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设计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特点

建筑设计特点范文1

【关 键 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建筑设计;设计特点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建筑设计的美感和功能的使用,对建筑在服务功能、设计指标、设计程序、负荷作用、人性化设计、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同时,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舒适性,也直接决定着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低,关乎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一、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设计的异同

(一)建筑功能不同

工业建筑是为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建筑空间,一般具有占地大、体量大、内部层高高、功能设计具有针对性、设计的工艺性、安全性更高等特点,主要作用是保证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满足生产活动的实用需求,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使用舒适性。

民用建筑主要是指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建筑物业,其特点是更加强调环境的舒适和功能使用的便利,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活起居和审美层面的需求。

(二)设计要求不同

工业建筑是为从事生产活动而建设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顺利生产而服务,对实用性要求很高,对建筑外观的美感和空间的舒适性要求相对次之,优秀的工业建筑必须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常的运作,这是基础,由于生产设备的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建筑内不同设备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工业建筑的设计目的就是满足建筑物内的每一种设备能够很好地使用及操作,所以工程师进行设计的时候,一般是基于简单、易建的建筑、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民用建筑在进行建造的时候,结构侧移指标要考虑装修材料的要求,还要考虑到人在其中生活使用的舒适性,现在很多超高层建筑还进行有舒适度的验算。民用建筑使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会有不同的受力特点,从而也会有不同的内部使用空间和立面外观效果,比如,传统的砌体结构建筑的墙是典型的受力结构,因而在设计的时候,会尽量避免在某些受力不强的墙上设置门、窗、洞口等,而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体系,根据其受力特点,可以在外墙上设置大面积幕墙、落地窗、百叶窗等,也可以在内部灵活分隔空间,这既满足了建筑外观立面多变的美观要求,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多元化的使用功能。

(三)设计程序不一样

工业建筑设计程序相对复杂,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首先了解工艺流程,然后对各工艺设计人员提供的设计资料进行分析。在进行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时,还要与工艺专业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以免让看似简单的设计给后期在其中操作使用的工人带来不便;而对民用建筑来说,设计流程相对单纯,主要是满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通设备和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相辅相承的要求。

(四)荷载作用不同

与民用建筑相比较,荷载值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业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在计算荷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仅要考虑静荷载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内部设备使用所带来的无规律的震动荷载、冲击荷载等的作用。另外,为了满足工程建设中设备的摆放、维修、更新等多方面的要求,楼地面的荷载要求也较高。

(五)预留的孔洞和埋件不同

不同于民用建筑的管线预设,在工业建筑中,为了后来工作的使用需要都会预留大量的设备孔洞。这些预留设施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和复杂,其大小和位置都需要经过精确计算,所以在设计初期,就需要考虑到预埋试件的定位和尺寸,如果设计中遗漏了相关内容,会给后期的施工和设备安装操作带来程度不一的麻烦,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这就需要在开工前设计图纸要经过一边又一遍的审核,看其是否有标出所有预埋件的尺寸和位置,另外也要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施工部门,在预留受力的预埋件的时候,要多交流与合作,施工部门要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施工,确保各项错误不会出现。

二、工业建筑创新设计的建议

工业建筑的形象和特色体现着当代工业建筑技术美学和工业文明的进步,工业建筑设计手法的创新,则是推动工业建筑技术美学和设计行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对工业建筑进行创新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三个设计理念:一是生态化设计理念,二是空间设计的人性化,三是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在对工业建筑的空间与形象进行全方位分析与定位基础上,充分结合工业建筑的设计原则,深入探究实现工业建筑创新设计手法的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工业建筑的总体设计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城市形象的提升及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要注重空间设计的创新

根据工业建筑的特点,在外部空间设计上,要使工业建筑与城市形象、自然环境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内部空间上,要提高内部空间的可变性,提高其适应多种生产活动的功能性。同时要更注重人性化设计,为劳动者设计出更舒适、安全的操作环境。

