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1
[关键词] 简约风格 设计特征 设计手法 室内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当今,一种简洁的家居设计风格正开始在设计界里流行,并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设计手法,不是注重您在的居住空间里增加了什么,而是强调您的居住空间里减少了什么。通过设计将人们的生活空间变的更加纯净、自然。
为什么简约的家居设计风格会长期为人们所认可,并成为家居中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呢?一方面的原因就要追溯到室内设计行业的历史,我国室内设计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远远落后于形势,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大量兴建星级酒店,装饰工程大部分被香港承包商独揽,他们带来了浓郁、豪华、累赘的商业风格,让刚接触到装饰的国人大开眼界,于是,国内的装饰市场、装饰理念、装饰风格被这种风格所垄断。无论是宾馆、酒店、写字楼或家居、商场,统统以此风格包贴着建筑本体。加之业主们的眼低手高、参照攀比,设计者们缺乏底气、生搬硬套,使堆砌、繁琐、庸俗的装饰工程大量花费着懵懂投资者的金钱。一项项豪华浓重的装修,一个个“五星级”装饰的家,为满足“暴发户”式的虚荣心,浪费了许多国人钱财,也造成了室内设计的精神垃圾。因此人们期待正确可取的室内装饰风格来诠释室内设计的真正含义。那么简约设计风格正是让室内装饰朝着简洁的风格发展,引导进入了21世纪的人们,把握对与否并清楚认识的时候。
一、简约风格的设计特征
简约主义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艺术创作宜简不宜繁,宜藏不宜露。”(齐白石语)这些也都是对简洁最精辟的阐述。
但是简约并不是简单,简洁是优良品质经不断组合并筛选出来的精华,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为一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简练出的新概念,摒弃传统的陈俗与浮华,它多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与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相统一,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简洁也不是缺乏设计要素,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作境界。在室内设计方面,它体现在不是放弃原有建筑空间的规矩和朴实,去对建筑载体进行任意装饰。而是在设计上更加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术、空间的表现深度与精确。
二、简约风格的设计手法
人们对简约风格情有独衷,但简约风格有哪些设计手法却没有很多人知道。就此,我们进行了总结。
1.线条利落简洁。极简家具通常线条简单,除了橱柜为简单的直线直角外,沙发、床架、桌子亦为直线,不带太多曲线,造型简单,富含设计或哲学意味,但不夸张。
2.色彩多为单色。黑与白;极简主义的代表色,而灰色、银色米黄色等原色,无印花、无图腾的整片色彩则带来另一种低调的宁静感,沉稳、内敛。
3.材质更多样化。木质、皮质是家具主要的基本材质,而在极简主义的家具中,更可见到现代工业的新材质,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玻璃等,为家具增添了各种可能性,如防水、耐刮、轻量、透光。
4.强烈设计的功能。虽然线条与颜色简单,极简家具的功能可不简单,例如在可塑性最高的椅子部分,极简设计的椅子还可以自由调整高度、变化造型:床架可打开成为储物箱;桌椅可拉开变宽等。
三、简洁风格在室内的运用
简洁风格在室内的运用很大一方面体现在材料的运用,因为,所有的室内空间都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都是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设计构思。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装修的效果,这一点关键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人们如何运用各种材料特有的内在表现力。如木材的本质让人感到木质的朴实无华,但同样的木质,不同的表面处理,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糙的木纹使人感到古老、朴实、粗犷,平滑的木纹使人感到高雅、精细、简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空间需要不同的材料,更需要不同的肌理、色彩、面积的材料在统一中产生对比,才能在简洁的风格中展现出材料本质丰富的美感,满足人们视觉与触觉的需要。如:例如:在冷调的硬木地板上放置一块柔软的灰棕色羊毛地毯,房间马上会充满情趣。
其次就是简约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以满足人们的共同需求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个性化在设计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不同职业、年龄、社会地位、地域环境的人的生活需求不同,导致对室内空间使用功能要求的多样化,进而使室内空间体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特点。例如:老年人的居室空间与青年夫妇的居室空间就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特点,老年人的居室空间沉稳、安静。反映在色彩上应是在繁华绚目的的色彩中提炼出调和统一的颜色,造型上也应摒弃复杂繁琐的细枝末节,让型体更加简洁流畅;相反,青年夫妇的居室空间应热情奔放,强烈的对比色,较高的纯度,前卫时尚极简的造型正是个性特征的释放。好的简约设计也要展示这一点。
简约设计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家具与陈设。在简约风格室内设计中,装饰装修只是表现风格的一种元素,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简约的家具和点睛之笔的陈设品。家具与陈设品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设计风格及生活质量的高低,简约的室内设计,其家具与室内整体环境也非常协调,总的特征是造型简单但不失优雅,常常用黑、白或灰的色彩计划,很少有装饰图案,显得含蓄而大方。在家具的选择上宜精不宜多、宜简不宜繁。
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现代设计的春天已经到来,它将给设计师们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必然会一枝独秀,引领着我国装饰行业的潮流,成为21世纪人们时尚的生活追求。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2
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工业革命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次科技革命或者科技创新往往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要让科技转化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增长,就必须要让资本和科技结合,将科技资本化。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认为:“没有信贷就没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创立,现代工业体系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建立,信贷对于实现创新至关重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着人口红利、加入WTO红利的逐渐消退,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要继续维持经济较快增长,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孵化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三个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比例大约为1∶10∶100。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撑体系。但目前,股票融资市场受惠面窄,创业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银行体系提供的融资服务还有很大改进空间,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不畅已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快速健康发展。
金融与科技结合是我国银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粗放式经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创新的情况仍然客观存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监管政策趋紧将推动银行业逐步进入“薄利”时代,以往“垒大户,以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发展转型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普遍共识,但究竟转向何方,哪里才是新的增长点,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
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经济转型对于银行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能不能跟上转型的步伐、抓住转型的主题, 决定了银行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兴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党的十报告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科技型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金融与科技相结合,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又是银行主动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型客户、壮大优质客户群的重要途径。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往往具有“晴天送伞、下雨收伞”的特点,做的多为“锦上添花”型业务,很少做“雪中送炭”的业务,开展科技金融有利于银行培育真正忠诚的基础客户。此外,开展科技金融还将有利于改善我国银行业利润过于依赖存贷利差的现状,优化收入结构。
