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综合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综合笔记

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得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转变。为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所急需的“新金融”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面临的紧要任务。然而,目前高校的“金融学”课程更多强调的是传统金融理论,与现代互联网金融相脱节且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势必会发生重大变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提供应用型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证券、银行、保险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用所学知识思考金融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能在传统金融机构和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非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融资、投资、理财规划、综合金融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依托传统金融理论,知识框架及内容体系上不能与现代金融发展有效衔接,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数字经济等尚未成体系纳入教学内容中,未与时代紧密衔接。同时,教师师也没有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自我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认知,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狭隘,大大削弱其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无法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二)多样化教学方法难以落实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即“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看”的模式。虽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教学改革,众多优质“慕课”“微课”以及智慧树、超星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涌现,也使得“金融学”课程中引入“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但因上课时长限制、学生人数较多等多种原因,导致大多数高校依然依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三)实践操作落后甚至缺失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之一是在授课中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必不可少,才可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然而,一方面国内缺乏较为成熟的金融学应用型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某些高校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及相关配套软件方面不完备,最终使得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另外,专业教师也缺乏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工作实践经验,金融实务操作及实践能力并不强,难以引导学生实践。(四)考核方式不完善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培养人才的标准。目前国内大学课程考核多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加权平均综合测算,其中试卷成绩占比更大,这种考核方式会使部分学生出现期末突击、“搭便车”的情况。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应用型”是教学标准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而把期末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缺乏过程考核、实践操作能力考评,与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的不符,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金融学是一门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首先,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包含最新金融形态的“金融学”教材,同时还可以利用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构建课程资源模块、教材资源模块、案例资源模块等辅助教材和辅助资料进行参考。其次,教师不但要强化现有金融学知识;而且要要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知,在课程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新理论和新创新;同时也要求教师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及时了解最新的金融业态,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更加专业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二)优化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金融学教师应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实体课堂教学。一方面,通过微信、QQ、钉钉等软件,搭建“金融学”线上学习与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金融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进行改革,由传统“教”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采取“启发+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交流探讨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另外,还要大幅度增加金融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金融问题,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三)提升实践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只有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技能,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应对这残酷的社会竞争,让学生毕业即就业。首先,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引入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并及时更新系统,如商行模拟教学软件、股票模拟交易软件等。通过模拟实操,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省内、国内外的学科竞赛,如金融知识竞赛、“工行杯”大学生金融创意大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1],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提高业务操作能力,避免教学脱离实际。同时,也让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四)科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此目标导向为原则建立的考核机制,必须打破以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并避免平时成绩流于形式,同时要公正合理的测定。平时成绩除日常出勤、作业笔记、课堂测试外,还要增加课堂互动、团队项目任务汇报、专题讨论、阶段性测试等形式的过程性考核;其次,期末成绩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试卷、论文、调查报告、金融产品设计等。若采用考试形式,则题目结构应弱化纯记忆性知识点,适当增加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题型。再次,将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范畴,包括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

四、“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以哈尔滨金融学院2020级、2021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相关数据为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采用新的考核方式进行“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一)教学活动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在传统“金融学”课程体系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知识,如货币与货币制度中加入数字货币、虚拟货币、互联网支付等;信用与利率中加入大数据征信、网贷、LPR等;金融市场引入金融网销平台及金融创新产品等;金融监管中融入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教学方法。采用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及成果展示,课后巩固及拓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还提高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同时利用雨课堂记录出勤、作业及测试。实践教学。运用商业银行模拟软件进行柜面业务实操演练;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分批次去校企合作的银行参观。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1[5]。图1多元化考核体系(二)教学效果评价平时学习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学期内学生出勤率高达95%;作业完成率达到100%;从课堂测试参与度100%,通过雨课堂平台统计出错率获得学生不懂、难理解的知识点,并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小组项目汇报一方面给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末成绩。首先,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卷面100%的及格率且试卷平均分高于2020年前金融学专业学生,说明了“金融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其次,综合运用能力上,情景模拟操作提高了学生们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塑造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金融学”课程最终成绩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看,金融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确有提升,彼此间差距也在缩减。另外,新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总结

