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专业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专业技能

金融专业技能范文1

一、“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概述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由“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组成,分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如图)。

二、“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与证券专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从“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具体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应用数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用英语、应用写作、社交口才、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体育等课程。

2.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

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按照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设置课程。下面以我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1)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主要包括金融专业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货币金融学、会计电算化、证券基础知识、ERP沙盘演练等。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与实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保险原理与实务、证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专业核心能力(银行、证券、会计)考证培训。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3)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通过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以及专题讲座来实现。

(4)职业拓展能力课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经济法、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期货市场、金融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还包括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公共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

在“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全面推进“1231”课程建设,即建立“1”个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按照高职改革要求建立课程标准)、深化“2”个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模式改革)、做好“3”个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合格课程评价体系)。

1.2009年以来,本专业逐步完善“合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所有课程参照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以工作过程为线索重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等“3个设计”;要求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革。按照1:1比例加大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2.课程建设三步走首先,制定了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和评比,100%课程被评为合格课程。其次,有意识进行了优质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基础上,选取了《经济学基础》、《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作为优质课程培养对象。第三,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优质课程基础上,选取2~3门课程重点建设,争取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3.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采用行动引导型教学法,进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4.依据证券从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一线高管,制定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并把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

5.充分利用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实习基地,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道路,实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6.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的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

7.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标准,选用获奖或推荐教材,及时编写、整理与修订讲义、教案和课件;完善试卷(题)库建设等项工作。

8.突出实务性操作性课程,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9.建立课程小组制度。建立了《经济学基础》、《应用统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课程小组,设课程总负责人和学期负责人,加强课程建设。

四、“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问题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力争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金融类专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下两个问题。

金融专业技能范文2

【关键词】金融,职业能力,行业标准

一、选题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规划纲要》)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也进一步强调: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14年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根据国家及黑龙江省《规划纲要》的指引和领会总理讲话精神,确立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所以本项目将以行业标准为引领,探索高职金融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方法以及途径,构建金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实施到高职金融专业相关课程的建设。

二、应用前景

目前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专业出现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也要求各院校、各专业进行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目的在于使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契合专业人才的特点及成长规律,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期待,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保证人才质量。

三、对策研究

基于金融行业标准,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透视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明确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通过揭示金融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构建开放性、多样性、系统性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促进金融职业能力考核认证制度的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中,确定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的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具体岗位,梳理清晰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能力要求从而设置对应课程,真正实现金融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金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且向学生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发展,为黑龙江金融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金融人才,为振兴黑龙江金融产业做出贡献。

1.国家出台金融支持法规,确保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条件。主要从政府、行业组织、金融机构三方面着手。

2.搭建专业建设决策框架,提升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质量。政府强化统筹协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确保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一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借助其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二是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包含行业专家、企业名家、学院领导以及有影响力的企业,举办校企合作论坛,破解校企合作“瓶颈”问题,探讨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师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三是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依据行业岗位职责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监控教学质量,力争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师执教水平与行业岗位要求对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行业人员从业要求对接。

3.变革传统金融教学模式,强化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为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强化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

(1)更新教学理念。金融类专业应形成“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两个对接”(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对接)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丰富核心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以工作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一是“课证融通”,在教学内容里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岗位后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二是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3)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除了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任务驱动,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灵活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小组工作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实训法、情景教学法、学生实训比赛法等组织教学,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培养与岗位要求对接。这些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而学生自主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及决策等核心职业能力。

以全真型业务环境与业务流程为背景建立全真的“模拟理财公司”,满足学生理财分析与投资咨询业务的实训教学任务;与校外金融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订单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实施课程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实现全真化教学,在金融职业素养、金融文化礼仪、业务流程操作、业务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金融专业技能范文3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实践中,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措施使得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众多高等学校尤其是农林院校金融专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进入21世纪,受制于高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外部就业压力,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鼓励及纵向推动下,财经类专业(包含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目前各高校纷纷踏入并广泛摸索尝试的教学改革领域,并逐渐转化为各高校教育事业费的一个重点投向。然而,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和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有区别。既然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区别,那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子模块之一——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有所区别。我们查阅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方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国内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开展模式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没有多大区别。根据农林院校开设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极其需要构建适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的一种实践教学体系,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照搬其他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一个复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