(二)要强调工业建筑的节能省地设计

在大力倡导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今天,工业建筑的设计应该更注重节能、环保的理念。在设计上,充分利用高科技设备、绿色建材、自然能源、绿色植被等实现节能与环保,实现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出生态工业建筑。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工业企业合理整合车间功能,有效提高建筑密度,发展节能省地型的工业厂房,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民用建筑创新设计的建议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和“人性化”概念的引入,既是对传统建筑的升华,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它使民用建筑从一个单纯的居住空间,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未来沟通交流的平台。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最关注的是建筑性能提升的设计,即功能、结构、形象的最优化。

(一)突出民用建筑的人性化色彩

民用建筑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在设计中,要一如既往的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并将此理念贯穿到民用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全过程。

(二)空间设计上要更强调使用的舒适程度

对民用建筑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它的实际使用效果,而且要在平面布局上,对建筑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以满足人们更多居住生活的舒适性需求。比如在结构布局上、功能分区上,要注重更多地变换使用空间,使民用建筑多元化的使用功能得到更大程度地实现。

四、结语

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虽在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将民用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多地引入到工业建筑的设计中,使工业建筑设计达到为生产活动服务要求的同时,又体现出建筑外观的艺术美感和人性色彩。在民用建筑中,设计师也可以更多地采用工业建筑倡导的各种理念,打造出节能、环保、生态型等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设计技术应用的进步,不仅是建筑现代化的进步,更是整个建筑业飞速发展的象征。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特点范文2

关键词:地铁车站;地面建筑;建筑设计特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设施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U213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99-02

作者简介:齐星雨(1987-),男,陕西西安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地铁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共设施,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地铁车站的建设大规模开展,对其地面建筑的设计思想不断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1地铁车站地面建筑概述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涉及的系统专业众多,线路、限界、轨道、通风空调、给排水、供电、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火灾报警、环境及设备监控、站台门、导向等。车站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合理整合利用空间,使建筑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乘客。地铁车站通常由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风道风亭和其他附属部分组成。地铁车站按照车站埋深可分为三大类,由下到上依次为地下车站、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地铁车站多为地下车站。车站建筑主体(站台、站厅、设备用房,风道)埋于地下,乘客只能接触到车站内部空间站厅、站台的公共区部分,不能直观地看到车站建筑的体量和外观造型。地下车站只有出入口和风亭为地面建筑。地面车站较为少见,一般用于远离城市主城区的起终点站。站台埋深较浅,站厅设置在地面上。高架车站站台设置于高架结构上,与高架桥联通。其特点是整个车站建筑架于空中,与一般的地面民用建筑一样,能直观地看到车站建筑的体量和外观造型。本文对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介绍主要从上述三个类型分别分析它们的特点。

2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影响因素

2.1站位选址

站位选址是影响车站建筑方案的最大因素。有诸多因素影响着站位选址,如站址周边的客流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城市交通现有的布局、车站间距要求以及运营要求等。本文在此不做详述,但显而易见,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地面建筑设计。

2.2车站类型

站位选址影响了车站选型,车站选型影响了车站地面建筑的主要形式。若车站为地下车站,则地面建筑主要是出入口和风亭以及其他附属建筑,若车站是地面车站或高架车站,那么地面建筑则包括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和风亭等。

2.3周边环境

地铁车站常位于城市繁华地段,周边建筑林立,用地紧张。由于地铁出地面建筑为永久性建筑,需要结合周边的空间环境,在满足各类规范要求,保证地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择造型美观、功能便利、投资经济合理的建筑方案。

