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发展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彻底掀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序幕,随之带来的就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即挑战与机遇并存。21世纪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已经不是单纯的以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来维持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而需要以知识贯穿整个管理,把知识作为新的竞争资源。因此,只有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及时应变市场的需求,把知识管理作为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才能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房地产企业管理开创一片新天地。
2 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1 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实行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使整个管理模式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在知识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组织和制度等。
2.1.1 观念创新。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效益,就必须打破陈规,冲出旧思想的牢笼,树立全新的理念。管理观念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对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管理创新要求的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同步创新。
2.1.2 技术创新。在时代信息化的今天,企业分工的主导因素就是技术,并非资源或者资金问题。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引导市场的需求,技术更新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已经成了现代化企业竞争的根本途径。
2.1.3 组织创新。实行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和长远发展目标。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重组与重置,形成新的比例关系和组织结构,可以让企业的效益得到更大的发挥;同时,企业的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必须以组织创新作为依托。
2.1.4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指的就是把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同时,还要引导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序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度创新就是为了能够建立一支更有效的团队,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有更好的效率和成绩。
2.2 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我国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发展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行企业的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企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必然的,作为房地产企业,其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固定的,但是这一系列的创新,还是得经过企业的有力执行方能奏效,如: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强化企业能力等,进而使企业处于统筹兼顾、指挥协调的重要地位。
管理创新是时展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广泛推行,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与国际贸易接轨,而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现状基本上还是属于松散型和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下。因此,我国的地产企业应该通过管理创新来完善管理体制、提高专业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日后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和利益。
3 房地产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相当快,整体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房地产企业在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3.1 过分依赖经验、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
部分企业过分依赖自身的经验、缺乏经营理念,而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企业家曾因为“别致”手段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于是就对房地产的经营理念和操作技能失去了兴趣,不对开发项目做长远规划。然而,房地产项目本身就具有经营周期长和报酬高特点,一些小企业或家族性企业却都是短期行为,无法扩大经营规模,也无法整合建筑产品特色和品牌优势。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对于项目的开发和销售还是没能做深层次的科学论证,盲目复制他人的案例和经验,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以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2 财务失控随意大、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相对是比较高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降低了部分房地产业加强自身管理并获取合理收益的积极性。我国现在还存在着一些扶持房地产产业的特殊政策,如施工单位的垫资施工等,这就减少了房地产企业前期的投入,降低了其开发的门槛,同时又提高了房地产开发的实际效益。许多房地产企业没有成本控制意识,资金管理缺乏统一明确的财务业务授权机制,有些企业的二级项目开发公司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母公司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以上种种因素都给房地产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
3.3 企业存在结构性缺陷、不利于制度创新
国内很多房地产都从事项目开发,从事资产经营的企业相当少,从事项目开发的企业,要么只经营商业房产,要么只经营住宅房产。这种经营结构单—的资产结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普遍拒绝制度创新,无法实现人才资源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模式,就算是曾经辉煌过的企业,也往往处在于制度创新的盲区,致使人才大量流失,最终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4 新时期推进房地产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
4.1 不断地探索和借鉴新的管理模式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只有把信息与人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首先,管理者要开拓视野,认清当前形势,抛弃旧理念,树立新的管理思路和预测意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人文建设,重视人才、尊重员工、敢于创新,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这些先进的理念作为基础,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明白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进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快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外,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方法。长久的竞争战需要具备更多更快的应对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更有利的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4.2 加强投资决策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房地产企业必须调整投资结构,彻底改变片面追求产值和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减少呆滞资产以提高企业投资效益。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调整企业投资方向,优化生产投资结构,明确投资重点,加大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使自身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并且能够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应该搞清楚市场各类建设的建规模和要求进度,在此基础上调整生产计划,确保项目前景好、见效快,争取做到在同一年开工、竣工并获得良好收益,改变目前老项目无法竣工,新项目资金不足的局面;另外,可以通过控制商品库存量来确定在建规模。对于新项目的施工,要遵循“三不开”原则,即无明确销售前景的高档商住楼和别墅不开,已出现商品房滞销地段的工程不开,不急需的公建及市政配套工程不开。最后,对于那些半截子工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对于因前期投入资金过大,前景不明朗的熟地,要果断地将土地转让,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4.3 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体系
