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CDIO;流体力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1引言
“流体力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力学分支,其在安全工程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泄漏、火灾、爆炸、通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后续工业通风、消防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流体力学学科发生深刻变化,对流体运动认识加深,测量手段更为先进,对流体运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空前强大,与工程应用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多,在以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拟对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服务于后续的安全知识学习及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融入之后的安全工作中。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简称。“C”构思指系统性的构想、思考,明确产业需求。“D”设计是把将要被实现的计划通过视觉的形式描述出来的活动过程;“I”实施是执行、施行实际的行为,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O”运行是指产品实现之后(即实施之后)使用其来达到想要的价值的过程。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用它来代表工程的范畴[1]。CDIO教育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CDIO强调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3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实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教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内容设计。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为蔡增基、龙天渝主编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该教材详细介绍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并配有丰富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另围绕教学大纲,每章设置了思考题。但教材内容多是从供热通风空调类专业角度出发,内容较多。按照安全专业职业能力与素质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该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安全工程专业需求及其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流体静力学。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对其中与安全工程关系不大的小节进行删除。(2)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在运动状态时,作用于流体上的力与运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流体的运动特征与能量转换等。(3)有关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孔口与管嘴恒定流、管道恒定流等。注重与工业通风、消防、安全工程中常见的泄漏等问题相结合。(4)泵与风机工作原理及运行知识,重点掌握如何选择泵与风机。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内容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课时少而删除其物理背景、力学建模和求解过程等方面的学习,只讲授结果、计算公式、图表等这种短视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成公式的计算机器,面对新的问题将束手无策,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基本概念和流体运动一般规律,才能认识特殊规律,才能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应用和处理流体力学商业软件。
3.2转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基于问题学习。(1)首先要讲授该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让学生掌握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建立起清晰的课程逻辑联系[3],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2)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老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学了什么,有什么用;除了基本的教学过程外,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小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常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而专注于记忆考试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应知识点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各知识点的应用和拓展,各知识点多方面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如在讲述孔口管嘴出留时与危险化学品物质泄漏进而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相结合;讲述流动阻力时与工业通风管道设计、消防水管道设计相结合),强调其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要求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安全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此环节[4]。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建设流体力学实验室,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类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基础验证类实验主要包括雷诺实验、能量守恒验证实验、沿程阻力实验、局部阻力实验、文丘里管实验、流量计实验、离心泵实验等[5]。这些实验过程简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但缺乏创造性,没有与安全工程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性实验如与工业通风课程相结合,设计一个通风除尘管道模型,学生通过流体力学知识制定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测量风速、压强等相关参数计算通风阻力。让学生把流体力学知识更好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综合类型的实验相对较复杂,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散思维,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开放性实验模块通过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实验、参与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如学生可进行计算机虚拟流体力学实验、利用flunet软件模拟火灾发生时烟气流动过程。开放性实验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4结论
1)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应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入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大工程观。2)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除了基本的基础验证类实验外,组织学生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一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景钢.基于CDIO的创新型安全工程培养方式研究[A]//安全科学理论与创新[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92-96.
[3]赵庆贤,葛秀坤,毕海普,等.“变焦式”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26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262-265.
[4]王海江,彭静,杨玲,等.CDIO模式下的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93-596.
