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

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企业需要运用各种管理办法,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在管理水平,更能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成本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应用

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具体的来说,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生产耗费活动中,还应拓展到产品设计,使成本在各个领域方面得到较好的控制。我国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观念一直都停留在片面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造成我国的企业管理比较落后,那些生产较好的企业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成本的制度,达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是控制生产经营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现不足之处,就要寻找原因,以降低资源的浪费,使企业成本受到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对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对成本管理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盲点

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创造出最大化的效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直接的竞争不仅仅是成本上的竞争,同时产品的质量也显得相当重要。企业要在注重成本管理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以提升企业的信誉。成本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并不仅仅限于财务人员,需要全员参与,但是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在企业的财务人员身上,这就限制了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导致了成本管理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的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不配合,导致后果不理想。部分企业为了能够迅速的完成生产任务,增加生产人员,对外采购大量的设备,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设备的浪费;在生产经营方面,技术人员提供的设计、制作以及操作数据不准确,也会给企业生产造成次品的增多,物资搬运、人工往返的无用功也将成倍的增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新的订单业务以后,不要盲目的接单生产,首先需要将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核算,以确定其生产总成本。但是目前很少有企业这样做,企业往往都是接单就生产,不管产品的利润,这就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同时也不能够发挥成本管控的作用。

2.缺乏可操作的成本管理依据

成本管理是需要紧密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发挥作用,但是部分企业直接套用其他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或者直接制定看似完善的成本管理措施,但是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成本管理落实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或者制定出的成本管理措施过于简单,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成本降低率的制定不详细,对于生产环节等因素的考虑较少,最后直接导致了人工费、材料费的增大,并没有起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的作用;其二,成本管理措施的制定没有有效的结合责任制度,生产部门在落实成本管理的时候缺乏制度的约束。第三,管理制度制定的不详细,在实施的时候偏差较大。

二、加强成本管理的具体做法

1.强化经济责任观念,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要想提高成本管理的方法,就要正确地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要加强企业部门成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有效控制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的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让大家都树立起一个成本管理的意识,团结协作,对企业的管理员和操作员都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成员对成本管理的责任观念,提高全员对成本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各类、各阶层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各部门人员的业务素养对成本控制的落实有着积极意义,提升全员的业务素养,才能够落实成本控制。成本管理需要指定相关负责人,同时财务部门需要对成本管理进行预测,并且编制成本管理计划,对于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制定出规避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定期的对全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积极鼓励财务人员获取国家资格考试证书。对于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要按照师父带徒弟的形式,以不断的提升人员的业务素养,以此来提升产品的质量保证率,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

3.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一些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没有将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各个部门的成员身上,导致在工作中运作起来难度较大,甚至造成无法执行,成本管理的控制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把责任准确的分配到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要做到分配合理,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来严格操作,把企业的责任制融入到每个工作岗位,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的提高。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网络已经覆盖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且广泛的被企业所使用。企业可以创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能寻求更多的业务资源,通过网络可以节省时间,节省费用,使企业能更迅速的收集信息,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

5.提高产品的质量

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同时提升成本管理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定要进行处理,严禁包装出售。同时对技术不达标的工作人员,需要积极的做好培训工作,以提升员工的技术来保证质量;对有安全隐患的设备需要及时的维修。其二,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产品质量要求进行,严禁残次材料进入生产线。其三,企业永远要建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完善生产成本的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企业成本管理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盲点,缺乏可操作的成本管理依据等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所以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强化经济责任观念、提高各阶层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及时对成本管理办法进行修正、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产品质量,不断的加强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滔.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2]曹之荣.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企业存货成本管理探讨与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3]吴白起.金融危机下企业存货的成本管理探讨[J].当代经济,2010(02).

