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文1

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基础,但是管理层已经意识到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有必要与时俱进,适应金融体系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内地教育体系引入的投资学课程,基本上是西方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的内容。正如张新(2003)所说的那样,西方对金融学的理解集中在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和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而内地对金融学的理解则主要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类代表性科目。在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高而银行体系又独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这一背离影响并不明显。但在A股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比重,四大国有银行和相当部分央企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体系的金融类专业课程势必会转型为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本的本土化和专业化也逐渐提到日程上来。但是,在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重点的同时,课程体系的其他问题往往被人忽视。既然是课程体系,势必有一个层次化或分层化教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笔者在此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一、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

这些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这些理论全盘照搬,直接应用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显然并不一定适用。因为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显然,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

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在知识层次方面,一二年级本科生专业还没有接触,部分基础课也只是刚刚入门;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才刚刚接触相关的专业课;硕士研究生虽然对专业课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硕士研究生中不少学生来自本科其他专业,短短的二到三年时间需要补充不少的专业知识。而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科生目前主要是通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本科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内容,也要求本科生学习各专业模块的内容。相比之下,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时间也并不算多,其理论教学侧重于面而并不精深;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有升学进一步深造的可能。不过,目前硕士研究生教学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上部分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稍差,因此,在本科生教学基础的要求之上加以深化,由面及里侧重于线,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相结合;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深度较高,而且研究视角一般较集中于某一点,不再像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那样发散于面或者线。因此,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程度最深,显然对教学的要求也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并不一样

不仅如此,即使同样是本科生,因专业的不同对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公司金融专业学生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要求势必不同,而金融学专业中银行管理专业方向、国际金融专业方向或者证券投资专业方向等,对课程的配置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深度的配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数理知识的教学,金融证券类专业的教学往往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但仅就本科专业而言,金融工程等专业尤其需要相对层次较高的数理知识用于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对于一般的金融学等专业,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此,一般的金融学专业和专业性要求更高的金融工程专业,在证券类专业课的教学上也相对应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分析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加以分层化教学呢?笔者所在的金融学院,既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公司金融专业方向,又主导了金融工程新专业的建设,现在又在金融工程新专业下并设证券投资的专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金融学院既有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学专业,同时还有以投资学为主导的金融工程专业和证券投资专业方向,另外还有保险学专业,真正实现了大金融证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同时,金融学院既有大金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下设银行管理、资本市场运营和金融工程等方向),还新批了金融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这些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相应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当然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比如,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投资学方向为主体,而金融工程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多地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对于普通的本科学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以说明、分析为主,而对于硕士研究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则以量化推导为主;对于一般的本科生可以以应用为主进行讲解,而对于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适当地以数理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本科生可以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布莱恩·克特尔所著的《金融经济学》,该书主要以论述和图示为主,相对较为浅显,而对于不同专业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用杨云红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和王江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

另一门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金融市场学,由于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介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因此,其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设置。比如,对于本科生,它是金融学入门课程,可以以介绍各金融市场的划分、功能实现和相关金融产品的运作实现机制为主进行教学,以便本科生对金融市场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已经了解了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运作模式的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进一步讲授金融合约理论、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结论,以使其了解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制度等运作,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本因;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研究生和个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法与金融学等各方面理论,构建制度内生观点的金融制度分析理论框架,讲授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金融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也可以涉及金融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

作为一门内容相当全面的资本市场专业课的投资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投资学Ⅰ、投资学Ⅱ和投资学Ⅲ进阶课程。对于本科学生,可以重点讲授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均衡理论,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于高年级的本科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可以专门设置相关基本面的证券分析内容和资产组合管理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或者已经经历过前两个知识阶段投资学学习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讲授普通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证券的基本定价知识