3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

3.1地下车站的出入口和风亭建筑

上文提到了地下车站出地面建筑包括出入口和风亭。出入口是地铁建筑中最常见、乘客使用最频繁的地面建筑,同时也是最容易展示地铁设计风格的建筑。首先来谈谈出入口建筑的体量。影响出入口建筑体量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影响出入口宽度内部的因素为客流,客流疏散因素决定了出入口楼梯的宽度,服务品质决定了采用电扶梯的数量。楼梯的宽度加上扶梯的宽度就决定了出入口建筑的宽度。外部因素相对复杂,主要是用地和周边的建筑物。出入口作为人流的集散场地,周边需要有相对开阔的集散空间;出入口作为独立的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间距需要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综上两点因素,出入口的体量可以说是相对固定的。在体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塑造出地面建筑的风格,就需要从外部造型和内部装修来着手。内部装修可在局部区域设置与车站主体装修风格呼应的文化墙、主题墙,区别于一般的城市地下过街通道。外部造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第一,需要有高的辨识度。地铁出入口的首要功能是吸引客流,应有明显的符号特征来引导乘客。第二,与周边空间环境保持协调,不突兀、不压抑。一般独立出入口采用型钢加玻璃幕墙的形式,通过玻璃的通透效果来淡化地面结构对人视觉的影响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突兀感。在满足这两项基本要素后,出入口出地面建筑造型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调整,比如采用加入城市特色的元素符号、与地标性建筑的呼应等手段,使地铁出入口产生在整体风格统一的情况下,产生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表达,为城市街道景观增添色彩。风亭与出入口的设计思路有所区别。地铁风亭作为满足地铁功能必不可少的设施,设置的数量、面积都受到相关规范的严格控制,且风亭并不与乘客直接接触。故风亭的设计思路是,在满足功能要求和环境评价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风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出地面的风井尽可能结合道路绿地,广场绿化设置,淡化行人对风井的注意力。

3.2地面车站

地面车站一般多为起、终点站。与地下车站最大的不同是,因为站厅设置在地面上,可自然通风和采光,其建筑特点与火车站和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工程较为相似,建筑在立面造型上发挥空间大。作为地铁车站较为少的车站类型,建筑设计其他民用建筑设计较为相似,本文在此不做详述。

3.3高架车站

高架线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形式,广泛应用于各个城市的地铁中。高架线路的整个线路、车站均架设在空中,高架车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在形象上折射出该城市的品质与气息,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科技感。本文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谈高架车站与地下车站的差异和高架车站具有的特点。高架车站相较于地下车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个车站建筑在空中,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内部空间的整合利用,还要特别考虑外部造型的设计。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高架车站作为看得见的地铁车站,在一定方面体现出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出了城市各区域的交流、城市发展的活力。一条有特色的高架线路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名片。这个“名片效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个车站的建筑设计来体现的。高架线路就像一个建筑群,这个建筑群要有整体性,所以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不单单是个体建筑的设计。从线路整体的角度来看,高架车站不会单一的出现。很多座高架车站通过高架桥串联穿越一片区域。高架车站的外观造型要从区域性的特征考虑,不同区域的城区各有特点,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要从区域的特点上进行发掘。从地铁功能角度来看,高架车站的建筑体量,取决于车辆选型及编组等一些专业要求。但结合周边的用地条件来看,高架车站的体量受制于用地,可能采取两层站形式,也可能采取三层站的形式,由此影响到结构工程,对建筑整体风格也有较大影响。高架车站作为一种特殊的轨道交通建筑,其中大量的结构构件展现在外,体现出一种结构本身的美感和力量感。建筑设计结合结构形式的选择,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建筑体验。所以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着眼点不仅在个体车站设计的本身,而是需要一种由面到点的设计思路,只有融合了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具有城市特色的高架车站。

4结语

正所谓看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怎么样,首先要看这座城市是否有地铁。的确,地铁作为快速轨道交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在缓解交通压力、发挥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铁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因此,地铁车站地面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合理有效的方法,应用先进的技术设计,真正使乘客感到安全舒适,从而创造出快捷、低碳、环保和绿色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梁伟健.谈地铁车站地面建筑设计技术特点[J].知识经济,2013,(11).

[2]李勋.地铁出入口及风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市地铁二号线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建筑设计特点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 地域特点 设计方法 因素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域文化特色正在渐渐淡化,大量建筑环境的相似性,致使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随着时代的进步,单单把经济指标及功能作为完善建筑设计的目标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建筑设计与地域特点相融合,并使之成为地域文化内涵的载体。

1 地域的环境条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适于地域特点的建筑,不但具有地域特色,同样也会受到地域特有环境的影响,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地域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

