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设计方案

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23-03

1 农业观光园的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变化,用于旅游度假的消费开始大幅增加。当前,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更加喜爱。这些都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农业活动与休闲娱乐活动的结合,通常分布在大城市的周边及郊区,驱车1~2 h就能到达,更吸引市区及县区居民在周末或节假日作短暂的停留。郊野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充满野趣的田园景观;园区内有果蔬栽培、农事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绿色餐厅、购物等具有多种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对休闲度假的要求。

2 本项目的背景

2.1 项目的地理位置和规划范围

项目所在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北部的横水镇,距市中心30 km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000亩。

2.2 项目的现况和周边环境

根据现场勘查和相关资料分析,本项目的周边环境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2.2.1 地形

本规划区内地势高差较大,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了小盆地地形,地势较高的边缘有效阻隔了周围的干扰因素。

2.2.2 用地

本规划区内除四周以外,其余地方地势起伏缓和,相对平坦开阔,植被生长状态良好,主要是大面积的草地和部分果树林场。土地受开垦影响破坏不大,为以后的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2.3 水资源

本规划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季节性强;园区周围水体较少,溪流水塘寥寥无几,水资源不太丰富。

2.2.4 自然景观

本规划区以北约40 km处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而且是去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的必经之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既是水利工程杰作,又是风景壮丽、湖光山色的景区,形成“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2.2.5 人文景观

本规划区以南约30 km处为洛阳市,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定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比如有中国佛教“祖庭”之称的洛阳白马寺;有中国石刻艺术龙门石窟,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4~5月份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2.6 经济状况

洛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来就业,到2015年年底洛阳市常住人口(在洛阳居住半年以上)为674.3万人,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加。

2.2.7 位置和交通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有连霍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郑卢高速公路等贯穿市区,加强了洛阳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将周围的景点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出游。

2.3 项目的定位与目标

通过系统的分析,本规划将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定位为“洛阳城郊的生态型休闲农业度假区”,以最大限度满足洛阳市及周边县家庭的旅游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周边市区的人们旅游度假需求。注重乡土气息和田园生活的特色,主要强调经济实用,符合大众的生活要求,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场地的现有自然人文条件下,通过合理规划及建设,使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成为洛阳城郊独具魅力的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农业生产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满足家庭短途短时间出游的需求,家庭成员通常有老年、中青年、儿童,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规划不同的旅游产品和休闲娱乐项目。本规划区内将建设几大特色功能区:①蔬果栽植区,种植绿色蔬菜和瓜果,不仅形成农产品加工,而且供游客自行采摘。②生态餐饮区,打造生态餐厅环境,配套生态保健、疗养实施。③娱乐休闲区,适合老年群体的娱乐项目有棋类、郊野散步、广场健身、摄影等;适合中青年群体的娱乐项目有大型赛马场、赛车、攀岩、唱歌等;适合儿童群体的娱乐项目有儿童游乐场、小动物喂养场,民俗表演等。④花海景观区,规划区内地形平坦开阔,适宜栽种不同花卉,形成花卉景观产业,与赛马场相结合,又能成为良好的摄影基地。⑤购物区,生产有机蔬果、农产品、推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等供游客体验和购买。

2.4 项目的设计原则

2.4.1 生态效益的原则

项目在尊重自然场地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规划园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园区内使用低污染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在农作物灌溉方面,利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节约水资源。利用生态循环原理进行规划区内的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

2.4.2 经济效益的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农业活动与旅游的结合,不仅要考虑到农业,还要考虑到旅游景区的发展、服务、配套设施和客源市场,园区农业的发展会拉动旅游景观的发展,旅游景观的发展势必为园区农业带来效益,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在规划时,要全面考虑,从经济效益原则出发,将各个方面合理组合,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2.4.3 突出特色的原则

有特色的旅游休闲产业其竞争力会越强,会更受人们喜爱。本规划项目结合当地特色和历史文化,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比如举办樱桃采摘节、摄影节、举办农作物科普教育等,以此作为园区的特色文化,同时又引起社会关注,提升知名度。

3 项目设计分析

3.1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

园区总面积约1000余亩,基于前期的分析,园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生态农业体验区和大众休闲度假区。