设立科技支行是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有益探索
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包括了旨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相关产业发展、创新成果转化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制度以及相关政策。传统的企业融资理论认为,在企业初创期应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和天使投资,获得银行信贷的可能性比较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运作的特点,获得银行信贷的可能性更小。但在金融体系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失去了银行信贷的支持, 仅仅局限于财政支持和风险投资,则很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看,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债权融资也有强烈的需求。一是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这是股权融资所不能够替代的;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原始股东往往不希望股权被稀释,加上控制权、税收等方面的考虑都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信贷融资需求。因此,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的形式予以解决。
在我国金融实践中, 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银行还是监管当局, 对银行是否应该全面、大规模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持有十分谨慎和小心的态度, 主要是因为科技型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特征与商业银行现有信贷投放标准不吻合, 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风险判别与控制手段不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试点形式设立了专门的科技支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探索,有望弥补现有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的缺陷,找到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科技支行的发展现状
2008年,全国工商联提出了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专门的科技银行的方案。2009年,在科技部和银监会的大力推动下,科技支行设立正式破土。1月,成都银行高新支行、建行成都高新支行成为新设的首批科技支行;7月,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杭州银行成立了科技支行;9月,汉口银行光谷支行成立。2010年,全国各地又陆续开设了多家科技支行,如平安银行深圳科技支行、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等。2011年11月,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浦发硅谷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银行,但目前只能开展针对企业的在岸美元业务。这些纷纷设立的科技支行为缓解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带来了“源头活水”,自身的发展也渐入佳境。
客户定位日益清晰
目前,各科技支行大都拥有了比较明确的客户定位,“只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做大型企业和传统企业”成为业内共识。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将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等作为重点目标客户;汉口银行光谷支行的重点贷款对象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新兴产业;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立足无锡新区,辐射无锡全市,服务对象主要为无锡科技中小企业,包括“530”计划的科技企业、“123”计划的服务外包企业以及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类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三创”载体等。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科技支行发展最重要的源泉。科技支行的主要功能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这与传统的银行贷款有较大差异。传统银行贷款发放通常要求以资产抵押或担保来保障贷款安全,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缺少机器设备、厂房等有形资本抵押物。针对这一差异,目前大部分科技支行都建立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评审标准,降低了对企业当前资产、销售、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要求,增加了产品、团队、商业模式等非财务因素的权重。部分银行还建立了“资源整合型”信贷评审机制,对于对重大信贷项目,由技术专家、产业专家、信贷专家、投资专家组成联合信贷评审委员会,有效突破了银行在科技领域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
为更好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科技支行通常还享受“一行两制”的特殊政策。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自成立起就由总行直管,总行对科技支行实行“五个单独”的运行机制,即实行单独的客户准入标准、单独的信贷审批授权、单独的信贷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和单独的专项拨备政策。总行除派出专职审批人外,还为支行配置业务创新、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岗位,支持科技支行设立业务管理部,把创新与管理放到一线,为科技支行做大做强提供了组织保障。
业务模式逐渐成熟
在产品创新方面,各科技支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围绕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允许商业银行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授信过程中探索和开展更多形式的担保方式”,不断探索扩大抵质押物的范围,创新了大量“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产品,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存货抵押贷款等,较好地满足了高新技术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
在构建业务平台方面,科技支行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银行之所以很难涉足科技企业,是因为银行擅长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对于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成长性评价存在缺陷。而创投机构对企业的评价重点恰恰在于核心技术、市场空间、企业成长性以及管理团队的重视。因此,目前各科技支行普遍比较重视与创投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银投联盟以后,创投机构能够不仅协助科技支行对企业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准确分析,帮助银行更全面地评价企业,同时围绕创投机构资金运作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银行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根据创投机构“募、投、管、退”四个阶段不同的需求,在服务创投和股权基金方面形成一定特色,达到了创投机构、银行、科技型企业多赢的局面(如表1所示)。
在风险分担和补偿方面,科技支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降低了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政府推荐+担保公司担保+银行贷款”、“创投股权投资+担保公司担保+银行贷款”成为主流的贷款模式。此外,部分科技支行还在积极探索如何分享企业股权增值的收益,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贷款的高风险进行覆盖。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借鉴了硅谷银行的成功模式,根据现行金融监管要求进行本土化改造,推出了“银行+担保+期权协议”的业务模式,通过与相关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共同分享期权增值收益,也有其他科技支行通过“股权质押贷款+财务顾问协议”的方式进行操作。这两种包含期权的贷款模式,为科技支行形成高风险、高回报,回报覆盖风险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亟需突破的问题
人才队伍问题
