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行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行为研究

教学行为研究范文1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笔者透过当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详细阐析了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行为;有效性

一、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界定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展现的所有行为。通常,对于教学行为的分类,学界看法不一。笔者认为宜将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前者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通常事先已做好充分准备,而后者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某一教学情境,通常事系偶然,难以预料。而本文笔者主要针对教师主要教学行为进行详细阐析。当然,透过上述对教学行为的界定我们不难得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英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活动。对于其主要教学行为,笔者认为宜包括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呈示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多媒体应用行为等具体教学方式,对话行为主要包括提问、批评或表扬等评价行为,指导行为则包括活动指导、阅读、练习指导的具体方式。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且贯穿于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的始终。

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用语水平低

课堂教学用语作为教师组织和从事英语教学所用之语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由此便不难看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重要性。基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独特“范例”功能的考量,笔者认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宜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否则将大大不利于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用语中存在着诸多语癖,诸如不当的口头禅、惯用语气词等;二是教师的课堂用语多被中式英语充斥,缺乏英语情感。

(二)课堂激励机制不强

课堂评价作为课堂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存有诸多问题。一方面课堂评价用语单一,且缺乏针对性。教师通常采用“Good,OK,Ex⁃cellent”等用语以期达到表扬效果,显然这一做法长期必然会引起学生听觉疲劳,导致英语学习兴趣降低。另一方面是表扬泛化,诸多教师在课堂中多对学生采取表扬方式,而对一些问题行为不予指正,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自身缺点清晰、正确地认知,也不利于教学预期目的的实现。

(三)课堂讨论指导力不足

课堂讨论是英语课堂的通常形式,然而其存有诸多问题。一方面是讨论时间仓促。通常讨论时间约2分钟左右,学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由此可见,课堂讨论多趋于形式化。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缺乏指导,多为“不作为”。诸多英语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巡视学生的纪律,却不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由此而缺乏有效的引导。

(四)课堂提问水平不足

透过英语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难度、清晰度等方面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提问的随意性较大,启发性较低,因而也就缺乏深入思考和探讨的价值。这无疑是教师需要注意和提高的地方。再者,教师提问的关注面也略向成绩优秀者倾斜,而成绩较差者则机会较少。此外,教师还需注意的是,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言,改变自身一味灌输的观念和做法。

(五)课堂呈示行为依赖多媒体过度

课件演示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其也不乏问题。一方面,随着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多媒体甚至趋于代替教师的作用而使教师沦为“放映员”,这仍未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其课堂效果也与预期相差甚远。另一方面,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课件版面多被诸多花哨画面充斥,之所以如此,教师多是出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然而,适得其反,这些花哨画面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

三、优化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对策

(一)提高课堂教学用语水平

基于教师的讲述行为的单向性特点的考虑,笔者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宜注重规范性和准确性,毕竟,课堂教学用语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要来源。英语教师对自身英语发音的准确性、语速的适中性、语音的清晰性以及语言的地道性要有严格的要求,以免给学生传递错误的认知。此外,教师教学宜因班而异。对于整体水平较差的班级,语速要稍慢些,用语也要相对简单,以保证其听的清、听的懂。同时,教师要摒弃自身讲授中的诸多低效语癖。

(二)改善课堂激励机制

首先,教师课堂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且有针对性。对于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诸如口头表扬、师生的鼓掌亦或教师惊喜的表情、赞许的笑容等行为方式。此外,有针对性的表扬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提升课堂讨论指导力

课堂讨论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识的增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较多的无效行为。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层面着手:一是教师要适时引导。适时引导可以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行为予以监管,从而确保其讨论方向的正确性。二是要对讨论时间作出恰当安排。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确保学生精力集中,对讨论时间有个确切的拿捏,方能使课堂讨论达到最佳效果。

