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1
1、产业集群简述。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集聚,它具有以下特征:(1)地理集聚特征。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及与之相关的支撑机构在某一地域集聚成群,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柔互惠共生性。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依靠自身生产所有有关知识和拥有各种相关资源,去完成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3)竞争协同性。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创新集群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竞争使得企业群落中的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并依靠协作伙伴关系在竞争中发展壮大。(4)根植性。集群合作创新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产业根植性)、共同的创新文化(文化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性),这是创新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对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5)资源共享性。众多相关联的企业聚集,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并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6)创新组织的开放性。集群式合作创新网络与集群外的其他组织有着密切的开放性联系,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网络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当其中的一种联系变得无效时,这种联系将会被一种新的联系所取代。上述特征,使产业群具有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品牌与广告效应等,从而引致产业群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自增强机制,最终表现为强劲的竞争优势。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被不少专家认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2、综观目前总部经济不同阐述都强调其集聚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理念——总部经济。北京社科院赵弘研究员在2002 年9月第一次提出了“总部经济”这一概念。随后的几年中赵弘赵弘研究员通过理论论证和北京总部经济战略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的研究了总部经济中涉及的各类现象的内在动因。“总部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是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使我国在经济学领域有了原创性的突破。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来对总部经济进行了定义,林文俏(2003)给出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描述:“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认为:“总部经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赵弘(2004)从企业角度出发认为:“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史忠良和沈红兵(2005)在分析赵弘的定义后,提出,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和城市在使双方都能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形成总部在城市集聚并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现象。首先,这一概念包含了总部经济涉及的两个方面:企业和城市;其次是总部在城市集聚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企业和城市二者对更高经济效益的追求;再次是总部在城市的集聚能够使企业和城市“双赢”;最后是总部在城市的集聚是一个现实中存在又可观察和研究的经济现象。刘世锦从产业角度出发认为:“总部经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说总部经济是高级形态的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它相关的要素大多数是属于高级生产要素,比如像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研发、金融、营销、物流、会计、律师等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组织等等。”贺灿飞(2006)从空间经济视角认为,总部经济是从事增值经济活动的各种类型的企业总部在一定空间内聚集,与相关产业强烈关联并产生外部集聚效益而形成一种经济形态。徐金发等(2006)则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和核心要素,认为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的结果。
从以上各位学者对总部经济的理解来看,尽管总部经济概念和内涵百花齐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强调总部经济的集聚性。
3、在经济发展实际进程中,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总部经济是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集聚在特定区域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总部集聚区域表现了很多产业集群的特性。在经济发展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化的分工,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的最大化而在空间上产生聚集。空间范围内聚集的强化,使企业扩展成为具有产业分工联系的企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当产业集群里的核心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核心企业出现后,空间集聚对这些企业的意义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化。一方面,集聚的“经济性”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是下降的;另一方面,集聚的“不经济性”却又是日益明显:优越的融资条件、与更上级政府的紧密关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等等高级生产要素对于企业发展更为重要,而这些资源在当地都难以获得。这样,当“非经济性”超过“经济性”时,企业的某些部门就会出现“离心化”的趋势。此时,产业集群在空间上扩展表现为一部分企业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把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置于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区域。
产业集群存在着影响其形成、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而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不同的。传统的农业集群、工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自然资源、一般劳动力资源、生产管理,高新技术集群的核心要素为知识性劳动力资源、核心技术、知识与信息、管理。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存在相应的核心影响因素。当某区域的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时,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吸引类似企业加入,从而使该产业集群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无疆界世界(Bordless World )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收购 IBM 电脑业务的联想集团将其全球总部设立于美国纽约州 Armonk,北京是其中国总部,而生产基地将逐步移入中国。由此可见,职能机构的区域分离并在全球寻求最佳资源配置将日益普遍,特定区域以其综合资源优势有可能成为组织职能机构的总部聚集地,例如美国硅谷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研发中心,印度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软件的研发中心,香港和新加坡是跨国公司亚太地区的总部。这些总部的聚集和产业集群一样具有相似的属性,总部集聚也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现象。总部集群的正外部性能给企业和当地带来竞争优势,而且由于企业总部是组织形态的高端部分,总部集群给企业和所在地带来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2
一、国内发展城市总部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总部经济的模式一般包括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研发、营销、培训等职能性总部。目前在我国设立的总部多为地区总部、国内总部和职能性总部,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北京有41家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2家国内500强企业总部;上海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3家。其中26%是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总部29家。这些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城市功能完备
