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预测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预测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食品脆性;市场分析;市场预测
[DOI]10.13939/ki.zgsc.2015.40.056
1 产品概况
1.1 产品简介
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是一款代替人类专家感官评定,实现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的检测仪器。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分析人类感知食物脆性的过程,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实现对人类咀嚼系统、听觉系统的模拟,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测试系统,并进行脆性测试和比对,实现对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地检测。
1.2 主要技术
①仿生咀嚼装置的研制。获取人类咀嚼系统结构模型,设计改进,加工制作仿生咀嚼装置。通过在仿生牙齿下安放仿生牙周膜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力学信号进行采集;在仿生口腔内部安放声音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集,最后通过咀嚼模拟测试软件对获取力学信号与声音信号进行综合分析。②测试软件的设计。脆性采集分析系统是在仿牙周膜压力传感器、信号调整电路、仿耳膜传感器、采集卡等硬件基础之上,根据咀嚼部件对食物样品的质地测试要求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设计的。本测试软件可完成样品的信号采集、图形分析、数据处理等任务。③脆性测试模型的建立。采用小波分析、傅里叶分析处理声音信号,采用曲线图形分析、归一化处理等方法分析处理力学信号,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系统分辨出声音和力信号的类型,构建食品脆性模型。
1.3 产品创新点
①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在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咀嚼系统与听觉系统耦合,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感知系统,使测试结果更加接近人类感官评定结果;②利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来模拟人体口腔的特殊环境,更接近人类的脆性评价机理;③基于耦合仿生的食品脆性测试仪响应时间短,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客观。
1.4 服务对象
①广泛用于膨化食品类如饼干、薯片等食品企业,还可用于酱腌类食品如榨菜企业,对其食品脆性进行实时、快速检测,帮助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②本仪器已对饼干、薯片、榨菜三类食品进行实地调研测试,验证其科学合理性,实效性强,市场推广潜力大。③为相关食品研究所提供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技术,有助于在食品脆性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果蔬等农副产品的脆性分级与新产品的开发。④可辅助医学口腔研究,对婴幼儿口腔咀嚼磨牙矫正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产品研究发展史
目前,国外对食品脆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较透彻,脆性感官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oth,脆性仪器测定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urne、Julian、Pauline P等。具体研究发展如下。
2.1 脆性机理研究
①戈振分析了食品脆性的力学、声学及组织结构特征,研究了水分等因素对食品脆性的影响。②于泓鹏等讨论了食品结构、水合和组成成分等参数对脆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脆性食品研究的方法、仪器和感官鉴定法。
2.2 脆性的感官评价研究
①Booth等邀请六名评价员对脆性饼干进行口腔咀嚼评价,首先让评价员用切牙咬下一块饼干,然后用磨牙咀嚼一次,将感知的脆性、硬度、碎裂性进行描述,结果表明脆性与最初的咬合力有关,硬度与咬碎饼干的最大力有关,碎裂性与一次咀嚼过程中饼干碎裂块数有关。②姜松等利用口腔咀嚼感知和咀嚼声音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腌制菊芋的脆性、硬度、性、破碎性进行了评价。脆性的感官评价仍作为脆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是评价结果主观性强、不稳定,评价过程费时费力。
2.3 脆性的仪器测定研究
①Bourne运用三点梁原理,将脆性食品置于两个支撑点之间,使用圆形压力杆下移压碎食物,测定脆裂力,建立脆裂数学模型,分析脆裂力与物料失效应力、物料形状尺寸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模型。②Julian应用物料断裂力学方程,测定黄瓜、胡萝卜、芹菜、苹果四种样品的断裂韧度,同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样品的断裂韧度与样品的感官评定结果相关性很高,断裂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评定食品脆性。③Behic M等利用圆球形压头挤压玉米渣样品脆性,测定破碎力、阻尼系数、硬度等,建立了力学模型。
2.4 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用于食品质地检测
①Pauline P等研制了由密闭容器、齿形活塞、可变速电动机等组成的人工口腔装置,通过压碎面包,分析面包的特性。②Xu W L等研制的6RSS并联机构咀嚼机器人,能模拟人的咀嚼动作粉碎食物。③Salles C等研制的咀嚼模拟装置,包括减速电动机、人造上下颚牙齿、气味收集器等,通过旋转挤压运动磨碎食物,分析食物团的特性。④孙钟雷等模仿人类咀嚼系统,利用仿生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粉碎食物的仿生咀嚼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三维咀嚼运动,能够对多种食品的硬度、黏弹性等质地特性进行检测评价。
以上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大多是模仿单一器官的功能特征,根据单一参数或信号来评价食品质感,而且还没有用于食品脆性的专一测定。目前,通过耦合仿生分析评价食品脆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3 市场分析
3.1 产品市场概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量。生产脆性食品的企业注重产品脆感,在国内市场上,对于食品的脆性测定方法有感官评定方法和客观的仪器测定方法。其中感官评定方法是食品脆性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大多企业几乎采用感官评定法,其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感官评定专家,而且对评定条件和评定环境要求较高,评定过程也费时费力。一名评定专家年薪为6万元,一个评定组为5~10人,企业一年花费较大且结果带有主观因素。
目前,市场上精确、高效率、便捷的微量元素检测仪器尚未出现。因此,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研发为市场提供了消费需求,其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3.2 市场需求分析
对于食品行业,产品质感是消费者感知产品好坏的标准。因此相关食品企业对于产品的质感十分重视,其中影响食品质感的因素之一是食品的脆性。许多企业在生产产品时会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产品脆性的检测,但目前对食品脆性检测都是通过感官评定法测定,准确度低、成本高。而食品脆性测试仪的诞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质感,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得出:重庆市有饼干企业160多家,酱腌菜企业150多家,薯片40多家;这些企业均需对其产品进行脆性检测。由此我们可知,市场上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量非常大。
3.3 竞争者分析
食品脆性测试仪,在国际上只有FTC公司从事食品物性分析仪器开发设计。现阶段国内没有此类仪器,因此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只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拓展业务时会有相应的竞争对手。
4 市场预测
4.1 市场销售预测
从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日益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将创建食品脆性检测仪产品线。企业对食品的质感正在不断升级,而此产品能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进行食品脆性检测,同时也为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产品和品牌结构看,本产品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低、高效便捷,其技术得到了各大企业的高度认可。从这一角度看,食品脆性检测器将会在中国市场逐步兴起,在未来几年中国及至整个亚洲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消费量会大幅度的提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此产品的推出将能垄断整个消费市场。
从区域结构看,未来的食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脆性检测器的需求度;产品销售量将快速上升,品牌倾向性将强化,市场重心向高端食品企业倾斜。
从营销手段看,广告宣传将是未来食品脆性检测器市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厂商将根据本产品定对性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建立品牌形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4.2 经济效益预测
食品脆性测试仪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食品脆性检测技术,本仪器可对食品的脆性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还实现了食品脆性的快速、准确检测,从而提高食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以应用研究为基础,结合仪器的设计开发,缩短成果应用和技术转化周期,推动食品加工检测技术发展,为传统产业中现代新技术应用开拓新途径。
以榨菜厂为例,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感官评定:榨菜厂一天工作10小时,以1小时为抽样单位,一天需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10次。
(1)若评定专家组成员为5名,一名专家评定一次的费用为1000元,则一天需5万元。而采用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检测仪可替代人类专家的感官评价,一年可节省的支出有:
5×4=20万元
(2)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一次时间为1小时,则整个过程需要10小时,而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测试仪测试一次时间为5min,一个过程仅需50min。榨菜厂一天生产榨菜10吨,平均1小时可生产榨菜1吨,则剩下的9小时10分钟,可生产榨菜9.16吨。则一年可多生产的产量为:
9.16×4=36.64吨
(3)一袋榨菜50g,则一年可多生产的榨菜包为:
36.64×1000×1000÷50=73.28万袋
(4)1袋/0.5元,则一年可多销售的金额为:
73.28×0.5=36.64万元
(5)总计年效益:56.64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高,有较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笑丹,孙永海.仿真技术检测牛肉嫩度方法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
市场预测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业;市场机遇;拓展策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深入推进,以沿线国家的城市和港口为支撑,并依托沿线海陆口岸节点,建设双向辐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将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也必将加速我国物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步伐,推游锪鞑业转型升级,拓展物流企业发展更大市场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企业“走出去”,实现我国物流强国目标,已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一)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我国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物流总额方面表现为稳中有升,2016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为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工业品物流、进口货物物流、农产品物流、再生资源物流、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分别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3.16%、4.57%、1.57%、0.39%和0.31%。在物流业总收入方面表现小幅上升,2016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7.9万亿元,同比增长4.6%;在社会物流总费用方面表现为低速增长,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明显低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速(6.1%)和GDP增速(6.7%)。其中,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占54.05%、33.33%和12.62%。在社会物流效率方面表现为小幅提高,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约占GDP比重为14.9%,同比下降1.1%。
