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分析范文1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一般变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初期,企业销售收入会增加,同时因低价原材料生产的库存产品成本较低,公司利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货膨胀初期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材料价格一般领涨于其他商品价格,生产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上市公司股价领涨。通货膨胀后期,导致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扬,企业成本急剧增加,盈利减少,通货膨胀也加剧社会经济矛盾,政府也会提高利率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投资者退出股市,从而股价下跌。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说,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但是股市与利率也不是绝对的相悖,有些相对特殊的情况,当形势看好,股票行情暴涨的时候,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不会很大;当股市处于暴跌时,即使出现利率下降的政策,也可能会使股价回升乏力。
汇率水平: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也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的对外开放度,随着各国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财政政策: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一方面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减轻萧条,通过这种内在的稳定器调节社会供需;另一方面通过“相机抉择”发挥财政政策的只能。总体说,扩张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和国债发行)会促使股价上涨;紧缩的财政政策对股价影响正好相反,是抑制股价上涨。
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分析范文2
2011年一季度,GDP实现96311亿元,同比增长9.7%,较去年四季度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从环比看,2011年一季度环比增长2.1%,较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未来一个时期,“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逐步开工上马、经济内生动力不断恢复等因素对经济增长将形成支撑,但考虑到前期贷款规模控制、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再加上国内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GDP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二、库存调整等多重因素导致工业增速出现反弹
(一)重工业驱动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14.4%,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从构成来看,重工业是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的主要力量,3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15.6%,高于同期轻工业2.8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的原因主要有:通胀预期强化,CPI、PPI均高位运行,引发部分企业加大库存储备的力度;去年为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部分地区采取了拉闸限电等措施,限制了部分产能,今年由于约束有所释放,前期被限制的产能有所恢复,推动工业增速出现反弹;投资需求仍然保持一定增速,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对于相关工业增加值形成一定推动作用。
(二)未来一个时期工业增速将呈现平稳略降态势
未来一个时期工业生产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条件下,贷款规模收缩作用逐步显现,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抑制。二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11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生产形成较强的约束。但与此同时,目前通胀预期引发的库存调整仍然会继续带动一段时间的工业生产,随着补库存结束,可能会导致工业增速有所下滑。综合考虑正负两方面因素,未来工业生产增速将平稳略降的态势。
三、消费增速出现放缓,但收入增长将支持未来消费增长
(一)月度走势呈现反弹迹象,各类消费涨跌出现分化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实现累计零售总额42922亿元,同比增长16.3%。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4%,比2月份加快5.8个百分点。与住房相关的消费呈现上涨态势,3月份建筑装潢材料、家用电器零售增速分别由上年同期的21.0%、24.8%上涨至33%、26.0%。另外,化妆、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石油及制品零售增速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回升,食品、服装、日用品、体育娱乐、汽车等消费均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
(二)收入增长为消费持续增长注入动力
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47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为消费增长提供一定支撑。预计未来一个时期消费增速将呈现稳中回升的态势。
四、新开工项目继续减少,投资增速将呈现稳中回落
(一)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仍处于高位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65亿元,同比增长25.0%,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但与1993―2010年历史同期增速24.27%大体相当。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846亿元,同比增长34.1%,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4.3%。考虑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不减,且前期政策紧缩的效果会陆续显现,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会继续下滑。但另一方面,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的加快,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处于相对高位。
(二)受政策紧缩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增速有所下滑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合计同比增速为19.2%,较上年同期下滑19.5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同比增长-4.3%、国内贷款到位资金同比增长7.7%、利用外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1.7%、自筹资金到位同比增长26.2%、其他资金到位同比增长14.6%,分别较前期(1―2月份)回落8.9、6.8、9.4、2.3和3.8个百分点。这说明政策紧缩效果正在发挥作用。
(三)新开工项目继续保持负增长,投资增速将稳中回落
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增速继2月份出现负增长后继续保持-12.7%的负增长水平。其主要原因包括,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政府性投资力量有所减弱,“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尚未有序启动;货币紧缩力度继续加大,截止到目前,本轮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行已经连续10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创出历史新高20.5%,并且连续4次加息,对投资形成一定的抑制。预计未来一个时期,调控政策效应陆续显现,房地产投资增速会出现实质性下滑,民间投资缺乏投资热点,再加上节能减排等因素的限制,投资增速将呈现出一定下滑迹象。然而,随着“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有序启动上马,投资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五、内需叠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致使季度贸易出现逆差
(一)进出口高速增长,一季度呈现贸易逆差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07亿美元,增长32.6%。进出口相抵,逆差10亿美元。其中,2月份实现贸易逆差74.5亿美元,是造成一季度贸易逆差的主要月份。
