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1
关键词:医疗建筑;功能布局;湛江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outh China sea oil hospital comprehensive medical building new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o medical treatment of outpatient service, be in hospital building and the layout of the part of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Keywords: medical architecture; The function layout; zhanjiang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概况
南海石油医院总建筑面积为:42840㎡,其中门诊部分:7596㎡,住院部分:15744 ㎡,医技部分:10128㎡,院内生活办公:3936㎡,地下室:2826㎡,建筑高度:78.5m。该医院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湛江公司直属的综合性医疗、科研机构,医院现址毗邻中海油湛江基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图1 南海石油医院新建综合大楼效果图
2. 总平面布局与建筑设计理念
在大型综合医院、医疗中心的日常运营中,每天的病员、家属及医护人员数量规模极其巨大,往往会对城市周边道路交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压力。交通组织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型医院总体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医院正常医护工作的开展。
本方案充分考虑用地周边的建筑关系,有效利用场地进行人流与车流组织,其中门诊和急诊出入口设在场地北侧,既便于承接来自鸡嘴山路的大量人流,也利于与现门诊大楼取得联系。医护人员在南面设置独立医护出入口,减少了与患者流线交叉的可能,住院部入口位于东侧,便于患者与住院塔楼直接的联系。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在大楼的东北角邻近院区道路入口,方便汽车的出入,实现“人--车”、“医--患”、“洁--污”分流的设计理念。
同时,在院区内部通过车速限制的手段,在保证人车安全的前提下,应确保机动车能方便地到达各不同区域的出入口。同时应设置合适的上、下客区域和就近的一定数量的临时停车位,以满足行动不便的患者方便出入。
根据我们的理解,南海石油医院的整个建筑群体,在医院形象以至于城市景观来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接下来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场地统一协调,体现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尊重与协调。
近年来,医院设计中出现了不少高度集中布局的超大规模的医疗综合楼,其最大特点是布局紧凑、用地节约、流线短捷、整体的一~二层地下空间为人、物;清、污流线的组织,为避免交叉感染提供了可能。同时规则的柱网,连续的规整空间,为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带来的新的功能布局和医疗设备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综合分析以及把地块利用最大化后,大楼塔楼部分形成Y型建筑体量,这也是医疗建筑平面规整柱网的表征。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塔楼南北立面采用张开弧度的墙面组合,将建筑本身的高、低两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大楼丰富的外立面造型。大楼北面主入口裙楼部分,利用弧形和矩形的体量相叠,以大门造型强调出入口所在,成为建筑外观的焦点,令患者感觉进入一个充满人文抚慰的复康场所。
3. 主要设计原则与平面功能流线:
设计原则
医院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明确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指导建筑设计,著名建筑师章斌欢女士曾说道:新世纪的建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论的。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为医院设计,正确划分被服务者(患者),服务者(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在南海石油医院综合医疗大楼的建筑设计中,始终坚持人本原则——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形成 “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创造人性化的医疗建筑空间,体现人文关怀,使医疗建筑成为关爱生命的场所。
其次,医院建筑的部门空间愈细化、功能愈趋多样、机电设备愈趋复杂,系统整合的必要性即愈突显重要。医疗空间的系统化、现代化设计,建筑与医疗设备的密切整合,既满足了医疗现代化功能,又可提升空间品质。在医院的核心设计里面,我们坚持医技优先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空间采用标准化建筑设计方法,柱网规整,满足医疗功能的灵活性和互换性,使建筑具备平面布置灵活性和今后功能调整的可能性。
