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道德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1
[摘 要] 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别从高校及学生角度出发,对就业观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就业观 职业道德教育 有效性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全方位的反应,是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是指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是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职责中所要遵循的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作为市场主体,其独立性、个性化更多地体现在职业活动的社会属性中,劳动分工的日益精专化使得现代人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发展,个体在职业生涯中与社会、他人建立联系,也在职业活动中张扬个性、体现自我尊严与价值。尽管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并非完全来自职业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规定,但高校却最终要通过人的职业活动来体现个人接受教育的价值。
2.加强大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门槛。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将进入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符合大众化教育的特点。
3.加强大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在中国人民大学所做的社会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往往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录用人才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除了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高校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从学校角度出发
(1)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的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学生的就业与职业道德意识教育需要贯穿学生在大学的各个学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求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筹规划,从教师到院系,从就业指导中心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
(2)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或者讲座中得到的信息是大众化的,不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针对这种现象,要加强对于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到院系学生工作部门都应参与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通过个别咨询,了解每个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和方案。首先,根据毕业生自身特点或者职业选择偏好,分类别进行指导;其次,根据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对毕业生进行基层就业理念指导;最后,细分各种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对有工作不想签约、有工作无法签约、毕业后拟升学、出国、紧缺专业与非紧缺专业等不同就业趋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出明确的就业策略建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3)加强学生社会职业实践体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社会职业实践的基本作用在于:第一,能使大学生磨练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对大学生是否接纳一定的外在要求具有检验作用;第三,能增强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
2.从学生自身出发
(1)转变就业观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相应地大学生的就业开始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大学生由“天之骄子”过渡到“普通老百姓”。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而只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素质的部分,这必然需要毕业生必须参照市场形势调整个人的就业期望值、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理状态,把自己看成是普通劳动者,确定大众化就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2)树立正确就业观。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客观、辩证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就业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要有忧患意识,要合理定位,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理性分析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在积极寻找就业岗位之余,可以调整思路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动态的就业观。
(3)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就应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首先要对自我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劣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其次在进行职业岗位规划过程中,尽量多地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等,使未来的职业岗位符合自己的特点,成为自己喜欢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宁 张文双 刘锐: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2
[论文关键词]教师道德 师德 职业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3
关键词: 新形势; 建筑业;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25-02
一、引言
人类发展史证明,职业道德不仅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也有力地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也证明: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建筑行业在20世纪50年代是生机勃勃的,那时候的建筑工人和科技人员以主人翁的自豪感建设自己的国家,忠于职守,严肃认真,那个时代的建筑代表是于建国10周年之际矗立于首都的十大建筑。经过几十年岁月的冲刷,那些建筑物依然闪烁着光辉,无论是外型设计,还是内部功能;无论是施工质量,还是材料性能,无一不是最好最优的。然而,由于建筑企业的高度国有化,使人们端上了铁饭碗,吃起了大锅饭,建筑业的职业道德病滋生蔓延。一些管理人员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一些技术人员业务不求上进;一些施工人员劳动纪律涣散。相继实行的承包制、股份制,使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明显地联在一起,喊了多少年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开始逐步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但是,由于历史走过的弯路,行业精神的传播出现了断代,建筑行业的青年一代职工,未能从老一代那里全面继承本行业的敬业乐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因而,全面而系统地开展行业教育,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开展行业教育,是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崇高的敬业乐业精神和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必须通过教育。
建筑行业的行业教育,多少年来也一直是由师傅一字一句传给徒弟,让下一代逐渐领会建筑行业所特有的精神和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许多家族世代为建筑工匠,一代接一代,不仅传授建筑技艺,也要传授道德、思想和风范。明清时代在修建北京的伟大建筑工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师,那些建筑师中许多来自一个地方。杰出的建筑木结构工程师蒯祥是吴县香山人,由于他的影响,香山那个地方涌现出很多能工巧匠。这种师傅带徒弟,传技术又传思想的授业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几千年,使得中华民族的建筑技术得以传播和延续。
现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师傅带徒弟的授业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年轻人可以从书本、电视、电脑中学习前辈创造和积累的经验,而不一定去拜师学艺。但是,这种变化使行业精神的传播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受到了一些影响。青年一代可以从建筑图册、技术专著、CAD程序中学到现代建筑的技术。但很难学到敬业乐业的思想。因而,为了振兴我国的建筑业,使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列,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开拓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二、职业道德相关概念
