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统计调查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统计调查的方法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统计思想及统计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就统计思想体系及其在统计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统计思想;统计工作;影响
在当前我国统计工作中,认清统计的真谛、领会统计思想,对统计本身来讲,有利于提高统计水平和统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对外界而言,有利于树立别的工作及别的理论不能取代和比拟的统计权威。
一、统计思想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不同于别的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形成了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作为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避免偏离统计本身的功能。
二、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是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侧重点不在总规模或个体,体现了数量观和推断观。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也就不需要做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概念表现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三、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D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显然应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个涵义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辨证关系。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设计是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的就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目的,关键也在于设计。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今天的社会,统计已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或者说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对外服务的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的外貌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就能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由统计指标所核定的数量是有科学涵义的,指标之间是有严密分工的。因此,统计分析是别的分析所不能比拟的。
四、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没有成熟为一个具有完整稳固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是如此之大、我们所面临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以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所以,从人类不断增加和提高的对统计的要求出发,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混沌学、仿真学、计算机学等的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在市场经济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贻误正常工作。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重视,统计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统计工作将会不入更高的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思想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4)
简述统计调查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高职英语听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日
1引言
自2012年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该课程不仅是一「〕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课程,更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技能的课程。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他们提升就业竟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说能力势在必行。听说是一项能反映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很好技能,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探索性地在听说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听说课堂的效率。
2口研究现状
2.1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人的认知如何发展的理论。(Vygotsky,1978)该理论认为,人的心智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类认知的发展是个人主体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或称客体)不断交互的结果,(Wertsch,1985)且交互并不直接发生,连接二者并促成发展的是工具及其中介作用。(Vygotsky,1978&Engestrm,1987)所谓“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Lan-tolf&Thorne,2006:79)调节工具有文化制品、(culturalartifacts)概念和活动本身,其中文化制品包括物质工具(如笔、电脑)和心理工具/符号(如语言),(Vygotsky,1978;Leonfev,1981;Engestrm,1987,2001)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社会文化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将为英语教学中人人互动、人机互动、多媒体互动提供理论支持。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特征是教学流程的翻转,摒弃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作视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知识内化,从时间和空间实现学习过程的翻转,是“先学后教”。
3目英语听说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现今的教学方案是否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能够满足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所有教师应提前考虑并了解的。在前期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英语听说课堂的相关信息。具体反馈如下:W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问卷采用五级评分量表,从1到s分分别代表从最否定到最肯定。从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学生对自己的听说能力绝大部分持否定态度。平均值小于a.s。部分学生对问卷中的问题平均值为1,侧面反映该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极度不自信。其中,问题最大的是口语中场景交流问题,平均值仅为i.sso(2)听说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教师上课是书本十PPT,学生训练的时间短、好面子、担心说错、担心发音被同学们取笑;机械式的记忆背诵等。这些都造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壁垒。(3)对听说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态度。从该部分内容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76%的学生对此种新模式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及实践。对于课前预习视频,根据统计情况及学生建议,学生提出相关话题、视频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具有操作性、语言地道、若是全英文则需要语速正常偏慢等,笔者认为学生对听说课堂的翻转教学具有可期待性。对于课堂教学,学生对老师的传统对话讲解和话题相关对话领读以及纠音比较依赖。对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浸人式话题演练模式比较陌生,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之前的英语听说学习中从未独立学习,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时循序渐进地把“教师教读领读”转移到“学生配合情景演练”,稳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听说输出能力的发展以及课堂的有效学习。