再细化到每个使用单元以及门诊和医技、住院部分,洁污分区是我们设计的根本原则——明确清洁区与污染区。
再者,医患分流,也就是门诊、病区实施“医患分流”,这极大的利于医护工作的展开和实现。
4. 建筑功能流线与分区
医疗大楼内共分为门急诊区、影像与检验中心区、手术及供应区、住院病区与院内办公生活区等五大功能部分。
综合医疗大楼建筑内部各功能流线主要由以下四种交通方式组织:1、住院病梯;2、医护专用梯;3、门诊探视梯;4、污物专用梯。大量门诊患者人流通过首层门诊大厅进入,使用中庭扶梯或门诊公用梯到达门诊区与影像与检验中心区就诊,急诊患者从急诊入口进入急诊区,重症病患后可使用内部通道转送医技及住院部分。入院患者及其探视家属使用东侧住院入口进入,经处置后使用住院公用梯可到达住院病区。医护工作人员从南侧工作人员入口进入,使用医护专用梯,可通过各层内部医护通道,到达医护工作区域。大楼内各功能区污物经简单处置后通过污物专用电梯送至地下一层垃圾中转间,并在此处集中用车运走。经过我们的设计,上述各种流线可在互不干扰的前提下有序到达院内各功能区域。
其中,首层设置交通大堂、挂号收费、急诊部分以及银行商业等服务功能,设置影像中心区,其候诊区采用二次候诊的设计,细化候诊方式,减少人流交叉,保证候诊与诊区的安静,一次候诊区结合中庭空间获得自然采光,二次候诊区以候诊廊的形式,便于患者诊治。
门急诊区位于2到4层,其中门诊部分层设置单独挂号收费处与药房,配备诊室、治疗室、急诊手术室;使急诊的病人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普通患者使用自动扶梯,通过采光中庭可到达2层中西药房与门诊收费部分,或分流至3、4层各科门诊。门诊部分利用中庭与候诊厅及候诊廊组合成三个层次的空间。诊室内专设有医护人员走廊,方便直通至医护专梯,实现“医”、“患”分流。
检验中心区位于6、7层,使用核心交通空间,对公众组织样本收取,采血验血等功能,其中,病理科结合污物专用梯接受活检样本。
重症监护中心位于8层,在手术区与住院病区,便于术后病人转送,共15床位围绕中央护士站布置,便于医护对病证的管理与观察。病患家属可使用污物走廊探视病人。
住院病区位于9到17层,每层为一个标准护理单元,可提供52床病房。平面可分为三部分,病房区、医护办公区、污物清洗区;护士站、医生护士办公及配药配餐可内部连通,形成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污物清洗区位于护理单元的尽端,以减少对病房的影响;病房区结合复廊式与单廊式护理单元布置,中央布置治疗与检查用房,方便护士对病房的服务均等。
18、19层的院内办公生活区内设置集中办公空间,结合病案室与示教室的,可满足医院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的要求,屋顶形式结合住院门诊综合大楼外部造型,形成飘逸的外立面效果。
污物专用电梯旁设有垃圾暂存的地方,整个综合医疗大楼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通过此处集中用车运走。
5. 结语
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2
关键词:西堤;植物景观;色彩;质感;空间
1 颐和园植物景观
众所周知颐和园仿西湖而建,师意西湖又因地制宜,所以在北方地区营造出了宛若江南水乡,又具有清皇家气派的自然山水景象。师意江南,则需有江南杨柳岸之意。故在颐和园中出现了大量的栽植且均有季相,种植乔灌木与花草,可春赏花、夏观叶、秋采果、冬看型,实为四季皆美景。
2 植物景观分析
2.1 西堤上的植物景观分析
昆明湖原为京西翁山泊,泊岸有桃柳遍植,建西堤之时,一则延续原有种植方式,二则取意“苏堤春晓”之妙。延续原有花木种植方式,在西堤上营造“溪弯柳间栽桃”景观,以柳树、桃树间植方式,营造桃红柳绿景观,用植物巧妙地划分西堤的空间,既在空间上拓展了昆明湖的边界,又呈现出一派北方江南的秀丽风光。在效仿“苏堤春晓”中,堤上又建造6座形态各异的桥来调节堤岸的平直,桥形舒缓了平直的堤岸和植物景观且增加了亮点,桃柳又作为衬托来映衬桥身的美丽。
2.2 西堤视角下的植物景观分析
行西堤,可见颐和园昆明湖畔植物景观搭配。自颐和园西北T开始,行于西堤北端至界湖桥间,向西可见耕织图附近的桑树丛,近景为眼前湖中的荷花,远眺有昆明湖西侧的芦苇丛,再远处有玉峰塔屹立于翠色野趣的玉泉山上。昆明湖、西堤和玉泉山三者则构成了长堤远山塔影的景观,湖中映射长堤柳荫,与玉泉野趣形成高低远近的空间搭配,使原本过于平淡的昆明湖以西具有深远的植物景观,由此也呈现出一幅山水塔堤的绝妙组合。南行至豳风桥,眼前豁然开朗,此处湖面开广,每逢夏季,接天荷立于昆明湖西侧湖面,远处芦苇丛为远景植物映衬湖面荷花,色彩明艳前后对比,颇为壮观。西侧湖中治镜阁岛上绿树葱茏,与前后植物配色相近,呈现远中近3层植物空间,眼望之处尽广阔。继而前行,行经玉带桥与镜桥,眼望东侧,近为南湖岛,岛上植物以常绿树种为主,杂有山桃、合欢、小叶朴、丁香、地锦等花灌木。站在西堤远望,南湖岛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花灌木又有四时各异的季相景观,与昆明湖面相衬观望,实为另一番美景。远为东堤列植的杨树如绿墙在东岸,桃花紫薇遍植杨树下,使绿墙上有花红点缀。西堤东望,此处以南湖岛为近景,东堤杨柳为背景,呈现远景高低的对比,色彩虽为近似色彩,却又有不同质感,加强了南湖岛在昆明湖中的可观性。立于桥上向北回望,可观万寿山景观的雄伟壮阔。万寿山原为京西地区的翁山,清漪园建成后在山上大片栽植以松柏为主的绿色乔木,也间植有杏、桃、槐、山枫等落叶树木和花灌木,使色彩暗绿的万寿山也拥有多色彩的季相景观,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在高大乔木下方种植矮小的花灌木,使植物的配置和空间更加和谐,呈现一座平远又雄伟的山体。前山主要建筑佛香阁也在暗绿色松柏的映衬下与其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建筑对万寿山整体景观的控制,气势与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万寿山为背景的南湖岛景象又不同于东堤杨柳的陪衬,此时的南湖岛虽为近景,却为万寿山景观的近处配景,彩色上与万寿山相互搭配,只有在空间上形成远近的景色,构成湖岛山和谐的状态。南行至景明楼处即可发现昆明湖面已由广入窄,北望景观均已定势,经过最后2座西堤上的练桥与柳桥,再行数百米至绣绮桥,来到西堤尽头,西堤视角下的颐和园植物景观也在此处结束。如若在烟雨朦胧的雨天踏上西堤,观赏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致。早在乾隆二十年时乾隆于雨天赏景,就写下“轻烟新润霭清和,霁景名山翠滴螺。塔影渐高出岭上,林光增密锁岩阿”的诗句赞美雨中西堤,实为古时西堤雨景之真实写照。