1.1地域的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建筑最根本的功能是在自然界中给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庇护场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地域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首先,地域的气候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气候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日照时间及方向,会影响到建筑设计中门窗的大小及朝向;风向则会影响到建筑;湿度的大小对人的舒适度有很大影响,在建筑设计中会影响到门窗的格局。应对措施:门窗的朝向应尽可能的“座北朝南”。在我国南方,由于夏季天气比较热,建筑主要以散热、通风为主,主要居室的门窗应该对着夏季主导风向开,以获得较好的穿堂风,并且要背向阳光的照射,以防止太阳光对建筑起加热作用;而在我国的北方,由于天气寒冷,建筑以防寒、保暧为主,主要居室的门窗应该向着背风、朝阳的方向开,以减少寒风的吹袭并提高太阳光的照射,使建筑更加的暖和。

其次,地域的地理位置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对建筑设计有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地理位置是最为基础的一个因素,它影响着建筑外部造型的设计。应对措施:结合建筑所在地的地理形势、地貌特点以及主导风向等合理设计好建筑的总体布局:本着争取太阳光照射,避免主导风直吹的原则,把建筑物建造在向阳的地方,为利用日照增加先决条件,对于山谷、洼地或凹地等既无法很好利用日照,又会形成各种变向风,会大大增加建筑的能耗,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地方由于地势低,容易遭受洪涝灾害,一般不宜作为建筑所在地。

再次,地域的自然资源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域性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各种资源来作建筑的材料,它在为建筑增添地域特色的同时,也限制了建筑材料的选用范围。应对措施:对于地域建材的使用不一定非要作为主要的建材使用,可以将一些地域特点性较强的建材穿插使用,这样既能使建材的使用少受限制,又能通过地域建材来表现其地域特色,使建筑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等变得更加的和谐、融洽。

1.2 地域的人文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以及不同的传统风俗,这些人文环境的不同,使得适于地域特点的建筑形成各种不同风格,使建筑文明变得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姿多彩。特别是一些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如服饰、图案等,将这些传统的东西揉合到建筑中去,不但能增强地域建筑的个性、特色,使之与地域特点融为一体,还能够使这些传统的文化、习俗等得到进一步地宣扬与传承。

1.3 地域的经济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这里的经济环境不仅指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包括地区的建筑技术发展水平。在一个地区的建筑发展中,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建筑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

2 适于地域特点的建筑设计方法

2.1适于地域特点的平面设计

建筑的平面结构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元素组成的,适于地域特点的建筑的平面设计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由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基本元素主要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另一种则是在这些基本元素经过组合而形成的其他元素。

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建筑的平面设计由于各自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南方地区,冬天的天气较为暖和,夏季天气炎热而且时间跨度大,气候特征总体表现为温度高,湿度大,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重点在于:一是加强自然通风,二是合理隔热,三是科学遮阳,四是加强防潮。因此,南方地区的户型往往设计有一个或多个的开放式的大阳台,有的甚至设计了空中花园;楼梯则多数设计成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

在北方地区,气候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恶劣:一年四季的温度相差很大,冬季气候非常寒冷,风又大,天气干燥,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重点在于:冬季加强防寒、保温、防冻。因此,北方地区的阳台较少,而且往往较小且为封闭式,楼梯也往往为封闭式的,主要房间的日照时间较长且较为避风。

2.2 适于地域特点的立面设计

地域建筑的立面设计包括整体造型的塑造和细部元素的处理。建筑的整体造型的塑造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协调性,以及建筑各部分空间、元素的整合与统一。细部元素的处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质感的表现。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在经过长年累月的优化及改良后,已经成为了地域特点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且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但是,现代建材的性能却是传统建材所达不到的,因此,适于地域特点的建筑在建材的选择上,必须在充分利用地域建材的基础上,搭配使用具有优良性能的现代建材,使二者完美结合,并能很好地表现出地域特色。

二是色彩的渲染。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使得建筑的层次变得更加的丰富。在我国的各种地域文化中,色彩的表现千奇百异、式样繁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观乃至是精神的象征。在建筑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色彩特别是具有地域性象征意义的色彩,不仅能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使得建筑变得更具地域特色,而且还延续了地域文化的传承。

2.3适于地域特点的剖面形式设计

地域特色在建筑的剖面形式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两点:

一是地域的地形、地势在剖面中的应用。适于地域特色的建筑,其剖面必须顺应地形、地势的变化,才能形成实用且富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式。例如:在一些建筑的底层下面,可以做出地下层,而且在各个方向都做出独立的出口,这样既能扩展底层的使用空间,丰富建筑的功能,还可以改善城市道路的通行环境,使建筑与城市的环境真正地融为一体。