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息息相关的,制度是一个企业实行管理的根本,而制度创新则是房地产企业管理整体创新的有力保障。房地产企业制度的创新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改革企业制度、人才、经营者和股东的共同利益,来改革其经营机制和市场;与此同时,还应该健全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各权力机构,如: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能够积极配合并且互相监督。所以说,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就必须建立有助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面向现代化市场的经营机构,使企业能早日适应市场变化并与国际接轨。
4.4 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房地产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人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依靠大量善于经营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日后能更好的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重视企业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智力投资的比重,尤其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出一直既有技术经验,又有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激励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制度、薪酬制度、精神激励制度等,真正的既要留住人才,又要培养人才。
5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房地产企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企业实行管理创新,从转变观念到加快制度创新再到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使企业能够合理的配置资源,并且转变企业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方式。同时,保证在技术、经济和产品领域的创新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客观分析内部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合理的管理模式,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2
1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对目前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档案管理制度创新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各个行业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而相对的人才流动也比以往更加频繁,这就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需要创新档案管理制度,以弥补传统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个方面:(1)不同性质的单位所面临的档案管理问题各有不同。第一,私有企业、公司人员流动量大,尤其是底层人员,常常出现跳槽现象,使得人力资源部门随时准备更新员工信息;第二,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流动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存在时间长远,人员档案众多,有很多档案随着时间而流失,造成档案资料的不完整和不全面,同时,无法做到及时更新档案,严重影响档案管理功能。(2)虚假档案。在传统的档案管理领域常常会出现涂改和伪造档案的现象,虚假内容逐渐增多。同时,单位组织评价过于死板,无法从简单的档案中真实的反映人员的实际情况,更加助长了虚假档案的产生。(3)档案管理制度创新补足管理漏洞。传统档案管理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上存在着管理漏洞,导致档案资料由于缺损、遗失等原因形成信息失真,缺失了档案的意义。以上问题的产生充分体现了传统档案管理制度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1.2档案管理制度创新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体制保证规章制度的设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保证。人事档案作为直观反映人们整体信息和经历的档案,其档案需要更加全面、准确、清晰的反映出人的整体素质。完好的档案需要做到:(1)符合个人实际情况,充分反映该人的经历和状况;(2)档案资料必须准确,不实材料不得存档;(3)档案内容清晰,字迹模糊不得存档。档案的完备必须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按照正确的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避免因个人的失误导致他人和单位的损失。因此,需要根据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使档案管理更加健全。
1.3档案管理制度创新是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档案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在各项制度的支持下,专业人员通过努力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档案管理制度。目前看来,适合各类性质、各类机制的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档案存储分散,规范性较差,利用率普遍较低,需要更为详实、科学的制度,将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明确化。而这一过程使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利用奖励和惩罚相接的办法,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档案管理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2.1创建档案培训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安排档案管理接受档案基础知识培训,可邀请上级业务人员授课,每年至少一次。上级部门负责对下级档案管理人员的上岗培训,制订教育培训计划,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培训班,普及档案基础知识,提高档案业务水平。
2.2创建档案检查制度各级档案管理单位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档案员应主动、及时的向所属人员收集档案材料,熟悉档案整理规则、技术,规范整理各种门类的档案,按照档案制度向职工提供档案服务,并定期对归档档案的质量、数量进行检查。
2.3创建档案责任追查制度档案管理部门应按照各级档案管理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文件材料进行归档,登记造册。人动时,应办理档案材料移交手续,对私自带走、销毁、藏匿档案材料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追究相关责任。对文件材料应归档而未归档造成遗失,导致职工利益受损、政务工作难开展、引起群众上访的,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4创建档案联系制度落实各级档案工作的包干负责制,由上级抽调业务骨干分别负责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便于及时了解档案工作情况,监督和指导档案业务。
3档案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3.1完善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改正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在针对档案管理制度创新时,可通过创新档案资源的监督管理机制,将档案管理落到实处,监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使员工形成自觉的档案管理意识。规定第一责任人员,及时对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
3.2拓宽渠道,保障档案资源归档的齐全确保档案资源的归档主要可以从档案的来源、档案的质量、档案的征集等几个方面来保障档案的完整。以档案的来源为例,在档案归档第一步就无法做到档案的完整就更谈不上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
3.3强化对档案工作的评价与考核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评价奖惩机制,对档案资源管理做得比较好的,应给予表彰奖励,对档案工作不重视造成档案丢失的,要通报批评;二是要结合企业开展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参与年度红旗的评比;三是要组织开展二级企业的档案工作评价服务检查,及时指出档案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3.4加快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借助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整合各板块业务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二是大力推广应用档案管理系统,把档案应用与归档机制延伸至企业的每个部门及每个岗位,做到人人应知应会;三是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网络化管理,在保障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做到在线查、调阅档案信息资源;四是需加大宣传力度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提升力度,以最大限度实现其利用价值。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土地制度家庭承包制土地股份投包制创新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完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升,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分散承包的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将日渐加剧。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土地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和方向选择
