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特点

教学设计特点范文1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对于一节课,在设计时,教师就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把数学课堂转化为生活课堂,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设计时,一开始便创设了以下情景: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你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好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

生:新闻联播。

师: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呢?

生1:晚上7时。(板书)

生2:19时。(板书)

师:谁的对呢?咱们一起看看电视,看电视上写的是什么时刻。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生:19时。

师:那晚上7时对吗?

生:也对,19时就是晚上7时。

师:实际上,晚上7时就是19时,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法。

板书:计时法

2.问题内容教学化

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不是无所作为。有了问题,怎样来解决问题,便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了。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然后在组内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各组中及时撷取信息,适时引导调控。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之处,设计中应更仔细。在《24时计时法》中,我紧扣问题,层层推进,做了如下设计:

师:现在屏幕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又较喜欢哪一种呢?

(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师:[小结]实际上,12时计时法在口头交流中人们更常用。24时计时法在书面上更常用。并且24时计时法更简明不易出错,所以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时间准确性要求高的部门一般都采用24时计时法。

(展示课件)

同学们看,这是李阿姨的火车票,看到这张火车票,你知道什么?又想到什么?

从上海到苏州,她下午什么时候到上海火车站比较合适?

这是机场的登机时间告示牌,你认为要坐本次飞机的人什么时候到机场合适?

这是邮局的取信箱。你知道了什么?

生活中你还在那些地方发现过24时计时法计时的呢?

3.教学内容学习化

教学化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学习化的行为,才能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通过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提出方案,然后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确定的方案进行自主探究,或讨论、或实验、或举例验证……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形成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教师根据同学们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教师进行启发点拨,并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归纳总结思考方法,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构数学模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习得知识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紧跟学生讨论,呈现表格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那再细观察一下这个表格,你能找出两种计时法的相同的地方吗?

生1:在上午时表示同一时刻的数字是相同的。

师(立即)看,上午8∶35,和24时的8∶35是不是一样?

师:从什么时候起计时开始不相同?

生:(可能)说是12时,

师:指着12:37,一样吗?

得出结论:从13时开始,两种计时法同一时刻表示的数字开始不相同。

生2:两种计时法中的同一时刻表示多少分的部分是相同的。

那么,从13时开始,该怎样把12时计时法的时刻转化为24时计时法的时刻呢?

又怎样把24时计时法的时刻转化为12时计时法的时刻呢?

生:12时计时法的时刻转换为24时计时法时只要在整点部分加上12就行了,24时计时法的时刻转换为12时计时法时只要在整点部分减去12就可以了。

结合课件讲解:实际上,在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时针正好走了两圈,是24时。

第一圈是从0时到中午12时,一共是12时(演示);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也是12时。(演示)提醒,24时也就是第2天的开始,是第2天的0时。

这样,在学生的观察讨论中,解决重难点,顺利自然。

4.思想内容实践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解决了,乐趣感受了,但知识能否经过实践的检验呢?在学生享受到知识愉悦的同时,适当的多形式的联系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生活中数学相关知识,设计做一些相关知识练习,让学生带着思想倾向来完成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自主性作业,让数学的乐趣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体验成功,萌动再次学习探究的欲望。

师:孩子们真聪明。下面打开书本89页。

(1)议一议

0时的特殊性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最后一空填错了,为什么24时就是第2天的0时呢?谁来讲讲?

(2)说一说

教学设计特点范文2

关键词:翻转课堂;会计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吸收知识在课前,内化知识在课堂,巩固和强化知识在课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Felder and Silverman(1998)整合心理学、Kolb经验学习等多个理论,将学习特点分为4个维度8个层面:信息加工(活跃型/沉思型)、感知(感悟型/直觉型)、输入(视觉型/言语型)、理解(序列型/综合型)。在前期研究中,对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调查后,分析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偏向于感悟型和视觉型,还发现会计专业女生偏向于序列型。因次,本文拟结合会计专业学生以上特点,旨在引入翻转课堂来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以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予会计教学一个新的可能。