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文2

关键词:运营管理;制造性运营;服务性运营;管理现代化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生产的概念进一步扩展,逐步容纳了非制造的服务业领域,不仅包括了有形产品的制造,而且包括了无形服务的提供。实施有效的运营管理越来越重要。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压力,企业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对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有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来最大程度地提高质量和生产率。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运营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的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原本是指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服务过程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厂房位置、设施和设备、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选择工艺流程、确定生产和服务技术、实行有效流程和质量控制、组织生产和技术人员等达到及时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降低成本的目的。

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就是指企业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先进运营管理模式、方法为手段,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二、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不足

我国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还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虽然我国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引进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水平、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仍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应有的效益。

(一)基础管理水平较低,运营管理粗放

当前国内许多企业忽视基础管理工作,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的概念,把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方法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之上,致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世界先进企业通过全面应用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促进生产制造过程的科学化、柔性化、智能化及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较好地实现了人类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而我国企业由于运营管理粗放和不规范,导致能源消耗大,劳动生产率偏低。

(二)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我国企业的安全事故总体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问题非常突出。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一是全社会安全文化基础薄弱,全民安全素质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生产经营者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处理全局利益与自身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缺乏科学的认识观;三是工作一线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待提高;四是现行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不合理、安全生产法规执行较差;五是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许多企业生产工艺安全性能、安全设施和装置标准、安全检测和监控技术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即中间层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运营管理的质量,由于企业中相当比例的劳动者不能理解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在进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方法的实施时困难重重,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与应用深度还比较有限,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还不足1%。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高,跟国际比差距比较小。从信息化应用领域来看,我国企业真正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的比重较低。据调查,除了在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多之外,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制造管理、营销管理、电子商务方面完全应用网络技术的企业很少,在全部经营管理上都完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更少。

三、对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策略

实施现代化的运营管理需要一系列艰巨的变革,从经营理念、组织结构、技术状况、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合作文化一直到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都需要系统的配套条件,是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加强基础管理,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规章,规范员工行为,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先进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海尔的“日日清工作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等。同时,信息技术是运营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和支撑,我国企业应结合实际,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使自己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国家也应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降低企业信息化的负担,调动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

(二)加强安全运营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长期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为此,要建立起保障安全生产、防范安全事故的三大措施,即科学技术措施、安全文化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以实现安全运营管理的目的。

(三)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方法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实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引进掌握现代化运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高端人才,把握运营管理现代化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士昂.企业的运作管理存在问题[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4).

[2]刘丽文.服务运作管理的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文3

关键词 运营管理 运营转型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运营管理的内涵

运营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OM) ,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企业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运营管理是由生产管理演变而来,近现代以来企业更多的向服务业、公共事业等领域发展,而不仅指过去的制造业,运营管理也就趋于主流。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按职能分工,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财务会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五项职能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正是这种相互依赖和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上述五大职能缺一不可。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企业运营管理要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它们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因此,运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企业运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创新的企业运营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因素使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运营增添了新的有力手段,也使运营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体系更加完善。

二、现代企业竞争中运营管理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现代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出现了新特点,并向新的方向快开始发展。运营管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并使之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企业运作中的重要课题。

1、现代运营管理涉及范围扩大化。随着现代企业涉及领域不断扩大,那么于此相适应的运营管理也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给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方式。所以,信息技术已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不断的面临运营技术的重大选择,进行运营系统的重新设计、调整和组合。

3、市场竞争的激烈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逐年增高,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仅要降低价格和质量,还要对售后服务和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而且,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已使生产和贸易打破国界限制,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运营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有所发展就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而高效可行的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将雄厚的资金保障、领先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人才等竞争力要素组织起来,使企业在成本、时间、质量、收益等指标上获得竞争优势,有效地促使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组织结构上分析,企业主要有三个基本职能:生产运营、财务和营销。这三个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将这些职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的实施。企业为了获得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以最优的方式为市场提供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的产品与服务,这就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而运营管理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也是建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竞争加剧新形势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知识储备不足。

现阶段,在新时期新的战略体系下,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知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善于育人,善于用人,善于留人”,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与保证。但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发展,企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感到匮乏,知识储备和积累能力越来越感到不足,成了制约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瓶颈。

