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法 公司金融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79-02
问题式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西方学校教育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该方法强调问题驱动学习,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建设问题型学习环境,主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开发和使用各种适宜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有效的教学效果[1]。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1 《公司金融》课程特色
1.1 《公司金融》在金融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
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大部分[2]。宏观金融学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将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作为重要的课程来开设,这便是“经济学院模式”。其实,宏观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可看做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微观金融学特别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金融市场上各类的金融活动,因此将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期货期权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这便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商学院模式”。我国目前金融学科定位的思路是多种模式并存和多元化发展。但是人们普遍对金融学科的认识都以宏观金融为主,这主要是和我国长期以来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货币金融、国际金融等课程上,而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
近年来,随着微观金融在金融学中的日益得到重视,国内各大高校金融专业纷纷将《公司金融》设置为主干课程。但是,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相比,公司金融学在教学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优秀教材数量少,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金融课程虽然在国内高校金融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同时也是金融核心课程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3]。
1.2 《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早在20世纪80年代(1988),我国学者从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引入“Corporate Finance”。对其既可译为“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也可译为“公司金融”,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甚至部分老师的疑惑,感觉这两门课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1)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公司金融》属于经济学科,《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科,《公司金融》在内容上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范畴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因为现代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系统,所以必须注重公司与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这是现代公司金融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它还涉及与公司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有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非财务性内容。当然两者也有共通的,如投资、筹资、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等。
(2)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相关内容的区别。两门课虽然有共通的内容,但《公司金融》在讲解这些主体内容时要把与金融市场和投资学相关的理论贯穿其中,如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而《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等内容结合不紧密,甚至可以完全忽略。
(3)实务内容的区别。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而不是对各种信息记录和处理,即使要处理数据,也是需要大样本数据,通过计量回归的方法,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决策及绩效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财务管理》课程强调每个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因素,其实务部分更多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4]。
2 当前《公司金融》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教学法主要包括:传统填鸭式、案例教学[5]和双语教学[6]等方法。传统填鸭式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呈现,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讲授教材内容,辅以适当的提问,学生被动接受问题,被动思考,因此容易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问题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动脑筋,容易使学生遇到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该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国外优秀案例撰写具有严格的规范,在设计标准上,有思考性、概念方法和信息表达等多种考察指标。但国内案例普遍规范性不够,导致课堂讲授随意性较大。而且《公司金融》强调一般性的财务决策依据,若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不利于总结一般性的规律。案例教学法更适合《财务管理》。
双语教学法指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模式,一般实行的办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状况,采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讲授,而课件和教材使用英文版的。这样的授课模式主要安排在完成了基础课教学任务之后的专业课部分,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同时拥有了外语基础和专业课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不过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在听、说两方面是弱项,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3 问题式学习法基本特征和基本策略
问题式学习法不同于传统的问题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学习。问题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的非良构性和知识发生性,即学生接受的是条件不充分的非良构性问题,而不是现有的知识。这样,在问题的启动下,又会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迫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新知识,以尝试解决不断涌出的新问题,从而通过主动学习而使系列知识得以不断发生而被掌握,这就是知识发生性的特征。而传统的问题式教学,问题是良构性的,即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中寻找预先设定好的答案,提供一个合适的标杆以便学习者把所学知识附着在上面;而问题解决学习开发使用的则是知识延伸性的问题,即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实际生活本领的工具,是知识延伸性的。
问题式学习法的基本策略包括“组织小组”“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合作互动”和“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等四大要素[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三种策略在问题式学习法中影响比较大。