一是交通、供水、供气、园林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条件较好。二是星级酒店、会展设施以及信息、通讯设施等商务设施配套能力较强。三是人才资源、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优势明显。四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支撑体系较完善。服务质量较高。五是政府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较高,营造了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六是城市的区域开放度较高,与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交流与合作比较紧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加强。
(二)措施办法得力
一是科学规划引导。总部经济发展快的城市都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上海规划到今年底,外资总部经济项目要达到610家。其中地区总部200家、投资性公司180家、研发中心230家。二是培育总部集聚区。如北京建设了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和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等主要总部集聚区:成都努力打造6大总部集聚区。三是建立政策支撑系统。各城市大都制定了《加快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土地、财政、税收、金融、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发展配套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商务会展等生产业。五是强化组织保障,各城市基本成立了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政策协调、分析和监管、目标考核、信息制度等,保证了总部经济健康发展。
(三)带动效应明显
一是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总部的集聚带动了一大批为总部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迅速崛起,提高了第三产业特别是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北京市2005-2009年。三次产业由1.4:30.9:67.7调整为1:23.2:75.8,四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二是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设立,可以集聚高级人才,扩大研发投资规模,推动技术创新。三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总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和员工个人收入所得税等都要向总部所在地上缴。同时通过关联企业所产生的间接税收也是相当可观的。四是集聚人才增加就业。总部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如高级信息、管理、培训、金融、物流等优秀人才,促进了第三产业,为不同层面增加了就业岗位。
二、内蒙古发展城市总部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我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尚未有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总部(我区入围的企业除外)或地区总部在我区设立机构,但不少企业总部在我区投资兴办了企业或设立了分支机构,如大唐国际托电有限公司、神华包头矿业有限公司、燕京啤酒(包头雪鹿)有限公司、中国神华能源有限公司、中电投蒙东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华联等等。目前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区投资办企业,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675家,这些企业为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总体上看,我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发展实力不够强,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城市集聚能力不够强。科技教育水平不够高等等。但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具有城市集聚规模、经济发展实力、产业承载能力、科技教育资源等优势,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从这几个城市人手。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战略选择。
(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2009年,呼包鄂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41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0.1%;2008年,三市人均GDP分别达到7143美元、10080美元、14705美元。2009年,三市地方财政收入811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58.8%。《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对两岸四地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评比。鄂尔多斯、包头、乌海进入增长前10位城市,呼和浩特、包头被评为近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城市。
(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呼包鄂三市集中了我区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2009年,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0.6亿元。占全区53%;其中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70%以上。拥有较强的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法律、电子信息网络等配套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三)具有通达的交通网络
目前,呼包鄂三市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铁路、民航以及国道、省道等多层次、广覆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国道110、109、209、210和多条省道、高速公路将呼包鄂三市与各盟市以及周边省市连接起来。京包铁路、准东乌铁路、包神铁路、呼准铁路呈四方型贯穿呼包鄂三市,通过京兰铁路、丰准、神朔铁路向外延伸和辐射。随着鄂尔多斯机场的运营,呼包鄂三市通往全国各地的航空运输体系逐步完善。
(四)具有较好的科教资源
呼包鄂三市集中了全区70%以上的优良企业,90%以上的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机构。95%以上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90%左右的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0%IrA上的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占全区总数的80%。R&D经费占全区的85%。拥有全区65%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加快内蒙古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自治区有关部门应考虑制定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并写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坚持发展总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在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机械装备、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牧业等领域,培育和引进企业总部,打造总部集聚区。二是明确发展区域。重点规划呼包鄂三市和赤
峰、通辽等城市,加强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周边城市的合作,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到这些城市设立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使其成为我区总部经济发展基地。三是培育本地总部。继续抓好我区的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同时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发展态势良好的本地优势企业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做大做强,成为支撑和带动当地总部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根据我区城市产业发展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认定标准,明确分类扶持政策。二是采取财政扶持政策。对在我区城市设立企业总部的,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的程度,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符合产业导向,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并适当减免市级权限范围内的行政性收费。三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内外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在我区城市设立总部,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四是保障总部企业用地。将总部企业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确定部分地块专门用于总部经济发展,采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
