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规划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规划的原因

职业规划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规范 检测 原因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3-02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并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从法律上已经规范了检测工作,但是这部法律在实践工作中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使其在执行上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对此不理解或者理解甚少,在主观态度上是不支持,更有甚者反对检测,很难规范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本文就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危害检测的现状、影响规范化检测的因素等,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的实践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专家们商榷。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国家规定了,企业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制度,充分说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重要意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是了解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用人单位制定控制职业危害措施的依据,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一门学科。它的重点是研究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特点,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目前我们开展的检测项目主要是,不良劳动条件存在的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1.1 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1.1.2 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1.1.3 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1.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2.1 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1.2.2 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1.2.3 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1.2.4 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1.2.5 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1.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3.1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1.3.2 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1.3.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2 影响职业危害检测工作主要原因及现状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一下问题阻挠和困扰着使其不规范,不科学,工作没有形成规律和程序。

2.1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法律责任没有落实。由于职业病违法成本低,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积极性不高。生产水平低下,技术落后,防护措施简陋,有的根本没有个人防护。

2.2 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中如何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力。为吸引投资,保护地方经济,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降低投资门槛,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大量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三同时"审查的企业开工投产,导致大量劳动者遭受职业病危害。

2.3 部门之间长效协同工作机制不完善。;我国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一直由卫生和劳动部门共同负责,存在严重的职能交叉的问题.从1998年由卫生部管理,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从2002年实施以来,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03年中编办对职业卫生监管职能重新作了划分,有卫生部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共同承担,其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监督管理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但是目前职能划转交接进度缓慢,存在职业卫生监管的真空,两个部门根据中编办文件精神协商的职业卫生职能划分比较原则,如何理,解掌握,执行各自的职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已经出现了监管失控的局面。

2.4 我市职业病底数不清。目前职业病防治现状如职业病发病,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不清。主要是两项制度改革后出现报告责任机构混乱,如监督与技术机构缺乏沟通与交流;信息不畅,各自为政。使大量的重要管理信息资料出现;迟报、瞒报、谎报、漏报、错报等现象。技术服务的覆盖面狭窄,检测信息来源少,检测数据客观性,代表性不强。

2.5 职业病危害检测数据难以反映实际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分析表明;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就辽阳市情况看:原来从两个部门每年70家,到40家、10几家。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逐年减少,达标率升高,其中相互背离的原因,是收集的数据不是来自于服务性检测;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志薄弱的用人单位没有得到检测,加上检测企业少,难以反应整体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成为检测的空白区。

2. 6 职业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两项体制改革后职业病防治机构受到冲击,原职防机构大多一分为三,分别进入疾病控制,监督和综合医院(职业病临床部分),企业职业病防治机构,在企业改革中作为社会职能,被分离到社会或精简萎缩。对职业卫生感兴趣的学者越来越少。区县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力量更加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形成了;职业卫生服务:大城市较好,小城市较差,农村没有,大企业较好,小企业较差,个体企业基本没有正式职工较好,合同工较差,农民工基本没有。

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识薄弱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劳动者没有及时得到健康监护.一些用人单位没有把流动工人,混岗工人作为健康监护对象,这些人群往往成为职业健康监护的盲区。

2.7 劳动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全。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问题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加强劳动用工的管理和社会保障.由于农民工的 流动性、临时性、多变性、当前,要着重解决农民工的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问题。

2.8 国家命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材料在有些地方仍然继续使用。

2. 9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病防治技术装备得不到补充和更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与当前职业卫生工作不相适应。

2.10职业病关注重点与国外有差距.例如,我国职业病目录与国外职业病分类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

从职业病与经济的对比来看;一例尘肺病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41万元,从全国接尘肺病现患44万人计算,损失可达140多亿元,因新增尘肺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6亿元的速度增加.粗略估计,每年我国因职业病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损失2000亿元.另外,在国际贸易,因劳工标准(工人工资+劳动保护)遭到反倾销造成的贸易损失更难估计.

