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计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设计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设计要求

机电设计要求范文1

[关键词]带式输送机 线路设计 驱动装置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030-01

带式输送机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理论上计算选出合适的输送机部件。其中包括输送带的类型和带宽选择、带式输送机线路初步设计、滚筒的选择、电动机、软起动装置的选择等。

一.带式输关机的特点及用途

1.1 带式输送机的特点

带式输送机是输送能力最大的连续输送机械之一。其结构简单、运行平稳、运转可靠、能耗低、对环境污染小、便于集中控制和实现自动化、管理维护方便,在连续装载条件下可实现连续运输。

1.2 常用带式输送机用途

通用带式输送机是一种固定式带式输送机。其特点是托辊安装在固定的机架上,由型钢做成的机架固定在底板或地基上,整个机身成刚性结构。因此它被广泛的用于设备服务年限长,地基平整稳定的场所。例如,煤矿地面生产系统、洗煤厂、井下主要运输大巷、港口、发电厂等生产地点。该种输送机应用十分普遍,现已形成系列产品如TD62、TD75、DTⅡ等。

1.3 带式输送机的动态设计

带式输送机的运输能力和输送距离是所有其他输送设备无法比拟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努力发展和完善带式输送机技术。对大中型带式输送机采用动态设计方法,通常采用的静态设计方法没有考虑输送带的粘弹性问题,因而输送机的起动与制动过程中会在输送带中产生冲击波,冲击波引起的输送带动张力要比正常运行的最大张力大10多倍,它直接关系着输送带的强度、接头强度、滚筒、传动装置和联接件的设计强度,然而研究可控的起动装置和制动装置来减小动张力便成为动态设计的根本所在。

二.带式输送机的初步设计

2.1 输送带运行速度的选择

带速是输送机的重要参数,通常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

(1)长距离、大运量的输送机可选择高带速;

(2)倾角大、运距短的输送机带速宜小;

(3)下运比上运带式输送机带速低;

(4)粒度大、磨琢性大、易粉碎和易起尘的物料宜选用较低带速;

(5)卸料车卸料时带速不宜超过2.5m/s,犁式卸料器卸料时,不宜超过2m/s;

(6)输送成件物品时,带速不得超过1.25m/s。

2.2 带宽的确定

满足设计运输能力的带宽

=式(2.1)

式中Q――设计运输能力,t/h;

――满足设计运输能力的输送带宽度,m;

K――物料断面系数;

――输送带运行速度,m/s;

――物料的散状密度,t/m3;

――倾角系数。

2.3 输送线路初步设计

由驱动装置的型式、数量和安装位置,拉紧装置的形式和安装位置初步确定机头、机尾布置。装卸位置及形式,清扫装置的类型及位置的确定等相关内容确定输送机的布置。简图如图1:

2.4 输送带强度校核

计算安全系数来校核输送带强度:

可知该输送带的选择符合要求。

2.5 计算滚筒牵引力与电动机功率

由于满载工作下电动机的运行状态,有可能是电动状态也可能是发电状态,所以在牵引力和功率计算上有区别。尤其应注意各种阻力的正方向和正常发电状态及空载电动状态下的功率验算。电动机备用功率一般按15%-20%考虑。

(1)传动滚筒的主轴牵引力:

式(2.11)

(2)选择电动机

电动机功率由于主轴牵引力为负值所以电机处于发电状态(传动效率为)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最常用的电动机是三相笼型电动机,其次是三相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只有个别情况下才采用支流电动机。

目前,我国已经生产出最新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它是一般用途的全封闭自扇冷三相笼型电动机,功率等级和安装尺寸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英文缩写为IEC)标准。它与被替代的JO2、JO3系列相比较具有高效、节能、起动转矩大、性能好、噪音低、震动小可靠性高等优点。YB系列三相电动机派生的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它除了有Y系列电动机的优点外,还有隔爆结构先进,使用可靠等优点。相应替代了BJO2和BJO3系列电动机。

2.6 软启动装置的选择

实现带式输送机的最佳性能和最长寿命,必须要求驱动系统具有较好的力矩-速度控制功能或可控起动功能。软启动技术是改善带式输送机启动条件的主要手段。软启动技术是在一定的启动时间内,控制启动加速度,确保带式输送机按所要求的加速度曲线平稳启动达到额定的运行速度,同时使电机的启动电流和输送带的启动张力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1)目前采用的软启动方式有:

机械软启动:液力耦合器、液体粘性软启动;

机电软启动:可变速直流启动、绕线转子电机驱动,CST;

电气软启动:可控硅软启动、变频器、PSI系列固态降压软启动。

(2)由电动机自身特性克制,电动机直接启动时会产生很大的启动电流,从而对电网的冲击很大;而在电动机和减速器之间加液体粘性可控软启动装置则会大大改善电动机的启动性能,从而延长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三.带式输送机的保护

与水平或上运带式输送机相比,下运带式输送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倾斜分力的存在更容易出现故障。因此,应安装相应的保护装置,避免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带式输送机的保护装置可以用来保护机械系统正常的工作,防止各种事故发生,对带式输送机安全可靠地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式输送机常用的保护装置有:打滑、撕带、跑偏、超速、烟雾、堆煤、自动防尘、灭火大保护装置。