(一)职业道德定义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二)职业道德及其社会作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句话,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从事正当职业并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认为,职业首先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正是由于分工,才使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奴隶社会各种基本的社会职业都已初步形成。之后,经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职业活动和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千万种职业,以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多样化为纽带的职业活动,日益加强着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为此,必须要求在各种职业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一准则和规范则体现了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要求。由此可见,职业首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具体的适用范围。它通过各种不同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调整一定职业活动范围内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职业活动秩序,保证职业活动正常进行,从而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和健康的发展。
(三)建筑业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筑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造福,对用户负责。”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重视职业道德建设的建筑企业,工程质量优、社会信誉好、经济效益高。反之,轻则工程质量、社会信誉低、经济效益差。重则会造成重大事故,导致犯罪。可见,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筑企业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工程。抓好这项建设,对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建筑业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建筑业的工作者,它的职业道德成为了每个成员的自觉行为,并在整个职业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规范,才能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境界,真正起到对内培养统一群体风格,对外树立建筑行业形象的作用。但从总体状况看,还不尽人意。如:管理不够科学,职工对职业道德建设尚不够关心,认为那是领导的事。工作中以劣充优,以次代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改革以上状况,如何以新的精神风貌跨入新经济时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抓教育体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建筑企业施工生产的环境为点多面广战线长,职工流动分散,从开工到竣工的全部生产都是露天作业,劳动强度大,社会交往频繁。因此,必须形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能覆盖整个集团(总公司)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络。
(1)纵向到底。就是从上到下的项目经理部、班组,都要有人负责职业首先教育工作和有人具体抓职业首先教育,以杜绝在实际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上下工序间的质量互检制度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现象。
(2)横向到边,就是在建筑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工会、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劳动人事、教育、技术、质量安全、保卫等部门共同参与全方位抓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分工负责,共同把关,形成谁发现问题,谁都有责任管、有责任抓、有责任教育的齐抓共管局面。
2. 抓观念转变,树立“用户第一”的思想观念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用户第一”、“一切为用户着想”是建筑企业取得当今市场通行证的法宝之一。要利用各种方式教育职工牢固树立“用户第一”的思想观念,使职工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3. 抓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可能自发形成的,要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作导向,培育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是建筑企业内部小环境。不同行业、部门、单位,应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各种有效宣传,如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现场录像、演讲比赛等多种宣传形式,使职业道德建设成为全体建筑业人员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并要每个具体岗位上收到实效。
4. 抓制度建设,辅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手段
建筑业职业道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劳动者的职业行为得以落实和体现。因此,制度约束、经济惩罚、法律制裁,是劳动者遵守制度的监督保证。各部门、单位应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4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中学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是主干力量,他们不仅代表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方向,而且代表着一个民族教育事业的未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1],是一切学校德育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体现了新时期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教师职业要求,又是历史与时代的责任。加强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事关中学基础教育发展、永葆学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
1.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教育观念的强化,中小学入学学生规模和比例大规模增加,中学教师队伍也在快速扩大。每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走上讲坛,担负起中学教学管理任务。由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宁乡一中为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半数左右的比例,并且他们将成为中学教师队伍的主体。
1.1青年教师的特点。
1.1.1普遍学历较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教师朝气蓬勃,一般还保留着大学时代的理想和期望,希望自己有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敢于接受挑战和竞争;青年教师绝大多数经过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视野广阔,基本技能全面,特别在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代沟差异相对较小,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学生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所有的这些优势都使他们与学生产生很好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1.2激情洋溢但不持久,缺乏生活阅历,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学技能处于成长阶段。青年教师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时总缺乏稳定性,办事虎头蛇尾,韧性不强,尽管得出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青年教师成长轨道相对单一,从学习的学校跳到工作的学校,社会阅历、心理体验等方面缺乏磨练,对学生涉及的生活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认识。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艰辛和历练,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工作情绪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这种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情绪给年轻教师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2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缺乏的表现。
1.2.1思想不稳定,敬业意识不强。现代科技进步成果的大众化,使得各种信息网络平台触手可及,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冲击和影响,使一些青年教师无所适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目标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们过于看重名利和个人价值,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在顺境中成长的青年教师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改革成果背后人们所经历的磨练和奉献,因此,他们往往把向社会索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视为当然;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动摇,淡化了自已对所从事职业的追求,表现为敬业精神不够,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漠视的态度,缺乏集体主义和敬业精神,缺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师范院校教育的背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乏认知。而中学除了在岗前培训时对新进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外,很少再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2.2师表欠缺,忽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吸引学生最大的魅力是其人格魅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学生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合一,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2];中学青年教师有的师表意识淡薄,缺乏师德修养;有的沾染社会上不良习气,迟到早退,打牌赌博,随意停课等;有的对学生缺乏爱心,漠视学生的感受,对学生动辄训斥,语言粗俗,体罚等;有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见解偏激,宣扬一些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完全相反的思想,并把个人的怨气加在其中带进课堂,这样一些不良行为便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1.2.3育人观念淡薄。部分青年教师没有体会到何为教育,强调教学任务本身远大于对学生人文的培养,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完成与否,只关心自己的福利待遇、进修旅游机会等,对学生缺少关心和爱;一部分教师只有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进行短暂的接触,从来没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睡觉、早恋等问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由于平时交流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难点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一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份本职工作,在教书育人上没能真正用心下功夫。