3 结论

上述问题本人认为是目前影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范化服务的主要因素。必须强化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作用,努力克服上述问题,使之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把依法检测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职业病防治法》的最大效能,真正起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周安寿等,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与控制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8)

职业规划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失地农民;职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19-0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意识到城市化是解决许多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

三、政府在失地农民职业规划中应发挥的作用

失地农民职业规划中存在的困难,一部分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因此,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使其获得新的工作。

第一,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职业观念,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阻碍失地农民重新获得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的传统思想观念。失地农民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失去土地后仍然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保障,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的思想。他们认为,就业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获得经济补偿后就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去找工作。因此,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引导,使失地农民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破除其等、靠、要的思想,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适应城市和市场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走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第二,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的素质,拓宽他们的视野。职业规划合理与否与个人自身的素质息息相关。一个合理、可行度高的职业规划需要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并对市场需要和行业环境有较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失地农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程度文化水平的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文化水平教育和技能教育。在提升他们自身素质的同时要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知识,拓宽他们的职业视野。

第三,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提高失地农民职业规划的可行性。职业规划的可行性是职业规划成功的重要标准。对于失地农民来说,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变,即使他们制定了合理的职业规划,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许多的外部困难。因此也就需要政府转变其职能,发挥其政府服务的作用,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创造外部条件来提高失地农民职业规划的可行性。在政策上要给予他们相应的倾斜,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向社会有关部门发出要求,尽量创造更利于他们就业的条件。

编辑转

参考文献:

[1]何格.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j].农村经济,2005,(1).

[2]王惠博.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乡村经济,2008,(2).

职业规划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失地农民;职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19-0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意识到城市化是解决许多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城市化在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其中,失地农民问题就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导致失地农民的人数迅速增加。从经验数据来看,一般每征用0.067公顷(1亩)耕地,就会导致1.5个失地农民。据学者推算,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应在5 100―5 525万之间[1]。同时,按照我国现有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今后每年仍需征用农地16.7―20公顷,预计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375―450万人,1 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接近1亿人[2]。

一、我国失地农民现状和就业态势

所谓失地农民,在此是指在城市化的作用下,那些原来拥有土地的并以土地生产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现在其土地被政府或开发商征用,而因此失去主要的生活来源的农民[3]。失地农民在西方国家很早就出现过,如16、17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就导致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的出现。欧洲国家当时的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产物。而我国的失地农民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速度过快,一些政策不够完善,没有及时跟上环境的变化。另外,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有关规定透明度不高,再加上一些开发商的违规操作,实际上失地农民得到的经济补偿是十分有限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那些只是一些“死钱”,很难维持长久的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后,生活成本较以前又有增加。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失去生活来源的他们生活将会更加贫困。在目前的失地农民中,60%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4]。

政府和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只有使失地农民重新获得职业才是解决他们实际困难的最佳途径。但目前他们获得职业的情况又是怎样呢?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失地农民的职业获得情况不容乐观。关于农民的就业现状,目前还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一些学者的调查和估计能够反映出大致的情况。据报道,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和福建省福州等市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失业率分别为16.9%、19.16%、28.7%和30%。其中,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占43%,50岁以上的占35%;从性别上看,妇女失业率则高达29.4%[5]。经济发达地区的失业率如此之高,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失业率就可想而知了。

二、失地农民进行职业规划的特点和难点

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规划有助于人们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面对已经变化的个人需求及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6]。职业生涯活动影响人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他们正处于职业转换的时期,重新进行职业规划对他们这一特殊人群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职业规划有助于帮助失地农民重新认识自我,在认识其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并使其增值,同时职业规划还有助于帮助失地农民调整个人需求和工作需求,从而调节家庭关系。

第一,失地农民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土地的丧失也迫使他们职业生涯发生巨变。因此,他们的职业规划也就出现了其独特性。

格林豪斯根据人生的不同年龄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0-18岁)主要任务:发展职业想像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需的职业教育;查看组织阶段(18―25岁)主要任务: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职业生涯初期(25―40岁)主要任务: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主要任务:重新评估早期职业生涯,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职业生涯后期(55岁至退休)主要任务:继续保持已有的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从格林豪斯的职业阶段论我们可以看出,职业规划发展最佳时期应在查看组织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具备一定的能力,并开始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人找工作的黄金时期和进行职业规划的最佳时期。失地农民适龄劳动人口中的大部分(在校学生除外)人群已经不处在这个时期,而是处在职业生涯初期。也就是说,错过了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期。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这也是他们职业规划的最大特点。

第二,失地农民的职业规划不光具有特殊性,还具有以下难点:

首先,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文化水平都较低,一般只具有中小学文化背景。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严重制约着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另外,由于社会信息分化的存在,农民是社会中的信息弱势群体。知识水平的低下也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的获取,这也会影响其自身的职业规划。其次,职业和职业规划意识缺失。在失地农民的传统思想中,他们没有职业的概念,从事农业生产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也没有把农民看成是一种职业身分。因此,也就更不用说进行职业规划了。特别是当他们失去土地后对于自身的身分认同也产生了一定的危机之后,更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这种意识的缺失成为制约失地农民进行职业规划的又一难点。最后,失地农民的职业规划缺乏外部的实施条件,可行性差。社会环境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和社会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救助机制。即使失地农民进行了简单的职业规划后,需要一定的职业培训时,政府和社会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培训机构或是他们不能承担过高的培训成本。因此,失地农民的职业规划也就不可能或是不能及时实施,这也就导致他们的职业规划可行性差。