一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盲目效仿其他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时,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即在行政评估以及外部市场压力下,如果没有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运行规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就很难总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与管理办法,从而既容易使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无从有效展开,又有可能造成农林院校有限资源的低效投入,因此构建一个周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根据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服务对象特点进行金融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复合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金融学专业人员偏少,高层次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随着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又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拥有金融技能的人才。而农林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其它综合性大学或者财经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一个合适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意义。在金融业日益开放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构建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确保稳定生源,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体现自身特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学校项目资金来源主要靠涉农的自然科学来争取,比如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等,因此,许多农林院校重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而轻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尚未做到完全匹配。这样,实验教学与原有的理论教学就不能有效匹配,使得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脱钩,学生从中收益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限制,学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二)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目前,多数农林院校对开放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认识不足:如仅把实践环节教学看成衣服与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实践教学实际应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来实施,突出其科学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另外,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进行规范布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想效果。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孤立,综合性不强。这样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而不能系统性、全面性地掌握专业技能。

(三)教学师资队伍资源不足,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

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满足金融专业教学要求,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数农林院校在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依赖教师的社会关系。另外,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忽视实践教学能力,将最后学位及毕业院校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少考察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多数年轻教师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工作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是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合二为一,没有明确的金融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现有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机考试一种方式,方法单调也不科学。学生们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不但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而在应对目前死记硬背的考试中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奖惩措施。“有没有专业技能是学生的事,跟教师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也影响了部分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农林院校应加大对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实践教学在培养机制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农林院校要要充分认识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大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的相关学科和自然学科均衡发展,使人文社科发展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另一个“轮子”,自少在实践教学环节是“双轮驱动,比翼双飞”。

(二)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金融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要加大对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环节的课程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专业技能培养全程化。从二年级分专业后就应该进行个人的未来发展规划引导;在接触过一些专业课程之后,就可以带领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上校内的专业能力培养,并辅以校外的实地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高层次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四)多元化进行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全过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一般侧重三大块:即主干专技术、应用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同时,根据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即实验课或实践课,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较为妥当,实践课在总评分数中的占比,可以因不同的专业而相异;对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与课程高度匹配的情况,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决定考核方式,或完成一件指定的项目工作,或撰写一份有应用参考价值的科研论文等等;对于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社会调查、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之类,可以采取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参考文献]

[1]姬便便,杜君楠.对农林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2(1):

[2]李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西部,2010(1)

[3]王斌,王秀芳,王建中.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与改革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6)

[4]张玉纯,戴序,徐扬.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金融专业技能范文4

关键词 PDP;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65-04

一、大学生PDP自我认知系统简介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对PDP(Personal Development Portfolio)的界定为[1]:个人发展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反映个体为了获得核心职业能力而选择的一系列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过程,以及反馈效果和评估过程。其实现模式专注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跟踪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动态形成过程,其视角是学生的个体角度。笔者曾到台湾高校考察交流,发现台湾部分高校已有比较成熟的PDP系统并应用于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对学生成长有非常有效的辅助、督促、引导作用。为了将PDP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试点,与深圳市浩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大学生PDP自我认知系统”。

在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体系中,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用能力(或称为可迁移能力)[2]。这些能力贯穿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是项目组设计PDP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当一个学生启动自己的PDP个人发展规划或者一个专业制定整个专业培养计划时,都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是目标制定、需求评估、职业规划的基础,是确定职业方向和专业学习方向的基础。不同阶段的自我认知还可以监督目标实施的进程,评估贯彻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质量,从而进行目标修订和调整。

自我认知系统将通过比较、逻辑分析、系统问卷调查、诊断活动等方法,通过创建自我识别文档、能力雷达图等形式,系统分析学生核心能力的实时状况。整个专业可以通过对参与学生的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专业的分析数据,指导专业人才目标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大学生PDP自我认知系统共分公告、个人设置、导读、PDP规划、能力测试、实训报告六个模块,其中PDP规划中又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PDP性格测试、心理测试三个子系统,目前相关模块均已上线投入使用。本文主要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置及相关测评结果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及测试情况

(一)测评系统情况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共有14道测试题,每道题的不同选项被赋予不同分值。14道题目各有侧重,按照素质的不同方面为六个组:职业了解程度(2题)、压力应对能力(3题)、学习能力(2题)、交流能力(2题)、专业技能(2题)、英语电脑能力(3题)。每位测试者测试完后,会得到一个总分以及对应的文字评价和建议。为了让测试者更加形象地了解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点,系统会将测试结果生成一个正六边形雷达图,如图1所示。

