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文1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了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尽力让自己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知识方面,做学生的引路人。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电视,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教会学生用英语字典学习陌生的单词;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二是求学路上,尽力了解学生的需求。英语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小群体的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尤其是男生。问问为什么?学生开始不肯说,后来在教师的耐心了解下,终于告诉我们他们听不懂英语,也不会读单词,认为学英语没用,所以干脆就放弃。对于这些同学,我就干脆将他们设为一个小集体,让他们在这个小集体中互相竞争,利用他们的好面子心理,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并适当加以表扬和批评,慢慢地,学生的兴趣就有了。三是把民主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民主的气息。同时也要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多项互动,形成一个有效的互动层面,这样才能营造课堂气氛。

二、课堂中应注重课前导入和教态的和谐

课堂教学的导入有酝酿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我采用故事导入、音乐导入、图画导入和表演导入,在课前三分钟与学生共同实施。我改变过去呆板的值日生报告的方式,根据教材对话内容和选取的课本剧,让学生有准备地两两对话、伙伴表演或小组活动,在无拘无束中发挥主动性,完全融入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师生在笑声和掌声中迅速进入“角色”,和谐的开头已成功了一半。

同时,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遇到偶发事件,我常把它看做是课堂上小小的插曲,用停顿、微笑、眼神等非语言因素来冷静处理。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既严肃又可亲,值得信赖和尊敬,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情景教学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景中,脱去传统教与学的外衣,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呆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的捷径。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去餐馆就餐、打电话、问路、看病等日常交际用语时,我都尽量用情景教学。这样做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协调学生关系,发现和谐课堂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我们过去的课堂强调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力欠缺。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因此我组织各种活动,如四人学习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编排对话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实现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课堂上,学生充分经历想一想、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过程,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思维。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靠几个好学生的呼应,更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的精彩表演,而是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点拨者,真正动脑筋、想办法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较主动积极,成绩稍差的学生时常表现得无比被动,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呢?我们要以尊重和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建立师生之间心理和谐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文2

关键词: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制造

机械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工作效率,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机械设备性能外,还包括环保、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从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入手,对机械设计制造进行合理的改进和优化,提高机械制造加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概述

1.1 机械制造加工生产基本过程分析

机械制造加工具体是指人工加工机械原料和半成品,使其成为相应机械产品的过程。在正式机械制造加工生产前,相关人员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原料准备和技术准备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指原料的采买、运输及存储等工作,后者则是指相关零件的性能测试、装配等工作。在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依据实际生产需求对产品进行调试,包括确定机械零件的规格、位置、大小以及相对关系等。另外,工作人员所有的加工操作均因严格遵守机械制造加工流程进行,同时严格控制机械制造加工质量,以满足机械制造加工标准要求。

1.2 零部件处理要点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最后进行机械组装之前,需对零部件进行针对性加工。零件加工过程中,零件需固定在相应的基床或夹具上进行,以满足零件加工的精度控制要求。实际加工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重点检查零件固定的稳定性,避免零件固定不稳导致的加工问题,以确保零件加工质量和安全性。

1.3 机械定位分析

机械制造加工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中,严格且精密的要求是整体制造质量的基础保障。机械定位作为机械制造精度的主要控制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内容:一,科学定位基准。在定位基准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综合零件实际需求和加工需求进行,以保障定位基准的科学性;二,加强定位工件、工具位置的精度控制。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确保二者的点、线、面均处于相同的平面内;三,完成上述操作并达到相应标准后,工作人员就应完成对基准点、基准线以及基准面的选取和规划,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最终的科学定位。

1.4 加强机械制造精度控制

就机械制造加工而言,机械精度控制属于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加工环节,直接决定了机械质量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性能。机械制造精度标准具有多样性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内容,即形状精确度、机械尺寸精确度、表面质量精确度以及定位精确度。针对不同的精确度标准,有着不同地调整方法,如机械尺寸可通过调节法和试切法进行调整;形状精确度则主要通过组成法或轨迹法进行调整。