(三)投资盲目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行业内外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结果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太长,核心产业虚弱,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大企业集团盲目的多元化,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对自身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不重视。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源,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对企业发展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尽管近年中国企业的观念有较大的变化,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方式、封闭的社会文化和相对落后的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许多企业缺乏企业战略的指导、组织管理僵化、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后的营销手段、落后的管理方式等。

五、运营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企业竞争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的内外部供应链环节链条逐步延长,企业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另外,同质化的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不断被挤压也使得企业无时无刻不存在危机感,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企业应积极依靠运营转型逐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运营转型,必须要促成思维、理念的转型。

针对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企业全员参与,通过开展培训、讨论等手段,转变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运营思维及理念,更好地促成企业的运营转型,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领导阶层持续重视,形成企业特色文化。

作为公司的领导,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企业内部克服阻力,推进运营转型的实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使之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建立企业特色文化,用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发展,用文化经营。文化经营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以人为中心来全面系统地分析、运作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独有文化基础上适时地再促进运营转型,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

(三)运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不断优化流程。

企业在实施运营转型时采取“五步法”,包括诊断、设计、计划实施和固化完善五个步骤。第一,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项目改善团队、组织管理沟通、收集数据信息、编制项目计划;第二,诊断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对运营系统、管理系统、理念行为系统的各个要素分别进行诊断,形成诊断报告;第三,设计阶段主要是设计运营系统的未来状况(可衡量,便于验证)、支持新运营系统的管理架构,确定相应理念行为以强化新的工作方式;第四,计划实施阶段是按照工作流程制定策略性实施计划,确定所需资源,认清实施风险,强调实施过程中的稳定性并积极跟踪进程,同时协调相关联的各项措施;第五,固化完善阶段主要是完善新流程,实现流程标准化并持续改善。企业要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内外部坏境,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流程,切实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

(四)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绩效考核管理是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前提,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否则运营转型就不能落到实处。另外,运营转型的绩效考核必须与所在区域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一些地方可以与所在区域的绩效考核管理重合,参照所在区域的绩效管理制度,纳入所在区域的月度绩效考核。只有将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融入到运营转型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运营转型目标的实现。

领导重视是关键,广泛参与是基础,科学方法是根本,深化改革是动力,专业团队是保障。通过在企业内全面推进运营转型,构建适合企业战略转型和主导产业特点的业务管理系统(CBS),不断追求卓越运营,将运营转型持久扎实地深入开展下去。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促进运营转型,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

(作者:广西大学商学院12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营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新思考(第一版)[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二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季建华.MBA系列教材:运营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斯莱克,约翰斯顿.运营管理(第五版)[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5]. 中铝以运营转型强化基础管理[J]. 国企,2012( 05) .

[6]白培中.在转型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前进》第八期,2011.

[7]王文鉴.加速企业管理转型―如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宁波经济》第三期.2008.

[8]李春娟.浅谈如何提升转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甘肃农业》第六期,2006..

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文4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82-02

生产运营是指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转换增加附加价值并产生新的效用,最后以某种形式产出并提供给社会的过程。企业生产运营系统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而且要延伸到企业外部的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竞争对手和市场行情的变化。

1生产运营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生产运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高效、灵活、及时地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生产运营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最优的资源配置,合理分配生产任务,组织均衡生产,保证生产系统的顺畅运行,从而保证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库存、最快的速度、最合适的质量和最佳的服务,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为企业创造利润,求得企业持续发展。

生产运营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项:

一是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和调整。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设施的定点选择、设施布置、服务交付系统设计和工作设计。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一般在设施建造阶段进行。

二是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涉及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按照管理的基本职能,其内容有生产决策和计划、生产组织和指挥以及生产控制和协调三项。

三是生产运营系统的评价与改进。为了使系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经常对系统加以监控、评价、维护和改进。生产运营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包括对设施的维修与可靠性管理、整个生产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各种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采用。