国内大部分科技支行在筹建过程中,都是根据“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条件,从现有员工中抽调比较优秀的人员建立科技信贷团队,在此基础上通过业务培训和“干中学”相结合的方式,使相关人员逐步了解行业、熟悉客户。但他们大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态、发展趋势、商业模式等缺乏清晰的了解,缺乏主动发掘目标客户的能力与手段,比较依赖其他渠道的客户推荐,不利于科技银行业务的开展。硅谷银行的许多员工都有高科技领域或专业风投机构或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并在相关领域有较深的人脉关系,这种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推动硅谷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风险管理问题
不良贷款容忍度的问题。2009年银监会与科技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目前各行对科技支行都设立了比较高的不良容忍度。但在具体实施时,如何判断银行信贷人员是“尽职”还是“失职”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很难界定,“尽职免责”很难实施,出于贷款风险的考虑,信贷人员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大多还是持比较审慎态度。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整体考核中,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没有单列,也没有专门的快速核销政策,造成银行很难真正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无形资产的评估处理问题。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专业评估, 并作为贷款的担保依据, 是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早期有形资产不足难题得以解决的有效途径。但科技支行很难具备对科技项目和科技产品的评估能力。目前,由于技术交易市场不发达,缺乏专利、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市场定价机制,而能够对上述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中介机构又极度缺乏,导致银行对于科技企业的专利技术和研发项目的经济价值难以评估,从而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发放。
风险控制理念问题。硅谷银行注重依靠专业风投机构进行风险“前期把控”,靠高利差收入和股权投资等方式获得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我国科技支行对科技企业风险的把控能力较弱,大都与当地政府、担保机构等共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注重风险“转移分散”。
商业可持续问题
金融市场基本运行规律要求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目前政策不允许商业银行参股一般企业,导致银行缺乏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获得风险溢价的有效手段。虽然通过与担保公司等合作,可以通过期权的形式获得一定收益,但这种间接的模式使业务流程变得十分繁琐,增加了成本,很难大规模推广。
根据对现有案例的观察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对科技银行的设立和业务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凡是科技支行发展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都以较积极的态度参与了科技支行的设立与业务发展,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等方式为银行信贷资金提供的风险补偿和转移,并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科技支行降低对企业贷款的价格。
这种方式一方面破解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瓶颈,在促进当地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很好的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但是也导致科技支行运作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特点,如果当地政府的政策性补偿取消,则很多业务模式很难实现商业可持续。因此科技支行的成功模式很难在全行各分行进行推广,科技支行业务模式可复制性较差导致科技金融业务很难真正做大做强,没有一定规模支撑就很难采用分工更加明确的、更加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从长期来看,将阻碍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相关建议
科技支行应做到“专注专业”
构筑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科技支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应定位为综合科技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自身的优势,使财政资金、产业资本、创投资金得到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效用。各商业银行总行要大力支持科技支行与创业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广泛、紧密、稳定战略联盟关系, 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合作联盟的建立给科技支行带来了外部资源,如何发挥外部资源的力量更好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还需科技支行自身做好能力的提升。在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各银行应建立专业研究团队, 提高产业分析能力,只有对产业趋势、细分行业发展、核心技术辨别、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状况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金融产品,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完善行内体制机制。创新是科技金融发展的灵魂,科技支行只有在管理体制、审批机制、业务模式、产品和流程上不断进行深入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科技金融发展要求的复合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监管部门应鼓励“先试先行”
科技金融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支持,可以借鉴硅谷银行的发展经验,允许试点银行在一定条件下持有企业股份,通过股权收益来覆盖贷款风险。例如,允许科技支行在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时进行少量债转股,使银行能够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增长。
如果一时难以开展银行持股试点,则应考虑完善银行贷款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一方面可以继续做大做强政策背景的科技担保公司,扩充其资本金,增强其担保实力,并以政策性担保为示范,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商业性担保企业,在提取风险准备金方面给予担保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逐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允许银行把针对科技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出售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
监管部门还应支持运营有特色的科技支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其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专业化,支持相关银行在运营较好的科技支行基础上设立二级法人性质的专营机构。
配套政策应实现“齐头并进”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殊的参与主体, 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科技金融是项系统工程,各政府部门、各项政策要齐头并进,存在任何一块“短板”都有可能造成最后结果的大打折扣。例如,政策鼓励银行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但从事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估和交易等方面的中介机构极度缺乏,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操作中碰到比较大的困难;又比如银行业监管部门鼓励银行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专项拨备制度,但是税务部门尚未出台相关细则,导致银行无法快速核销有关不良贷款。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3
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价、会计信息与交流系统、及控制活动和监督这样一个链环构架而成。由管理当局为满足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由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设计以及实际运行效果进行经常或定期的评价的监督机制构成。为此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实现分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预防和控制并且及时地查明企业在各项生产以及各种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和弊端,对其有效地制定控制措施;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对企业资产的有效使用;确保可靠、及时提供企业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有利于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的发生,实现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1 开展建章立制,搞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依据国际上的有关的法规政策,认真分析解剖自己企业存在的问题,抓住改进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这个中心,围绕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赢利水平这个核心,制订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具体的实施办法。此类制度应该从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入手,按照合规经营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产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息真实。同时,要考虑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既不能因为内控制度不健全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能追求尽善尽美造成无限制支出。