2 机械设计制造注意要点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械制造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满足现代人的实际要求,就需要对机械设计制造进行优化和创新,最终实现机械制造加工的提高和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创新^程中,相关人员应注意创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控制,具体内容如下:一,机械设计制造优化应建立在整体流程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确保机械设计制造流程完整、顺畅,科学提高机械制造加工质量;二,科学进行整体的机械制造规划。机械设计制造优化应立足于机械制造实际进行,确保优化措施可行的基础上,落实每个环节、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职责,以确保机械制造设计的顺利实现;三,针对性机械设计制造优化。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还应突出细节的优化要求,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优化方向和重点,以提高优化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四,完成设计优化方案后,机械制造加工必须严格遵照方案设计要求执行,以确保理论与现实的充分结合;五,科学优化机械制造加工管理。科学、高效的管理也是机械制造加工质量的重要保障,相关单位必须做到科学管理、合理调节,为机械制造加工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

3 机械设计制造合理性优化途径分析

3.1 机械制造加工精确度提高途径分析

就机械制造加工而言,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科学的手段加强对误差的控制,从而降低误差对机械制造加工的不良影响。首先,机械加工人员应对常规性误差问题进行分析,明确误差产生原因,通过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提高机械制造加工精度;其次,机械加工人员应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对精度测量工具进行更新或改进,提高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最后,工作人员还应加强机械制造加工误差管理,提高误差控制范围的精准性。

3.2 机械制造环境保护及经济性提高途径分析

首先,在机械制造加工过程中,应引入环境保护的生产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的基础认识,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机械制造加工的发展和提高;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的研究,以不断降低机械制造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后,机械制造加工应加强在环保材料领域的探索,从根本上提高机械制造加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不断发展,其必须在原有生产工艺基础上,对机械设计制造进行优化,不断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优化制造工艺,加强机械制造精度控制,以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姬国.浅谈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8).

[2]刘志旭.基于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合理化的机械设计制造[J].时代农机,2017(01).

[3]范伟强.基于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合理化的机械设计制造探讨[J].科技展望,2016(22).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行为导向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55-02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研究的是机械设计中的共性问题,是机械设计工程的技术基础,应用广泛。其在课程设置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综合性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既要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服务,又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实践性。在培养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增强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对机械技术工作的认知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技改工作打下基础。

对于本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它的难教在于:要求教师熟练运用基础课知识,因材施教,把相对枯燥的知识转化成学生想学、乐学的形式,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它的难学在于:集许多基础学科的知识于一体,但高职生的基础普遍不好,学起来更加吃力,而且课程重点不突出,各章节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相互之间联系少,各有特点。

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比较难”“当时听得懂,过后就忘了”。如何在课堂上讲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知识,如何在课后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能懂、会做、有想法,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各类规划教材中都可以看到它。但这些教材普遍是对本科教材进行删减,降低难度,各章节不系统连贯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机械设计的程序,实际上是对机械设计基础所研究内容的系统应用过程。教师要把设计思路和程序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同学们知道如何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了能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学;在学习过程中,从易到难,将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实践,从无到有,每一步都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要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改革,每一个章节就是一个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一个机构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学习。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生产实际中的创新和技改,是对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的实践。而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机械基础知识和设计的基本思路给了学生创新和技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机械设计的程序,是对机械设计基础所研究内容的系统应用过程。这些方面都要求学生积极实践和思考,并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

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借助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系统地研究分析了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编写一套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行为导向教学为基础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充分掌握机械设计基础,提高了机械设计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教材内容及侧重点的选择