二、翻转课堂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授课内容学习与思考

利用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完善学生课前对于教学视频的学习,将学生按其学习风格分为4~5人一组,这个小组会存在于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分组遵循互补原则,旨在通过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相互影响,可以使其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学习特质)。也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视频的学习,以自律、他人监督以及课程本身的监督机制实现对于课前学习的监督。同时,在该平台上也留出空间来给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同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可以在内部进行相互的答疑,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向教师进行提问,最后会对视频教学内容做一个简易小测验(半个小时计时),以检测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2.课上讨论――答疑与知识内化

整个翻转课堂中另外一个重点部分――知识内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不容忽视。与传统课程不同,课堂的主要任务是答疑和知识内化过程,对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度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因此课堂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鉴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已进行了学习,因此课堂内容就变成答疑和知识内化。首先是教师补充讲授。由于视频不可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完全相符,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针对视频中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做补充讲授,并就视频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小测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答疑,或者是选择直接在知识内化环节中穿插答疑。课堂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课后考核――累进式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会计考核主要是结合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三者反映学生表现的。考勤只能代表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时作业由于是学生私下完成,舞弊的可能性比较高;期末考试只是就重点知识点进行卷面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虽然每个细节都存在不足,但对于翻转课堂的课程考核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会计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应以小组综合报告考核为主,并加入个人平时表现,包括W习交流平台上记录的教学视频及测试完成情况,课上活动参与情况等,因此,考核成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与完成情况,可利用学习交流平台的跟踪统计功能获取相关数据,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后的提问数量等;二是学生在不同课堂活动中表现的活跃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提问,与教师交流等方面;三是期末考核的表现,包括卷面测试成绩,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上累积式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

四、结束语

总之,翻转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面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准备工作做在课前,并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网络化、视频化,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课堂上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最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8):91-9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5):46-51

教学设计特点范文3

关键词:专业特点 专业要求 课程教学设计

为适应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数学学科要求也发生变化: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出发,突出基础性,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性;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特征,体现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满足专业要求,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置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职数学大纲重新修订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更注重的是对数学基本能力的要求,着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够用为主”,删除“繁、难、旧、偏”等内容,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享受学习”。大纲把数学的周课时相应减少,理论知识要求也相应更少更简单了。如何保证上好一节“有趣”、“有内容”的数学课,而又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数学课程更贴近他们的专业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对此应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实验。笔者在同年级教师互相听课和评课中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里发觉: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同一种授课方法,收到效果将极不相同;而当能结合专业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呈现则就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学过程进行同课异构。

在本校的“幼教”专业讲授《三角函数》一章中《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这节课内容中,依照大纲要求,让学生学会用已知某三角函数值,求另外三角函数值中,布置学生解决书本练习中,α角在第二象限,求cosα和sinα。学生基本都能使用两个公式熟练求解。但教材对应的配套练习中另一道题目,求tanα的值,发觉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求解,在课堂上干瞪眼,期待教师讲解。

习惯上问题2的解决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进行变式,然后“化弦为切”,变为解关于tanα的方程,即可从容解题。然而就是这么一道在普高课程中很简单的求三角函数值的题目,在幼教学生这儿却成了一道难题,学生基本无法想到补充分母的变形。当我在课堂上直接引导学生补充分母“1”,而后“化弦为切”,求出tanα;发觉直接按解题方式方法引导效果不佳,存在下列原因:由于中职学生存在学习文化课兴趣不浓,尝试欲望和动手能力都较弱,解题经验及能力不足;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就对数学这么学科存在极大的畏惧,对数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没有概念,数学思维能力差;幼教专业都是女生,女生更倾向于喜欢轻松活泼的学科而非纯理性的思考,学数学中相对男生来说不擅长逻辑推理和数学的抽象思维,她们形象思维更有优势。

由于幼教专业学生当她们毕业后,她们工作对象面对是幼儿,而对幼儿的教育就需要教师不受专业的约束,而且教学中不能扼杀的想象力,让幼儿思绪可以自由发挥。由此笔者认为不妨可以在自己平常的教学中灌输给“现在的幼教学生,将来的幼儿教师”这种思想,不把一节数学课当成单纯的数学理论或习题课去讲授。