(二)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止2016年底,我国高铁里程达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3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已建成干支相互衔接的水运网络体系,沿海港口整体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80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其中沿海港口1607个、内河港口394个。民用航空机场体系基本建成,定期航班机场达到204个,民航运输安全水平位于世界前列。邮政、快递年业务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现已建成以西气东输线、陕京输气为骨架的全国性供气网络,以及中俄、中哈、中缅等骨干输油管道,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全国油气管道骨干网络体系。近年来,随着国内众多集货运、生产、商贸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相继建立,集“功能集聚、资源整合、供需对接、集约化运作”为一体的物流平台不断涌现,目前全国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近800余个,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三)“互联网+”智慧物流深入推进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高效物流为特征的“智慧物流”得到迅速发展,并催生出了一批诸如“互联网+高效运输、智能仓储、便捷配送、智慧物流”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企业。在互联网+高效运输领域,涌现一批互联网+货车调配、货运经纪、甩挂运输等创新物流模式和一批诸如卡行天下、货车帮、正广通等代表性新物流企业。在互联网+智能仓储领域,智能仓储在冷链、快递、电商等细分市场得到快速应用和推广,比如顺丰、京东商城、苏宁物流等电商企业,采用智能仓储机器人,提高货物仓储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在互联网+便捷配送领域,诞生了一批像百度、美团等即时配送新模式物流企业,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症结瓶颈;在互联网+智慧物流领域,可视化技术、无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定位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行业,诞生了一批诸如菜鸟、百度等新兴物流企业,打造成“物流+大数据+互联网”为一体的智慧物流云平台。
(四)民营物流企业成为物流业新兴力量
随着电商物流平台的崛起,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已发展成为我国物流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不仅崛起了远成、民生轮船、上海佳吉、福建盛辉、天津大田、福建盛辉、海丰国际、宝供物流、山东荣庆、上海环世等一批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而且还诞生了一大批像顺丰、申通、中通、全峰和韵达等具有全国影响力品牌的大中型物流快递企业。随着民营物流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亟需更加雄厚的资本进军资本市场,宝湾物流、申通快递、圆通速递等一批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物流企业在A股上市;安捷供应链、德利得物流、亚风快运等一批创新型物流企业跻身“新三板”;运满满、天地汇卡行天下、货车帮等一批新兴企业吸引新一轮融资;平安银行、红杉资本等各类金融资本加盟物流市场。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市场机遇
(一)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将推动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的着力点和核心是实现“陆海”两条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应以国际物流为重点抓手,构建跨区域物流大通道及节点网络综合体系,加速区域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与产能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贸易繁荣昌盛,从而形成“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应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和国际产能合作,向沿线国家输送电力、高铁等高端技术品牌装备,都离不开“大规模、通道化、网络化和多向辐射”跨境物流体系强大支撑,这将极大刺激我国物流产业的规模发展。与以往我国物流企业单纯的在内陆腹地及离岸港口提供货物运输服务“走出去”不同,为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及我国产品、投资及高端制造技术装备“走出去”,我国物流企业亟需打造跨境供应链物流服务,从过去追求规模要素驱动向质量整合创新驱动发展转变,释放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加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二)畅通的经贸合作将拓展物流企业发展市场空间
良好的经济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取得效果的先导和基础,沿线60多个国家、40余亿人口、21万亿美元经济体量的潜在巨大市场,为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畅通提供了美好前景。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已有50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100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我国与沿线国家发生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9535.9亿美元,约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5.7%,同比增长0.4%;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家经贸合作区,对外直接投资达14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约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沟通为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合作扫清制度障碍,道路联通推进沿线国家的交通通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前提。随着国际经贸投资量和对外承包工程量的扩大,势必带来海外物流量的暴增和强劲的物流服务市场需求,为我国物流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最佳契机。
(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助推专业物流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贸易畅通、道路联通和民心相通的核心纽带,加强沿线国家港口、口岸、航空、海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基础与核心。如今,国家正大力推进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国际通道建设,与之配套的一批规模宏大的物流工程将相继实施,给专业物流的运营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铁路、公路、电力、港口、管道等物流基础设施领域一直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优势行业,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港口和铁路等领域的合作是其重点,这些物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投资将极大带动我国配套的专业工程物流服务市场的发展。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竞相开通,加速我国通往西欧国际铁路运输通道体系的形成,极大拓展了国际铁路货物运输物流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的推进,区域内陆水联运通道逐渐打通,航空及海运线路数量迅速增加,航空货代、散装和集装箱国际货运物流开始兴起,专业化物流将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四)沿线产业园区的建立将为物流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钢铁、纺织、建材、铁路、汽车等传统制造业的产能和技术都有极大的提升,而这些对我国来说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正是沿线国家工业化急需发展的产业,这也为双方实现产能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在沿线国家建立工业产业园区并建设相应的配套服务产业链,提供了发展机遇。可以预见,在沿线国家建立工业产业园区,实现全产业链走出去,将成为我国企业新一轮海外市场布局的核心,这也将释放和聚焦巨大的物流市场需求。我国在沿线国家建立工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国物流企业海外布局带来新的动力。因此,加快沿线国家物流产业链体系布局,搞好属地化经营,输出我国物流企业独具特色的国际物流管理和服务,将会不断提升我国物流企业海外的市场竞争力。
(五)跨境电商贸易为全球物流业的新发展提供动力
随着现代移动通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电商与物流融合发展步伐也在加快。近年来,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洋码头等跨境电商平台相继成立,使得跨境电商贸易及物流业务出现井喷式增长,成为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为全球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来自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高达6.3万亿元,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和“互联网+智慧物流”的不断推进,未来跨境电商贸易及物流规模将获得较大发展空间,预计至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高达12万亿元,其中跨境B2C约占总交易规模的1/3,假设以物流成本约占货物价值的15%计算,到2020年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随着“一带一路”贸易联通的不断推进,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将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海外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扩大海外物流网络分布格局。例如,菜鸟网络物流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物流网络节点,全球跨境物流日处理能力将超过400万单。
三、拓展我国物流发展市场空间的策略选择
(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运输方式,降低物流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行业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低,货物运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短板。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投资经济效益,亟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物流体系。首先,应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优化内陆无水港节点及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空间布局,推进具有驮背或双层集装箱运输需求的铁路通道设施技术改造,形成贯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式联运网络主骨架,惩ǘ嗍搅运枢纽转运循环系统;再者,加快推进不同运输方式规则或标准的衔接和统一,推广铁路驮背、江海直达或中转联运、“卡车航班”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组织方式;最后,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式联运规则对接,加强境外多式联运中转服务物流网点建设,推动具有国际多式联运服务口岸监管布局,统筹跨境陆海空联运协调发展,整合多式联运资源,提升多式联运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提升供应链物流“走出去”服务能力,提高国际物流竞争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物流企业海外投资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沿线国家法律、风俗和人文、外汇管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盲目投资海外物流市场,面临较大的市场投资环境风险,这对我国跨境物流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钢铁、高端技术装备、高铁等制造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配套物流服务亟需跟上,为物流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契机。物流业应借助制造业“走出去”投资的成熟运作经验,与制造业联动协调发展,将生产、制造、销售和运输等环节与物流相衔接,形成配套服务物流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供应链服务“走出去”能力。同时,国家应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对发展经济社会效应好、国际水平高的物流企业给予奖励,降低物流企业海外投资市场风险,提高物流市场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国际交流运输合作,拓展国际物流市场