二是地域的气候环境在剖面中的应用。剖面形式的设计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表现建筑的通风与采光,这关系到适于地域特色的建筑的生态性与节能性。适于地域特色的建筑的剖面形式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紧密联系地域的气候特征,如日照、风向等,在高层建筑中,一般在中间设计出共享的空间,既能增加采光,又能达到通风的目的。

3 结论

适用于地域特点的建筑设计,其本质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这是中国建筑的传统特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传统特点却被慢慢同化,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好完整的地域特点,综合考虑全面的地域环境,并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等与建筑完美结合起来,使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特点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环保;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不同建筑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一个要素就是要从区域环境以及城市环境改善的角度作为出发点,通过实际条件、环境的不同,来进行建筑风格制定,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不利因素的可能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于季风、太阳能等方面的地区气候定性因素加以应用,促使节能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建筑设计方面也需要对于各环节的地域性特征加以考虑,满足建筑本身对于地域性特点把握的需求。下文主要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对于地域性特点加以把握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场所,必然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直接制约和影响,与建筑地域性有关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理和资源三部分:

1、气候条件

具体的设计体现在平面布局、立面处理、材料构造以及景观设计上。比如:一个地区的日照、风向、温度和降雨量,都可能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朝向、体型、门窗、材料和遮阳设施等细部构造。各地区传统建筑风格的巨大差别常常是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真实反映。生物气候学建筑是生态建筑的前奏,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完全生态的,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具有最低能源消耗的生态学的建筑。

2、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是建筑地域性原则的基础性因素。它在微观上是建筑对具体的建造场地的应答,决定着具体建筑的处理,体现为场地性;在宏观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场所意向和心理认知。比如日本东京都港区的NEC超级塔,它采取与周围建筑大致同高的50米高的底层部,其上架空约15米后而设置的中层部分、进而是最上层的高层部分,它们呈现三段式的逐级向后退缩的构成形式,不仅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利,而且能和谐地与城市环境融合。

3、资源条件

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其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早传统地区建筑的发展史中,地区的资源条件为建筑地域性原则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限制因素。

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1、广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广义上呈现出的地域性,实际上就是形容建筑结构体系本身在不同区域之下所呈现出的风格。首先建筑设计要受到诸如当地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得炎热地区与寒冷地区的建筑明显的显示出不同的风格。有时候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由于所处的小环境的差异也会直接的导致建筑设计上的差异。例如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南方沿海地区,由于当地的日照时间长,并且高温多雨,为此当地的人们形成了崇尚户外活动以及在建筑上体现出的淡雅明快与轻巧通透的建筑风格。

2、狭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狭义的建筑地域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小区域中的建筑设计特点的体现。例如建筑地段的地貌条件、地形条件以及建筑周围的建筑环境等。这种条件对于城市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影响建筑平剖面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甚至建筑形貌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建筑师要充分的认识当地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使用生态的眼光看待城市建筑,在尊重城市地形地貌以及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当地特点的建筑。并且在此基础上考虑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结构功能进行选由于融会贯通,从而打造出建筑设计精品。

3、建筑文化中的地域性设计的

建筑文化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建筑文化是经过历史的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建筑物质以及建筑精神的集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建筑深深的烙上了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甚至是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烙印,可以说是社会与自然的产物。正是基于此,各地的建筑才会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类型。也同样是由此而带来了建筑与文化的研究热潮。而这篇文章也正是基于此进行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的论述。

三、建筑在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施工技术

一、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高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在闹市区商业街的特殊环境条件下,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对浇捣混凝土等作业可能产生较大污染的施工过程需要安排在夜间进行,但相邻的建筑如高档住宅等又对声、光污染的敏感性很强。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高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

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如上海港汇广场建设中,针对地面没有施工场地的特点,将生活设施设在裙房顶,并相应设立了生活污水的排放系统。在底层人货电梯的部位设置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平台,通过平台将固体废弃物直接装车清运,避免了中间污染。