(1)小组合作—活动学习策略。这一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过程性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互动互助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过程大致包括:组织小组、开始问题、跟进行动、活动汇报、反思总结等环节。
(2)自主—合作循环学习策略。这一策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再次分析,重新确定学习要点,再学习,然后再与小组交流合作,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以下环节:提供新问题、小组交流、初步解决问题、进一步自主学习、小组再交流、重复以上环节直到问题解决。
(3)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总有新的问题需要学生和老师去探究。这一策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无止境”的意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其实施可概括为:呈现一个问题、确定学习要点、分类把握、分享和应用新知识、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等环节。
兼顾到课程的学时分配和时限,拟采用第一种策略。
4 问题式学习法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实施的示例
《公司金融》的许多领域充满着“谜”(Puzzle)[7]。事实上,对于公司金融的诸多决策甚至所有决策,无法给出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的建议,充其量只能给出可能的实现路径以及可能的理论解释。为此,课程以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等为基本架构,嵌入现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等主要的公司金融理论。试图在讨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的基本原则、方法的同时,强调这些做法的可能的理论解释。因此,鉴于《公司金融》课程特点,笔者认为采用问题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在“谜”的启动下,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去探索新知识,从而训练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
问题式学习基本策略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由问题引出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目的。本科阶段的《公司金融》定位于公司金融最基本的框架、概念及原理,即实现公司金融目标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本文拟以投资决策为例,在介绍完导论后即进入问题式学习的环节。
第一步,分组。可以采取自由组合,也可以指导学生分组,人数一般10人一组,要求小组成员分好工,讨论时效率就更高些。并且每一组老师都必须参与其中,履行学习促进者角色。
第二步,开始问题。问题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公司CEO,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理论依据是啥?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讲导论课时就下发给学生。
首先,问题几乎涵盖了本科阶段投资决策的全部内容。按照本科教学计划,投资决策包括:预测投资规模、确定投资结构、研究投资环境、评价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投资方案。具体来说包括金融性资产投资和生产性资产投资两部分,金融性资产投资内容主要涉及证券的估价,介绍估价的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的投资内容包括现金流量和资本预算,而资本预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资本预算方法即净现值法(NPV法)的介绍、净现值法的实际运用、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资本配置条件下的资本预算、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等。下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如何涵盖这些内容的。
“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这是一个总领性的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学习要点,也可由老师提示要点即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环境、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方案等。“理论依据是啥”,因为规模往往受融资的影响,投资结构比如金融资产和生产性资产的结构本身就要单独讲解,投资环境可放在下一步的讨论,所以老师可以提示重点讨论方案选择的理论依据,这个问题就把金融性资产估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资本预算基本方法即净现值法涵盖进去了,两类资产的估值方法都会包括现值理论和风险收益权衡的理论,净现值法还把公司金融核心的观念即现金流量包括进去了。
“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决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确定性、资本约束、投资时机以及公司治理等问题,如果是不确定性,就要进行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如果是资本约束,就要讨论在资本配置条件下净现值法的修正应用;如果是投资时机和公司治理,就要涉及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的讨论。可见,问题把本科阶段投资决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涵盖进去了,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次,问题是非良构性的,学生并没有事先接受基础知识,而是条件不充分的问题,依据问题去不断探索,是知识发生性的。
第三步,跟进行动。小组成员交流所查阅和所学到的东西。
第四步,活动汇报。各小组以不同形式汇报形成结论的过程。
第五步,反思总结。问题式学习方法的落脚点是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确认。不断反复过程,能够锻炼学生面对不确定环境时迅速决策的能力,并加强了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 实施效果评价及思考
问题式学习法于2012年春季学期在我校应用技术学院0924金融专业班实践,秋季学期在经济与贸易学院1024金融专业班实践,基本上都达到预期效果。假定学生是CEO,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调动起来了。学生们通过分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和老师的互动,在完整回答以上问题后,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投资决策的思考分析过程,这就是学习《公司金融》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做,而是教会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老师做最后的梳理讲解时,学生不再盲目,明白为什么要讲解这部分那部分,明白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同时,学生们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还激发了学生对《公司金融》这门课的浓厚兴趣。
为保证问题式学习法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平衡不均等的参与机会,防止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个别能力强而自信的学生可能会承担全部的学习任务和发言机会,致使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干脆搭便车。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组长明确落实每个成员的任务,并检查各自完成的情况,加强对个体学习结果的考核,教师对小组长的管理成绩单独考核。另一方面,教师的点评很重要,不能只找答案,还要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处理好问题式学习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并不完全取代传统的以及其他的讲授法,应该结合起来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38-42.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J].中国大学教育,2005(2):6-9.
[3] 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0-131.
[4] 邓可斌.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J].金融教育研究,2011(2):76-80.
[5] 袁鲲.公司金融案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探讨[J].科教文汇,2010(4):39-40.