结束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煤矿企业对带式输送机有了更多的需求。它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结构简单、运行平稳、运转可靠、能耗低等要求;还要充分地考虑降低噪音、减少污染、易管理、维护方便、投入少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技术设计人员针对运输要求合理地选择带式输送机,其中包括输送带的类型和带宽、滚筒、电动机、软起动装置的选择等。

参考文献

[1] 于岩,李维坚.运输机械设计.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机电设计要求范文2

[关键词]给排水管线 设计重点 设计工艺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05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中给排水工程无处不在,城市的雨量和生活水对给排水系统的压力较大,如果给排水中的管线设计不够恰当,会造成洪涝灾害,直接影响经济损失和民生安全[1]。因此应重视给排水的设计,分析其工艺,充分发挥其作用,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给排水管线设计的重点

(一)防洪排涝的设计。在城市给排水中,防洪排涝是工程的重点。在针对防洪排涝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内洪和外洪两方面,内洪应以排出储蓄为主,外洪应以预防控制为主,例如设置修建防洪堤坝和水库等。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中,不能以“涝”设计概念,只应考虑到排除雨水和滞留水的问题。所以,为了提高对防洪排涝的认识,可以形象的称之为排内洪和防外洪。

最基本的排洪设施有:在滞留洪水区域加设雨水泵或者地面抬高。山区地区因其洪水来的快退的也快,就可以采用地面抬高的措施。另外,还可以在严重的局部进行抽排措施。而城市的排水一般针对短时间的暴雨水量,控制暴雨时间段一般设置在5-120min,取样标准根据年最大值考虑。所以,在对防洪排涝进行规划时,要考虑排水和排洪重现期的衔接,全面考虑城市洪流区域面积和其重要性,确定其排洪的重现期。

(二)管道的连接和流速的设计。城市街道布置污水主要干管管道是在小区规划确定前布置的,不能确定排水点具置,所以在设计时,每隔一定距离就会在干管上接出连接管,以便旁水支管能与干管衔接。确定连接管间的距离标准是根据实际使用的要求,要避免连接管和其他的管线起冲突。在进行排水管设计使用局部增大和调节跌水井的方法时,保证断面水不减少和不造成排水影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倒吸虹缸。设计中,污水管道的流水最小要达到0.6m/s,如果水管的起点处达不到要求,污水管应做0.003的坡度设计,管道的直径最小达到300mm,如果管道的坡度达不到要求,可适当的降低要求,但必须进行防淤和清淤处理[2]。

(三)处理污水方法的设计。处理城市污水时,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以往的污水处理都是采用的集中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成本低、效率高,能保证污水的处理质量,但随时间推移,这种处理方式的缺点不断明显,主要有:第一,泵站多,能源消耗大;第二,投资管网的金额大,越往下游的管径越大,投资增加;第三,不能就近的利用水资源。针对这些问题,污水的处理已经开始BOT的方式进行,此种方式可以对污水就近分散处理,节约了管线的投入,降低了成本,是未来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二、给排水管线的设计工艺

(一)注重前期的准备工作。给排水的管线根据专业分为:生活/生产给水管、消防给水管、废水管、污水管等,生活给水管还可以细分为高区和低区给水[3]。各种给水管的专业不同,设计和施工部门也就不同,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减少各类的关系碰撞,必须对前期的管线规划工作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详细的设计,使各类管线按各自的设计位置敷设,避免后期施工的混乱和返工现象。

另外,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应大量收集相关区域的管网资料,准确详细的资料对管道设计方案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了解历史管线的敷设位置、控制点的标高、管径的大小、供水的压力等,以此确定合适管道设计的埋设深度、供水方式和排水方向。

(二)优化互联管网。在进行给水网设计时,对已经确定的管线下组合配比水力参数和管径大小,合理分配整个管网的流量。用优化算法优化管道的设计管径,根据实际的城市情况,分布、组合供水区域。为降低给排水系统的成本费用,用不同的压力进行范围性供水,目前的系统中主要采用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纯属规划优化算法。

在城市给水系统的规划中,对水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首先,预测好需水量,综合考虑市政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牧业用水和江河流域的生态流量等因素。预测工业用水使用多用用地指标和万元工业产值法进行设计,但因产业发展迅速,工业的设备不断的更新,这两种方法都会带来偏差。区域供水主要是针对城镇的居民用水质量,对地下水进行开发控制,置换水源,改良水质,以防重复建设,保证供水的集约化发展。

(三)设计管线工艺。设计管线的人员应在设计图上标注出管道基础、预埋预留位置、标高和管径[4]。竖向设计时,保证管线不会出现因受外部的荷载影响产生损害的现象,冬季施工时管道不会出现冻结崩裂的情况,管道覆盖土层要根据管材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承受压力,以免压坏管线导致损毁。设计中的定线一般采用1:500地形图,实际操作中,影响较小的管道可以减低净距离,例如,给水管和热水管的规定水平距离是1.5m,但在采用良好质量管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其管道间的水平距离。住宅小区设计给水时,要适应物业管理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施工水平进行合理的设计,深入了解设计使用的管线、接头的性能作用,标记出注意事项。如在管线竖向设计出现矛盾时,不能弯曲管道,遵循支管避让主管道、压力管避让重力管、管径小的避让管径大的原则。