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安全会计;安全成本;安全收入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08-02
1 安全会计概述
安全会计是以安全会计假设为前提,通过对安全会计对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原则、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此概念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含义:①安全会计以安全会计假设为前提,即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扩展到企业财产物资、职工和社会安全范围的假设,它能够对它所作的行为向社会负责。②安全会计对象是安全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客体,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安全收入,即减少无益消耗和危害损失的收益与保障劳动条件、维护经济增值的效益。③安全会计不仅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更是为社会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息。
2 建立安全会计的紧迫性
近年来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其中的健康与安全内容,要求公司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肯定了安全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是有一定的安全投资比例,并且以最佳安全投资点进行投资所产生的效益表现形式是潜在的,收益是巨大的。
安全会计就是要合理的估算安全投资的比例,确定安全投资的成本费用,找到投资与效益的均衡点。建立安全会计体系可以使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都获得经济效益。建立安全会计的紧迫性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系统基模的模型予以表示:
(1)基模一:饮鸩止渴。
这个模型是基于企业内部的短期行为而言的。其意义为:当企业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或是忽略时,可以采取放任自流或有一种侥幸心理而不重视对安全的投入,这样就增强了回落②,使安全问题的隐患愈来愈集中;当然也有可能采取非严格的安全培训等,一定程度上使安全问题有一个回落①(减弱)。如果长期的放任自流,就会把安全问题转嫁给社会或其他人员,导致一定的后遗症,如’为了工作牺牲家庭,为了绩效降低品质,为了成本欺骗顾客,为了利润牺牲环境”等短期行为,经过长期的滞延,时间会把这一切不利危害放大,蜕变成为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企业不得不将安全投入放在一个重要的基点上予以考虑。
(2)基模二:富者愈富。
这个模型是基于企业外部,包括竞争者、社会公众而言的。对于安全投入较多的企业,可赢得员工的支持、公众的信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顾客对其产品的偏好就多一些,其赢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公众、政府的投资自然也青睐于该企业,这样企业的资金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转,良好的效应也不断增强,形成“富者愈富”的模式;而安全投入低的企业,公众甚至企业内部员工的“安全保障系数”就低一些,不能够非常信赖、支持该企业的发展,对其的投资、消费自然也要打一定折扣,这是一种对减弱效应的强化,久而久之,企业愈加难以获得市场资源,因而就导致“穷者愈穷”。
3 安全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安全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其财产物资、职工和社会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防止或减轻职业病危害而进行的安全培训、安全管理的各种费用。安全成本大致分为两大类、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3.1 保证性安全成本
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它包括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两部分。为保证安全生产,需要构筑安全工程、安装安全设备、采取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安全监督以及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等。所有这些活动,都要支出费用。这些费用就构成了保证性安全成本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保证性安全成本的控制必须以安全生产的必要性为前提。
(1)安全工程费用。 安全工程费用是为构筑安装安全工程、设施以及购置安全监测设备、仪表等支出的费用。其经济目的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安全生产水平而提供基础条件。它是一种固定成本,包括增加产品安全性能采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其他材料、劳动保护费、环保安全卫生设施折旧费和修理费等。
(2)安全预防费用。安全预防费用是指为运营安全工程的设施,进行安全管理和监督,安全培训和教育而支出的费用。其经济目的就是防止安全问题的产生,使保证性安全措施发挥应有的效能。这是一种可变成本,它包括安全教育及培训费、办公费、安全奖励费、安全工作差旅费及会务费、保险费用、警卫消除费、其他预防费用等。
3.2 损失性安全成本