3.1.1 生态农业体验区

位于规划场地内西侧,利用现有部分果林,进行合理的布局。区内主要分为:有机蔬菜种植区、果树生产区、采摘区、牧场养殖区、绿色餐饮区、传统民俗项目体验区。民俗项目体验带给游客一种区别于城市生活的农村生活,对于希望远离钢筋水泥城市的游客来说别有乡村趣味,作为园区的特色,应深度挖掘,比如推磨盘、滚铁环、跳方等传统乡村活动;比如展示乡村农业用具,水车、铁犁、石磨等。通过将农业生产与民俗活动体验相结合,为游客营造出浓厚的农家生活氛围,感受别有趣味的乡村文化。

3.1.2 大众休闲度假区

位于规划场地内东侧,与园区主入口相连,是聚集人气的主要场地,区内休闲娱乐项目丰富,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人们的旅游度假需求。主要分为4部分。

(1)入口广场区。停车场布置在广场的左右两侧,形成人车分流的模式,便于人流集散及游客停车。广场上还设置了展示厅和综合服务楼,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2)儿童游乐区。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游玩的环境,设置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游乐项目。周围有坐凳,供家长及孩子休息。

(3)赛马场区。设置了大型和小型赛马场,小型赛马场供儿童群体及老年群体使用;大型赛马场供中青年群体使用。赛马场的西侧,设置了棋类、球类、攀岩、摄影等休闲娱乐项目,多数项目老少咸宜。使游乐更好的和农产业相配合,提高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吸引力。

(4)度假别墅区。园区将中档和高档度假别墅配合布置,满足多种消费群体。利用地形和郊野环境,适当种植花卉和果树,充分体现乡村气息和田园生活。

3.2 本项目的交通设计

园区道路主要担负着园区设备、材料等运输的功能,消防、急救的功能,引导游客观光旅游的功能,因此应合理的规划道路。农业种植区的道路要尽量规整,考虑土地的利用和现代农业器械的使用。旅游度假区的道路要考虑景观效果,对游客的引导作用。

园区内道路设计分为3个等级:一级道路宽4 m,是园区的主干道,联接主出入口和各主要功能区;二级道路宽2.5 m,是各功能区内部的主要交通道路;三级道路宽1.5 m,是园区小游园内的游览小路。

3.3 本项目的绿化设计

本规划区位于城市郊区,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植被基础。在绿化设计上,以乡土树种为主,符合生态原则,营造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园区的绿化主要分为农田绿化、游园绿化、道路绿化。

(1)农田绿化。农田最能带给人们乡村气息,表现田园生活。田间根据环境气候种植些小麦、油菜、向日葵等有观赏性的农作物,也可以种植桃树,梨树,石榴等既观花又观果的树木。

(2)游园绿化。游园是指园区内广场及别墅周围的绿地,在植物配置上要有层次变化,可用乔木、花灌木、花坛、地被、草坪等布置,常绿树与落叶树互相搭配,花灌木配置要四季有花可赏。树种选择上,以槐树、榆树、桂花、银杏、松柏等树姿优美为主,此外还可以种植石榴、紫薇、月季、紫叶李、红枫等来丰富树间层次。在别墅区,还可以适当种植宿根花卉、球根花卉装点景色,比如石竹、孔雀草、玉簪、地被菊等。

(3)道路绿化。沿路主要以大叶女贞、法桐、香樟、黄山栾等乔木为主,配合紫荆、紫薇、夹竹桃、红叶石楠球等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

3.4 本项目的其他设施规划

园区内水电的规划依照生产要求,合理设计,达到安全、节能的标准。生活用水由供水管道引入室内,农作物灌溉主要利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节约用水资源。园区排水系统采用埋设安管,污水排放管道应接入城市排水系统。园区内的电力线应采用隐蔽式,变配电设施采用室内保护方式,颜色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园区的路灯、草坪灯等户外照明设施其颜色应协调,外观风格应与园区的乡村田园风相适应。

园区的公厕建筑外观应统一,形式为水厕,按每个服务半径500 m设置。园区的后勤管理部门设置在园区一角,负责整个园区的运作、管理。

4 结语

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既有田园气息又具现代时尚的旅游度假公园,价值在于观光、 游览、参与农作、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组合,通过对城市家庭短途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通过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对游乐项目的创新设计,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体验。园区的发展应注重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后期的运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3).

[2]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平,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1).