二、深基坑施工环境影响的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高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深基坑施工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围护方案优化、土方开挖过程优化、信息化施工等来实现。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地域条件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岩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比如说在上海长峰商城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长峰商城基坑面积约22 000 m2,主楼基坑最深处达-22 m,又紧邻营运中的地铁2号线和3号线,最近处仅1.9 m,且地处市区建筑高密度、施工场地狭窄的区域。在深入调研和方案比较之后,采用逆作法和缩小施工块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为特殊地域条件下深基坑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设计本身作为一项能够充分发挥出建筑特性的工作,除了要使得建筑能够达到相应的节能效果以外,还应当要对于地域性的特性加以把握和运用,促使建筑能够增添更多的艺术性气息。建筑文化之中所隐藏的相应非物质基因,不单单是表现在利用不同措施来赋予相应设计风格方面,实际上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新颖的环节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建筑本身所必须要运用的特质。特别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地域性空间、意义等加以融合后,各个元素能够激发出一种良好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潘曦.浅谈建筑地域性的回归[J].华中建筑,2011(1).

建筑设计特点范文5

关键词:水工建筑;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序言

水工建筑是社会地域环境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筑群体中的一种类型。建筑物外形是否美观,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建筑物外表是否完整都是水工建筑的根本。我们都知道,水工建筑物的外观与质量主要依赖设计与施工这两个环节。我们必须保证:建筑物在满足其正常的功能的要求下,施工便利并且具有特色。施工的质量表现在建筑物的实施效果。外观和质量作为水工建筑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体现水工建筑运行功能和特色的外观设计;二、体现建水工建筑实施效果的施工质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我们必须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1.水工建筑的设计

1.1总体规划

水工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布局一般包含:水工的主体建筑和一些配套设施的平面布局。在这中间,主体建筑一般包括主泵房、坝、闸和与之配套的配电室、桥头堡、变压器室、水闸起闭的机室等;而配套设施大概包括了生活用房屋、管理用房屋、绿化以及活动的场地等。如,进行泵站的规划时,其包括的建筑物有:主副厂房、职工宿舍、办公楼、车库、食堂、大门传达室、锅炉房等配套建筑。泵站通常都建设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在对水工建筑进行设计时,其规划与布局应在满足使用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使得建筑物间的联系方便,内部简洁,流线顺畅;同时还应当注重对环境的设计。此外,各建筑物有集、分两种方式的布置,应当根据现场的实际环境对其进行确定,可将建筑突出、或将环境突出。

1.2空间的布置

设计水工建筑的程序:先由相关的专业提出设备的专业布置要求;接着由建筑、水工专业等,共同进行相应的分析并确定其建筑布置的平面形式;建筑于总图的布置当中和交通之间的相应关系,以及建筑自身的安全性、防火、内部的交通以及使用的尺度能否满足使用、规范的要求等,都是由建筑专业进行把握的。在此,建筑专业的设计人员要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及创造力,将建筑的空间综合利用与有效使用考虑进去。

1.3 选择建筑的造型风格

设计的建筑造型,通常反映出建筑物性格的特征:或者表现为不拘一格,粗犷豪放;或者表现出清雅大方,造型紧凑;或者突出现代的高科技的韵味;或者挺拔向上,舒展大方;或者小家碧玉,温文尔雅;或者注重历史的文化,利用象征、符号等手法将一种文化的底蕴表现出来。总而言之,一栋建筑其表现出的性格应当与实际的环境充分的结合,使得环境、建筑的一致与协调;在设计的时候不能凭空捏想,或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臆造。

此外,就是在同一个环境的整体之下的同一组的建筑物间,每个建筑的体量也不尽相同;个体之间也是存在着性格的差异,这些差异存在于建筑的统一性格当中的。例如,主厂房的平面通常是简单矩形,体量很大,高度也很高;此时其体量的本身则表现出豪迈大度的性格。这一类的建筑,其本身由于不能像公共的建筑物那样,在形体上具有什么对比、组合的关系;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注意到粗中有细;应尽量的利用其本身体量的大,经过进退柱子和墙面的关系和开窗户的方式等手段将其细部丰富;使得其观起来不是那么的单调。再如主、副厂房毗邻的设计,还能利用和主厂房紧靠在一块的副厂房,使得主厂房的体量当做形体组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主、副厂房放到一起进行考虑,使其形成一种较为丰富的形体组合的效果。而建筑的具体风格是采取仿古的风格还是采用现代的风格又或者是欧陆式的风格,在一方面多少会受到一些建设单位的喜好与流行因素的相应影响;但是,更为主要的还是建筑的设计需依据当地的人文的环境与地理环境而设计出的因地、因时和环境协调的建筑物。