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生产(或安全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以及安全问题本身而产生的损失,也可以称之为事故成本,它包括企业内部损失和企业外部损失两部分。由于安全工程、设施有缺陷或运营不当、安全管理工作不利、安全监督及监测不及时,职工安全意识不高,违章作业等都会引起生产、设备、人员伤亡等事故,从而带来损失,这些损失就构成了损失性安全成本的内容。一般来讲,损失性安全成本是企业因安全问题或安全保障程度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而付出的代价。
(1)企业内部损失。企业内部损失是指由于安全问题使企业内部引起的停工损失和安全事故本身造成的损失。包括物资报废损失、物资丢失损失、停工停产损失、抚恤费、医护费、罚款支出及检修费用、事故分析处理费用、其他事故费用。
(2)企业外部损失。企业外部损失是指由安全问题引起的发生在企业外部的损失和影响,共同决定安全成本的高低。保证性安全成本越高,安全工程、措施、管理防范越完善,安全问题越少,损失性安全成本越低。否则,保证性安全成本越低,损失性安全成本越高。
我们不难看出:事故费用是事故发生后必须支付的被动投入;而预防费用是防止事故发生的主动投入,企业的安全成本投入应以预防费用为主。如果把安全工程费用作为固定成本忽略不计,事故成本与预防费用就有这样一个关系:安全成本=预防费用+事故成本,其模型如图:
其中安全成本总费用曲线是预防费用曲线与事故费用曲线的迭加,图中M点为最佳安全投资点,此时总费用最小,当预防成本事故成本时,此时企业的安全等级是最佳的。最佳安全投资点的选择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即实际的安全状况来确定。
4 安全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安全收入,是指安全较原有水平提高后企业和社会得到的,或将能得到的更多价值或使用价值。安全收入也可以称之为安全效益,具有间接性、隐蔽性、潜在性、滞后性的特点,但也具有增值性的特点。安全收入可以分为企业安全收入和社会安全收入。
(1)企业安全收入指企业安全工程在本期内创造的直接收入和潜在的安全收入。直接收入包括产品升级提价收入、成本降低收入、优质产销收入、其他安全收入等。潜在收入主要体现在员工上,安全投入使员工对企业流程和技术操作更为熟练,减少失误率,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不断增值,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直接收入可以采用影子价格法或边际贡献率等方法来进行测算,即确定销量、增值额等各有关因素进行推算。潜在的安全收入可采用因素分析法等测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比率。
(2)社会安全收入。即安全投资所体现的对自然资本和创造性资本的保护。对于社会安全收入,可以通过其节省的社会成本来确认和计量。社会成本包括环境污染成本、资源消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其他社会成本等。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法或横向比较法确认合理的范围、数量和影响比例等,通过节约的社会成本反映获得的社会效益。
5 安全会计的记录
根据安全成本的构成内容,安全成本核算可设置以下科目:
一级科目:安全成本;
二级科目:安全工程费用、安全预防费用、企业内部损夫、企业外部损夫;
明细科目:可根据情况和安全成本管理的重点,设置若干个明细科目,如材料费、人工费等。
相应的,安全收益核算可以设置以下科目:
一级科目:安全收入;
二级科目:企业安全收入、社会安全收入;
明细科目:产品升级提价收入、成本降低收入、优质产销收入、其他安全收入等。
设置好会计科目后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即可。
6 安全会计报告的批露
安全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采用货币计量法和非货币计量法。一般来说,安全会计信息应在期末单独汇编有关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依据。但是,考虑到安全会计的特殊性,会计主体范围扩大、会计分期不能准确划分、非货币计量比重增大等因素,需要对有关会计报告批露进行合理的时间及内容调整。会计报告批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安全投入的数额,其中包括安全措施经费中各项安全费用的比例关系、安全技术性(本质安全化)费用与防护费用(辅)的比例关系、安全硬技术投入与安全软管理投入的比例关系、主动预防性投入与被动防护性投入的比例关系;事故损失的金额,其中包括直接经济损失的金额、间接经济损失的金额等。同时,对安全费用是否专款专用、以后可能带来的收益等也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笔者认为,安全会计是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的进一步细分。安全会计所包含和涉及的范围没有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覆盖的范围广,前者是通过会计连结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资源的纽带,而后两者主要研究的是外部经济性。从传统会计直接过渡到与外部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会计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认为安全会计正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桥梁,安全会计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更能够有效、快速的向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过渡。笔者认为三者之间存在一个逐级渐进的过程,即安全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目前建立安全会计体系将比较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简而言之,“先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参考文献
[1]黄勇,叶义成.安全投资模型及收益分析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2]杨永丰.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1).