4日听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
根据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以及切实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前提,笔者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步设计了英语听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具体内容可见下列图示。该教学模型共分为三个模块: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反馈。三个模块之间通过社会文化理论很好地衔接在一起。
4.1课前预习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知识点被放到课前进行。具体到英语听说课堂,则是把英语听说课堂上的话题关键句、词汇、语音、常见表达等让学生自主查阅书籍资料。这样一来,记忆性的知识点从课堂教学中分离开来。教师找到相应的视频或录制一些微视频,供学生预习使用,至少在上课前三天发至全班学生预习,了解上课的内容。教师需根据每次听说课堂的话题给出预习提纲或提出问题,指引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惰性,以及对英语学习课下的抗拒,应提前向学生说明,若未能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则不能参加课堂活动,须对学生作出惩罚。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现场教学被翻转成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充分反映了社会文化理论中的调节工具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听说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4.2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听说展示的环节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的时间是老师在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往往是表现好的能力突出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更大部分学生只能把听说训练留在课下,这样导致遇到难题,无法及时请教老师。课堂翻转后,一节课10分钟至15分钟教师简述本次课话题的主要语言要点,对话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场示范真实场景对话,并回答学生对视频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教师根据话题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话题具体场景,在巧分钟内完成一组对话。最后,小组推选不同的同学进行现场展示表演,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做出现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检验翻转教学的成败。
4.3课后反馈
简述统计调查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论;梳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26-02
1 管理研究活动的五阶段
1.1 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确定阶段
以博士(硕士)论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反映管理研究成果,犹如构造建筑物离不开砖块、基石、支柱和连接件等基本构件,它需要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假设、理论、分类等。所以在进行一项研究活动前必须要确定这些基本要素。
1.1.1 概念
概念是指人们思维的产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和感受到一群相关联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即同一性,于是将这种共性构造成一个概念并冠以一个名词,供人们在沟通中使用。然而,这个概念名词的本身并不存在,概念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
管理研究要使用许多概念,如描述个人行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满意度”等,描述群体行为的“活力”和“凝聚力”等。人们在听到像创造性这类概念时,大脑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涌现出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组具体现象,心理学称此为思维心象。人们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称作“概念化”过程。
1.1.2 定义
定义的含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在管理研究中,对概念和名词的定义需要做到清晰、确切,而且在同一研究中一以贯之,不得做随意的更换和置换。
1.1.3 变量
变量是指具有可测性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的强度上的变化程度是可以衡量的。可测性既是变量的特征,又是设置变量需要满足的要求。另外,变量值间的关系需要在研究中进行明确。
1.1.4 命题和假设
命题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关系的陈述。而假设是命题的一种,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提出假设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假设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要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达变量值间的关系;必须是可以验证的;已经被证实的假设,其适用范围需要慎重设定。
1.1.5 理论
理论是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用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理论须由三个要素组成:概念框架、说明各种特性或变量间关系的一组命题、供验证的背景。
理论探索的过程无疑是研究思考的过程。“反应起于刺激,思考启自疑难”,一个人遇到疑难,就要思考去谋求解决。最初是一种单纯判断,逐渐问个为什么,追究其根据,产生“假设”,再求其证明。经过检验后,如果假设与事实相符则是确实可信,否则,放弃假设另立新假设。每轮思考可分为四部: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和推理论证。
1.1.6 推理
推理则是从命题出发,逻辑地推出另一个命题;换言之,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范,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逻辑规范是推理的正确性和可信度的保证。推理研究包含对推理程序的研究。具体分为两类:归纳和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归纳―演绎方法,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从要解释的现象里归纳出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从包括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现象的陈述。后来人们认为应该再补充一个步骤即假设检验。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和试验,这是演绎模型的关键。也就是说,研究始于试探性的假说,它决定在科学研究指定的问题上应该收集什么事实材料,它是演绎模型的出发点。波普所发现的演绎模型则更极端。他强调科学发现不是来自对事实的归宿。每次观察都有期望或假说在先,它们给出一个有意义的观察范围。
达尔文以他的进化论为归纳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根据他的日记,他在进行观察时,头脑中并未存在假说的指导,倒是可以为寻找假说而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形成了理论。
