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劳动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劳动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劳动总结

生产劳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艺术的产生;劳动;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38-01

有关艺术起源的问题,在学术上也常常被冠以“艺术发生学”的称呼。在艺术史、美学史等领域里,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曾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的需要、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季节变幻的符号、艺术起源于对动物亡灵的哀悼、艺术起源于劳动。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的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可以模仿人的真实情感”。长期以来,许多的艺术家相信艺术是模仿。在许多艺术门类当中,都离不开模仿。尤其是造型艺术,更是如此。音乐模仿人的感情,也是音乐的创造者,企图以音响作为材料,来再现人的情感。

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的需要,也被称为“表现论”。最早发端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中叶,这种声音已经变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表现论与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但简单地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显然是不正确的。

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最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来的。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用巫术解释艺术的起源,实际上也就是用实用论去解释艺术的起源。并没有科学的总结出艺术起源问题。

艺术起源于季节变幻的符号,有美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马沙克提出。他通过对三万多年前旧时器时代的骨器刻纹的研究,提出了:“这些刻画符号是原始人用来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并且用他们来确定礼仪日期。”艺术起源于季节变换的符号的理论,和巫术论有相似的方面,没有揭示出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艺术起源与对动物亡灵的哀悼。这种说法,有些接近问题的本质。因为狩猎生活是人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原始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

笔者认为关于艺术的起源的正确的理论是艺术起源于人的劳动。这种理论被称为“劳动说”。艺术发生的动力是很复杂的,劳动、情感、巫术、想象等都可以说艺术发生的动力。但归根结底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劳动主要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表现如下:

首先,生产劳动的实践创造了艺术创造的主体――人。同时,劳动在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人的意识。第三,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人们思想情感的产生。当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不一致的时候,就导致了图腾和原始巫术的产生。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巫术,这种种因素的综合最终导致原始艺术的产生。

最后,生产劳动的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人类创造艺术,最初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生产实践活动。通过审美的三个阶段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人类最初创造艺术,更注重实用性,也就是对社会生产有直接的功用。

人类艺术起源于劳动过程,简单轮廓如下:

人类用四面墙壁把自己同外界隔离,保护自己的安全,并且驱寒保暖。用建筑物作为追逐捕猎时候所用的驿站。人们在实用的基础上将建筑物美化,就产生了建筑向建筑艺术的质的飞跃。于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由于造型艺术所使用的媒介材料是最具耐久性,因此造型艺术的艺术品也最容易保存下来。于是,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所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品是造型艺术的作品,而不是建筑艺术作品。音乐最初最突出的特征是节奏而不是旋律。在原始社会里,诗歌、音乐和舞蹈是三位一体的形式。音乐不仅随生产实践而产生,而且随着生产实践而发展。首先是生产实践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然后是生产实践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专门学习音乐,提高音乐技巧,从而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向前发展。

艺术产生于文明社会以前。在文明社会以前,艺术与道德、宗教哲学等浑然一体,并没有“纯粹的”艺术。混沌性是原始艺术的显著特征,对于这一点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复杂的历史过程,我们应该对艺术的起源有清醒的认识,应该对艺术的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

生产劳动总结范文2

为全面贯彻执行上级领导部门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确保国家和我局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顺利完成公路养建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2007年安全生产劳动教育计划:

一、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养护站、工地设置安全员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即:

1、机械生产安全管理制度

2、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制度

3、爆破器材及燃料管理制度

4、施工及日常养护安全制度

三、具体做法

1、加强纪律教育:实践证明,遵守劳动纪律,遵守操作规程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工作中,擅离岗位是影响安全生产的直接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安全生产劳动纪律教育,局安全领导小组必须经常下各养护站,施工工地检查劳动纪律的执行情况、对不遵守纪律的职工,给予批评教育,并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局安全领导小组贯彻执行安全生产部门劳动操作规程,经常深入各站、工地督促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消除事故隐患,对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处理,必须本着”三不放过原则;一是不放过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及对责任者的处理:二是不放过事故发生的原因;三是不放过今后的防范措施。

3、领导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位置,在布置、检查、总结工作的同时,要布置、检查、总结安全生产工作。

生产劳动总结范文3

摘要:本文根据现场培训的特点、课型、方式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概述,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生产实际的需要,以及工人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的要求,创新培训方法,探索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水平的新路子。