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范文3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IE专业必将迎来较大发展。同时作为一门应用学科,IE在世界上的最新发展,往往要结合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眼界,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体到物流工程课程中就是要及时补充物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及加入一些较新的科技发展情况及应用展望情况,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概念的提出,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些未来的发展对物流的影响。
2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工科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不在于继续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4]。因此物流工程课程在授课理念上强调学生正确思维习惯及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同时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实际,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实际学习能力情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因此同一门课,面对二本和三本学生,授课的过程、内容都会有所区别。
3教学内容
对于作为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之一的物流工程,授课时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和应用需求。中国计量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机械制造类企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去机械行业,少数同学进行研究生学习或者是其他行业。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刚开始工作内容都是较为简单的操作类型工作或者一些简单的控制层工作。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物流工程就根据学生进入企业后可能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岗位对相关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企业内从事物流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有系统分析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控制管理能力,结合这三方面内容,对物流课程主要授课内容进行设计,见表1。
4教学方法
4.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吃透,在学生在企业中碰到类似问题时,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因此应多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或者课下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相应方法技术产生的背景、应用范围有明确的认识,特别适用于以应用性工程性为特点的课程。但是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对授课内容相当熟悉,对课本理解比较深入,通过对课程的设计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4.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下比较大的功夫,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工作。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及怎样让他们根据现有知识迅速理解所要讲解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接收能力不同,三本学生的学习内容就要适当浅显,否则效果不好。以物流工程第一堂课为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完成的七大功能及物流的发展阶段、现状。面对第一次接触到物流概念的学生,为了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讲课时可以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从感性-理性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内容。授课的流程设计则采用社会话题-重点词汇-发散式讨论的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对要探讨的内容的兴趣,课堂开始以网络购物的话题引入,讨论网络购物发展的必须条件,则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提到快递公司,这时集体讨论快递爆仓这个在物流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情况下的特有名词,学生就会对我国的社会物流现状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再放一些先进国家的物流录像,学生自然会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物流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做基础,再接着讲解物流、物流系统概念、物流功能构成和物流的发展阶段,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4.3掌握课堂节奏,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教师需要主动把握课堂节奏。一般一节课讲一个到两个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发散式讲解,并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练习。重点名词一定要讲深讲透。例如当量物流量的概念,对于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个概念比较费解,不知道其具体用途。在讲解时,可以举一些简单易懂的实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讲解,例如讲企业物流的纵向结构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工作问题来讲。
4.4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开拓学生思路
物流是一门应用技术,所以要时刻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新思维方法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比如,讲到仓库中的配送,语音拣货系统是一种新的应用;另外新型的可包装异形物品材料的发明设计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4.5合理安排自学内容、课后练习与课外实践
物流工程课程内容较易理解,部分内容可以交给学生自学。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布置各类课后习题。例如在讲到设施布置评价原则这一部分内容时,单纯对评价原则进行讲解就不如让学生分组对某一类设施的布置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评价效果好。这样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这些评价原则的用途。
5结语
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煤矿 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
一、本质安全的基本概念