(二)未来进出口增速将维持高位,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从出口来看,一方面,经过国内企业大规模进口补充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之后,出口开始陆续放大,决定了我国以后各月份出口将实现更快速的增长,日本地震灾后重建逐步展开也将支持我国出口增长;另一方面,针对近期以来有色金属等高载能行业的出口增长较快的问题,国家将调整相关出口退税政策,这将不利于出口规模的增长。从进口来看,国内经济持续平稳运行,能够保持进口一定的增长水平,且考虑到大宗产品进口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进口名义增速仍将保持高位。
六、多种因素叠加促使物价上涨,未来通胀水平仍处在高位
(一)多重因素引发物价上涨超预期,未来仍将在高位运行
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从月度数据看,CPI涨幅呈现升高趋势,3月份CPI实现同比增长5.4%,较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从构成上来看,CPI涨价范围扩大,3月份CPI八类构成项全部实现正增长。物价上涨超出预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外汇占款和储备快速增加,表明热钱继续流入中国,加之前期国内贷款和货币供应增长超预期,导致国内流动性依然充裕;第二,房地产调控政策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致使房屋租贷价格快速上涨;第三,劳动力成本攀升;第四,一季度翘尾因素贡献3.2个百分点,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综合而言,未来几个月CPI仍将进一步上行,但动力将会削弱。
(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PPI大幅上涨
一季度PPI上涨7.1%,创一年来新高。3月PPI同比上涨7.3%,较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未来PPI同比涨幅将继续高位运行。第一,投资需求,尤其是以保障房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房地产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将拉动对能源和原材料等商品的需求,推升PPI;第二,中东北非局势致使国际原油和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对工业生产者价格形成传导;第三,2月和4月,国家两次提高成品油价格,对生产者价格将起到直接的拉动作用。因此,综合来看,PPI涨幅将继续保持高位。
七、管理通胀预期仍是首要任务,政策紧缩力度总体没有放松
(一)货币供应量总体增速放缓,月度增速有所反弹
2011年3月末,M2同比增长16.6%,比上月末高0.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5.0%,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M0同比增长14.8%。人民币贷款余额49.4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794亿元,较去年同期高出1727亿元。
(二)物价上涨压力凸显,政策展现抗通胀决心
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3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形成,但结构不平衡
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向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从图1来看,世界经济,包括各主要经济体都告别了2009年的经济谷底,经济增长率逐步回升。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结构不平衡。从图1来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复苏程度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美国的复苏进程缓慢,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见图2);欧元区整体的复苏态势并不平稳,边缘区域债务危机不断,复苏程度偏低;日本在遭遇这一次大地震和大海啸之后,复苏进程是否会被打断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本轮的经济复苏是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强劲增长所主导的,但是发达经济体相对缓慢、低效的复苏进程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大宗商品趋势性上涨,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陡升。
从图3可见,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各类大宗商品基本上从2009年2月触底以来持续攀升,黄金价格和铜价均创出历史新高,基本形成了趋势性上涨的态势。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继续保持,原因是:首先,美国高失业率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美联储在2011年可能仍将继续保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弱势美元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从而间接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构成重要的支撑因素;其次,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基本形成,尤其是新兴经济强劲的经济复苏,导致需求稳定回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商品市场行情的看涨;第三,中东地区的动荡局面、近两年偏多的自然灾害等限制了大宗商品供给的增长。
而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国内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导致对大宗商品需求持续扩张,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步扩散到国内下游产业,通胀压力快速上升,如图4所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CPI增长率自2009年触底之后迅速反弹,目前处于6%左右的相对高位,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通胀率也在危机之后持续攀升,处于5%左右的高位。而发达国家因为国内经济复苏力度偏弱,通胀压力目前并没有完全显现,如图4所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处于2%以下,但是,大宗商品价格如果持续上涨,可能会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比如美国最近的CPI增长率已经突破2%。
(三)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可能影响
这次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势必将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而具体的影响程度可能要取决于核电危机的解决情况。如果日本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当前核危机,我们认为,这一次地震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并不会很大。本次地震影响最大的东北地区并不是日本主要制造业和出口产业的分布区域,这不同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即使后者,重灾区生产能力的复苏也只用了半年。因此,这次地震可能在短期内因为生产线破坏、电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实体经济的停滞,也因为核辐射等问题引发各种心理危机,不利于实体经济恢复。但是在中长期内,因为震后重建等投入将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尽管地震初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是,我们认为,日本大量救市资金的投入和能源、食品等重要商品短缺的相互作用,将进一步拉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并导致在日本出现通胀水平提高的情况。此外,本次地震爆发的核泄露危机引发人们对核电站的质疑,从而在新能源发展水平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形下,传统能源产品的需求可能进一步扩张,从而在近期内对石油、煤炭的价格上升起到推动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复苏的基础依然薄弱。从世界经济危机史来看,在每一次重大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崛起新的战略性产业主导全球经济的增长,而这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复苏似乎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发达国家不能进一步增强其复苏力度,那么,在高企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形成滞胀的风险较大,而这对率先复苏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也不是一个好消息!