2.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分析
2.1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脱节。
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行为、伦理规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引起了教育领域中利益关系的变化;在人们广泛认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下,人们已不再“君子耻言利”,追求金钱的主观意识明显增强;因而造成部分青年教师在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和职业道德的失范,在为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强大而欢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逐渐淡化传统教师“不为名,不为利,甘当老黄牛”的高尚道德情操,成为“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的奴隶。调查数据显示,28%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54.9%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只有27%的青年教师表示个人最关心的是学校的发展[3]。
2.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家立业所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目前,在中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大学出来不久,一毕业就上讲台,各个方面的技能都在学习与完善,往往处在急迫的成才心理下,在学历、职称、承担教学任务等方面普遍存大较大的压力;青年教师是主要处于30岁左右的社会群体,这时是人生最“忙碌”、最“艰苦”的时期,要谈对象、忙结婚、培育儿女、购置房屋等。因此,大量的物质需求与有限的工资待遇,其中还夹杂着不平等的游戏规则;这些实际问题影响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负责;青年教师追求知识,喜欢幻想,把改革神圣化,期望通过一场变革使教育现状得到彻底改变,但现实的残酷让这些超越现实的理想都流于空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情绪不稳定,发牢骚,从而引起道德观念的摇摆不定。
2.3青年教师心理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浅,彷徨在独立于依附两种心态之间。
青年教师主要是由成各个高校毕业不久的,社会经历相对较少的优秀大学生组成,他们的教学技能、处事方法等都在逐渐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直接体验和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素质欠佳,缺少对具体社会道德意识的思考体会,在处理问题时容易理想化,故善变是青年教师这个时期最大的心理特征;物质文化的极度发展和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为青年教师展现自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虽然他们尊重生命的主动权,渴望走自己的属于自己的路,但是各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使涉世不深的他们又不得不求助于父辈,独立的意愿与现实使他们精神失落,难于真正塑造起完整的自我形象。
2.4中学思想政治滞后,学校管理,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中学教育改革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内容缺乏新意,改革过程缺乏保证。首先,在我国,中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育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依然是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很少;其次,在教师职业培训中,较多地注重业务技能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忽略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的有效培训,仅有的几次教师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仍采用会议学习的形式进行,方法陈旧,即使是学习,也只是读读报纸和文件,根本涉及不到具体的思想问题,不会结合学科优势对青年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学校在师德建设导向上力度不够,比如在职称晋升、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只注重其学历、科研成果。这在无形中助长了青年教师重业务轻思想、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错位,使得教师的思想教育成为整个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思想行为缺乏道德规范管理,从而造成青年教师师德水准下降。
3.“以人为本”增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3.1以人为本,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
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4]。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活动的自我成就感,因此,“以人为本”,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要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的追求必须服从集体与社会整体利益,必须符合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5]。而奉献是青年教师个人成才的社会价值的实质和核心;这样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而这也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3.2以人为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师德规范学习,建立健全的师德监督机制。
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愿望外,更加应该具有实现这个愿望的本领;青年教师的各项本领都在逐渐成长阶段,所以学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愿意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还要帮助青年教师掌握高中教学规律,拓宽教育视野,增强业务素质,从而提高读书育人的能力。要保证青年教师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更加高尚,教育思想更加端正,执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切实加强培训的同时,健全各种规则制度、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教学评估制度,教学监督制度,建立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力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合适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导向,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使每一个青年教师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3.3以人为本,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和谐、温馨的外部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地成长,就学校而言,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青年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在不影响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承认并理解青年教师在心理素质、道德水准、工作能力、学业水平乃至个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宽容他们的过失,欣赏他们的进步,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并通过加快体制改革,形成一种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和分配制度,做到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待遇上落实。另外,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困惑、师德失范,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有关。因此,应该利用一切宣传工具统一思想,通过典型模范教育、廉政教育,消除各种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对青年教师的冲击;要发挥社会集体的力量,通过社会、集体、个人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为青年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在充分感受关心和温暖的同时,将压力变为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9-09.
