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金融专业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No.13YJCZH123)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14JJ3129),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独立学院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4-01
在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整体培养效果却强差人意,培养的重点还是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停留在“有知识,会操作”的层次,而综合运用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对金融问题提出创造性、创新型解决方案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少。如何培养出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商科”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所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应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应包含创新型教育理念、创新型知识体系、创新型教育平台和创新型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构成要素,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金融专业教育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引导
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是意识到身份的改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习。德国科学家洪堡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而且是一个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与学生一起来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导师。教育理念的改变,还应强调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关注起知识技能、专业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得到更快地提升,同时,人文内涵的培养,也有助于明确学生在工作当中明确金融创新行为的边界,自觉规范其从业行为。
二、创新金融专业知识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核
①金融基础知识的夯实。基础知识体系是创新的源泉,基础不扎实,创新也就如没有地基的高楼大厦。这就要求在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节奏,更新现有的金融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最前沿的理论知识。②案例分析的设计。金融专业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案例知识,生动形象的案例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兴趣,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新的资本市场运作,银行风险管理、小微金融、网络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案例还有待进行深入开发。
三、创新金融专业教学平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①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上备课、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线上交流、线上考核等多种形式。美国很多高校均引入了Cisco子公司WebEx在线视频会议程序,从而能够解决师生实时交流问题,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解决外地、外校甚至外国的专家、企业家来对学生授课的难题。②注重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以往的产学研基地建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在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完善产学研基地的建设,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型人才快速成长。
四、创新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①开展研究性学习。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指出“科学研究室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研究性学习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失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的重要教学方法。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②与各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建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聘请专业人才授课或讲座,在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市场理念,从而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构建创新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无论是从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自身完善、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来看,加快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从创新金融专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教学平台和金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实施“四位一体”的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望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创新性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会计
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的体现,也是高校教育拓宽发展途径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不同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区别,但从根本上都强调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计学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专业知识涵盖的行业极为广泛,基本各行各业都有涉及,需要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而,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以此为核心,建立完整的培养模式。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会计是较为特殊的一门课程,无论从理解角度还是从授课方式上,都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就如何在会计学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对金融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的要求
以笔者所在的德州学院为例,会计学专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如下: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学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会计信息与控制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现代经济与管理综合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金融会计是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针对金融企业相关业务工作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特殊行业的专门会计,适用于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金融会计课程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选修课的性质,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五学期开设。与其他行业企业会计不同之处关键体现在会计主体的角度不一致,此外,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传递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方面,均存在特殊性。只有在掌握了一定专业知R的基础上,才具备学习理解本课程的能力。
金融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业务性和实务性,在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应满足如下要求:掌握银行业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会计业务的专业知识,具备实际操作的基础能力,能够适应金融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能用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思维富有开拓性。
二、金融会计学课程教学现有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1.金融会计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对金融会计课程不开设实践课或者形同虚设,不能配备课程配套的实验软件,实践设备短缺,没有办法完成整套仿真的课程实训。由于课程性质是专业选修课,通常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及其他专业必修课,因而并不重视其实践环节,实践课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2.实践环节客观条件不足。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都设有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但模拟银行往往难以实现。金融会计课程在仿真经营环境下,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并加深理解,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企业的要求。另外,许多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名不副实。虽然有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可能有一部分属于“合同式”的合作,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基地去实践锻炼。金融会计实践操作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寻找适合的实习基地难度更高。