结合以上想法,以及大纲只要求对能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不进行难度的扩展。针对以女生为主的班级,由于她们对知识中描述性和形象性的内容更具优势的特征,在解决这道题目之前,笔者尝试先引入和数学无实质关联的内容,目的在引导她们学习的兴趣和了解知识的乐趣,基于此按以下方式导入。

师:生活中“1”是可以用来创造句子的数字。比如在文学中人们可以这样造句:1个成功=勤奋+经验,1个企业=厂房+经理。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力,我们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和想象来分解数字“1”。

学生们引起了兴趣,经过讨论、思考、气氛逐渐活泼。抛开数学中师讲、生练、做题、复习这种被动状态以及传统方式。学生思维可以天马行空,回答形形总总、五花八门。比如:

生1:1个家庭=健康+和谐

生2:1个成功事件=成功的过程+满意的结果

……

笔者看到课堂中气氛活跃,话题一转:“1”作为合理的数字变形,在单纯数学的学习中也广泛地应用。它的变形往往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它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即简单又复杂。例如“1”在中学应用题的解决中可以看作工作总量,而我们今天解决的问题2中,由于左边缺少分母它让我们无法“化弦为切”,那么不妨认为分母就为1,而“1”,这时变1为我们需要的三角函数,左边可以认为是,达到分子、分母都有我们需要的三角函数。这道练习如此引导,虽然感觉刚开始有些脱离数学要求,但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一些特定专业中可尝试去教学。首先它能达到引导学生兴趣,学生乐学。其次,数学的地位在中职学校已淡化为工具学科。对于一些题目学生只相应了解解题思路则可,对于较难逻辑推理可以浅尝辄止。

当相同这节课用上述方式在数控专业上课时,发觉效果并不佳。数控专业学生从学数学角度来论,概括性和抽象性思维优于幼教学生,而且数控专业从数学学习活动中对他们的要求应更具有深度,他们专业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数学。数学逻辑思维的锻炼给予他们学专业能取到很大的帮助,也需要他们在学数学中更需要有思维深度的参与。这时很有必要在知识点的讲解中理清知识的来由。教学中,改换另一种方式,在讲解上题之前,先编织相应的问题串,恰当地整合教材内容。

在编织这些问题串过程里,笔者有这些感受:

以上问题串具备了教学的可行性,并没有脱离对中职学生具体要求,问题串并不多,并且问题串能紧密相连,没有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没有脱离教材大纲要求。

对公式结构的深度挖掘在中职学校的一些工科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展开。如本校的传统专业“电子电气”专业,针对此专业特征,对数学学科知识能力掌握的要求相对而言是较高的。这类型专业源于物理、数学等理工类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它更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的思路,问题的本质。需要他们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那么笔者在授课中应有意识地揭示数学知识本质的过程,不仅能和学生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又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浅层中进行挖掘。针对这节课内容,在相应四个问题串的引导后,针对问题四增加了一些思路。把问题四的解决再次回到公式产生的定义中,回顾在单位圆里圆半径为r,取角的终边和圆的交点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二、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完成数学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针对专业要求有目的性地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应用上他们的专业知识。例如,计网专业学科以学习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学科特点要求他们重视实践性和使用性。能通过系统实践达到应用知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专业的特征要求学生在知识理解和掌握中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多动手操作和恰当地构思。那么在计网专业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可尽量把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强调专业特征。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比如在本校计网班级中,本年段备课组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的授课中,把教材适当整合,稍作变化,应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以下是过程呈现。

大部分版本的教材在介绍指数函数中都有这道引例:一种放射性元素不断衰变为其它元素,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元素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用以下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索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过程一:从这个具体实例中和学生应用几何画板进行描点画圈,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较弱,教学中应和学生共同完成作图,以图形来帮助教学,合作画图达到学生个体思维和集体思维的相互作用。

