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戏剧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戏剧教育的概念

幼儿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文学 语言教育 教师口语整合模式

《幼儿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师口语》三门课程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幼儿文学》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懂得作品鉴赏,学会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形成理论为指导、作品鉴赏为基础、写作训练为提升的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特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以下简称《语言教育》)是研究0-6岁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科学。该课程重视语言活动实践、组织和幼儿园基本语言活动类型的指导策略等。《教师口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以艺术语言为手段,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语言水平的课程。三门课程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培养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课程系统性强,知识结构牢固,分开教学固然有极大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三门课程在部分内容上交集点非常多且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在分别教学中,出现了选用的教学材料相互之间关联性小,教学内容重复,资源浪费以及学生实际操作效果欠佳等状况。为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所在院校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三门课程部分内容渗透融合的教学探索,探索整合教学模式,力图寻找一种科学、经济又有效的教育路径,综合全面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在实践中获得最大收益。

1.以幼儿文学为出发点的内容整合

1.1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教材线索,融合渗透朗诵和活动设计。

《幼儿文学》《语言教育》《教师口语》交集点集中在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部分。学前专业师范生在幼儿园语言领域应达到的实践水平是: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审美情趣和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再以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为基础,进一步设计欣赏、朗诵、表演等相关语言活动;最后把整个活动方案转化成实际教学活动。完整的过程,涉及到三门课程的核心知识架构,即: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语言发展规律的把握,活动方案设计能力和艺术地表现作品内容及组织巧妙的教学语言。由于实际运用的需要,三门课程得以在幼儿文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上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渗透、资源高效利用。

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教材组合的基础,重新整理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框架,涵盖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加工、设计以及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改编、艺术再现、活动设计等。

幼儿文学主要讲授的文学体裁有:儿歌、幼儿诗、婴幼儿童话、婴幼儿故事、婴幼儿图画书、婴幼儿散文、幼儿戏剧几大类别,每一种类别重点介绍其概念、发展、特征、分类和引导鉴赏,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作为朗读、朗诵、戏剧表演的内容,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重点分析情绪情感的处理方式和表达技巧。幼儿戏剧的改编与表演融为一体。几种类型再放置于活动指导课程的文学作品欣赏、早期阅读活动指导、看图讲述指导类型,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游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层层深入,将幼儿文学作品从理解到艺术再现,再进行幼儿园活动指导贯穿始终,使理论学习尽快地融入实际,指导实践活动。以幼儿诗歌《小弟和小猫》为例,柯岩的这一首幼儿诗,以活泼风趣的笔调,巧妙地再现了生活中一个寻常的场景。整合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的是作品的情趣、想象、人格化小猫的巧妙作用以及“满头满脸都是泥”的顽皮小弟的生动形象。接下来与学生一起分析该作品如何以有声语言生动再现,怎样用表情语气对比出诗歌开头的顽皮的弟弟形象和最后呼喊“妈,妈,快来给我洗个澡。”的害臊、可爱的弟弟形象;人格化小猫的语言、语气如何设计等。最后,根据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对本作品进行系列活动设计,如:欣赏活动,绘画活动《我有一个淘气的弟弟》《我有一个爱干净的弟弟》,谈话活动《爱清洁讲卫生》等。幼儿园活动设计实际是深度挖掘作品内涵,并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组织教学,没有对作品的理解,就谈不上好的活动设计。

1.2以幼儿文学为基础知识,以活动设计为实践运用,调整开课顺序。

三门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朗诵、表演、活动设计是在此基础上的逐层深入,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的文学基础的重要性,将幼儿文学课程安排在最前面,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掌握了作品鉴赏方法之后,才能够顺利的处理情感和抓住作品精髓设计相关活动。幼儿文学课程之后,幼儿教师口语和语言活动指导是几乎同步进行的,为的是能够在学生学习表现作品的同时掌握如何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令孩子们通过系列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进而体验文学作品的美和情趣。

2.调整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改编考核模式

2.1三门课程教师的信息互通和教学交流

由于三门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的教师仍由三位老师分别承担主要课程内容。在整合教学材料部分,三位教师会共同就在作品选择、理解鉴赏角度、情感分析等方面需定期沟通交流,力求在作品的处理上做到贯通一致,避免学生的无所适从。