为了适应高职高专的普遍需要,市面上我们所能选用的教材内容比较广泛,也比较深奥。对于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一些计算分析的内容很难学,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而计算公式推导对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帮助并不大,完全可以删减,只强调运用。对滚动轴承的选择及组合设计、轴的设计及受力优化,齿轮的设计等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多的内容,则多花时间进行讲解和训练。我们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大量加入学生实践的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合专业和生产一线需求的课程新体系。根据专业的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对已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实用性强的新知识,删减一些对生产实践用处不大的章节,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地教授学生在该学科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特别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紧紧抓住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专业要求,对生产一线的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实例,重新编排所讲内容的顺序、详略,重新确定重点。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设计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的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建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虽然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各机构相互之间结构特点联系少,看似重点不突出,但机器是由各个机构系统组成,这就是它们的联系。教师在吃透内容的前提下,选用相对简单又常用的机械,先在实训现场进行拆装分析,画好草图,再对该机器的各机构进行分解。采用步步推进的办法,进行系统性教学,环环相扣,既可以先从执行机构往后推演,一个个解决配套机构问题,也可以从原动机开始,层层推进,最后进行整合,相关的运动机构就都有了联系。在推演选择的过程中,特点、区别等问题就能得到关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手段,对课堂信息量进行调整,本着“能学会、够用、精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不求多、不求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行为导向法,以讨论课的方式进行参与式教学,按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等方式,以学生比较熟悉和关心的话题为内容,不需要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课程的重点是设计,设计章节教学过程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提出任务。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简单演示,学生跟学。由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要求学生一起来做,教师在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第三,提出问题。如果学生通过模仿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无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第四,引导解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获得完成丁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应用。第五,回归任务。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提出的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样,学生在整个设计的过程都参与动手并得到指导,对比较难理解的方法和设计的过程都有感性认识,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如果学生水平不够高,那就采用模拟学习法,全部由教师讲解,并完成整个过程,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完成一个过程。

(3)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自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常见易懂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难度不大的内容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抛砖引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他们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尽量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举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机械为例子,让学生有亲切感,更容易接受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

(1)从身边的实物人手。我们学院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农村来的,对于一些简单的工具、用具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从这方面人手,在项目中作为设计目标让学生来完成。比如四杆机构,我们先启发学生,有没有见过类似的用具,机械就是把人的工作实现的过程。如果把人工转成机械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多想筛东西的过程,木工刨木头的过程,和四杆机构有什么关系?通过思考和联系,引出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类似的还有从舂米机引出凸轮机构。

(2)布置设计项目。学生思考后,懂得了常见用品和我们设计机构的相互联系,就开始列出我们要设计的机构,比如自动摇筛、自动舂米机等。

(3)具体实践。要实现简单的运动,也需要一系列的知识,我们从动力开始,先选电机,从中引出传动比的概念,但开始我们可以先不讲解传动比的内容,而是遵循先易到难,将其暂时先搁置,放到后面解决。先要求学生设计一定尺寸的执行机构,学生兴趣很大,在设想的过程中,就能基本掌握相关知识了。比如摇筛,就有四五种设想,然后大家讨论方案的优劣,确定方案(不是唯一方案)。

执行系统已经设计好,有了功率和速度的要求,怎么提供合适的动力和速度?这就要开始选电机,选好电机,速度如何改变?又引进带传动和变速箱,一步步地选用和设计。传动比的分配、性能和尺寸参数以及轴的设计都紧紧围绕任务来实行。传动比分配好,带传动和变速箱参数确定好后,就是选轴承和联轴器了。学生因为要设计一个东西出来,有了目标,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5t3)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文4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策略

由于我国的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对于机械技术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机械的设计标准不断变化,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改进机械设计自动化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机械设计的时候自动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对于机械设计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机械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只有机械安全稳定运行才能够保证生产工作安全稳定进行。本文针对机械设计自动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在实现机械设备自动化的时候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机械设计自动化初步认识

所谓的机械设计自动化其主要是对于整个机械系统不断进行改善,对于工作的发展以及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设备之中,自动化技术成为了当前新兴技术,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对于人才专业性需求很强。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停掌握不同类型的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制造以及计算机生产技术。机械设计自动化其主要还是以快速生产增强机械设计自动化改造,自动化技术发展作为核心方向。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和发展趋势,各个部门应该加强相应的技术,并且不断进行完善,促进我国机械市场向着自动化方向不断发展[1]。

二、机械设计自动化现状

机械设计自动化研究的时候必须注重其基本的现状以及存在着问题分析,开展机械设计自动化研究的时候必须从各项基础工作开始,积极将实践技术应用于其中,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实现机械自动化全面发展。针对机械设计自动化问题的分析应该从更加深层次进行研究,采用针对性手段进行改进,促进机械设计过程中以科学技术作为整改发展的基础[2]。