2 敢于寻根溯源,自我揭短,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培育自我约束的自控能力
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素质、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经营状况和管理状况、内外部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企业的内控的任务、内容、内控的主要环节和重点不尽相同。因此,要在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指导下,一切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科学而准确地确定出自控重点,订出自控目标。就企业的共性来讲,通常应紧紧围绕财务计划与预算、工程预算与管理、产品成本和营销成本、物资采购的计划与采购质量、资产的管理与清查、费用计划管理与费用支出、费用报销的审批程序、内部审计的监督内容和监督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经营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出企业自控的重点和自控目标。尤其是财务预算、产销成本、货款收回、债权债务清偿、费用支出,始终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重点目标。
3 搞好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建,发挥各系统的内控的职能作用
建立内部控制的班底。就公司制的企业而言,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为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同时,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企业内部控制需要的职能机构。董事会下可以设立包括审计委员会在内的若干专业委员会,作为实施决策和内部控制的支持机构。要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保证董事会在决策、监管过程中的独立地位。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防止在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出现问题。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计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核、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各职能部门执行指定职能的履行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报告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从而保证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通过评价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审计风险,减少因决算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导致发表不准确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从内控机制和内控制度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企业行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杜绝资金往来、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的违法乱纪行为。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
4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调动和发挥各组织系统和职能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是实施内控制度的主体对象。人既是内控制度被监督被考核者,但又是内控制度的实施者、考评者。内控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必须发动各方面的管理者和各方面的员工主动介入和参与内控制度的各项活动,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施水平和实施效果。
重视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选用与培训。再好的内控制度如果没有称职的人员去执行、推行,那就成了纸上谈兵,发挥不出内控的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的选拔和素质的培训,具有独当一面和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做好责任分配、权利委派体系的建立。单位内部组织机构间、各经办人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权力分配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软件条件。它使企业的部门和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上级对他们的具体要求。其本来的意义就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通常控制的办法是将不相容的职务与职责相分离,比如财务负责人的执行职务与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相分离,物资供应负责人的执行职务与具体的采购业务职责相分离。此类都是内部控制制度所不允许职责交叉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企业每一项业务不能只由单独某一个部门或者个人完成其所有过程,而是一定要由企业其他部门或者人员共同参与协作完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要相互的牵制。并且各个与之相互工作衔接的部门对在此之前已经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自动地进行检查。企业内部之间的相互的牵制由多个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具体体现在工作中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此外在企业内部牵制中,要通过工作轮换制度,来达到更好的牵制效果。
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科学的、严格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进行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的内部控制无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企业财产的安全方面都有着直接的极其重要的影响,因为其无论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或是从企业经营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更多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从而放松了企业内部管理,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此外,有些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稽核部门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其浪费企业的人力,增加成本,而不能创造效益,从而不重视企业内部稽核作用。
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任务是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从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等,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6 加强企业文化的培养和优化,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在培养自身文化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局部和短期效益的企业文化,而应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氛围,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保持一致。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4
(一)外部动因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贸组织成立,各国经济交往更加密切,生产要素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导致跨国公司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进入障碍减弱甚至消除,保险公司跨国并购此起彼伏,借以扩大规模,拓展经营地域,提升市场份额。
2.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