金融学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知识传授;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身,将知识显像化、趣味化,正确表达了学科的知识内容,反映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远程反馈的功能,弥补了板书表达的不足和缺陷。金融学精品课程课件的制作,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才能符合教学规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必须同时抓好传统的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讲清基本知识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金融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重要性和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也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最起码的目的。否则就可能是课上热热闹闹,课后茫茫然然,对所学课程缺乏理论功底。金融课对许多学生来讲,本身是一门很生疏的课程,专业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如:在讲到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基本概念时,可用超级链接重点讲解,从现实中如何操作具体业务出发,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然后推导出理论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抓住重点和难点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所谓重点,就是重要的理论、知识等内容;所谓难点,就是较难理解,不易把握的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讲授中除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授一般内容外,讲清重点、难点,就能以点带面,加深理解,否则本门课程的学习就只能是囫囵吞枣。要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在非本专业要深入浅出地讲授,重点是“货币政策”,难点是“金融市场”,使学生学会分析我国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而在本专业“货币理论”是重点,货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难点。这里必须明确本专业与非本专业讲授金融课是有明显的区别,才能有的放矢。因为本专业学生金融知识较丰富,自学能力强,也更注重课程的前沿理论,教师可以重点讲授核心内容,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还可以结合讲授内容,指定阅读外文资料,以便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作准备。而非本专业的学生,由于金融专业底子薄,建立不起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必须按照其能负担的原则授课,传输知识信息的数量要适度,难度要稍低些,知识梯度不要陡峭,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注重金融案例教学法,培植创新力
金融案例教学法以实用主义为原则,重在培植创新力,提倡学生作出与真实答案不同的结论,以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同时,提高了金融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调整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口径,促使教师在教学领域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在案例教学中体现了“师生互为主体”,由课程内容以应试为主向体现内容的现代化转变。
创新力是用已有的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加以升华的能力。而金融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心选择案例、适时布置案例、安排学生讨论以及写出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作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金融案例具有图文并茂或数表同存、牵涉面或宽或窄、主体范围几乎没有限制、体裁多样、时效性强等特征。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现代金融学既是理论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既有理论问题、应用技能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既是宏观经济学,又是微观经济学,既有宏观金融,又有企业金融,金融学与经济学密不可分。特别是1997年学位委员会调整了专业目录以后,将原有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国际金融、投资经济合并为“金融学”,列在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扭转了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现代金融学成为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数学、计量、工程、信息、博弈、伦理学等都在金融学科中留下痕迹。为适应这种拓宽的培养口径,金融专业教师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授课。讲授理论课要有实践的印证,需要补充专业课外相关知识或相近专业课方面的知识;讲授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如银行经营管理,应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讲授,使理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了解实践与理论的内在联系。
一个好的金融教师“功夫在课外”。金融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搜集新资料、研究新问题、撰写新文章、参加学术会议,挖掘金融前言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做到金融学教学常讲常新,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人才。
四、金融学教学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威信为基础
金融学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学生档案; 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29-002
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建立数学档案馆势在必行。信息数字化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档案电子及信息查询更加便捷等。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数字档案馆的基石,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数字档案馆的大多数服务都是建立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上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对学生端口的服务进行了增加,学生不仅可以方便的查看自己的成绩单,还可以打印出自己的成绩单,也可以直接查看自己的档案信息。对于管理员而言,实现了批量导入的功能,方便管理员管理。
一、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档案系统可行性分析
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档案管理系统采用的环境是MySQL,MyEclipse和tomcat6.0,需要的技术是JAVA,JSP,SSH开源框架的开发。JSP对于在Web应用中集成JavaBean组件提供了完善的支持,SSH开源框架,分为action层,Dao层,pojo层和service层,他们各个层控制和执行属于自己范围内的功能,彼此之间互相调用。本系统的页面是JSP页面,只有在登陆的时候用到了静态页面的特效。同时作为一个开发人员,需要熟悉JDK和JRE的路径配置。由此可见,该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系统的开发基于本人对程序开发以及学生的实践学习而来,无需资金投入,并且系统开发过程投入的成本不高,因此经济上是可行的。
二、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档案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目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做出了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这是全面开发系统的重要基础。在对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
1.院系管理模块
院系管理模块包括了院系的浏览,可看见院和系的浏览。院系的添加,在添加的时候对其进行了一下限制,就是所添加的系必须从属于已经存在的院,在添加系的时候不可以手动输入院的名字。院校的添加,就是单纯的增加一个新的院。
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此模块的信息并非是学生信息的全部,其和学生的信息放在一起才是学生信息的全部。在这个部分实现了图片和论文的上传,而且还可以对上传的论文进行下载。实现的时候,强制了上传的论文的格式为“.zip”的形式。这个模块的信息显示的时候,不是单一从数据库中一个表调出来,而是分为几个表一起调出来,其满足的条件就是所调的表中的studentID和im_student_info表中的fid一致。
3.课程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的信息是针对课程而言,对所开的课程进行了一个大体的浏览,为了方便显示学生的英文成绩单,在新添课程的时候,要求输入该课程的英文名字。同时可以实现对课程的查询,其中部分查询是模糊查询。
4.成绩管理模块
此模块单纯的就是为了管理学生的成绩。其中管理员模块实现了密码的修改,数据的批量导入。而且为了方便,把每页显示的信息显示数设置成一个固定的数值,存放在util下。
三、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档案综合系统的实现
1.数据批量导入
在batch.jsp的页面对其上传的页面进行的编辑,同时调用