[4]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生态农业;生态修复;生态示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27-03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山区铁路工程建设进入新一轮的。作为与东部地区主要交通枢纽,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2],与此同时,为实现地区社会经济整体性提高,地区内部铁路交通路网工程建设也迫在眉睫[3]。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农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必将成为全国乃是世界关注的热点[4],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环境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解决了因工程建设所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但就国家、省部级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而言,其建设宗旨是为改善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发展水平,在这一层面上,原有针对工程项目自身所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环境保护措施成效略显不足[5]。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较多[6~7],但是关于利用工程项目自身优势开发利用区域优质资源,促进和引导线路周围区域建设持续经济型生态农业方面的工作与研究鲜见报道,而积极有效的促进引导对于区域生态农业转型、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仅就西部山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生态修复过程中有关工程周围经济生态型农业建设引导方面提出一管之见,抛砖引玉。

一、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与铁路工程建设构成矛盾统一体

西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铁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长距离、带状分布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其受区域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其他工程项目更为明显[8~9]。西部山区普遍具有生态环境脆弱[10]、植被覆盖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风蚀作用强烈、降雨年内分布不均等不良环境特征[11~12],在铁路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阶段都存在着自然灾害干扰的风险[12~13],由此产生一系列附加的环境防护措施而增加工程量与工程投资。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同样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工程占地而降低土地利用面积、生态承载力等指标,施工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污染物影响着区域环境质量。虽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措施及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影响,但环境质量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这种负面效应可能是永久性的或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原有水平[5,12,13]。

铁路工程项目面临着来自外部及自身双重环境压力。不良的外部环境影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而工程本身对外部环境的扰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制约着工程建设,而问题的根源是区域环境质量不高、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等因素决定的。因此,提高区域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成为实现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西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条件和问题

经济生态农业水平落后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的关键。农业生产是西部山区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区域交通、通讯闭塞,农产品输出较为困难;生产成本投入不足、产品产出质量数量低,贫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1];生活、生产能源主要来源于周边林地或灌丛,进而导致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于产生[13];落后的经济水平决定落后社会意识的产生,西部山区人口增长速度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11]。西部山区落后的经济生态农业水平决定了区域居民只能依靠现有山区资源维持生存,当农业生产收入无法通过作物产出质的改变而提高时,耕作面积量的改变就成为原始的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进而形成以人类活动干扰为表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14]。

西部山区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西部山地农业具有与平原、丘陵等地区不同的背景条件,其农业发展系统化建设过程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区域具有适宜某一物种或相似物种生长的优质气候、土壤等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困难条件制约了其生长规模[15],这点类似于一些经济价值高、产量低的物种对其生长环境要求也极其苛刻一样。例如,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区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57.7小时,无霜期320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9.3℃,日照多,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极其丰富,是特质级烤烟种植的理想种植场所,但农业水资源匮乏,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等负面生产条件导致烤烟种植一度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16]。“一江两河”区域同样也存在着相似的特点,区域优厚的农业气候条件适宜某些经济型物种的生存[17],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18],但因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等要求限制了其种植规模[19],导致区域内仍以种植小麦、青稞等耐旱性常规作物为主[11]。

三、工程项目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

1.生态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解决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关键

目前在西部经济生态农业生产“非适宜区”之所以生产水平不发达、经济落后,并非其所有背景因素不满足农业发展建设,而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某一水平素质的限制影响了特质资源的发挥,即便这些地区的特质资源往往丰富到了某一物种生长需求的极限。如何将这些“落后区”、“非宜农区”建设成为“良种区”、“优质区”,充分利用区域特质资源解决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也是解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

工程探索、实践与示范能有效破除瓶颈,实现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发展。我们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进行相关基础内容的研究,区域气候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优越的农业气候条件是优质烤烟、蚕桑、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前提,但水资源匮乏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限制了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仅在一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进行小范围种植,经过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交流、座谈,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建设了“长藤结瓜”、“微型水窖池”等田间水利设施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20~21],并通过等高固氮植物篱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并进行了科技示范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推广。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区域已经形成了以烤烟、蚕桑、甘蔗为主的经济生态农业产业,农户与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2,13,16]。境内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基本杜绝,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成为维持其经济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而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发行为。