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2

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教材就是这一环节的起始。目前在选择专业教材方面,任课的专业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因此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任课专业教师在选择版本方面主观性比较大。一旦更换教师后,面临是否淘汰原定教材、是否另选版本等问题,选择余地较小。致使选用教材及版本的变动较小。有部分经典教材又没有后续版本,跟不上金融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也有发生[3]。因此,从教材选择这一环节就应当体现出求新,求发展的观点,不能贪图备课方便,不想更换新、优教材。这方面可通过如下建议来推进:①引进多家出版社,通过出版社介绍对口书籍,申领样书以备使用,这样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吸收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为更好的选择教材提供途径。教材的使用,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国内的教材,要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本土教材的水平,同时,金融学领域,要不断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行纯英文原版教材,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②鼓励教师编纂教材,对自己的专业、自己讲授的内容更加清晰,同时自编教材也有助于教师后期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笔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编写内部自己使用的教材。

2从教师反馈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是主体。就教学含义的实质而言,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这个教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核心就是“人”,需要以人为本。目前高校教学反馈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反馈,但是教师自身作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于教学的反馈途径较少。这主要体现在:①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较少,只能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答疑和作业环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有反应、课后会参与答疑和讨论的只是部分学生,教师对其他学生了解较少。甚至只能通过导员来间接接触,直接交流情况较为少见。②教师对于学生反馈情况了解不及时,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通过层层环节才能转到任课教师手中,时效性较差。对此,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教育以及最新兴起的“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致,从而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从实验教学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从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应该联系到金融业行业背景,密切关注金融业改革动态和各种发展变化,不断推进金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此,金融学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加大了力度,并将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①建立金融实验室,购入了丰富的金融数据库资源,与强大的硬件资源一起,为学生实验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金融专业相关软件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对金融专业各个领域的知识,并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金融学专业与实际金融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在金融实验室中,通过先进的硬件资源,及时准确的传输资本市场的实时动态数据,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模拟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证券分析能力。每年的模拟炒股大赛,不但吸引本专业同学,还吸引外专业乃至其他学校同学参加。保险软件引入多项真实案例,丰富同学们的保险知识,并锻炼他们开发险种的能力。理财软件使得同学们能够分析个人理财情况,并出具相关理财报告。②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在多门课程中,新增了实验环节,使得同学们了解了课堂内容如何实际应用,并亲自动手操作,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并促使同学们课下进一步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实验环节,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原始创造力,金融学对学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实验,可以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推演逻辑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③在四周的教学实践环节,用整块的时间对同学进行某方面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训环节虽然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但为了突出与现实接轨的特色,保证了综合业务实训的模拟仿真性好、实用性强。实训的内容与做法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设置了“真实”的岗位和流程,设计严格执行“真实”的制度、规范、条例的方法,准备各类“真实性”的软件、数据、资料、合同、点钞纸等等。通过设计灵活的场景和要求,由学生自主的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训练任务。

4结论

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3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三)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进程网络通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而言,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教学、市场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市场运作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信息化不仅是对新技术与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根本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在信息化环境下,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瞬时传递,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知识传递的路径,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动态。当代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挖掘、运用、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运用科学方法从复杂的金融市场捕捉有效信息。