1.4 提高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构思广阔,设计意识超前的设计部门在编写设计文件过程中,在体现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结构特点的同时,还必须体现代建筑水平,并广泛征求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外观设计构想时,应当考虑建筑物的美感和外观设计品质。二、在风格上满足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兼顾地方特色;在保证其本身功能和投资能力的前提下,应全面考虑建筑物的风格以及旅游开发、城市规划等方面,力争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形象性建筑、标志性建筑以及景点性建筑。三、方案上消除安全隐患,适应施工发展的设计布局及构件外形,而且还要有利于进行施工分割。应从管理学方面出发,适当地增加维护修理等设施的设计。避免因结构上的缺陷而出现的裂缝、撞痕等现象。在进行设计方案拟订时,我们还应考虑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使得在水工建筑工程的实施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将设计目的尽可能地融入到结构中去。

2 水工建筑的施工特点

在水电水利建筑工程当中,由于受到地质、地形、气象以及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很大的程度之上影响到了建筑物的选型、工程的选址、工程的投资、施工以及枢纽的布置等。使得工作的条件很是复杂,例如,用来挡水的建筑物需要承受非常大地水压;以及因为渗流而产生地渗透的压力,对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强度很是不利;同时,泄水的建筑物在进行泄水的时候,将会对岸坡以及河床产生很强烈的冲刷作用。此外,在江河之中兴建的水利工程其施工的难度非常的大,需要妥善的将截流、施工期的度汛以及施工时候的导流解决;以及复杂的地基的相应处理与水下的工程、地下的工程的施工的技术都非常的复杂;大型的水利工程,其用来挡水的建筑物如果失事,则会给河流的下流造成很大的灾难与损失。因此对水电水利工程的相关的设计与施工的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2.1大型水利工程的特点

在水电水利工程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在需要注意其建筑的强度之外;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法以及各个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分别使其满足抗开裂、抗渗透、抗拉伸、抗冻坏、抗风化、抗侵蚀以及耐磨抗冲击等设计的要求。

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通常具备着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工期很长、工程量很大;大、中型的水电水利工程,其建筑物的施工的体积一般都非常之大,需要用到的混凝土、钢筋等材料的量也较大;例如,其混凝土的用量一般都达到了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立方米;自建筑物混凝土的浇筑开始,直到水工建筑工程的基本完工蓄水;通常都需要经历三到五年的时间才可以将所有的工序实施完工。为了加快水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水工建筑工程的施工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则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采取综合的机械化的工程施工的手段等。

建筑设计特点范文6

【关键词】大跨度;大空间;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S着建筑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建筑结构形式不断产生,近年来,大跨度大空间结构成了大型企业厂房的主要结构形式。由于这种建筑形式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跨度大、外观漂亮、内部空间大、内部自由度大,特别是投资少且投资周期短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这种建筑在消防方面,特别是在火灾扑救方面存在许多难点,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大面积燃烧和重大财产损失。火灾的发生,不但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特点及火灾扑救对策的研讨,是继七类灾害事故灭火救援预案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新课题。

一、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概念与分类

(一)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定义。大跨度大空间建筑是指主要由柱、梁、板、外墙四部分组成,梁和柱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所有承重墙(柱)之间单跨宽度60米以上或单个防火分区5000平方米以上,而且净空高度8米以上的建筑。

(二)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分类。大跨度大空间建筑,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根据建筑物的材料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都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造价比其它建筑要低,比钢结构要高;钢结构的梁、柱的材料都是钢材,一般为大型工字轻钢,钢材的受压性能较差;混合结构的承重柱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横梁为钢材,可承受轻质屋盖结构,其跨度比钢筋混凝土梁大。