(四)提高课堂提问水平

首先,对于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基于学生现有的英语基础作出考虑,另一方面则要结合初中生个性和心理特征,并将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纳入到考量范围。其次,要平衡关注面,教师应顾及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作出相应的提问。最后,要注意学生集体回答与个别回答的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五)有效使用多媒体

教师应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对于字迹不清、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教师应通过自身素以及对现代化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的提升而予以解决。此外,教师应将多媒体与板书(图、画)等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而非一味依赖多媒体完成,更丰富的教学手段无疑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从而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作者:刘喜红 单位:天津市南仓中学

参考文献:

[1]谭文凭.成长期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现状研究[D].鲁东大学2015

[2]何娜娜.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郑贝生.初中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教学行为研究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行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引言: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针对2001版分小学、初中、高中分段要求,初中、小学都实行“零起点”的实际,依据教育改革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整合。强调初中信息技术要实行“双衔接”,实现信息技术内容与课程目标要求的衔接;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间的界限;强调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的整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编订的2012年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依据学生特征和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规律,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设计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框架。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对整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高中为非零起点。

这对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评价考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本人长期教学的实践,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评价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行为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创新

为了有效的落实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培养能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合格师范生,就需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创新。首先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创新。打破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采用模块编排形式组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框架,包括:基本模块、实践模块、拓展模块。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在实践模块、拓展模块,做了如下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加强培养师范生新课程意识的课程内容

重视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意识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培养师范生新课程意识的课程内容,引导师范生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价值、开放性价值和人文价值,正确认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况和问题。

2.加强培养师范生教材研究能力的内容

重视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解读、教材研究的能力培养。加强信息技术课标研读、教材研习的学习,采用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教师解读――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培养师范生教材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能力很重要,但协作能力更加重要,或者说其中的组织能力,调动每个人的智力和情感,发扬团队精神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可贵。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更能发挥分组协作的优势,更能实现分组教学的意义。

3.加强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价值、开放性价值和人文价值,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重视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调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形式,加强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内容,培养、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方式创新

新课程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共性,但信息技术有他自身的特点。比如: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学生的起点不同,同一班级学生差异大等等。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和价值,教学中应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我在教学中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新课标要求,运用“自主学习、精讲引导”、“模拟情景、案例研习”、“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

1.自主学习、精讲引导

自主学习、精讲引导是通过“诱导动机――自主学习――精讲引导――巩固运用――检查反馈”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该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科普知识性内容、程序设计内容。

自主学习、精讲引导策略吸取传统教学中讲授模式信息量大、节省时间的优点,选用学生熟悉的大量事例或故事,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对理论和概念进行阐释。但改变了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中死记硬背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抽象、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以刺激学生兴奋点,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2.模拟情景、案例研习

模拟情景、案例研习是通过“创设情境――案例研习――分享交流――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该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应用为主的内容、程序设计与课堂实施等内容。

选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和学生生活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和操作情境,研制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研习案例,从案例中归纳总结信息技术应用的原理、原则、操作程序,指导师范生实践操作,培养提升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这里的案例需要有现实背景,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和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师范生的兴趣。同时,它们还应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研制教学案例非常重要。而我们的难点在于大学教师本身积累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有限,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首先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其次,教师要多接触实际工作,深入中小学多积累案例与问题。

该策略依据“情境――建模――解模――运用”的逻辑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案例研习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分享交流中,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在归纳总结中,培养他们的逻辑归纳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发展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协作、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任务驱动是通过“合理分组――确定任务――分工协作――全班分享――教师点拨”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是指按照课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去完成某项工作。用任务驱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给出的任务,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完成任务,不适应者便会失败,学生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兴趣就会降底。因此,“任务”设计非常关键。

②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任务驱动要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角色的转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站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组协作是将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原则分成学习小组,小组内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彼此合作学习,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伙伴、角色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完成学习任务。

该策略既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科普知识性内容;也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应用为主的内容、程序设计与实施等内容。

4.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通过“小先生示范――伙伴分享――师生讨论――操作应用”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

