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1
关键词:案例分析;政治课堂;西方文化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选择案例,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课堂的效率,活跃课堂氛围。
下面以教学《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等等。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下面的案例。
案例: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耶稣会士带来了欧洲的古典哲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西方文明,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拒绝者的理由,就是“中国之教,自伏羲以迄周孔,传心有要,阐道有宗,天人之理,发泄尽矣,无容以异说参之。”也就是认为儒家文化已尽善尽美,反对吸纳西方文化。
请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评析上述拒绝者的文化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动地全面照搬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同时,案例教学法结果的多元化还给学生营造了开放的环境,对发散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适合的案例引入课堂供学生分析,这样可以在不断练习中掌握案例分析试题的解题技巧,最终为高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2
“暗示———领悟”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情知结合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引导学生在一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从事智力活动,达到高效率的记忆和领悟。
我国的“乐学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情知教育”等都属于这一类。愉快教育就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师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余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从情感教育入手,给学生爱和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实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整体人格教育。愉快教育的四要素为“爱、美、兴趣、创造”。成功教育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教育的起点,设计出系列的、小步子的教学目标,分层渐进,让学生多体验成功,进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这实质上是激理论在教育上的实际运用。情境教育由我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创。她把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情境理论移植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现在,此法已被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之中。这几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正在快速推广。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肯定了望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挖掘出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愉快地、有信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暗示———领悟”教育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来达到德智教育为目的的模式。
其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这里的创设情境与发现法的创设情境有区别,发现法创设情境主要围绕问题为中心,促使学生活跃思维,提出问题。而暗示法中的创设情境是为了通过暗示,促使学生领悟其中道理。暗示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学生的能动性而起发生,因此,必须有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阶段,比如通过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等活动,这些活动是教师在创设情境阶段所设计好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有时,学生的领悟还得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启发阶段,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之后进行理性的总结,使情与理相结合,这时教师的讲解也不同于讲授课的讲解,因为,讲授式的讲解是以学生没有在特设的情境下进行活动的前提下进行,学生缺乏一种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而“暗示———领悟”模式下的讲解已经有了暗示的活动过程,只不过通过讲解进行强化,促使学生领悟的发生。可见,“暗示———领悟”式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以情悟理的教学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如果在政治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内容时采用,效果特佳。一般来说,在政治课教学中,它常常与讲解模式结合起来进行使用。或者说它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加以使用较为普遍。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暗示方法。
情境暗示法———教师采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来达到暗示教学的方法。比如:上集体主义价值观内容时,创设情境:播放歌曲《为了谁》,歌曲唱道“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深刻的内容,优美的音乐形式对学生的心灵有着振撼的作用。
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暗示 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暗示:暗示和暗示效应的定义
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他们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然而暗示效应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接受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它就能对我们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使我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潜能就会得到开发,价值就能不同程度的得到实现;如果我们常常受消极的负面的心理暗示的困扰,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会怠惰,并且不自觉的自我贬损,而内心的不甘心又会使人在心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自卑感,这种冲突很容易造成情绪失调,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恰到好处的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许多,比如有些绝症患者,被医生判了死刑,却能愉快的活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
2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2.1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是从根本上彻底了解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哲学就是要客观真实地揭示教育的本质,正确地表述教育本质的内在构成、存在形态等内涵。
在哲学上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前一定义是仅就本质的内在性而作出的表述,这种表述把本质的其它性质抛弃掉了;后一定义是就本质的结构而言的表述,但“要素”的不当之处已在前面提及,故舍去不用。于是,我们可以对本质作出这样的定义:本质是构事物的本质因素的联系。
依据本质的定义,可以对教育的本质概念定义作出表述:教育本质是教育本质因素的联系。
2.2教育本质的求证
根椐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不难知道欲研究教育的本质必须找出教育的本质因素,然后再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按照这一逻辑思路,由于教育本质因素的确定已在前面完成,这里只要对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可。
2.2.1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要求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要成为现实,要达成,就必须有具体的实施动作和行为,也一定要有活动行为的承担者。在客观上,教育活动行为的承担者必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是教育要求所决定的。仅有教育者不能实现教育要求,仅有受教育者也不能实现教育要求,这是一种客观规定,不可更改。既然在客观上已规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实现教育要求的活动承担者,那么,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目标对行为的制约关系已是充分证明了的结论,不需多论。可见,教育要求制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2.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不论从概念上,还是客观上来说,教育者作为施教行为者,一定要有受教行为者存在才有行为对象,才能传授施教,没有对象,施教是一种徒劳,毫无意义,只能放弃,这样教育者也就不成为教育者。可见,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教育者的存在,这是一种客观规定。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行为者,一定要有施教行为者存在,才有行为对象,才能实施受教行为,]有教育者的存在,受教行为不可能产生,也就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可见,没有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
2.2.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论证不难理解,既然在客观上规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共同存在、相互结合,才能彼此肯定,发生行为,产生作用,这也就是相互联系,可见,相互联系就是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是非如此不可的联系。进而推之,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地维持下去,那么,施教行为与受教行为也就一定会形成连续的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教育活动,也决不可能是别的什么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活动。不难证明,教育活动的发展也是这种相互联系而产生而引发的发展变化。
归纳教育三个本质要素的联系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教育要求的制约下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活动就是教育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3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1接纳自己的情绪
成功学专家卡耐基说,能接受最糟糕的情况就能在心理上让你发挥新的能力。人生低潮时你可以转念一想我都到了这地步了,还能坏到哪儿去,就此也许人生就开始峰回路转了。很难期望我们的生活里所做的和所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或都是我们心甘情愿的,所以主动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快、惬意的事,就会变得格外重要。
3.2练习“肯定式”的心理暗示
“肯定式”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有充满信心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榜样教育”有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有效的使用“榜样教育”,对学生潜在的优势给予优评与公众赞扬,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而有效积极的暗示作用。可以增加受教育者学习的信心。
3.3采用“自言自语”或“找人倾诉法”
