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运营管理内容

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文1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运营课程的特点

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角度

一方面目前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角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设计角度

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 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实用的管理人才,是当前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

由于在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中都有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因此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对于本科层次的运营管理应选择难度不大、内容不太多、穿插一定案例的教材,目前我院采用的是马凤才老师编写的《运营管理》。

2、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3、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环境

在课程中我们讲到90年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作得到了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对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用投影仪对实物进行展示,直观展示车间的实际生产流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内涵,并且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 4、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案例

对于运营管理课程而言,许多知识很抽象,如果“照本宣科”的话,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突出运营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教学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目前运营管理教材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国外,照搬国外企业管理的案例和MBA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企业背景资料,很难让学生充分融人到案例中去,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即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本课程案例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提取身边的案例。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熟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积极思考。

(二)实践性教学设计

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实践教学组织困难;二是学校老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方式。对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综合性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例如在大三下半学期生产运营理论课程结束后,增加为期两周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试验”,增加感性认识,把企业生产、营销、财务、战略等融入模拟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

2、认知性实践环节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学期最后几周集中去企业进行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组织本科生去企业参观, 应就企业的背景和主要业务作简单的介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

3、实习工厂建设

以上的综合实验和企业参观与企业实际应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目前高校招生过大,使得企业又很难接受真正的实习项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实习工厂建设,产学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

(三)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idi J.c.Elias,Steven A.Demurjian,J.Fernando Nevada.Software Engineer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M].New York: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8.

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文2

关键词:成人高校;运营管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运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员毕业后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该课程侧重于研究如何将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产出的过程。近年来,由于服务业呈稳定发展态势,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不断注入服务领域。用人单位对管理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人才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仅依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无法满足培养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课程,《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究如何彰显区办成人高校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学员运用《运营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活动究竟能产生多少教学效益,即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学生从中能学会多少,这就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此,有效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界定。首先是“教”的有效性,即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后,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学”的有效性,即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活动、是否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从学生学的立场看待教学活动,关心他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理解、收获了教学活动的成果。因此,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说关注学生所获得的发展才是衡量有效性的唯一指标[1]。在成人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学内容的展示、教学形式的采用,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旨在将投入转换成产品,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出色的运营管理是企业生存乃至取胜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比重的加大,其运营管理与制造业中的运营管理都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因此运营管理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该课程的特征,使学员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运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及新的管理理念。比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除了需要考虑价格、质量、时间的竞争之外,还要考虑基于服务的柔性和环保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战略的调整,将会体现在运营管理的理念以及方法的各层面。因此《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学员对《运营管理》知识的掌握,而更应体现在对学员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需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之上。

二、《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剖析

在《运营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弊端,剖析如下。

(一)教学模式流于陈旧性

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运营管理》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的导向仍旧十分明显。在这一指挥棒的驱使下,“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仍旧大行其道。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状态,阻碍了学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过于死板的教学忽略了学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更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感官渠道帮助学员获得信息,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学员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师在讲授设施选址与设施布置章节时,仍旧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但这一授课方法未必能真正激发学员的兴趣,也未必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际上,在《运营管理》教学中,缺乏对既定目标企业的考察是不能对影响选址的因素有真正的了解的。只有采取实地考察的方法,才能使学员更直观地掌握选址对企业的运作有何重要意义、影响选址的因素、选址的决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由于运用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师授课过程中如果仅采用传统照本宣读的方法,将对教学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由于企业运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各有所异,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大多采用美国公司的案例,一味照搬外国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本国企业发展,教科书式死板的培训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若应用于我国的企业也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国外的市场情况、企业文化、人文环境都与国内大环境存在一定差异性,学员对一些国外案例熟悉度较低,因此较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因此教学内容应当选用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素材,尽量涉及学员较为熟知的领域,如汽车、服装、医药等行业。因此教学内容应以当前市场为大背景,针对实际案例,使得学员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加以具体应用[2]。

(三)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运营管理》课堂一般以讲授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主,强调其在企业整体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但对于学员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对初学者来说尚未具备工作经验,对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结构并没有确切的概念。若课程内容过于笼统,对学员来说难以对该课程做出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增加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难度。若针对学员的实际,将教学内容做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从事财务类工作的学员,其工作主要涉及财务报告的制作,那么就应当强调了解库存管理、劳动定额的重要性;而从事营销的学员则需要强调顾客对产品及服务的各项要求;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便于学员掌握和理解课程的重点。此外,传统课堂只能通过对案例的解读来做较为表面的理解,并不利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员对这些案例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将其和实际业务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的重要原因。有针对性的内容应帮助学员在学习中结合身边企业的案例从实际问题反观理论,在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提高《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对于在《运营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激励成人学员学习兴趣