“小先生制”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学生有作品的情况。让“小先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程序、原理,其他同学观摩、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操作应用。该策略的优点是激发示范者的学习兴趣,提升示范者的成就感,有利于提升示范者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激发观摩者的学习动机,促进观摩者的创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评价的创新关系到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资源的创新、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鉴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该学科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开卷考试。采用对每位学生进行多维度考查,再加权平均的方法。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测评相结合;重视评价内容多样化,考核内容包括:说课方案设计、说课演讲、理论答辩、课件制作(定时)、教学设计、微型课教学等方面;重视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书面教学设计方案、微型课现场教学、演讲答辩等形式。

参考文献

教学行为研究范文3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反思;教学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70-02

一、教学反思促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研究者们在探讨教师教学专长获得时考虑到情境因素,曼络思提出实践情境获得理论和反思情境获得理论[2]。研究者认为,教师在专长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知识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和同事、学生进行对话而获得的[3],即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经验性知识或缄默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也是教师长时间在教学工作中所积累和学习到的、根植于潜意识中的经验和经历。这类知识可以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实践性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进行比较、观察、改进和反思来获得[4]。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不断思索和修正,是对教学实践进行探究的过程[5]。事实上,教师只有经过反思才知道已有的教学经验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与充满变动性的实践相适应。

二、基于课堂教学视频的教学分析

1.课堂教学视频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聚焦了真实的教学课堂,课堂实践中蕴含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丰富资源,通过对课堂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和反思,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技术的互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教学行为分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分析能够全面了解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教师发现不足,改进教学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国内外教学分析方法主要有弗兰德课堂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TIMSS(研究的基本步骤:选择课堂教学样本――现场摄录――录像带的数字化处理――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统计分析――比较研究)、LPS(研究的对象通常是连续的 10 节课,而不是孤立的一堂数学课)、S-T。S-T分析法即 Student-Teacher 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它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以S表示)行为和教师(以T表示)行为两类。S-T分析法先设定采样时间并记录为S或者T,根据 S、T绘制 S-T 图;根据ST序列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和师生行为转化率Ch,绘制出Rt-Ch图,即判断教学模式。

三、S-T教学分析方法的不足

S-T分析方法由于其分类简单,减少了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客观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应用分析方法的次数少

有研究者利用S-T分析方法对网易视频公开课进行分析[6],也有研究者对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进行分析[7],还有研究者对某学科单个视频进行分析,也有研究者对128个来自不同地区的视频课例进行分析并聚焦课堂问题类型和对话分析[8]。现有研究在持续使用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自我反思的较少,多数是一次分析。

2.行为判断的困惑

虽然行为分类简单但教师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难以判断的点。例如,视频中当前采样点是沉默,根据行为类别划分,除了教师解说、提问、评价等行为,其他行为都是学生行为S。很明显,这样的归类将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视频记录的景别和角度使得教师很难根据画面判断行为类别。一些文献在要求进行记录时,定义了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行为D[9]。在绘制 S-T 图时,S、T、D 有所区别,但计算 Rt、Ch时D当作T处理[10]。另有研究者指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是平等的,为此D不再作为T处理,一半算T一半算S[11]。

3.教学模式误区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原有角色,充当学生的引路人。课堂教学视频通过S-T分析得出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认为,混合型、对话型的教学效果更佳。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忽略学科、教学内容,一味在教学设计中追求与学生的对话,增加提问的次数,减少课堂沉寂时间等。

4.分析结果的反思

S-T教学行为分析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或观察者看到的是教师课堂上的行为,但对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过程、原理以及有效教学的实践并没有完全关注。通过 S-T 分析图能够清楚地看到师生行为各自占的比例,却无法界定行为的意义或者效果等。