二、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基本特点

(一)施工要求简单,成本低、工期短。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自重轻、基础造价底、适用于软弱地基、安装容易、施工速度快、周期短、投资回收快、工厂制作程度高、施工污染环境少、抗震性好。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多为单层(或带夹层)建筑,以轻钢柱子、梁或钢筋混凝土柱子为主要承重主体,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要求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建筑,而且它的构件自重轻、耐地震力效果好、可大批量预制加工,所以,整体预算成本相对较低,施工快捷,工期短,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出效益也相当快。

(二)建筑跨度长,空间大。为适应使用功能多样化的需要,往往决定了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比较大。单层(或带夹层)框架结构厂房长度大多在100米以上,甚至达到200多米,建筑物的宽度一般都在50米―100米,高度为6―15米,厂房面积从几千到几万平方米,甚至达到十万平方米以上。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建筑基本上不设闷顶,上下连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内部空间,这种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特点给初期火灾的蔓延和扩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可燃物质多,功能齐、密度高。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多适用于二、三类产业的生产,而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如纺织化纤、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木材纸张、汽车、摩托车等均为可燃或易燃物品,而且厂房内往往不是一条单一的生产线,有可能是多条甚至是整条流水线在同时作业,这就使内部存放的物品种类很多,从原材料到半成品、成品一应俱全,无形中增加了内部可燃物的密度。而且大部分单位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和便于管理,往往将临时仓库也设在厂房内,出口通道往往不足或被占用,大大增加了火灾扑救难度和人员及时的疏散。

(四)地处偏僻,水源缺乏。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受自身占地面积大这一特点的限制,一般都建在城郊或是较为偏僻的工业园区,而该类地段的设计规划往往起步缓慢,配套设施不完善,更有甚者象一些区域性由村、办事处一级组建的工业园区根本没有系统的规划,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框架结构内无消防设施、给水系统不完善,附近无消防水源。即使设有给水系统,但多数的是非环状管网,一旦遇上大面积燃烧火势灭火场面,水源就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大问题。

(五)起步晚,机制落后。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厂房是近年来才普遍兴建的建筑新的形式,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消防法规、监督规范也没有对大跨度大空间建筑作具体的规定,导致大量、大跨度、大空间建筑设计和施工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再加上企业在实际工程操作中,为了尽快创造高利润、高效益,存在着先施工后申报、项目更改未重报、未通过验收便投入使用、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这也正是促成火灾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三、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钢结构与钢筋混泥土结构火灾特点及规律区别

(一)轻钢结构承载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不会因燃烧而突然断裂,当用水进行冷却时,轻钢柱、梁的承载力可重新恢复。而混凝土结构被火烧后,结构的机械强度受到破坏,承重能力减弱,加之外部射水后不但增加了荷载,而且短时间内混凝土强度因分解产物吸水膨胀等作用而进一步降低,可能发生突然断裂、倒塌现象。这是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在水冷却后的主要区别。

(二)钢结构,顶部梁与梁之间一般相互连接;而钢筋混泥土结构,每跨的梁一般分别搁在柱子顶部的,跨与跨之间的梁一般不相互连接。钢框架柱,当温度在200℃以内时,钢材的强度基本不变,温度在250℃以内时强度还有局部性的提高,但超过300℃以后,钢材的强度开始显著下降,当温度达到500℃时,强度则下降一半,钢开始熔化、扭曲,当温度达到600℃时,其强度几乎等于零,框架倒塌;钢筋混泥土框架柱,受热低于300℃时,温度升高对柱子强度影响不大,甚至使强度增强,受热高于300℃,混凝土产生脱水、龟裂、晶体破坏、体积膨胀等现象,当温度达到600℃时,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受到影响,但不会倒塌,700℃―900℃混凝土中的CaCO3发生分解,燃烧900℃以上构件产生倒塌。

(三)钢结构,一般不会在瞬间突然塌落,它会随着钢柱子的熔化和其它柱子的拉力影响而缓慢倒塌,但不会引起其它区域大面积的倒塌;钢筋混泥土柱框架结构,在燃烧最猛烈的一跨内,梁及屋盖会先倒塌,只要柱子不断裂,其他跨一般不会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