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初中政治教学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我国教学中的,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很快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推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以其真实性、生动性、具体性、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系统性、实践性、互动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正在被推广应用于思想政治等大部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从教学目的看,传统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案例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从教学载体看,传统教学的教学载体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主要讲述的是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教学载体是精心选择的纸质案例、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媒体资料;从教学方式看,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内容单方面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往往导致高分低能。案例教学法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性来看,传统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给予学生能力发展发挥的空间。
2.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围绕中考升学的要求,还肩负德育教育任务,这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优秀思想政治教学案例的特征
优秀的教学案例应该有理论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应该有详细的教学提示,有助于教师的使用;案例长短取决于教学时间和教室环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案例还应当叙述明确且生动、真实、有趣,焦点和目的明确,使学生“移情”或“同理”,把枯燥的书本理论内化为思想品德修养。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
1.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
对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制订教学计划;其次要选择合理案例,尽可能选择符合教学和学生要求的优秀案例、经典案例、激发正能量的案例;再次要根据案例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数量适中;最后要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活动设计时,“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必不可少,案例讨论方式设计时,应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时间分配设计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分清轻重缓急,既不要太死板又不要太随意。
2.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分组讨论、发言交流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案例呈现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片材料、口头描述、学生表演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在案例呈现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水平,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勇于发表观点,又要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还要引导学生目标聚焦,不要“跑题”,避免过度概括、过度陈述、过度简化、没有资料支持的结论。在发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有效控制案例交流的进程,确保围绕主题进行,让针锋相对的观点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适度把握和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做到既激烈尖锐,又富有理性和真诚。在总结提升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主,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说理等方式让他们自觉接受,使外部的案例信息不断内化为学生的感悟。还要把握好重点与难点,详略得当,提纲挈领,掌握好课堂教学时间。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促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推广与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案例的合理选取与编辑、课堂讨论的方式与方法及教师的总结提升技能与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文凤.论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方法.学周刊,2013(11).
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中职思想政治教案范文6
摘要:虽说现在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像是新课改、全面发展等等都是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就拿高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多数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们的成绩,一直还是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法,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过分的重视学生们的成绩。当然,教师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成绩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有的时候这样过于单调性的教学得到的效果是的相反。因此教师要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主题式案例教学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主题式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来深入的探讨在高中政治课中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式案例教学法
一、主题式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主题式教学是指以内容为载体,以文本的内涵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语言教学。而所谓的主题式案例教学值得则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写或是引用某一主题并能够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因为政治的课堂教学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是比较枯燥的,政治知识更多的是一些知识和定义,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个局面,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政治。
二、在高中政治课中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将案例作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可以说是已经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教师一直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希望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更多的知识点,而减少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走神的现象,最终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但是在主题式案例教学当中,教师使用一些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使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让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被动的作为一名倾听者。新课改中就提出学生与教师的地位要发生转变,学生要代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而新课改中还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主题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使用一个案例的时候是以讲解一个政治知识点为主,但是在案例中还会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个主题的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们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不仅仅只是政治方面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主题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多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政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是及时的发现困扰学生的难点,在了解了原因所在之后,教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这门学科。
(二)将案例作为导入点,引导学生们的深入思考
我们都知道政治的知识点都是需要记忆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话,很感到很枯燥而且记忆的效率会很低,并且在政治考试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政治知识点进行考察的,需要学生对题目和要求有一定的理解,然后在利用自己所学的政治知识点进行整合,这样得出的答案才是出题者想要看到的,因为这样不仅仅考察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记忆情况,还考察了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政治知识不是学生简单进行记忆就可以学好的,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记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在高中政治课中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能够巧妙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讲课上,而且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构建的是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影响下学生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迅速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打好政治基础。
教师在编写或引用案例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从学生们的兴趣出发贴近于现实,这样学生在理解上会容易很多,教师在课上和课下要尽可能的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了解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法的适应情况的同时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兴趣,将学生们的兴趣作为编写和引用案例的关键点。在课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被教师吸引的同时逐渐的接纳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课中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将案例作为政治课堂的出发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以更好的状态更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去听教师的讲课;而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导入点,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们的深入思考,让学生们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对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都有很好地帮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哪,有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无法看见明显的成效,在这时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信任、共同努力解决掉这些问题和困难,发挥出主题式案例教学法真正的作用,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和政治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