过程二:以此例为模本,引导学生应用软件改变底数。从特殊到一般,学生操作时应用上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数学有机地结合了,说明数学无处不在,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过程三:在几何画板中拖动,观察此图像的变化,让学生重复操作几遍,引导他们展开动态想象,从图像变化中观察相同和不同,促进了学生们在学习中潜意识思维深度的参与。

过程四:学生分组讨论,从图像的相同性和不同性两大方面出发,教师一起和学生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和特征,不刻意对知识难度进行挖掘。这不仅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教师帮助下对难度把握有了更准确的定位。

过程五:和学生一起完成指数函数性质的总结,把展示得出的问题再次回到数学理论知识的层面中来。

通过以上展示完成在一年级计网班的授课,备课组在听课后认为教学效果良好。其一,课堂教学贴近专业要求,学生学习中能感到自己也能完成上述过程,在交流中情绪受到相互激励,思维激活,少了对数学惧怕的心理,学习上有了兴趣,能力得到拓展。其次,以一道生活中实例作为引例,从问题情绪出发,建立模型,再解释、应用和拓展,避免了多强调理论而让学生陷入复杂的理解和死记硬背,避开空中楼阁式的教学,把数学和实际结合,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亲切感。切合了中职教学应针对学生特点,“少理论,重实践”,“学会动手操作和构思创造”的要求。从而也验证了数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行为,而且也是一种建构主义下的数学化活动。再次,结合计网专业学生所熟悉的专业特点并通过动画展示,把“指数函数”中相同与不同的图像演示在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背景下,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应用能力,又体现了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和目的。

三、结语

教学设计特点范文4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思维

一、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特点与优势以及不足

平面设计专业与其他文理学科不一样的是,在高校招生的时候,要有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有专业课分数的限制,文化课分数相比其他专业来说会降低很多。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国家扩大招生的政策,很多原本考大学无望的考生纷纷转行学起了美术,可谓半路出家。在这种状况下,现今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文化素养良莠不齐。(1)学生没有固定思维模式限制。平面设计本身属于文科,又属于一门艺术学科,由于其专业的独特性,相比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一些固定的思维定势来限制,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气氛也比较随意活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给予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作品的空间,同时,推动他们积极的参加各种比赛展览活动,让他们具有超前的理念与意识。不被现有的理论概念限制,寻求多种的变化效果,是一种想象力丰富的表现。(2)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作为文科专业学生,大多数的理性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就较差,并且不像理科学生一样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法的学习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吸纳,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英语考试更是大多数学生的梦魇。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也是忽视老师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关注作业怎么去完成,做的好不好。

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1)教学过程与科技结合紧密。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平面设计专业开始兴起。至今已经相当的完善,纵观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市场化是其三大发展特征。前面提到,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创造和组合色彩、图形以及文字,并以之来传达一定视觉信息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现则必须通过各种媒介,主要就是在课程中所开设的各种软件。例如PHOTOSHOP是一个专门处理图像的工具,制作广告和其他团效果是不可缺少的,而3DMAX是制作效果图所必须的等等。电脑作为科技飞速发展的一种工具,给平面设计带来一股不可抵挡的魅力风暴。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多种软件设计课程,以适应制作各种图形的需要。当然,也会有人质疑:电脑是主要的媒介,但不能说是绝对的媒介。是的,电脑作为时代信息化高科技的产物,在各个高校普遍推广也不过是这十年左右的事情,可是中国平面设计专业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初步建立了,难道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平面设计就没有开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的设计师喜欢动手去绘制效果图,手绘效果图和电脑制作打印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一些特殊的艺术效果手绘的方法无法达到,电脑制作却也没有了手绘图那种收放自如的韵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两种方法兼用的。对于我们平面设计这个专业来说,教学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显然是一大突出的特色。(2)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再去进行模仿与再现的行为,不会自主的去扩展想象。但是实质上平面设计在我们国家来说,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艺术,想要得到比较理想的处理感性和理性二者之间关系的设计思维方法,想要在艺术设计的领域中体现科学与艺术独具特色的结合,首要的就是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所密切关注并研究的课题。对于学生来说,模仿与再现他人作品也是学习之路上所要经历的一个小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所经历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你在设计之路上的表达思维方法,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平面设计师,怎样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怎样去学习他人的长处而后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平面设计专业是一个和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密切关注市场经济形式,形成独特的观察视角,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创意思维训练课程只是在部分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开设,它的教学目的就是在艺术设计的领域内,寻找创新的思维设计观念和多角度的探讨新角度的设计方式,从而达到在固有的思想中体现创意的目的。在艺术设计上去培养学生更多的创造力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是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参 考 文 献