自从我国入世以来经济建设和工业建设均迎来了新的机遇,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积极应对世界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业制造水准,同时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落实到实处,积极推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随着外资企业冲击我国市场,面对世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冲击,我国机械设计必须抓住机遇加强自动化建设。目前我国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看着比较单一,刚性自动化程度较为严重,较之发达国家机械自动化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不断改进我国机械设计的手段,吸取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改进发展不断完善信息和系统技术。

三、提升机械设计自动化对策

机械自动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机械生产水平的高低,需要从不同的层面着手进行控制,从创新理念以及正确的发展原则积极构建起符合我国基本现状的机械设计自动化体系。不断完善机械设计自动化政策,积极推动机械自动化生产发展。电子技术在我国逐渐占据着生产主导地位,我国机械设计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却也面临着资金和技术发展经验问题。因此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时候应该积极做到扬长避短,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设计之中。生产技术不仅要求在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以及自动化机床上得以使用,而且在一些零件部位以及零件加工等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

机械设计自动化生产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出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的优势,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设计与生产之中,始终坚持科学设计、自动化生产为主要的核心思想,将计算技术、制造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合理应用,促使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稳步进行。那么在机械设计发展的时候,如何将自动化技术提升到一个档次非常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应该注意遵守的原则。机械设计自动化需要经过不断努力,然后结合自我的现状进行改善。从政策上支持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发展,从工业生产和设计上积极选用先进技术,并将其应于实践之中。总之,机械设计自动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要求,而且还是机械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提升机械自动化生产意义重大,对于我国经济水平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将我国的先进技术生产带向国际化。

结束语: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程度的增强是目前阶段相关领域之中发展和建设的重点,也是不断增强相关企业科学技术水准的核心内容,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时展的趋势,所以应当通过技术的改进更好的符合时代标准,符合市场进步的需求。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我国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现状和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同时对设计方案改进的措施和不断完善的重点内容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为相关工作的成熟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的工业技术可以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文5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面向生产第一线。所以,学生应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能力,而不需要象本科生那样,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工程实际中常用机构、零件等知识的学习和结构的拆装等动手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目前,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不符合必须与够用的原则,有的教材重理论分析,轻实际应用,而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相关内容偏少,且实例少;有的教材则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压缩和删繁就简,而导致所含内容不够或教学时数较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数高于理论教学课时数。

(3)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与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不相适应。注入式教学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采用的是单向填鸭式的强制灌输,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4)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的大信息量、高要求相互矛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四多,即讲授的机构多、零件多、图表多及设计计算多,仅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陈旧教学手段显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知识的传递。

二、教学改革的原则及基本思路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着理论必须与够用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原则来实施教学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1)更新旧的教材体系,优化重组课程内容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调整为:机械的组成及特性联接机械传动支承零部件机械设计综述。这样安排就将以往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单列的技术基础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课程新体系。课程新体系首先从机械的整体出发,从宏观上使学生了解机械整体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把握零件和整体的关系。从简易的联接入手,到各种机械传动、支承结构,以机械传动(除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外,还包括连杆传动机构、凸轮传动机构、棘轮传动机构和槽轮传动机构)为课题重点,把握各种机械传动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机械安装和调试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机械设计综述一章,强化了整机设计的内容,对机械设计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综合阐述,为两周的课程设计做准备。

优化重组课程内容。如齿轮传动部分尽可能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而直接引用,以突出工程实用。同时,将同一知识点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连贯性。如齿轮传动与齿轮设计,带传动与链传动。另外,适当补充有关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螺纹联接中增加介绍滚动螺旋传动,带传动部分增加同步带传动等新知识。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程素质,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其理论水平不比老教师低,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需要。但由于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往往不如老教师,另外,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机会参加真正的机械工程设计,因此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工程意识相对单薄,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要求青年教师上岗前便通过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外,还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青年教师在上讲台前要过好三关:即听课、备课和试讲关。二是通过听青年教师的课,并了解学生对青年教师教学的反映,及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加以总结,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之处。