(二)本次系统测试总体情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共有3个年级383人,其中2016级117人,2015级135人,2014级131人。2016年10月~12月期间,各年级学生在专业实训室、教学楼机房等场所进行了测试,共有330人完成测试,占总人数的86.1%,其中2016级116人(99.1%),2015级91人(67.4%),2014级123人(93.8%)。测试前由工作人员对系统作简要介绍,并现场解答测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力求使测试客观、准确。

按照被测评者每个子指标的得分,以年级分类统计了总的平均分和子指标的平均分。此外,为了了解被测试者的得分差异程度,我们逐一计算了各年级每个对应指标的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变异系数=标准误差/均值。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生的个别指标出现数据缺失,为了不影响对其他指标数据的利用,本文采取学术界对问卷调查空缺数据的处理办法,即用该学生所在年级其他全体学生该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应填补,最终得到了完整的数据。相关统计结果详见表1。个人总得分上,2016~2014三个年级平均总分分别为50.33、55.25、56.57,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呈现递增趋势,大二和大三分别比大一增加9.78%和12.4%,说明学生的平均综合素质在持续提高,这也符合我们平时对学生教育培养的直观认识。

三、对测试结果的分指标分析

(一)专业技能结果分析

专业技能分为专业知识掌握的丰富程度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两个方面,其平均分值都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明显提高。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结果:一是在六项指标中,专业技能和职业了解两项是在学生入学前最为缺乏的,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专业技能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几乎为空白,因此,一旦获得比较规范的专业教育,专业技能便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在三个年级的安排上通常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规律,同时越往高年级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的需求越强烈,成功率也越高,因此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感越强。从本次测试的结果来看,专业技能也是W生综合素质得分随年级提高的最大拉动因素,因此要更合理地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及学生特点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多管齐下开展教学活动,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英语电脑能力结果分析

英语电脑能力主要分为电脑技能、英语应试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三个方面。电脑技能随年级持续提高趋势非常明显,大一比大二的分值增幅超过100%,这也符合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情况。由于电脑不是我国高考的必考科目,因此中学阶段学生对于电脑的学习通常是基础的。大学阶段,电脑使用已经明确为必修科目,且大量的作业、活动需要通过电脑辅助完成,因此电脑技能提升非常快。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随年级上升而提高,大二、大三比上一年级的增幅分别为6.8%和5.8%,幅度相对平缓。而变异系数上看,口语能力的变异系数随年级上升而上升,说明越往高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平均差距越大。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英语口语的提高是需要大量积累,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二是英语只需要达标就不影响毕业,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考虑到日后英语应用并不多,在英语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相较少,而部分学生可能有出国或毕业后到外企工作的打算,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多,最终使英语口语能力差异程度随年级提高而不断上升。英语应试能力大二最高,大一次之,大三最低,与我们的直观认识出入较大,也难以用金融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来解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项问题的设置上是以“你最近一次外语考试的成绩”作为标准所致,而学生所参考的“最近一次外语考试”难度可能差异较大。

(三)职业了解结果分析

在职业了解方面,主要分为学生对金融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以及与本专业毕业校友的接触数量两个子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大三学生比大一学生更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也跟毕业校友接触更多,分值分别高出6.6%和13.5%。两项指标的最高分值都出现在大二学生上,分别比大一高出14.4%和29.2%。究其原因,可能是金融专业所在学院曾经为目前大二的2015级举办过大型的校友系列讲座,其中由多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校友对就业、创业经历进行分享并与在校生交流,而大一、大三学生没有接受过该系列的讲座培训。经验表明,大学专业学习期间是否了解未来职业、行业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从本次测试结果看:一是大三学生对金融职业发展以及跟金融专业毕业校友的接触并不显著比大一学生多,说明在本专业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职业生涯教育及相关实践是缺乏的;二是如果前文对于大二学生对应分值较高的原因分析属实(大二学生多接受过一系列校友讲座),说明这一类的活动应该作为重点在日后的工作中加强。