二、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
(一)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后,迅速实现V型反转,如图5所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快速有力的经济回升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具体而言,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根据图6,固定资产投资在危机期间的增速很高,依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但在2010年逐步下滑并趋于平稳;消费和出口的增速则于2009年底逐步回升,并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近期的表现和出于中长期内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考虑,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比较明朗的。实际上,现在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1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是重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的模式,实现国内消费与投资、出口并重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为了实现这种转型的目标,牺牲一点经济增长率也是可行的,经济增长率只要保持在7~8%即可,因为,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就业问题就凸显的阀值大约在经济增长率6%。
(二)中国的通胀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焦点。
第一,中国的通胀水平较高,但还处于可控水平。从图7来看,8大类商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上涨,而且所有商品的同比价格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本轮通胀呈现出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相对而言,食品和居住的上涨幅度最为明显,这两类商品往往是生活成本的主要构成,从而导致居民对本轮通胀的更为敏感。而且,作为CPI的先行指标,依然高企的PPI意味着较高的通胀水平在短期内仍将延续。从通胀幅度来看,CPI整体水平并没有超过前期2008的高点,亦低于1990年代中期的通胀水平;中国目前的通胀水平虽然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根据图8,仍低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可控水平。
第二,中国当前的通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类: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中国的通胀三种因素兼而有之,且相互强化。
首先,就需求拉动而言,面临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实行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图9所示,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M1发行量的同比增速很高,即使在2010年明显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需求扩张政策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给物价水平的上涨提供了拉力。
其次,成本推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是本轮通胀区别于以往通胀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中国 “民工荒”现象非常突出,中国各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从而推进工资成本上升;普遍的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明显,这将进一步推动工资成本的上升;根据图1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在2009年12月终结价格下滑的过程,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上述生产成本的上升将传导到消费产品价格上,引起一般物价的上涨。
第三,国际输入型通胀问题需要重视。国际输入型通胀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资本流动渠道,国际热钱涌入加上我国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汇流入。从图9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增速尽管在2010年中期开始有所下降,但仍基本上保持16%以上的增速。外汇储备额的不断上升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量不断上扬,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进一步恶化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另一个是商品流通渠道,这主要是来自于国际能源、资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如图3所示),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在我国需求拉动下,价格飙升,将通过进口渠道推动国内相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涨价,从而加剧成本推进型的通胀。
根据上述分析,如何治理通胀成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焦点。自2010年以来,央行频繁提升存款准备率,到最近一次的调整,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自2010年10月份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连续加息4次,每次幅度为0.25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从非常宽松的形态回归到常态格局,亦表现出央行治理本轮通胀的决心。
不过,中国本轮通胀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未必能够起作用,尤其是对于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的通胀问题。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是供给层面造成的,那么货币政策层面的紧缩,利率的提升和信贷额度的缩减,都将增加企业的负担,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供给。一旦国际经济复苏进程曲折,那么,中国进入滞胀的风险也不是没有的。
三、中国应对之策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基础依然薄弱,所以,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经济回升幅度较大,但是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如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货币、财政双紧政策,并不可取,要综合使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
(一)需求管理政策
在需求管理政策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不宜实行紧缩政策。财政支出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影响我国的就业。虽然接连出现民工荒,但当前的民工荒主要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即熟练工和高级技工的短缺,另外也是长期低工资水平造成的,因此,在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就业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从2008年底、2009年初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率一旦低于7%,失业问题就凸显。因此,考虑到中国经济“刹车容易启动难”的特点,以及当前的通胀仍处于可控水平,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复苏态势的复杂性,我们仍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
同时,虽然不能绝对得把将物价现象等于货币现象,但是,对于当前仍为缓解的通胀问题而言,结束2009年以来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并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也接连四次加息。与发达市场经济体不同,我国利率是管制的,没有市场化,因此货币供给和利率调整之间没有明确的内生关系。单纯提高利率,并不能减少货币供给,而只会导致企业减少投资,形成负向的供给冲击;同时,利率的提升将引发逆向激励,导致企业和个人将多余的货币会流向高风险的资产市场,追求高回报率的投机利润;而且我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继续提升可能会进一步吸引国际热钱涌入,在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反而导致国内货币供应上升。因此,利率工具可能不是当前货币紧缩政策首选。对于量化工具而言,目前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M1、金融机构信贷的同比增长率目前已经回落到2004-2010年间的平均水平之下。在偏紧货币政策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他们恰恰是解决中国主要就业问题的群体,失业可能会引发比通胀更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实体经济受到损害和稳定就业的需要,货币政策的紧缩空间也并不大。
(二)供给管理政策
扩张性的供给管理政策可能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式的最佳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尤其是对于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和避免滞胀的出现。与需求管理政策比较而言,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更为灵活,通过在产业、区域、人群层面的细化,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精细化管理。
首先,考虑实施减税政策。实际上,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基本上高于GDP增长率,政府税收占GDP 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当前企业人力、原料、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形下,通过减税来抵消成本上升对企业增加的负担,增加总供给。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包括行政、金融、劳动力等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通过改进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融资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三,考虑建立各主要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的商业化储备,以应对通胀预期,打击恶性价格炒作。第四,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五,考虑适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升值,这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虽然,人民币上升也会对企业出口形成负向冲击,但是通过利弊权衡,小步升值更为有利。最后,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偏高的资源部门,保障国内能源、原材料供应安全,同时也能消化当前巨额外汇储备,从而降低货币供给扩张压力。上述政策都将使得中国的总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在增加供给的同时抑制通胀,避免滞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每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都是由重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来终结的,中国要抓住这一机遇,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承担起主导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Stiuation and Prospects2011,2010.