(四)地域差别的工艺。在进行管线设计时,不仅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规范标准外,还应结合管线所在地的有关资料和习惯,综合两者,设计才能更合理优化。例如北方和南方的给排水管线设计就因气候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北方气候冷温度低,管道易被冻结。按国家设计规范,生活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不高于冰冻线0.15m,覆盖土深度大于0.3m。但在实际的设计中,结合北方当地实际冻土深度2.1m的情况,将排水管标高定在覆盖土的2m深度。

(五)地下管道安装。因有些给排水管道安装在地下,因此应注重安装前的设计工艺。因安装地下管道时需要先挖掘适合管道的地道线路,设计时综合考量线路的走向和经过地,要留够足余的挖掘空间,使管道能顺利敷设。根据实际的地下开挖情况选择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挖掘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方案进行,同时应保证挖掘技术符合要求,确保管线设计线路的底部夯实,防止敷设管道时产生塌陷损害经济和安全。管道敷设时,还应注重设置防腐层,防止管道的过度损毁,最后还应设计密封管道的两端,避免杂物进入堵毁管道。

(六)沉降因素的考虑。城市排水管线的敷设中,有些地方会出现沉降的情况,为了保证管线的安全,不仅要按规定的设计方法、标准进行,还要考虑沉降因素的情况处置。例如,某城市地势平缓,中间有条从北向南的大河,经过现场的考察,施工地容易出现沉降情况,最大值可能达到250mm,当管线穿过隔堤,容易造成破口,所以必须大量减少管线穿过隔堤的数量。为了减少沉降差异,可以在管道的隔堤上下游设置伸缩量为300mm的柔性接口;为了防止沉降情况出现的倒流,可以在第一个检查井设置300mm的跌水,过渡段设置短管衔接;为了清淤可以设置沉泥井。管材和接口尽量选择柔性管材材料,给水管道和消防管道使用HDPE复合管,排水管使用UPVC管。

结束语

给排水管线设计是给排水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给排水系统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在管网的敷设中就会失去合理性。在设计给排水管线时,应考虑多方的因素,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对问题进行预测,作出合理的规划,为后期的施工提供质量和经济的保证,为人居环境和城市建设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宁霞,陶义.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线施工工艺分析[J].科技资讯,2009,27:246.

[2] 孙颖.如何敷设住宅给排水管线及其设计方法[J].门窗,2014,04:271+276.

[3] 王贵哲.市政给排水管线施工工艺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279.

[4] 刘勇.探讨市政给排水管线施工工艺[J].科技致富向导,2014,18:155+218.

机电设计要求范文3

【关键词】超高支模;支撑与模板;搭设;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一期工程)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大稳村,位于广东省罗非鱼研究所内,场地北侧紧靠市南路。主要建筑使用功能为办公。

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4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224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3679平方米、半地下室建筑面积2187平方米。地上:8、5、4层,1号楼带1层半地下室停车库,2、3号楼带1层半地下室种苗车间,4、5、6号楼带1层半地下室停车库。

其中2#楼和3#楼结构一样,每栋楼的东西两边为独立单体,中间由钢结构连廊连接,在中间部位连廊顶部18.3米处为屋面花架,屋面花架为混凝土结构,根据结构特点要搭设约18米高的超高支模才能进行屋面花架的施工。最大梁截面尺寸为475mm×700mm,跨度为4.9米,建筑面积约37平方米,支撑基础为±0.00结构板(2#楼与3#楼建筑结构均相同)。本文根据实际工程特点介绍超高支模搭设的要求及控制要点。(见图1、图2、图3、图4)

2 超高支模的搭设要求及控制要点

2.1 施工顺序

放出轴线及梁位置线,定好水平控制标高梁板顶架安装在可调顶托上铺设梁底主次龙骨梁底模及侧模安装在可调顶托上铺设板底主次龙骨楼板模板安装

支撑系统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组合而成。梁模板支撑的顶架采用垂直于梁轴线的布置方式,板模板支撑时采用平行于板短向而布置,并根据梁底及板底的高度组合拼装。

梁和楼板的脚手架跨距和间距应按实际荷载经设计确定。

2.2 支撑架搭设

2.2.1 安装顺序

图3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系统安装顺序:

底座布置放纵横水平扫地杆自角部起依次向两边竖立底层立杆,底端与水平扫地杆扣接固定,固定底层杆前应校核立杆的垂直度,每个方向装设立杆后,随即装设第二层水平加固杆与立杆扣接固定,校核立杆和水平杆符合要求后,按40-60N.m力矩用扳手拧紧扣件螺栓按上述要求依次延伸搭设直至第一步架完成,再全面检查一遍构架质量,确保构架质量要求后再进行第二步水平杆安装…随后按搭设进程及时装设剪刀撑。

2.2.2 支撑系统搭设要求

(1)支撑搭设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按本施工方案要求向施工管理人员及工人班组进行详细安全技术交底,并签字确认。