金融工程作为专业课程,也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比如,对于普通的金融类专业本科学生,可以以介绍金融工程工具、手段和策略为主,同时恰当介绍部分较为浅显的衍生工具以利于讲授金融工程的手段和政策;而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硕士研究生,则可以进一步相对深入地介绍部分金融工具创新和产品开发,同时讲授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手段和策略。相应的期货、期权与衍生证券这一课程也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普通本科学生以介绍简单的衍生证券为主,以利于入门;对于相对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则可以作为金融工程这类专业课程的进阶课程,进一步介绍较为复杂的期权定价和衍生证券定价的方法,以及介绍新型期权、指数期权、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种。

事实上,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还有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就是实训课程。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加强具有时效性的内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联系相应的理论加以体会。其一,对于本科学生要加强证券分析类实训课程的培养,辅助以大量的A股证券分析方法应用的实例;其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学生,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尽量以实证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三,对于更高级的学生,金融工程等证券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的就业很可能就是证券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纯粹的投资行业或投资岗位,因此,有必要在专业课内加强金融证券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诸如研究报告这样的应用文的写作

至此,应该说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既是系统化的,又有针对性,有助于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对策

1 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现代金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而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

2 各层次学生知识体系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化教学体系的实践。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文2

本科读数学,研究生考以下专业比较好:

1、如果对本专业仍有兴趣,可以报考数学类研究生,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等方向;

2、如果更换专业,可以报考金融,经济,会计,管理方面,还能报考计算机,软件方向。也可以报考通信工程,船舶工程特别偏工的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广西 第三产业人才 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课题名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背景下广西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0C1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发展对外贸易的“桥头堡”,这种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赋予广西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使命,同时,带动广西在信息咨询、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贸、旅游、餐饮、房地产、教育及文化卫生等行业较快发展。

目前,广西第三产业积极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正在建设一批既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又对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4大城市为例,南宁市正在打造“中国水城”、北海市正在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钦州市正在打造大榄坪综合物流加工区、防城港市正在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第一城,等等。这些既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又服务于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第三产业项目,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广西原有第三产业的带动,将会对第三产业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

据统计,目前广西对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大大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首先从用人单位情况看,2010年广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位数占全部人才需求单位数的比重分别为:2.32%、29.33%、68.35%,这表明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尤其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达68.35%,比2009年同期的58.94%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其次从人才需求情况看,2010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需求量超过44万个,其中,第一产业人才需求占比为2.02%,第二产业人才需求占比为30.12%,第三产业人才需求占比为67.87%,可见,2010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各行业集中度有新的变化,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由去年的13.64%下降至11.74%,批发和零售业比重由去年的14.31%下降至11.71%,这说明广西第三产业在人才需求上出现普遍上升的势头[1]。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广西高校培养第三产业人才所提供的机遇

上述人才需求的信息表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第三产业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广西各高等院校,是这次大机遇的直接受益者。在广西高校所获得的各种机遇中,办学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的机遇最为明显,本文从最具潜力的几个专业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楼宇智能化专业获得脱颖而出的机遇

关于楼宇智能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兴起,而在我国,楼宇智能化只是近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目前世界上对楼宇智能化的解释很多,欧洲、美国、新加坡、日本及国际智能工程学会的解释各有不同,其中,日本电机工业协会楼宇智能化分会对楼宇智能化的解释比较具体,它将楼宇智能化解释为: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和消防自动化等等,将这五种功能结合起来,再加上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和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这就是楼宇智能化,这样的楼宇就是智能化楼宇。

可见,楼宇智能化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必然结果。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东盟各国陆续在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商务办事处基地,并且我国也计划将南宁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教育基地,同时,“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常态化,即“两会”在南宁的定期召开等等,都将促进广西房地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其楼宇建设与管理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与智能化结合起来,各建筑企业、监理公司、星级酒店、宾馆、写字楼、商场、医院、物业管理公司、停车场等单位将需要大量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以便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监理、测试、管理等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然而,现实中存在着社会需求发展而服务能力受限的事实。据调查,目前广西各高等院校的建筑学学科领域均尚未用“楼宇智能化”这一名称来进行专业命名,因而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能真正从楼宇智能化的角度来进行操作。在现有涉及建筑领域的专业中,其专业名称基本上设为“建筑学”、“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而且,现有的建筑学各专业,在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上也显示出不足,智能化的要素较为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要素仍然占据主要位置,这种旧的办学结构与办学理念限制了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限制了广西楼宇智能化的进程。然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需要广西培养大量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这正好为广西各高校调整和优化建筑学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建设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楼宇智能化专业在建筑学领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得以调整和发展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面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和运用等需求将会大幅增加,政府机关、企业及东盟驻广西各办事机构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必将日益增大。