要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应构建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快速、便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增加我国陆上途径中亚直通欧洲、辐射波斯湾和地中海物流贸易规模,增强经港口转运至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物流能力,打造多样化物流联运方式,提升我国交通物流通达便利水平。但是,由于沿线国家之间的要素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使得“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仍然面临规则不一致、包装规格不一等方面问题,彼此之间的物流制度规则难以协调。为此,必须深化国际交通运输合作,加快制定或修订国际运输多边、双边交通运输协定,推动沿线国家在交通物流设施、技术标准、通关交换、单证规则、包装标准、安全规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快建设境外中转联运及分拨中心和业务网点,推进“互联互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四)构建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物流基础设施是阻碍“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目标实现的瓶颈症结所在,亟需从国内外因素两方面加快沿线国家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建设。从国内角度而言,加强境内铁路、内河港口、高铁、航空和能源输送管道通道等短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物流信息高速公路,促进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构建贯穿我国长江流域黄金水道和远洋运输出海黄金港口,形成“通江达海、海铁空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体系。从国际因素看,推动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和港口国际合作建设,加强海上远洋运输物流信息化合作,提升航空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并建立统一全程物流运输协调机制,构建国际“通关、换装、联运”为一体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提高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物流运输效率。
(五)加快推进沿线国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海陆空联运通道
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也是实现互联互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一带一路”覆盖国家和地区众多,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例如,多数骨干通道出现不连贯、等级低、路况差和安全系数低,部分国家铁路技术标准不一,运输中转时间长、效率低,海上航道安全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低。这些交通基础设施问题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是建设海陆双向辐射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关键和基础环节。为此,应借助“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基金”两大融资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合作,抓住沿线国家关键通道和节点,启动一批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重点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通交通骨干通道,畅通海陆空联运通道,突破交通制约瓶颈,加快实现便捷的交通物流通道体系。
市场预测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6-0080-03
投资、消费、出口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消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出口增长28.4%,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仅增12%,“三驾马车”并没有形成“三轮驱动”的合力,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明显失调。[1]为刺激消费,我国从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征收储蓄利息税,央行还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消费的信贷政策,以求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消费,提振内需。从实践结果来看,个人消费信贷对推动个人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大中城市效果较为明显。2005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2]然而,个人消费信贷在县域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却不尽人意,如海南省琼海市2006年6月末,商业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82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1%(注:数据来自琼海市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收支月报。);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17.6%,出口同比增长42.8%,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12.6%(注:数据来自琼海市统计局2006年上半年统计季报。)。因此,如何加快发展县域消费信贷市场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影响县域个人消费信贷的因素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影响县域个人消费信贷的因素
1.信用环境缺失,抑制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如个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就业贷款、大额消费品贷款等,但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市场有序公平竞争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失灵;居民信用观念淡薄,缺少失信的约束和惩戒机制,银行不愿意涉足其中;县域消费环境不合理,消费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盛行等,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者对现实消费的不良预期,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中国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最缺的是诚信或者说是信用,以及建立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和动作机制。”[3]信用制度缺失不仅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也严重阻碍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2.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抑制了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按照经济学原理,决定个人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消费品价格、相关物品的价格、个人嗜好、预期。其中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是决定个人即期消费的主要因素。[4]在我国,在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失业问题要比大中城市严重得多,县域经济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国有经济的大量退出,能为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大中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如琼海市2006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4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1%(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城镇居民就业不足,农村居民耕地少,广大劳动者不能充分就业,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自然不高,居民的消费也必然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提供给消费者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公共物品太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而在县域经济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不仅表现为公共服务资源短缺,而且存在着配置不均的问题,在县域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还没有普及,医疗保障体系也不健全,不同县域医疗保障标准也不一样,越是边远落后的地区,保障标准就越低;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存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虽已建立,但大病统筹难。收入水平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上学、看病、养老这些需求成了“稀缺消费品”,增加了居民对不稳定的预期,广大居民对未来的社会保障预期不乐观,从而未雨绸缪用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欠债要还”使诚实守信的居民,不愿“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3.消费信贷主体阶层的局限性。目前,县域商业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固定收入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固定的从业人员;二是有固定经营场所并能够提供证明其每月合法收入的个体、私营业主,与非公有制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从业人员。毫无疑问,这样的消费贷款对象面是比较狭窄的,在县域经济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固定从业人员相对来说所占比例较小,非公有制大中型企业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由于企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能与从业人员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自然也很少;大部分居民必须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如个体运输户、受聘于个体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等,就无法被商业银行列为消费贷款对象。
4.消费信贷金融服务品种的单一性。县域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基本上只有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这一品种,如琼海市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均为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别县域虽开办了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但基本上是应付多于主观意愿。县域商业银行在营销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时,只能按照上级行制定的品种,而不能根据县域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对比如高档消费品、婚丧嫁娶、子女就学、文化和信息消费等需求给予信贷支持,消费信贷产品的差别化不够。
5.上级行对县域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控制的严格性。出于风险的考虑,上级行对县域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控制要求非常严格,一些行甚至要求零风险和实行贷款收回终生责任制,县域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营销,缺乏来自内部的、强有力的推动力,贷款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等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扩大县域消费信贷市场的对策建议
