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业经济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业经济效益范文1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对GDP和TTR进行取对数处理得到两者的对数形式Lngdp和Lnttr以消除两者之间的异方差性。在对时间序列的关系进行研究前,需要先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如果将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直接当做平稳性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存在伪回归问题。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一般为PP检验、KPSS检验、DF检验、ADF检验、NP检验以及ERS检验,一般使用Dickey和Fuller的增广单位根(ADF)检验。本文运用Eviews6对Lngdp和Lnttr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Eviews的统计结果显示Lnttr的ADF检验值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Lnttr存在单位根,Lnttr时间序列不平稳,需要进行差分运算。一阶差分后,Lnttr还是存在单位根,但是二阶差分后Lnttr的ADF检验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Lnttr经过二阶差分后变得平稳。Lngdp的ADF检验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Lngdp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来构建模型,需要使用协整理论来研究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二)协整检验
通过上一步的分析可知,可以对Lngdp和Lnttr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分析是为了决定一组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不是存在协整关系,检查变量之间是不是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关系,以避免出现伪回归。协整检验从研究对象上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二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常用的一般是Engle和Grangen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他们认为当只存在两个时间序列的时候,只可能存在一个线性的协整关系。根据Engle和Grangen的协整检验方法,首先要构建回归模型,对Lngdp和Lnttr进行协整回归,以便估计两者之间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然后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检验,如果协整回归的残差是平稳的,那么Lngdp和Lnttr之间就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Lngdp和Lnttr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从回归方程的各个参数中可知,模型的拟合度非常高,而且DW值接近2,这说明Lngdp和Lnttr之间不存在序列自相关。进行回归之后得到了方程的残差et,下一步就残差et作进一步的估计,对其进行ADF检验,可以判断Lngdp和Lnttr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把回归方程的残差et的值赋值给变量e,对变量e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从检验结果看到ADF的统计值为-4.66169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3.259808,ADF的统计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残差et的ADF的检验结果为拒绝零假设,该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即使在1%显著性水平下,残差的ADF检验依然拒绝零假设,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检验结果证明:Lngdp和Lnttr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VAR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Lngdp和Lnttr两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构建一个2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首先使用模型滞后结果确定准则对模型的滞后阶数进行筛选,本文主要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上面的讨论知道了Lngdp和Lnttr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即浙江省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能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具备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只是说明两者之间有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可能。Lngdp和Lnttr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存在何种因果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三种关系:一是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二是浙江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三是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为了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判断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以及方向,检验结果如表5:从表5看出,Lngdp和Lnttr之间只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因素: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ttr是Lngdp的原因,而Lngdp不是Lnttr的原因。也就是说浙江省旅游收入(Lnttr)的变化是经济增长(Ln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拒绝了原假设);而浙江省经济增长(Lngdp)的变化不是旅游业收入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可见,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五)脉冲响应分析
旅游业经济效益范文2
关键词:项目;资金管理;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资金是生产经营的首要保障,资金是为生产者赚取利润的重要经济资源。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率,是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一个企业发生亏损不可怕,但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便可引起生产的中断,严重的会带来倒闭破产的风险。因此,企业时刻应把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龙头来抓。本文主要站在施工企业三级子公司角度来探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有效缓解资金压力的途径,提高资金效率。
一、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
目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无计划,在投标和施工环节垫资较高,应收款项不能按时回收,资金支出安排不合理是导致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因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竞争的压力,整体毛利率偏低,盈利水平不高,这也加剧了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1.结算与收款不及时。合同规定达到计量条件方可计量,施工单位为了确保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垫付大量的自有资金。另一方面,业主支付不及时,或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保理、贸易融资等方式进行支付,并且与银行、施工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书,对施工单位资金进行监管,导致施工企业对项目资金无法正常调拨和调配。