所谓本质安全管理是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支持,实现生产企业内部人、物、系统及制度的和谐统一,将各类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实现企业“零事故”的本质安全管理目标。通常,在自然的工作环境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理论上工作环境中的人、设备及环境本身并非导致事故的根本因素,即使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也会在保护设施的影响下快速、可靠的发生作用,降低事故的发生机率,减少事故损失。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就是试图从根本上减少、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率,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统一来控制事故,实现“一切意外均可避免、所有风险皆可控制”的安全管理目标。
二、影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研究中,多数观点认为影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技术及装备,但分析2005年孙家湾煤矿“2・14”矿难可知,虽然事故报告认为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工人违章带电操作,产生电火花导致瓦斯爆炸,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混乱、劳动组织管理混乱、井下安全管理混乱等管理因素。但经过深入分析可知,事故报告中所提及的风道瓦斯浓度积聚超限是由于冲击地压造成的,而无法准确预测冲击地压才是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属于安全技术范畴;而其它诸如通风系统不完善、瓦斯传感器与地面瓦斯监控系统长期存在故障等则属于装备问题,由此可见,影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与装备两个方面:
1.技术问题
煤矿安全技术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井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与发展规律,以提高自然灾害的防治效果。虽然我国在瓦斯赋存预测、瓦斯抽放技术、煤与瓦斯突出与冲击矿压预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主要如下: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落后。煤炭开采在我国属于高危行业,多数煤矿企业将煤矿安全技术研究放在事故灾害的防治方面,而未深入研究事故的发生机理,比如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的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导致灾害事故防治技术单一,缺乏有效的综合配套技术。其次,煤矿矿井瓦斯抽放率低,我国高瓦斯突出煤层构造软煤发育、透气性差,煤层瓦斯抽放比较困难,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产生直接影响。最后,资源勘查及探测技术落后,一些区域预测结果精度较低,对采掘作业的指导参考价值较小。由于对瓦斯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及各种地质构造特征了解不清,导致煤矿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2.装备问题
我国煤矿绝大部分为地下开采,而生产装备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现阶段很多煤矿企业的生产装备存在适应性差、可靠性差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煤矿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是反映装备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虽然近几年来煤矿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同,但我国煤炭产量却大幅下降,且地下开采仍然体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由于地下开采人数过多、过于集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措施
尽管上述技术与装备问题是影响本质安全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但在技术、装备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下,只能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1.加强安全事故机理分析
安全管理中要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特点分析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揭示其中的主要原因及条件,以此为基础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深入分析煤矿企业生产现场的人员、机器等装备条件,全面了解自然地质条件,利用各种理论方法辨识危险源,包括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及标准对照法等等,从源头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2.风险评估
在识别出危险源后要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将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法等综合起来,对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进行分析,并准确评估事故可能导致的损失范围及严重程度,确定出风险等级。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导致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事故发生的机率、事故危害及后果等。
3.确定管理对象
在识别危险源及做出客观的风险评估后,即要进一步确定管理对象,其主要作用是把抽象的危险源转换为具体的管理对象,以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根据风险类型确定管理对象,如果风险类型确定为“人的因素”,则管理对象即为某个岗位的职工;同理,风险类型确定为机械,则机器设备、相关设施等即为管理对象,风险类型为环境,则瓦斯等环境因素即为管理对象等。在确定管理对象过程中要注意管理对象的具体化、明确性,且同一个管理对象不得出现不同的名称,比如“井下维修电工在检修电器前检查瓦斯”这一工序,其危险源为“未检查瓦斯或检查不全面”,相应的,管理对象为“井下维修电工”,而非“瓦斯”或者“瓦检员”,弄混管理对象会导致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不适用。
4.制定管理标准
要保证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以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为参考依据,在确定管理对象后,根据相关操作规程、法律法规、研究成果等,与各管理对象可能导致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完善有效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并将该标准作为衡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的准则。管理标准必须做到每个管理对象均有对应的管理标准,保证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处于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 范维唐.提高煤炭生产整体水平保障煤矿生产安全[J].中国煤炭,2011,31(4):12~16
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公路责任;社会责任