四、改进对策

1.自我反思与比较反思

利用教学分析方法,在职教师既可以与以往的教学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行比较 ,还能对多个学科的教学进行比较。另外,教学分析方法对教学新手较好适应角色转换成长为优秀教师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观看自己的视频,就像一面反射教学的镜子[12]。教师既可以独自观看多次教学视频,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会注意到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反应。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反复播放在课堂中转瞬即逝的讨论交流细节,仔细思考并对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师连续提问的次数、问题选择的恰当程度、学生的回答态度、教师的反馈等。二是通过播放视频中的片段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很难发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对待任务的态度等。三是教师可以更清晰直接地侦察到学生的真实行为和态度,例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认真程度等。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调整教学节奏等,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也可以跟同组的教师一起观看讨论,同伴会注意到你所忽略的教学点,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教师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对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等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视频进行自我观察,开展描述反思和批判反思。

观看同伴的视频,间接感受到课堂的氛围,可以让教师跟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为教学实践提供全新视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折射出有用的方法或者策略。对于教授相同或相似课程的教师来说,观看同伴的教学视频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矫正教学的不足。

2.混用其他分析方法

在视频中采集点出现沉默,可以通过倒退观看前几秒课堂的发生情况,根据情境前后判断较为准确。另外也可采用弗兰德等其他教学分析方法,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13],也可采用师生互动的行为分类,根据教学行为的驱动方,通过感官对教师的行为分为听觉的(讲话行为)、视觉的(板书、演示),将学生的行为分为学生主动或教师驱动[14]。

3.灵活使用教学模式

即使是名校视频公开课,以Yale University的《Fundamentals of Physics》为例,经过S-T分析得出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型,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简单的实例和数学方法达到化繁为简、清楚阐述物理问题的教学效果[15]。任何教学模式与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本身有关,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重要的是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或者教学有效性(teaching effectiveness)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的预期效果。衡量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教学效果有关系。教学效率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之比值,但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法立竿见影。教学效益(teaching benefit)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以同样的资源占有和消耗,取得了更多的有用成果。教学效果(teaching effect)是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侧重考察学生是否获得了期望得到的东西。有效教学提倡的是效率、效果、效益三者并重的一种教学观[16]。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框架或者标准进行检验。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行为的主体、共同体和客体以及工具、规则和分工等互动的要素,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7]。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作为一种绩效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为教学反思提供依据。但不可忽视的是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S-T分析,不易感知课堂的隐形教学行为,不能更加深入的分析每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也不能明显的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学行为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比例,还包括讲授、提问、演示、反馈等,教学行为的分析应该更加细致化。因此,还需教师深入反思并记录改进教学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鲍建生.聚焦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Flick,L.B. &Lederman,N.G..The role of practice in developing expertise in teaching[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2001,101(7): 345-347.

[3]Crawford,P.H..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expertise: novice and expert teachers reflection up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D].Doctoral dissertation,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3.

[4]Hall,V..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resources,school administration,and teacher experti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dagogical beliefs and classroom computer us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7.

[5]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6]刘飞,刘雁,黄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以网易视频公开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11):58-60.

[7]花春叶.浅析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教学模式及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基于S-T 教学分析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0-43.

[8]张敏霞.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6):63-68.

[9]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10]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11]刘立新,王萍,和安宁,周翔.S-T分析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化学教学,2014(1):27-30.

[12]Meilan Zhang, Mary Lundeberg, Matthew J.KOEHLER, Jan Tberhardt. Understanding affordances and challenges of three types of video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1(27):454-462.

[13]刘菁,王陆等.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125.

[14]张瑾,朱珂.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行为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4):25-28.