2.垫资较高。招标单位在进行招标时,都会向施工方收取一定金额的投标保证金,有的地方还要收取信用保证金。由于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低价竞标现象严重,导致企业投标质量不高,中标率低;对于中标的项目, 按照合同条款规定需向业主提供银行保函和支付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的比例一般为合同额的5%,有的项目甚至高达7%,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相当紧张。
3.整体毛利率偏低,盈利水平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导致的市场分割,使得建筑市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往往把标价越压越低,企业处在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境地,低价竞标已成为建筑市场中的普遍现象。
4.质量保证金回收不及时。按照合同规定,在整个工程缺陷责任期满监理人签发缺陷责任期终止证书,且竣工文件全部交齐后,业主才返还质量保证金。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业主到后期因贷款不到位,也无法及时向施工单位返还质量保证金,特别是地方投资的一些项目,对质量保证金的返还时间一拖再拖。对于公路项目来说,因施工单价本来就低,对协作方扣取的质量保证金比例就不能太高,即使业主扣取施工方的比例来扣取,扣除材料费、机械费后,所扣取的质量保证金也很少;如果不能及时支付给协作方,便会面临企业名誉受损和诉讼的风险,使得施工企业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5.物资采购成本过高。由于施工企业资金存量不足,为了满足施工生产需要,所组建的大部分项目都采用赊购方式购进物资,单价明显高出投标单价和市场现款采购单价,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难以实现内部责任成本目标,同时,也加大了外欠款金额,增加了资金缺口。
6.得不到上级企业的资金支持。施工企业在施工前期,其上级企业可能还会投入适当的资金对项目进行支持。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项目整体毛利率较低,有的甚至出现经营亏损,再加上资金到位率较差,不能如期归还上级单位融资款项,导致信誉评价受到影响,上级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再对施工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二、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
随着建筑市场施工企业的急剧膨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的形势加剧。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效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使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受国家宏观政策、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影响外,最主要的还要立足本身,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形势,不断加强管理,开源节流,科学安排,加快资金周转,有效提高资金效率。
1.及时办理验工结算。业主支付的工程计量款是施工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形式,目前,验工计量滞后是制约工程款回收的主要原因。因此,施工企业在抓好工程进度和安全质量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施工合同,对于符合条件的已完工程、变更索赔及材料调差等事项及时进行签认,积极收集资料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工计价。
2.建立健全“双清”制度,保障资金良性周转。对于已作为应收款项管理的工程款和到期的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等,要由专人负责及时进行清理,不断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和坏账风险,从而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在项目收尾期间,要建立有效的清算清收制度,做好各类台账,明确相关责任人,针对业主的不同特点,制定有力措施,建立健全清防并举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双清”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拖欠款项金额大、时间长、回收款遥遥无期的合作单位,要坚决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索赔,及时收回各类应收款项。
3.科学编制资金预算。施工企业在系统内要切实建立起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资金审批制度,有计划安排资金支出,要始终遵循“必需、合理、节约”的原则,尽可能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确保科学安排资金运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
4.加强管理,提高项目盈利水平。收入的大幅增长是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的基础,费用的有效控制是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的保证,资产运作效率的提高是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助推剂。
5.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协调能力,适当运用内部融资手段缓解资金压力。施工企业项目要结合自身情况,加强与材料供应商和协作队伍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应付款项和银行承兑汇票进行适当延期支付,以缓解资金压力。在材料款及工程款的支付上,基本上都可以预留10%以上的资金。
6.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优势,推行物资集中招标采购。为有效缓解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促进资金活动良性循环,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资金的收缴和集中力度,规范资金使用审批计划,对项目分散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充分发挥资金集中优势。强力推进对大宗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减少因散购、赊购而增加的采购成本,充分发挥施工企业集团优势,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在成本节约方面的意识和能动性,努力降低项目施工成本,节约资金占用成本,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经济效益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旅游业;影响
1.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政治环境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没有太大的动荡和不安。唯有一個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大,它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都要直接或间接的受其影响。在这样一个经济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旅游业的发展也从各个方面受到影响,因此,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2.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
西方学者认为,要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因为经济政策目标相互之间不但会存在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冲击。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对时机的把握程度。这些都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经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的程度。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应该作整体性的宏观战略考虑和安排。
3.宏观经济政策对旅游业的影响
3.1宏观调控对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央采用的宏观调控,保证和促进了旅游业的正常运行,使旅游新型行业排除了很多障碍。绝大部分地区把旅游业放在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位置,加强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上的扶持力度。旅游业的运行状况,深刻的印证了中央重大决策的正确。
3.2以宏观调控为动力加速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实施宏观调控时,进一步调整转变方式。旅游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但是软件弱,管理散,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从业者素质低,特别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在这个基础上,向世界旅游强国目标迈进,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调控已势在必行,尤其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