通过经常长期的磨合和信息的交流,三门课程逐渐由两名教师担任,其中就整合部分的教学内容而言,一位教师能贯彻一致最好。通常在语言教育课程活动设计时,教师将作品如何赏析,情感如何把握、如何做朗读技巧的分析一并与学生进行了讨论并以艺术地声音和综合手段表现出作品,需改编的作品会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做调整。由此可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懂文学、懂作品,懂艺术表达,更需要了解幼儿、深入教学前沿,知道幼儿文学在幼儿园的实际运用才能够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执行,切实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2.2三门课程的综合考核方式

《幼儿文学》《语言教育》两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分科教学的情况下常采用笔试、做考卷等方式进行,侧重对理论、方法等的记忆。《教师口语》课程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常采用个别朗读的方式作为考试形式,体现对艺术语言技巧的掌握。实施整合的教学模式之后,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有了较大转变。首先,淡化了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强化了实际的分析和应用;其次,变个人技巧展示为集体合作,使作品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形式多样而富有表现力。最后,考试以小组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改变了笔试的方式,也使学生从关注课本知识、强化记忆的状态改变为全面关注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关注实践运用。具体的考核程序是:分组搜集作品,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交流作品的联想与想象等,同时设计集体表现作品的方式,如配乐朗诵、幼儿戏剧表演等,最后是展示对该作品的活动设计,以说课或实施教学的方式完成。对于这样一种实践型的,完整贯通的考核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关于幼儿文学作品理解表现指导的成熟思考。

3.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3.1三位一体教学成效与学前教育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长期以来,三门课程在学前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专业素养培养重任,希望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儿童文学素养、分析鉴赏能力、作品表现力、活动设计能力方面均能掌握系统的知识架构,将来能为孩子们介绍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幼小的心灵尽早的浸润于文学的温暖殿堂,教师设计恰当巧妙的方式使幼儿感受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精彩,情感的共鸣,游戏的快乐,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最初的道德价值判断。传统的完全分开授课方式使这股力量无形间有所削减,整合教学模式可以从作品鉴赏到最后的组织幼儿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课堂上掌握的内容可以即刻运用于幼儿园实践当中。如大三的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以前,已经起码掌握了若干诗文的背诵、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改编与表演,并根据这些内容设计了若干语言活动指导,学生进入岗位后能较快地开展活动,为自己赢得了信心,增加了勇气。

3.2整合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优势明显。

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考核这一环能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形容:“这样的考试让我既兴奋又紧张,既可以大胆利用各种资源搜集信息,又不能抄袭,必须得自己消化领悟,才能实施。这样的考试对我将来的工作有更直接的作用。”

3.3三位一体教学内容分合适度。

诚然,三门课程的部分整合,不能抹杀和取代三门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因此在教学改革实施阶段,我们只做了部分的融会贯通,这也是根据实际需要所作的调整,即讲授三门课程的时间是分开的,部分内容是整合的。幼儿文学的发展史、作家作品的广泛介绍、创编改编的基本技巧,语言发音基础、基本朗诵技巧和幼儿园多种语言活动指导类型都是不能缺少的独立内容。

本教学改革的意图是为从实践出发,寻找一条综合教学的思路,探索一种新的课程结构。专业的学习是为了实际的运用,课程的设置不能只从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出发,也需要考虑从工作实践出发,探索最佳的内容和方式。换一种教学角度和思路,换一种课程建构模式,走出一片新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论幼儿文学》主编瞿亚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4]《幼儿教师口语》主编钱维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幼儿戏剧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儿歌教学;就业导向;职业技能;幼儿文学

一、就业导向下学前教育儿歌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儿歌、散文、童话、幼儿诗、幼儿寓言、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戏剧等文学样式。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儿歌教学也是整个幼儿文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一,从儿歌接受对象发挥的作用来看,儿歌的主要接受对象是低幼儿童,儿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歌是采用韵语的形式,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幼儿听赏、念唱的歌谣。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儿歌语言简洁,结构简单,音韵和谐,趣味性强,易于理解和记忆,深受幼儿喜爱。儿歌对幼儿的认知、情感、道德、语言、思维、想象、美育、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发挥着巨大而独特的作用,跟其他文学样式比,具有文学中的启蒙性。其二,从儿歌在幼儿园运用来看,儿歌广泛运用于幼儿园的各个领域,如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户外活动、五大领域教学(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儿歌在幼儿园活动中起着媒介、载体、工具的作用。其三,从儿歌技能对高职学生职业影响来看,不管是地方招聘考试还是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儿歌的鉴赏、表演、创编、教学等技能都是高频考点,儿歌技能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所学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运用对幼儿成长和个人职业发展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学生,要重视儿歌的学习。因此,儿歌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普遍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中解放开来,开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将这一理念实质性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