1.加强和改善信用体系建设。识别守信者和不守信者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快《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消除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商业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构建一个了解居民个人信用信息的平台;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司法、银行等部门要致力于县域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县域金融生态良性发展提供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秩序,为县域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提供信用制度保障。
2.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县域,增加居民收入要着力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着力于解决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在国有经济大量从县域经济中退出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有赖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制度上给予帮助和扶持,具体包括:市场准入、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发展环境、融资担保、财税扶持等。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居民自主创业,是解决目前县域居民就业的根本出路。二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要着力于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各项支农政策,对农村继续落实税费减免,增加必要的政府补贴,加强对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积极妥善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扩大消费信贷的主体阶层。近几年来,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的财富水平显著提高,与之相适应,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活消费已由传统的追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基本生活消费,向追求汽车、电脑、高档电器、住房等为核心的更高档次的发展型、享受型生活消费升级。然而,居民的消费升级并不是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的,在居民群体中,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收入阶层,消费升级在不同的收入阶层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原来属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普及到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而原来属于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普及到低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群体不同阶层的存在,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在确定消费信贷市场时,不能简单的按一个模式来划分,而应根据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的消费群体细分为不同的消费信贷市场,只有扩大银行消费贷款对象,消费信贷才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4.创新符合县域消费阶层需求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要立足县域不同消费阶层的不同消费升级特点,扩大县域消费信贷支持的品种和范围。一是在居民消费信贷的品种上要扩大,要从目前比较单一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扩大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开办譬如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家庭综合消费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以满足县域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二是要在居民消费的环境上加大信贷支持的力度,由于地缘、收入水平、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县域的消费环境,无论是消费品的种类还是服务质量都要比大中城市逊色得多,但这也说明,县域居民消费环境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消费信贷市场大有作为。三是实行差异化的消费贷款期限和额度设置、还款方式。
5.建立和实施拓宽消费贷款的激励机制。首先,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结构、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和今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重要的增长点。[5]其次,上级行应改革精简业务操作授权,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扩大县域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的自。再次,按照权责利对称的原则,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及县域实际,建立和实施办理消费信贷激励政策,打造出一种激励与风险共振互动的内在机制,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和鼓励其拓展消费信贷空间,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提振县域居民消费。
参考文献:
[1] 王峰.从一个家庭的经济账看我国高储蓄[N].金融时报,2006-04-05.
[2] 阿铭,隅篁.个人破产法能否现身中国?眼N?演.金融时报,2005-06-17.
[3] 邢植朝.中国信用概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6.
[4] 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郑璇.国内外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对比及启示[J].海南金融,2006,(10).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Consumption Credit Market in Town
WANG Ka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Qionghai Branch, Qionghai 571400, China)
市场预测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服务人才
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发展,电力市场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让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成为了该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从我国的电力生产以及消费形式上分析,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力生产与消费大国,每年的发电量排名已经在世界上居于第二位,仅仅落后于美国。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为加大销售量和增加市场客户的目的而开展,电力企业需要面向市场,并且不断的和市场发展相适应,及时的对营销策略做调整,为消费者供应更加合格的电能、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用最少的投入,快速的将电能送到消费部门,在最短时间内回收货币资源,并且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项指标的需求。
1 电力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1.1 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电力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力紧张的局面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供求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稳定平衡,有些甚至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供电企业面临的问题包括了如何有效的扩大销售、开拓市场以及增加利润等。
1.2 能源市场间的竞争激烈化
传统的老能源之间的竞争不断强化,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能源不断被开发利用,给电能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电力市场面临的挑战是电能代替产品以及其他能源带来的巨大的竞争与冲击[1]。
1.3 内部管理制约电力市场营销
因为电力长时间处在计划经济条件的控制下,政企不分家,整个的供电企业还是一种重视生产而忽略营销的形式,因为垄断经营而造成的优越感,使得营销长期以来都处在一种被冷落的境地。并且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没有建立起良好优质服务的基本意识,供电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较为复杂,管理方式粗杂使工作完成的很没有效率,各个工作环节较多,无法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面对这种情况,电力市场的开拓发展自然存在较大阻碍。
2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2.1 更新理念
积极建设培育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市场营销意识,供电企业的营销单位作为供电企业的基层与核心部门,需要从传统的发展思路中跳脱,制定出积极的营销方式,营销需要以市场为轴心,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取得客户的绝对信赖,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经营建设效益。
2.2 优化服务策略
营销活动中,需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电力企业的信誉,强化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电力市场开拓的目的。优质良好的服务在电力企业的整个发展中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企业的品牌,因此需要不断的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不断发展。以市场营销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企业需要做到为用户服务,使用户满意的目标。
2.3 网络建设策略
把握电网改造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机遇,从实际入手做好各项结构的调整优化,将之前的电网有电送不进,无法确保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低的情况转变,不断促进城乡电网组织结构的平衡稳定。电力信息的传输较快捷,供电的可靠性也在逐步上升,线路的耗损率正在不断下降,电能的质量也有长足提高。强化城网和农网改造目标,完成网络改造。从技术、管理与效益三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2.4 创新管理策略
创新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和市场适应于服务优化的必要操作步骤。管理创新是以管理理念的创新作为基本操作基础的,并且通过制度的创新以及现代化技术的结合使用实现这一目标。改变传统营销业务的服务方式,在办理新的增容用电以及电费查询缴纳时,提供多种消费方式供用户选择。
2.5 形象营销策略
从强化电力企业形象建设以及树立电力商品形象作为切入点,加强各种宣传方式,使优质服务理念以及电力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的消费者心目中,有良好印象。使广大用户提高对电力企业的好感度,强化用户用电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这也是为延伸与扩大化电力消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强化电力企业对电力商品和营销服务的设计,使社会大众对电力商品有更高的信任度,供电能是能源用户的首要选择目标[2]。
2.6 人才策略
因为历史方面的原因,供电企业的营销团队没有优秀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一线的营销人员整体素质都较低,操作技能也不娴熟以及服务观念淡薄等等,因此需要配置一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供电营销团队。营销部门与操作岗位需要充实和配置完善的经营、管理、财务、计算机以及法律等等各项专业知识。优化整体电力营销人员,营销活动中的主要发展者就是人,其余的经营要素都是靠人的推动才能够实现,整体性的提升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操作技术等才能够使一线的营销队伍更加优质。
3 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发展的格局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入,经营观念也发生着较大变化,这些形式的变化全部都促进着电力企业不断和新的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电力商品只有加入到市场竞争中,才能够全面转变自身观念,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发展[3]。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需要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思想观念上入手,转变轨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战略发展计划,从传统的管理形式中挣脱,不断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良军.电力销售三要点[J].中国供电企业管理,2012,11(22).