从保费收入构成看,国际保险市场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1)寿险业增长速度快。1999年,寿险市场保费占60.8%。非寿险保费占39.2%。寿险保费增长6.9%,非寿险保费增长1.2%。(2)发展中国家保险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从整体上看,发达国家保险发展速度放缓,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滞缓,保险市场趋于饱和,承保能力过剩,放宽限制,价格竞争加剧,保费增长受阻。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很大。(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保费收人中,发达国家占有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2001年,全球保费24,082.52亿美元,工业化国家21,704.80亿元,占比90.0%;新兴市场国家2,377.71亿元,占比10.0%。世界平均保险深度是4.68%,工业化国家9.01%,新兴市场国家3.37%;世界平均保险密度335.0美元,工业化国家2,314.9美元,新兴市场国家32,3美元。国际保险市场的不平衡发展,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饱和状态和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的快速上升趋势,促使发达国家加快了对新兴市场国家保险公司并购进程。
3.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发达国家保险深度一直在9%左右,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国内保险市场已趋饱和。例如,2001年经合组织保费比上年下降510亿美元,但新兴市场上升91亿美元。此外,世界利率水平持续走低,制约了费率的下调空间。国际保险市场保费与资本金的比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众多的资本追逐有限的保费,竞争日益加剧。尽管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开发和服务上费尽心机,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保险公司之间的并购,以规模优势来获取市场份额成为必然选择。
4.监管放松趋势
世界各国纷纷建立金融控股集团,鼓励综合经营,以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欧盟1990年颁布了第四代资本移动自由化指令,具备保险市场自由化条件,1993年颁布银行第二代指令,1994年颁布财产保险第三代指令以及人寿保险第三代指令,形成通过单一许可证所象征的保险市场自由化的框架,全面推行全能银行和混业制。英国1986年实行了史称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结束了其本土及英联邦国家的分业经营体制。日本1996年实施金融大改革计划,推动全能银行制。美国1999年底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实施混业经营。至此,金融混业经营成为世界趋势。各国保险企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开展跨行业并购,以享有混业优势,提高竞争力,实现收益多元化。
5.巨灾风险逐年增大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全球财富增加、气候和环境变化、现代工业发展、恐怖袭击频繁发生等,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不断上升。2001年“9.11事件”给保险业带来400亿美元损失,非寿险业丧失
1800亿美元资本,美国非寿险公司在保险历史上第一次面临亏损。最近60年,巨灾的发生频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促使保险公司通过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
6.信息技术创新
保险公司通过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高速处理大量数据、创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保险企业营销模式、提高服务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信息沟通便捷、迅速,一个股权结构多元化、业务种类综合化、服务领域国际化的巨型金融集团将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信息技术成为保险并购的催化剂和并购后形成的巨型保险集团高效运作的保障。
(二)内部动因
1.混业经营
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在新的产业领域或相关领域获取新的管理能力,实现增长。通过并购进行重组的速度要快于内部投资进行调整的速度,同时还能实现经济协同效应。20世纪末,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成为趋势。银行、证券与保险资本的互相融合,使三者服务范围都得到了扩展,保险公司兼有银行、投资等功能。混业并购深刻改变了传统保险运行规律,将传统保险商品供给模式转化为现代保险理财服务模式。
2.争夺市场
并购可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份额。并购后企业市场份额增大,市场控制能力增强,实现了规模经济,提升了企业价值。由于保险业内的并购,全美最大的25家保险公司资产占保险总资产比重从1997年的63%上升到2001年的70%。
3.化解风险
保险经营过程,既是风险大量集中过程,又是风险广泛分散过程。大数定律要求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尽可能多地承保风险标的,同时注重风险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散,以防御系统风险,确保经营稳定。
4.优化资源配置
保险公司并购其他金融性机构,不仅能使双方资源重新组合,还能使原有公司某些资源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被另一个公司中相对应优良资源所取代,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二、保险并购的影响
(一)外部影响
1.对国际货币体系提出挑战
首先,加大交易成本与风险。并购后保险机构地域范围广阔,涉及不同币种交易,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和交易费用。其次,加快国际资本流动。保险业扩大业务、地域范围,增强开发金融工具能力的同时,也开展各种投融资活动,加快了资本流动速度,扩大了资本流动规模。第三,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经过并购重组,一个个资产庞大、业务广泛的保险集团纷纷诞生,一旦遭受损失,其破坏性难以估计。由于金融资源流动状态、方向、规模极易改变,具有较强的国际传导性,势必引起国际货币体系动荡。
2.加快保险国际化步伐
并购增强了保险公司综合实力,扩展了业务范围,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的互动性,推动了全球统一开放保险市场的形成。各国在保险监管方式、手段上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使监管走向国际化。并购增强了保险公司科技实力,加速了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跨国经营保险业务愈加方便,有力地推动了保险国际化进程。
3.改变保险业竞争格局
20世纪90年代的并购,打破了日本保险公司独领的局面,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保险并购加速了保险业排名的更迭,不断形成新的竞争格局。美、日、欧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源,位于主导地位,意味着它们有能力支配世界上大部分其他资源,并使得国际保险业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内部影响
1.正面影响
一般来说,并购可以使公司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财富创造效应等。具体来说,并购可以显著提高目标公司股票价格,但会降低并购公司股票价格。同时,损害债券持有者利益,并购后股票持有者收益的增加来源于债券持有者收益的减少。
《华尔街日报》曾对92次并购进行过研究,在并购前后20天期间,累计的非正常收益率为20.1%。而在宣布并购前后各1天的最短期限内,股价上升13.93%。大多数实证研究结果是非常相似的。
下表是并购期间所支付的升水。对72次并购的研究表明,所付的现金升水是市场价格与宣布并购前20个交易日公司普通股的平均收购价之差除以后者。收购价格平均高于市场价格的41%,从最低的
2%到最高的120%。
市场评估的升水,是指并购最终成交的价格与宣布并购前20个交易日价格之差除以后者。89家并购企业的市场评估升水的平均值为39.9%,从最低1.7%到最高120%不等。
2.负面影响
但在20世纪90年代保险领域的几大并购案例中,很多公司并购后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大部分都降低了股票市值。
例如,安联集团于2001年4月收购了德累斯顿银行。收购后的安联集团成为总资产达1万亿欧元的全球第四大金融集团。但收购不但没有带来经济利益,反而从2001年三季度起出现了由赢转亏的逆转,2002年亏损形势继续恶化且速度加快,仅2002年三季度的净亏损额就达到25亿欧元,其中9.72亿欧元来自德累斯顿银行。2002年,安联股价下降了60%以上。并购德累斯顿银行成为其严重亏损的重要诱因。
1998年10月,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两家公司原本希望合并能够有助于实现“交叉销售”,把集中性团体业务与分散性个人业务有机地融为一体。但是,由于这两大金融巨头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为了平衡人事安排而在同一岗位设置两个并列负责人的做法,使得合并后的新公司从高层决策到业务开展频频遇到来自原先两家公司的抵触,结果造成管理混乱。2000年股价由48美元跌到20多美元,跌幅超过50%,不得不分拆旅行者的产险部门,随后又解散了新兴市场部门。
2002年12月18日,美国第七大保险公司大陆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涉及债务高达65亿美元,成为继世通和安然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三大破产案。