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4

根据作者近几年对我国部分高校有关金融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发现许多高校已经明确认识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采取了一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多数高校对专业英语的课程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亟待解决。(一)课程定位不够明晰金融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外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和金融行业的涉外服务发展,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直到现在,许多高校对这门课的定位并不十分清晰。这门课程刚刚开设的时候,人们对这门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往往认为通用英语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金融知识,就算是金融英语了。由于刚开始接触金融英语,人们认识差别,使得对金融英语这门课程到底如何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金融英语课程建设发展缓慢,金融英语教学质量不高。随着对外开放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加深,人们的认识以及金融英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定位依然不够清晰、不够准确。(二)教授金融融英语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是否拥有一支英语水平高、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教授金融英语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金融学的专业教师。这些老师的金融专业知识非常丰富,可是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却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口语、听力及书写能力薄弱,而这往往正是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急需提高的方面;另一种情况是教授金融英语的老师来自公共英语老师。这些教师英语功底深厚、教法娴熟,可是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培训,更没有在企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知识,所以在教授金融英语时,所讲授的知识不够专业化、系统化,只能讲述一些肤浅表面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也学了一些凌乱的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也不够系统,在日后的工作中很难应对实际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高校金融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三)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在金融英语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过于守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对一些词语进行讲解,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是就词汇论词汇,作为学习者一方来说,只是记笔记,学单词,没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没有语境的设置。这种沿用多少年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方法手段不受学生欢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自得其乐,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整堂金融英语的教学,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听,被动学,难以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在实际金融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金融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更新观念,想出对策,采取手段,确实提高高级金融人才的国际金融服务水平,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力。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明确课程定位,重视专业英语教育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对人才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英语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专业英语是学生在提高自己的基础英语基础上,逐步过渡到英语的应用,是从语言学习提升到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层面上。专业英语侧重英语的综合的应用及相关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巩固提高已有的语言基础、语言技能及语言的熟练运用程度。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能力训练课,也不是只是讲授专门知识的专业课,而是语言能力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因此,我们在做课程定位的时候,就必须明确专业课程是区别于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课程。金融英语的教学目标是要“以训练学生涉外金融服务实践为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应该确保每周不少于两学时,金融英语课程的开设不能少于两个学期,并且应该在第五学期开设。否则的话,总课时量过少,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二)加强金融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能力高等院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首先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如何教授英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程应由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有精通英语的教师担任。如何培养这样的教师呢?高校除了适当引进这样的人才,也可以让英语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或者有出国经历的专业教师担任,并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对金融英语教师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其次就是针对英语教学法、英语学习心理学、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高校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对这类教师的补助,稳定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级的金融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三)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已掌握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且要做到在大学期间不能偏离这个教学重点。因此,在教授金融英语课时,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科学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口语、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在专业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可采用“比较教学法”。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专业英语涉及到各科的专业知识,它在词汇、术语、文体等方面都有其特点。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将基础英语中所学的知识与金融英语对比,找出其特殊性,提高学生金融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另外,通过比较教学法,使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5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一、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因此,金融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特别是外语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上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也更显缺乏。如何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善于外语交流、交际的外资业务实用型人才,是我们金融高职院校的紧迫任务,更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改变目前高职英语滞后的现状,就必须广泛了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问题:一方面是个人对英语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对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对英语的需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涉外业务增多,金融行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开设金融英语课程显得十分必要。 “金融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从提出到今天仅仅只有20余年,作为现在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就不少大学的情况看,这门课的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在当前愈来愈重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讨论这门新兴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 金融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金融英语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其定位一直并不明确。20世纪80年代,这门课程刚刚起步,人们的认识还大多模糊。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着诸多误区,这门课程的“前途”不被看好,课程建设根本得不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有关教材也不断推向市场,但是,其定位在实践中却不断摇摆,尤其是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加以明确,从而造成许多院校“金融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开设的是传统的财经英语,“贸易”专业开设的是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却被搁置在一边。进入21世纪,虽然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金融英语的课程地位却仍不明确。这门课程似乎可有可无,一会儿作必修课开,一会儿作选修课开,开课时间也不固定,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根本未开这门课。

(二)内容陈旧,缺乏金融业的前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金融英语内容已显过时。现行的大多数金融英语教材多是从国内外其他书刊上取材,但由于受到资料来源的限制,内容涉及的多是十几年前乃至几十年前的金融业务,所体现的仍是“小金融”的理念,令学习者不免有“隔世之感”。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金融的转型和创新此起彼伏,新术语、新概念、新理论、新业务层出不穷,这些新成果应该而且必须及时反映到教科书中去。遗憾的是,金融英语方面的绝大多数教材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方法的呆板是金融英语课程建设中的通病。一般而言,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师讲解一些词汇短语,分析个别难句,布置课后练习,学者边听讲边作笔记,课后翻书做练习”这一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时量等方面的影响,没有课堂讨论,缺乏模拟演练,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而且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一直被拒之门外。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第一,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置学习者于被动地位,满足不了他们的“参与”需求,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第二,视听资料和教学手段的缺乏阻碍了学习者视野的开阔和对知识信息的快速接受与消化。第三,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结果势必造成惰性的膨胀,不利于增强学习意识,不利于培养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提升学习力。

三、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一) 定位课程发展

金融英语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是英语语言教学领域新崛起的分支学科,又是英语与金融业、金融学和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者需要达到在不断发展的金融业使用英语的目的。金融英语是培养造就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虽然它在我国的教学和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目前我国金融业急需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熟练掌握从事金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必将激发广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从而掀起学习热潮。