(2)对钢管、配件进行检查和验收,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钢管及配件。

(3)对工作面进行清理干净,不得有杂物。

(4)根据扣件钢管支撑平面布置图要求放线定位,先弹出钢管立杆位置线,垫板、底座安放位置要准确,搭设时可采用逐排和通层搭设的方法,并应随搭随设扫地杆水平纵横加固杆。

(5)立杆底座,在砼面垫80mm×80mm木方或木垫板。

(6)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水平杆与立杆扣接牢固,纵横扫地杆离地面高度不大于200mm,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7)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9m×0.9m~ 1.2m×1.2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4跨(且不大于5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4跨;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6m×0.6m~0.9m×0.9m(含0.6m×0.6m,0.9m×0.9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跨(且不小于3m),应有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5跨;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4m×0.4m~0.6m×0.6m(含0.4m×0.4m,0.6m×0.6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3m~3.2m应有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3m~3.2m。

(8)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应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当支撑高度超过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支撑架,扫地杆的设置层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至假体底平面距离与水平剪刀撑间距不宜超过6m,剪刀撑宽度应为3m~5m。

(9)竖向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应为45°~60°,水平剪刀撑与支架纵(或横)向夹角应为45°~60°。

(10)脚手架立杆的垂直度控制,立杆的全高绝对偏差50mm,在脚手架高度段H内,立杆偏差的相对值小于H/600。

(11)水平杆的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水平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在同步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的错开距离大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跨段的1/3。

(12)立杆可调托座应根据支撑高度调节,但是螺杆伸出长度不宜超过300mm,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

(13)立杆、水平杆及剪刀撑的布置应严格按要求布置。

(14)模板承重架应与已浇注的砼墙或柱作为拉结节点,增强整体稳定性。

(15)模板支架搭设完成后,必须先自检,再通知公司相关主管部门检查合格后,经过监理、质监站验收通过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模板安装

2.3.1 搭设前准备

(1)梁底、梁侧模采用18mm胶合板,梁底平板模铺设在横枋木上,横枋搁置在顶托木上。

(2)楼板模采用18mm胶合板,板底横枋采用80×80mm木枋,顶托宜采用Φ48.3×3.6mm双钢管/80×80mm双木防。

(3)模板的安装顺序如下:柱钢筋验收柱模板立杆顶托横楞梁底模梁侧模横楞楼板底模。

(4)模板存放时,必须满足地区条件所要求的自稳角。模板存放在施工楼层上,应有可靠的防倾倒措施。两块模板应采用板面对板面的存放方法,长期存放应将模板联成整体。对没有支撑或自稳角不足的模板,应存放在专用的堆放架上,或者平卧堆放,严禁靠放到其他模板或构件上,以防下脚滑移倾翻伤人。

2.3.2 梁模板的安装

(1)梁、板模板安装顺序

模板安装顺序

模板定位、垂直度调整模板加固验收

(2)梁模板安装顺序及技术要点

①模板安装顺序

搭设和调平模板支架(包括安装水平拉杆和剪力撑)按标高铺梁底模板拉线找直绑扎梁钢筋安装垫块梁两侧模板调整模板

②技术要点

按设计要求起拱(跨度大于4m时,起拱0.2%),并注意梁的侧模包住底模,下面龙骨包仆侧模。

(3)楼板模板安装顺序及技术要点

①模板安装顺序

"满堂"脚手架主龙骨次龙骨柱头模板龙骨柱头模板、顶板模板拼装顶板内、外墙柱头模板龙骨模板调整验收进行下道工序

②技术要点

楼板模板当采用单块就位时,宜以每个铺设单元从四周先用阴角模板与墙、梁模板连接,然后向中央铺设,按设计要求起拱(跨度大于4m时,起拱0.2%),起拱部位为中间起拱,四周不起拱。

(4)柱模板安装顺序及技术要点

①模板安装顺序

搭设脚手架柱模就位安装安装柱模安没支撑固定柱模浇筑混凝土拆除脚手架、模板清理模板

②技术要点

板块与板块竖向接缝处理,做成企口式拼接,然后加柱箍、支撑体系将柱固定。

3 超高支模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3.1 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

3.2 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并不致发生不允许的下沉和变形。

3.3 构造简单、装拆方便,便于后继工序的施工。

3.4 模板内侧要平整,接缝严密,接缝不应漏浆。

3.5 模板的设计、制作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应规定。配制木模板尺寸时,要考虑模板拼装接合的需要,适当加长或缩短某一部位长度。

3.6 模板应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等工艺要求。

3.7 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当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路长度的1/1000~3/1000。

3.8 采取分层分段支模的方法,安装上层模板及其支架应满足下列要求: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支撑;上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下层支架的立柱,并铺设垫板;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均不得遗漏,安装必须牢固,位置准确;注意控制模板安装的偏差。

3.9 模板工程完成后要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轴线位置、相邻标高关系、几何尺寸、形状、垂直度等,并仔细检查各构件是否牢固,经质安员、技术员复核合格后方能浇筑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派专人经常检查。如发现变形、松动等现象,应及时修整牢固。

3.10 模板安装和预埋件、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模板及其支架必须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正确。