(三)加快软硬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硬件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大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二是加大人才资源支撑力度。按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培养和引进所需的各类人才。在有关培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积极实行定单培养,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到我区城市安家落户。努力建设总部经济发展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要明确总部企业专门服务机构,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简化审批程序,建立总部企业审批事项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健全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总部经济信息平台,定期向总部企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改革措施信息。不断完善金融、保险、会展、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发展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政府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55-03
总部经济成为近年我国众多城市发展中新的战略选择。在总部经济形成过程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给城市带来了庞大的资金流,巨额税收,高收入工作岗位,先进技术和一流的管理经验。众多城市认识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城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作用,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视为发展总部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各种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
1 影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因素
与所有外商直接投资一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倾向于设立在政治稳定、政策优惠、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作为跨国公司地区经营管理决策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承担着公司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它的区位选择有着独特的考虑因素。
1.1 政府政策
政府对地区总部的态度,政府提供的良好市场环境和优惠政策是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政府首先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加政府政策透明度,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市场诚实信用。提高政府运营效率,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供高质量服务。政府的高效行政和公正廉洁形象会增加跨国公司投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赖程度。政府通过实施差异性政策,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措施,保证公司投资得到法律保护,保证相关政策法规有效实施,设立较低市场准入壁垒,宽松的外汇管理,自由灵活的资金调度,便利的人员出入境和税收优惠等,吸引跨国公司在城市设立地区总部。
1.2 城市资源优势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多执行市场管理、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投融资等功能,对区域内特定资源的供给要求较高。这些资源既包括天然优势,如香港、新加坡拥有的优越地理位置,也包括后天发展的特定资源优势。
首先是高级人力资源的供给。总部所在地是否拥有数量充足的高级管理人员、信息处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直接关系到地区总部业务的有效开展和协调管理控制。研究表明,熟练劳动力多,多语言人力资源丰富是吸引服务跨国公司在香港建立区域总部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科技资源的供给。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尤其是研发中心的运营,需要大量知识密集度高的高科技资源,包括高科技人员,专用科研设备、科研成果和高校科研院所等。与其他优势相比,高科技资源的积累需要大规模投资和长时间积淀,是其他城市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
再次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地区总部为了减少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掌握大量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要与业务单元保持顺畅沟通,对城市信息通信设施提出较高要求。良好的通信和网络设施会降低公司沟通成本,提高沟通质量,提高信息生产传输质量,实现业务运营的网络化管理。
最后是便利的交通设施。公司总部要保持与世界各地的密切来往,发达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运输、成熟的物流业都有利于公司总部与业务单元的联系沟通。
1.3 城市支柱产业和产业聚集程度
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一方面要考虑中心城市已形成的支柱产业,希望借助这些产业分享已有产业价值链的成长果实;另一方面企业总部需要借助中心城市周边地区资源,进行资金、生产、贸易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和协调管理,形成企业价值链,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城市支柱产业的形成及周边地区良好的产业布局,可以更好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
地区总部本身的聚集也会给区域内公司带来益处。CBD区域内产业链上的众多地区总部的集聚,有利于企业问信息交流,知识和技术外溢,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提高了产业创新几率,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各城市CBD和产业聚集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1.4 良好的商业环境
一个城市的商业环境包括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成熟度,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包括企业在经营、贸易、纳税及破产处理时所需时间和成本,包括当地支持业的成熟程度,相关部门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健全的法律法制体系等,是一个地区为企业活动提供的各种软环境的综合体现。它的形成不仅是政府政策的推动,更是长期市场竞争的结果。
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健全的法律法制体系、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性咨询公司、法律、财务公司的高效率运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氛围,都会提高地区总部的运营效率,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重要因素。
世界银行的2007年和2008年的《全球商业环境报告》中,新加坡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商业环境最佳的经济体,这是其成为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首选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1.5 城市生活工作环境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需要较好的办公空间环境和生活工作环境。总部所在地的气候、医疗健康费用、交通成本、犯罪率、环境污染、教育费用、生活费用等因素会影响总部外派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过高的生活成本和不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会提高公司人员流失率,增加公司对外派人员的补偿;过高的房屋租赁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通信成本等会加重公司负担,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成本。因此,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倾向落户于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较低公司运营成本的城市。
2 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对策
随着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性总部,管理其在亚太地区机构的生产经营活动。截至2007年年底,经国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4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超过800家。