市场预测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双边市场;体育赛事;产品差异化;豪泰林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01-04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sided markets mainly displays in the difference to the product,etc.Sports game product is experiencial service product,differentiation in sports industry could realize product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and experience effect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makes a product incomplete replacement and raises competition .Use NBA in China and the hotelling model,analyse the factor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sports game industry, as the main strategy mod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can hoist the competition of sports industry.
Key words: two-sided markets;sports gam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Hotelling model
1 引 言
体育赛事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依靠企业赞助获取经济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赛事质量和水平。比如:奥运会、美国NBA。这种特殊的财务结构被证实,那些生产体育服装、器材的企业如果不通过赛事的媒介作用,就不能被消费者所认知。因此,赞助商依靠赛事的宣传来促进产品销售,赛事举办方通过获取赞助改善财政结构进而提供更高水准的赛事活动。实际上,赛事举办方把产品提供给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购买者:赛事赞助,卖给了那些寻求赞助的企业;赛事活动,卖给了观众。
体育赛事产业中赞助商、主办方、观众的相互作用和网络效应是类似的。网络效应指存在于产业的需求数量变化,经典的网络效应例子是电信市场:消费者用户越多,利用效用越高。在大多数例子里,消费外部性产生于产业内的产品需求。但是确信的是,网络外部性发生在一个产业和另一个产业间,一个产品的效用随着在另一个产业中产品的需求数量而变化。这一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例证,被体育赛事产业的双边相互作用所提供。
理解双边市场,首先从在经济学中的网络效应概念开始,它是指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网络效应可以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前者是由互联需求带来的网络效应,而后者则与互补产品有关,即硬件―软件范式。作为一个平台,双边市场中不同的产品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市场两边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但这种外部性不会被终端用户内部化。由于平台具有独特的网络外部性,任何一方用户的参与都会影响市场中其他用户的利益。比如:安踏公司在赞助NBA和CBA两家体育赛事之间进行选择时,就会考虑两个赛事各自支持的赞助商数量,因为选择支持更多赞助商的赛事代表着对安踏公司本身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安踏公司也要考虑欣赏两个体育赛事的观众的数量,因为他们可能会预期,更多的现有观众代表着该赛事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吸引观众,又或者预期更多的消费者会加入到这个赛事的欣赏中来。这个例子表明:在双边市场中,一边的外部性是由同一边的用户数量和另一边的用户数量来决定的。
研究双边市场理论,最初集中在媒体产业,而体育赛事产业具有类似的市场特征。这种双边市场平台的主要职能是多吸引观众、读者和网民等参与者加入平台,这样企业才会愿意到平台上广告和产品信息。King、Nilssen和Sorgard(2003)研究发现,当媒体平台的差异化程度较低时,可能出现广告供应不足,两个频道的合并能够提高社会福利。Armstrong和Wright(2004)研究了平台产品差异化对于平台竞争策略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建立在会员外部性的基础上,并且引入了Hotelling模型的分析框架,平台两边的差异越大,平台对两边用户定价的加成就越大。Ulrich Kaiser和JulianWright(2005)建立并估计了关于杂志读者和广告之间双边市场的一个简单豪泰林(hotelling)竞争模型,发现了杂志具有双边市场特点的某些证据。回归结果支持双边市场的倾斜价格结构:读者一边受到杂志的价格补贴而而从广告商身上获取利润。体育赞助就是企业以体育为媒介,以开拓市场和与公众交流为目的的市场营销活动,是赞助双方的资源交换过程(刘文董,张林2004)。王红(2003)指出,体育赞助的发展对市场环境条件有绝对的依赖性,体育赞助在质和量两方面能深刻反映体育产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质量。刘克(2006)认为,赛事质量问题可以用赛事相关主体投入产出模型来表示,只有达到五方(赞助商、被赞助方、运动员、传媒机构和目标受众)共赢,这样的赛事质量可以认为是好的,公司可以考虑进行赞助。
2 理论分析
加雷斯•R•琼斯和约翰•E•巴特勒(Gareth R.Jones&John E.Butler,1998)认为,企业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时,一定要衡量实施程度的问题,努力做到在获得差异化的同时使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之和最小化。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W.Chan Kim & Renee Mauborgne,2005)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战略的一种新的战略思路――“蓝海战略”,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通过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创造新需求和高利润增长机会。在产品差异化理论中,厂商将产品差异视做一种主要的战略变量,通过实施产品本身具有质量差异、提供附加服务、广告等商业手段、选择比较有利的工厂位置和销售地点等差异化手段,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并确立自己独特品牌,借此尽量弱化由激烈的价格竞争所导致的不稳定和破坏效应。通过体育赛事产品的差异化,可以实现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和观赏体验效果,使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体育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体育赛事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本国范围内保持或者提高自己的垄断地位层面了,随着国际体育赛事跨国、跨地区举办的涌现,很多国内联赛开始在异地举办,体育赛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体育赛事主办方都在想法设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比如,扩大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等。因此,我们将从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这一视角来研究其对竞争性的体育赛事平台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体育赛事主办方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指标引入其利润函数中,运用豪泰林(hotelling)模型来进行赛事平台的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假设赞助商在两个竞争性的赛事内进行赞助,且两个赛事平台位于线段[0,1]的两端,且用户在线段上均匀分布。平台为两边用户群提品或服务的固定成本表示为C1和C2,用户搜索到合适的交易用户的概率是λ,λ∈[0,1],用dl(l=1,2)表示平台对交易双方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每个用户只在一个平台上注册交易(只赞助一家赛事)。和表示用户在平台和上交易获得的效用。并假设每个交易平台双方用户数量之和为1,即n11+n12=1,n21+n22=1,其中,上标表示平台的序号,下标表示边的序号。
从公式(3)可以看出,平台的利润函数和平台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d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两个体育赛事平台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对其利润的大小是存在影响的,且差异化程度越大,体育赛事主办方利润越高。
平台服务差异化是平台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客户会认为双边平台提供的是多种不同服务。没有差异,就会出现一种特别的伯兰德Bertrand价格战,导致平台利润受损。鉴于使用价值也会影响市场的另一边,即使平台利润为零,价格平衡的问题也会出现,以至于发生典型的市场一边补贴另一边的现象。因此,在当今消费结构升级和体育休闲迅猛发展的市场格局下,体育赛事主办方应该推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来提高竞争能力。
3 案例研究
美国NBA联赛于1946年成立,是全球性的运动及娱乐品牌,代表着“享受快乐”的体育娱乐精神;NBA也是休闲的乐园,人们在这儿尽情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和时尚享受。NBA在美国及加拿大境内共有30支球队,国际球员83名。在2006至07赛季,NBA以41种语言向215个国家及地区提供4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2006年NBA总收入40亿美元,在中国的收入大约为5000万美元,也是NBA联盟来自海外的最大一笔收入。当初只能以比赛录像带形式进入中国的NBA,现在已经在国内成为最受欢迎的体育赛事之一。NBA在中国的影响力请见(表1)。
NBA联盟在赞助商和观众消费者两边,实施了不同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在消费者这边,主要进行了战略性投资以培育客户基;在赞助商一边,则是依靠竞争性瓶颈收取高额赞助费。在市场观众(消费者)一边通过免费或者补贴形式吸引到平台,
市场赞助商一边也相继转换到赛事平台中来。制定倾斜的双边价格结构,以赞助费的高价格弥补门票的低价格,使赛事双边在平台上保持平衡并最终获得盈利。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表现在:
(1)满足消费者一边的基本需求。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内需市场因其对规模经济的影响而提高产业效率,刺激企业改进和革新(波特,1980)。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为体育赛事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拥有接近3亿篮球爱好者,而40%的儿童都将篮球视为头号兴趣,那么中国篮球爱好者的人数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当人均超过3500美元,便是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期,体育娱乐消费进一步朝着大众化、普及化、多样性方向发展。NBA长期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通过系列球迷活动NBA大篷车、NBA篮球无疆界、NBA“2对2”挑战赛、少年NBA等在青少年中普及推广篮球运动和NBA,保证了篮球赛的基本需求,从而使NBA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联赛。