4 结束语

上述工程,经严格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经相关权威部门进行严格的检查,认为质量达至优良,已通过验收。为确保整个工程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电设计要求范文4

一、电化教育的硬件要求

过去的电化教育主要是“新三室”的建设,即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的建设,而如今的学校电化教育建设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与网络运用开发上。如学校计算机局域网与互联网、校园广播电视网、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虚拟课堂、高档电教设备的有效应用与开发则是当今电化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任务及目标。一所合格的学校在电化教育的硬件装备上必须拥有完全能满足全校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有一定规模的、有一定档次的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功能电教室;拥有校园局域网、互联网、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电视网;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多媒体资源库及多媒体阅览室;更要有数量可观的高档电教设备,同时还要培养出懂电教技术与热爱电教工作的教师。因此要求我们教育的领导者,要站在教育未来发展的较高点上关注电化教育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级各类学校电化教育发展达标细则,下拨专门购置电教硬件资金,督促、检查学校电教工作;我们的各级学校要重视电化教育,加强管理,加大投资,加大使用率;我们的教师,特别是电教工作者,更是要学好专业知识与技术,加大课堂教学整合力度,成为新一代的多面手教育者。

二、电化教育的设计原则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真正做到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为提高教育服务,需要在进行电化教育设计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原理,也要遵循电化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体现出电化教育技术的特点。电化教育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很多,归纳起来,核心的有以下几条。

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指教学的内容各部分的有机组合。电化教育中,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要将这些部分较好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良好的系统,并给予较好的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是有区别的,因此电化教育也应视特点而变化,在设计中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做到教学形式与功能的―体化,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2,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电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形式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接触,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以根据课堂情况改变自己的授课形式和内容,但在电化教育中,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一机器一学生。在这种形式中,教师与学生并不直接接触,这样就会出现人机矛盾和师生矛盾。教师听不到学生的建议,学生认为教师不在面前而不专心听课,丢失电化教育的意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电化教育时,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问题,教师不能以传统面授形式授课,如何能保持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学生看到教师不在课堂,如何消除他们心理中“这不是正规上课”的心态,让学生严肃认真对待电教课。考虑了这些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人机矛盾、师生矛盾,也有利于解决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之间的矛盾。

3,多媒体组合的优化原则。电化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幻灯、录相、语音教学及电视教学等,各种形式有各自的特征,不能忽视,也不能相互混淆和取代。在设计电化教育课时,要将媒体特有教授内容的特征结合起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又具有较强视觉效果的实验课不应采用录音的形式,而语音练习以及一些文科教学,可以适当不用画面,这样既满足教学要求,又做到经济实惠。

4,及时反馈的原则。在电化教育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机器相互隔离,就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反馈是控制系统的枢纽部分,如果反馈中断,系统失去调节,就可能失去控制。在电化教育中。教师、机器和学生的相互协调是通过反馈完成的,因此。要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反馈,以便调整教学中设计不合理的部分。有许多电化教育的内容是预先制作好的,修改较困难,这样就更加需要电教的设计过程有反馈地进行和完成。

5,时间性原则。教学安排是具有科学性的,排课必须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生理特点而定。一般而言,电化教育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不能有一丝松懈,不然。就接不上教师的思路。相比之下,学生的精神紧张度和疲劳程度较传统的课堂教学高。根据这一特点,电化教育课,尤其是内容较深的理科课,在排课时应尽量放前,以免学生精力不济,影响教学效果。

电化教育的设计不仅仅包括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设计,而且还包括授课的安排和时机的设计。

机电设计要求范文5

关键词:嵌岩桩;设计要点;质量;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large diameter pile embedded in the process of rock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key points, and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Keywords: rock-socketed pile;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因其施工简单、直径较大、入土较深、承载力较高等特点,现如今普遍的适用于建筑行业,例如应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桥梁、港工及重型构筑物的基础中。使建筑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大直径嵌岩桩设计一般规定及要求

本文所讨论的嵌岩桩,是指桩端嵌入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基岩中的桩,其桩端岩体能取样进行单轴抗压试验。嵌岩桩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小,群桩效应低的特点,是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之一。

2.1嵌岩桩的承载力计算

嵌岩桩的承载力必须从不同受力情况分析考虑,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状态进行计算 ,这样分析的数据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嵌岩桩应分别按照桩身内部结构强度和地基对桩的支撑情况进行分析计算。

2.1.1 桩基承载力计算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9条规定,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

Quk=Qsk+Qrk

其中:Qsk=uΣqsikli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rk=ζrfrkAp为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标准值;

qsik为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

frk 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ζr 为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与嵌岩深径比hr/d、岩石软硬程度和成桩工艺有关。

2.1.2 桩身强度计算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8.2.1条规定受压桩应进行桩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公式为:N≤ψcfcAps +0.9f’yA’s ,桩身承载力与混凝土强度fc、桩身截面面积Aps ,纵向主筋强度及面积f’yA’s以及成桩工艺系数ψc 有关。

2.2嵌岩桩设计要求

(1)桩平面布置原则:

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筒体采用群桩时,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桩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筒体外缘1倍板厚范围之内;应使上部筒体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重合,并使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力均匀布置;在纵横墙交叉处都应布桩,门洞口下面不宜布桩。