目前,我国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截至2007年年底,北京拥有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包括一些著名的世界500强公司,如ABB、爱立信、摩托罗拉、雀巢等。其中,经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20家,具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153家,占全国投资性公司总数的50%以上,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外资研发中心239家。上海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4家(其中商务部认定地区总部16家),投资性公司165家,外资研发中心244家。
由于北京、上海的比较优势不同,入驻的跨国公司也各具特色。入驻北京的跨国公司总部主要分布在通信设
备、计算机及设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计算机服务等领域,呈现明显的高科技特点。北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研发力量和政治地位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IT业看重北京的人才、研发、信息资源优势;投资公司看好北京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消费市场;金融业利用了北京特有的与政府沟通的便捷性和高级人才的充分供给。上海则集中了制造业、航运业和金融业的地区总部,充分利用了上海的港口优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和上海在金融业的多年积淀。
总结国内外城市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经验,结合上述总部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各城市要根据自身经济特色,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入驻。
2.1 政府提供高质量服务
政府是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不仅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还要采取措施从各个方面提高城市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吸引力。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加强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公正透明的法律环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营造公平市场竞争条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政府提供良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城市工作生活环境,降低总部运营成本,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提高城市人力素质,为公司总部提供更多国际化人才;培养开放的知识创新氛围,利用城市的高科技教育资源吸引跨国公司入驻。政府在行业准入、税收优惠、便利通关、资金调用、人员出入境、就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2.2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区域产业基础与跨国公司总部进入具有双向促进关系,一方面,区域产业基础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进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入驻使区域内企业有机会融入其全球价值链的高端部分,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强化产业集聚机制,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创造新机遇。跨国公司总部建立的“总部―加工基地”模式强化了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使中心城市成为资源的集聚中心和价值增值中心,并通过资本输出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内城市的协调发展。如果公司总部决定迁移他地时,将给原总部所在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倘若本区域产业已成跨国公司产业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将大大减少公司总部迁移的可能性。
上海是我国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是制造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首选城市。在“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合作模式中,跨国公司以上海已形成的汽车、化工、电气设备、电子通信等六大产业为核心,形成总部经济集群,充分利用上海与周边江浙等省份形成的较为完整的“长三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企业增值。这种区域竞争力强的优势已经吸引许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离开北京,迁移到上海。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深入分析世界各地产业发展特征和外迁转移趋势,细化对外招商的区域定位,结合自身特点,借助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聚焦,鼓励与其支柱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到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体系。
2.3 构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平台
目前,我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空间集聚态势开始出现,大部分总部位于CBD、高科技园区、现代服务聚集区和开发区内,这些园区成为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这些园区中集聚的专业服务提供商,零部件供应商和行业竞争对手,为总部的运营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受到公司总部青睐。因此,城市要加快CBD、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确定地区重点产业,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营运或结算中心,构建跨国公司总部发展平台。
2.4 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总部经济发展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管理功能、投融资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需要一系列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因此,各城市需要建设一个较为发达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包括金融网络,专业咨询、会计、法律服务、文化传媒、广告、物流、医疗服务,保健服务保障等众多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事实上,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香港的服务业比重已占到82%。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4
根据总部经济理论的有关原理,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等六大基本要素。围绕基本要素,相比较周边区域范围而言:
(一)相对比较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是“长珠闽”的共同腹地,沪昆高速、赣粤高速、105国道、320国道、京九铁路、浙赣电气化铁路从境内穿过。中心城区距南昌昌北、长沙黄花机场均只有2个小时车程,并已纳入上海、杭州、广州8小时经济圈。作为发展总部经济必要的空中交通,××明月山机场将成为××占领赣西地区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中心城区较为完善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2、产业基础优势。全市9个工业园均为国家批准的省级开发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全市已基本建成医药、纺织、盐化工、煤电、建筑陶瓷、鞋革等6大特色产业基地,中心城区也已形成以医药、机械、机电汽摩配件、新型建材等为重点的支柱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和一批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心城区充分依托这些现有优势企业的集聚发展,有效鼓励引导相关企业的行政总部、营销总部或结算中心入驻××提供了良好条件。
3、城市品牌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品牌。××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具备既适宜投资兴业又适宜居住的环境。近年来,中心城区已获得五张国家级名片。目前正在大力实施“13579”工程和人口五年倍增计划,致力打造中部最佳宜居城市,使××真正成为宜业的热土、宜居的福地。随着××对外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生态宜居这一城市品牌将最有可能成为引进企业总部落户××的一个卖点。