事实上,归纳和演绎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或方面。反观管理研究过程,演绎和归纳总是相互交替运用。华莱士总结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推理模型、理论、假设、观测和经验概括四要素形成没有终端的研究工作循环。在T、H、O和E循环过程中,T-H-O表示演绎推理过程,先以某种理论为根据提出假设,而后通过观测来验证之。当然这里所说的观测是在一定假说即假设引导下进行的事先的观察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华莱士模型中T-H-O过程没有体现假说形成之前的观察,但它确实是不可缺少的。而O-E-T则重在归纳过程,首先为检验前面的假设而观察,进而进行经验概括,最终提炼成理论。华莱士模型反映了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演绎的两面,而在实际的管理研究中,归纳和演绎同样会发挥各自的魅力。自泰勒的研究开始,行为科学研究、组织理论研究、领导理论研究、战略管理研究等,无不存在归纳和演绎的身影。
1.1.7 分类
(1)分类是辨明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需要遵守完备性、准则一致性、种的独立性、不得跳跃逻辑等级等四个规则。
(2)管理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课题的规划,也是谋求新发展的策略。研究设计内容可以多种多样,然而都围绕两个目的:辨析问题、提炼主题;论证和验证主题。问题辨析的重要性在于明确一个问题域的研究视角和切入层面,并为寻找主题打下基础。问题辨析阶段需要明确以下内容:分析单位、研究的侧重点、时间维度。主题是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研究者的主观回答。管理研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应该有一个主题,亦即“主题先行”。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结果是什么在心中有一个设想。而后续的研究工作则是深入和具体论证该设想的过程。这可以保证整个研究都是围绕创新点而进行的。论证和验证主题,需要将研究中的各种概念转换成现实中的可观可测的变量。
(3)数据观测和收集阶段。
确定主题、设计变量之后,就要着手论证所提出的主题,论证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事实观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事实或证据而归纳出结论。然而,研究工作中理论推理仍然很重要。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类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非实验研究又可分为统计研究、实地研究和无干扰研究。每一种论证的路径都有特定的规范。①实验研究中,为了比较试验组和控制组的状态并确定试验变量产生的影响,两组的组成要素必须尽可能类似。可以采用配对和随机化两种方式来保证两组的类似。实验研究还需要注意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当注意排除历程、成熟程度、测试经验、测试工具等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为了保证外部效度,需要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以及可以采取双盲试验的方式降低实验环境效应。②统计调查研究要收集样本或总体中所有成员规范化的定量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应对所有被调查者提出同样的问题。通过问卷法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至关重要。问卷设计应当尽可能遵循简明、便于回答、有吸引力、不带诱导性等原则,还要对问卷填写做处必要的指导。③实地研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研究者以何种身份进行观测。也就是说,需要考虑研究者身份的暴露可能会对研究产生的影响。实地研究的缺点在于非规范性,观察和研究结果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对这种非规范性,还是尽可能加以抑制。④无干扰研究可分三类:文本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和历程比较分析。文本分析借助各种文件报纸期刊和书籍等书面出版物发现和分析问题。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则顾名思义,利用所能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论证。历程比较研究旨在从历史记录中掌握关键情节。
(4)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分析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假设、变量设计、观测方法以及数据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考察问题阐明、变量输出以及管理情景的可测性。考虑管理研究的信度及可靠性问题。关于系统科学方法论本身提供的研究方法,简述如下:①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目标、结构、功能、环境及其他变化规律的深入剖析,从中选择达到预期目标的最诱惑最满意方案。系统学派的理论和认识结构是系统分析法在管理研究中应用的一个例证。②信息方法。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系统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过程,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组织管理、人员激励、部门协调、市场经营等活动,都贯穿着信息在各要素之间的流动。撇开具体运动形态,简化了研究。③黑箱方法。这是一种在不知道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情况下,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输出来认识系统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运动规律的控制方法。④绝热消去法。快驰豫参量对系统的演化不起重要作用,为简化研究,可忽略其影响而主要考虑慢驰豫参量的变化。⑤其他还有功能模拟法、系统模拟法、三维结构法等等。
(5) 研究论文的撰写阶段也有规范可循。
研究论文总体上要突出创新性,适宜采用创新点模式进行写作,做到主题先行。摘要、绪论、论证章、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部分都分别要表达对应的内容,做到分工良好,呼应结合。①摘要部分必须突出创新点,并且具有单独的可读性。摘要中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词句应尽量少;不能写成目录式;对论文价值的描述应采用陈述式;要写明自己做出了什么。②绪论部分旨在阐明问题。从研究逻辑上,这是选题阶段。选题应当做到“小题大做”,即选题狭窄而研究深入。要阐明问题,需要对问题实际背景进行描述,并对问题进行界定。阐明问题部分的文献综述旨在交代主题的理论背景,从而引出论文主题并衬托第一层次的创新点。假设的提出应该清晰表达主观预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符合可供检验和验证的要求,要落到变量层次,其内容要和创新点相一致。③论证章要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情景的定位,围绕假设向深处和细处展开,并且知识性的内容越少越好。从研究逻辑上说,论证章涵盖了管理研究的变量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三个环节,从而,论证章的各个相应部分也还应当遵循各个环节的规范。论证章部分的综述旨在衬托第二、三层次的创新点以及论证技术或工具的创新。④结果和结论。结果部分宜开门见山地列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侧重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并且应避免主观的评议,强调论证过程的客观和科学性。结论部分包括分析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讨论,也可提出在本研究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2 结论
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管理研究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管理研究的进展需要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支持,同时前者也会促进后者的发展。但是,这些方法大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体系,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管理学研究的一套独特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化的方法论体系。因此,我认为在进入21世纪后,管理学未来的发展应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①夯实管理学理论体系;②形成管理学的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以及深化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论管理理论的丛林,[J].1975,(6).
[2]刘大椿.互补方法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刘仲林.经济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刘尉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王辉.科学研究方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7]尹卫东.方法论谱系中的管理学:一种哲学话语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