s:form action="uploadExcel.action",当点击上传时,BatchAction.java类控制上传:
"application/vnd.ms-excel"是控制上传的数据必须为excel表格。
InputStream in=new FileInputStream(upfile); String uploadPath=ServletActionContext.getRequest().getRealPath(UPLOADDIR);
String fileNewName=new Date().getTime()+"_"+this.getUpfileFileName();
File uploadFile = new File(uploadPath, fileNewName);
OutputStream 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uploadFile);
然后执行读文件,读文件的时候是一条循环的语句,然而令循环的语句中的i从1开始,因为excel表格中第一行是属性。把数据读进来后先对其进行数据类型的转化,即实体化,然后把数据封装成对象。同时注意了在转化数据类型时,注意double和string的区别,而时间一般为data。在把数据封装成对象时,和其在service层对应的类是相关联的,注意大小写的问题。最后保存在数据库中。
2.课程查询服务
这是一个模糊的查询,令选择框为其赋的值为selectvalue。当你没有选择查询的条件时,selectField的值为0,当你对其赋值后。并在value中给予其值。点击查询后,就会让dao层的数据库进行查询。if("3".equals(selectField.trim())){
hql += (" where imc.chiName like '%"+selectValue.trim()+"%'");
}
这里的3代表着课程的中文名称,因为是模糊查询。所以用like进行查询。
最后通过service层的classservice.java中的getAllCount,返回其查询的值。
资助信息:保定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1ZC001)。
参考文献
[1]陈小春.浅议高校档案信息系统建设[J]群文天地,2012年5月,5期:125-126
金融学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外语院校 金融学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27-02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能够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从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从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到2010年初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无一不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同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乃至国家建设发展的共同关注点,例如,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中,衡量一所大学质量如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便是其创新能力的高低,而在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所有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即是拥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不再局限于教育界而是关系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增强。
1.田建国(2007)、郭庆然和张彦军(2009)曾明确界定何谓创新型人才,并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源、核心、基础以及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钟秉林(2009)在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后,分析了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改革、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建议。
3.鞠翠玲(2004)首先分析了高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然后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
4.郭金创(2007)、秦军和王爱芳(2009)、柏群和姜道奎(2009)等也结合所在高校的特点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从以上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关注较多。但应该充分认识地是,由于国内高等院校间的差别较大(有的侧重理工学科,有的偏重社会科学;有些学校历史悠久,有些学校则建立不久;有的属于研究型高校,有些则隶属教学型大学),因此,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不太可能是通用模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侧重点也难完全相同。正是基于此因,本文选择以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一批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外语院校,重点研究其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旨在通过构建适合于中国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发展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外语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背景并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金融学人才。
二、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主要的外语院校相继设立了金融学专业。当时,为了与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相区别,突出自身的语言优势,在创立金融学专业之初,外语院校普遍确立了“专业+外语”的特色办学模式,在本科生培养目标上,亦倡导培养“复合型、涉外型金融人才”。客观而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检验,当年外语院校所确立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都可谓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正确的。不过,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国内外金融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由于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院校对专业外语重视程度的提高,外语院校曾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也开始显露出定位不够准确、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外语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则正在陷入外语优势不突出、专业基础不牢固、国际化水平不高的窘境。因此,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延续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辉煌,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
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结合金融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外语院校独特的语言优势,我们认为未来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所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应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和自由发展的个性(此即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外,还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各国金融市场间联系正日趋紧密,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以俯视全球的高度、目及未来的旷远,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去分析和研究金融现象、解决金融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培养的金融人才就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尤其要熟悉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另一方面,现阶段,相对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实力雄厚的金融巨头,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的总体实力还偏弱,抗风险性和竞争性较差。因此,为了能够平稳较快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而增强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为了能够逐渐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我们必须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培养金融人才,不仅要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拥有良好竞争意识和真正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人才。
三、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培养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等方向进行构建。