三、两点启示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保险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的重组势在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并购也必然成为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认清保险并购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规模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将随业务量的增加而递减。因此,并购可以使公司更具实力承担基础投入;能够充分利用无形资产边际开发成本低、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促进业务规模的扩张,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实现规模经济,产生协同效应。
2.是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中小保险公司由于资本有限,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破产。我国对此类事情的处理一般采取兼并重组、政府求助和破产清算等措施。总体而言,兼并重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减少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减少对保险体系的冲击。同时,并购可以实现经营多元化、产品多样化,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因此,并购是我国保险业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
3.是综合经营的需要
混业经营已是世界性潮流,是一种发展趋势,我国保险业最终必然走向综合经营,而并购是我国保险业走向综合经营的必由之路。混业经营已成发展趋势。例如,光大集团控制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实业等上市、非上市公司30多家;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以保险公司名义注册,基本实现保险、信托和证券混业经营。
4.是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的发展无论是深度、密度还是其国际竞争力,均有待大幅度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还有很大劣势。2000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是7.84%,我国1.8%,全球排名第61位。世界平均密度385.4美元,我国15.2美元,世界排名第73位。2000年,保费占居民储蓄的比重,我国是2.48%,全球平均水平是7.35%,发达国家15.51%。
从资产总额看,2000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3,373.9亿元人民币,而世界前25大保险公司中资产最少的也在100亿美元以上。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人保和人寿两家公司分为0.47%和1.78%,而世界前20大保险公司中资产利润率最低的也达到4%。从资金运用来看,2000年底,全国保险公司投资额为1,191亿元人民币,占保险总资产的比例为35%,而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率普遍在85%以上。此外,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发达国家保险业的竞争能力都很强,在此种情况,我国保险业可以通过并购,增加其在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应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
(二)加快我国保险业并购步伐
1.制定并购发展战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险并购规划,如并购战略、实施步骤、战略举措、战略内容等。(1)制定并购战略目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金融)集团。(2)制定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以业内并购为主。在保险公司内部,撤并重组扭亏无望的分支机构,以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鼓励国有与股份制保险公司以及股份制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并购,从而壮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优势互补。第二阶段:以混合并购为主。并购银行、证券、信托等,组建若干家全能化、实力雄厚的金融保险集团。第三阶段:以跨国并购为主。通过并购外国保险公司、银行及证券公司,进入国际保险市场,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争得应有地位。(3)确定战略举措。支持大型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向多元化、综合化、全能化、国际化方面发展;鼓励股份制保险机构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增资扩股等方式获取与其经营能力相匹配的资本规模,尽快组建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全面参与国际保险业的并购。(4)制定战略内容。通过20年左右时间,我国保险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金融)集团,形成一些中资或中资控股的综合性、多元化大型保险集团,使其成为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坚力量。
2.建立健全保险并购法律与市场体系
修改现行法规中有关并购的限制条款,健全反垄断法、破产清算法等法规,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增加保险市场参与主体,使垄断市场向较充分竞争市场方向发展。推行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松动重要险种费率条款的统一性管制。发展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发达,企业并购重组才能活跃,企业规模才能迅速扩张。因此要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在市场运作体系、资本流通渠道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统一、规范、活跃的资本市场,推动保险公司上市。发展投资银行与其他具有并购功能的中介机构,培养高素质并购人才,使并购能以股权的方式进行,保证重组的顺畅与效率。
3.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与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是保险并购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保险业并购动力不足,管理水平也不能适应并购后规模扩大的需要。为此,必须实施创新战略。(1)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解决国有独资保险企业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等体制性问题。吸收外资和社会资本参股,建立产权的市场化流动机制,收益的社会化分配机制,经营管理的外部化监督机制。(2)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专门委员会,引进独立董事,完善公司财务信息和其他重大信息的对外披露制度,建立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责权利明确,经营管理高效、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3)实现组织架构科学化。界定配置经营管理职能,理顺内部治理关系,保证法人治理结构协调顺畅运转。
4.制定和调整相关法规政策
(1)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相关政策。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并购方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成立保险(金融)集团,进行混业经营。打破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现状,推动非寿险、寿险、再保险兼营,推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兼业经营;突破保险公司兼营基金、信托、银行等相关金融业务的制度障碍。
(2)调整税收政策。影响保险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而现行保险企业的财税政策,税率高、税基宽、且重复征税,是制约我国保险业快速与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税基宽。我国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同时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印花税等。二是税负高。内资保险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营业税税率为5%。所得税税率高于韩国(27%)、泰国(30%)、俄罗斯(24%)等国家;营业税税率高于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适用的3%。从国外情况看,保险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多数国家对保险业务免征增值税,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三是不平等。对中资、外资保险机构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公平竞争。
5.鼓励投资银行介入
保险并购在信息搜集、资产评估、融资、企业重组上市、法律确认等方面专业性强,必须依靠中介服务组织才能高效进行。投资银行作为资本提供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在保险业并购和重组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投资银行可以为保险并购提供资本运营服务,规划并购战略方案,策划具体运作方式,提供融资安排,开展资本经营,维护并购和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6.加快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設