4、人力资源优势。据统计,全市拥有劳动力总数达337万人。设在××的赣西实训中心规模位居全省之首,年培训能力达1万人左右。尤其是中心城区设有××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全日制高校,其中,××学院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在校学生达1.6万人;××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达1.1万人。这两所高校将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5、兴业成本优势。除劳动力资源丰富外,××的特色矿产和农产品资源都非常丰富,土地、用水、用电等价格相对较低廉,企业职工年工资也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6、政策环境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深化市直单位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着力解决市直部门“中梗阻”顽症,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在去年的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52个行业、系统中,我市总评列全省第一名。
(二)相对比较劣势
1、经济实力不够强。与全省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仅以去年为例,我市gdp总量和增幅分别列全省第5位和第9位;人均gdp只有萍乡的54.8%、新余的38.1%。总体实力不强还表现在市本级经济较薄弱,去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列全省倒数第二,只占南昌的6.67%、新余的20.8%。中心城区目前的经济规模尚难以形成对企业总部落户的吸引力。
2、配套服务不完善。××地处赣西内陆,不临江不靠海,大宗货物运输只能通过铁路和公路,不但货物吞吐量小,且运输成本高。中心城区到目前仍没有大型的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市场,加上信息流不甚畅通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服务行业方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满足较高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更无法对外产生吸引力。特别是在五星级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一些高端服务设施方面的空白,难以让企业高管人员在××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这也成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一大“软肋”。
3、金融服务水平较低。一个地方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这个地方在资金信贷、企业融资、资金结算等方面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就当前中心城区来说,存在信贷总量相对较小与金融资源相对丰富不匹配、信贷投向分散与信贷需求集中不匹配、融资渠道单一与行政资源丰富不匹配等矛盾。以企业融资为例,目前中心城区企业中,仅有江特电机获得交通银行3000万元贷款,占比不足全市异地融资(不含丰电)的5%。目前,除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股份制银行、合作银行和跨区域的其他商业银行及其办事机构在中心城区还是空白,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给企业在资金结算上带来了不便。
4、高端人才较为紧缺。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大批量的高级专门人才。总体上说,当前我市人才总量不大,高层次人才缺乏,尤其是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熟练技术工人非常紧缺,且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较突出。在人才引进上,也存在着“难引进、易外流”的现象。不少企业反映,由于中心城区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人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使得许多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现象,特别是难以聘到企业紧缺的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
二、模式和路径的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但相对劣势和差距不少,我们只有进一步理清思路,扬长避短,寻找自己的模式和路径,才能不断培育、发展和壮大总部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
1、明确发展思路。以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环境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构建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软硬环境为支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本土培育与引进做强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与产业项目经济相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建设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尤其要重点吸引、扶持和培育与我市几大支柱特色产业相关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
2、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总部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充分调动市、区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建的积极性,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功能突出、配套完善、优势互补的总部企业区域布局。精心规划宜阳新区、经济开发区、明月山风景旅游名胜区的功能定位,宜阳新区以打造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强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贸、会展等服务功能,吸引现代商业、金融、保险、咨询、证券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济开发区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为依托,集中设置企业管理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成果孵化中心等建设项目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培训中心等职能型总部;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定位为休闲娱乐区,进一步加快完善酒店、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3、出台优惠政策。借鉴外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成功做法,抓紧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有关扶持措施,细化促进总部经济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在出台扶持总部经济的有关政策时,一是在税收优惠上,要在××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适当放宽;二是在办公条件上,要提供舒适的场地、场所,并在房产过户时给予一定的减免,在拟规划的商务集中办公区,要预留部分地块,用于建造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用地,必要时为其免费提供办公场地;三是在生活条件上,对引入的企业总部的领导、员工及家属子女在辖区内落户、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一定关照和减免;四是在金融服务上,给予总部企业优先信贷、融资,上门服务;五是在资金奖励上,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集团总部迁入××的直接给予奖励。同时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增强总部企业对××的信心。在具体工作中对有可能把总部迁入××的大公司、大集团,例如宝成鞋业、百神药业、金特建材等,要列出单子并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靠上做工作。
4、加大引进力度。突出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以具有较好基础、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如以济民可信、仁和药业等为龙头的医药产业,以江特电机、沃得集团等为龙头的机电产业)为依托,积极引进一批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入驻××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积极引导一批国内外名牌产品在××设立总经销或分销中心(赣西片区);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公司在××设立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企业总部。具体操作上可采取“内强外引”的办法:一是大力支持市内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其总部设立在中心城区;二是采取分拆引进方式,对于辖内企业,如高安、丰城大型建筑陶瓷企业、上高鞋革企业、奉新纺织企业等,利用中心城人才、行政、运输、市场方面的优势,引导其将行政总部、销售总部和研发中心迁至中心城区;三是积极鼓励××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将企业总部迁至中心城区或设立分支机构,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5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及现状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动因。按照现代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理论,只有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心才能够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带动城市现代服务核心区的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是徐州真正实现淮海经济区经济区域中心目标的最好切入点。