这些状况与高校的经费紧张及管理机制均存在必然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金融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空缺。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这与会计学专业对于人才培养“应用型”方面的要求,并不相符。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具备了授课的基本素质基础上,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金融业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体,银行业务占学习内容的绝大部分。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工作内容强调安全性与保密性,高校教师介入的可能性极低。教师对银行实务的接触有限,致使其对银行会计实务了解很少,掌握银行的业务信息也少。因而,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内容限于书本知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导致缺乏实践经验。可见,高校中缺少能将金融会计理论与金融企业的业务融会贯通的教师,无论是从创新还是应用的角度来看,都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三)授课效果不理想
1.金融会计课程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创新性。金融会计课程的授课在高校中已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信息量。大多数高校在银行会计理论教学中实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多数高校并未实现网络资源在课堂的共享,也没有将课程教学资料传到网上,没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课堂讲授以传统的讲解引导为主,其他方式采用较少,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首先,会计主体的变化导致学生容易将金融企业的业务与其他行业混淆;第二,部分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较差,理解金融会计业务就更加困难;第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教材内容以理论框架为主,案例资料较少。
三、金融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
在会计学专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金融会计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符合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金融企业的业务处理方法,理解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了解与金融企业运营相关的知识,同时能用创新性思维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升综合素质。金融会计课程的前导课程应当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学,为学习金融会计内容奠定基础。
(二)合理规划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多元化
1.授课内容应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内容全面。首先,应当改变目前只重视商业银行会计,而忽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会计业务的现状;梳理教学内容,以便学生系统化掌握。例如银行会计业务部分,一方面要区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业务内容,另一方面要解释清楚不同银行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而非各自独立;课程内容及时更新,避免与实际金融环境和会计改革环境相脱节,例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各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充情况等;将实务操作引入课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2.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图解式教学等。金融会计业务规范性强,程序复杂,学生对有些知识点掌握可能不到位,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增加案例分析内容,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此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互动式教学是指在理论课堂以外,组织社团活动,由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师生双方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和沟通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图解式教学,是指将业务核算所涉及到的各机构及个人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同时标注资金的流转方向,直观简洁,图文并茂,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票据业务、系统内资金汇划清算业务、跨系统资金往来业务等内容上,讲解结合图解的方式,更便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多种授课方式同时运用,将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
1.强化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在客观情况允许的前提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提升金融会计教学软件、硬件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建立金融业务模拟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软件的机会,了解金融企业会计核算过程及相关的会计资料;同时,与其他课程的实践环节相配合,整体上形成任务明确、功能齐全、协调有序的综合性实训体系,以实现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益最大化。
2.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渗透融合。一方面,利用有限的理论课时,用通俗易懂的表_方式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巩固基础;另一方面,夯实课外实训环节,在综合性就业岗位实训中关注金融企业的业务,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配备课程软件,注意与理论知识的衔接,实现实训效果最大化。
3.重视校企合作。如果可以获得高校当地金融部门的支持,实现校企共建,建设仿真模拟实验室,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扩充课堂容量,让学生体验仿真工作情境,做到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融为一体,形成学习就是工作的氛围。在构建模拟环境的时候,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软件对银行会计各个柜台业务进行全仿真的上机操作,将商业银行的计算器、点钞、凭证填写、审核、盖章与上机操作结合起来,进行商业银行储蓄业务、对公业务的全面的、一条龙式仿真操作,使得课程更加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仅是金融会计课程,也包括其他有实践性要求的课程,“双师型”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既精通理论知识,又熟悉金融企业相关业务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可采取如下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金融企业专家进行培训或担任兼职教授,邀请行业工作人员来校交流探讨;建立与金融企业合作的实习制度,安排任课教师到金融企业熟悉业务,及时掌握新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选择授课教师时,考虑教师的金融企业工作背景;鼓励教师考取金融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与实际接轨同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咨询。Z
参考文献: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3
论文摘 要: 作者从本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与挑战入手,指出了本校原有金融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本校金融高等教育模式即“商学院”模式的观点,旨在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此相应地规划了课程体系和实践性内容,并提出了教材的选用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的措施。
一、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与挑战
21世纪的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金融阶段的新特点及新趋势,伴随着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银行经营的理念也必将发生新的变化,与此同时,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型、国际性、复合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我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我区现有金融从业人员中这类人才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将严重阻碍我区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担负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重任的金融高等教育带来严重挑战。面对新世纪、新经济、新金融的冲击和挑战,有必要对我校金融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我校金融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金融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得较高,缺乏特色。
现有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较好地考虑金融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地方实际和本校实际情况,定得较高,未能注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强调金融本科生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2.现有的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许多问题。
未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且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是走“经济学院”模式还是走“商学院”模式之路;未能很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分层安排四年的教学计划,使层层之间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虽也设置了许多新课,但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各课程之间的定位及逻辑关系未能恰当地处理好,等等。