[2]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 厉以宁.厉以宁论文选(2008-2010)[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
[4] 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1(1).
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分析范文4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升,经济主体信心日益加强
初步统计,2009年GDP增长8.7%。从同比增速看,一、二、三、四季度GDP分别增长6.2%、7.9%、9.1%和10.7%,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从季节调整后环比数据看,2008年四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为4.3%,是2003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2009年一季度开始明显回升,折年率为9.5%,而同比GDP增速则在去年二季度开始反弹。2009年二至四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分别达11.4%、11.0%和11.3%,平稳较快增长。
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去年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80.7%,比上季度上升5.3个百分点,自前年四季度探底到近十年来的最低值(60.9%)后,已累计提升19.8个百分点,达到了2007年3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去年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60.7%,比上季上升2.6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出现上升。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显著增强。
二、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企业利润状况不断改善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增幅较上年低1.9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月高12.8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12月份工业月环比为1.15%,增幅比上月低0.54个百分点。
重工业生产加快,轻重工业增速差扩大。去年12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1.4%,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2.1%,重工业生产增速比轻工业生产增速快9.3个百分点,创1998年以来历史次高水平,预示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企业存货余额持续增加,增势放缓,存货指数连续四个季度回升。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调查显示,2009年12月末,5000户工业企业存货余额较上月上升56%。
5000户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指数变化趋势亿元,延续了7月份以来的上升趋势,但环比升幅有所下降,企业存货增加幅度减缓。2009年4季度,5000户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指数较上季上升0.4至49.6,连续第四个季度回升,并连续两个季度超过48.9的历史平均水平,同样显示增加产成品存货的企业比例持续上升。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大幅度回升。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在连续下降10个月后,在11月份实现正增长。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25890.8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上年同期高2.91个百分点,较前5和前8个月的增速分别提高30.65和18.41个百分点。人民银行调查的5000户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在2009年12月份也呈现大幅回升。
三、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
投资快速增长带动GDP企稳回升。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升,2009年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30.5%,为2006年8月以来投资增速首次超过30%,此后,去年5~12月投资累计增速均在30%以上。全年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139亿元,同比增长30.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5.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9年城镇新开工项目344769个,比上年增加87694个。
2009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67.2%,增幅比2008年提高61.8个百分点。尽管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累计增速在下半年出现回落,但全年增速仍处于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实际消费和居民消费意愿平稳增长。2009年全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5.5%,实际同比增长16.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季调后月环比增长基本稳定。居民消费意愿平稳回升。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去年四季度有38.0%的居民认为本季消费支出较上季增加,已连续3个季度平稳增长;有39.3%的居民预期下季消费支出增加,比上季提升7.9个百分点。
进出口持续回升,贸易顺差收窄。从2008年10月份以后,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出现负增长。2009年一季度形势最为严峻,5月份以后,进出口降幅开始减缓,12月份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7%,出口规模相比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已经恢复了96%,外需进一步回暖;进口同比增长幅度连续下降12个月后,11月份增长26.7%,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12月份快速攀升至55.9%,国内需求增长强劲。
从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速看,进口在去年2月份就表现出复苏迹象,之后一直保持正增长,并且在9月份以后环比增速逐渐走高;出口在下半年也表现出稳定的复苏迹象,12月份进出口月环比均达到历史高位。
2009年全年累计,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7亿美元。去年四季度5000户企业景气调查中的进出口企业订单指数为54.1%,比2009年一季度的最低值高24.8个百分点,预期下季订单指数为52.9%,仍处于扩张区间。进出口企业销售情况和总体经营状况在逐季好转。
四、就业形势趋于好转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快速回升和国际经济步入复苏过程中,沿海省份许多企业订单回升,并接近金融危机前水平,劳动用工出现了短缺现象。
2009年4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居民未来就业景气指数从去年1季度的42.2%,逐步上升到4季度的53.1%,连续2个季度高出50%景气值。12月份PMl分类指数中的从业人员指数为52.2%,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6月份以来一直位于景气区间,显示制造业的就业情况好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02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
五、物价全面企稳回升,房价快速上涨
CPI、PPI等主要物价指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从高位持续回落并出现负增长。从季节调整后数据看,CPl月环比在2009年2月份进入正增长区域,PPI月环比在6月份进入正增长区域。2009年下半年,主要物价指标先后触底回升。CPI同比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较11月份高1.3个百分点。全年累计下降0.7‰PPI同比在连续12个月下降后,12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上涨
1.7%,全年累计下降5,4%。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其同比在连续12个月下降后,11月份转为正增长,12月份同比上涨3.4%,全年累计下降5%。CGPl月环比提升,下半年月均上涨0.7%,12月份上涨了1.4%。
从结构上看,去年12月份CGPI中的投资品价格同比上涨3.5%,环比上涨1.4%;CGPI中的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7.7%,环比上涨2.7%;CGPI中的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3%,环比上涨1.5%。
2009年3月份以来,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同比房价自去年6月份转正后加速上涨,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11月份扩大2.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5%,涨幅比11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比上一轮房地产价格高涨时期的2007年高20.8%,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2007年同期高7.4%。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已超过2007年下半年的高点,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接近或超过2007年的高点。