然而据调查,在目前开设了该专业的广西部分高校中,基本表现为培养方向不规范、不全面、培养人数相当有限等情况,专业发展处于下坡状态,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不协调,只有改革和调整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正好为广西各相关高校发展该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现代物流专业获得以高技术平台为依托的发展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急需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的现代物流服务,这种服务要求物流公司的整个物流运作过程实现自动化,要求物流公司拥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同时,要求物流公司提供电脑技术平台,通过这一技术平台,客户不仅能够下订单,而且还随时能够了解所托运货物在当时的空间位置、所处的运送环节和预计送达的时间等等,以确保物流业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这将导致该类人才需求的大幅增加。而目前针对广西来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有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与高技术的紧密结合,缺乏向相关专业知识的合理拓展,课程设置上大多局限于开设一些传统课程,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针对现代物流的特点来构建专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现代物流的高要求,使得广西各高校在该专业上必须做出调整和优化,这实际上是提供了专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四)金融工程专业得以在创新中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会使得更多东盟国家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期货等)到广西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广西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拓展其在华业务;而且,国内部分欲借广西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来开辟东盟市场的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将进驻广西,广西的金融业务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对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并且,所需要的是新型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该类人才应该具备资产评估、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而且熟悉国家有关金融运行的方针、政策及金融财税法规。然而,广西目前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需求。因为多年来,广西高校金融学专业在办学模式上基本采用“经济学院模式”[2],即在课程设置上,较多注重对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将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来开设,金融学与经济学融为一体,而对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活动的教学关注不够,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综合能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新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广西高校的金融工程专业在创新中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五)广告专业得以在调整中更好地服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大型的全面服务广告公司和专业化服务广告公司落户广西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使得广西对广告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的复合型广告专业人才。有关学者通过对广西广告行业的调查和统计,发现目前广告行业里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是那些擅于用文字、声音、画面和美图来打动消费者的创意人员和最了解客户需求的AE人员(即Account Executive,指负责广告商和广告主之间一切有关业务的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程度:前者达到所调查企业的93%,后者则达到91%[3]。由于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要求广告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广告专业技能外,还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民族风情,以充分发挥广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然而,目前广西高校在该类人才的培养上还有许多欠缺,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社会需求同办学不足所形成的反差,给广西高校广告专业调整与发展、服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抓住机遇培养广西第三产业人才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几个热门专业,广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一)培养不同层次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

楼宇智能化是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文化理念提升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因此,广西各相关高校应该在建筑学的专业结构上,注重向这一方向倾斜,开设真正意义上的楼宇智能化专业。另据有关专家对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深圳、广东、广西等省区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社会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4]。可见,目前需要培养比较多的专科生或高职生,因此,广西高校在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层次上,要注重扩大专科或高职层次的办学规模,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做好人才梯队培养的结构安排,以适应社会对楼宇智能化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培养宽口径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主要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服务,应该是适用于社会各类信息部门的新型专业人才。因此,该专业总的发展方向是以信息交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为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应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1998 年颁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包括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向。为此,广西各院校在该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上,应该进行重新调整和定位,突破原有的狭小界限,使专业建设与发展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之上。

在办学层次上,主要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结合起来。对于在职人员的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战略信息研究与预测、信息经理(CIO) 、高级系统设计与开发、高级信息经纪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专业信息咨询等方向,使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需要。

(三)培养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一是培养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知识背景的物流技术开发人才。现代物流公司要想实现整个物流运作过程的自动化,除了硬件设施要配套跟进以外,还要有高效的现代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这就要求物流公司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全面的计算机及网络专业知识。