成人高校学员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多数年龄偏大且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他们学习目的性强。这无疑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老师,应当加强对成人学员学习动机的强化,通过尊重、关心、激励鼓励学员多参与教学活动。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通过激励的评价,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学员取得每一个细小的进步教师都应给予适当评价和鼓励,以便帮助成人学员树立自信,促进其健康、奋进的心理。对成人学员来说,教师的理解与宽容也是一个激励。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集多种社会身份于一身,可能是家长、职员、学生等,除了学习以外还需顾及其他的事情,因此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教师更应换位思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4]

(二)选择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美国成人教育家达肯沃尔特指出:“成人教育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将学习和生存有机结合。”他还指出:成人学习更注重应用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该凸显课程的实用性。进入21世纪,服务业逐步占据越来越大的GDP比重,教学内容应当结合当今市场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案例,及时调整,以新的理论、技术、技能做支撑,确保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达到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要求。大部分成人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希望通过课堂的学习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困难。由于《运营管理》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作为重点,如:运营系统的设计、产品和流程设计、生产计划安排以及运营过程控制等内容都应精心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据学员实际需求,不妨与学员分享丰田公司的管理模式,探讨其成功的原因,或是结合学员实际工作,找出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丰田精益管理模式的差别。通过讨论、比较,真正掌握6s管理对于企业运营的意义。

(三)运用实际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通过借助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给予学员广阔的思考空间,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员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运营管理实践中才是检验其是否真正掌握运营管理知识的唯一标准。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员是重要的教学参与者,更是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所选案例必须与所教授的知识点相吻合。以相吻合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员思考、分析、讨论章节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员的兴趣,培养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如,通过永和豆浆的标准化管理、银行ATM自助银行网点、管家式服务的案例可以使学员掌握服务流程设计的选择及其中的差异。其次,案例应具备现实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发学员的讨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法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针对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让学员谈谈对该事件的看法。这类话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学员的兴趣所在。[5]

(四)采取课堂讨论互动模式

考虑到部分学员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课堂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如,可以引导学员回答如下问题:如何提高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如何提升顾客满意度?如何管理企业?请学员从实践角度分析问题,以便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及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融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员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有目的性的引入热点问题,给学员更多的思考空间,不妨基于问题的探讨、研究进行开放式教学,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如美国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公司为何能在国内取得成功,他们的经营有何特点?尽量运用学员耳熟能详的案例,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学员充分体会到参与感,使其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学员中不乏企业的拥有者,教师可以将学员自己运作的企业作为授课的实例,以丰富授课中教学案例,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趣,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授课质量。

(五)增加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运营管理》的教学中应当尽量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把学员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教师不妨带领学员走出课堂,进入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应该是最彻底的实践教学。但由于企业本身生产任务繁忙,不太愿意让学员走马观花式地参观。这就对成人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探讨如何与企业建立联合机制,将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同时,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际教学内容,与学员在课堂上分析探讨,使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学校还应依托企业的行业优势,建立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帮助学员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师可带领学员深入超市、汽车制造企业、商场等,分析讨论企业选址需要考虑的条件、因素、技巧等;深入了解公司发展沿革、产品的种类、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等,帮助学员亲身感受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困难、体会5S管理、库存管理等精细生产理论与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员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了解精细生产的实质所在,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员兴趣[6],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支持,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良莠不齐是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区办成人高校应当优化师资队伍。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并未真正了解成人教育的特点,也缺乏正规的、系统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缺乏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因此无法胜任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任务。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由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故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这些问题都应该全面考虑,才能真正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营管理人才,彰显成人高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黄永炎.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成人教育,2010(1)

[2]雷丹,任军利.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

[3]胡耀忠. 成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1)

[4]罗旭华.激励教育在成人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11)

