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金融学研究方法范文2
一、案例教学常规化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理论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利用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真实案例,讲解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及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汇率改革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又如: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在外汇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部分,案例教学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熟悉业务,胜任工作。
二、强化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通过模拟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模拟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在讲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实务操作内容时,如:套汇、套利、期货、期权等的交易知识,我们也可采取模拟交易教学。以三角套汇为例,我们可以模拟交易市场(虚拟现实市场),由学生观察交易市场的外汇行情变化,在三个模拟“地点”,同时下单进行外汇买卖套汇,最后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多次买卖操作计算其盈利,然后根据盈利额大小进行排名,亏损的亮“红灯”并要求其重新操作,计录前次失误原因,写出实习日记或总结。
2.条件许可的学校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在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如: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教师点评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外汇交易流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多元化
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社会实践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和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如:深入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或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参观实习,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熟悉“汇买、汇卖、中间价”的使用及我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直观的印象;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等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经济调研,加强学生对市场资料收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学会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用经济实践来说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聘请知名金融管理人员开展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论坛等,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缩短金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金融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适时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金融信息更新快、金融市场复杂多变,跨时空的网络正好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网络教学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更新快捷、互动性强、直观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优点,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情况,更多更快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的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利用浏览国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交易所网站、查看国际货币图样等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浏览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网站,参与国内外金融论坛的讨论,模拟金融交易,利用实时通讯工具(如ICQ、QQ)开展交流等方法,将有效拓展学习空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在讲外汇即期交易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某些银行公布的外汇实时行情,结合一些背景资料,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外币的走势做出预测;结合社会金融热点和难点,如“中国国际收支今后发展趋势”、“人民币升值”等,布置一些问题让其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点评,这无疑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考察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五、推进双语教学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国际金融》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专业术语、基本知识能规范表达,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理论阐述,能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国际金融的最新知识和时事动态,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业务操作能力。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6年教改课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RKJGY0604。]
参考文献:
[1]张 欣、赵红梅、王彤彦:《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经济师》,2003.12。
[2]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金融学研究方法范文3
1.教育目标
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金融学本科人才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本金融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能力培养要求等内容。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学校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教育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对相应的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体现着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事实上,教育模式服务于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因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方法采用的前提和依据。
2.教育课程体系
金融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全部课程体系及其结构和金融学课程体系及其结构两方面内容,是各种课程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衡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的指标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
3.教学方法
金融学本科教学方法,是指在金融学本科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方式,是用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构成这一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方式。
金融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大学教学资源所决定的课程体系安排的现实性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反过来决定了金融学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金融学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金融学专业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水平。
二 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统领的观点。各种观点的联系与区别主要集中在通才与专才,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与精英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的研究型人才)的争论上。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根据学生关于是毕业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可划分成两类: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打算工作的学生,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进行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方并未主导甚至是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并且关于金融学本科毕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问题分析上,我国主要是对外国经验进行描述而并未建立起符合自身国情的能力体系。总之,在金融学教育目标上,国外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而我国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应该供给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这两种目标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金融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尽管表面上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定位,但是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协调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侧重以及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与配合等问题,从而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除少数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国内普通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3.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不完善
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有效考核办法,由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同样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应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对学习和教学组织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国内各高校金融学教材的辅导手段还不尽完善,有待继续建设。另外,人们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见图1),表明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的更新与调整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宜“一刀切”。
4.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无疑产生负面影响。既然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流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目前金融学本科缺乏一流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三 对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建议
1.创新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打好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系统培养。如增加外语、数学、计算机、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现厚基础的要求;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增加学科共同课课时,体现宽口径的要求;注重实验教学,体现重应用的要求;设置研究型教学模块与应用型教学模块,体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五个平台: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2.创新课程体系