(2)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判断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与破坏特性与长径比,覆盖土层性质,嵌岩段的岩性和成桩工艺有关。

对于桩周为坚硬土层的较长桩(一般L/D≥10时)受荷后,桩身弹性压缩量较大,桩间土相对位移量较大,侧阻得以较好发挥,此时端阻只占桩总承载能力的一部分,可称为端承摩擦桩。对于穿过软土层嵌入硬质基岩中短而粗(L/D<10)的桩由于桩底基岩强度很高,桩底位移很小,桩身位移也不大,此时,桩周土体发挥极限侧阻所需相对位移尚未达到,桩侧阻力无法充分发挥,而硬质基岩所需极限位移能够达到,使桩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嵌岩桩称为端承桩。

此外,成桩工艺对嵌岩的承载性能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钻(冲)孔成桩过程中,孔底总会残留一部分沉渣形成可压缩性“软垫”,“软垫”的压缩增大了嵌岩桩桩体与岩(土)体的 位移,使桩侧(桩身和嵌岩段)阻力得以充分发挥。增大了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极限位移。使 嵌岩桩表现更多的摩擦桩性状。人工挖孔的嵌岩桩由于人工清底,在“干”作业情况一般无 “软垫”现象,其承载性状只与地质条件和桩几何尺寸有关。

(3)嵌岩桩的勘查及检测要求

根据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详勘阶段勘探点的间距为10~50m(地基复杂情况下取小值),控制性钻孔宜为钻孔总数的1/3~1 /2,钻孔深度应达到桩端以下3~5倍桩径处,应查明溶洞、溶槽、溶沟和石笋等分布情况。施工阶段应逐孔进行超前钻,探明下卧层的地质情况。

施工完成的工程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验和竖向承载力检验。桩身完整性检验可采用声波法、钻孔抽芯法或动测法进行检测。竖向承载力检验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现场条件可采用原位静载试验或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标准详见《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设计时应仔细研究判别岩土勘查报告所提供的如基岩的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相关参数,从而确定正确的参数取值。

(4)桩身强度及质量要求

嵌岩桩的桩径应根据上部结构布置、荷载、地质参数、施工技术及经济性的因素综合考虑。嵌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对于潜入倾斜的完整和较完整岩的全断面深度不宜小于0.4d且不小于0.5m;对于嵌入平整、完整的坚硬岩和较硬岩的深度不宜小于0.2d且不应小于0.2m。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水下灌注应≥C30),桩身配筋率宜大于0.8%,桩身宜通长配筋,配筋要求详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大直径嵌岩钻孔灌注桩现场质量控制

本文主要就机械钻孔灌注桩角度说明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钻孔灌注桩主要有三个过程:钻孔、下笼、灌注。

3.1钻孔

现如今嵌岩灌注桩的钻进主要是冲击钻进,有的时候时工作时上部土层钻进可以采用旋挖、回转钻进工艺但是桩底嵌岩掘进时大都采用冲击钻进的方法,以上的两种工艺的相互结合称为接力钻进。运用冲击钻进成孔主要有六大控制因素:定位、钻进、泥浆、入岩、终孔、清孔。

(1)定位

要根据图纸在现场放点,固定其位置,以免碰撞使其移动位置。护桩做好后开始埋设钻进护筒,护筒使用钢质并且厚度较厚,以防埋入地下放生变形。之后开始进行钻进。

(2)钻进

冲击钻进过程中主要有两项指标要严格把握:垂直度、孔径。垂直度控制一直是一个难点,在冲击钻进的过程中应频繁的检测钻孔的垂直度。一般钻进5~10米时测量一次,当测量时自锤头钢丝绳处吊下一个重锤,当钻孔垂直时,测斜仪吊绳与吊锤线是平行的,如果两者有角度则说明钻孔有偏位,需要重新进行钻进。当遇到孤石层情况时,一般采用小冲程应对岩体强度不同及因岩面平整度等原因造成的偏孔,快频率钻进,当有偏位时,要向孔内回填硬性的花岗岩或者钢砂,当孔与高处岩面水平时停止填充。然后重新冲击钻进,像这样反复直到钻透这个地方的孤石。当钻透孤石层后,检验孔径和倾斜度情况。如果这个地方的底层的倾斜角度较大,则需要进行回填硬性岩石或钢砂进行纠偏处理。

(3)泥浆

泥浆对钻进速度和钻孔质量非常重要,在冲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泥浆具有三种作用:平衡孔内压力、携带钻屑、护壁。泥浆具有8项指标:相对密度、粘度、含沙率、胶体率、失水率、泥皮厚、静切力、酸碱度。

(4)入岩

嵌岩灌注桩证明入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控制过程,往往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前期的勘探难免有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在持力岩层出现较小的地方,如果不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深度进行入岩,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现场的岩样及钻进情况和钻进记录分析来确定如何入岩。判断入岩的方法,吊放钻头的钢丝绳在锤击时抖动剧烈,且左右无规则摆动,钻头冲程小,提起钻头时,钻头边缘钻齿磨损成圆弧型,站在空口附近有明显的震动感。