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文3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重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问题,它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通过《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教师不断总结和探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步骤,进而提高《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紧密地追踪行业前沿动态,不断地吸收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过程当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形成了该课程的十大核心模块。[1]模块一: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主要介绍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特点和航空公司战略制定。模块二: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介绍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特点、流程及方法。模块三: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介绍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模块四: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要素、过程以及航班延误和解决办法。模块五: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以价格管理、航班座位控制管理、座位超售等为视角介绍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块六:航空公司的成本控制,主要分析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特点以及控制成本的措施。模块七:航空公司主要财务决策,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资本运作中融资、财务战略制定、资本结构、飞机融资和资本运作等问题。模块八: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分析航空服务产品要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特性以及航空公司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模块九:航空公司信息化建设,主要介绍我国民航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块十: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介绍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再现一些客观场景,把学生带入到案例场景当中,以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2]在案例教学当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既可以找出成功的经验,又可以得出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或与别人的交流探讨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案例教学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进行细致的材料准备,针对不同的问题选定特定的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展开反复地讨论或者辩论,形成思想观点、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进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授课当中,需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大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特色案例库的建设,经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案例一: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取胜之道;[3]案例二: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南航借力天合联盟;案例三:新加坡航空公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解析;案例四:国航航班延误事件纪实:航班延误的原因与治理;案例五:资本运作大师:海航集团的资本超优势运作;案例六: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管理模式分析;案例七:春秋航空公司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解析。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可以对该课程进行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设计和安排《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航空公司的主要运营业务和相关岗位工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双向选择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选择一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航空公司为主要的实习对象,以该单位的运营过程为主线,对实习单位的性质、任务,运营目标的建立及运营长期、短期计划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该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掌握该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内容;熟悉该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工作;了解该航空公司涉及到的主要财务决策;熟悉该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实习,基本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学会观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报告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习内容撰写综合实习报告。

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文4

目前,国内小水电站的管理模式一般有自运行管理和委托管理两种。自运行管理就是企业自行组织人员对电站的大坝及发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工作任务繁琐但易于管理控制。鉴于水电站自身生产特点,委托管理又分为全部委托运营管理、运维委托管理、维护检修委托管理三种。(1)全部委托运营管理就是企业不仅将生产运行委托,而且也将经营职责进行委托,企业按合同预定收取投资回报。这种模式大大增加了被委托方的风险,企业对被委托方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但是,小水电站因其专业化性质,被委托方在水电站经营管理方面,其承担的风险远比企业要大得多,且风险的控制能力较企业强。(2)运维委托运营管理也就是企业仅将生产运行委托给大的发电站或公司,而不将经营职责委托,自己进行控制,企业按合同预定支付给被委托方运行管理酬金。委托的内容主要有:委托生产运营及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日常维护,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委托发电设备大小修工作;物业管理等。这种管理模式较为普遍,湖南石门金家沟水电站就是采用这种管理模式。(3)维护检修管理就是企业参与电站经营管理和运行管理,企业只将发电设备的维护,大小修工作进行委托管理,委托给有专业检修人才和队伍的发电站或企业。

2小水电委托管理分析

2.1小水电委托管理的风险(1)委托方的风险主要有人为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政策风险等。人为风险包括人员管理水平,不可预见事件等,经济风险包括资金筹措不力,宏观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恶化,市场物价,投资回收期过长等;自然风险包括河流降水来水,恶劣的气候条件与现场环境、自燃小灾害等,政策风险包括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为、态度,管理体制等。(2)被委托方的风险主要有管理风险、责任风险、发电设备设施性能风险等。管理风险主要在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责任心;责任风险主要在于委托费用风险,替代责任风险等,因此,单就这些方面被委托方的风险并不比委托方小。

2.2小水电委托管理的利弊分析

2.2.1委托管理模式下对委托方(企业)的利弊①减少委托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小水电站委托管理下收益远比自己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来得快。②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分出一些风险给被委托方,减少企业部分风险,同时,利于电站安全稳定生产,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③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融资和再投资,做大做强自身核心业务,利于企业多元化、长远化发展。④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增加了自身监管工作和风险。⑤委托方把小水电站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队伍,必须在委托管理合同方面做足功课,以使双方实现共赢,否则则是双方两败俱伤,甚者出现投资严重亏损。

2.2.2委托管理模式下对被委托方(企业)的利弊①委托管理下使被委托方增加额外收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尤其对那些旧的大水电站企业,分流一部分过剩人员,盘活企业自身发展。②委托管理模式下促使一部分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的建立和发展。③委托管理模式下经济利益和风险责任原因促使专业化发电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有专业人员水平等。④部分委托方由于自身专业知识和资金原因,在投资建设阶段对设备选型欠佳,致使被委托方设备风险严重加大,进而影响安全运营管理。

3结语

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流程银行;集中作业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30-03