六、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信贷投放总体宽松
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2009年12月末,M1同比增长32.4%,比上年同期提高23.3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提高9.95个百分点。M1和M2已经分别连续6个月和10个月在25%增速以上运行。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为2008年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货币流动性明显增强。消除季节因素后,12月份M1季调后环比折年率为14.4%,比上月末下降4.7个百分点,M2季调后环比折年率为5.2%,比上月末下降14.9个百分点,增速均呈高位趋缓态势。
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比上年末加快13个百分点。全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其中12月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798.3亿元。从结构上看,2009年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6.7万亿元,同比多增4.18万亿元;新增人民币短期贷款2.15万亿元,同比多增5241亿元;新增人民币票据融资4563亿元,同比少增1898亿元。
七、中国经济运行趋势展望
从总体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向好的趋势有望不断得到巩固。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经济增长趋势
依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的经济景气指数,目前工业增加值的一致合成指数、先行合成指数都已经显著回升,显示出未来经济将延续企稳回升的趋势(参见图18)。
在投资方面,在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推动下,企业投资意愿继续上升。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投资意愿也逐步恢复,去年4季度企业固定资产、设备和土建投资指数分别为51.2%、50.5%和48.1%,比上季回升0.8、0.7和0.4个百分点。
在消费方面,去年四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小幅回升,居民投资意愿略有增长,储蓄意愿有所回落。城镇居民判断收人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2季度的12.6%,回升到4季度的17%,并预期2010年1季度上升至22.1%。同时,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从2008年4季度的51.8%(2004年以来最低点),逐步回升至2009年去年4季度的66.5%,达到2007年以来较高水平,居民贷款消费意愿已回升至较高水平。
在外贸方面,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也应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频发,我国贸易条件重新恶化,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
(二)物价变动趋势
依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的物价景气指数,2009年四季度CPI-致合成指数已经触底回升,与先行合成指数在2009年上半年的触底回升形成呼应。目前,CPI先行合成指数继续上扬(参见图19)。
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从2009年三季度的48.8%上升至四季度的51%,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上升。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四季度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73.4%,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上升。
从影响物价变动的因素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货币信贷存量较高、国内需求继续回升和资源性基础产品价格调整等因素,对2010年最终物价水平产生上涨压力。同时,近6年来粮食连续增产,对稳定食品价格涨幅起到积极作用,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消费市场供给充裕也将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分析范文5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经济高速增长、物价温和上涨
1、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反弹力度超乎预期
中国经济继续复苏,总量增长迅速,经济景气程度逐步回升。在总量指标方面,当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14.5%,第三产业增长10.2%。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9.6%,比去年同期增加14.5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总发电量948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9%,比去年同期增加22.8个百分点。在景气指标方面,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其中,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回升至132.9,比去年同期增加27.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至135.5,比去年同期增加34.4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总需求强劲增长,增长动力更加平衡。总需求增长主要体现在3方面:其一,消费增长保持强劲势头,热点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17.9%,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家具、家电、建材、汽车、通讯消费增速高于整体增长水平。其二,投资增速小幅回落,但仍保持高位。由于基建投资回落,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26.4%,延续自去年9月起的下降趋势,房地产投资则增长35.1%,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三,对外贸易继续恢复。一季度我国实现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7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进口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64.6%,一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44.9亿美元。
从三大需求比例来看,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平衡,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正逐渐减弱。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的4.6个百分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的8个百分点有明显下降;净出口的贡献为-1.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的-3.9个百分点。
第二,总供给扩张明显,但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总供给恢复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工业生产扩张的趋势明显,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5.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11个分项指数全部上升,其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均超过55%,制造业积压工作量增速明显;从业人员指数达到52.1%,用工规模出现实质增长。二是微观主体经营状况好转,2010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67.4亿元,同比大幅上涨119.7%,较2008年同期也上涨39.8%。
投资迅速增长导致产能急剧扩张,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受前期高投资的影响,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达到22.1%,高于轻工业的14.1%,这是自2009年7月以来连续第9个月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这种产能的急剧扩张并没有伴随相应的需求增长,产能结构性失衡的风险还在加剧。
第三,市场性自发需求有所提升,但仍未全面恢复,市场力量仍不稳固。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市场自发性投资需求仍未完全恢复。一季度,投资的自筹资金增速有所上升,达到33.6%,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速达到21.9%,但二者增速都低于整体38.7%的增长水平,国内贷款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资金来源。从消费需求来看,政策刺激力度较大的消费行业增长较快。在3月份的消费结构中,家具、家电、建材消费分别增长40%、24.8%和21%,汽车和成品油市场分别增长36.2%和39.2%,增长速度均高于整体增长水平。
2、一季度物价温和上涨,结构性特征较为明显
2010年一季度物价上涨幅度不大。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最终收于2.2%,其中3月份CPI同比上涨2.4%,低于2月份的2.7%,环比下降0.7%。