1.从培养方式上看,高等外语院校应依托现有基础,大力发展国内外联合教育方式。例如,充分利用其特有的丰富国际化资源,与国外高等院校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采用短期国际交流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国内学生输送到国外院校,进行为期几个月甚至一到两年的访问和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受益国外教学资源,又能进一步提升专业外语水平。又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着力推进与国内外民营企业的联合办学模式,通过与民营经济联手办学,不仅解决了教育资本投入匮乏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广开就业渠道,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2.从课程体系建设看,高等外语院校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优化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着力推进微观实务课程建设,以保证学生在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深入比较,并参考国家教委制定的21世纪金融规划,我们认为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不含学科基础课)较为合理的结构是以公司理财、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则可以涉及国际投资学、国际结算、国际商法、保险学、固定收益证券、银行会计、金融计量学、金融信息化、金融工程学等。
3.从教学手段看,高等外语院校应从双语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其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第一,加大力度推进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着力打造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优质品牌。如前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国际化特征正在变得愈加突出,而外语院校的优势就是语言,因此,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毋庸置疑地需要推进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具体而言,首先,要组建一流的双语教学队伍。针对目前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外语院校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为现有双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放眼全球,着力吸引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教学经验,专业技术过硬且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其次,要合理确定双语教学课程并选择合适教材。结合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对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实地调研结果,我们认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应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部分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并精选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同时辅以中文翻译版教材。此外,由于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全面发展,因此,在双语教学的课堂讲授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授课模式,如先由母语授课、双语课件的模式到双语授课、双语课件的模式,再由双语授课、外语课件的模式到外语授课(部分知识点仍需母语解释)、外语课件的模式;另一方面应彻底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填鸭模式,尽快引入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灵活且科学的授课方法,并注重对学生交流、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培养真正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金融学专业信息化建设,重视实验教学。金融学专业的良性快速发展离不开全面系统的金融信息化支持和高度仿真的实验教学。为了使金融学专业学生能够顺畅地适应未来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的金融业工作,高等外语院校十分有必要继续增加对金融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并将金融实验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予以重视。借鉴国内部分财经院校金融实验教学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高等外语院校的金融实验教学可以分为金融市场实验教学、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以及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三个模块来具体展开。其中,金融市场实验教学是指借助专业教学软件训练学生进行外汇、期货、股票、债券等模拟交易和投资,以此来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并培养其风险控制能力;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将实验室设置为虚拟的金融世界,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证券柜台业务、信贷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具体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服务与创新意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则是重点讲授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在当今金融工作中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融必备的一些基础分析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与手段。第三,拓展实践教学方式,密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联系。从过去多年的反馈信息来看,从学校走向社会,很多专业的学生往往感觉不适应,觉得教学与实践是相脱离的,所学并不能所用,而且这一问题在应用性极强的金融专业尤为突出。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我国的高等外语院校应在实践教学方面多下功夫。我们总结了几种较为现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积极与知名跨国金融机构在国内的分支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多渠道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断输送学生到基地进行观摩和实习锻炼;与国外著名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定期选派部分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体验;不定期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了解金融领域内更多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较早地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检验所学,及时发现问题,提升自身的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保持并突出自身的特色优势,我国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有必要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从多角度构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望未来,通过对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及完善,我国高等外语院校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然,张彦军.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鞠翠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4.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4)
5.郭金创.教学型学院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6.秦军,王爱芬.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7(7)
7.姚玲.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教发展研究,2008(1)
8.柏群,姜道奎.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科技与管理,2009(9)
9.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
10.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金融学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金融学科建设;金融资源意识;金融功能;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82-04