(2)重视NBA赛事参与性和体验性效果。体育运动的社会性、亲和力、感召力等不仅强大,而且具有受众面广、立体性、多元性的特点。丁洁、王岗(2006)认为,别具一格的特点是NBA全球化的原动力,高科技大众传媒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NBA风靡全球的速度,他们认为,所谓的NBA全球化主要是全球文化美国化的扩张形式,是一种美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趋同。体育产品的消费与生产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消费者的体验构成品牌建设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居民消费者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赛事的情感体验更为明显和突出。因为篮球给了很多人的体验经验,篮球比赛制造了顶级水平的快乐――高峰体验,因此才有众多的NBA球迷。NBA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准的篮球赛事,观众渴望看到这样的表演,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比赛心理差异。球队的职业,原汁原味的NBA表演,让观众真正感受NBA赛场的氛围,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3)有效降低观众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以NBA2007中国赛为例,比赛在中国上海和澳门分别举行,使中国观众在本土现场观看NBA比赛,降低了消费者的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由于时差原因,美国NBA比赛一般在中国上午时间进行,而此次中国赛安排在晚上,符合中国人的工作生活安排。中央电视台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五星体育频道直播所有三场比赛,使国内没有机会去现场看球的观众也看到了真正的NBA比赛。降低出行成本同时,考虑票价调整幅度。除了考虑计算公式的运算结果外,还参考中国居民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及体育赛业界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衡量市民的负担能力和体育赛事主办公司的合理回报率。
(4)弱化体育赛事平台竞争强度。在2007年,9月10日至9月26日,中国北京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9月24日至9月26日,中国上海举办F1上海站比赛;两场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将世界的目光都吸引至中国。10月,NBA季前赛又在中国火爆登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强度方面,来自其他赛事的竞争较小,因为网球和F1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参与、关注它们的人数与篮球、足球等项目相比是较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引入的运动赛事不普及,国内观众不熟悉,消费者基数低,比如橄榄球运动是美国的第一运动,在中国却很少有人了解;二是国内比赛不激烈,水平低,市场化改革和商业化运作尚不成熟。在定价方面充分考虑了国内公众的普遍收入和消费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创造了条件;高度重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弘扬体育精神,定向销售给中小学生和青少年运动员。表现在赛事门票价格方面,NBA2007中国赛门票价格普遍高于2007F1世界一级方程式中国大奖赛门票价格、2007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价格、2007中国CBA全明星赛票价。有关数据见(表2)。
(5)注重制度创新,严格成本管理。以NBA2007中国赛为例,主办方创新门票销售制度和手段,对“购票实名制”进行研究和论证,逐步推行网上购票、查询服务、手机订位等业务,方便消费者的购票和出行。为防止假票和黄牛票,购票球迷将会获得门票兑换券,并需在指定时间内以兑换券换取正式的NBA中国赛门票。每名球迷购买球票需出示身份证,并就购买数目设定了上限;同时特设人民币200元学生票,以鼓励并培养年轻人的参与。通过赞助商的途径解决部分成本,主要包括骑士和魔术两支球队的出场费、来华参赛的主场损失和包机费用。具体承办方上海体育局负责两支球队的食宿、交通和安全保卫工作。除双方都将参与门票收入的分成外,所有的商务开发权属于NBA,有效保障了NBA的权益。
NBA在中国的成功,是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产品差异化成功范例。从NBA在中国的推广路径看,NBA将比赛看作双边市场产品,使用广告设计、市场合作计划、修改比赛规则、媒体舆论宣传等手段,在产品价格、心理导向、赞助商选择、赛事竞争上使中国观众接受并喜欢NBA,使NBA更具有商业价值。NBA的进入背后是一个体育产业链条的进入,如赞助NBA的场地、器材、服装等各类厂商纷至沓来,中国的企业也会纷纷赞助这个有更高商业价值的赛事商品。借助这一重大体育赛事,通过“借势”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联想、海尔、蒙牛甚至招商银行都成为NBA的合作伙伴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国内的顶尖企业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品牌国际化,还看中了NBA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
4 启示和结论
中国本土的体育赛事产业品牌无法向市场提供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其实,中国的体育赛事产业市场容量很大,但很多中国体育产业品牌还不知道自己该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怎样提品。无论是赛事还是大众健身活动,其本质都是向市场输出产品,但目前,能把握中国体育产业市场脉搏的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牌。面对国际体育厂商涌入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现实挑战,必须以赞助商和消费者双边需求为首要条件,实现体育赛事产品的差异化,这样才能使国内体育赛事产业增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1 寻找并锁定目标客户群,弱化市场竞争强度
我国体育产业的目标客户应该包括:一是合同客户群,经过批准与竞赛主办机构购买事宜有关系的客户;二是境外公众,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三是境内公众,包括中小学生和青少年运动员群体。赛事主办企业应该采用组织形式网络化、多样化的竞争手段,将竞争对象纳入自己的势力,弱化竞争行动对其它企业的短期压力,增加模仿和反击的难度,弱化赛事市场上的竞争强度。
4.2 突出时尚娱乐文化特征的赛事差异化定位
体育赛事主办方在品牌建设和广告宣传方面,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和娱乐文化特色。推行差异化竞争为主的蓝海策略,使产品品质、观众参与和赛事转播得到统筹安排。在激烈的赛事市场竞争中, 要不断从成本竞争为主的红海战略过渡到以差别化竞争为主的蓝海战略。 满足受众心理差异感受。关注体育消费者的情感、内心感受相关的动因,让消费者将体育活动与某些情感相联系,让他们融入周围的环境,感到欣赏体育竞赛表演带来某种心理感受或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4.3 制定差别化价格结构和价格水平
分析表明,观众和赞助商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使高价格明显倾斜到赛事赞助商一边。在这个市场上,观众(消费者)支付较少的交易费用(赛事门票价格),而赞助商却支付高额赞助费用。同时,选择竞赛合作伙伴和赞助商,控制和降低成本费用。选择合适的比赛场所和交通工具,降低消费者交通费用。按照消费者和赞助商的需要和欲望的差别进行市场细分,价格区间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当地收入水平,适当拉开价格差距,保证收益水平和培养潜在客户的平衡。
4.4 随着需求规模和结构变化适当调整体育管理政策
随着需求市场的不断增加,对国内外两种体育赛事的市场需求都会随着总的体育产业需求增加而增加,但国外体育赛事的增长速度会大于国内体育赛事的增长速度,因此,应该根据体育赛事双边市场的进入特点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改革现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国内体育赛事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Armstrong,M.2006,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7,668-691.
[2] John C. Weistart,2004,League control of market opportunities :a perspective o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sports industry[J]. Duke Law Journal ,Vol.2004.No.6.1013-1070.
[3] Caillaud , B and B.Jullien ,2003,Chichen and egg: 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 RandJournal ofEconomics,34, 309-328.
[4] 武军.国内外体育产业比较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6,(5):183-186.
[5] 骆品亮.产业组织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 盛文军,廖晓燕. 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途径[J]. 当代经济研究,2006,(11):32-36.
[7] 刘小铁,欧阳康.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J]. 当代财经,2003,(11):85-89.
[8] 罗建英,丛湖平.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比较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26(3):46-50.
市场预测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石油期货;问题;可行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2.5;F40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1-0034-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高我国石油工业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05BGY050)。
近年来,石油价格极不稳定,波动频繁。石油价格的不稳定和高企给广大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降低石油价格波动和高价带来的风险,人们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规避这种风险,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发行石油期货就是其中的一种。尽管我国每年都要消费世界石油总量的2%,但在世界石油价格定价中并没有取得相当的权利,为了形成自己的石油价格定价机制、取得世界石油价格参与权,我国必须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一、我国石油期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曾在1993年尝试过石油期货贸易,当时上海石油交易所不仅成功上市了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同时还相继开发了90#汽油、0#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几大品种。在开市一年半的时间里,总成交量达到五千多万吨,总成交额达到一千亿元人民币,在当时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NYMEX和IPE。而且当时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最为活跃的90#汽油与NYMEX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合约相关系数达到0.691。