一是注重从数量型方向和质量型效益型方式转变。
二是从单纯的重视硬件设施向强化软件方面转变。
三是主要从依赖政府投资向投资主题多元化转变。
四是从产品的生产型经济方式向市场型经济方式转变。
五是从传统的竞争型方式向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转变。
休闲度假旅游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我们有理由、有条件,更自觉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市场意志,在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在经济管理上努力实践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产品开发上向规划性科学发展。
总之,可以预见,在近一时期宏观调控仍将是总揽经济全局的方针,将有利于旅游产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也给予旅游发展提供绝好的机遇,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生主力军,将在政治强国、旅游强国的迈进中发挥积极作用。
4.如何扩大正面影响
4.1抓住机遇,加快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抓产品,国外抓促销,积极开拓国际客源市场,加速客源市场的深层次开发。国内抓产品,要在巩固、丰富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专项和特种旅游,注意精选节庆活动,形成旅游产品。国外抓促销,对周边市场,要根据覆盖面相对较大的特点,着重开发面对公众的促销活动,刺激市场需求的增长,拓宽客源层用。(二)要更有效地利用外资。对现有的外商投资旅游项目,应下功夫办好、提高经济效益;在景点、景区、旅游商品、旅游交通等领域可以有步骤地吸引直接投资,以调整外商对旅游业的投资结构,适应配套发展的要求;要抓紧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提高外商投资项目的资金到位率。(三)要在全行业提高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切实加强对各类旅游企业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4.2加强宏观调控,保障旅游业协调发展
必要的宏观调控,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旅游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确保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认真清理在建旅游项目。一要确保外商投资资金到位率,要防止旅游设施项目简单模仿、近距离重复建设。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对本地区在建旅游设施进行清理、审核排队,对资金来源不落实,建设条件不具备,市场前景不明的旅游项目,要下决心停建。对以利用外资为主建设的旅游项目,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外商投资的资金到位。
(二)精选旅游节庆活动,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除经过国家旅游局精选确定的以外,各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本地区各旅游节庆活动进行认真筛选。社会经济效益差、对经济发展带动效应不明显的节庆活动,必须停办。
(三)控制旅游社发展总量,严格依法审批旅行社。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加强组织纪律性,不得越权审批或以“试办”等名义审批一类旅行社和合资旅游社。要严格审批第三类旅行社。
(四)端正旅游企业经营方向,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各类旅游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客源,做好旅游招徕、接待主要业务工作,对一些唯利是图,违法经营,不顾旅游业务质量,扰乱正常旅游市场秩序的旅游企业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停止其经营旅游业务。严禁以承包名义搞个体经营旅行社业务。
4.3综合分析
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旅游业,我们不难发现: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其总体发展趋势主要还是受国际经济局势、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旅游需求产生于、从属于和受制于一个国家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现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又随着开放度的日益增加而与国际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旅游供给因涉及基本建设,也受到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宏观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5
[2]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旅游业经济效益范文4
[关键词] 林业经营 森林生态 发展 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122-0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森林的自然资源属性,忽视了它的环境资源属性,因此也就导致了林业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进而造成了如今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宁河县林区同样未能幸免,也存在着类似的过度开发和生态失衡问题。
现代林业经营决不能再走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老路,必须在追求林业经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到维护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 宁河县林业经营、生态现状和发展目标
1.1 改善环境,促进林区生态平衡
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所致。因此,要改善宁河县当前的森林生态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环境,科学规划宁河县的林业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生态平衡发展。
1.2 保证社会需求
林业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它首先要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必须保证林业资源丰富、优质,以便能够持续和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林业产品。尤其是在现代商业社会,林业资源常常还担负着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改善民生的重要责任。
1.3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对宁河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开发,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各种生产、生活类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以当地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畜牧业、水利业等相关产业,从而全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 宁河县林业经营不善和森林生态失衡的原因
2.1 森林管护难度大
宁河县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这也引发了很多非法的砍伐现象,这给林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很大难度。之所以维护难度大,原因在于,当地林业管理部门配备的人员数量,相对于林区广袤的范围,管理维护起来实在是捉襟见肘。加上我们国家长期对森林管理维护工作不够重视,普遍存在管理经费低、管护条件差等实际的问题;另外,林区的管理和维护中,还时常涉及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纷争,更是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难度。
2.2 缺乏专业的科技开发人才和科研设备