2.传统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不足

传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方式存在资金来源匮乏、技术相对保守、工程施工困难、示范区选址局限等诸多因素困扰。我们在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开展等高固氮植物篱相关内容的研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植物篱为基础的山区复合经济示范区建设。在近二十年工作过程中,我们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偏远山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陷入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目前国内多数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主体单位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也会结合研究课题进行小规模的示范区建设。两者均存在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首先拟建立经济生态示范区的地区多数属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区域,政府部门财力相对有限[22];其次科研院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工作,示范区建设多作为研究基础而设立,这也决定示范区建设规模多数很小。技术上,政府部门多采用学习考察的方式将其他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搬移过来,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抑制因素,进而因效益不明显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科研院校技术实力较为丰富,但工程经验较为欠缺,对示范区建设的结构单元、施工组织方式、资金运用等方面都较为薄弱。工程施工方面,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均采用雇佣当地社区居民来解决施工人员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施工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多以追求即时利益为劳动目的,其本身并不具备工程质量责任承担者的能力。因此,在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上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况且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本身又缺乏工程监督职能。示范区选择问题上,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局限于资金匮乏多选择一至两处较有代表性地域进行示范区建设。首先通过土地租用的方式从农户手中购买示范区建设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完成后交由农户自行管理。期间农户会以农作物损失、土壤扰动损失等缘由提高土地租用成本或迫使施工中断。

经济生态农业的示范建设一直都作为西部山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的不利因素使示范建设过程变得困难和漫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示范作用的效果和最初目的。

3.铁路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优势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生态农业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西部山区铁路施工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多成斑块状分布在铁路沿线两侧,建设后期生态治理根据临时工程占地性质而采用复垦、绿化等措施进行修复,多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补偿工程占地为目的。生态修复工程目的过于单一,没有充分发挥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相对丰富的经济、技术、工程优势。铁路建设项目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上,铁路项目投资中具备生态修复专向治理资金,改变原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投入。(2)技术上,铁路设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铁路设计涵盖国内全部和国际部分区域。在铁路设计的同时,涉猎并掌握了国内多数地区乃至国外较为先进的经济生态农业设计理念及方法,且在设计过程中多与科研院校等部门进行合作交流,在生态农业建设设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3)工程上,铁路建设拥有一支优秀且庞大的施工建设队伍,能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思想进行工程实施。(4)载体上,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项目面积大,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条件;位置分散又能起到良好的分散辐射作用。

铁路建设环境保护设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以待生态修复的临时工程为载体,借助铁路建设项目工程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1)调查分析沿线农业资源特征;(2)通过走访、座谈及基础资料分析的方法判定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结分析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化的瓶颈因素;(3)总结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4)筛选、评价工程技术措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5)提出利用临时用地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设计方案;(6)监督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方案实施;(7)建立铁路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8)与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四、结论

铁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不能仅限于以植物种植。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大力提倡进行生态补偿机制,传统生态补偿多采用路基边坡、取弃土场、大临工程表层的植被覆盖。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铁路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相容性,降低了工程建设的生态扰动强度,但沿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并未朝向良好趋势迈进。农业“三料”匮乏、农业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多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作用仍在发生,工程建设永久性占地特别是耕地占用对沿线居民个体的农业生产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短期的土地赔付无法解决土地长期收益断裂问题。因此,铁路工程建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铁路沿线的农业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是逐步提高西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生态保护实体化工程设计是铁路工程生态修复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铁路建设工程的生态修复设计仅限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的,针对工程项目所带来的不利生态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多数并未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及工程本身生态修复内容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贡献问题,而这两者往往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以铁路建设生态示范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反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对于铁路安全运营、降低维护成本、延长使用周期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09,(2):27-30.

[2]张世聪.青藏铁路通车对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梁书民,厉为民,白石.青藏铁路对城市(镇)发展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06,(4):15-18.

[4]章轲.孙红烈: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不可逆转[J].环境保护,2006,(13):25-27.

[5]吕冬梅,白晓军.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探讨[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保护,2009,(36):255-257.

[6]李海峡,马金晔.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195.

[7]谢汉生,李耀增,姜海波.新建茂湛铁路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9,(36):234-237.

[8]邵琳,林柏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沙漠铁路环境影响评价[J].铁道学报,2009,(5):84-89.

[9]谢永胜.浅谈铁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J].海峡科学:铁道科技,2005,(9):39-40.

[10]李友根.浅析西部农村环境承载力[J].生态环境,2009,(10):130-133.

[11]马玉恒.西部开发战略下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4.