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3
关键词:园林设计;依据;原则;方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更有着众多名山大川的钟灵毓秀,从而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造园艺术遗产。从殷周时期的“灵囿”作为中国园林的起源,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唐宋写意山水园,到清代保留下来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园林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的独特风格。
1.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1.1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有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如在建造园林前,设计者必须详细了解公园所在地的水文、地质、地貌、土壤状况,这些科学依据既可为园林的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又可避免在建造中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同时在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时,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征以及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生态习性进行配植。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1.2社会需要
园林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所以,园林设计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
1.3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因此,园林空间应当富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
1.4园林设计的原则
“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即使是皇帝,在建造帝王宫苑颐和圆明园时,也要考虑因地制宜。如颐和园原先的瓮山和瓮湖已具备大山、大水的骨架,经过地形整理,仿照杭州西湖,建成了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山水骨架,佛香阁为全园构图中心,主景突出的自然山水园。园林设计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再次,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可处于最重的地位。实质上,美和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总之,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2.园林设计方法
2.1轴线法
一般轴线法的设计特点是由纵横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组成,控制全园布局构图的“十字架”,然后,由两主轴线再派生出若干次要的轴线,或相互垂直,或成放射状分布,一般左右对称,图案性十分强烈。轴线法设计的规则式园林最适合于大型、庄重气氛的帝王宫苑、纪念性园林、广场园林等,如中国故宫内的御花园、印度泰姬陵等园林设计精品。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设计者将它的中轴线和故宫的轴线重合。建筑布局按照宫苑模式,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园路布置亦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在规则、对称的前提下有所变化,其总体设计于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了皇家园林的气派,又具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2.2山水法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可说是山水法设计的典范。山水法的园林设计特点,就是把自然景色和人工造园艺术,包括园林五大要素的改造巧妙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山水法园林设计“巧于因借”,“精在合宜”。一是借景可分园内借和园外借;二是凡是人的视线所及,必须做到收进关好能成景的形象。如颐和园西边的玉泉山、玉泉塔,远看好像在园内,为颐和园的组成部分,可实际距离相隔约约1km。再如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磬锤峰,专为观赏日落前后的借景,这些借景,均起到为园林增辉添彩的作用。