2生产运营管理咨询概述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咨询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企业存在的问题,因此采用正确的诊断思路尤为重要。系统论中的“暗盒子”理论为运营管理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企业是一个系统,输入资金、原材料、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经过企业内部一系列的转化,输出产品和服务。咨询人员可以通过运营的最终输出效果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线索后,层层深入,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挖掘理念和机制存在的根源,针对问题和根源进行改善,改善效果体现在新的输出效果上。

2.1从输出结果发现成绩与问题(发现问题)

咨询人员应针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特点,设计出一套反映生产运营管理输出效果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通过细致周密地收集生产相关数据和资料,应用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等分析方法,找出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2.2从管理环节找出取得成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观念、体制与机制找根源(分析问题)

咨询人员应依据生产运营管理系统所特有的管理环节开展分析工作,这就要求咨询人员不仅掌握生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熟悉不同生产类型企业在每个生产运营管理环节上的重点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2.3针对主要原因和根源提出改善方案(解决问题)

就问题论问题,只能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这样的咨询可能解决企业表面上的问题,但不久之后老问题又反复出现,新问题不断涌现。管理咨询的核心价值就是从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上入手,提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2.4在实施方案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必要的培训(实施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咨询人员应以变革推动者的身份对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支持,定期到企业现场检查实施进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要加大培训力度,巩固所取得的变革成果。

3案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A开关厂是生产开关件的中型厂,有职工1200人,年利润650万元。其产品分13大类,共2000多个规格,为2000多个用户服务。每年签订4000份以上订货合同,每月要生产2000万件左右的零件,临时任务占总任务的20%左右。这种多品种、多规格的生产类型十分复杂,A开关厂如果不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计划管理系统,将难以形成稳定的生产秩序。

A厂面临的问题是,产品零件齐套难,零件生产急件多。另外,生产资金占用大,全厂定额流动资金300万元,实际占用460万~470万元,生产资金270万元,占流动资金的587%。因此,A厂领导决定进行生产计划方面的咨询,通过生产计划管理的改善来改变生产的被动局面。

3.2调研分析

咨询组经过调研分析,证实厂领导提出的课题是该厂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A厂从订货到车间收到生产计划需25~55天,直接造成了生产准备工作的紧张和生产过程的忙乱。另外,该厂只编制厂级生产作业计划,而无车间作业计划。厂生产科每月不核算、平衡生产能力,经常向车间下达紧缺件计划。车间生产进度仅由每天早晨的调度碰头会来决定,生产忙乱、零件不齐套的现象必然会发生。一方面是生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不齐套零件积压,紧缺件越滚越多,全厂长期处于应付紧缺件的局面,占用了生产能力和资金。当年的月平均零件消耗额为456万元,可实际半成品库存的月平均占用额为1178万元。

咨询组对该厂生产的零件进行了ABC分类,ABC分类表如表1所示。经分析可看出,A类零件只占少量品种,却占用了近1/2的零件生产总工时,对A类零件运用大量系数的公式来计算(大量系数=生产该零件的工时数/设备的制度工时数),各工序均大于0.1。因此,A类零件的生产属于大批量的生产类型。可以认为该厂是一种包含大批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小批量生产的生产类型。因此,产品及零件的作业计划应按照各自的生产类型制订不同期量标准和采用不同形式的作业计划编制方法。经过专题调查和分析,咨询组达成以下共识:

a)企业的生产计划体系应该进行改进,设计体系框架图。

b)企业的产品是多品种、多规格的,要针对不同的产品或零件的生产特点编制计划。开关产品和A类零件生产比较稳定,应实行定人、定设备、定加工对象,采用标准计划。其他零件要制定期量标准,零件加工的规格、数量由滚动计划确定。

c)订货、计划编制都要核算和平衡生产能力。

3.2.1改善方案设计

(1)生产计划体系的改善

合同汇总采取滚动式,每月进行一次,每次汇总最近三个月的合同。汇总的依据是订货合同、销售计划、成品库存、组装车间盘点数、上期计划完成情况。合同汇总后,制订出外协、外购计划及模具、工装计划。