一、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曾康霖(1998)就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世纪之交,教育部设立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项目(张亦春、蒋峰,2000,2001)比较了我国和西方在金融学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概括性的设想[1]。以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学校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给出了我国金融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制定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2005),项目更强调了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分离理论(Tobin,195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 1964; Lintner,1965; Mossin,1966),金融工程科学(John Fonnerty, 1988; Hayne Leland,1989),行为金融理论(Debondt and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nstein,1996;Shiller,2000)的不断提出和扩展,使得我国学者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充、转变,更多的考虑教学与实际的衔接,学科发展和国际的接轨。王广谦(2001)[3]、张新(2003)[4]、封思贤(2005)[5]和张文颖(2006)等在各自的文献中都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李芒环(2007)、佘德容等(2008)和梁玉等(2006)结合各自所处学校的特点,对金融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提供了个案经验。张亦春、蒋峰(2001)[6],何嵬(2009)专门针对金融专业和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改进的思路、方法、经验,为金融教学改革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手段。
我国现有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多是寻找差距,模仿和学习西方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这并不完全符合金融发展规律,而且容易受制于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金融资源流失,金融丧失,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黄达(2000)[7]、白钦先(2007)关于金融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等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他们的论述从思想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
1.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两年多时间,其造成的影响严重、持久和深远。这场危机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更是给我国的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和质问:即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金融的结构、金融的功能和金融的发展?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多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且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要正确、准确地认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知识在内的微观金融体系;而要抓住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本质,以及日后最大限度的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又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微观金融的观察视角,要有金融资源的意识,大金融的意识和具备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
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Black-Scholes公式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西方的金融专业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微观金融的理论体系。金融学科逐渐数学化、模型化和微观化,而且往往将金融专业设在管理类学科之下,这与我国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专业形成了较大反差。
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学家(以我国学者白钦先(1998、2001)等为代表)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形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契合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藉以对金融本质进行更深化的认识。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下,我们能更清楚的知道,对各类金融资源的运用应以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为基轴,以金融效率、金融安全的实现为归宿,避免简单的金融量性发展观。如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研究视角来审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危机的理解及对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会更加具有指导和针对性。
三、从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形成
1.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金融发展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Goldsmith(1969),其最早给出了金融发展的定义,即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量性描述。作为对Goldsmith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Shaw(1973)和Mckinnon(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由于两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同一问题,故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背景是: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实行管制的金融政策,同时存在着较高的隐形或显性的通货膨胀,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生扭曲,致使利率、汇率不足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金融抑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利率管制、高额存款准备金、信贷配给、高估本币汇率等。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或放开利率、放宽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建立与发展国内统一的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财政和外贸配套改革。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但其在体系上比较粗糙,分析模型过于简单,包括因素较少,不具有动态特征,很多观点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理论分析尚显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据Mckinnon和Shaw的理论框架,其认为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的发展也只能影响资本的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些也都较大地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解释力度。
2.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些经济学家汲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在其金融发展理论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1)“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深化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供给带动下的金融发展战略。他强调,贫穷国家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这种战略要求政府在短期无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坚持对金融进行投资和重点发展(陈岱孙、厉以宁,1991)。1996年,帕特里克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实际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这意味着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增长必须更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一个更好地推动作用。此外,“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后者对早期的经济发展有着支配作用,一旦经济发展成熟,前者便发生作用。