幼儿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融合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其一,过于强调理论灌输,教师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但理论知识难度大,与高职学生的理论接受水平与运用范畴不符,与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背道而驰。其二,过于注重实践技能,忽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在就业导向下,教师迫切追求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的契合度,对教育期待的实用性倾向明显,注重显性的专业技能,而对于隐性的理论性内容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造成学生理论素质偏低现象。理论的缺陷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缺乏有效衔接

随着国家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幼儿教师招聘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逐渐改革,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和课程结构等均发生了变化。但一些高职教师在开展教学前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园一线文学活动中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的变化,也未能将学生将来就业招聘和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融入至教学内容中,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性不足、实效较差,使得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三)儿歌教学缺失文学审美教育

儿歌大多浅显易懂,认知和教育功能比较突出,这使得幼儿教师普遍将儿歌视为幼儿学习语言、习惯养成、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却忽视了儿歌自身押韵、节奏、稚拙、快乐的审美特征。对儿歌功能的认识偏差,导致儿歌未能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审美功能。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对儿歌也有工具化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没能专门指导学生通过儿歌对幼儿进行文学美的引导和启发。例如,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在进行儿歌模拟教学或实习教学时,朗诵完儿歌后,学生设置的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大多为“喜欢哪个字?哪句话?”“明白了什么道理?”“小朋友应该怎样做?”等,而高职教师也未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的教育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法的传授

一些高职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已设置语言教学法的课程,幼儿文学课没有必要再专门进行教学法传授。儿歌是幼儿园儿歌教育活动的基础,儿歌文学活动中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固然重要,但考虑到儿歌接受对象———幼儿的特点,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活动组织与设计的教学法,还要掌握行之有效的儿歌指导技能,运用朗诵、表演、创编等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儿歌作品。当前高职学前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意识比较淡薄,教学时侧重学科知识传授,学科教学方法的传授比较缺失。

三、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儿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优化调整理论和实践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儿歌的教学重点是讲授其历史发展、概念和特征、形式分类、功能作用和作家作品等理论知识。根据课程特征,文学类课程中基础理论的讲授是必需的,但从学前教育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来看,理论传授远远不够。儿歌朗诵、儿歌表演、儿歌创作、儿歌配画和儿歌教学技能等等,都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必要技能,这些职业需要对高职儿歌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此外,当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不如实践教学重要。区别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2]。幼儿文学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儿童观、教育观、师德修养、美学理论和文学原理等方面。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幼儿,他们应该学会全面、系统、辩证地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儿歌作品。学前教育学生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师德修养,将来才能用爱和童心与幼儿互动和沟通;应具有一定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将来才能在儿歌教学中顺利承担起对幼儿的指导任务。在儿歌的教学活动中,一个理论成熟、技能丰富的幼儿教师不应只是教会幼儿朗诵和表演儿歌,应还能根据儿歌的韵律、节奏、语言、形象等特点来指导幼儿如何体验和表达情感、如何感受和塑造形象等。看似简单的儿歌鉴赏,其实对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较高。例如,儿歌教学活动《小蚱蜢》:“小蜂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溜,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这首儿歌朗朗上口、有趣好玩,幼儿特别喜爱。在这首儿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体验小蚱蜢骄傲、稚拙的形象,引导幼儿感受这首儿歌的稚拙美、游戏性等,这需要幼儿教师熟悉幼儿心理特征,以儿歌的主题内容、节奏韵律、稚趣美以及游戏性等文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技能作为保障。高职学前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屋建瓴地引导幼儿感受、理解作品以及学会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和调整理论和实践结构,以理论基础为指导,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时,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点都要精心规划,理论知识以必需、适用、够用为度,以理论为指导来规划相应实践课时、安排好实践场所、设计好实践等内容。例如,在儿歌教学中,儿歌的特征和分类形式是理论重点知识;而儿歌的朗诵、表演、欣赏、创编、教学组织及手指谣的玩法,是儿歌的主要实践内容。