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部经济可带来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这一切都成为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直接动因。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的现状。新城区总部经济园位于新城区核心区,昆仑大道以北、太行路以南、秦郡路以东、汉风路以西,规划总占地面积约730亩,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包含大型知名企业总部区、金融机构总部区、工贸企业机构总部区、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总部区及综合配套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目前,已有莱商银行、江苏银行、淮海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徐州分行总部以及永旭置业、天裕集团、东方黎明集团等总部办公项目进驻,而且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新城区金融总部经济园已成功入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二、新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规模大小,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既取决于该城市的影响力、又取决于该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城区已成为行政办公、生活居住、投资兴业的新热土。一是完善的功能设施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根本保证。新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捷,观音国际机场、京福高速、连霍高速以及京沪高铁环绕新城区,两小时左右进京入沪;区内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已高效运转,规划馆、档案馆、绿地皇冠假日酒店、吉田商务广场、徐州工程学院、青年路小学等功能设施已投入使用,具备为企业总部办公、研发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企业总部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新城区背依拖龙山,怀抱大龙湖,以大龙湖为中心绿地系统向周边辐射,形成“青山为屏、碧水为脉”的自然格局,是生活休闲、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同时,国内知名地产企业恒基、绿地、中铁、国信等精心打造的花园式住宅小区可为10万居民提供高品质住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新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一是新城区人气商气不足问题。新城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但相对主城区而言,由于功能配套设施不全以及新城发展需时间周期等问题,新城区目前人气商气略显不足。总部企业现在入驻新城区后很难快速运营、快速收益,因此投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强。目前已落地项目普通存在的建设进度缓慢问题,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二是新城区总部经济差异化发展问题。目前,我市适宜发展总部经济的板块主要是老城区、新城区以及高铁商务区。老城区的配套成熟、优势明显;高铁商务区的地理空间独特,去年已成功引入了吉田、松芝两大企业总部项目,这无疑给新城区带来一定压力。根据新城区地理特点及发展现状,应对总部经济引入进行准确定位,与老城区、高铁商务区形成错位发展。
三、发展新城区总部经济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组织领导。发展总部经济是一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发改、商务、经贸、财政、税务、工商、人事、规划、公安等众多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市级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承担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及重大事务落实等职能的具体部门,界定市、区两级对于发展总部经济具体政策的落实责任,从机制上保障各项发展政策得以切实落实。
(二)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引导。按照产业集聚的理论,在一定城市区域内相关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或达到一定层次后,资源、信息、资金、服务的集聚效应会凸显,将极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规模总量在一个时期内是一定的,需要按照不同的发展时期统筹安排土地、资金、信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配置。因此,在徐州主城区范围内,应集中设立面向大型企业区域总部及市级企业的总部经济园区,而新城区总部经济园区应为市级唯一以金融及工贸服务业为主的总部园区,并在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
(三)加大土地房产使用方面的扶持。为鼓励大中企业将生产基地与办公研发机构分设,应在企业自用办公物业的建设和租用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于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应支持总部企业自建总部大厦,支持同类别或产业联系紧密的总部企业联建总部大厦。在具体操作时,可将总部园区办公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提供一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用于满足企业总部办公用地需求。同时,鼓励政府统一建设总部楼宇,以优惠租金向经认定的企业总部及为大型企业总部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办公用房。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6
摘要:基于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位置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厦门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而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推动更使厦门总部经济在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运作管理和对台交流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在此背景下,厦门应重点进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推进物流业和金融业共同发展,并且还应做好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区域的协调分工配合,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从产业基础、产业发展、配套支持、区域协同及政府服务等方面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5-0123-06
Key words: Fujian Free Trade Area; headquarters economy;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Xiamen City
Abstract: Xiamens headquarters economy begun to take shape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Area provides Xiamen headquarters economy with greater operation space in the aspects of investment, trade, financ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exchange with Taiwan etc. In this context, Xiamen should focu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going out of traditionally prestigious industry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ies.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ment services shall be strengthened by cooperating with other economic zone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so that headquarters economy can be further adv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ba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pport, regional collaboration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区位优势吸引企业,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将其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的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1〕。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包括子公司、地区总部和全球总部等三个层级,而总部经济不仅指企业全球总部聚集,还包括企业的地区总部聚集。总部经济由于在税收、产业、消费、就业和资本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受到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重视。自2003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北亚地区总部后,我国总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周期。以北京为例,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的数据显示,现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设立企业总部,此外还有许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将总部设立于北京。