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4
关键词:园林建筑;艺术;布局
Abstract: when people swam in the garden, people can enjoy the aesthetic Angle from the garden architectural beauty of art. But, if want to let visitors from the heart feel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will have to put garden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so as to form a perfect landscape, this should also be landscape designers need to study the thinking of problem.
Keywords: garden architecture; Art; layou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园林布局的概念
众所周知,园林是人工按照先前的设计,将不同类别的景观相结合,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景观。并且,在所涉及的景观中,各个景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总是能将各自的优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认为的规划各个景观之间的位置叫做园林布局[1]。
2 园林建筑的分类
2.1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分
园林建筑装饰小品:装饰园林环境为主,注重外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同时要符合使用功能。包括园椅、园灯、园林展览栏、园墙、园林栏杆等。
服务性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提供游客生活或者出行的方便。如:交通工具存放处、超市、餐厅、接待室、宾馆、卫生间等。
游憩性建筑:供游人休息、游赏用,造型优美。如:亭、廊、花架、榭、舫等。
文化娱乐性建筑:向游客提供更多的娱乐场所。如:剧院、休息室、文化宫、展览室、健身房、溜冰场等。
园林管理类建筑:提供园林管理人员居住和办公场所,如:传达室、门卫室、植被保护管理室、仓库等。
2.2按传统形式分
有亭、台、楼、阁、廊、榭、舫、厅、堂、殿、馆、轩、斋、塔等。
3 园林建筑的功能要求
3.1满足功能要求
改善、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游人提供休息、游览和文化娱乐活动。能够提供游客基本的生活需求;一是提供游客简单的辅助功能,诸如小型超市、售票厅、活动室等;二是于主体的建筑相结合,共同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旅游景点[2]。3.2满足景观要求
园林建筑必须满足景观的基本要求:一是满足造景的需求,起到衬托风景的作用,也就是说园林建筑必须也要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二是提供最基本的旅游景点场所,供游客旅游。
4 园林建筑设计中艺术布局思考
4.1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讲究以动静对比、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塑造出优雅的环境氛围。著名作家陈从周曾在《说园》中指出:园林的基本特点就是需要有动静之分。静观实际是指静止不动的景观,能够为游客提供停止驻步;动观则是指在整个园林的构建过程中提供游客较长的观景路线。园林建筑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有场所进行居住,更重要的是提供游客观景,因此,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动静之分。静观包括诸如大厅、楼台、小岛、假山等,这些建筑物往往和园林中自然景观相照应,给人们独自想象的空间。例如,在网师园中便设有诸多的具有深层含义的静观,净水楼台、楼亭榭木、水塘游鱼。动观则是更多的结合游廊和园路。当游客在这缠绵的路径行走,很轻松的就会步入到这种优雅的环境中去,并且路径两侧的景观于此相照应,耐人品味。例如,颐和园中漫长的游廊,路径两侧的万寿山、一望无际的昆明湖,让人们沉醉于这美丽的颐和园景观之中。4.2虚实相生
早在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中就提出“空”与“虚”的概念。 “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我国园林的具体创作手法和艺术。借景是指依靠在园林中引入其他的景观来共同写照园林艺术,这就将园林的空间感和艺术性相结合,给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例如,颐和园通过建造玉泉山和玉峰塔,更加生动的绘制出颐和园波澜彷徨地景观,圆明园通过引入西山,这种方式称为远借,有着特殊的意义;苏州拙政园通过在园林的假山上设置宜两亭,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浏览更多的景色,这是方式被称为邻借。可以看出,通过这种借景的手法,园林中就充满了大量的虚虚实实,让人们穿越了现实的空间,思维也从单纯的物理环境迸发到思想环境。