保险公司的信用评级结果,是社会公众衡量保险公司综合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尺,决定了其市场地位和社会信誉,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纵观全球,凡发达保险市场,均伴有发达的保险信用评级制度和相应评级机构。目前,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四方面下功夫。一是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对进入并购市场的保险主体进行等级评定,引导其投融资和并购重组活动;二是建立与国际会计标准相一致的保险业财务报告制度。使不同性质保险公司执行相同的会计制度、采用相同的税收政策和财务报告口径。三是建立健全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使公众可以依此对保险公司作出基本评价,维护市场透明和消费者权利。四是立足国际标准,发展金融保险评级事业。保险信用评级,是经济全球化和保险业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保险服务水准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韩峰,2002:《入世后的企业并购》,中国社会出版社。
[2]洪锡熙、沈艺峰,2001:《公司收购与目标公司股东收益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第3期。
[3]胡智,2000:《金融业并购重组理论评析》,《国际金融研究》第6期。
[4]李富有,2000:《美国金融业并购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研究》第10期。
[5]刘钢,2003:《看风浪中的安联巨轮》,《经济参考报》5月6日。
[6]夏斌,2002:《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7]杨瑞龙,周业安,2000:《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8]巴力,2002:《国际保险业的并购重组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经纬》。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5
如何杜绝因人员习惯性违章而造成的事故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20__年2月21日,重庆市电力公司__*供电局变电操作队在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发生一起带负荷拉刀闸的恶性误操作事故,事故发生后重庆市电力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公司所有生产单位全部停业整顿一天。并且公司系统在3月份开展了一个月的安全生产整顿月活动。整顿月期间,通过参与班组职工的安全学习,与职工共同探讨了习惯性违章的成因,以及如何在生产工作中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确保不再发生人员责任的误操作事故等话题。现将收集的意见以及自己对人员习惯性违章的心理分析和预防对策的一些想法介绍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一、习惯性违章原因分析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人的习惯性违章违纪行为动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影响的:
一是:行为者对违章行为追求的程度,即行为者对行为后果的期望程度。体现为行为者对行为后果价值的判断。行为后果对行为者的价值越大,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烈。结合此次在班组学习调研,我认为行为者违章时存在有以下违章心理。
(1)侥幸心理
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现场工作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太过于烦琐或机械,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或执行没有完全到位,不是违章行为。况且认为即使偶尔出现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造成事故。
(2)取巧心理
在远离班组、仓库的工作现场,因路途较远,或操作中有重复性操作内容。一些工作人员贪图方便、怕辛苦,嫌来回麻烦,往往会出现不按规程制度执行,擅自将几项操作内容自行合并操作、不办理工作票或未做好安全措施就开工的现象,以及未使用相应的工器具和安全用具就工作的违章行为。
(3)逐利心理
企业制定奖勤罚懒制度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个别作业人员(特别是在记件、计量工作中)为了追求高额记件工资、高额奖金以及自我表现欲望等原因,将操作程序或规章制度抛在脑后,盲目加快操作进度,而不是科学的改进操作程序。
(4)偷懒心理
面临公司制定的严厉事故责任处罚制度,个别职工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操作多做事就容易出事。所以工作中甘愿一辈子当副班,不愿意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反正操作中正班或负责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一个机械人,不仅少事少责任而且工资也少不了多少,何乐而不为呢?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心理,在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少了一道监督关口。
二是:行为者对自己行为能力过高的估计。行为者的个人能力越强,技术越好,经验越丰富,则自认为行为成功的把握就越大,行为动机就越强烈,就是人常说的“技高人胆大”,往往将规章制度抛在脑后。市电力公司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人员误操作事故中,不少就是站长、班组长等技术负责人违章违纪造成的。分析违章者的违章心理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逞能心理
作业人员在生产现场工作时,不是凭借安全生产工作规程而是靠想当然,自以为是,盲目操作。还有部分作业人员自持技术高人一等,按规定作业前应到现场核实设备,但是自持自己熟悉现场设备系统图,逞能蛮干,往往出现违章操作、误操作或误调度,造成事故。
(2)帮忙心理
在生产现场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开关推不到位、刀闸拉不动等现象,操作者常常请同事帮忙,帮忙者往往障于情面或表现欲望,但是在不了解设备情况下,如果盲目帮忙去操作,极容易造成事故。
(3)冒险心理
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产现场的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如果严格按有关规程制度执行确实有困难,我们的作业人员不是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是往往冒险去工作。此次调研部分基层班组就自我曝光到:消除个别用户电路故障工作中,为了不影响一个片区的供电,在未拉开配电变的跌落保险的情况下,未采取穿绝缘用具等安全措施,而是作业人员冒险带电搭火作业。
(4)自负心理
当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作业人员基于对生产设备可靠性不信任的条件下,往往一味认为是设备出现故障,而不是停止操作或工作,检查自己操作过程是否存在问题,而是自以为是,认定是生产设备存在问题,强行将防误装置打开,冒险进行操作。
三是:文化场对个体的影响。任何违章行为者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存在,都是与集体或班组紧密相联的,这种外界因素对行为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文化场对违章者心理的影响。
(1)从众心理
当一个班组的班长或技术负责人违章,或者看见大家以前都是这样干的,没有出现过问题,自己这样做也应没有问题,于是大家就会对违章违纪习以为常,这样就会对班组其他同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看见别人能违章违纪没出事,自己常常也跟着别人违章违纪。
(2)盲从心理
电力企业的培训制度,一般都是徒弟与师傅签定师徒合同,由于师傅带徒弟过程中,将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也传授给徒弟,然而徒弟如果不加辩识,全盘接受,不仅成为习惯性违章行为的传播者,同时极可能成为因违章造成事故的责任者或受害者。
(3)好奇心理
生产工作过程中,当运用一些新设备、新装备等平日难得一见的情况时,出于好奇心理(严格讲是一种求知欲望),作业人员往往会自己动手实践一番,由于行为者对设备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以上对违章人员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人员违章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行为者的内因,即违章者的主观因素是决定性的。行为者之所以违章在于行为者过高的看重行为后果的价值,又过低的估计自己失败的可能性,形成了行为风险估量的错误, 最后走上冒险违章违纪的道路。但是每次违章违纪并不是必定会发生事故,这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象事故是偶然的,违章违纪并没什么危险,出现事故主要是自己的运气不好,这种观点在事故分析中常常听到。其实不然,统计表明,对于事故不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的与违章违纪相关,这就是违章违纪与事故的必然性及规律性联系。
二、物的不安全因素
前面着重对违章人员的行为动机进行了分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是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或限制,导致直接诱发职工违章行为的发生。在此次调研过程中,职工对此反映特别强烈,作为管理技术人员不能忽视该影响因素对人员的影响作用。
1.人机界面设计不合理
作业人员使用的工器具,由于人机界面设计不适应操作安全、高效、方便、宜人等要求是引发人员违章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目前生产安全工器具的企业尚未全面实行产品安全质量认证制度,生产产品的企业对安全工器具人机界面是否适应操作需要的考虑很少,职工在使用过程中感到别扭难受,导致职工不愿意佩带或使用安全工器具。例如个别企业生产的安全帽,不具备透气功能,在炎热的气候下,职工佩带此类安全帽在野外露天作业时容易出现中暑现象。
2.作业环境不适