[1]张.产品创新设计与思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5~48

[3]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8~80

教学设计特点范文5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素质技能的培养有所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育部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和专业化人才,教改提出了项目化教学。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含义与特点

(一)高职艺术专业体系的含义

PS-ONE国际艺术教育是世通美嘉留学机构艺术留学品牌。首创“海外名校导师精准私人定制”的留学模式,是国内最具专业性的艺术留学咨询和作品集培训的品牌。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体系是指围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产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体系的特点

1.实用性:艺术设计了专业体系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和改善做出重要贡献。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学知识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改善社会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动态性:社会处于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艺术设计类专业同样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动态性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必然会经历产生、发展、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3.探索性: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处于未成熟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它所设置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实践考证,它的发展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以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基本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积极主动性,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不活跃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而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地位的讲学,会把教学的主要任务由学生想要学转为老师硬要教的方式。课堂的氛围取决于老师讲课是否生动有趣,从而影响学生对课程产生偏科,对老师教学的方法有所比较,喜欢的老师的课就听,并且会主动学习,不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就会自由散漫,放任不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不能够亲身参与课程的学习和课堂讲解,动手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四、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的方面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项目的内容也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使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室内平面设计,该类人才对当代室内装修和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属于高薪行业。

(二)自主性

学生在选择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时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要学习的类型,并且能够在每个项目中全身心的投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思考项目研究内容。

(三)发展性

项目分为长期项目和阶段项目,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需要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项目化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发展。

(四)综合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所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设计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因此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五)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项目所围绕的主题的探索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具有多元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它根据社会需要不断的更新发展和完善。

五、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艺术专业的实施

(一)教师设置课程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老师可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例如两个同学扮演,将所学知识演绎一遍,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实地调研

学校应该与相关专业的社会企业合作,设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假期出去调研,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

(三)学生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合作学习。

六、结语

教学设计特点范文6

关键词:学生特点;MBA新生;入学教育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39-03

MBA新生入学教育作为MBA学生工作多年后重新进入校园生活的第一堂课,是培养环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入学教育设计的科学与否,对MBA学生实现从社会人到校园人的转变,在多重角色下尽快调整心态,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全面了解学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尽快融入新的团队,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MBA学生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与合理安排,切实组织好MBA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一、MBA学生特点及入学教育必要性分析

1.MBA学生特点。MBA既是一种职业教育,同时又是高等教育下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根据对北京地区多所MBA培养院校特别是中央财经大学MBA学生的分析,其主要特点如下:①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丰富。中央财经大学2004~2012级MBA平均入学工作年限为7.1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其中有的在工作单位承担管理工作,并且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②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中央财经大学2004~2012级MBA平均入学年龄为29.8岁,以28至32岁之间的学生居多,年龄较大的为40岁。③多重角色,压力繁重。MBA学生较忙,大多已经成家,需要同时兼顾家庭、工作和学习生活,大部分学生辗转于三者之间,精力有限,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因工作、家庭的原因,不能保证正常时间的学习生活。④学生来源多样化。他们在专业背景、学历背景、行业背景、生源地、工作职位、工作岗位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并且差异较大。就行业背景来说,中央财经大学2012级MBA新生中,有42%的学生来源于金融行业,其余58%的学生广泛来源于IT/电信业、咨询业等其他近20个行业。⑤结构复杂多样化,需求多样化。80%的MBA学生为在职人员,20%左右的为全日制MBA学生。其中全日制学生又分为全日制班、国际班。在职MBA学生读书目的多为提升专业能力、获取学历学位、积累人脉资源等,全日制学生读书目的多为转换职业,实现职业发展的提升。