(二)有效衔接

“三课一体”实践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当前,高职学前专业幼儿文学类的实训内容大多停留在课堂模拟上,脱离教育实际,造成学用脱节,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与“零距离”上岗存在较大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实行“三课一体”实践模式,即课上、课下、课外的综合实践模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具综合性、全面性、针对性和衔接性。顾名思义,课上实践即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课下实践是指下课后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类课程一般是指幼儿园实习。幼儿文类课程学一般每周只有2个课时,课上实践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不断练习、巩固技能,或者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儿歌表演技能需要学生多进行动物模仿操方面的动作造型练习;手指谣游戏技能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练习手指游戏的基本手型。课下还可充分利用学校社团、儿童剧社、汇报演出等平台,开展幼儿文学课程的实践示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式,如微信、qq、教学APP等,在实践中与教师互动反馈,提高实践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课外实践应让学生深入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了解幼儿心理特点、阅读状况、语言特征、日常阅读等,了解幼儿园课本运用、教学环境等的实际情况,并学习如何开展幼儿文学教学和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幼儿园的重大活动,同步开展幼儿文学课程实践活动。例如,幼儿园有朗诵、故事或节日汇报表演时,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园帮忙指导相关节目,或同台演出;幼儿园有文学教研课展示时,组织学生参与听课、评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幼儿、锻炼学生教学意识,还可以加强其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技能[3]。在“三课一体”实践模式中,三者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促进和有效衔接的。例如,学生在课下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具,课上进行儿歌模拟教学;然后到幼儿园开展真实教学,由幼儿园教师点评;回到课堂上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反思。课上、课下、课外实践相互促进、有效衔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三)融合

“课、证”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入职资格能力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4]。根据教育部的部署,2015年后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统一考试。对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历年考点和考试趋势,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和强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例如,儿歌表演、儿歌配画、手指游戏、组织儿歌活动是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中儿歌面试的常见考点,教师应将这些考点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课上、课下、课外的多种实践模式,点对点地加强儿歌技能的实践训练,保证教学内容与资格证考试有效衔接。

(四)准确把握文学特色,提升学生审美教学能力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5]。《纲要》的规定体现了幼儿教育对艺术性的重视,弱化了文学作品用于道德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工具性色彩。目前,在幼儿园开展的文学活动中,活动重点往往是认识某些字、学会句式词汇、学会朗诵、明白某个道理,利用幼儿文学进行审美教育的不多[6]。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文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未能真正关注幼儿从身体到精神的健康成长,未能认识到优秀文学作品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启蒙作用,这偏离了幼儿文学的文学属性,与《纲要》精神背道而驰。让幼儿接触并喜欢文学,不是因为作品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或某个道理,而是因为文学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愉悦。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庄野英二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孩子喜欢吃苹果不是为了维生素,而是因为苹果好吃。”[6]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文禁止幼儿园提前识字、写字,禁止机械背诵、记忆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行为。[7]不可否认,幼儿文学具有客观上的认知功能和语言教育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幼儿文学文本的功能是向幼儿传递某些生活知识。例如,许多民间童谣流传下来的儿歌中包含了大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名目的吟唱,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各种动植物、节气方面的基本知识。但在儿歌的认知传递过程中,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展示和建构了自己的独特美学[8]。文学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读写、听说、背诵和复述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特点,开展丰富的文学作品活动。幼儿文学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最终归宿是文学性,它以语言为媒介,传达着生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创造。任继敏教授在“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研究”中提出:幼儿文学欣赏活动同时具备审美要素和教育功能,主要是一种审美教育,要从审美角度挖掘幼儿文学的内涵,滋养幼儿,促进幼儿的精神情感健康发展[9]。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不仅是文学的接受者,更是传播者。幼儿文学有其独特的审美和理论体系,要求高职教师准确把握幼儿文学的文学特征,将这些原理和规律运用到教学中,形成文学教学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意识,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教学能力。在审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体特征。例如,在进行儿歌教学活动时,指导学生根据儿歌的韵律美、稚拙美、游戏性等特征,引导幼儿进行哼唱、配舞、游戏等,这种符合儿歌审美特征的教学才能让儿歌真正具有“儿歌的味道”。

(五)传授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