3.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也存在许多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应用较少,未能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模糊,与外界联系较少,等等。
三、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精简内容,优化课程,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原则:(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扩大面向,培养复合型人才;(2)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减课不减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还学习主动权和自主权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3)加强平台课程建设,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建立有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的教学体系;(4)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强调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6)立足知识传授,注重能力培养,突出素质提升,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培养能面向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的人才;(7)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8)注重交流技能的培养。
四、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金融学教育呈现出多头并进的竞争格局,传统的金融学优势专业通过创新极力维持固有的地位,综合性的一流大学依靠学校名牌和综合资源优势抢夺高端市场,一般的综合大学和各种专科性大学遍地开花争办金融专业。对于我校金融专业而言,如何在下挤上压、前堵后追的严峻形势下找到自己的市场领域和发展空间,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校金融学科的基础和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应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定位。因此,我校金融学科的发展要强调办学特色,以差异性竞争策略来获得领先的地位,并将其落实到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之中。
结合以上专业定位,我们认为我校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金融业务操作和公司理财及投融资运营的基本能力,以及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管理,以及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投融资业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
在分析了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应该考虑前述培养目标的界定,倾向于基础性、适应性、应用型人才,参照国外“商学院”模式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和金融发展新趋势的需要,增加一些微观应用课程,进行课程整合,适当归并和改革专业课以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这个思路,在对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安排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安排的特点是:(1)能依托我校经、管、法等学科优势,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对财经、管理、法律及理工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便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金融学科理论及实践性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2)把金融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既涵盖现代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又符合国家教委对金融专业的统一要求,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均要学习,体现了宽口径的要求;(3)注重了微观应用性课程,减少了重复设课的现象;(4)以《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为专业基础课,改变了传统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为专业基础课的观点;(5)体现了教学内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六、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教材是教学过程诸环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一套规范且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规范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在对国外教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大体模式应该是:21世纪优秀的高等教育教材应是由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编写,被大多数院校采纳,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系统反映现代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顺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方式,并便于教学的新型教材。为此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材选择的基本程序是:(1)首选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教材;(2)选择面向21世纪教育部推荐教材;(3)选择省部级优秀教材;(4)在国内没有的教材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选择国外翻译的教材。二是自行编写。选用原则是:选择2000年以后编写的教材;选择权威部门推荐教材。
七、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较完备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各门课程的设置意图及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实现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目前,我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较落后的情况。因此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方位地改革与创新,增加投入,添置设备,以利于我校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针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在教学手段上要求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要。同时应实行考试形式多样化,对有多名教师授课的课程坚持统一出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与同一性,促进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密切联系,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金融专业 教学 特点 改进 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全球金融业的巨大变化,中国的金融业也必然被带进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之中。高素质的金融职工队伍是决定金融业能够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步伐、走在知识经济时代前列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抓住职业金融教育特点,找到合理的定位,既体现出金融的行业特色,又体现出职业的教育特色,才能使职业金融教育迈向成功。
一、职业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特点
1.具有“边学边做”的特点。金融专业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因为当前金融行业不需要金融人才,也不是因为普通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事实上恰恰相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以及加入WTO后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其他一般性行业要迫切得多,尤其是对一线高素质的“实用型”理财规划、金融营销、客户服务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但为什么在这样情况下还出现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我们认为职业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不实际、专业设置过于雷同、教学模式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而金融专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对人才要求很高,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而且要会实际操做。光做不学不行,光学不做更不行,必须是一边学一边做,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合乎实际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2.具有走校企合建校内实践基地的特点。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开始实行校企合作在学校建立实践基地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特点主要内容是:学校提供教学及训练所需硬件设施,并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合作单位提供实训指导和业务支持,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教学方案与训练重点,并在合作单位派专人指导下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理论教学和大部分实训项目都在学校及驻地周围进行,少量时间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参加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循序渐进地边学边做,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同步进行。学生毕业时,合作方可优先聘用学生为正式员工。这一模式的核心要求学生边学边做,二者同步进行。