三、政府在失地农民职业规划中应发挥的作用

失地农民职业规划中存在的困难,一部分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因此,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使其获得新的工作。

第一,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职业观念,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阻碍失地农民重新获得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的传统思想观念。失地农民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失去土地后仍然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保障,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的思想。他们认为,就业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获得经济补偿后就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去找工作。因此,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引导,使失地农民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破除其等、靠、要的思想,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适应城市和市场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走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第二,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的素质,拓宽他们的视野。职业规划合理与否与个人自身的素质息息相关。一个合理、可行度高的职业规划需要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并对市场需要和行业环境有较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失地农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程度文化水平的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文化水平教育和技能教育。在提升他们自身素质的同时要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知识,拓宽他们的职业视野。

第三,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提高失地农民职业规划的可行性。职业规划的可行性是职业规划成功的重要标准。对于失地农民来说,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变,即使他们制定了合理的职业规划,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许多的外部困难。因此也就需要政府转变其职能,发挥其政府服务的作用,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创造外部条件来提高失地农民职业规划的可行性。在政策上要给予他们相应的倾斜,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向社会有关部门发出要求,尽量创造更利于他们就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格.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J].农村经济,2005,(1).

[2]王惠博.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乡村经济,2008,(2).

[3]谢俊贵,曾笑丽.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及其促进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2007,(8).

[4]中国4000万失地农民流荡城市[N].青年参考,2004-04-14

职业规划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认可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48-03

引言

当前,不少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下。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中的专业认可度。已有不少学者(葛长波,2010)探讨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但鲜有研究以专业认可度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本研究拟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基于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本文探讨专业认可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相关结论对于大学生明确专业认知、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及提升高校的教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设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调查问卷主要考察三大内容:一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认可度,主要通过“当初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专业感兴趣程度”等问题来反映;二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这主要通过“如何看待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等问题来反映;三是将上述两者联系起来,设计了“制定的职业规划与你的专业相关程度”等问题来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网络发放的,辅以当场发放的形式。针对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中江苏省高校学生居多。本次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87份,回收率为97.4%。其中有效问卷479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二、调查发现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规划受专业认可度的影响。职业规划的制定执行与专业认可度正相关。其中,专业认可度可细分为社会认可度和自我认可度,由数据分析得出,相对于社会认可度,专业自我认可度更有影响力。

(一)被调查大学生对自己专业都比较认可

图1反映了被调查者对专业的认可度。5分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认可,该比例为26.69%;4分表示比较认可,该比例为30.73%;3分表示专业认可程度一般,该比例为32.87%;2分表示不太认可自己所学专业,该比例为7.72%;1分表示非常不认可,该比例为1.98%。由这些数据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可度高。

图1 专业认可度

(二)大学生已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下页图2反映出了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5分表示非常重视职业规划,占了26.73%;4分表示比较重视职业规划,占了47.52%,是最大比例;3分表示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一般,占了15.84%;2分表示不太重视职业规划,占了5.94%;1分表示完全不重视职业规划,占了3.96%。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职业规划是对个人的鞭策。规划就像给了你一个看得见的靶子,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张天波,2008)。

图2 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

(三)被调查者对实施职业规划缺乏动力

图3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多数人制定过职业规划,但是有所行动的只有少部分人。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有职业规划但没有相关行动的学生,该比例约为34%;其次是想过制定职业规划但没有制定过的学生,该比例为32%;很明确自己职业规划并有相关行动的学生占了23%;比例最少的是从未制定过职业规划的学生,仅为11%。职业规划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不是看规划书写得多漂亮,而是要有实际行动。这个行动包括积极投身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探索,以及按照确立好的职业目标进行的实践。很多学生认同职业规划理念,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对理论也能较好地掌握,职业规划书做得也很完美,但是一到需要自己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不能将理论内容拿到实践中检验,而只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葛长波,2010)。