每月安排月生产任务,进行零件分解。月生产任务包括成品计划和零件生产计划。月任务安排的依据是季度计划、临时合同、齐套库盘点数及毛坯库盘点数。月作业计划下达给车间、零件车间及齐套库。

组装车间按生产科下达的成品计划编制车间进度计划。由齐套库供给零件,每月定期盘点并上报生产科。

零件生产车间按生产科下达的零、部件作业计划编制车间零件生产的进度计划。生产出的零件运入齐套库。

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企业能否立足的关键是企业运营管理,企业需要发现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分析问题,并形成有效地解决方案,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运营管理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时代,紧跟现代化技术,如何更好地实现运营管理,让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的概念

什么叫企业运营管理现代化?它的概念是什么?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等五个方面,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激励职能等六个方面。

二、企业运营管理的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运营管理相对粗放,基础管理水平较低

现在很多企业容易忽略基础管理,而盲目地追求先进化的概念,使得企业运营管理的现代化的概念没有牢固的基础根基,企业运营管理缺乏稳定性,容易被小事情所绊脚。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不规范、较粗放,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生产效率偏低。与目前先进的外国企业相比,基础性的运营管理还需要加强,管理模式和制度需要制定,形成统一化和规范化。

(二)现代化水平技术相对较低

最近几年来,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规范性不高,与国外先进的企业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管理方面,国外企业采取重组织和重体制的计算机管理,而国内大部分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的阶段。设计方面,国外先进企业不断创新,采取新的设计方法,国内企业采用的技术相对较低。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方面、设计技术方面还是工艺制造等方面,都存在在一定的差距。

(三)总体水平发展较低,且发展不均衡

我国还未普遍的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整体的水平发展想读较低。甚至,边远郊区地带的中小型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化设备水平欠缺,水平相对较低,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配备的计算机数量较少,缺乏统一的管理技术。而且,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企业仅仅将运管管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或者库存剩余等方面,像研究开发、采购制作、营销管理等方面应用度不高,整体的发展相对不够均衡。

(四)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若把一个企业管理的井然有序,既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又要高端的管理技术,纵观中国各大企业,往往出现轻管理、重技术的现象,企业矛盾突出,管理混乱,但技术装备相对较强,还有很多企业不惜花费重金去购买先进的设备技术,却忽略了从管理制度上多下几番功夫。再有部分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却感到困难重重,所以,现中国很多企业管理和技术相对不协调。

(五)人才匮乏,亟待提高

现如今的中国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即中间阶层的高端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管理发展,也正是由于现在的劳动者不能够理解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而使得企业在实行运营管理现代化时,阻碍重重,难以出效果,企业发展得到制约。

(六)安全事故频发,管理情形严峻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重大事故越来越多,企业的安全化的管理存在巨大的漏洞,一旦发生,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安全意识培训相对较少,劳动者不清楚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该如何去做,其次是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法规模式不合理,或者安全生产法规执行力度较差,缺乏监督和检测。再就是企业的安全性能和设备标准不够达标,这几项原因,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企业运营管理的现代化实施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三)增强自身的认识

现如今,企业运营管理的技术不断地在创新、不断的在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提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需要企业及时的了解市场动态,用最敏锐的感觉,及时捕捉市场的变化,找准自身企业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优点与缺陷,以积极的心态去领悟新鲜事物,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 加强运营管理的安全性

一个企业能否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安全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保证社会的安定,避免过多的处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严重的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加大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的培训,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制定,并提高制度执行力度,同时制定监督和监测的标准,加大安全生产的监督,从各个方面来提高企业对于安全运营管理的意识。

(五)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的培养

一个企业只要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强了,运管管理就相对较简单化,况且,企业运营管理的发起者是人,是各个部门、各个级别的重要承载者,所以,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挖掘高素质人才,一方面管理技术需要过硬,同时,管理理念也要符合企业对于运营理念,把握住运营管理现代化的模式、方向、策略和方法,才能够提升企业运营管理的现代化。