由于宁河县当地林区的管护条件差、薪资待遇低等各种原因,林区一直都缺乏专业的科技人才从事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高科技人员更是极为稀缺,再加上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导致很多科研无法顺利进行,也无法吸引外来资本的投入,导致当地林业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3 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国家对生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天然林资源乱砍滥伐的行为将遭到严厉惩处,宁河县林区也只能顺势而变,按照国家规定转变林业经营方式。这些保护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保护了林业资源,增加了林木覆盖率,却也因过低的产业水平恶化了林区的经济效益。宁河县林区产业水平较低的主要表现有,配套产业规模小,市场环境不完善,品牌效应低下,另外在林业资源所有权上还存在着产权不明、股权不清等不利状况。
3 实现林业合理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
3.1.1 加强更新造林
进行人工造林时,多造混交林,少造纯种林。要结合宁河县当地的气候条件,坚持适地适树,统筹安排,营造不同树种的混交林,以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分质量。另外,在做好常规造林的同时,还应根据实际能力,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
3.1.2 做好防治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鼠害工作
火灾、病虫害和鼠害等灾害,严重危害森林资源,必须杜绝一切火灾的发生,积极防治病虫害和鼠害,切实加强森林防护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森林资源。
3.1.3 做好森林砍伐破坏管理
林区经营管理人员和周边居民,应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把采伐源头关。严格监管和执行木材运输证制度,坚决杜绝非法采伐木材进入市场,把住木材流通关。强化木材加工管理,严厉打击并取缔非法木材加工点,对生态公益林原则上不得采伐,应采伐的必须坚决控制好采伐强度和方式。
3.1.4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模式
森林分类经营是保护天然林的基础,依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再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经营。这样做既便于管理维护,也能更充分地发挥林业资源的多重效益。
3.2 做好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
3.2.1加大科技资源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在对宁河县的林业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为林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在加快建设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的林业产业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林区中丰富的非林业资源,比如林果、野生动物和植物、人文地理等资源,多管齐下,提高产 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2充分开发林下资源
宁河县林区具有非常丰富的林下资源,应加大对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承包经营。除国家已设置矿业权、自然保护区以及一些明令禁止的区域外,将林下资源全部承包给林区在岗职工,明确责任权利,理清管理关系,真正使资源定主、管理定责、职工定心。要制定相应的林下资源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开发利用相关产业。
3.2.3结合地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应充分发挥宁河县林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开发林区的旅游业,推动林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制定当地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必须紧密结合宁河县的地方特色,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组建专业的旅游公司进行市场化开发运营。同时,还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宁河县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必要的硬件基础。
4 结语
科学合理地经营开发林业资源,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平衡发展,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宁河县相关部门在经营林区产业时,应切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长远布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做到保护、开发、创收的有机统一,既要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要充分发展林区经济,并为今后的发展积蓄能量,实现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王鸣远.中国林业经营类型系统及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林业科学,1998,02:101-112.
旅游业经济效益范文5
(一)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之后,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而言,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旅游业经济效益范文6
关键词:景区;门票;价格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09-02
引言
景区门票是旅游景区以维持景区的正常运营,对进入该景区进行游览参观的游客收取适量的费用。它主要用于景区的开发建设、维护,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等等。景区门票一般可以分为单张票、套票、联票、儿童票、年票等。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景区门票价格不断飙升,引起全民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发展“旅游经济”还是“门票经济”?
一、国内外景区门票价格比较
1.国内门票价格简况。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景区已成为旅游业的主要创收来源,以及游客游览停留的主要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使得旅游景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快速的发展也导致旅游行业的弊端日益增加。首先,中国景区门票普遍偏高,许多地区门票价格占当地职工工资的10%左右。在2011年对全国130家5A级景区(共141 个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统计,大多数景区门票超过100元,部分甚至超过 300 元 (均为旺季价格)。其次,景区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个体经营,因此更加注重景区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业本身的关联性,因而导致资源垄断,陷入涨价怪圈。
2.外国门票价格简况。在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旅游景区更加重视门票价格带来的社会效益,而非是经济效益。许多国家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多方调控,降低或者减免门票价格,以达到对国民进行教育的目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大多数国家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对门票进行定价。虽然价格表现的形势多种多样,但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没有人情票、权利票。即使是政府机关人员也必须按规定购票,遵循景区相关规章制度。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对景点门票实行双轨政策,譬如印度的泰姬陵,本国公民和入境游客实行非同一标准的收费。以色列国家公园门票一般为10~20谢克尔,最低为3谢克尔,同期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 000谢克尔,捷克名胜古迹和公益文化设施门票的基础价格一般是月收入的0.5%。
3.对比分析。以门票价格与所在国的国民工资占比来看,国内门票价格占一般职工月收入的10%左右,而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比率在0.3%~0.5%之间,不难看出国内的景区门票远比国外许多国家高出许多,这不仅是因为国内景区资金的来源与国外不同,还包括我们景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外,为了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游客的游览质量,国外很多政府利用环境容量对景区游客流量进行控制。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每一个景点分时间段分别开放,以此来调控客流量。然而,在国内,许多景区为了调节游客流量或弥补运营成本,几乎一致地采取门票调高价格的方式来应对。
二、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主要问题