[12]唐亚,孙辉,谢嘉穗,等.中国西部山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J].山地学报,2003,(1):1-8.

[13]唐亚,陈克明,谢嘉穗,等.论固氮植物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1999,(1):73-78.

[14]刘淑珍,范建容,朱平一,等.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环境灾害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2):25-30.

[15]樊勇,李晓思.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矛盾及求解――从发展合理性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09,(5):98-101.

[16]张炎周,等.高固氮植物篱对横断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2,(1):9-14.

[17]杜军,胡军,周保琴,等.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1):141-145.

[18]孙维,余成群,李少伟,等.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19]杨本津,刘厚田.”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及其保护途径[J].环境科学研究,1997,(1):46-51.

[20] Yang Wu,Ya Tang and Chengmin Huang.Harvesting of rainwater and brooklets water to increase mount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 case study from a dry valley of southwestern China.Narural Resources Forum,2009,(1):39-48(SCI).

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文3

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创新农业品牌带来了机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对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品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包装和地域性乡村品牌建设并未构建一定的关系,文章将通过深入剖析农产品创新包装设计与地域性品牌塑造之间的关系,提出品牌塑造指导下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从包装设计着手来规范农产品的销售策略,解决农产品品牌构建与营销问题。

【关键词】

地域性品牌;生态农业;品牌设计

1 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地域性品牌的关系

1.1地域性文化的影响推动农产品包装设计创新

地域农产品包装设计不但对宣传当地文化有一定的效用,而且对地域品牌的构建与塑造起了良性的推动作用。例如湖南省株洲市“荷塘月色”风景区,倚靠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追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脚步,逐渐打造了地域性特色文化品牌。就目前“荷塘月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来看,无统一的外包装,还是以非环保塑料等材质作为包装,为了进一步统一规范农产品包装设计,形成品牌意识,极力打造“荷塘月色”农业品牌,达到品牌的推介作用,团队小组设计出一套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与实惠的包装,解决现有包装存在的缺点,以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来贯穿在整个设计之中,对其农业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行创新设计。

1.2农产品包装设计促进品牌文化的提升

给具有天然特质的农产品披上质朴归真的外衣,赋予它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让美学经济主导农业文化创意的发展,使文化创意的融合达到制高点,这些都是农业品牌的创新基础,地域化农产品包装设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开发创新活动,实现了本土产品的本土沟通,将本地域的特色风格以及当地人文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归纳、整合,共同为品牌的整体形象再创辉煌。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实现地域农产品品牌的价值,品牌作为农产品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使得地域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例如受台湾客家地域性文化的影响而打造出的客家桐花祭品牌,创造了数百种文化创意商品,它深耕文化、提升产业、带动观光,酿造出文化创意背景下农业的发展特色,促进了品牌文化的大力提升。

2 对农产品品牌构建的思考

2.1农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思考

从农产品的推出到产品品种的不断更新与多样化,加上品牌文化理念的不断注入,使得包装设计这一活动成为推介品牌的重要环节,回归原点最重要的还是包装视觉形象的设计。从视觉心理认知的角度来看,品牌是消费者认知商品的工具,包装设计则是树立品牌视觉形象的载体,在展示商品时包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产品包装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视觉形象的统一性,能很大程度上塑造品牌形象。

2.2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材料思考

首先,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与大自然联系紧密的设计方案才可得到认同。回归淳朴、自然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包装设计理念。例如台湾的农业品牌--掌生谷粒,向外输出文化,传递台湾土地生活的文化价值,这些具有自然特色的包装设计充满了人情味,清新淳朴。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物品的合理利用或重新塑造,巧妙地达到了商业和环保的双重目的。其次,不跟风设计华丽的包装外表及过度包装,应实行减量化包装设计,注重绿色包装,减少包装的二次污染。农产品包装的环保化设计是大势所趋的,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消费的绿色观念。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用快速再生的资源等等,都是现代农产品包装设计以及人性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的因素。

2.3农产品包装的“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效应

地域性包装设计创意发展中,“体验”是个人心智状态与事件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体验。就发展生态农业品牌而言,体验是以地域文化为舞台,农业包装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进行的创意设计。特别要讲究融合,通过创意把农业做成没有边界的产业。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农产品包装创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感、创意、巧思,使顾客融入其中,而产生出难忘的“体验”。