(四)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正相关

表1中的数据体现了专业认可度对职业规划完善程度的影响。对专业非常认可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均占45.45%,合计占90.9%,“不太完善”的仅占9.09%,而没有“不完善”的;在比较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分别占21.21%和43.45%,合计占64.66%,小于前者的90.9%,而“不太完善”的占30.3%,远远大于前者的9.09%,“不完善”的也由前者的0%提高到了3.03%;在不太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分别占3.32%和38.71%,合计占42.03%,小于前者的64.66%,而“不太完善”的高达51.61%,比前者(30.3%)高出21.31%,“不完善”的占了6.46%;在对其专业不认可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的为0,“比较完善”的占28%,合计占28%,小于前者的42.03%,“不太完善”的占66.67%,是四种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由此可见,专业认可度影响着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专业认可度越高,职业规划完善度就越高。

(五)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正相关

表2中的数据体现了专业认可度对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的影响。由表可见,当学生对专业非常认可时,制定的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比较高,其中“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分别占29.63%和33.33%,合计62.96%,“不太相关”的占25.93%,“完全不相关”的占11.11%;在比较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他们制定的职业规划的相关程度低于前者,“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分别占16.13%和22.58%,合计38.71%;在不太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他们制定的职业规划的相关程度低于“比较认可”的学生,“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合计占36.36%;而当学生不认可其专业时,制定的职业规划和其专业的相关程度就更加低,数据显示,“非常相关”的占0%,“不太相关”的占50%,“完全相关”的占12.5%。由此可发现,学生制定的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大致与专业认可度成正比。

三、对策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和专业相关性与其专业认可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欲改善职业规划的现状,不仅可以从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入手,还可以从提高专业认可度方面入手,双管齐下。

(一)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而这不仅需要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还要需要依靠高校领导和家庭的重视。

(1)高等学校领导要切实从学校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把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去,成为学校工作一个重要部分。从经费、专业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其次,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整个校园都洋溢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再次,可以开设系统化、长期化的职业规划课程,使职业规划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从而高度重视职业规划(沈国金,2006)。(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家庭成员需要不断引导,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帮助孩子一起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职业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持续进行动态评价。

(二)提高专业认可度

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形成正确的学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人生价值观认知的良好开端,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未来职业的挑战和责任,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谭睿,2012)。

(1)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认可度的培养与教育。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把专业认知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培养较深的感情。其次,要典型引路。要尽可能地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新生进行现身说法,提高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2)专业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培养专业认可度的引导与指导。首先,要强化身教影响,专业老师要对所授专业进行深度研究和了解,并热爱自己的专业。其次,要创新课程设置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专业学习的快乐和破解专业学习难题时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张建芹,2011)。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专业认可度、职业规划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由调查所得数据发现,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完善性和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正相关。因此,欲改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不仅可以从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度入手,还可以从提高专业认可度入手。大学生自身、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家庭成员等都对改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长波,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9):87-88.

[2] 张天波.浅析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与重要性[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7):44-46.

[3] 沈国金.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效果的宏观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139-141.

职业规划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方向 就业指导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常卫恒(1980- ),男,山西原平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JDSZ3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8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校以及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招聘单位和应聘学生的观念不统一,从而导致供求无法达到平衡,这就使得市场上经常出现有职无人和有人无职的现象。具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对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都缺乏合理的认识,在面对招聘企业以及工作岗位时往往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不足、成效不高。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象仅仅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内容只停留在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就业政策的大致解读上,方式以召开大学生就业动员大会和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为主,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的引导以及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力度明显不够。因此,我们要从以上问题出发,立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以合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作为出发点,将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相结合,在参与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

一、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

大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条件与所处的环境条件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要树立明确的观念,作出合理的规划,从而促进自身的合理与全面发展。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的规划、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规划和大学生就业选择方面的规划。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企业和工作岗位,并且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规划涉及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专业知识、就业方向、择业技巧、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在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把职业规划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保障工作。

(一)职业规划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一定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职业规划道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摆正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在高校教育中合理地融入大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章节,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为大学生获得成功开辟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应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将职业规划合理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同时,接受到对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正确指引。由于所选择的专业不同,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在职业选择方面,并没有三六九等的贵贱之分,只不过是分工不同、岗位不同而已,但是,由于职业选择不同,职业规划道路也就有所区别。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教导大学生做到爱岗敬业、互帮互助。这样一来,大学生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真真正正地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校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让大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性地对待就业压力。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来合理地引领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这也是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紧扣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社会阅历较浅,视野不开阔,对他们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深刻,对所学专业与从事行业的关系性认识并不清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也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往往意识不到将来面对的就业压力,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既不能深入地研究,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指导。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制定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适应的课程,在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能力、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将来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将职业规划课程合理有效地融入日常专业教育中;要以客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整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三)职业规划教育要与群体性教育相结合