(四)压力应对、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结果分析

在压力应对主指标方面,三个子指标的最高分值均在大一,其中解决困难的能力分值甚至随着年级上升而逐步下降。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两个主指标的最高分值也都是在大一,其中学习能力分值也呈现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虽然这两项主指标的子指标中“根据兴趣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最高值出现在大三,但仅分别比大一高出0.5%和1.4%,接近持平。

首先,第二大类三项主指标下的子指标评判都使用定性的标准,而非像前面第一大类主指标中有一些子指标采取定量方式评判。定性方式的优点是更直观,容易解读,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定量的问题;缺点是不同的人回答时参考的标准可能不一样,难以通过统计结果来反映客观情况。在第二大类主指标的一共7项子指标中,有5项最高分值都是出现在大一,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大一、大二、大三三个群体回答同样问题时候内心的标准不一样,年级越高的学生其主观标准也越高。

其次,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变化规律[3]。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呈现“U”形变化,具体表现为大一新生虽然人已经在大学校园和课堂,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小学、中学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在惯性驱使下身心状态仍然能表现为目标明确、积极进取的状态。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及大二,学生会越来越感受到衡量优秀与否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唯分数论,而是多元化的,且校内外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对于热衷于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又容易浅尝辄止,难以获得成就感。这时许多学生面临需要将原来笃信不疑的理念和标准推倒,重建自己的成长奋斗目标的问题,因此很容易出现迷茫和无所适从感,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本次测试中第二大类的7项子指标有5项最低分值出现在大二,可以充分反映这种情况。

第三,即使如前文分析所述,第二大类主指标受到学生主观标准不一样、心理成长规律的影响,但金融专业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获得感并没有随着年级增加而明显上升。本测试因没有定量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上述能力是否确实如分值反映那样,至少从获得感的角度,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无法让学生满意的。

四、启示与建议

(一)测试结果对金融专业学生教学教育工作的启示

第一,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能力中最容易在大学阶段获得快速提升的。紧密结合金融企业、行业、市场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按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扎实开展教学实践极为重要。第二,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识是弱项,通常不被重视,应当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行业企业学习、考察、实习的机会,为本专业在校生和毕业校友建立更多交流渠道,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路径更为明晰。第三,对比三个年级的数据可发现大学期间金融专业学生在压力应对、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核心能力方面的获得感不强。由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专业学习之外的,因此这一状况可能是整个学院、学校的普遍情况,需要全面深入反思各项学生培养相关工作和活动在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上的方式、方法、效果,找出问题的根源,调整人才培养方略,以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为导向细化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手法并落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对PDP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改进

由于本次测评是PDP系统开发后的第一次全面测试,反映出了不少问题需要改进。首先,系统从网址输入到开始答题的路径较长,界面不够友好,影响学生的使用体验,甚至还出现答题者在主指标切换过程中将子指标题目漏掉的情况,需要对其改进。第二,本次测试中使用的测试题定量测试偏少,定性测试偏多,容易受到被测试者主观标准不同的影响,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时给结果分析带来很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对测试题进行重新设计。第三,需要加强在学生中对PDP系统的宣传,并做好测试期间的学生组织工作,以获得更高的答题率和数据准确率。

(三)充分发挥PDP系统的动态跟踪、反馈、指导功能

本次测试是统一时间段,自上而下组织完成。在后续对PDP系统进行完善后,应当让学生自行不定期测试,比对前后的测试结果,发现自己的进步以及需要弥补的弱项。导师也通过系统动态跟踪学生素质的变化情况,调整学生教育培养相关计划和工作,更充分地发挥PDP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郑红梅.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9):84-86.

金融专业技能范文5

一、当前高职金融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

面对新形势,通过对高职金融专业目前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SWOT分析,认识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因素分析

1.适应行业发展需要。高职金融专业并非没有优势可言,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准确定位,满足金融行业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更接地气,适应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教学安排更匹配,特别是课程设置里增加毕业顶岗实习,把实习计入学时、学分,目的是实现与金融行业的零过度。

2.基本专业技能扎实。就业导向一直是高职所坚持的培养目标,金融专业也不例外。一是强调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教师必须对金融专业的最新动态时时把握,并把最新的金融信息展示到课堂与学生共享,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热点;二是强调学生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发挥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以实用性为原则,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一线工作人员。

3.就业定位准确。高职层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与金融本科、研究生不是竞争关系,不能以本科、研究生作为模板的简单地压缩或照葫芦画瓢,而要有自身的定位,即定位与基层一线业务岗位。