(二) 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

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作用,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促使学习者树立新的观念。帮助学习者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发展媒介,计算机网络、多(下转59页)(上接40页)媒体、专业内容网络、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堂等,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翔实、地道的金融英语学习资料,而且可以充分照顾到学习者的多层智力倾向和认知风格差异,强化个性化学习,突出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使学习者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度。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从依赖老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信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不断以创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和观点去熏陶学习者,通过让他们独自探索和相互交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课程目标的激励作用。课程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如果目标定得合理,其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意识,促进学习者个体内知识能力和外化知识能力的培养等。

(三)推行新的英语教师培养模式

专业英语阶段的关键是要有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为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外语知识,有出色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还要有其他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阶段英语课应由英语教师担任,专业课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外语教师视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辅助。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新专业,因此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专业教师师资队伍。

(四)利用现代教学技能进行教学

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非常符合外语教学的特征。当专业课教学用新的教学软件展出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它是外语教学及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教学改革是推动学校教学创新的最重要手段,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微观环境来看,语言是信息的承载体,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当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21世纪,语言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中不仅没有削弱其作用,相反却无不时时处处地体现其变化的特征,凸现其在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交流时发挥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语言变化态势,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变化潮流。

四、结语

高职高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针对金融行业的具体岗位要求,结合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金融领域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毕业生,为社会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依托金融行业特征的高职英语能力本位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1535004)

参考文献:

[1] Robert T. Kiyosak,i Sharon L. Lechter・

Rich Dad , PoorDad[M]. Published

byWarner Books, New York, 1997,1998:

74-105.

[2] Ian Mackenzie・ FinancialEnglish [M ].

Published by Thomson Learning,2002:

3-6.

[3] 徐宪光.商务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1: 1-2.

[4] 周仕东,郑长龙.当代西方综合理科课

程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

究, 2002, (8): 30-34.

[5]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33-35.

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6

关键词: 金融课程 双语教学 内外一体化教学

一、课程教学的“元素配比”问题

金融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名词很多,包括概念、理论或是实务流程。为了使受教学生能听懂并消化吸收,笔者根据本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信息反馈及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应合理“配餐”施教。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实践和大量的金融资讯,仅靠具体、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以及仅有教材单一学习资源,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为此,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强化课后自修内容的指导。

通过按照典型性、系统性、适用性原则剪裁和设计课堂授课内容,应在课堂内外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较多增加专业术语、理论及实务流程的通俗化、形象化PPT、WORD与优化板书展示,辅助以精选VCR视频与筛选及有机嵌入相关金融教学案例分析、模仿练习等课程一体化教学材料,着力于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复习,便于受教者对专业知识的及时下载和保存,并“全天候”具体认知、反复揣摩,由此促使学生既可以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提高对教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财经知识面,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便捷的学习条件对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改善,从而切实把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应用分析水平。否则,难免因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法单一导致授课流于空谈。这就客观上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如我院2012年编撰金融保险教学案例集)[1]。这有利于缩短受教学生从学校“校门”到银行“行门”的空间与时间距离,使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今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为社会服务。

针对金融类课程不同的开设对象,应按专业学习目的需要与学时长短,具体设计和建构不同的教学内容(我院一直定期讨论、修订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课堂精选“食材”与课后业余“小灶”元素配比,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内容配比,以及理论知识与实务案例内容配比,教学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执笔板书配比,学术规范用语与时下流行元素配比,等等。

二、课程教学的“贴心构造”问题

课程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主导者是该课程所有教师及其所属专业教学团队,而具体课程教学与授课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应该是教师个体[2]。教师如何教学并与学生达到“和谐共处”甚或“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过程应予合理设计,起点要适中。

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又需正视课堂外教学互动。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内容新知教学,又需关注课堂于始于终两端时间的内容安排与方法运用。例如,在金融课程“IPS”(全称International Payments and Settlements,国际支付与结算)双语教学中,笔者在对新课前和新课终阶段把控上创新性利用网络平台资源,通过下载播放的精短专业视频并结合PPT、板书、点评等多样方式,予以扼要回顾上期旧识和总结本期新知,穿插疑难点提示或提问互动,借以提高学习兴趣与厘清内容结构及疑难点。出于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认知,P者采用英文的课程教材和英文课件(PPT)及英文讲稿(主要专业术语加注中文对照),并先后上传至博客空间和QQ课程教学群的文件中。课堂上使用英语案例、英语问答,以及各章使用英文布置作业和测验。在讲解环节,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法,着重使学生能听懂、能理解所讲授的专业内容[3]。试想,如果盲目地“追求时髦”,要求学生过多使用全英语作答,学习目标与要求定得过高,超出了学生的英文水准和专业理解能力,则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势必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追求英语学习(力求听懂单词和句子结构),另一部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力求领会掌握),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二)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多管齐下,要注重师生的互动。