在群体性教育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就业思路,与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相结合,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取得优秀的业绩成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优越感。因此,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群体性的正面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帮助他们科学地设计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做好择业的准备,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与指导。

二、明确职业规划教育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要求

大学生的择业主要就是临毕业的一年,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应该对大学生的自身职业规划方面、就业政策制度方面、职业道德操守方面、求职技巧方面进行综合性培养。我们应该把职业规划作为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良好切入点。高校需要把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估、外部综合环境分析、工作目标确定、工作策略途径、反馈评估等能力,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培养,最终使就业指导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刚进入高校的时候,应着重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高校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出初步的职业规划。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证书等,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大二、大三阶段,高校应当结合学期专业学习的特点,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入大二、大三后,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加重,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对于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并不是很重视,这会造成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脱节。高校应该重视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服务意识、交际意识、沟通意识和团队意识,普及我国当前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职业规划道路。在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专业老师也要合理地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所以,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大四阶段,学校要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把关,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基本结束,重点在于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进入社会实践。该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实践,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面试求职的基本技巧和途径,明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最后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可以顺利地实现。

三、调动高校各个部门,全面统一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高校就业工作指导的最根本任务是以顺利就业为目的,构建系统、全面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作好职业规划,摆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教育人员的投入,全方位地建立起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学校的名气和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应当将各个部门统一起来,使全体的教师都充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观。

首先,引导大学生摆正就业观,把顺利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途径。全体教师都要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与专业课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竞争力。

其次,要抓紧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各项建设工作,形成专业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就业咨询、择业推荐等进行系统化服务。加强高校软硬件的建设,运用高科技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职业规划合理地结合起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体制。

最后,要把职业规划课程融入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把职业规划教育放在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提高指导老师的素质,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符合我国当代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文学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

[2]潘新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职业规划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6-01

在全球经济发展缓慢、欧洲金融危机以及高科技发展导致人工需求量下降和我国经济转型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国内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而全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总体人数剧增,每年有数百万毕业生,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努力使学生成功就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就业有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也是实现个体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也存在很多问题。

1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职业生涯教育基础薄弱

相对国外职业规划教育,我国职业规划教育都是从大学才开始,而国外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并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也短,目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也只是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国外较为先进的职业规划理念的研究来发展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同时我们也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只能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当学生真正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以后难以迅速的适应工作任务及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容易感到迷茫和失落,所以在学校期间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未来工作的认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的宠爱和保护使得很多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生活范围局限于校园和家庭中,同时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认识不够深刻,很多新生入校时是因为家长及网络的指导选择的专业,这样随波逐流的态度和习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导致一些学生对于未来职业选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有些抱着盲目乐观的认识,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在踏足社会后毕业和就业不能顺利对接的问题。

另外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决定了从小学到高中都以考试得高分为主要教育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容易让很多学生丧失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大学阶段因为在生活管理上从被严格监督到自主学习的变化后产生失去方向、沉迷网络等问题,在人生最美好最需要学习的阶段荒废了时间、错失了人生提高和发展的良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系统的管理,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其中重要并有效的方法措施之一。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能使学生了解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职业,从而更好的树立目标增加学习动力。

1.2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方面:我国高校大多没有普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高职院校因为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发展程度依然不够,一些高职院校相关课程是一种形式上的选修课;还有一些学校虽然被划为必修课但是没有专业的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只是通过部分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短期学习后仓促上岗。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局限在对毕业生的就业知道上,常常以集体讲座的方式分析一下就业形势和应聘求职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职业选择和发展的作用不大。

学生方面:在学生的意识中大多数也没有树立起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合理认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不大,不相信自己能够通过深入了解自我和职业特点来明确和实现职业目标,学生身边缺乏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而成功的典型案例,反而一些毕业的同学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认同的看法会影响到在校生。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吸引力不够

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偏重理论教学,内容和资料陈旧,与迅速发展的职业需求和复杂的实际状况脱节,课程设置需要从科学性、互动性、操作性上发展和提高。

授课模式主要以教室及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模式和个性化辅导,这样的发展目标也对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学校的投入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提高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议

加强全校师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全校师生从上到下增强了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的建立相关机构、开设系统的课程、培养更好的师资。同时通过讲座、报刊、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建立较为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根据高职院校不同的职业特点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学习求职就业的平台,理论结合实际的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提高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或培养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参加职业规划师考试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经济师,2007(8):117.

[2]徐德明.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8(6):3.

[3]赵崇铁,等.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7):27.

[4]吕宁,莫丽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08(12):51.

[5]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df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0.

[6]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5(7).

[7]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