一季度物价上涨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居住价格上涨较为明显。3月份,在CPI涉及的类商品中上涨最快的为食品价格,达到5.2%;在其他导致CPI指数上涨的因素中,居住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烟酒及用品上涨1.6%;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四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则出现下降。
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十分迅猛。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50%。
二、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虚高、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泡沫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1、中国经济增长存在虚高,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结构忧,后三季度维持当前态势比较困难。
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而未来这种基数效应的作用可能不再明显。去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仅为6.1%,而之后的3个季度随着经济的平稳复苏,经济增长率不断上升。因此,在未来3个季度里,基数效应将导致大多数经济数据同比增长出现下滑。
政府刺激因素逐步衰减,市场自发投资需求恢复仍有待时日。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增长5882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48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降低53.2个百分点。在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中央项目投资已出现明显回落。尽管已开工项目到位资金的惯性力量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不会很快降低,但长期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退。
消费刺激政策效果递减、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短期内难有大作为,消费增长的不确定性仍很大。以“家电下乡”、“汽车购置税”为代表的消费刺激政策将会延续,但基于耐用品消费的周期性特征等因素,2010年这些政策的效果可能递减。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已现疲态,剔除物价因素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出现下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市场性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增长缓慢也难以快速增长,未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不会大幅增加。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会持续加速、人民币可能升值,外需增速可能下降。
第一,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向好,但随着库存调整的结束以及政府支出新增动力逐渐削弱,经济恢复速度并不会持续加速,我国出口的快速恢复性增长可能很难维持。第二,随着人民币新一轮升值周期的到来,我国的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下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第三,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可能严重影响到我国贸易顺差的改善情况,未来我国贸易顺差可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贸易逆差出现概率也将增大。事实上,三月份我国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是自2004年五月以来的首次月度贸易逆差。
2、温和式通货膨胀渐行渐近,成本因素推动物价上涨可能性较大。
前期宽松的货币投放导致通胀压力较大。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逐步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3月份M2与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缺口分别为10.6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较2009年底水平有所减少。但考虑到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的滞后效应,我国仍然面临由前期宽松货币投放带来的通胀压力。
在经济全面过热可能性很小且价格为结构性上涨背景下,物价不太可能全面大幅上扬。一方面,历次通胀都发生在经济过热时期,总量的持续高增长是通胀发生时期的重要特征,但现在看来在后期维持一季度的高增速存在困难,我国经济全面过热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CPI中除食品外其他的成分商品价格上涨速度比较缓慢,部分商品价格不升反降,CPI上涨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特征,短期内难以出现全面物价上涨。
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要提防可能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胀。201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约在10%左右,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需求拉动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目前的上升属于恢复性的,今年继续上升的空间不会很大,输入型通货膨胀也不会很明显。虽然随着企业利润水平的改善,微观主体消化成本的能力增强,但国内旺盛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拉动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行,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领先于下游产品的格局将从成本上带来通胀压力。另外,“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并进而引发“工资――价格”螺旋。
3、房地产价格上涨迅猛、房地产投资增长迅速,房地产泡沫问题日益严重。
房价飙涨伴随房地产投资高增速,房地产泡沫成分不断增加。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环比上涨1.1%,增速继续维持高位。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长速度迅猛,一季度销售额快速增长57.7%,比去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我国房地产泡沫累积严重,泡沫破灭风险增大。房地产总值同GDP的比值、租金房价比是衡量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国际通用指标:我国家庭持有房地产价值与名义GDP的比值多年来持续增长,2009年已突破2的警戒线,高于美国次贷危机前1.65的水平,与日本在地产泡沫最高峰时持平;从租金房价比来看,2004年后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涨幅明显高于房屋租赁价格指数的涨幅,目前部分城市的租金房价比已超过1:400,远远高于1:230的国际合理水平。
4、汇率调整的国际政治压力与国内经济压力间的矛盾使得人民币升值问题日益复杂化。从国际政治压力来讲,美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复苏本国经济、扩大本国就业都希冀人民币升值。
华盛顿方面认为,阻碍美国总统奥巴马创造就业岗位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人民币币值低估,这种低估通过造成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而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减少。欧洲央行主席特里谢、欧元区集团主席荣克也在近期发表言论,称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得欧洲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过高,而中国在出口上占据价格优势。
从国内经济压力来讲,维持出口快速增长需要汇率政策的支撑,而治理热钱则需要人民币升值。汇率政策是我国贸易战略的政策工具,尤其在国内经济仍未完全企稳的情形下,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汇率长期保持不变会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的热钱涌入将破坏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也会带来通胀压力。
三、鉴于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在货币政策方面暂且不会加息,在汇率政策方面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也将加大调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
1、货币政策暂不会加息主要基于以下3个原因:首先,虽然加息可以避免负利率进一步刺激投资,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而且未来仍存在一定概率回落,因此,加息可能打击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其次,我国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的,物价全面上升的概率很小。由于拉动CPI上涨的食品、居住等成分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加息并不能通过调节供求起到价格抑制的目的。3月份的CPI环比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了不可控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小,未来即使出现通胀也只是温和的,以加息方式抑制通胀没有必要。最后,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加息会加剧国际热钱的涌入,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打乱我国汇率改革的节奏。