土地制度不是某种因素、某种力量作用的简单函数,它是某个特定时期特定政治、经济及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到制约其生成的种种条件。制约我国当前土地制度创新的主要条件有: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始终被认为是决定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由于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土地制度不仅是农业部门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最基本的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农业比重还很高甚至是国民经济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土地制度更成为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鉴于我国整体经济性质和土地制度在整个经济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土地制度的创新不能也不应当越出公有制的框架。
第二、从总体技术特征来看,我国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的特征还相当明显。全社会70%左右的人口仍然要依靠这个最原始产业提供生存保障,近50%的社会劳动人口仍然只能从农业中得到就业机会。根据马克思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现阶段土地制度安排必须与农业发展过度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超越农业发展阶段去建构现代农业阶段的先进的
土地制度模式。
第三、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追求的而且是希望尽早实现的目标,现阶段土地制度安排应有利于将农业生产导向现代化目标。鉴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以及工业化加速导致农业资源的非农转移,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首选目标。政府这一农业发展目标偏好,决定了它必然倾向于有利于上地产出率提高的土地制度选择。增加农业生产收人,缩小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之间的利益差距,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追求的最现实的目标。上地制度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满足农民对收人增长目标的追求,这#才能使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最积极的力量。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的设计,既要有利于政府产量增长目标与农民收人增长追求之间的协调,又必须使它纳人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长远目标的轨道。
第四、一种土地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最终只能由农民在这种制度下的行为反映作出检验。一种可行的土地制度,不仅不能背离广大农民的意愿,相反应当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在我国农业发展现阶段,占有土地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愿望,土地的流转化程度低就是证明;产权不受侵犯是来自农民最强烈的呼声,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民对过重负担的抵制和抱怨;家庭经营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生产组织形式,改革前后农民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是最有力的说明。
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来自制度安排与其所对应的约束条件的协调性。针对不同的约束条件,只能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安排。我国新型土地产权制度,只能在上述约束条件给定的框架内生成,并且只能是这些条件的内在要求处在耦合和均衡状态时的产物。上述约束条件给定的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的创新空间是相当狭小的。它们决定了我国土地制度创新只能沿着如下方向推进;(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也就是说,虽然对现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是必要的,但这种改革最好是集体所有制的完善或新型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建构,而不应是对集体所有制的替代。(2)在家庭经营不变的基础上探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方式和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土地利用方式。家庭经营方式的改变,不仅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意愿,也会使政府粮食总量增长目标至少经受不确定性的风险。
二、土地股份投包制:新型土地制度模式的设计
在理论界提出的各种土地制度模式中,完善家庭承包制模式对现阶段土地制度创新约束条件的考虑相对最为充分,因而它受到政府的推崇并成为我国现阶段上地制度建构的主体模式。这一模式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对家庭经营方式的充分肯定。这种肯定首先源于推行改革20年来农业家庭经营的成功实践,并且可以从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经验中获得支持,同时现代产权理论和农业发展经济学中亦不乏理论依据。但是,家庭承包制完善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对传体体制下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的权属关系存在的固有缺陷采取回避态度,试图绕过所有制通过经营形式的改善来克服根源于所有制的产权缺陷。不可否认,这只能延缓和积累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现有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足进而刺激农业增长。
在现有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中,土地股份合作制最具创新意义。一方面它在集体所有制或公有制的前提下比较好地实现了集体产权的明晰化,另一方面又为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条极富启发性的思路;一方面它迎合了农民实实在在占有土地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政府土地制度创新低政治风险的要求。不难分析,土地股份合制与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创新依赖的约束条件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协调的,因而它的出现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关
注。现有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反映出来的最突出问题,是存在着以合作化经营或集体化经营否定家庭经营的倾向。尽管其出发点是试图克服家庭分散承包带来的规模不经济,但这种倾向还是值得认真反思的。因为农业中集体经营的低激励效应和高管理成本不制转变为土地股份共有制,并把股份共有制视作集体所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土地股份投包制提出的主旨在于消除一些土地股份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即忽视农业产业特性而试图以集中化、统一化经营取代农户的个体经营。因此,与土地股份合作制相比,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突出特点,是试图使家庭经营方式在土地产权清晰健全、土地配置规模合理的基础上继续成为农业持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制度性保证。
三、家庭承包制向土地股份投包制的过渡
土地股份投包制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希图在较易得到政府和农民双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础上,建构起土地合理流转和有效集中的机制,从而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现代化指向和规模经济偏好决定了其建构的主要条件是,农村非农产业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非农转转移,使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与劳地关系得以改变。如果没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出相对宽松的人地比例关系,70%左右的农业人口依然凝固在农业上实现就业和维持生存及低水平发展,那么,以减小土地有效流转阻力的土地股份化设计必然失去意义,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投包机制亦无发挥作用的可能。
土地股份投包制建构条件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还不具备该模式普遍推行的条件。因此,上地股份投包制在我国的建构,第一,在时间上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我国农业人口的比重还很高,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任务还相当艰巨;第二,在空间上将由点到面逐步扩展,首先在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地区形成,然后随着非农产业发展的地域扩张而逐步推开;第三,在农业发展战略上,应把土地股份投包制的建立与加速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土地股份投包制是土地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而这一制度变迁的起点则是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由于在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方面的一致,使得两种制度模式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衔接。其衔接过渡可以通过三个阶段完成:
1、由农户土地承包权向农户土地股份所有权转换阶段。(1)认定目前集体土地按人均承包的合理性;(2)限定这种合理性的有效期限为截止目前,以后土地不再根据人口的变动而调整;(3)在承包权稳定化的基础上,赋予农户对经营的集体土地份额的股份所有权;(4)实行土地股份所有权和相应份额土地经营权的统一,农户可以直接经营自己应占股份的土地。
2、股权与经营权统一向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转换阶段。在农村二、三产业获得一定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的基础上,确立股份共有土地的经营数量下限,促成小规模经营农户在持有土地股权的条件下寻求农外就业和放弃经营土地,将土地逐渐向少数种田能手手中集中。
3、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完成阶段,即社区农民股份共有上地的少数农户规模经营阶段。这时,原大部分农民持有土地股权而在非农部门就业,少数农民通过竟包在完成农业税和交纳地租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2、D.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6年.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4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
(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
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OECD其后又对组织内的十几个成员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进行比较研究并发表了《国家创新体系》报告,该报告成为国际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最权威的成果。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形成。
(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架构
在弗里曼看来,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它们均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创新。首先是一种新思想的产生,然后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传播与应用以及新产品的设计、生产。而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制度安排,会反过来影响创新的绩效。在这个系统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其他因素围绕在周围并发挥各自作用。如图一所示:
(图一)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框架
该体系中,科研机构与研究型高校是科学技术知识供应者和创新源: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政府国家是创新体系协调机构,为企业创新系统构筑良好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有作为科学技术知识转移和扩散机构的教育培训部门和中介机构;再者新生技术知识流动与金融体制效率相关甚密,而金融服务、金融政策对创新的影响则更加直接;最后是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显然,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服务创新并不被认为可以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而是从微观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流通应用间接作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内容分类中囊括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三大部分,而始终没有提及服务创新这一项,而其随后的学者也把创新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与制度的争论之上。当中原因可以理解,毕竟从工业革命到大工业时期甚至到后工业时代,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部门占据了各大产业门类主导位置,技术创新关系产品的竞争地位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当然倍受关注;而制度则在任何时代都会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向来就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酝酿与到来,服务业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人们开始关注“服务”(包括服务产业与其他行业中的服务行为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弗里曼及之后的研究者提出并发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当中也开始提及服务的重要性。然而,服务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框架中,始终没能得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同等的认同,而只是作为一个促进技术创新的次一级的创新环境影响因素,通过作用于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二)、服务业的崛起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近三十年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迅速崛起。美国经济开始由制造业导向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NBER(美国经济研究局)资料显示:从1959到1994年,美国GDP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由49%J2升至62%,而制造业则由28%下降到了17%。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应,美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调整:二战结束时,服务业人口只占非农业就业人口的10%,制造业占38%;而到1982年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就已超过制造业,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据统计,三十年来,美国一共增加的工作岗位有4800万个,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仍停留在原来的2500万个左右,而服务业就业人数翻一番达到3600万个左右。在西欧,无论是产出总量还是就业^、口数量的比例,服务部门都占了社会经济的60%以上。技术模仿的日益流行,现在竞争的焦点不再是某一件单一的产品所凝聚的技术,而是一个重心后倾的产品平台:包括产品开发技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即便如此,理论界对服务创新的关注与研究,也都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之上,把它视为一种企业的经济行为――客户服务的手段创新,仅仅关注服务手段创新对单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所要提出的服务创新(serviee Innovation)是一种国家的行为,它是指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新的或者是改进了的服务,这种服务在公共和私人部门构成的机构网络中,由于各个行为主体的共同作用而得到引入、扩散以及进一步的创造,它是从服务领域开始并向外蔓延的创新:一方面,它可以发挥它传统上的作用,向企业提供引进新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服务作为一个比制造业具有更高地位的产业,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又一大马力发动机,服务创新不必通过作用于产品技术创新也能直接产生宏观经济绩效。
所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乃至一国宏观经济绩效的就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还有服务创新了。如果不提升服务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那么该体系的不全面性使得它就只能称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三)、与时俱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改革措施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优势大不如前,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想一直持续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快企业转型步伐,特别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势在必行。尽管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危机,逐渐开始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但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管理创新的内涵,对国外管理创新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导致创新目标和创新客体不够明确,难以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使得管理创新之路困难重重,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带动管理创新,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创新理论”