二是培养具有规划与开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能力的高级人才。该类人才的工作将能够通过公共物流平台,把从事零担运输业务的众多物流企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发挥广西物流产业的优势。

三是培养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国际物流人才。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国际物流涉及国际贸易业务,因此,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能够熟练处理各种国际贸易单证,精通国际运输的营运方式和运输流程、特点及有关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掌握东盟各国出入境报关、报检的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

(四)培养新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前那种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已经发生改变,而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活动已成为金融业务的重要内容,金融学呈现出微观化、实用化、技术化的特点,使原有的“经济学院模式”所培养的金融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因此,广西高校金融学专业应该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金融学专业的学科结构,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新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能满足金融创新需求的资产评估、风险管理、国际结算、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金融科技、金融法律等方面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五)培养新型的广告人才

要培养出新型的广告人才,首先要求广西高校在专业结构上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把广告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其次要求广西高校在广告专业的专业方向上,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再次,在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将广告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有助于培养广告专业学生艺术修养、扩展知识面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复合型的广告专业人才。比如,侧重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应该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熟练掌握手绘创作技巧,并且会使用3DSMAX、ICA等绘图软件,同时还要掌握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等等。总体说来,广西在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培养出适应不同需求的广告行业的创意人才、媒介人才、客户AE人才以及AP人才(即Account Planner,指客户企划人才)等各类专门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广西人才市场.2010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求分析报告[EB/OL].广西人才网.省略/webpage/Article.aspx?ArticleID=31180

[2]滕莉莉,等.广西经济发展与金融工程需求分析. 区域金融研究[J]. 2010(2):84-88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文4

(一)专业设置与“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适应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我校与之相契合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法学(海商法)等10多个等面向海洋的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的20%左右。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适应性分析按照《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我校与之契合的有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学类、计算机类等近30个专业,占我校现有专业的45%左右,从比例上看,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分布与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协调,但这些专业中,背靠产业支撑、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或不可替代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大规模多对象的协同合作,合作的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

(三)传统通用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根据厦门统计局的《2012年厦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2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21亿元、1374.01亿元和1417.85亿元,分别增长0.4%、12.6%和11.7%。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51.1:47.9调整为0.9:48.8:50.3,二产比例略有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是不断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一区三中心”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贸、航运物流、会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学校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数量不多,有些专业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部分专业的办学力量还不强,主要服务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学科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学科与专业是“源”与“流”的关系,新一轮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融合、优化、发展”的总原则,以理顺专业关系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将有利于做强一级学科的相关专业,以及服务对象相近、相互支撑的专业相对集中,使调整后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及服务面向更加明确,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专业群体,推动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凝练特色,提高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契合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增设相关新专业,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推动专业与社会的对接,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做强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及相关学科,以适应福建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与优势,应当积极培育为海洋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需要的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人才。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调查研究预测,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设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运网络经济人才及邮轮经营管理人才等11类复合型人才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急需人才。学校可结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设新专业,如结合学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及地理信息科学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多年来的办学优势,增设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结合学校海上专业及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及土木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二是强化特色,在现有专业中凝炼涉海方向。如结合厦门游艇基地建设,航海技术专业可增设游艇驾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增设游艇设计制造方向;结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学类专业可增设航运经济、航运金融保险方向等;按照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邮轮母港发展规划以及海洋旅游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闲与海洋旅游方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可增设邮轮经营管理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可结合学校海上专业优势,发展海上通导方向,培养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结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水产品加工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渔业机械方向和港口机械方向;结合福建省建设海洋强省的策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增设水上运动休闲方向等。三是加强对传统通用性专业的调整、融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传统通用性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如结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可增设涉外法律方向的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增设增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结合英语专业毕业生全国总体大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可增设翻译方向等。此外,对于某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可进行撤销、归并或调整。