一、对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范畴的界定

运营管理的概念最初是适应工业企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运营管理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运营、营销)之一,企业通过运营管理把投入转换成产出,因此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出色的运营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同工业企业运营管理一脉相承,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具有同样的特征。从广义角度来讲,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股东创造财富、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通过运营管理完成各种经营要素、经营项目的排列组合,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追求目标侧重点的不同,由此形成各自不尽相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综上所述,尽管各家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手段各不相同,但运营管理手段作用的经营要素和经营项目却是大体一致的,大致包括了前后台流程再造、后台集中作业、后台集中监督等,这些各家商业银行大致相同的经营要素和经营项目构成本文主要的研究和讨论内容。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发展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充分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率先在银行业兴起新一轮的业务转型浪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他们普遍采取前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后台集中运作和管理的方式,通过后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集约的运营模式,以达到节约处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统一管控操作风险的目的。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实现条件。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美联银行、荷兰银行等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国际性银行,普遍在运营管理领域引入工业化作业方式,采取全球或区域共享的后台中心集中作业的模式,实行前后台分离、业务分段集中处理和端对端贯通操作的方式,在总行或区域后台中心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

(二)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不遗余力地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强化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对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根据笔者对某直辖市地区主要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情况的调研了解,工商银行的后台集中作业建设起步较早,1996年数据集中后,其就开展了后台集中作业建设工作,并在同城票据集中提回处理、汇兑业务、事后监督项目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银行在借鉴香港中银集团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对本行的业务进行梳理,并在个人汇兑业务、影像自动识别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建设银行近些年后台集中作业建设项目发展迅猛,形成集中度高、相对成熟的作业后台;农业银行运营管理改革起步较晚,但由于具有后发优势,起点较高,后台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等新型运营管理模式正在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

三、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全行性的系统工程,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涉及对部门管理边界重新界定、操作系统进行适应性优化、业务流程的再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为确保设计科学、建设高效,必须要由商业银行总行统筹规划,高起点介入,统一管理,加强领导,高效有序地推进工作开展。

要从总行到分、支行逐级建立运营管理部门,搭建起运营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借助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全行业务流程、作业模式和相关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再造,建立若干强大的后台支持中心,逐步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创新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建立技术先进、内控严密、运作高效、响应及时的运营操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中心化、工业化的运营支持格局,通过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的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业务的后台工厂化、集约化处理

实施业务分离,将网点非即时性业务和复杂业务逐步集中到后台中心处理,网点主要负责业务受理审核和即时性业务处理。借助技术平台和大型机具,形成流水线作业、集约化管理、上下联动、协同作业的运营新格局。

(二)流程的优化、再造

业务处理模式的变化推动了业务处理流程优化、再造的迫切需求,按照流程银行理念全面设计再造柜面业务流程和劳动组织,建立科学、简洁、高效、合理的柜面作业流程。

(三)风险的专业化、集中化管控

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后,风险也被集中起来,这就要求风险管理手段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提高,建立集风险识别、监测、控制于一体的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临柜业务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和必要的授权控制。创新事后监督手段,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

四、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流程银行建设实证分析

梳理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突出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的整合,打造顺应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潮流的流程银行体系,是实现运营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1. 要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与客户最贴近也最敏感的环节,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项浩大的技术工程。业务流程一般包括五个关键要素:供应商、输入、工作流、输出和客户。根据对客户价值贡献度的大小,业务流程又可以区分为能够产生较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流程,以及附加值低、不体现核心竞争优势的边缘业务流程。

2. 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配合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和机构设置,推行扁平化和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形成前中后台职责分离、运作清晰、协作高效的模块化结构。例如推进二级分行扁平化改革,实行二级分行直管城区网点。

3. 要推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再造。一方面,在业务流程中要嵌入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双线并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业务运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包括三个层面,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即公司治理;管理层对战略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的激励约束,通常是通过考核评价与资源配置;对每个员工的考核,包括员工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体系。

(二)后台集中作业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后台集中作业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集中作业平台系统的支持。集中作业平台系统是借助影像、工作流等新型技术工具,按照重新设计再造后的作业流程,将网点部分交易劳动转移到后台中心,进行集中运作和专业管理的流程控制集成系统。该系统应该具备凭证图像采集、中心集约生产、多岗位流程协作制约等功能,通过将业务流程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分离、重组,建立“网点共享中心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通过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解构和重组,利用集中作业平台系统将原来分散在网点操作的业务流程切割、拆分为若干组成要素,将这些组成要素进行重新摆布、调配、拼装,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进行组合,形成以不同要素为标志的新业务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区分后台集中操作业务的难易程度、专业技术含量,将大量的、标准化的业务类型,例如支票转账、联行汇兑等业务,采用并行方式,将凭证图像按要素切片为若干,发送至集中作业平台系统多人并发录入,最终通过集中作业系统匹配为业务的原貌,并实现自动的帐务处理,以此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水平。对于业务处理复杂、需要专业能力介入判断的业务,例如单位账户开立、各类贷款等,可以采用串行方式,将业务资料全貌通过影像传送至集中作业平台系统,由后台专业人员逐项审核、专业判断,通过作业的深度专业化和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提高合规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服务专业水平。