1.门票价格高。据《北京青年报》报告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三年。2008年前后国内多数景区调价,而2012—2013年恰逢这些景区的三年“解禁年”。国内便涌现了一批景区的涨价热。这也充分暴露了国内景区的“门票经济”。目前旅游景区的门票是景区旅游消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不断提升的门票价将面临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
2.门票价格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忽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世纪80年代之前,旅游景区被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外出旅游日益成为大众需要,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景区更是人满为患,2012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通知,使得出游的人如“井喷”之势。面对暴涨的游客数量,有些景区简单地以门票价格作为调节游客流量的手段,并同时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发展旅游业经济,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旅游业便由旅游业经济慢慢转换为门票经济,这是与发展旅游景区的初衷以及最终目标相违背的。
3.价格灵活性低。价格杠杆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旅游客流,但是中国旅游景区使用价格调控的手段及方法过于单一,只是淡旺季实行不同的门票价格,在游览时间,不同群体、游览范围、游览季节等方面差异化较少。
4.缺乏相关门票价格制定监督体系。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要为: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各省政府分级管理。当管理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直接导致门票价格的上涨,所以只有解决现有体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三、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改革方向
1.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必须规范化。如果景区门票的价格制定过高,会严重挫伤游人的游览意愿,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而景区门票制定的过低,会导致在节假日时游客人满为患,很有可能超出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力,破坏文物和自然环境,同时对景区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这种低价门票同样也会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造成运营成本与收入失衡,所以过低的门票价格同样也不适合目前中国景区制定体系。景区的门票价格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景区经营的成本,也要考虑公众对票价的意愿,所以景区门票价格要因地因时制价。在中国很多景区已经依照中国的相关标准制定出适合其景区收入的门票价格,门票价格体系趋于完善,景区门票价格趋于合理,体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
2.制定科学可行的定价策略。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作为货币化的景区门槛,影响着景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及游客旅游权利的实现,其科学定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其产品的定价要有制度化的规范和约束体系。在对其门票价格进行定价的时候,建议参照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对文保单位、旅游景点的考核、验收标准,对各个景点的资金投入额,面积、收入水平、知名度、旅游满意度等条件,制作一套可供参考的资料,区别对待,制定与之相对应、匹配的门票价,有针对性的制定门票价格。
3.建立健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中国现有的听证会是“逢听必涨”,原因在于参与听证会的大多为旅行社经理以及业内相关人士,价格的上涨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断涨价才会使他们的收益增加,所以这也导致了景区门票听证会逢听必涨的恶性循环。所以景区门票听证会应该加大普通公民的比例,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区别对待。
4.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中国旅游景区的主要经济收益来自于向游客收取景区门票。统计数字表明,中国门票的平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门票在景区的收益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各景区应该做出转型,由门票主导消费转向其他消费带动景区经济。例如,杭州西湖从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后,财政收入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带来的却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原因就是西湖门票的免费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真正的带动了杭州市的旅游经济。只有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各个景区才能获得更大经济收益,从而使中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5.价格灵活变通,调节客流量。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行业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在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下,景区门票的制定方案也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景区门票价格也会被广大游客所接受,实现景区和游客的双赢。景区门票的价格会更加的灵活,来应对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的客流量的复杂状况。各个景区可利用门票价格来调节分配由于淡旺季带来的客流量,从而减少景区旺季超载的游客给景区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解决了景区淡季经营惨淡的现象。这样既满足了游客游览的需求,又不破坏景区经营者的利益。
6.提高社会效益,带动经济及生态效益。国内大多风景区或文物古迹属国家所有,因此在保证景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应该更加注重景区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非仅仅是经济效益。而部分景区的的门票高额化、贵族化、市场化,改变了资源的公共性质。景区的资源应该供游人共享,不能用高额的门票将中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如果这样做的,会弱化这些景区的文化辐射功能,显然这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景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朝着实施免票制的方向发展,将社会效益最大化。
结语
综上所述,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是景区控制游客数量,保护景区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个景区对于景观门票价格制定应该根据景区自身条件,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社会大众的建议,多方因素比对最终得出合理的价格。科学的制定景区门票价格既能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又能不损害景区的利益,还能有效地分配淡旺季的客流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正向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建民,袁淏.景区门票涨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2,(12).
[2] 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5).
[3] 田勇.国外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2003,(7).
[4] 潘秋玲,曹三强.中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比较研究——兼论门票价格的定价依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
[5] 李洁.景区门票持续涨价的对策及未来的涨落趋势[J].南方论刊,2012,(1).[责任编辑 吴明宇]
收稿日期: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