作业环境不适应工人操作也是引发违章违纪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工作现场的噪音、高温、高湿度、臭气等使人难以忍受,导致工人急于避开那个环境。或者作业面空间过于窄小,难以按规程作业等。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原因,一方面容易导致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就易引发职工违章违纪冒险作业等。对此管理技术人员应根据具体实际,并按照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进行制定具体施工措施和方案。
3.生产管理不善
生产管理不善是产生违章的重要原因,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特别强调“管理”的作用。认为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实质上是产生事故直接原因的原因,管理上缺陷或不善,是根本性的事故隐患。生产管理不善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1)生产组织不当。管理人员在组织生产,安排工作班组成员时,由于安排不当使班组成员间产生人际纠葛,致使相互间配合不顾、信息不通或工作安排时间过长易造成工人疲倦等。这些都容易引起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例如__供电局就发生过一起因安排不当造成的恶性误操作事故,当时变电站站长与__值班员发生了激烈的语言冲突,冲突稍平息站长就安排该值班员操作,值班员带着满腔的怒火去操作,结果走错位置。
(2)生产管理不当。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管理,不仅要管理好人员,还应该管理好班组的安全工器具,否则,当职工使用了因质量存在问题或因检验过期而失效的工器具,就容易造成人身伤亡。
(3)违章指挥。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就容易在工作过程中违章指挥,带头违章。其影响是相当恶劣的,也是极难以纠正的。例如管理干部自身不熟悉安全规定,冒险让工人作业或野蛮施工、无证上岗等。
三、防范习惯性违章的对策
如何实现杜绝习惯性违章现象?如何加强班组安全基础管理?确保生产性企业不发生人员责任的误操作事故,我们认为:杜绝违章行为的关键在于遵章守纪,而遵章守纪的关键是全体员工对遵章守纪的正确认识,只有科学的认识,才会有科学的态度,才能克服侥幸心理,才能自觉的约束自己遵章守纪。
遵章守纪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的形成既有技术方面的作用,也有法治方面的作用;既有文化方面的作用,又有管理方面的作用;既需要个人的努力,又需要群体帮助;既需要干部对工人进行指导,也需要工人对干部进行监督。可见,贯彻遵章守纪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项涉及面很大的系统工程。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措施,杜绝习惯性违章现象。
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遵章守纪系统工程中的“硬件”部分,企业必须建立起严明的、可操作性的安全作业规章及劳动安全纪律的实施组织体制。也就是不仅要建立完善工人遵章守纪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管理干部遵章守纪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落在实处。
企业内部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建议按照职工生产责任的轻重,企业奖励向生产一线倾斜、向高风险工种倾斜,使其责、权、利实现统一,从而激发职工热爱生产岗位。与此同时应建立完善企业风险抵押制度,通过实行严格的奖惩,把“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原则强化成工人和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为。
2、完善企业的教育培训制度
教育培训制度应包括职工安全规章、纪律的内容教育及实施训练。以及遵章守纪的意识能力教育及在生产中实施培养。要求对新上岗的工人和干部要进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考试,达不到要求就不能上岗;已上岗了的工人和干部出现违章违纪者,按照违章管理考核办法需下岗重新学习,考核合格后才能再上岗;
3、营造企业安全生产氛围
反习惯性违章需要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生产氛围,企业要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构筑起企业的安全第一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强化全体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使每名工人和干部都能自觉的用安全第一的生产思想、安全第一的技术能力、安全第一的生产指挥原则、安全第一的协作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
建立班组、车间以及企业内部的对作业现场违章违纪进行检查、评比、公布制度,设立违章违纪曝光栏,定期公布违章行为,在企业内部制造一种遵章守纪光荣,违章违纪可耻的环境,形成强有力[:请记住我站域名/]的群众监督机制。
4、加强班组安全管理
企业组织中班组是企业活动的基础单元,现代工业生产及管理本身就是集体配合作业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作业的内容又是与大生产系统紧密相关的,是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成败,每一道工序的成败,都将干扰集体的作业安全,他的不安全行为暴露在集体面前,自然会引起集体的反对和劝阻。这种反对和劝阻既是一种控制力,又是一种自觉性的推动力。为了充分发挥这种自发的班组监控力量,在生产中可以有组织的建立起明确的互控机制,以提高这种互控效果。下面将通过调研收集到的,认为有借鉴意义的一些管理方法提出供探讨。
(1)班组成员轮流安全值周方法
班组成员轮流值周是一种民主管理,调动集体成员责任感的方法,也是一种培育集体成员安全意识,实现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班组成员轮流值周,就是班组的所有成员,依次分别轮流担任一周的班组安全员,在每天班组会上由轮值员进行几分钟的班组成员遵章守纪讲评与自查互查相结合的群查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班组成员有违章违纪行为时,班组安全轮值员应立即提出纠正意见,情况严重的,造成事故险兆的,应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讨论,提高认识,找出原因,订出措施,吸取教训,防微杜渐。
(2)班组设立安全监督岗方法
生产班组在现场施工作业时,由于作业面广,企业、车间以及班组的安全管理人员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每一个生产现场,班组长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照顾到每一名工人。如何建立班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__供电局变电 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在班组设立安全监督岗,根据班组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范围,在班组工作成员中,挑选3-4名综合技术素质过硬的员工作为班组安全监督岗的成员,确保在班组的生产作业现场都有一名安全监督员,具体负责规范班组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
(3)班长担任班组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班长既是班组生产安全管理员,又是班组安全作业监督员,作为班长要做到:使班组中每一个成员都了解本班组工作的性质及危险因素,本班组工作现场的危险性因素,每一个成员都掌握事故的防范及事故中的减灾救援技术。与此同时,建立起小组中每个成员与班长遵章守纪联保制度,班长违章违纪全班联罚,班组中有一人违章违纪班长联罚。
(4)班组安全学习制度
定期举行班组安全学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班组安全学习会上,可以将本周班组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具体分析违章违纪的发生过程及发生的状况。或者有针对性将别人的事故事例组织进行学习,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从中汲取别人教训,警示自己。有的单位的班组安全学习,采用领导干部分片包干班组,不定期参加班组的安全学习的办法值得借鉴学习推广。
5、加强车间安全管理
车间是企业生产中具有独立生产功能的系统,也是企业安全管理中具有独立功能的系统,工人及干部遵章守纪是车间安全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车间管理工作中,对工人及干部遵章守纪是车间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加强车间安全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建立车间违章违纪信息搜集制度及方法
车间建立起违章违纪信息搜集制度及方法,查处违章违纪不仅是安全监察部门的“专利”,车间处于生产一线对生产中的违章违纪行为接触最直接。违章违纪的信息搜集方法主要要点是充分发挥车间一级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采用每天巡查和重点巡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对于检查次数必须有明确规定及检查结果的记录备案供分析。
(2)建立违章违纪信息分析制度及方法
车间建立违章违纪信息分析制度的目的是找出本车间违章违纪的发生规律及原因,为制定本车间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收集的违章违纪信息是动态的,每日都有变化,对信息的分析判断是动态的、及时的。因此,这种分析应是各级生产及安全管理干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违章违纪信息分析主要是宏观态势分析和微观结构分析。宏观态势分析在于分析违章违纪发生的特点及分布规律和原因分析,为制定遵章守纪的措施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微观结构分析在于详细的分解每一个班组以至每一个工种(特别是违章违纪频率较高和造成事故险兆的班组及工种)发生违章违纪的原因结构。才能有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3)建立消除违章违纪行为控制制度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