4.强调证书化制度。高职专业一直以来都有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考证课程,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以就业岗位所要求的执业能力、上岗能力为主线搭建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将金融行业的资格标准融入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当中;采取将考证、期末考核兼而有之的考核方式。高职金融也不例外,也在努力构建和实施证书化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提升高职金融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劣势因素分析

1.学历层次劣势。高职毕业生,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专科学历。金融专业的用人单位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重点院校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高职的专科层次金融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上就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

2.理论知识劣势。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较为系统等全方位掌握金融理论知识。而高职金融专业则偏重于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当然这有两个层次的教师队伍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另外,高等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大、设施条件好、学习环境好等,都让相比之下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在知识的掌握、环境的熏陶上处于劣势。

3.学习、思维能力劣势。对于就读高职的大学生,本身就是高考的相对失败者,其学习成绩、能力都比较差,思维比较狭窄。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对知识的接受,思维的创新上都比不能和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

(三)机遇分析

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当前职业教育正赶上了好时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各项改革、各项投入不断涌现到职业教育一线。这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下,高职金融专业的发展,将会再上一个新的高度。

2.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催生技能型人才需求。2013年开始,短短几年时间,“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金融行业的有识之士早已看到其趋势,传统行业也在积极扩展互联网业务。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传统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与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础技能型人才。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正是一次机遇。

(四)挑战分析

1.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金融人才供需矛盾共存。各高校的金融专业一直保持高入学率,毕业生人数不断递增,然而实体经济发展步入经济新常态,传统金融领域的就业人员也会加入到互联网金融就业市场竞争。市场接纳金融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应届毕业生相当有限。

2.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矛盾。高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对在金融行业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其看中的是金融行业体面的就业环境。但是现实的就业压力巨大,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最后也没能坚持下去。

3.专业技能方面。高职金融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都会参与了金融行业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考证获得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职业资格证书,对从事一线岗位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普通高校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考证和技能训练,并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了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培养,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趋势下的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所谓元年的启动开始,短短几年的时间,互联网金融从一个跨界行业逐渐成为主流金融的一大类,规模扩展迅速,同时也冲击了对传统金融行业。而我们广东作为国家改革的前言阵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不落后,横琴、前海金融创新综合实验区的设立,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涌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顺应时展的产物,它利用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随着网民的不断年轻化、大众化,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内容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着。随之而来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的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不但对传统金融行业形成了冲击,对给金融行业输送人才的高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转变。

(一)“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思维模式

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但互联网却是一个时髦的技术行业。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两者的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选择,这基于两个行业在本质上有同一性,都是流动性、融通性。互联网金融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联的资金流与信息流。“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在于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其中的一点是用户参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如果只从传统金融的角度去实施就会脱节;但如果全从互联网角度去体验,在金融的合规性、风险控制上可能又会存在问题。所以无论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背景或只是互联网背景,都存在局限。

(二)课程设置应适应互联网金融内涵发展

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再单一的以金融专业知识为主,要全方位叠加互联网专业知识。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源于传统的行业,从中不断繁衍出崭新的概念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而是需要增加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的相关课程,有效地将互联网与金融课程知识的相互融合,从而让高职学生在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掌握互联网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等能力。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交互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金融学生就业导向的转变

高职金融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长期处于劣势之中,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给高职金融专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金融专业必须要作出转变。需要更重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全方位的合作,达到双赢的局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模式。根据互联网企业对基层业务岗位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通过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来弥补高职金融专业师资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入校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培养,真正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通过对高职金融专业的SWOT分析,我们要清楚认识到高职金融专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积极面对机遇与挑战,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要求,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改革,开拓一条新的路径。

(一)培养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观念

在金融专业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与思维。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让学生时刻融入到互联网之中。这就要求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同时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业务一线的,能综合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赛、教、学的融合

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将技能竞赛与课程优化紧密结合,为课程设置优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技能竞赛规程反映了金融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技术标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改变教师讲的就业无用、就业有用的书本没讲的滞后状态。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高职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三)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学校与行业合作,成立互联网金融事务所,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与融合。提高社会服务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真实岗位之中,了解金融企业的基本流程,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采取定向订单的培养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入校开始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定位,真正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以金融产品营销为着力点,培养金融业务一线人才