Abstract: Highway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implement a tax reform after the four basic functions to keep th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built into the highway maintenance, highway road property right of way maintenance, road Overload governance, the highway emergency support and highway culture. The reform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Highway social attributes the highway public welfare and social regression. Talk abou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PUC MBA courses for reference.Keywords: highway responsibi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54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基本概念
责任----行为主体对行为及其后果的担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是行为主体对自身自觉承担的自我道德完善以及社会对自身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个行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健康良好有序的行业形象,非常有利于一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当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2、公路部门责职
公路,作为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更是肩负着与生俱来的公益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运输效率,努力向社会提供畅通、安全、便捷、舒适的通行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谋求公路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公路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公路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畅、安、舒、美、优”的通行环境,同时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公路使用者、商业伙伴、社区和政府等相关利益者,以及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的相应责任。作为公路行业本身,则应本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忠实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回馈社会,服务大众。
公路管理部门实行费改税后由过去的征管建养的四项基本职能转变为公路养护、公路路产路权维护、公路超限超载的治理、公路应急保障和公路文化是公路管部门社会责任的体现。
3、新形势下公路管理部门社会责任
3.1强化养护 确保管养的国省道安全畅通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并且是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是创造财富,那么公路养护就是积累和保护财富。通过公路养护展示文明的内涵,就是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通行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本着“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着力建设绿色公路、生态公路、景观公路,通过文明的公路形象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在养护工作中,我们由过去的“畅、洁、绿、美”上升为“畅、安、舒、美、优”的新理念,就是要通过养护工作保持公路的畅通、安全、舒适、美观,赋予行路者“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行”的享受。
3.2强化路产路权管理确保国省道良好完整
“规范执法、文明服务、装备精良、反应迅速”是对路政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路政管理提升文明,就是要以和谐管理为基础,不断提高路政执法的现代化装备水平,以人为本,努力打造科技路政、规范路政、服务路政新形象,不断提升公路文明层次。科技路政,就是要不断提高路政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效能,积极推动路政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96555路政服务热线和GPS路政监控指挥系统功能,完善路政举报救援和安全预警机制,保障干线公路畅通;规范路政,就是要不断完善路政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路政执法阳光工程,公开标准、依据、程序、处罚及赔偿标准、监督电话等,做到严格执法、规范程序、有理有节、处理得当;服务路政,就是要加强路政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大力强化服务意识,做到便民不扰民,畅通讲和谐,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规范执法。针对国省道附近自发形成的集市贸易,进行大规模集中清理,重点清除严重阻碍公路畅通、影响公路形象的乱占乱用、集市贸易、堵塞边沟等顽症,辖区路域环境明显改善。案件查处率、结案率、正确率均达到100%;各项涉路工程的审批率达到100%,杜绝了公路“三乱”现象发生。
3.3加大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力度 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
强势推进路面治超工作。治超人员始终坚持以固定检测、流动稽查的工作方式,严格检测,重点加大对车货总重超55吨以上车辆及恶意超载的治理力度,以卸货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开展治超工作。严格按照《公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规范执法,“阳光”治超。始终坚持“查处分离”和“罚缴分离”的原则,防止职权滥用。“查处分离”即在治超站内部设立违法超限超载车辆的检查部门、案件的处理部门,在处理部门中确认一名法制审核人员。所有超限超载车辆违法行为案件的调查取证与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部门、人员相互分离,按照各自的职权、职责开展工作。重大案件处理由集体讨论决定。实现了违法行为检查人员、案件处理人员、法制审核人员、重大行政处罚处理领导小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权力运行模式。“罚缴分离”是指做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即对违法超限超载车辆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只向当事人开具行政处罚决定书,不直接收缴罚款。当事人持行政处罚决定书到指定代收银行缴纳罚款,代收银行向当事人开具罚款收据,并将代收罚款直接上缴国库。查处率、卸载率保持100%,全年超限率远远低于省厅要求的4%以下,有效遏制了超限超载车辆行驶公路,为维护公路安全畅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4应急保障确保公路畅通重要保证
制定不同天气下的《保通应急预案》, 汛期应急预案存储必须物资砂石和编织袋必要的机械设备。冰雪天气存储必须的融雪剂,同时加强对道路的急弯陡坡的值守。建立一支应急队伍(道路工程师、桥梁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和安全工程师),拥有一批先进的机械设备及存储必要的应急物资。
3.5公路文化是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行业文化是活动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单位或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精神理念、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的体现,是行业的灵魂。换言之,行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形象、一种精神,是一个行业的精、气、神。“十人管理靠魅力,百人管理靠制度,千人管理靠文化”,和谐的文化环境是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人们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的一种基本需求。文化出生产力,文化出凝聚力,文化出创造力。建设和谐的公路文化,就是要以“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品牌建设为核心,不断丰富、完善体系建设,硬件抓建设,软件抓管理,载体抓活动,让每一名干部职工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进而衍生出推动公路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束语