包装本身的功能性必然重要,但目前强调的比较多的是其附加价值或消费包装时所体验的愉悦感受。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美感或艺术是引起消费欲望的最佳利器,称之为“美学消费”。人们重视的已不再只是功能性与价格的产品,对于美感、品味且独特的追求有着更强烈的欲望。消费者想要的不只是仅仅满足对产品的需求,也希望让消费过程成为兼具基本需求与精神满足的体验。有专家指出,“只要有文化创意,农业的任何资源都可以“点石成金”,这其中的包装作为传达美学的载体,包装创意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说,融入更多的生活美学无疑是受消费者所最终青睐的。

3 结语

现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极大的推动了乡村文化品牌的提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已逐渐考虑到人与自然、设计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本文探索出农产品创新包装设计与品牌塑造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关于促进乡村文化品牌的理念,得出相关结论:农产品包装应该在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的策略指导下进行设计,品牌形象需在政府的规划管理中统一而又多样化,产品包装才得以完善与整合。如果说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的一台公交车,那么,品牌概念下的包装设计就是公交车的终点站,把最美的风景留在了终点。这种和谐理念是在今天人性化设计趋势中所提炼出来的,比如对天然环保材料的巧妙使用、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开发,使现代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将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自然环境等有机地进行整合,回归原始和健康的消费需求,打造出“循天道,益健康”的和谐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华.产品包装的生态化设计[J].江南大学学报,2007⑵.

[2]揭谜.区域性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2014(04).

[3]王艳.论农产品区域品牌[J].江苏商论,2008,(10).

[4]邱志涛.现代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J].包装工程,2002(06).

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文4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妇代会立足本村实际着眼长远,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多方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向村两委会提议在村西南处建设居民新居、文化大院、幼儿园、文体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科技室、卫生室等9项工程,该工程得到了村两委的认可。并邀请市、县规划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实地测量、科学论证,按照既满足当前生活需要,又符合未来发展的目标,高起点规划设计,完成了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和县政府的批准。村妇代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向广大群众提出了“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上下一条心,建设新农村”等宣传口号,目前,43户居民新居全部入住。同时,又兴建了文化大院、文体大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科技室、卫生室等服务配套设施。现在新村二期工程正在筹建中。

二、结合本村实际,因地适宜大力发展本村经济 发展特色农业绿色生态种养殖,由于乡是全国闻名的魔术之乡,村也有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从事演艺业,村妇代会在乡妇联的巾帼创业活动的倡导下,利用空闲庭院,树园,自留地进行养殖,现在发展初具规模的有三十多家,其中较大的有韭菜种植基地有一百多亩,年收益达百万元。种养植户两百多户,一方面果树种植,果树下养鸡鸭鹅,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另一反面效益提到最高,真正达到的绿色种养植结合,也顺应了全国农业部提到的生态农业的发展。生产出的产品周边地区就供不应求。

三、关爱亲情发展,共创和谐新村

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文5

可行性报告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我县属山区,山多田少,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经济树种生产,提高种植效益。

2)发展黑枣优质经济树种,建立示范基地,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有机肥源等条件进行果品生产,通过合作社的示范作用,然后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产果后统一回收销售,能够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3)发展优质黑枣树示范基地对促进我县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繁荣山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可行性

1)土壤和气候条件

响堂铺村坐落于涉县西南部,,属典型的山区。距离县城15公里,309国道线及青兰高速贯穿全境,海拔在350—1000m之间,年平均气温12C,年降雨量569mm左右,夏秋两季的昼夜温差大,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适宜种植黑枣、柿子、核桃等经济树种。

2)响堂铺黑枣合作社生产基地已有一定规模。响堂铺黑枣合作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杀虫生物防治技术、渗灌技术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响堂铺黑枣合作社生产基地发展起生态观光、摘果一日游等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

3)黑枣树适应性强,且经济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黑枣风味绝佳,香甜味浓,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价 元/公斤,产地价 元/公斤,畅销国内外,专家预测,黑枣除鲜食外,还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可制罐头、果酱、盐渍及制蜜饯等。近年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批发价

保持在 元/公斤以上。

综上所述,该项目具有必要和可行性。

二、种植设计方案

1、果园土壤及植株样本的采集

土样的采集:在树冠滴水线施肥带外10-20㎝范围内,挖取30㎝深土壤,采样点的选择可在以下两种方案中任选一种:每亩果园挖取5个点,每5个点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土样,每50-100亩共取三个样;在地势基本相同、地力差异不大的果园也可每个果园挖取5个点,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土样。