1)框景,框景在园林艺术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将自然环境和园林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通常,在一般的园林中就可以看到将园林建筑亭、廊、阁等建筑的门窗作为风景的画框,然后将自然景观映射到画框中去,从而组成了一副天然画卷。例如,在瘦西湖的钓鱼台上,有着经过园林艺术家巧妙设计的“四面亭”。从远处观去,视野透过四面亭的圆门就是五亭桥,在其左侧椭圆形门框住了远处的白塔,当你站在亭中,五亭桥和白塔自然的引入眼帘,这就构成了一副精美的“框中佳景”。分景、隔景是指通过建造其他的园林建筑来划分自然景观,让人们能更加专注的领略到自然之美。其中,应用于分景的建筑有诸如廊、门洞、漏窗、花窗,等,这就大大的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层次感。因此,当你步入到具有巧妙设计的园林中,各种天然的画卷应接不暇的进入到你的视野,让你为之震撼。2)镜借,镜借是指在园林建筑中多采用湖面和镜面映射塑造氛围。正如严羽的《沧浪诗话》描写的诗句,“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指出园林中恰当的引入水进行衬托倒影。在袁枚所筑随园中,小仓山房的各色玻璃上,各种风景应接不暇的进入到窗户的玻璃上,让人白班寻味。此外,在苏州网师园、扬州寄啸山庄及片石山房中均有这种手法可见,正是这种手法将更多的景观带入的人想象中去。
3)水中倒影,在诸多的园林景观中,水是不可获取的自然景观。水实际上只是一种静止不前的客观景观,但是借助于其自身的映照,这就形成了 “虚中构象”,让人们有机会在这一种有更多的遐想。例如,在苏州拙政园的塔影亭高度织女故事这种手中倒影的手法,并利用倒影给景点命名。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设计师不只停留着建筑的一维思考上,而是利用其他方式实现了景物的多维度,水中倒影就实现了园林景观的多维度的共同写照,这就从另一个角度促发人们的思维
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5
志愿服务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西苑“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整体设计构成一个系统化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
小导游志愿讲解活动按流程分为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按学段分层学习颐和园、双清别墅等历史知识,为考察活动提供先备知识。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到园内参观采访,使之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三阶段:班级内分小组选定园内各景点,实地采访、调查、拍摄,然后上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第四阶段:小导游综合培训,集中指导训练学生的中英文语言表达、实地讲解、服务规范、文化宣传。第五阶段:小导游服务实践。第六阶段: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小导游讲解、服务日记、座谈、总结、展览、编辑“西苑小导游”手抄报集、活动现场展示等活动交流学习心得,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主导者,而是辅导者。教师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从点到线及面的知识巩固积累。
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西苑小学“志愿服务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优势,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形成。
例如,在颐和园小导游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楹联、长廊故事、四大名著的研究学习;数学教师带领学生用笔和相机记录颐和园建筑结构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英语教师辅导学生用英语导游;美术教师带领学生用手中的画笔记录颐和园美丽的景物;书法教师带领学生用笔墨模仿颐和园的墨迹等。
志愿服务活动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是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每周五的“大手拉小手――共编绘本故事”志愿服务活动为例。这个活动共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我讲―你听”。高年级的同学坐到低年级同学的身边,为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解书中的故事;低年级的同学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与大哥哥大姐姐进行交流。
第二个环节是“我看―你画”。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听完故事后,将故事情节画成图画;高年级的同学适时地加以指导和帮助。
第三个环节是“我写―你说”。低年级的同学把画面中的情节讲给高年级的学生听,请他们帮忙写上自己想说的话。
第四个环节是“展示―交流”。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共同完成一个新的绘本故事时,大家一起在交流展示中分享快乐。