最早是由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并在其作品《经济发展理论》中详细描述和表达了他对创新的观点和想法。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对创新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管理创新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制度创新,并需要技术创新予以支持和协助。所谓管理创新,主要指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大效益但一直未被企业采用并需要引入的一种管理方式。为了将不适应甚至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去除,需要采取新型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对原来管理模式进行替代和创新。不仅需要重新组合和引入管理要素,而且还需要在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生产、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多样化和全面性,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优质管理系统。
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纵观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模式。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将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所考虑的方面也不尽相同,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情况,这便造成现有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多样化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根据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管理模式是以亲情血缘为主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家庭亲情和血缘关系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和运转。第二种管理模式是以友情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朋友在企业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关系主要依靠友情来处理。第三种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化为主的管理模式。以人情味为核心的情义管理是企业处理各种关系的主要方式,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第四种管理模式是以随机化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十分随意,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流程规范,经常会按照领导意思来处理和解决各种事项和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常见。第五种管理模式是以制度为主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和发展均需根据制度进行,便于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对这五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若企业处于创业初期,第一、二种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但是企业一旦经过了发展初期,这两种管理模式起的作用便会大大降低。尽管第三种管理模式更注重人性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前两种没有太大差别。市场经济竞争中充满了诱惑和各种利益,良心很难抵挡并完全靠得住。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随意化管理模式曾经使用过,属于特殊的管理模式。而制度型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
三、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二十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无论是普通职工,还是管理人员,都具有强烈的官本意识,很多思维和想法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职业习惯很难改变,严重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难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进行管理创新,也多是停留在表面上,无论是用人管理和资源分配,还是奖惩机制和制度约束改革都十分缓慢,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
(二)盲目照搬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和自主意识
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既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水平,也没有考虑到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和模仿,导致企业难以及时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造成“邯郸学步”的不良后果。再加上在实际管理创新中,基本上也是对有利于管理人员但会影响甚至损害广大员工利益的方面进行改革,导致很多改革创新措施仅符合了少数人利益,广大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害,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负面情绪进一步加大,给企业营造出不好的工作氛围。
(三)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国有企业中,因为过去传统体制带来的影响较深,人们普遍对创新缺乏兴趣,思想仍然较为保守,导致管理创新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较低的创新热情和能力极大的影响和阻碍了管理创新前进的脚步。并且与国外相比,我国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阶段,部分政策仍然不稳定,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政企并没有完全做到分开,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干预太多。在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下,国有企业长时间徘徊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并不参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游戏和规则,没有主动参与市场的意思,使得国有企业的服务体系出现衰退和弱化。另外,再加上企业缺乏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对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人员的不合理约束和激励,导致企业的创新环境缺失,企业管理创新难以取得良好进展。
(四)缺乏明确的创新目标和客体
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人员和决策者,由于其中一部分人员缺乏严谨的创新知识体系,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政策,都没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没有事先制定和明确创新目标和客体,导致管理创新没有目的性,没有对象性,创新流于形式,惨遭失败。另外,部分国有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是基于政府的要求和推动,企业本身没有强烈的创新主动意识,这也导致管理创新难以真正取得进展。
四、改善和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管理创新观念,提高管理创新意识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开展管理创新行动的前提和必要思想基础。传统陈旧的管理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时,要敢于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落后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常规,加强管理创新建设。管理创新应该重视观念创新。首先,国有企业需要转变自身经营观念。过去以来,国有企业长期按照政府的指令做事,现在需要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去,积极主动面对市场和客户,实现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和转型。打破传统经营重视数量、销售规模和利润的局面,转而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客户服务满意度以及管理战略方面。其次,管理创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人性化建设和发展。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员工,以便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管理也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通过主动关怀和理解员工,能够更好地激励和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促进管理创新的良性发展。另外,管理创新还需要重视知识资产的管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人才、知识产权等软实力的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加强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法律依据,其中运作机制是企业创新的重中之重。目前在我国法律法规环境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政企不分,利益边界不明确,很多管理人员也不是特别职业化,对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管理创新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改革产权制度,并从宏观上强化经济法律建设,加快政治制度创新,以便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