2、划分施肥分区,制定施肥方案。在掌握本地区土壤养分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土壤类型分布

和果树布局,再根据枣树的营养需求规律按照所在地段的土壤养分状况确定该种果树全期施肥总量和不同时期的施肥品种、数量,选定配方施肥方法,建立不同果树品种、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施肥指标体系,制定配方施肥分区图和配方施肥方案,从而制订出不同地力区域各种果树的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

3、实施区域

在响堂铺选择不同地域多个点进行实施。详细见表一。

表一 建设进度、主要投资和生产能力表

单位:亩、吨、万元

三、组织管理

1、由涉县农牧局主管,响堂铺黑枣合作社承办实施。

2、成立 亩优质黑枣树示范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筹备、建设、黑枣树管理、果品营销等项工作。

3、黑枣树定植后,由合作社抽调五名农民技术员根据黑枣树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在不同的物候期各自不同的生长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好肥水管理、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工作。投产后还要做好保花保果、壮果等工作。

四、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

投资估算(见表二)

表二 投资估算表

2、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万元,自筹资金 万元,申请专项资金 万元。

五、人员组织及分工

办公条件及工作人员情况:合作社办公地点设在功果桥镇汤涧村,建筑面积200平米,内设理事长办公室、监事长办公室、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等。现有工作人员12人,包括理事长1名、监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成员2名、监事成员2名、财务人员2名、技术人员3名、销售人员2名,务工人员:20人。

六、经营管理

(一)、统一生产计划

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本社产品实际,统一制订生产计划,由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按生产计划落实生产,与合作社签订生产合同,计划合同做到“八定”。即定定面积产量、质量规格、定农资农械需求、定技术服务、定安全生产责任、定产品交售办法、定加工要求、定管理人员工资报酬奖惩。

(二)、统一供应农资

合作社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要求,统一组织为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采购、供应生产资料和设备。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的农资必须保证质量,适合本社各种生产和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否则,造成的损失由负责采购的当事人赔偿。 (三)、统一技术标准

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组织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 (四)、统一产品认证

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等,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五)、统一指导服务

合作社实行管理人员(或者社员代表)分生产区域、分产业产品品种负责制,统一对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合作社对管理人员的报酬或补助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发放。因指导服务不到位,造成损失的由负责人负责赔偿。 (六)、统一加工销售

1、合作社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包装销售。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寻求定向加工,努力降低销售费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在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环节上,要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的收购质量、价格、数量,对待社员要公平公正,不厚此薄彼;社员要维护本社形象和利益,要履约守信,不贪小利;社员要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调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交售产品,使产品能及时加工、包装、调运,进入市场。

3、在产品交售加工期,合作社要确保信息畅通,按市场行情,随时公布交售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以及交售办法和要求,使社员及时组织采收、整理、分级、包装,使产品适时进入市场。合作社要确定专人,定期对收购、储存、调运的产品以及待交售的产品,分社员、分生产场,分产品种类、分质量规格,分客户、分市场建立台账,做好统计分析,以指导、调度好加工、储存和销售。

七社会效益

1、通过合作社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提供优质果苗,

提供施肥方案,统一回收销售果品,增加农民收入。

2、加速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提高山区人民的生产技能。通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良种的应用和技术培训,将全面提高山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商品意识。

生态农业设计方案范文6

心中装着一个信念

“我是学农的,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农村,就是我人生的信念。”姚支农从走出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将自己与农技推广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83年8月,姚支农被分配到安龙县农业局工作,此后的11年间,他积极参与改良小麦新品种,先后选用兴麦19、兴麦35、兴中244、丰优5号、丰优6号等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良品种,替代了全县15万亩易倒低产的普通品种,共推动全县小麦、玉米品种更新换代3次。

1994年,因工作业绩突出,姚支农被提拔为县土肥站站长,虽然职务发生了变化,但他服务“三农”、推广农技的信念却从未改变。作为土肥站的领头人,他带领全站人员先后在全县推广粮田配方施肥、小麦中低产田改造、粮田病虫草综合防治等十多项粮食高产栽培技术,使全县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普及率超过98%。

姚支农与土肥站工作人员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一举克服了全县普遍存在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缩减问题,成功实现了粮食产量节节攀高,为全县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站里田间两头忙