(三)后台集中监督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依法合规基础之上的有效发展,为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监督管理机制,对柜员的日常业务操作进行准确、高效、具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以往分散在各营业机构的监督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独立的、集中的后台监督体系,完成对全辖营业机构业务操作的风险防控工作。

后台集中监督是在临柜业务处理完毕后,将所有营业机构的传票集中到事后集中监督场地,通过集中影像扫描、OCR识别、集中补录,由系统将业务凭证与业务流水进行自动勾对,并建立精确索引。再根据业务监管的需要,提取重点业务进行集中人工补录,并通过与商业银行实时监控系统的有效衔接,对临柜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全面、重点、集中监控。

后台集中监督的流程如下:

1. 将柜员日间处理的业务凭证集中进行扫描,通过OCR技术将扫描的影像识别结果信息与主机业务流水进行自动勾对,勾对不成功的标注人工补录处理标记。

生产运营管理内容范文6

【关键词】城市 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规范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磁悬浮、现代有轨电车等,集车辆、轨道、机电、供电、通信信号、运输组织等多专业、多工种为一体,具有点多、线广、面大、客流量大、封闭运行等特点,对运营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不断增多。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30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共计133条线路,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60.9亿人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4152.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显著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是运营管理中的任何疏漏和缺陷,都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甚至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常态问题

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时间不长,运营管理仍存在着很多常态问题:(1)运营管理制度滞后。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滞后,管理标准不统一,结果了浪费运营资源,而且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隐患。(2)运营管理模式不够规范。国内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区别,有的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还有的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实际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3)管理人员水平低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很快,而一些运营管理人员欠缺学习主动的意识,技术和知识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求。(4)驾驶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列车司机岗位安全责任重,专业技能要求高,是运输安全的保障者,行业对优秀列车司机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现有司机的素质水平仍不足以从容应对复杂的环境。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路径

1.完善运营管理制度

建立运营管理制度在于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约束。首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按照《地铁与轻轨系统运营管理规范》对规章进行修订和优化,确定运营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能,保证运营工作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运营管理制度,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规避不良操作行为,对于存在工作不当的运营人员应予以一定的惩罚和处分。另外,加强对轨道交通乘客的宣传、管理和引导,并形成书面的管理制度,以尽可能减少乘客的不良行为,为城市轨道运营提供切实保障。

2.规范运营管理模式

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平稳发展,运营单位必须及时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确保运营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在融资方面,运营单位应积极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以多元化投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切实关注和重视运营风险。在运营管理标准方面,应尽快形成一套统一的运营管理标准,包括人员管理、维护管理、技术标准等,以避免资源浪费,全面提升运营管理质量,切实保证运营管理整体效果。在设施方面,及时优化和改善软硬件条件,提升隔离门、空调系统、监控设备、报警设备等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并且加强日常管理、维护、监控,建立明确的维修和监管机制,确定安全维护和保养周期,避免交通异常和事故的发生。

3.建设运营管理团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局面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运营单位应大力引进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吸引具有丰富运营管理和技术操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到运营管理工作中,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制度,定期对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技巧,并积极运用到日常管理活动中。运营单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经济效益、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运行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并且借助必要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4.加强司机培训及安全管理

运营单位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列车司机加强技能培训,包括新司机上岗培训和老司C轮回培训,从理论知识、标准化作业、故障处理、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提高司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北京地铁公司设立了金手柄奖,以激励电客车司机安全行车。公司工会定期组织全体司机进行联合培训和对标操作,并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再选拔优秀司机参加全国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竞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苏州轨道交通运营乘务专业QC小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用于电客车新司机培训,使学员司机熟练掌握电客车基本的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置程序。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主线,为推行“安全标准化”,2014 年交通运输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实施细则》,全面阐述了安全管理的内容。运营单位必须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加强对安全事故的防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结语:我国城轨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估计,“十三五”期间我国轨道交通总投资将超过15000亿元,到2020年运营里程或将超8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效、快速的交通方式,对于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现象,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运营单位应综合衡量各种影响因素,积极优化管理模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汪文忠.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J].交通与运输,2015,31(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