(5)终孔

通过分析入岩标高,结合桩长,钻到设计的深度后,就可以开始终孔的工作,一次终孔时泥浆比重不能太小。并下放探孔器进行检验,探孔器要下入孔内,并上下反复活动。终孔完成之后,便开始进行二次清孔的工作。

(6)清孔

清孔可分一次清孔和二次清孔。清孔时应注意的很多,清孔时不应过早地稀释泥浆,而应加快泥浆的循环,待测定泥浆指标接近规范指标时,才可稀释。如果导管下放的时间较长时,应同时进行泥浆循环,来确保泥浆的悬浮性。

3.2下放钢筋笼

(1)底部倒角

下放钢筋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刮破泥皮导致塌孔事故,为了避免这一事故,在钢筋笼的制作过程中要提前将钢筋笼的底部钢筋向内做一个倒角,这样会巧妙的解决这一问题。

(2)保护层垫块个数

按照要求每平米灌注桩的保护层个数不少于4个并且成梅花型布置。在笼的底部要单独伸出两根钢筋其长度为5-10cm,以此来控制钢筋笼底部的保护层厚度。

(3)声测管的安装

声测管安装时,声测管的底部在安装时要超过钢筋笼的长度,使声测管深入到钻孔底部的岩面。在下放钢筋笼的过程中要下放一节就要在一节声测管中注满水,并保证接头处不渗漏,必要时要用胶带缠住。下放口完成后还要有一步,是在孔口处用管帽或木塞封住,留待以后检测。

3.3灌注

在二次清孔完成之后,要立即进行灌注,不能等待过长的时间,如果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塌孔危险和沉渣累积等现象。钻孔灌注桩采用水下灌注工艺。

水下灌注混凝土要求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易性。水下灌注主要有四个控制要点:首盘量、连续性、导管埋深、灌注高度。

(1)首盘量

为了减少提升导管时挂钢筋笼的情况,大都采用丝扣连接的形式导管连接而不使用法兰连接。当在水下灌注混凝土时要使用密封导管,要密封导管连接处使用橡胶圈。初次灌注需要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水密实验,在水压不小于孔内水深的1.3倍情况下进行水密实验,水压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最大压力的1.3倍。水密实验合格后,才允许使用该导管。在水下浇注过程中,要保证首次灌注量要将导管埋住1米以上。

(2)灌注连续性

导管下放的深度有严格的要求,距离孔底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如果距离孔底太近会使钢筋笼上浮,太远则容易导致首盘量封不住导管,距孔底40cm左右即可。使用止水球塞或盖板封住料斗在导管的顶部与导管的连接,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开始灌注,待料斗内混凝土装满后,启动卷扬机将盖板拉起,立即将混凝土灌入孔内,大量的泥浆从孔口处大量泛出,泥浆泛出速度越迅猛说明灌注效果越好,当孔底沉渣被冲起越多,孔底越干净。灌注一定保连续性,间断时间不可以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若间隔达到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以上,则该桩即可判断为断桩,需要重新开孔。

(3)导管埋深

灌注过程中要随时测量灌注的深度,做好灌注记录,保证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深在2~6m为宜,每一次都要仔细测量核算导管的埋深度然后拆除导管,如果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会造成孔内事故。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将孔内返出的泥浆清理运走,这样可以防止因泥浆淤积时导致桩身夹泥而出现断桩现象。

(4)灌注高度

要捞取混凝土的样本使灌注预计达到设计桩顶标高,下入一个捞样筒,若渣样里含有大量的碎石且与混凝土的骨料碎石成分相同说明已经浇注到设计标高,若渣样里多是混凝土浆则说明混凝土面还没有达到设计标高处。

4结语:

大直径嵌岩桩的设计过程复杂并且需要严谨的态度。钻孔灌注桩是一项既复杂又隐蔽工程,各施工环节不可缺少,每个环节紧密连接,以上都需要在过程中加强控制。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机电设计要求范文6

关键词:航空摄影;像控点;无人机;空中三角测量

如今社会随着电子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利用科技电子成果也极为盛行,小型的无人机遥控飞机就是其中流行的电子产品。以前只是航模爱好者作为游戏玩,而今小型无人机应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上开始多了起来。由于小型无人机在续航时间长,飞行品质好等方面有点突出,所以运用于工作上很方便,尤其是航空摄影测量。在航测中小型无人机有着很大的发展情景,特别是在我们山区有的地方要进行测量特别困难,就得应用航空摄影测量,航摄能为测绘工作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死角”,为测绘工作者带来既方便又快捷的作业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效率高,高精度的测绘成果。小型无人机低空航摄测量是指采用在航空器(无人机)上安装航空摄影仪,按照航高设计、要求的地面分辨率、影像重叠度等2000万像素以上框幅式数码相机和无人驾驶由遥控器操控的超轻型固定翼飞行、三角翼飞行器、滑翔伞、直升机等飞行平台进行航空摄影的系统。航空摄影是按照一定比例尺和重叠度获取指定范围内的数据和影像。即使是地面严格水平,飞行时姿态极为稳定,但是航空摄影的对象是地球表面,而地球表面又有跌宕起伏的地区,所以航空摄影这种方法所获取的影像是倾斜的。多数情况下航摄影像上的目标物体也会因像片倾斜而产生变形或像点位移,由此引起的像点位移称为像片上投影差。投影差的特点:越是靠近像片边缘,投影差越大,像片中地面底点投影差最小或没有,地面点起伏大或是目标高度越高点,投影差越大。由于山区地形比较复杂,有可能存在投影差比较严重,但是由于有的地区人工测绘作业特别困难,所以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在这个数字化社会比较盛行,是一个新型行业发展。