2、汇率政策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虽然短期内可通过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中长期内仍需依靠积极推进汇率改革,汇率政策要打破升值预期和加强热钱管理。
未来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短期来看升值将对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外商投资的热情将有所减退,外需下降将考验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定性,短期内高涨的升值预期还将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加剧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泡沫。二是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由于人民币币值在长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被低估的倾向,升值能够使人民币回归其真实价值,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升值还能够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带来财富效应导致消费增加,此外升值带来的外需下降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助力。
3、房地产政策也将加大调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
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分析范文6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money supply, the RMB loa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stock trading volume, by such approach as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cointegration test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etc, to examine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 long-term effects on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loose monetary policy cannot deny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macroeconomic, but needs further optimized.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股票交易量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即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一度还存在通缩的风险,股票市场也一度处在极其低迷状态。为应对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9月下旬开始,我国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将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改为宽松型的货币政策,同时,在11月份还提出了4万亿的拉动内需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在今年年初时提出了“保8”计划,即保证GDP以8%的速度增长。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机理可以概括为:货币量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收入,最初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现有资产(债券、股票、房产、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上升,利息下降,鼓励人们扩大开支,导致产量和收入增加。但西方有关经济理论同时也认为,在经济下行期间应该采用财政政策,效果会更加迅速、明显。相反,货币政策在对付反通缩、保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则相对较弱。 [1]77-90
我国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夏斌等(2001)认为在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上中介目标是重要的环节,但在中国的实践上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最终的效果上与当初的预期相去甚远。[2]秦宛顺等(2002)从中央银行福利损失的角度出发,分别利用短期利率和M2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时的中介目标进行分析比较,认为这两者是无差导的,货币当局可以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择应用这两种工具。[3]吴培新(2007)认为,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信贷规模限额控制以来,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他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外生变量,发现货币供应量M2对经济具有主导性作用,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4]李春琦、王文龙(2007)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发现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虽然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5]谢平(2004)在总结1998年至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发现长期内产出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而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和长期对物价水平都有影响。[6]
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就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一般都是基于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没有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9年6月的74117.1亿,就连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证券市场起步很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其中股票市值从1992年的1048.13亿元增加到2009年6月的46178.83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货币增长。
因此,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我国1998年一季度到2009年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和股票交易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进一步探寻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
尽管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有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规模,但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同时从1998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中介目标。盛松成、吴培新(2008)用货币供应量的两个中介目标M1和M2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预测)能力做过研究,发现M2对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远高于M1及其他变量;同时吴培新(2008)也运用计量方法证明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是解释宏观经济较好的指标。[7-8]因此,本文采用M2作为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的变量,选取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LOAN作为信贷渠道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我国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因此选取其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同时,还考虑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选取股票交易量CXCK作为变量。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8年一季度到2009年二季度,各年度的数据均来自国研网(省略/DRCNET.Channel.Web/),中国人民银行网(pbc.省略/)。