3.专业教学突出了“实训教学”的特点。职业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金融业务模拟、实训室模拟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实地参观访问学习、网络虚拟业务操作等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职业院校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可包括观察资本市场运作、金融工具的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实验教学为主、现场观摩教学为辅。实践性教学刻意增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4.专业教学具有不断改革创新的特点。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部门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职业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不断输送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这也是职业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的一大特点。
二、目前职业金融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金融教育的理论学科倾向。我国的普通高校的金融学以理论性的宏观金融为重点,其主干课程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当然,这与我国金融的“国情”有关,脱胎于计划经济的金融部门和金融教育更多地是为金融政策服务的,金融市场发育不良,企业融资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当前的职业金融教材仍带有较强的理论性,或者直接使用普通金融本科的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内容普遍地偏重于宏观理论的阐述,照搬国外的理论,并且内容较为陈旧。在实施教学时,因教材的理论性过强,学生对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又不得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老师照本宣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效果不佳。
2.职业金融教育的细化专业倾向。有些人认为职业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专才化”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是要培养“转化”型高级人才。因此,其专业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根据职业技术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仍有许多职业院校开设诸如国际金融、保险、投资与理财、证券投资与管理之类的小金融专业,并认为这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地方性,导致专业教学划分过细、过专、过窄,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发展后劲,难以适应金融业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难以成为符合现实需要的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
三、结论
我国的职业金融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也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各种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股份制及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外资及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纷纷涌现,日益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一方面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而基层和中层的应用技术人才正是职业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不管是学生队伍还是教师队伍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针对问题深化改革才会适应形势与任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宏伟.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7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金融专业的认识范文6
金融市场学课程,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个入门课程,几乎所有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在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授课老师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认识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尽相同,随着高校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也正在稳步展开。
二、金融市场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陈旧
之所以经济管理专业将金融市场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体系的建设,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所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态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任课讲师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持排斥态度,以至于在讲金融市场学的时候,更多的内容侧重于“金融”,而刻意的忽视“市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误导了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正确认识,还使学生对了解整个金融经济体的构件格局产生了影响,实属人为因素。
(二)教学环境单一
金融市场学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解析,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详细的讲解一些经济管理或者是金融市场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时效性很强,甚至是有的相同的经贸业务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老师紧扣时展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教学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那种单一的教学环境下的实际授课效果,非但让学生达不到对经济管理学有深刻的认识,反倒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学教学新方法
(一)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
金融市场学中的理论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管理格局而言,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资本市场和经济金融环境中存在很多变数,要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完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内容。这样做一是能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效果,二是能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总结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以后的职场规划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客观的了解我国经济管理组成能有很大的帮助,四是能让学生既能把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在实习实践中得到明确的解析,还能把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再带回课堂上进行分析;五是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转变,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掌控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这种实习实践学习过程中,校方最好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经济实体,不要局限国企和金融经管单位,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这些单位中许多经济数据的上报过程较为漫长,而学生的实习实践周期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尽量找一些民营经济体或非公有制经济体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为最佳。在这些经济体内,会计和金融措施应用较为灵活,能让学生在较短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最大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增加案例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阶段里,理论知识是需要有实际内容来验证的,所以穿插着理论知识,期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作为印证。这其中也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总结出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的,讲解起来既得心应手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课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考虑既成事实的成功案例来进行讲解,还要综合一些经管和金融操作中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拿出来讲解,因为无论是贸易还是金融经管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只有最大化的规避了这些风险,才能使其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另外,任课老师在进行案例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照离教学环境最近的时间段来进行选择,这样有的放矢是为了能配合理论的时效性,让二者产生自然的融合,如果拿二战时期的经济环境来套用美国次贷危机下的金融措施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与此同时,要充分地考虑中外不同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因素,不考虑经济基础而单纯的讲解外国成型的金融案例的话,那对于综合分析整个经济管理背景是不利的。
(三)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和融合
金融市场学是经管和金融范畴里的一个基础课程,无论学生的日后专业方向是财政学、会计学还是金融学、经济学,都要将金融市场学作为基础,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特定的学科分类概念,其中很多知识是互通的,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与之想融合一起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印证金融市场在整个经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能树立学生更强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甚至是经管专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