“我出生在农村,了解农民的艰辛,既然选择了农业,就要无怨无悔、脚踏实地地干好,这样才对得起全县农民。”姚支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二十六年来,他始终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依靠高素质的农民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在农业局统一组织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他根据本县农业生产实际,精心制定培训方案,亲自撰写培训教材,使乡镇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自2002年以来,他带领土肥站工作人员,每年组织技术培训3~4次,培训乡镇技术人员、农民群众五千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一千余人次。每次培训,他都耐心地做好技术指导工作,使用最贴近农民的语言,引用农民最熟悉的事理,传播农民最需要的技术。为了便于农民掌握各项实用技术,他经常采取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带领技术人员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技术,面对面地与农民聊天谈心,询问农民急需的农业技术是什么,下乡回来后及时向局领导汇报,研究具体方案,解决农民群众的各种疑难问题。

姚支农总是把素不相识的农民兄弟当成亲人,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在他的带领下,土肥站通过各种培训累计推广农业技术八十余项,推广种植面积一百余万亩,十多项重点推广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成效,如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增收技术,提升了粮食产量和品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三项工程三个重奖

农村大量玉米秸秆、稻草堆在路边田头,畜禽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臭气熏天,造成大气污染,雨天污水横流,蚊虫苍蝇乱飞。安龙县能源建设工作者通过考察、对比、实践,认为发展沼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路子。为尽快启动此项工程,县里建立了以能源办技术人员为骨干,乡镇农技人员为基础,经过培训后合格的沼气池施工技术员为基本队伍的服务网络,姚支农成为全县沼气工程建设的负责人。

姚支农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农民的想法和愿望,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走访群众五百多户,收集意见和建议一千多条,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了科学依据。2006年,由“政府引导、部门帮扶、项目支持、产业带动、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体”的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工程拉开了序幕。

为使工程有计划地进行,姚支农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了采取建立示范点,点连线、线织网的办法逐步推进沼气建设,在各乡镇选择一些有条件的村进行示范点建设。管理上,实行沼气池设计、规划、施工、灯炉具供应与规范安装、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确保农村沼气利用的综合效益。示范点建成一个6~8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可节省柴油2~3吨,沼液、沼渣还可作为肥料,能节省燃料、化肥、农药等费用1500元。通过示范带动,群众看到了沼气的好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姚支农与同事们精心策划,把沼气建设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突破口,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在新桥镇、龙广镇示范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生态养殖模式,把沼气池建设与优质稻、优质果、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着力构筑沼气产业链条,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如今,走进新桥镇荷花村、龙广镇纳桃村和联新村,你会看到,漂亮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厨房用起沼气,屋外干净整洁,庭园瓜果飘香。这些示范点在全县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姚支农也因此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

在安龙县农村,长期以来,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姚支农为了这个问题不停地在田间地头调研,在实验室里忙碌,经过无数次实验,找到了农作物单产水平低是管理粗放,坡地大窝稀播,平地顺沟点播,施肥量不足,营养不平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姚支农带领站里的同志在全县16个乡镇选择了一千多个土质样品进行化验,建立土壤元素结构数据库,单位的化验员忙不过来,他白天下乡取土,晚上亲自做实验。

姚支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了《安龙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技术》《安龙县油菜、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技术》等多篇研究性文章,为农民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农民反映说,姚支农是“土医生”,我们按照他开的“方子”施肥,每亩地要多收入上百元。的确,翻开他制作的施肥卡,中、上等肥力土地怎么施肥,下等肥力土地怎么施肥,产量能达到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让农民一看就明白。这些可靠的数据,对全县乃至全州、全省农业生产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2006年,他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测土配方先进工作者”。

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安龙县,农田坡地面积大,遇上干旱天气就会大幅度减产。2007年,安龙县争取到了国家旱作节水工程项目,姚支农又被派到第一线。他带领站里的工作人员认真勘测,在新安镇五格村和普坪镇鸭子井村建起旱作节水示范种植观测点,对有关技术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一套实用技术,采用“玉米—辣椒”、“马铃薯—玉米”等宽厢宽带种植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采用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覆盖等培肥与保护措施,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提高,减少降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降低了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实现了生态效益;通过对农技人员和农民旱作节水科学种植方法培训,提高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2008年,他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表彰为“全国旱作节水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