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各个变量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为LM2,LLOAN,LGDP,LCXCK)。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鉴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为避免出现伪回归模型,首先采用相关图与单位根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验证LM2,LGDP, LLOAN,LCXCK是否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表1检验结果显示:不能拒绝LM2,LGDP,LLOAN,LCXCK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但拒绝LM2,LGDP,LLOAN 和LCXCK的一阶差分序列ΔLM2,ΔLGDP,ΔLLOAN,ΔLCXCK形式含有单位根的假设,说明LM2 ,LGDP,LLOAN,LCXCK是I (1) 型经济变量,即自身非平稳,一阶差分的平稳。由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验证上述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与估计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上述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对所有变量的时间趋势进行平稳性分析,同时引入协整理论,这样就可以弥补计量经济模型中动态稳定性假设的不足。协整的概念最早由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其含义是:尽管每个变量自身是线性增长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协整关系表达的是两个(多个)线性增长的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反映了序列之间的一种长期动态均衡,组合的结果是这些序列与均衡之间的均衡误差。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如果变量是协整的,则变量之间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表述其短期非均衡关系。协整检验要求时间序列都为同阶单整,本文中四个变量都是1阶单整,满足协整分析的要求。
通过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没有协整关系的假设被拒绝,因此,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了四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研究变量之间的引导关系,能反映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国内生产总值和股票交易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向。表3表示的是两两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货币供给量M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LOAN是国内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同时货币供给量M2是贷款余额和股票交易量CXCK的Granger原因。
4、VAR模型
在VAR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在选择滞后阶数p时,一方面要使滞后阶数足够大,以便能完整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另一方面,滞后阶数越大,需要估计的参数也就越多,模型的自由度就减少。所以通常进行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既要有足够数目的滞后项,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
据表4,我们可以看到AIC的最小值是二阶滞后期的值(-10.86523),SC的最小值是一阶滞后期的值(-9.648226),因此,无法确定滞后阶数。此时,利用LR检验继续进行检验。发现应采用滞后阶数为2阶是最好的。因此我们选择VAR模型滞后期为2期,得到相应的VAR(2)模型。
5、脉冲响应函数
通过前面的协整检验得知,VAR模型中四个时间序列是协整的,这说明此模型中的四个变量从长期来看具有均衡的关系,但在短期里由于会受到随机干扰的影响,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脉冲响应函数就是用于衡量这种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它能够比较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
图1表明,对于来自货币供给量M2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LOAN的冲击,GDP在第5期有一个小回落之后,然后逐步趋于稳定。对于来自股票交易量的一个冲击,GDP在第3期迅速上升到最高值然后逐步下降,最后在第7期开始趋于平稳。而GDP自身的冲击在第2期快速下降到最低值,然后震荡上升,在第5期的时候到达最高值,随后逐渐衰减。从这里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各项贷款对GDP的冲击不是很显著,而股票交易量对GDP的影响比较明显。
6、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系统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另一种方法――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系统的分量冲击。因此,方差分解能给出对VAR中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可据此评估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M2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1.05%,其对国内总生产值的贡献率是逐渐增加的,方差分解的结果见下图2
图2表明,M2、LOAN、CXCK对GDP的影响都是逐渐增长,在第10步时分别达到11.05%,5.52%,8.71%这说明M2、LOAN、CXCK对GDP的影响是长期的,影响时间长。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具有长期效应。这主要是从方差分解的结果看,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见货币政策还是具有经济性、市场性。因此在经济下行期间,货币政策仍是刺激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发现,股票交易量对GDP也是有影响的。在经济下行期间,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提高货币的供应量,增加银行的信贷,但又由于实体经济的低迷,会导致一些拥有大量货币的企业和个人将更多的货币投入到金融市场,使得对实体经济的投入相对减弱。当实体经济逐渐回暖,就会有大量的货币从金融市场抽出重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也就是为什么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强但持续时间长的原因。
但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有较大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才能实现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且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然而,公众却愿将货币持在手上,减少货币的支出,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2、在经济衰退时期,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低下,全社会贷款需求不振。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乘数,减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3、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这样货币政策作用就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
因此,在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应该在维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货币供给结构,鼓励公众进行消费和投资,引导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居民的经济行为,使之“顺应货币政策的风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同时,利用当前有利的经济环境,既要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消除对消费和投资的体制性约束,又要加快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对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以消除现行体制抑制需求,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此外,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的建设,创建良好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保增长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的重要任务时,要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总之,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化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对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英]布赖恩・摩根.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它们对货币理论的贡献.薛蕃康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