[3]廖娟娟,王海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780-781.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5
关键词 职业礼仪 职业道德 新时期 内涵 二者关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由此带来的经济交往的国际化,都对企业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对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服务整体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社会发展带来了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容的变化,为促进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内涵及二者关系进行论述。
一、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道德?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法律为保障并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标准在职业领域的体现。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它调整员工、企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指企业员工在工作和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从伦理上调整企业同国家 、法律之间,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相互联系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多样性、继承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不同的行业领域在职业道德方面有区别,不同时期职业道德的内容也有变化,反映这一时代的要求。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职业道德的核心虽然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其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会被继承和发扬。
职业道德内容虽然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内容,但我国当前形势下存在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所谓爱岗敬业要求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要保持对工作的正确积极的态度,要把工作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更应该当做自己热爱的并准备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来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创造奇迹。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地待人做事,不弄虚作假,讲求信誉,重信誉、信守诺言。诚实守信即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准则,“先做人,后做事” 。现在我国的诚信方面还存在不足,欺诈,造假,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等各种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经营秩序和社会和谐,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诚信体系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处理没有保密要求的问题需要公开透明。坚决杜绝徇私舞弊、区别对待,区分三六九等的行为。
(四)服务群众与奉献社会
服务群众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在工作中能真诚待客,能换位思考,以顾客的需求为立足点,急顾客之所及,想顾客之所想,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办实事,办好事。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味的索取,应自觉的奉献社会。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二、职业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什么?“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职业礼仪》一书认为:“职业礼仪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基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促其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展示沟通艺术,进而完善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增进职业竞争能力而言的。职业礼仪包括职业人员职业形象的塑造(仪表仪态、仪容、服饰的规范和交谈艺术技巧)、职业礼仪的运用(礼宾礼仪、办公礼仪、仪式礼仪、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的实务与技巧)。
(一)仪容仪表礼仪
和他人交往接触,第一眼给人留下的礼仪印象来自于你的外表和举止,也就是仪容礼仪,包括你的仪表、着装、举止等。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审美趣味。穿着得体,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仪容仪表礼仪包括仪容修饰、化妆、服装穿着等。
(二)仪态礼仪
如果说仪容仪表打造的是工作人员的静态的形象,而仪态则打造的是职业人员动态的形象,你的职业素养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无疑,也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仪态礼仪包括站姿、走姿、坐姿、手势、鞠躬等。
(三)沟通礼仪以及其他社交礼仪
沟通礼仪包括语言沟通礼仪和肢体语言沟通礼仪,在职业活动中文明礼貌的语言,得体、协调的身体动作和神态可以提高沟通效果。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日常社交礼仪规范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要求职业人员既要遵循一般的现代礼仪要求,也要不段更新掌握新的礼仪规范,并学习一些涉外礼仪。
三、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的关系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职业礼仪主要是对职业人外在形象和仪态以及待人接物等行为的要求,职业道德是对职业人内在的和工作行为要求。职业礼仪反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职业礼仪的深度与丰富职业礼仪的内涵。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共同构成了职业人的良好素养。良好的职业礼仪素养对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职业道德可以使职业礼仪具有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向多佳.职业礼仪[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晓留.浅析礼仪养成对体育教师的作用[J].科教导刊, 2011,(4).
职业道德意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道德 就业指导 当代大学生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12-01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基本都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能力和素质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能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特别是现在经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给学生上这样的课,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从大局看,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利于国家政治体质改革和经济建设,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从细处看,则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成才。
首先,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调适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合理分析面对求职就业的误区和困惑。由于2012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之间无论从人数还是毕业生和职业岗位的相符度都存在着较大矛盾,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调整好健康的就业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另外,在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跨市、跨省、跨行业的就业情况,这类求职者中存在人生地不熟、行业陌生、社会关系简单等求职不利因素,他们更需要求职就业的良师益友,以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纠正就业误区。虽然心理健康类课程目前正作为公共必修课广泛开设于各大高职院校,但基本上针对大一时期的新生;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则广泛开设于大二时期,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历进入职场的适应期所急需的相关心理辅导提早加以指导。
其次,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深化了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是就业的重要准备,就业是学业的最主要目的,而职业生涯规划又与就业紧密不可分。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以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放低姿态学会从自身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时刻警醒自我要合理认识自己,明确目标并为之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好准备。通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求职模块进行合理分析和筹划,更加清楚自己在未来面对求职挑战时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校就读时期要重点学好专业技能,求职时期要学会积极搜集招聘信息搜集,面试阶段要熟练掌握求职技巧等等。可以说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前警示并指导在校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具体地做好规划。
再次,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学生未来顺利的发展取决于职场的成功,而职场的成功恰恰起步于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起到了帮助毕业生适应职场的过渡作用,它更让学生明白:就业是一门伴随其终生的课程,无论自身是否在校就读,也无论自身的事业成功抑或挫败,始终要寻找自身职场上的良师益友为自己的成功指点迷津。同时,职业的选择,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毕业生在择业时若能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为理论支撑,结合个人客观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形势,从全局出发,从实际出发,必然能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另外,通过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能从小事做起,能为学生的工作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将远大的理想落实到现实努力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