(2)金融约束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发展中经济或转轨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仅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寻找另外一条道路,这便是由Herman, Murdock and 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深化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同时,即使现实中存在这些条件,由于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约束论认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了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必须由政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制度的充分发挥。政府可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并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可预测的低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如何实施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抑制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作用。因而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而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理论把金融因素作为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重要变量,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用与作用机制。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作了规范性解释。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既放弃了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又坚持了从金融与经济关系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立场,金融学家们试图建立一个一般金融发展理论。它带来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转变,使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令金融发展理论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返主流学术界。但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坚持了金融发展研究的机构观,即从现有的机构出发来研究金融功能,导出其产生、发展和作用于经济的机制,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8][9]
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和主导性要素。这一切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以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学者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不符,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2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金融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刻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白钦先教授。在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1998)中,白钦先教授首先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发展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体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其他文献(白钦先等,2001)中,白钦先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切入,从金融发展的一般性出发,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更系统的阐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既不是孤立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是孤立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在两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领域,白钦先教授一直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两个方面同时展开,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并在发展金融学的整体框架内,梳理整合了“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功能为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联结点,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其研究的基轴,而以金融效率为研究的归宿”。[10]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现代金融已成为包括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理论金融与实务金融、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观念与金融意识等众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经济与社会、财富与资源、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经济风险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在研究金融,进行金融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始终具有这样的大金融意识,始终将金融问题与金融的功能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强化金融资源意识,树立金融与金融安全意识,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发展中的经济体尤其需要有这样一些意识,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措施。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直接回答。而金融发展首先也是一国的金融发展,在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处于被动和被掠夺的地位,发展金融和金融发展,就必须给与它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第二,对于我们国家这样正处于发展成熟中的金融体系来说,仍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的合理的金融结构,在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利或行不通的行业与部门,我们仍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金融倾斜并非是惟一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其关键是要看改革能否充分的发挥出金融相应的功能性作用,是否实现了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应鼓励创新,鼓励对外开放,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与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金融的监管体系同步。
第三,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需要适当转变,凸显人文价值观的认同。包括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的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大多数经济类学科一样,呈现出研究方法数学化、模型化的现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金融这样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领域,在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强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而且也不得不转变我们认识、发展金融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路,重新审视金融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价值观又是什么?这对维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防止危机的发生都不无裨益。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在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也应发展起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这不是简单的中国特色,而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中国化。[11]
当代金融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引人金融学研究,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范式确立了金融学的最终研究目标,在最高层面上给出了我们进行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发展观;在方法论上,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有机结合,并突出了金融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实现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变革。[12]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 峰. 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6-18.
[3]王广谦. 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3-14.
[4]张 新.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5]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6]张亦春,蒋 峰.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32-35.