高职金融专业不是本科金融的压缩饼干,不能照搬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以掌握金融理论和实践知识为着力点。而要从后端考虑,即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作为出发点。同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对金融业务一线岗位的迫切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养金融营销人才。

金融专业技能范文6

所谓的第二课堂教学,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科技、文化活动的总称[1]。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刚好与第二课堂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灵活的形式“契合”,因此,把第二课堂教学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经济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经济类专业学生应该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课程设计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的现象。因此,通过第二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第二课堂能延伸教学时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当前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时一般安排在32-48学时,只能向学生讲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经济学专业知识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仅利用课堂时间肯定不够,因此,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必修课程之外参加的各类有益活动,能增加教学时间,弥补课堂教学学时的不足。

2.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多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仍停留于理论部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死读书,过考试”,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缺乏足够锻炼。这与经济类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操练及技能竞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间搭建桥梁。

3.第二课堂能整合广泛资源,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大多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以实验室实验或模拟实习形式开展,缺少真实的实践项目,难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课堂能充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工作,同时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理论知识,这既锻炼了才干,又提高了专业技能。

二、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第二课堂的组织体制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第二课堂由团委、学生会、教务秘书以及各专业系主任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领导、策划和组织工作,负责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承担第二课堂的组织和保障职能。学生会和学生各社团负责第二课堂的文体活动、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术文化讲座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的具体实施。教务秘书和各专业负责人主要承担学生校外实践、专业实训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实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第二课堂的实现途径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设置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学生课内外的学习、生活及社会需要与兴趣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指导+实践创新”的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的活动化与实践活动专业化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专业水平高的综合教学体系。

1.第二课堂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专业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恰当地整合在一起,寻求课堂教学知识、大学生能动性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三者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的方式如下:第一,成立了“经济之声读书会”。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团支部成立的“经济之声读书会”是一个由爱好读书并有志在经济学及其交叉学科内有所作为的师生资源组成的社团组织。依托读书会,加强学生间、师生间思想交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第二,举办“经世济民”专业基本功大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经世济民”杯专业基本功大赛由4个院级大赛(国贸风韵、经济风云、三农动态、金融股市)组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主动实践运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三,参加各种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经济学院领导和专业课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挑战杯”创新计划大赛,并安排学院资深教授进行专业指导。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由专任教师督促和指导,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第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在大二后学院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在大学期间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检验、巩固和深化。同时了解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势和就业需要,增强就业择业竞争能力。

2.第二课堂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长江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学科优势,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层次不一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如下方式实现:(1)组织专业实训活动。在学生大二会利用学院商业银行实验室资源开展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业务流程的专业实训、在学生大三会利用学院钱龙金融学实验室开展投资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和外汇买卖业务的专业实训教学活动。(2)建立了校外实践与科研基地。学院利用校友资源在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荆州营业部和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荆州营业部建立了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暑假安排学生到理财、投资顾问、财务部门实习,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证券公司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情况,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表现优异的同学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就业。(3)成立了证券投资协会。每年证券投资协会和经济学院团总支会承办一次校级股评大赛,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证券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实际选股中,能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股市中,积累宝贵的理财知识,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意义深远。(4)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能通过系统地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3.第二课堂与综合素质拓展的结合。大学生除了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学生会每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强健体魄,历练心志。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室,以保护隐私的个体咨询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济学院每年的寝室文化节会举办以“爱舍?我型我宿”为主题的之明星寝室评选活动和寝室才艺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寓教育于活动中,经济学院团支部和学生会会设计各类主题的征文、座谈、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

1.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提高。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积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了适应社会的就业择业能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第二课堂教学资源最丰富的金融学专业,在研究生考试方面,2014年全院保送研究生共6人,其中4人是金融学专业学生。2014年全院毕业生中有24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金融学专业就有9人。在就业方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14年8月15日统计时达到95.31%,高出全院的平均就业率4.3个百分点,而且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中有2个学生因在长江证券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成绩表现优异,被长江证券荆州营业部直接聘用。

2.科研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经济学学院学生在专业刊物和会议论文集上公开发表13篇科技作品,2014年发表了27篇科技作品。2008年至2014年学院共获批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项,其中2012年获批了6个创新计划项目,其中4个校级,1个省级和1个国家级项目,2014年项目结题时1个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奖,1个获得省级优秀奖。2014年学院有9个学生的毕业生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个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