公路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公路管理部门的社会责任,不断强化公路的公益性质,回归社会。
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信息安全技术是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密码学基础与PKI、病毒防护与网络攻防、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等,是一门技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1]。笔者将从信息安全类课程教学与实践两大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入手,探索信息安全类课程中一般共性、有效的教学与实践方法。
1信息安全类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在课程教与学活动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进一步保持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信息安全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是,学生一旦获知该课程名称时便有极大的兴趣,其原因来自于对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神秘感,以及目前日益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使得学生急切地想成为一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高手”。但这样的热情随着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密码学的展开,以及对代数论和编码理论知识掌握的前提要求,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该课程的开始阶段就进入了抽象理论理解的困境,致使学生早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如何使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我们在教程安排与实际教学实施上需要首先考虑和关注。
2) 如何开展“点”与“面”结合的教学与实践活动。
信息安全技术自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信息安全基本概念、程序安全知识、密码学知识、网络安全与设计、系统安全知识以及安全产品设计基础。然而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目前仅仅是一个入门级的课程,但是上述基本知识点在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都需要被涵盖。如何在有限的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中,将知识的“点”与“面”完美的结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3) 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面对目前频繁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目前一些兄弟院校在课程实验环节上,通常将理论教学中的各知识点独立进行实验,这往往造成学生知识的孤立性和片面性,直接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他们将来无法面对较为复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因此,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信息安全课程实验方法也迫在眉睫。
4) 缺少综合化的学生创新实践与教学平台。
通过河南省内高校及我校两个专业的两届学生课程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具有浓厚的信息安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然而,一般学生对安全技术的概貌了解不够广泛,对共性技术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些阻碍了学生进一步自主、独立地开展课外实践和技术应用,并且部分兴趣强烈并学有余力的学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开放的综合实验平台,故不能较好地完成、实现和验证自己的安全方案[2]。这对开展学生创新实践和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活动是不利的,亟需改进和弥补。
5) 缺乏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主要以实验教学训练、培养和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常以2学时或4学时为一个模块单元完成一次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然而,对于信息安全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而言,模块化的实验环节安排是无法较好地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单元,从而造成学生只能草草结束,缺乏积极思考问题和技术分析,不利于课堂的知识巩固和有益补充[3-4]。
6) 缺乏信息安全技术认知水平评价体系。
信息安全作为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若单纯依赖传统的课程实验报告、中期测试和期末考核,已无法有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和能力,从而不能适时、及时地调整授课内容和侧重点,最终只能以分数评价教与学活动开展的优劣和成绩。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教学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缺乏综合化的学生创新实践与教学平台,以及信息安全类课程的学生认知评价体系等,已成为普通高校在信息安全技术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难点问题。
2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知行合一”思想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提出,“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与行动实践应当合二为一、密不可分。在信息安全技术教与学活动中,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内涵是指在培养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与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将认知、掌握信息安全理论、技术、方法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安全技术实验教学、课外实践与学生竞赛活动有机结合,达到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目的。
2.1点面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1) 合理规划信息安全教程。
合理地安排教程、内容与学时,在不影响主要信息安全知识点讲解的同时,尽可能把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前已掌握的课程知识,如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点放在前面的章节讲解,使他们在巩固先前知识的同时,又能由浅入深地学习信息安全技术。
2) 点面结合的信息安全课程新教法。