[7]黄 达. 金融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9):1-7.
[8]龚明华. 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及前沿[J]. 国际金融研究,2004(4):4-11.
[9]刘 澄.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变简评[J]. 当代财经,2001(1):35-39.
[10]白钦先.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39-45.
金融学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 无套利均衡;教学方法;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38-021无套利均衡分析的经济学意义和地位
无套利均衡分析方法是现代金融学发展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最早体现在Modigliani和Miller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成果中,是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对后来人们研究金融学问题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该方法继承了经济学的一般经济均衡思想,并将其在金融领域中作了重大发展,使得现代金融学在研究方法上从传统的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无套利均衡方法是金融工程面向产品设计、开发和实施风险管路的基本分析技术,在现代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占有核心地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来说比较晚,对现代金融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落后,在应用方面更是如此。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速度很快,后劲十足,逐步与世界发达的金融市场接轨,各种新的金融产品也陆续产生。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到商品期货,再到股指期货的上市,经历的时间是很短的。我相信,我国的期权市场的开发和发展也会接踵而至,这对于推动我国的金融发展将是史无前例的成就。套利定价理论(APT)和期权定价理论(OPT)等都是运用无套利均衡分析方法取得的。所以无套利均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大学生学习好无套利均衡定价分析方法是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学习无套利均衡分析需要掌握的要点
2.1 “复制”技术进行无套利均衡分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复制”技术。“复制”技术是无套利均衡分析的具体方法之一,指的是用一种资产或一组资产来代替另外一种资产或另外一组资产。这种可复制性表现在资产或组合上的现金流的特性上,关键是复制资产或组合的现金流特点和被复制资产或组合的现金流特点完全相同,复制资产或组合的头寸和被复制资产或组合的头寸能实现完全对冲。如果目前市场上相互复制的资产或组合的头寸价格不同,就存在套利机会。当市场的套利力量重建均衡消除套利机会时,就能定出头寸的价格。因此套利是利用市场的暂时性失衡来无风险地套取利润的一种行为。当套利机会消失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无套利均衡价格。
当在T1时刻,复制资产或组合与被复制资产或组合的净现金流的和≧0(或≦0)。
则在T2时刻,复制资产或组合与被复制资产或组合的净现金流的和≦0(或≧0)时,才可以无风险地套取利润。
2.2 无风险证券的假设套利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是无风险的,所以,无风险证券的假设在分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一种违约风险,一笔资金被套牢或者一个环节不能衔接,会发生连锁反应,最后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总体的金融风险。
无套利均衡分析需要构筑无风险的对冲头寸。在采用复制技术时,无风险证券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理论上的无风险证券是理想化的状态,是在实际的定价中,不存在完全无风险的证券,往往我们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则使用人们普遍接受的,认为风险最低的证券,所以一般采用短期国库券作为理论上的无风险证券。
2.3 市场容许“卖空”在进行无套利均衡分析时,一般要求市场容许“卖空”。所谓“卖空”指的是交易者在进行交易时,可以不需要持有某种资产,也可以先卖出该资产,在投资期结束时再将卖出的资产购回。卖出和购回的价格可能不同,但是数量一定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刚好将头寸进行对冲。由于卖出和购回的价格不同,投资者可以盈利或亏损。如果在亏损的情况下,我们做反向的头寸,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盈利的。
3学生在学习无套利均衡分析时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对于初次接触和学习无套利均衡分析的学生而言,在理解该方法的精髓时会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更不能将该方法用于实际的金融资产定价中。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容易将无套利均衡和收益/风险权衡关系所主导的市场价格均衡引起混淆在收益/风险权衡关系所主导的市场价格均衡中,一旦价格失衡,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在自己的投资资产中,调整自己投资组合的头寸来重建市场平衡。其调整范围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投资头寸。我们所熟悉的CAPM模型即是典型的收益/风险权衡关系所主导的市场价格均衡,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吸纳价值被低估的证券而抛售价值被高估的证券。这种市场均衡的重建力量来自于所有投资者的共同行为,而每一位投资者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调整其投资组合的头寸。
而套利则不然,一旦出现套利机会,每一位套利者都会尽可能构筑自己的最大头寸。从理论上分析,只要存在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套利者会倾向于构筑无穷大的套利头寸来套取无穷大的利润。只需要几位(甚至一位)投资者就能调整自己的头寸,最终使市场重新建立新的均衡状态。这种新的均衡状态就是无套利均衡。
收益/风险权衡关系所主导的市场价格均衡只是经济学中供需分析的一个例子。而无套利均衡分析是现代金融学中所特有的研究分析方法,比收益/风险权衡关系所主导的市场价格均衡分析更加有用,分析起来更加方便。正因为金融市场的均衡是由套利的力量所驱使的,所以金融市场的效率比一般商品市场的效率更高。
3.2 容易将无套利均衡理解为数学期望意义上实现的无套利
在未来任何情况下,复制证券的多头(或)空头和被复制证券的空头(或多头)之间能实现完全地对冲,两者的现金流的特性应该完全相同,否则就不能进行复制,不能只在数学期望(即概率平均)的意义上实现无套利。这是很多初学者理解上的一个误区。
3.3 构筑套利的复制证券或组合在理论上是可以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需要市场满足容许卖空的条件如果不结合市场的实际进行的无套利均衡分析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4无套利均衡分析的案例研究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无套利均衡分析在实际资产定价中的运用。
假设市场上有A、B、C、D四种股票,每种股票收益率和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
假设某投资者卖空10000元股票A和10000元股票B,将所得的资金分别购买C、D股票各10000元,则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现金流如表2所示。
该投资者在不动用任何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建立了10000元股票A和10000元股票B的空头,同时建立10000元股票C和10000元股票D的多头。从表2分析得知,在开始时刻股票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数额为零(这是因为卖出和购入的股票正好实现了对冲),但是在将来不管发生任何情况,都能产生正的现金流,也就是说投资者可以无风险地套取利润,获取利润的期望为:5000×0.2+2500×0.6+1000×0.2=2700(元)。
当然该投资者也可以建立以下的头寸,实现无风险套利。即卖空30000元股票A,将所得的资金分别购买B、C、D股票各10000元,则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现金流如表3所示。
采用表3的头寸,在将来不管发生任何情况,也能产生正的现金流,也就是说投资者也可以无风险地套取利润,获取利润的期望为:1000×0.2+4500×0.6+5000×0.2=3900(元)。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采用表3的情况,投资者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所以投资者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头寸追求更高的利润,直到市场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不存在套利机会为止。
5小结
如何学好无套利均衡分析,首先要认清无套利均衡与其他均衡的区别,正确理解无套利均衡分析中所要关注的要点,即“复制”技术、无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容许卖空的真正含义,这样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才能正确地构建在不同时刻卖出和买入的头寸,以便准确地判断是否能进行无风险套利。
无套利均衡分析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仅限于理论阶段,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希望现在的大学生能认真学好无套利均衡分析的理论,真正领悟无套利均衡分析理论的实质,并致力于将该理论运用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践中,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迅速赶超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