(二)整合资源,搭建专业平台,增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形成若干个优势学科专业群按照“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全校带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和平台统一集中,优化重组。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运行,面向各学科、各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使用。各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的需要申请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加入各种项目,尤其是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和项目的基础上应接受其他专业学生的使用申请。同时鼓励各平台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以增加平台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结合“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学院壁垒,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机械工程、海洋环境工程、电工电子”等学校层面的学科支撑平台,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带动专业群甚至整个学校实力的提高。

(三)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的基础上,更要强调专业内涵的建设,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学校要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时,遴选建设一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形成三级建设体系,以专业内涵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强化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鼓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及时、大胆的吸收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鼓励创新和实践,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能够扬长避短,办出特色,以满足行业、产业集群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文5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创新模式。本文结合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方面的实践,借鉴国内外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培养优质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二、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

1.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主体。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大类: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主要包括四类企业:第一类是国际金融机构在华的离岸运营中心,如汇丰、花旗、摩根大通、道富等;第二类是具有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跨国服务外包提供商,包括IBM、埃森哲和毕博等;第三类是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如后台服务中心;第四类是有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国内服务外包提供商,如浙大网新、软通动力和文思海辉等。[3]而更具发展潜力的是互联网金融方向,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传统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地拥抱互联网产业,这使未来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特点。根据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特点,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计算机知识和金融知识交叉融合的能力。在掌握计算机和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对两方面知识进行融会贯通。(2)金融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被应用到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如客户交易行为和模式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对于学生金融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3)具备国际视野和外语技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往往会要求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外语沟通交流能力。而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也会对人才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了解外国文化、国际商业知识和法律,掌握英语或是日语等外语,会极大地增强人才的竞争力。(4)具有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体现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在适应当前金融产业所必须具备的。当前我国以计算机专业或是金融专业为主的单专业教育体系,无论在专业内容上,还是在教学体系构建上,都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挑战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了两个专业(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4]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是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上,增加金融和财会等专业知识,通过双专业交融,使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法和新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具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与思想起源于世界各国高校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的界限及框架,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以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并成立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5]但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也对培养模式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1.双专业培养的方向选择。传统单专业设置使学生能专注于一个专业进行深度的学习。双专业设置会使学生在学业进展过程中面临专业方向和专业重点的选择,而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学业负担也会比单专业的学生压力大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学生对课程外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兴趣培养。因此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使学生既知识宽厚,又学有所长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很大挑战。2.双专业培养的知识更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双专业设置不是两个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交叉和融合课程设置来实现对人才的复合能力培养。随着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如电子金融、金融数据挖掘、金融数据库等新课程出现,这使需要不断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3.双专业培养的实践挑战。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一方面一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金融信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管理等,授课内容以理论介绍和综述性内容为主,如何使理论授课和项目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的接触实际,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学体系设计都是巨大的挑战。

四、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构建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率先在国内高等教育界探索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跨计算机专业和金融专业的金融服务系,遵照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要求,贯彻专业学习与综合实训并重,采取“三阶段”式“2+1+1”,即“2年专业基础+1年从业实训+1年企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开阔的国际视野、独特的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6]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模式构建以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为目标,探索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队伍、实践体系等五个维度协作创新,不断改进计算机和金融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下面进一步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1.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在由教师授课为主的“理论导向”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的“实践导向”模式。[7]在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个人和职业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2.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熟悉金融和财会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并具备金融软件开发和应用技能,具有中、高级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适应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需求,培养宽视野、复合型的高素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人才。3.基于模块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构建上,体现出模块化的特点,通过设置多层次课程模块,使学生既明确专业培养基础,又能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在课程模块设置上,既体现出双专业融合的课程特点,又具有双专业自身特色。这有助于学生在具备双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兼顾一定的单专业特色和专业深度。在专业模块设置中,还需要体现项目实践和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内容。这样使教学体系能向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方向倾斜,能更加贴近现实环境。4.构建多层次师资队伍。多层次师资队伍组成包括专职教师、企业教师和外聘教师。专职教师组成又包括了计算机、金融和管理等多个方向,多学科教师形成一个系,有助于形成多学科的交叉和优势互补。同时企业教师为学生带来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经验。外聘教师主要为外籍教师和行业专家,他们为学生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外语沟通交流能力。5.四级实践体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尤其重要。这体现在通过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四级实践体系,使实践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通过四个阶段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使学生能分阶段渐进式的增强实践能力,实现“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构建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五、结语