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教学模式,都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也不例外[4]。如果是非双语教学,互动技巧还是比较多的,师生沟通起来很容易。但怎样在双语教学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因为双语教学借助外国语言来传授学科知识,所以双语教师有必要构思教学过程的互动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构建现代信息条件下“视、听、动”三维立体课堂。

1.运用一定的体语与口语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于双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加大对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及提高听力能力的要求,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记笔记和听懂老师的英语授课方面有困难。如果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经常脱节,教师又不加以引导,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思维就会脱离课堂。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构思一个被学生普遍接受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中的体语是指教师利用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演示等,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外语的意义。

2.提醒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做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的获取欲望。在讲新内容之前,给学生一个“引子”,借以回顾相关知识,这对双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接受新内容时,需要较快地进入两种环境:一是语言环境(在此指英语),二是学科知识环境。如果不能很快进入,学生理解速度就会与教师讲解速度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先提醒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使之更快进入环境,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3.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督促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回答问题,不仅师生能互动起来,而且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不安,羞于张口,到后来的踊跃参加,积极发言,会逐渐适应这种模式;当学生发言出现犯难或偷懒情绪,企图以母语来取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哪怕是用几个关键词或近义词来表达意思。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之树立信心,逐步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积极适应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

4.精挑细选专业优质教学视频片段,既能观摩名家名师课堂讲授内容、授课艺术,又能通过横向比较,利于取长补短,开阔本校师生的视野。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激励思考。通过分享式或交流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开放的比较视角下多方面了解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而要保证课程教学的效率,就需将播放内容及其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把英语作为课堂教与学媒介语言的目标。为此,笔者在课堂上特意采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名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影像进行选择性播放、间歇性引导,由于借鉴性很强,有效补充或延续了课堂讲授内容,多媒体片段播放间歇予以设问和讨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投入均成效明显。

三、课程教学的“延伸拓展”问题

作为金融课程教学“流程预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新环节,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恰当运用到金融课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中,有助于克服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目前高校教学中依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5]。笔者认为,本轮次课堂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下一轮次授课的翻版,而应当在课后需要“两个跟进”: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网络)交流,另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总结――不仅要在有限的课堂既定学时内精讲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广阔的课外时空中,从开放性、探究性、新颖性等多个维度来延伸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IPS双语课程新近借助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积极引导和运用以“自学、自测、自评”为主要教学特征的“三自法”来延续和完成课外继续教学活动,以便系统培养和持续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课程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后者直面学生,时空有限,教学信息传达路径简捷、高效,并得以实时观察学生即时反应和易于贴近学生内心世界;前者外延更加宽阔,时空自由,可以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需要尤其是研究性学习、钻研给予持续性的分层次满足。从传统教学过程及其成效来看,学生的学习收获以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局限于课堂学习效率,相形之下,如今得益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推行,自主学习的空间被打开,学生们的学习模式得以较大转变,不再止步于课堂45分钟的“聚焦”。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不应囿于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讲授完成便一走了之,理当“以学生橹行摹保课程教学主动从时空有限的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广阔的互联网大平台上。

例如,笔者曾在“国际结算概述”部分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外辅助材料的协调配合:一是在课上“开宗明义”,先英文展示该部分授课计划、学习要求,继而紧密结合金融学原理讲述国际结算的史实沿革、发展影响及其趋势变化,并适时辅之以实物图片、视频问答与学界动态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设法寻求“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关注、争鸣,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在脑海里能够留下深刻印记,以免在课堂上“虚掷光阴”;二是在课后“对症下药”,在授课班级的本课程双语教学专用平台上提供相应的课程电子讲义提纲与知识要点、教学精选视频部分与相关讨论问题,以及“文献选读”“同学作品”等扩充性学习与学术研究资料;此外,还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学术性“网络资源”等。从该课程近年教学体验与受教学生信息反馈两方面调查情况来看,IPS双语课程教学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任森春,黄华继.金融与保险教学案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货币金融学”本科教学及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8-30.

[3]忠.金融专业本科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北方经贸,2007(4):127-129.

[4]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