(六) 加强基础管理水平

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是企业基础管理制度,在寻找最先进的高端设备技术之前,需要对企业的基础工作管理的相当好才行,建立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提升积极性。在此方面,像中国的海尔集团“日日清”的工作方法,就是需要我们去学习。所以,只有将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寻找更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运营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企业从众多方面综合去考虑,现如今市场竞争残酷,优胜劣汰,随时面临着企业破产倒闭的局面。企业应具有危机意识,加强运营管理的现代化,为企业保驾护航,同时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及时发掘、改善并修正,才能让企业更加稳定的向前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的管理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夏建胜,秦辉.企业品牌延伸的若干策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6,(03).

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范文6

关键词:运营管理;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66-02

作为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运营管理》课程不仅包括制造业,同样也包括服务行业的生产系统设计、优化与管理,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管理的理念、技能和方法,并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柔性和快速反应的运营管理。《运营管理》课程应用性很强,针对绝大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讲,案例教学是“性价比”最高的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教学形式,可操作性强且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增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有所用。笔者根据多年在《运营管理》课程中形成的案例教学经验,从案例类型、实施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心得。

一、运营管理案例的类型及选取

运营管理课程的案例类型多种多样,从内容上来讲,分为大案例和小案例,从案例是否被精雕细琢广泛应用来看,分为生案例和熟案例。不同类型的案例适用性不同,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案例的大小与选取

运营管理案例从内容来看有大小之分。大案例一般篇幅较长、细节俱全,往往涉及到运营活动中的某一阶段或具有相互联系的运营业务,如哈佛大学编写的经典案例均属此类型;小案例一般短小精悍,通常是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的某一环节或某项知识点设计的案例。大小案例各有其优缺点。大案例注重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基础,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且具有内在联系性,融合了多种知识与分析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全部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繁复纷乱的背景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要素的能力。但大案例也有不足之处,内容涉及面广不利于教师备课,学生也很难把握主要知识点,且今后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并不会面临如此复杂的决策环境。而小案例强调企业生产运营某一环节的关键知识,提供企业缩影或某侧面情况,并不纠结于表面数据和细枝末节,这利于教师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避免学生陷入纷繁的数据资料,从而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案例,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从多方面掌握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营管理案例教学中可以灵活选用大小案例。首先从教学目的来讲,通常在导入概念、理解方法原理时应用小案例。比如在讲授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时,为学生介绍了上汽集团从仅有整车厂发展为97%以上的零部件为国产化的发展历程,该案例非常短小,重点关注上汽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使学生对何时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讲授企业选址方法的时候,引入了“东湾核电站选址”的案例,不到三千字的案例却清楚地对深圳市附近土洋、东山、湖头角三个备选厂址作了分析,对厂址技术条件、经济效果等因素做了比较,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快速地了解因素评分法在企业选址中的应用。而在对所学知识复结并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时则采用大案例。例如在运营管理课程即将结束时,会让学生讨论“惠普喷墨系列打印机供应链”这样的案例,该案例涉及到运营管理领域的多个问题,包括供应链设计、JIT制造、配送中心的功能、产品需求预测、安全库存制定、牛鞭效应、模块化生产、定制化延迟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整个运营管理课程所学知识做个总结回顾。其次,可以针对教学对象选用大小案例。对于本科生来说,不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管理类相关知识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虽然运营管理课程通常都设置在大三或大四学年,学生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类专业课,但掌握的知识点较为零乱破碎,无法连贯起来,这为分析运营管理综合性大案例带来很大难度,很难从纷乱的背景资料中发现主要问题,若教师一点点的梳理,课时又不够。因此为本科生教学更多选用小案例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案例分析,又能够达到学生认识企业运营管理业务的多样化、掌握关键知识点的目的,增加了教学趣味性。而对研究生尤其是在职MBA学生来讲,则以大案例分析为主,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插入小案例。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学生甚至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多分析大案例能够培养他们快速发现本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但小案例在课程讲授中也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笔者的经验是在每章授课过程中至少运用2个左右的小案例作为引导和方法的说明,综合性的大案例采用5个左右为佳。