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熟识;从最初的羞涩,腼腆,到后来的娴熟,大方;从最初的不会照顾,到后来的无微不至。学生在这一志愿服务体验过程中,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升。
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6
关键词:北方园林;设计
1 背景
园林的历史在中国可追溯到3000年以上,从殷周时期的“囿”发展至今,先后形成了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人园林、公共园林、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多种类型。著名的北方园林就颇具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论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典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2 中国北方园林设计、布局的现状
2.1 北方园林设计
北方园林的一大设计特点是崇山性,具体表现在园林的堆山上,园山雄伟,以高、壮为美。北方一带园林用石多为房山石、太湖石、青石,尤以青石最为有地方特色。太湖石虽是审美中最得宠的石材,但由于此地远离江南,所以不是十分普遍。与太湖石相近的房山石,又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从开采到运输较为方便,因此最为普遍。青石在河北、北京一带用的较为普遍,平置和竖立皆可。在植物方面,北方园林以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树种为主,其中松柏、柳树因其耐寒性强,能过冬且使用最为广泛。北方园林的建筑与自然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温度和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上。防寒是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所有建筑的6个面都显现抗寒、耐雪的特点。四面围墙都用厚墙、小窗并且窗子极少,窗扇很少用盲窗而多用玻璃,柱子不如墙宽,被包在墙体之内。
2.2 北方园林布局
北方园林布局的特色主要表现于前朝后寝、轴线对称、一池三山、防景缩景、障景漏景等方面,内容的布局特点主要表现为儒道佛3家对园林的渗透。前朝后寝,指园林的后园式布局:一是园与宅关系,园林居于宫殿、住宅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景山、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都是在后部;二是园内游与居关系上,居在前、游在后,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在南面入口处,颐和园的宫殿区在东面入口处。此等布局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一致。
轴线对称,是北方园林最明显的特点,皇家、私家、寺观皆如此,只是在轴线和对称的程度上有所差别。园林的轴线与宫殿和住宅的轴线一致,成为宅区轴线的延伸。中轴线上置最重要的大门、厅堂、宫殿、甬道、水池,无论大小园林都是如此,其中以颐和园轴线最为壮观,从昆明湖上的凤凰墩开始,到南湖岛,到万寿山的牌坊、排云殿、佛香阁、须弥灵境、牌坊、石拱桥、北大门,既可以从岛上观,亦可以从山上观,气象不同。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布局形式,而且成为定制。它源于齐国的东海神话,成就于皇家园林的祈寿夙愿。皇家园林之中,如金、元、明、清四朝在西苑三海景点创作都很好的展现了北方园林的一池三山、一海一山、南北一线,成一池三山之制。颐和园有大小三山,大三山是:南湖岛、藻鉴堂、冶镜阁,小三山是:凤凰墩、知春亭、小西泠。当然,一池三山思想在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则演化为一池一山、一池二山或一池多山,与私家没有绝对权力有关,对于生命的把握不如皇家至高无上,大臣生命的存在有时不过皇帝的一句戏言,老百姓的生死更是无足轻重。在园林中凿一池堆一岛,就大呼蓬莱瀛洲,赞叹不止。
3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设计的反思
目前园林设计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于:不少设计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原有地形地貌尊重不够,忽略自然起坡、植被遮挡等诸多自然现象;忽视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性,缺乏事前控制意识,只是一味地追求景观效果,而忽视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的原则;细节上的疏忽,对气候、土壤、水文、地下基础设施等环境基础资料掌握不充分,对历史人文景与现实环境调查不够深入,导致设计与实际具有偏差。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以下几点可供参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的因素,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和行为;融会贯通,按照“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方法,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创造中国特色的北方园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