教学行为研究范文4

1.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效率和效益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是有效率的。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并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面对的问题,如何投入精力、如何取得好效果、如何评判自己课堂教学行为效率更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高效率是有效教学行为的前提,没有效率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时间容易膨胀,教师会过多的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影响学生的课余学习和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行为应是有效益的,教师提高教学行为的效益应该从全局出发,不针对某一个学生,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行为中获得效益,保证教学的公平性,使教学行为的效益最大化。着眼全局兼顾因材施教,相互补充兼具有益结合,共同提高教学行为效益。

2.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方法

课堂教学行为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第一,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充实备课内容,提前预设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充实课堂内容,紧凑教学结构,优化行为程序,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会学生必须学会的单词和语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做出标注,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再者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堂教学中,穿插课堂互动游戏,例如对接英文歌曲,英文即兴对话,英文情境表演等等,将课堂游戏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实施不是教授讲学,同样的英语知识教学,不同教师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课堂。下面从教学思路和教学语言两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首先,教学思路清晰。每一节英语课都带有效益性,学生每上完一堂课都要有所收获,一课一得就是此道理。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逻辑化,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例如在讲授英语时态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概括出每种时态是什么,适用于什么情况,这时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的框架,并对每种时态的用法进行扩充。其次,合理安排语言。合理安排语言包括合理安排英汉语言比例和课外语言比例。英语课堂授课需要用英语来教授,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全英文授课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英汉结合,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英语知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外语言本义是指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言语,但是课外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缺少,教师可根据每节课具体的课堂和学生的情况,灵活掌握,适当使用课外语言。第三,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高低,代表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认可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接受程度。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对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价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首先,访谈法。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和指正,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改善积累第一手材料。其次,问卷法。访谈法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拘束感让学生无法表达最真实的想法。问卷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的进行点评,问卷法评价可以使用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评价表,通过评价表,教师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更为客观的认识。访谈法和问卷法,都是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语言、课堂提问、师生关系等关键要素进行评价,教师参照这些真实评价,根据评价表中每一项得分的高低来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作者:张静

教学行为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

一、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生物实验教学观念尚未转变。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好地开发学生思维,能够满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为了快速提升成绩,老师让学生记住实验的结果,很少或者从不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活动。

2.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不科学。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一种是老师做实验,然后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记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就是老师一步一步地告诉学生实验的过程,然后得出结论,学生没有自己的尝试和思考,对实验的理解不深刻。

3.实验设备不齐全,实验方法落后。由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设备老化,实验所需的物品种类不齐全,有的实验难以进行,所以也就慢慢没有实验了。

二、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转变以往对生物实验教学为不重视的观念,认识到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性。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变直接从书本上记忆知识为通过实验来获取知识。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应该进行科学细致的划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前期的同学之间的合作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学生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实验的方法,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实验的结果。

3.提前了解实验教材中所需要的材料,做好每学期实验材料的采集或者购买工作,以保证高中生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进行实验教学。学校也应该加大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投入,改善学校生物实验所需要的设备,让学生可以使用更科学、更精确的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是多方面的,但总而言之,学生有所进步或者取得发展是生物实验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有效性需要在生物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教学行为研究范文6

关键词: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素养

在高校为本的培养模式下,很多职前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迅速适应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角色转换来度过职初适应期。如果针对职前教育中的种种缺失做出相应的改善和调整,就会使职前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做好更为充分的专业准备,以缩短他们角色转化周期,跨出他们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目前,职前教师“校本学习”正在成为培养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创新模式。

教育见习是通过现场观摩和视频录像观摩来评议和讨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此向职前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素材。“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十分复杂,由学校声誉地位、学生学习能力及个性特征、学校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等多个条件所决定的。”

职前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对课堂以及教学行为进行整体观察与分析,总结出优秀教师在课堂中都用到哪些技能,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事件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技能。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现场观摩,例如,公开课观摩,职前教师对课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逐步的了解和整体认知,这将促进他们学会教学,获得从师任教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那种不计效益和投入成本、不考虑教学实效性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提出了挑战。职前教师在上岗之前经过上述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使其课堂教学行为的养成依照科学的行为训练规律发展,也使职前教师在上岗后处理工作问题时更能够游刃有余,在工作的道路上走得顺利!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实行这种新型实践性培养模式将有可能使我国教师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缩短中小学教师质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使基础教育较快地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教师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