为适应经济金融的多元化发展,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型和研究型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增加金融学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并开设数学与传统金融专业相复合的课程,如金融数学、数理金融、金融统计学等。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国际同步,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要走向国际化,还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加一些适应新经济、新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根据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需要,逐步打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界限,使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和完善,为今后从事金融领域任何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拓展,通过合作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教师授课、互认学分、共同认证与管理及共同颁发学位,进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针对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及现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聘请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来校讲解金融企业具体业务和金融市场新产品、新变化,同时以实地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和辩证分析等实践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金融业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不但要建设好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还应建设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多功能的专门化实验室以及专业综合试验室。其次,增加实习的次数,改变实习时间,变后期实习为全程实习。让所学的内容能以最快的速度和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变前学后忘为以用促学。最后,通过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开设大学生研讨班、组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竞赛、实施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更多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严存宝.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及课程改革问题研究,2008(6)
金融学研究方法范文4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金融学分层次教育差异比较
目前,全国金融学专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科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本的、具体金融工作方面的人才;金融学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金融应用型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金融分析、金融研究和金融决策的高级人才。目前,新疆金融学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博士生层次的教育刚刚起步。在全国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金融人才的方针指导下,新疆的金融本科专业教育,为新疆经济金融界输送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新疆的金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新疆输送了研究区域金融和新疆经济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专业方向设置差异比较
全国高等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方向设置上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学、信用管理学和金融工程三个方向;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都设置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只设置了金融学一个方向。
(三)新疆与全国金融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差异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必修公共通识和基础课程共18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多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多7门,较厦门大学多7门;必修和选修的金融专业课程共17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少1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少35门,较厦门大学少23门。通过对比发现,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呈现出:其必修的公共通识课程及基础课程量大,必修和可供选修的金融专业课量特别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共课程门数最少,金融专业课程门数较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博士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正在修改完善之中,目前无法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相比较。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主要涉及税收、公司财务、投资经济学、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新疆财经大学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也很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主要涉及金融监管、金融前沿问题、金融史、公司财务及数据结构与数据理论等)。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更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主要涉及发展、产业、区域及制度经济学、经济金融学说史、经济金融法、期货与期权、项目管理、资产评估、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和财务报表分析等)。
三、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多元化人才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第一,本科层次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比金融专业课程多;第二,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定性课程比定量课程多。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凸显了“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专业学习视野
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相同内容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专业选修课的供给太少。为数不多的选修课限制了学生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视野比较狭窄。
(三)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定量分析方法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定量分析的课程只有三门(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和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等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显然,新疆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欠缺。
(四)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
素质教育环节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都为金融本科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应用文写作、逻辑学、文献检索、财经外语、大学美术、大学音乐和大学影视,厦门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和跨学科基本课程组。
四、优化新疆金融学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
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元化、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调整新疆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中存在的通识课多,专业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宏观课多,微观课少;定性课多,定量课少的结构状况,增加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微观课程和定量课程的设置。
(二)增加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
结合新疆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势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选修课程,以便增加学生自由选择金融专业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结合国家中亚发展战略及新疆与中亚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所提出的对中亚金融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中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对中亚经济、贸易及投资等方面的认识,总结中国及新疆与中亚经济活动的规律、特点及风险等。
(三)增加微观及数理金融课程
根据新疆金融机构的需要,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行为金融学、金融风险、外汇交易与管理和跨国银行管理等微观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加大数理金融、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及风险预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基础及语言素质教育
金融学研究方法范文5
本文主就目前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引导式教学法应用于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希望能够为国际金融学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国际金融学;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引导式;应用措施
国际金融学包含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国际结算、外汇风险管理等内容,并且覆盖了经济开放条件下国际上一切由汇率决定和货币兑换所引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金融问题,因此国际上不少知名高校都将其作为经济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而我国要想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接轨,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业人才是关键,这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紧密贴合国际形势,不断变革创新教学背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引导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国际金融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国内外诸多一流大学的经济类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仍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错误地认为学好国际金融学就是牢牢记住所有的知识内容。此外,在课堂上,教师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预先规划来设计教学内容与任务要求,脱离了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很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表现不积极,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资料少
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国际金融学教师可使用的教学资料有限,课堂上缺乏一些典型案例,课后布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也不多,这就使得学生较难理解课堂上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
(三)实践教学环节匮乏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教学误区:认为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重心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偏重课堂教学,而实践教学时间则明显不足。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只是在机房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例如模拟炒汇等内容,在实践环节尽管学生的兴趣较为浓厚,但是却缺乏具有教学价值的分析案例,能学到的有关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较少。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双语教学是国际金融课程常见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少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常常局限于翻译上。教材中有大量的金融专业词汇,学生识记难度较高,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学习时精力基本都花费在中英文翻译上,至于国际金融学这门课程本身则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兴趣不足。