2.必要性分析。纵观各个高校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校规校纪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对研究生新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行为、学术科研学习、道德行为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其如何尽快适应研究生学习给予了指导和建议。除了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入学教育外,MBA教育项目有必要科学设计自己的入学教育体系:第一,MBA学生特点的要求。MBA学生生源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决定了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从需求方面全面进行科学设计。第二,MBA培养目标的要求。MBA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实践性、高端性决定了入学教育设计上必须注重管理启蒙教育。第三,商学院MBA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就全球范围来讲,MBA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中,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从培养的开始环节——学教育开始,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

二、MBA新生入学教育的科学设计

MBA研究生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入学教育的内容安排和环节设计上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入学教育,除了让MBA学生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入学教育之外,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应安排校情教育、培养导向教育、管理方法与管理思维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融合教育。基于以上理念,紧紧围绕MBA培养使命和目标,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内,中央财经大学安排了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MBA入学导向教育系列活动,在内容上注重引导和启发,并充分体现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爱校、荣校教育,并引入往届MBA学生参与,充分体现MBA“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1.校情、院情教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资源和学科优势,这些是开展MBA教育的校情,是支撑MBA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对多元化的MBA学生来说,学院要善于利用本校的历史和特色去感化学生,培养MBA学生“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的”的使命感。为了使MBA学生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培养方案的规定范围内顺利开展学习,如期完成学业和论文答辩,对MBA新生进行学校、学院规章制度的宣传和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外,专门就相关制度汇集成《MBA学生手册》发给每位学生,同时专门组织新生培养方案解读、规章制度解读等相关的活动,为MBA新生学习生活做好导航。

2.培养导向教育。导向教育即为引导教育,对于MBA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导向教育的明确,有利于促进MBA办学质量提升,凝练办学特色,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培养要求进行有目的安排学习和参与学校的活动。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项目通过奖学金评选、学生思想政治与管理工作、案例教学、学生培养等环节的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MBA项目,引导学生多为同学和校友服务,引导积极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案例撰写和论文写作等。导向教育在MBA特色办学,质量保证和可持续改进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管理思维与管理方法教育。MBA教育是面向实践的管理教育,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MBA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思维和掌握相关的管理方法,这是成为一名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对中财2012级MBA新生的入学教育安排中,为新生安排了“管理决策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工商管理案例研究——实务到理论的跨越”、“国学与现代管理实践”等3个关于管理工具与分析方法的专题报告;在拓展培训中,安排沙盘模拟课程“六方财阀”,课程强调管理思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营管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MBA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针对全日制MBA学生和有职业转换需求的在职MBA进行的专门安排。根据对中财2012级全日制MBA新生的统计,约有80%的同学有职业转化的需求,这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规划、定位以及行业认知不清晰,存在着较大的疑惑。对于MBA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入学时开始,在入学教育周通过安排专家报告、职业测评、职业发展中心导航等工作,帮助MBA学生明确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要在学校的安排下,分阶段、进阶式确定发展方向、实现自我认知、进行职业探索实践、达成职业发展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在新生入学第一周,邀请具有MBA教育背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为MBA新生做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让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随后MBA职业发展老师对职业发展工作进行宣讲,告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工作安排和能够提供的资源以及服务等。

5.团队融合教育。团队融合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间相互熟悉和建立信任、感情的过程。团队精神是MBA能力素质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MBA来源的多样化和分散化特征,以及他们快速认识和资源共享的需求,要求入学教育必须强化团队教育。在中央财经大学对2012级MBA新生安排的入学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安排了移动高尔夫、不倒森林、集体跳绳、贴面传球、动感颠球、七巧板、密电疑云、暗战、盲人方阵等经典项目,通过启发式教学手段,从团队合作、管理沟通、战略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MBA入学教育比较有特色的方面,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还安排了院长谈治学、MBA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师生见面会、主题班会、新生联欢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MBA新生对未来2-3年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明确了努力方向,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明确,更能够高效地安排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工作生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洪昀,吕晓清.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

[2]牟承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