机、力度、节奏和方式,切实保障市场供应,满足群众基本生活。

加大应急商品调控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储备,完善和落实省级肉糖储备制度。扩大储备品种,建立蔬菜临时储备制度和蔬菜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加强应急商品数据库管理,加快重要商品应急调控平台建设,完善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建立科学组织应急储备和投放机制,把握调控的时机、力度、节奏和方式,切实保障市场供应,满足群众基本生活。

3.2 “降”成本:畅通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3.2 “降”成本:畅通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积极搭建产销平台。搞好外埠采购工作,主动与南方蔬菜主产区建立良好的长期协作关系,畅通南菜北运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举办地产品展销会、展览会、洽谈会、网上交易会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流通渠道畅通。

积极搭建产销平台。搞好外埠采购工作,主动与南方蔬菜主产区建立良好的长期协作关系,畅通南菜北运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举办地产品展销会、展览会、洽谈会、网上交易会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流通渠道畅通。

建立产销直供渠道。大力开展“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省内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对接,扩大农产品直采基地建设。实现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并加速培育自有品牌化经营进程,打造农产品生产环节到终端销售环节的“直通车”。

建立产销直供渠道。大力开展“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省内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对接,扩大农产品直采基地建设。实现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并加速培育自有品牌化经营进程,打造农产品生产环节到终端销售环节的“直通车”。

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交易、物流、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提升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等服务功能。支持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肉菜食品采后快速预冷加工处理。

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交易、物流、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提升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等服务功能。支持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肉菜食品采后快速预冷加工处理。

3.3 “活”流通:完善流通网络,创新流通模式

3.3 “活”流通:完善流通网络,创新流通模式

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扎实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提高农家店覆盖率,由数量推进向质量发展转变。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支持发展直营店,增强农家店生命力。加大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统一商品配送率。

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扎实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提高农家店覆盖率,由数量推进向质量发展转变。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支持发展直营店,增强农家店生命力。加大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统一商品配送率。

创新发展流通模式。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制定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构建高效、安全、通畅的商贸物流体系。鼓励连锁企业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特色连锁专业店和专卖店,推进连锁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向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4 “扩”消费: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建立长效机制

3.4 “扩”消费: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建立长效机制

改善消费结构。加大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力度,加强流通环节和标识卡管理,适时调整家电下乡产品结构,增加家电以旧换新品种,保持和增强政策效应,全力撬动城乡消费,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依托家电下乡,支持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改善消费结构。加大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力度,加强流通环节和标识卡管理,适时调整家电下乡产品结构,增加家电以旧换新品种,保持和增强政策效应,全力撬动城乡消费,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依托家电下乡,支持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培育消费增长点。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节庆假日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营造和谐消费氛围。有效扩大城市消费,加快社区商业建设,满足居民综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消费,支持餐饮企业实现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鼓励发展信用消费,支持商贸服务企业扩大信用销售规模。

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6

按照《建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农业部分)、《建德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特”字上下功夫,在“优”字上做文章,调出质量效益。以“2066工程”农业项目建设为调整重点,以无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为调整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推进专业村建设,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大力发展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逐步形成以生态家园小区、畜牧养殖小区、生态农业小区、旅游观光农业小区建设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

2推进基地建设管理

目前,建德市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建德市的茶叶基地、柑桔基地、板栗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蛋禽养殖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效益。下一步,要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不良倾向,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并把重点放到管理上。着重抓好茶叶、柑桔、板栗、莲子草莓、无公害蔬菜等基地管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在政策、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使之成为有经济效益、有生态效益、有示范作用的样板工程。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提升六大主导产业,依托企业建基地,发展龙头带基地,形成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加工布局。依托现有的加工企业,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大力推进绿色产品加工工业,力争在畜禽产品、有机茶、反季节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加工上有新突破,在精深加工上有新突破,在加工出口创汇上有新突破,突出建好绿色产业加工工业园。大力扶持和培育有机茶、无公害蔬菜、鲜蛋等加工型龙头企业,着力解决分散农户与产业经营、规模化生产的矛盾。帮助企业与农户对结、与市场对结,并建立完善的经营诚信机制。帮助企业与农民正确应对市场变化,共同抗御市场风险,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实现双赢目标。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与生产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创办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实体。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商标注册,参加产品质量评比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标识,创建精品名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推介,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建德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领先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渴望科技,农村呼唤科技。但计划经济体制下,遍布农村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由于缺乏内在动力,与农民利益严重脱节,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让科学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改革现有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努力形成以乡镇为纽带,以村组为基础,干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发挥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民应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倡导农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发挥作用;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同有关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各种“产、学、研”基地,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重点抓好各类高效种养模式的应用,重点推广生物工程、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信息高新技术。各乡镇要配合农业、科技等部门,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科技意识,学习科技、依靠科技、运用科技脱贫致富。

5推进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特别是要建好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市场,二是抓好流通队伍建设。在继续发挥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积极支持的民间中介组织,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特别要引导组建营销型的联合体,开展对外农产品营销。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和市场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