二、引导式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程中应用的必然性
国际金融学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适应了新世纪素质教育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有必要积极研究并探索出一条高效率的教学路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式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点,还与教学实践紧密贴合。教师在进行引导式教学时,通常会针对各个章节都设计一个主题和必要的节目以便学生查阅,这种做法有利于国际金融学主讲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由理论知识到实践内容的自然过渡。此外在引导式教学法模式下,教师需先将教材理解透彻,归纳课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总的来说,引导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重新归还给了学生,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并予以相应的认可或指导纠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研究性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引导式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案
(一)改革传统多媒体文稿,适应引导式教学需求
教师在开展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需求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入一些国际金融热点,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金融实践能力。
(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
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课程时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侧重点也不同,例如,金融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是理论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介绍一些金融实事;而于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金融实践能力需求较高,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介绍国际金融实务的具体操作方法,适当引入外汇市场中的操作内容;至于其他专业,对于国际金融学的掌握要求不高,教师在教学时只需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国际事实即可。
(三)引导国际金融动态,让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形势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动态与发展形势是国际金融学这门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特点,与以往一昧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同,引导式教学法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金融动态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应留有足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金融时事,利用案例引导来引导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加深他们对于课本内容的印象。
(四)补充引导题目和案例,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实务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金融学课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资金融通实践领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需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以外,还需大量补充有关国际市场上资金融通方法的教学内容,并且还应设置相应的引导题目、案列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思考,既锻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资金融通问题的能力,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高校教师们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引导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一些实际金融案例,即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也培养了经济专业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国际金融贸易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
作者:李坤泽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金融学研究方法范文6
一.国内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研究动态与存在问题
1.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这种调整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整个金融课程体系知识面应该覆盖整个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完整的金融运行结构,包括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以提供学生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2004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和陈雨露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该书反映了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我国顶尖级金融学家和金融教育家、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金融学科和其他重要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最新思考,代表了我国目前对金融学科建设研究的最新水平。如中国海洋大学宏观金融学有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史、货币金融理论前沿、金融理论与政策等;宁波大学设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浙江财经学院采用金融学院模式,宏观金融学课程分布在8个专业方向,具体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利息理论、金融市场学、货币理论、财政学、中央银行学等。
2.存在问题与研究命题
主要存在问题,第一,现有教学改革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研究了同类大学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而面临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问题,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的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尽管各院校已顺应金融宏观化发展方向而开设了若干宏观金融类课程,但尚未解决以下问题:宏观金融类课程到底该包括哪些主干课程?如何避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针对宏观金融类课程要求,如何跟进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类课程?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各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1.课程群设置的特色
第一,顺应宏观金融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国际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学习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本项目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在改革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时,既保障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又顾及地方性大学办学环境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强化宏观类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群设置的创新
第一,倡导团队合作,形成推进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的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既提倡体系的整体性和弹性化,又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此,需要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并形成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套机制。具体设想包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通过指定学习教材、专著或其中的核心章节,联系学术动态述评文献;互相交流近期阅读书目、研究课题,探讨本学科前沿理论。集体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讨论并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规范教学文件与秩序,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二,推进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鉴于金融学高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强调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吸收现代教学理念,推进多样化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科研等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实施对策
1.具体设置内容、预期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具体设置内容:主要结合国内外金融学科相关宏观金融课程设计的总体趋势,突出服务地方金融机构与企业,强化宏观金融对地方金融的指导功能,坚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重点推进应用型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
第二,预期目标:紧紧围绕金融学科“课程群+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三大类建设大框架,形成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的子框架和核心课程建设、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为今后核心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确立宏观金融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并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二是配对形成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基本保障每门课2名教师;三是完善并形成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四是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将推进以下教学改革:第一,改革思路是整合宏观金融类课程,将宏观金融类课程整合成基础、国际、市场、监管四大类,明确每类课程包括的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并从各自金融专业现有基础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如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目标、精品课程目标、课程后台建设目标与教学方式创新目标。
第二,强化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都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都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在课内向学生传授;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科研、金融论文大奖赛、虚拟炒股比赛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第四,探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6名左右的同学组成,选定某一主题组织课堂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课堂发言内容以及参考文献,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
[此课题为宁波市教科所“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政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YZD1202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学科学.2010(03).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