然而199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意见的通知》。该通知取消了原油、成品油价格的“双轨制”,改为国家统一定价。由于扼杀了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国内石油期货交易被迫停止。
作为国内目前惟一的能源类型期货品种,燃料油期货于2004年8月25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重启。作为燃料油全球领先的消费国及亚洲最大的买家,我国出燃料油期货品种不仅能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并有望最终取代新加坡而成为亚洲燃料油定价中心。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我国发展石油期货的“排头兵”。燃料油期货上市以来,真实反映了国内现货市场的供需情况,从以前的“被动接受”、“亦步亦趋”到现在的“紧密联动”、“积极影响”国际燃料油价格,国内燃料油市场逐渐摆脱了“影子市场”的被动局面,避免了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在国际石油期货领域,中国价格、中国标准地位提升,彰显了“中国因素”在国际市场的分量。上海燃料油期货的成功运行,为我国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搭建了平台,为我国下一步推出更多的石油期货品种,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1]。
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却没有自己的原油期货。但从长远看我国应该建立原油期货,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原油价格体系。按照加入WT0承诺,我国已经放开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为石油期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扩大分配给非国营企业的成品油进口配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这些都表明发展石油期货将是大势所趋。我国积极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对改变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现状,增加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中的权
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2]。
二、制约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1995年中国证监会叫停了石油及成品油期货,各个石油期货交易所关闭后,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了,随着我国期货监管体制的完善以及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制约着我国石油期货开展的困难和障碍仍存在以下几点:
(一)市场垄断格局制约制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
目前,三大石油公司在中国石油产业运行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勘探开发、石油炼制以及石油化工的绝大多数业务基本为三大公司所掌控。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的绝大多数石油开采企业和加工企业均隶属于三大集团公司,充当着“成本中心”和“生产车间”的角色。现行体制下,国家石油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调控石油市场的政策执行者,具有相应的准政府职能,保值增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原始动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内在冲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体制的抑制。与此同时,由于垄断格局的存在也使得石油市场的参与主体数量受到限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这种现象也会使其他经济主体在面对高油价时产生的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强烈愿望成为空中楼阁。
(二)石油定价机制缺乏市场化
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是目前推出石油期货的最大障碍。我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始于1998年。当年6月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对原油的定价机制做出了规定,该定价机制使得国内油价的变动滞后国外一两个月,另外还带来的很多弊端:首先,定价机制很不透明,价格的不透明很容易带来大规模投机或导致投资者不敢进场;其次,价格基本受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左右,市场定价力度不够,信息和实力的双重不对称问题相当严重;第三,根据国外市场价格调整是把国外的供需市场情况传导到国内,而非真实的反映国内的市场状况,国际石油价格所反映的供需情况在很多时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盲目跟随国外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作用发挥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自1998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经历了3次改革。2003年国际油价一路飘升后,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现基础已经被摧毁,并呈现出难以适应的疲态。定价机制易于导致油价倒挂,特别使石油加工业亏损严重,产量上不去,石油零售企业出现油源短缺现象。现行的定价机制容易激发囤积油品的欲望,助长石油流通体制中的投机现象等。
(三)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健全
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石油期货不是商品交换,而是一种金融信誉。这种交易形式要依靠健全的金融体制来支持。期货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日结算制,它要求作为期货交易信用担保的保证金要根据交易情况随时追加到位。一般情况下,交易所收市后在晚间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要求第二天开市前必须到位,否则强制平仓;由于金融系统流动资金非常慢,无形中给期货交易带来巨大风险。另外,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中出现违规操作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全给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带来了许多影响。
(四)早期石油期货的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由于早期期货市场的不规范,使其在运营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早期期货交易所和经纪公司的非法操作,使得广大潜在参与者不敢涉水太深。同时,在宣传期货的过程中过于片面,过分强调了期货风险的一面,甚至有夸大之嫌,对期货市场发挥的积极功能宣传过少,致使石化企业的主管部门仍对期货市场抱有成见,企业领导迫于体制等的众多约束,也不愿意贸然的进入市场。这些都是早期石油期货的失败所引发的。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
虽然我国目前发展石油期货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现阶段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是必然选择。我们目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市场的有利条件[3][4]。
首先,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为石油期货交易提供了条件。我国期货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在试点期间,由于缺乏管理,操纵市场和过度投机情况时有发生。从1994年开始国家对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整顿,进行了两次大的结构性调整,期货交易所由40、50 家减少到了3家,期货经纪公司及各种机构由2000多家减少到200多家,上市品种由数十种减少到十几种,并确立了国家证监会对我国期货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与此同时加强了立法管理。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大大改善,为石油期货市场的运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我国20世纪末石油期货市场失败的经验教训。1993年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货交易,其中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有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250#燃料油等四种,到1994年其日平均交易量已经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交易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因其较好地发挥了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经济功能,而受到广大石油生产、经营、消费企业和投资大众的普遍欢迎。虽然其后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了石油期货的全面叫停,但通过对其建立直至失败过程的总结,我们也得出石油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石油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交替发展的过程以及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是石油供求企业的共同需要,要借鉴国外经验来指导其发展等许多经验教训,这些都对今后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让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第三,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条件日趋完备。投资者的需求是石油期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石油期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其相关的现货市场的价格多变性,使投资者产生了规避风险的需求。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需求不断增加,除了国内石油资源的供应外,对外的油气依赖也不断加大,受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因此,市场的规模和影响面正逐步扩大。从石油的需求方面看,在石油期货需求方面尤其是成品油期货需求方面,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主体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我国将逐步开放石油市场,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外资或私有企业加入到石油的开采、批发以及零售业中来,虽然短期内这些新势力不一定会形成规模,但长远看,它们会给市场带来竞争的活力。