一、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及现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5期罗娟娟自贸区背景下的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探析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厦门市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位置和环境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显著优势。
1.经济发展
厦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厦门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2015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9亿元、1509亿元和1933.1亿元,分别下降0.5%,增长7.9%、6.5%,三次产业结构为0.7∶43.5∶55.8,第三产业比重比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2〕。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会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0%。
厦门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厦门与漳州两地港口的整合,有效提升了水岸线资源和腹地优势〔3〕。同时通过对码头等港口资源的整合,也进一步降低了港口的运作成本,有效提升了厦门港的竞争优势〔4〕。2015年,厦门市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1亿吨,增长2.5%,集装箱吞吐量918.3万标箱,增长7.1%,增幅居沿海干线港口第一名,全国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投入运营〔5〕。
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来,包括台湾第一金控集团旗下的一银租赁〔6〕在内的多家银行、保险、金控集团意向入驻两岸金融中心,厦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3.4亿元,增长14.7%,占第三产业的18.3%。至2015年年末,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76.3亿元和7567亿元,增长16.0%和13.9%。实现跨海峡人民币清算金额537.1亿元,两岸股权中心挂牌企业突破千家〔2〕。金融服务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
2014年厦门启动服务外包产业园,力争引进符合厦门城市发展特点的大型服务外包平台和应用服务企业,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产业集聚
2015年,厦门市出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10条措施,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厦门市平板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153亿元〔2〕,是厦门市首条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实现产值709.2亿元,台湾联华电子、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巨头落户厦门,助力厦门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为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区域位置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构建现有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此外厦门也是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对接和转移的堡垒,优越的区域位置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4.人居环境
在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位居第17位〔7〕。同时,厦门还曾获过中国休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交通管理模范水平、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人居环境方面的荣誉称号〔8〕。优美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使得厦门受到高端人才青睐,在2014年《第一财经周刊》的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的调查中,厦门位列第6位〔9〕。人居环境成为总部经济的发展保障和推动力。
在2004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2012年《厦门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的引导下,目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5位,已经形成两岸金融中心、厦门本岛总部集聚区、集美国际商务中心、翔安商务营运中心等主要的总部经济聚集发展区。
二、自贸区建设对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且取消绝大部分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特殊区域。自由贸易区作为开放层次和自由度较高的特殊区域,在外资投资、出口加工、保税仓储、转口贸易、金融流转等方面都带来更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对现有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可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0〕。
2014年,福建省决定将福州、厦门和平潭等地作为整体申报福建自贸区。参照现有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框架,福建自贸区的规划和建设将给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厦门在投资、贸易、金融方面获得更大的制度空间,从而促进政府运作效率的提升和法律监管环境的透明化,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1.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开放
自贸区的建设降低了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变了现有准入审批的投资管理体制,从而吸引外资进入现有的优势制造产业及航运物流、电子商务、高新技术、财务咨询、法律等服务行业〔1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行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同时,自贸区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打开企业对外投资通道,允许企业,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企业以厦门为总部进行扩张,实现市场开拓和资本并购等投资活动。
2.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
厦门保税区目前定位于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业务及金融、保险、期货、商品展销等服务业务。自贸区的建设可协助厦门将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等业务作为贸易转型的方向,简化对外贸易操作手续,促进对外双向贸易的发展,加上厦门东南航运中心建设逐步完善,使厦门在两岸经贸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3.金融领域的创新
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推动金融利率市场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兑换,特别是开展对台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引入国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速资本市场发展和资金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现有的总部跨境资金流动流程,突破现有总部外币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的限制,降低总部企业的资金交易和运营成本〔12〕,使厦门成为企业地区资金总部和结算总部。
4.政府职能转变和法律保障
自贸区建设将政府由规则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和保障者的角色,政府致力于提供公正的市场约束机制、有效的公共服务以及高效的行政服务,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法律监管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吸引企业总部的入驻,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5.两岸交流(对台贸易)
福建省自贸区基本定位之一为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和互补,成为两岸的交流平台。这一定位为厦门总部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并实现空间扩展。