信息安全课程涉及广泛的多领域知识,如计算机科学、通信与编码、基础代数等,涉及了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的方方面面。如何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安全知识的基础体系框架,需要把握该课程的“面”,同时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信息安全应用关键技术知识理论和工程实验方法,又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该课程涵盖哪些“点”。此外,在把握了点与面之后,应进一步探索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面”到“点”的系统掌握应用技术,再由“点”及“面”的进一步深入体会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的总体架构及其合理性,从而获取系统、全面的课程知识,为进一步的工程实验环节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2.2实验教学与开源实践方法
1) 从信息安全系统工程角度开展针对性课程实践。
这里虽然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学生参与相关的、实际的安全项目开发,但是从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学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复杂而且耗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不适合初次接触信息安全的学生的教学实践。而且信息安全类的项目本身具有严格的保密级别,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参与的。这个方法不具有广泛适用性。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案,即建立信息安全课程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和实施,使得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信息安全课程基本、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和熟练运用。
2) 合理规划实验教学环节和步骤。
将规划的基础知识(能力)单元,依据知识关联度和前导性等原则,凝练出4~6个较为综合的实验项目,其中验证型项目课内外总学时不少于6学时,综合型/设计型项目课内外总学时不少于10学时。学生在课内外可利用建立的创新实践平立完成实验和开展课外实践及竞赛培训,主讲或实验教师也可基于该平台对学生的实验作业或竞赛作品进行检查和考核,从而对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
3) 搭建综合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认知水平评价体系,明确列出权重值倾向于技能与应用培养的教学与实践单元。进而发掘、收集和建立对应的开源软件或中间件创新实践库。例如,用于网络攻击技能认知的Sniffer开源软件包、Wireshark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包、X-Scan/SuperScan应用软件包等,用于安全防御的Snort开源软件包,以及单点登录、基于角色的授权管理等模块化的安全应用软件组件、中间件或服务。此外,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往届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信息安全类竞赛活动中优秀的Demo系统、原型系统和实际应用系统,也可以纳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中,使得日后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在此之上验证基础知识单元、设计与实现新的安全方案与创新思路和测试基础能力单元,如表1所示。最终建立一个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较为完整、开放、综合化的创新能力实践与教学平台。
2.3知识能力认知评价方法
1) 构建信息安全技术学生认知评价体系。
首先,明确本科学生必须认知和掌握的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知识(能力)单元,即规划认知评价的内容,例如,密码学基础理论单元、密码学相关的PKI基础应用单元、网络攻击基本技能单元、防病毒与入侵防御基本应用单元、信息安全新技术基础认知单元等。其次,规划建立较为完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基础安全理论(技术)认知水平(Basic Theory & Technology, BTT)、基本安全技能认知(熟练)水平(Basic Skill Proficiency, BSP)和基本安全方案认知(构建)水平(Basic Scheme Construction, BSC)。上述每一个知识(能力)单元都将涵盖三级指标体系的每个层面。最后,将每一个单元按照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具体的指标子项,例如,密码学理论单元在安全理论认知水平指标项中可包含基本密码体制和基础密码算法两个指标子项,而密码应用协议、密钥管理与安全属于基本安全技能认知指标子项,基于密码学的应用安全与保护列为基本安全方案认知(构建)水平指标子项,如表2所示。此外,依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给出每一个子项的权重值,并且该值也可针对实际的学生学习和接受情况,加以实时调整[5]。
3教学实践效果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约120人/年;在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其他相关专业,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约300人/年。通过知行合一、点面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满足了信息技术类工科人才培养中厚基础、重实践的基本要求,并较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活动。
4结语
信息安全技术类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关于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于面向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昕,蒋文保.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21):105-107.
[2] 李洪伟.“信息安全概论”实践教学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5):102-103.
[3] 郭凤海,贾春福. 信息安全开放实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10):119-122.
[4] 唐海涛,金京姬,孟繁二,等. 浅谈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规划与建设[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173-174.
[5] 郑秋生,王文奇,潘恒,等.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81-182.
Education Mode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Unity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ies Curriculum
ZHANG Zhiyong, HUANG Tao, ZHANG Lili, NIU Danm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mmon issues of educational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class curriculums, and proposes the contents arrang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ies curriculum. The novel mode has the better effect on cultivating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typed undergraduate, with a result of achiev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emphasis on fundaments and pract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