(3)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设计学科的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时突出重点、难点,缩短课堂讲授与板书的时间外,应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播放录像带使学生对各种机构和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在各种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CAI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动画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堂上不易讲清楚的机构工作原理等,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总之,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教学效果与质量都得到提高。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进实验教学,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学习该课程进行工程实践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课程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更新,淘汰了一些内容陈旧、验证性的实验。如: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而代之以带领学生到专业的齿轮加工厂参观,如泰隆减速机股份公司、飞船厂等,全面了解齿轮的加工过程,从毛坯、锻造、机加工、热处理等全过程。另外,为了配合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减速机的拆装和轴的测绘两个实验。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的实践性、综合性和整体性都比较强。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生产知识进行设计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并在设计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基本理论进行传动装置或简单结构的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计算、结构设计和构思、运用并熟悉设计资料、标准、规范等方面必备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

由于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是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尤其是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问题。为了加强这一薄弱环节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如联接、齿轮传动、带传动、轴等章节各上一次结构课,让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在课程设计之前,安排学生做减速器拆装实验,使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把几种典型减速器拆开,了解各部分的结构以及其各附件作用,并完成一张轴系结构图,从中了解到结构设计要考虑的问题。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充分了解设计内容和常见错误。零件的加工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不了解这方面内容,学生难以设计出合理结构。针对这一情况,通过教学录像带,使学生了解箱体、轴、齿轮等常用零件的加工过程,并通过正确的结构和错误的结构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印象。此外,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程设计CAI软件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利用软件中动画功能和交互性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设计内容和步骤的全过程(总体介绍、设计计算、装配图设计、零件图设计、编写设计说明书),收到了教师在黑板上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3)严格把关,规范课程设计全过程。课程设计共分六个阶段,即设计计算、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正式装配图、零件工作图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课程设计答辩。每个阶段,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把关。通过严格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简单机械的设计方法,而且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又有更深的理解,对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复习,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规范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规范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各个实施环节均要制订规范,提出详细要求,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遵照执行。同时,对考试和考核也进行规范,建立试题库和习题集,实现同一课程,同一试卷,教考分离,共同阅卷和同一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试卷及课程设计图纸及时存档。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听、评课制度,加大教研室、系领导随机听课的频率,抽查学生作业,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重点范文6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1概述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设备质量管理与维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不相符合。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本文将主要论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问题。

2当前高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这主要表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机械的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而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就难免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进度、课程安排、教学资源等方面协调上缺乏一致性,对某个知识点而言,实践教学很可能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不了解和实践目的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就开展实践,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难免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具体的分数或者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的水平。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学课时被进一步的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教学任务,不少高等院校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合并,通过一次课程设计考核学生对几门课程的掌握情况。由于考核本来就不能覆盖全部的教学要点,虽然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置了几个得分点,但是这进一步的削弱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针对性。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由一个教师任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划分教学工作量,多个教师配合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比如让三个老师分别负责机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教学、铸造等热加工和车削等金属切削加工模块教学、机械加工工艺模块教学,每个教师分别承担相应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给每个模块分配相应的教学课时和任课周次,通过三个老师协同配合同样能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每名教师不必承担整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还样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解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制定更加合理的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将课程设计放在教学任务的后半部分,在每门课程的最后安排时间完成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巩固和提高,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的课程设计合并,应对教学课时不足的情况是不可取得,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感到枯燥,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课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阶段性的教学任务都应该安排相应的小型考核,并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时压缩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各学科课时都被极大的压缩了,任课老师的授课时间少了,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一点减少,教师不得不加大单位时间内专业知识的传授量,这直接导致教师不得不面对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事实。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重点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在课上反映给任课老师,这样老师就能集中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提高理论课程的课上授课效率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

4结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课上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在介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性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概括性的指出了当今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重点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健峰,杨洲,王慰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78-80.

[2]苗雅丽,崔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高职机电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2014(2):85-87.

[3]贾文.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