三、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思路自贸区的建设将凸显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加强厦门对外经济贸易、物流、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厦门总部经济应契合厦门及海峡西岸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
1.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应服务两岸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
在2010年6月正式出台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中,大陆对原产于台湾的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等10类共计539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台湾对原产于大陆的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等4类267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另外大陆及台湾方面还承诺在某些服务行业向对方进行进一步的放开。ECFA协议的签署,促进了台湾优势产业向大陆的转移和市场扩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产业的互补和对接。在自贸区的背景下,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做好台湾电子信息、石化、材料和精密机械等优势产业在厦门设立生产制造总部和市场总部,台湾农产品等在厦门设立市场总部和物流总部,台湾地区服务业在厦门设立运营总部和资金总部,两岸纺织服装业、制鞋、食品等产业在厦门设立研发总部的相关准备。
2.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保证自贸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食品、水暖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已形成外贸驱动的增长形式,然而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汇率变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产业链整合、产业转移、关税调整和退税、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难题〔13〕。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将生产制造环节迁移至劳动力资源丰富、制造成本更低的其他地区,而将企业总部保留于厦门;另一方面也鼓励现有优势产业以厦门为跳板,在自贸区中设立投资总部,尝试进行产业链相关的国际收购和投资,特别是对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及下游的销售网络的投资收购,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提供更加专业的配套服务,优化软环境,保证企业总部运营和优化升级的稳定性。
3.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2013年主度在出访时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思,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且与东南亚等国存有深远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应起到关键性作用。自贸区的建设,可将厦门打造成为联接东南亚、中东等地的交通枢纽,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南亚等地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发展。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进一步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四、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措施根据《2013上海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蓝皮书》、《European Business in China:AsiaPacific Headquarters Study》等的调查显示,与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包括区位优势、接近目标市场和客户、政府的优惠财政扶持政策和高效有序的行政能力、充足的人力资源、开放高效的金融资本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低廉的营运成本等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规范透明的法律监管环境。厦门可参考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改进提升,实现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1.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总部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包括投资架构优化驱动、经营功能转型与完善驱动及开拓投资新机遇的驱动等〔14〕。厦门需充分把握自贸区建设的契机,一方面继续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完善现有电子信息业、石化、机械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产业链和行业配套,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另一方面也应把握现有全球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不仅要对现有的计算机、LED和光伏、物流等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还要促进产业向云计算、绿色产业等进行层次提升。第三,应重点引入医疗、音乐传媒、电子商务及教育等服务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见表1)。
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总部经济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贸区的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和发展开创了新机遇,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应重点服务这一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的具体策略包括了技术投资、市场开拓、境外融资、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和多元化投资等多方面的内容(见表2)。
为满足企业在不同“走出去”策略下的需求,厦门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现有投资贸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专利和品牌交易平台,为传统产业构建信息前导平台;其次,尝试放开自贸区企业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的限制;第三,不断提升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效率,加大国际经营和国际投资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3.物流业与金融业齐头并进,打造总部经济稳步成长的坚实保障
自贸区的建设通过提升投资、贸易、物流、金融等层面的运作效率,为企业总部运营奠定基础。厦门可以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平台,引导投资的双向流动,促进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并在两岸经贸合作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在投资项目、境外融资、离岸金融、两岸自贸区对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其中推进东南航运中心、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总部经济发展稳步成长的保障,是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东南航运中心建设中,一方面须持续推进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扩大厦门经济腹地范畴;另一方面应在自贸区背景下,在两岸直航的基础上,尝试两岸港口资源的整合,共同构建面向国际贸易的海峡两岸港口物流体系〔15〕。
(2)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中,除了进一步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在厦门等地开设分支机构外,更需要重视金融业务的创新,包括货币清算、资本市场的合作与对接、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及融资担保信息共享等,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4.做好与福建自贸区中其他地区的协调配合,减少总部经济发展的内耗
除了厦门,福州与泉州也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且上述地区也是福建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考虑到自贸区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可对自贸区的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和定位,在更高层次上做好与其他地区的协同配合,避免内耗导致的总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参考阿联酋的做法。阿联酋现有自贸区42个,入驻企业超过35,000家,分布于迪拜等7个地区,阿联酋将自贸区划分为集群型(Cluster zones)、专业型(Specialized Zones)和工业型(Industrial Zones)三大类,其中专业型又细分为媒体、IT、印刷出版,财务,外包,电影广播,可再生能源,商品贸易及交易,生物技能、健康医疗等小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