(三)加强企业科技文化创新,提升管理创新特色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文化管理是管理创新的必经阶段,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加快企业的文化创新实质上便会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先进化。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充分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现状的情况下,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和采购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聘请专业一流的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及时转型,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扩大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份额,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忠东 单位:上海自来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飏.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2)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意义,分析了教育创新与科技自主创新的关系。本文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点领域在大学的观点,论述了大学教育创新的两个方面即教育思想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
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人类迎来了一场全球化浪潮下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的自主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新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我国老一代领导集体早就站在时代的巅峰,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教育创新的。他们深刻地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今天,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初具雏形、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对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最大的是大学教育。我国政府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指出,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由此可知,提高大学科技研发能力和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这促使我们认识到,大学教育创新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中的关键。
三、大学教育创新的“两手”
大学教育创新可分为教育思想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两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创新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者的行为,以及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与执行。因此,教育创新的第一要务是教育思想创新。大学教育思想创新应涵概以下几个内容:
1.要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育人的基础上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职能。教育必须重视完善其多种职能,不能“偏科”。只有全面充分的发挥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种职能,育人的基本职能才有可能完满实现。
2.要树立现代人才观
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让我们形成了只重视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不重视启迪、激励人的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狭隘的人才观,在现代社会,它严重的阻碍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思想的发展。我们应当树立起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观。只有如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不断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才能国富民强,在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3.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
目前,我国大学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术而轻技术。学生们往往理论水平不错,动手能力却严重不足。这导致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常常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论发挥才能。全面的教学观应当既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又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既能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
4.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等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从大学毕业即意味着要参加工作、进入社会,这让他们更为迫切的要求掌握全面的能力以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好的大学教学质量应当确保大学生这些能力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制度创新
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制度要创新。教育制度创新的目标在于两点: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和实践的生态性。制度的先进性可以从价值先进性和规范先进性两个层面理解。价值先进性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作用,传播、保护先进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包括: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价值;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开放的外来价值。规范先进性指创新的教育制度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高效性。创新实践行为贯穿教育制度创新的整个过程,守护着教育制度的人文性,实现着教育制度的实践性,保障着创新制度的先进性。创新实践行为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内核,它与创新环境具有依存性,创新实践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具有生长性。具体来说,教育制度创新应包括以下几项目内容:
1.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企业制度已建立起来并得到基本完善,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变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大量研究所、设计院已完成“事转企”。在成功的改革过后,这些单位的竞争力、生产率大多有显著提高。而公立的大专院校依然维持老旧的体制,缺乏进步的激励,国家对学校的干预过多,效率低下。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建立起现代的学校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学校自主权,进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
2.建立创新的教育投入体制
目前,教育资源的稀缺依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过大,教育资源过度向中东部地区、名牌高校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当在教育投入体制方面有所创新。一方面教育拨款要更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方面当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民办高校,以民办高校来缓解因公立高校教育资源稀缺造成的教育水平不足。
3.建立高效率的学校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却对学校的管理没有什么发言权。这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应当向西方教育强国学习,将民主机制引入高校管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教育思想需要教育制度来体现、落实;教育制度的建立、更改和完善需要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教育创新中要对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普及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的重要条件。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总结经验,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抓住教育发展规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争做新时代的教育开拓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