(二)案例的生熟与选取

所谓生熟案例是指从应用的广泛程度来分类。一些广为人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有极其详细的使用说明的案例可以称之为熟案例,这类案例通常在编写时被精心设计,背景资料、数据运用等非常讲究,使用说明也极尽精细,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师生反馈还不断地修正调整,哈佛大学的许多经典案例均属于熟案例。对教师来讲,使用此类案例有据可依,比较容易把控进度节奏,始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生案例通常是指根据最新资料编写的较为粗糙、未经打磨、使用者较少的案例,这类案例虽然涉及到的问题不一定典型,但因其数据资料比较新颖,更能反映当下的运营管理问题而受到学生欢迎。笔者使用的生案例通常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根据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资料自己整理,篇幅一般不长,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在讲授企业往原材料端纵向延伸时,就编写了国内最大的实木地板制造商――安信从单纯销售地板到种植木材的纵向一体化进程,选取的企业即贴近学生生活、又容易被各层次的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根据MBA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改编。MBA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选用自己所在企业为研究对象,最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并且数据翔实。笔者所在学校以研究港口物流、航运企业为特色,MBA学员大多来自港航企业,在指导学生撰写宁波港口物资搬运的质量控制毕业论文时,把该论文改编成案例并应用于质量管理模块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行业的理解、又能学习质量控制工具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在不考虑时代经济背景、仅作为知识点传授时,最好选用熟案例,利于教师备课。比如运营管理领域耳熟能详的“红酸果”案例,研究了红酸果生产流程中各环节处理能力差异过大的问题,该案例配有详尽的分析过程,甚至用仿真工具模拟出各种解决方案的效果,授课效果非常好;讲授供应链牛鞭效应时,“啤酒游戏”也是必用的案例,不仅学生感受直观,还有全球众多商学院学生参与游戏的结果作为参考。但涉及到当下经济背景和较新运营理念时,还是需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实际出发,选编符合企业运营管理实际发展的生案例,使学生感觉这些管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二、运营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鉴于授课学时的限制,笔者在运营管理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能够在授课效率和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一)即兴穿插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即兴举例的方式,大多采用小案例,教师对案例的处理方法不直接发表意见,仅简短陈述企业的实际做法,多在引入运营概念、原理方法时使用。该方式既能运用多样化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又不需要学生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思考讨论,教学效率较高,很适合本科教学。

(二)分组讨论式。

当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以下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发挥群体智慧,能够使案例分析多样化、全面化、周全化。这种方式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前进行资料阅读和讨论,难免产生“搭便车”现象。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背景信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性格等进行合理分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每组控制在5~8人为宜,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不时插入简短讲解,澄清学生的认识,达到教学目的。但其耗时性决定了一门运营管理课程使用1~2次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比较合适,过多运用会挤占基础知识的传授。

(三)头脑风暴式

需要学生参与质疑讨论而不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的案例教学实施方式,其授课效率在即兴穿插式和分组讨论式之间。即在学生提前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老师通过直接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每个问题都可分为质疑、答疑、存疑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答疑,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存疑。每个问题可以让2~3名学生参与进来,一个案例可以涉及到6~10位同学,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轰炸,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更加清晰,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运营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更新难

熟案例虽然经典但过于陈旧,并且缺乏国内企业的案例,完全依赖教师自身编写或寻找课程适用的生案例,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难于保证案例教学质量的稳定。

(二)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碰到发言不活跃的班级,往往难以碰撞出火花,造成教师自问自答的局面。

(三)教师缺乏企业运营经验,导致案例难以讲透

运营管理案例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运营实践经验,否则对案例的分析只能停留在文字和理论表面,难以深入到实践中,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学校应该多渠道鼓励教师适度参与企业的运营工作,以提高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