作为航空摄影测量在山区测量工作流行,但是精度上有可能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成果获国家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对获取的航拍的影像进行控制测量,影像控制测量是直接用于测图定向的像片控制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工作,也可以在测区内实地测定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空中三角测量是利用航摄像片与所摄目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根据少量像片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计算出待求点的高程值、平面位置以及像片的外方位元素的一种测量方法。像控点是航空摄影测量空三加密和数字化成图精度保障的基础,其位置的设计、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定精度,直接影响到内业成图的精度。现在将山地测区像控点外业的选择要求分析。

山区像控点一般分为按航摄基线分或区域网两种。

1 像控点位置选择的基本要求

像片所选像控点的位置距像片边缘要大于1cm或1.5cm。像片上像控点要距离各类标志,如框标标志、压平线、片号等不应小于1cm。在规范中像控点应分布在航向旁向重叠中线附近和至少三度重叠以上,距离方位线要大于3cm或4.5cm。上下相邻区域控制网间公用点的点位布设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方位线不小于5cm。

2 野外像控点的目标选择

(1)像控点必须是影像位置可以明确辨认的目标点,并且能满足地形测量通视良好,交会图形理想等要求。实地选点时要选择明显目标点,即野外的实地位置和像片的影像位置都可以明确辨认的点,以免内业方便判读。

(2)山区像控点较理想的明显目标是近于直角而且两者高度又近于水平的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地物拐角上,特别是固定的田角和道路交叉点经常作为优先选点的理想目标。

(3)若在成片的平房区选择像控点时,建议优先选择房角或墙角,并且最好要选择房屋北面的几个角(因为受摄影时光照的影响,在立体模型上北边的房角或墙角比较清晰,易在立体里切准),高程要以顶(上)部高程为准。

(4)在成片的楼群区域选点时,建议可优先选在墙角、门卫房、花坛拐角或道路斑马线

直角处。其中在选择斑马线做为目标点时,要考虑选点现状是否和摄影时一致,若摄影时间距选点时间间隔较长,不建议选择此目标,因为斑马线现状易发生变化。

(5)在建筑物稀少地区选点时,建议优先考虑桥、涵、里程碑等。在小比例尺测图时,当以坟头作为点位时,要考虑摄影时间与选点时间是否间隔太长,如果太长坟头点位高程易发生变化。

(6)像控点点位选择注意:不能选择在建筑中地物上;不能选择周围高的建筑物或植被遮挡地方;不能选择弧形的田角;不能选择弧形的田角;不能选择大的地物中间(如石头);不能选择不固定的地物;不能选择墙或房下面的角,内业不易转刺;不能选择田坎下,要选择田坎上方。

(7)野外控制点的目标选择是成图中一个的关键问题,工作要认真仔细,要反复查看地面目标和对照影像,经过反复比较选出最佳的明显目标。要实地与影像地物一致,易于判读正确。在野外选择目标物像控点时,通常以选择理想目标为准。

3 实地像控点标示

在水泥地上打入水泥钉作为标记,用红油漆画出10cm×10cm的方框,并在明显的地方标注点号;如为房角顶,必须在明显的地方标注点号,并用箭头指向房角顶;如在泥地上,必须打入木桩,并在明显的地方标注点号。

4 近(远)景相片的要求

近景相片必须体现RTK接收机在选取的目标上的具置。(摄影距离为2-6m)

远景相片必须明显的体现选取的目标与周围的景象(地物)的相互关系。(摄影距离为10m以上)。

5 像控点成果上交

刺点草图的选点处选于荒草地边线与小路的边线相交处,内业转刺时,此点位就必须点在外业点位的选点处。

成果文件要保证每一个点位刺点草图,点位照片和坐标文件的点号命名一致,点位要清晰明确,优先选择在地面上布点,刺点草图说明描述准确详细,远景点位照片要具有方位性,尽量以10~30m距离拍远景照,要把点位全貌拍下,以便于内业转刺。为内业提供测区项目所需的坐标系。

6 结束语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逐渐应用于各种测绘项目中,这就要求根据测量技术应用相应的加密措施。根据项目要求和作业区实际情况,从摄区的自然地理情况,技术设备情况情况,飞行空域概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佳方案,并对各种加密措施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合理、有效的加密方法,选择相应的像控布点方法,运用前沿技术,不断完善航空摄影测量的加密措施,像控点的布设,实现高精度、高准确度的航空测量。

参考文献

[1]姚丰.现代航空摄影测量加密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4(24):157-158.

[2]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何继峥,杨朝辉.基于航空摄影测量的数字化测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3).

[4]王佩贤,吉长东.像控点布设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