金融工程专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实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102

1引言

金融数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主要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对金融 (除银行功能之外,还包括投资、债券、基金、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和市场 )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数量的分析研究[1]。

最近这十几年中,全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都开展了金融数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在证券、信托、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胜任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等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金融人才[2]。

实验教学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3]。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以亲自动手实践的方式进入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出能进行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就成了金融数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2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为了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目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都开设了金融数学专业。鉴于金融数学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高要求,各高校在金融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都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有的高校增加了不少实验课程,有的高校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但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也未能完全达到金融数学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实验课程的设置不成体系

2013年之前,金融数学是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个方向招生的,众多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方向的课程设置大都偏向数学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也多只涉及理论基础,实验环节往往得不到重视。数学类的实验课程和个别金融类的实验课程比例失衡,金融类的实验课程散乱不成梯度,没有构成实验课程体系,也就无法突出金融数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性和特色,效果也较差。

2.2实验教学师资条件较差

地方高师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起步较晚,受师资、地域、经费等条件的影响,在初期建设中用于进行实验教学的场地、仪器设备、软件配置更新等方面都无法完全满足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要求,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3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简单

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要求不高,其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只起到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结果的作用,无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思考和创新,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各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几乎是一致的。除去各高校规定的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数学类课程和金融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不仅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数学基础课程,还包括数据分析、数学模型、数值分析等后继应用课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借助于计算机有效地分析、处理数据问题。金融类课程不仅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投资学、银行学等金融基础课程,还包括会计理论及实务、精算、金融风险管理等后继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证券、银行、会计、保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上面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地方高师院校在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既希望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金融理论基础,也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能力。

当然,为了培养出能进行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仅仅开设这些后继的应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若要深刻理解、熟练操作,甚至创新,还得借助相应实验课程的培训。因此,对于金融数学专业来说,实验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为数学与金融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要求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的金融操作技能。这就决定了数学类课程和金融类课程都是金融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但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对于绝大多数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数学是强项,金融方向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相对较弱。因此,在金融数学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都妥协于其办学条件,厚此薄彼,这势必要影响到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现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出适合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际的实验课程体系,见图1。

根据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把实验课程体系分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拓展实验3个模块。

基础实验模块是为培养学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平台。概率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和数值分析实验分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分析、数值分析这些数学基础应用类课程所配套的实验课程。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熟练运用Excel、SPSS、MATLAB等数据处理、分析软件,为后面更深入、定量地研究金融问题打下基础。

专业实验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基本金融技能的平台。考虑到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管理是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因此在专业实验模块中,依次递进地安排了3门实验课程。

首先,证券投资分析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模拟操作的平台,使学生不仅掌握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的基本理论,也熟悉证券交易的程序和操作,为以后进入证券市场实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在熟悉掌握了证券投资的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就可以进入金融工程学实验课程了。金融工程学实验和金融风险管理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特点等基本知识,还能借用金融模拟软件练习运用金融工程衍生品进行定价、管理规避金融风险、进行金融创新等技能,为毕业后胜任金融市场各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管理规避金融风险的技能,该专业实验模块特地加入了金融风险管理实验。该实验是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和金融工程学实验的延伸,通过金融市场上的模拟实践,夯实风险管理的技能。

拓展实验模块主要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几个方向进行拓展学习,为其增加更多的技能,也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例如,会计技能实验,给希望掌握会计技能的学生提供一个熟悉会计技能操作的训练平台,财务管理实验和精算学实验分别为学生提供了熟悉财务管理和保险精算方面技能的实战平台。

上述3个模块中的实验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各校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添减。

5结语

针对金融数学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必要手段。在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全力配合,积极筹备,认真开展,不断改进,使实验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友兰,周爱民.金融数学的研究与进展[J].高等数学研究, 2004,7(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