第四,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中国证监会期货部有关负责人在“中国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将稳步推出股指、石油期货的交易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上海期货交易所积极地做了准备工作,成立了石油期货开发小组,并选择燃料油作为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体系的突破口。此外,尽管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的问题非常复杂,但有关管理部门对推出石油期货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四、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对策建议
在综合考虑我国石油期货交易的现实情况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期货市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5][6]:
(一)打破石油市场的垄断。石油期货市场是建立在开放、竞争的石油市场的基础之上的。石油市场中石油石化寡头垄断的格局十分明显。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别的石油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到石油市场中来,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便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只有打破垄断,使其他石油企业进入石油市场,形成三大石油集团、石油消费企业、各级经销商、石油贸易企业以及期货交易所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打破石油市场垄断局面、加大竞争力度,不仅有利于降低三大石油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促进石油市场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市场现货流通量,促进石油现货市场的形成,为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提供现货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二)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包括国家储备、企业储备和社会储备三个层次。我国要积极借鉴外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经验,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由于石油战略储备是和市场直接挂钩的,与市场运作衔接,因此,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将有助于完善整个制度。而如果中国建成世界重要的石油期货市场,那么大量石油现货可能会选择在中国交割。国际石油贸易商因此会在中国建立交割仓库以储存石油,那么大量石油将被运输和储存在中国,形成石油资源的社会储备,从而就可以利用国际资金帮助我国储备石油。因此,可以说,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设和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相辅相成。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成熟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保障和支持。我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国加快体制改革,促进资本流通和金融开放,实现石油金融一体化。石油金融一体化,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石油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的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利用金融资本积极参与期货市场。我们的石油战略储备不仅应包括实物储备,还应包括期货储备。国家应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订不同政策,要积极培育具有较高信誉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并赋予其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更大规模地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攻击时的持仓安全性。同时,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外汇储备与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有价证券形式参与外汇组合;第二方面,要利用金融政策规避国际经营的风险,特别是融资风险。企业必须广泛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支持。
(四)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建立成熟石油市场,实现石油定价市场化。国际石油市场中有原油、成品油、燃料油三个品种。中国进口原油的数量最大,原油价格是许多其他油品的定价基础。推出原油期货,发挥的保值作用最大,但只有原油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以后,才能建立国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燃料油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同时以中国在亚洲燃料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燃料油期货,可以摆脱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燃料油就成为石油期货可供选择的突破口。逐渐成熟的石油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定价机制和改变寡头垄断格局,让国内的石油生产企业、消费企业、经销商和贸易商共同加入对石油价格的决定,实现石油市场定价化、参与石油的国际定价。
(五)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意识。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企业学会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如果企业经营者能够正确了解期货交易、掌握期货交易的规律,就能利用期货为企业经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这样,在石油期货交易推出以后,企业就能正确使用石油期货,为本企业规避价格风险。同时,加大宣传也有利于人们增强风险意识,正确理解石油期货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在运用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同时,有意识的规避期货风险。
(六)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很多违反市场规则、有失公平的事。这就需要政府尽快制定《石油期货法》和相关交易规则以保证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建立并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从而为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尽快完善政府的监管体系以对石油的生产、流通、定价以及石油安全的保障进行监管和协调。
五、结束语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跌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利用石油期货等衍生工具来抵御石油供应及交易风险,以期货价格为定价基础形成我国自身的石油定价体系,就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石油市场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方面,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并已开始履行相应承诺,石油市场将逐步开放,目前已具备石油期货进一步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本文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对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指出,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同时,它的发展进程也是与整个经济发展情况、制度体制完善情况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从打破石油市场的垄断、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全面配套地进行完善。
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现货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建立包括原油和汽油、煤油、柴油在内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将为企业提供一个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同时能使我国参与国际油价形成过程,提高价格话语权,保障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李 维,刘 薇.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石油期货[J].石 油科技论坛,2006,(6):25-27.
[2]赵盛伟,陈彦玲.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8,(4):74-76.
[3]韦国宇.对我国目前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可行性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3):107-108.
[4]龙海亮.中国重启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25-27.
[5]郝 翔,张意翔.对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初步探讨[J].理论与实践,2006,(3):87-91.
[6]罗佐县,雷江西.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若干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14):40-44.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Oil Futures Market in China
Zhu Yingch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25706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