关键词 :现场培训 实践教学

现场教学(培训)法越来越受培训职工的欢迎,深受送培单位的好评。现场教学(培训)法,不仅使职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提高,还是一种创新,是对传统培训法的突破,讲授理论与技能实际操作交替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员们尽快掌握职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一、现场教学的特点

现场教学是培训教师带领学员到生产实际现场,边讲边做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场培训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的,弥补缺乏感性认识的不足。但是,各个工种的“现场”一般不是为教学准备的,只能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现场教学的类型

根据不同工种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活动的特点,现场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生产性的现场教学

这是结合职业技术特点及其要求而组织的学员到油矿、生产大队的生产劳动现场,对培训工种生产劳动进行深刻了解和研究,向正在工作的师傅学习,并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一般时间较长,培训内容要与单位生产同步。

2.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现场教学

本工种理论与实际结合,现场边看边学。这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时间不会长,有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以利掌握。

3.边看边学边做的现场教学

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培训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员到有生产现场进行了解、学习和实际操作,加深学员的感性认识,切实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时间虽短,但印象深刻。

三、现场教学的几种方法

1.学员学习新版本、新内容的现场教学(培训)

一般是在学习新的版本之前,教师带领学员到生产现场去观看,去了解。在学员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讲授新内容,这样就便于学员理解新概念,掌握新的理论、新的工艺。

2.现场教学有利于学员巩固知识和加深知识的理解

学员初步了解新知识以后,就组织他们去生产现场作进一步调查、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了解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3.现场教学能帮助学员尽快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在学员初步了解生产工艺和生产劳动技能之后,到生产一线参与一些实际生产劳动技能操作,能使学员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实际操作。

四、现场教学应用的需要注意问题

1.现场培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量涌现,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要求职工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和掌握新技能。现场教学(培训)法能有效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使工人师傅们尽快成为合格的相应级别的员工。

2.树立既重知识又重技能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给学员死板硬套地灌输新知识,至于学员是懂不懂?会不会?理解不理解?全然不顾。培训得效果在理论和实操考试之后才晓得,较难判断,实际操作能力如何,能不能胜任工作,事实上工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慢,较快的把知识遗忘,而实操技能一旦获得不易忘掉。因此走出一条知识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提高的培训路子是非常必要的。

3.抓住实践教学的四个关键点

现场技能教学(培训)是我们中心树立的培训理念。面向送培单位,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岗位员工,采取灵活多样的现场培训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产。

(1)做好前期调研。这一过程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充分了解送培单位想培训什么,有什么层次的人参加,现场的设备、要准备的工具和物品等,还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工人的实际职业技能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为现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

(2)结合生产实际设计教培方案。培训的学员要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解决问题,提高技能水平,完成工作任务,就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受训员工的单位工作性质及工种情况,确定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然后再与送培训单位商讨,确定培训要达到的目标(3)激励学员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

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便是再详细的调研,再具体的课程设计,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让学员全员参与,动脑动手,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培训积极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要培训的目标。

生产劳动总结范文4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我根据实作要求作示范,事先准备好作品给同学作示范,让学生仿效。示范必须严格规范,重点、难点要分步有节地进行,也可以边讲边示范,讲和示范结合,语言尽量精炼。有时选用合乎要求的学生作品作为示范样品,用学生的东西教育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乐于沟通和易于理解,对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很有好处。

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时候并不是很有兴趣,尤其当教材中出现一些易于有性别差异的知识的时候,男生或者女生就会出现烦躁的情况。觉得自己不适合学这项技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

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形成的 在学校的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做班主任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继续重抓、强化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并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更严。

具体做法与上学相同,但要求一定是更高,目的是希望在一年级就会有个好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孩子们懂得为何要劳动?其次是充分创造劳动的机会。 养成教育活动分四个步骤:

一、先考察--想

经过了一学期的锻炼。现在的我会做什么?老师把班级要做的事都罗列出来公示并讲解甚至示范怎样做,如:1、班级卫生扫教室要求每天都有8人打扫;2、保洁区每天都要由2人捡垃圾;3、教室走廊每天要有2人维持纪律和卫生;4、教室公共设施每天要专人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关风扇、关灯、捡地面垃圾、关门、倒垃圾)

二、申请

向班上卫生班长申请我要做什么?要求力所能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承担责任

开始上岗,严格按卫生班长指定的要求完成,不会做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或支援。

四、设施奖励制度

凡事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都可得到红花奖励,每周还评选一次奉献奖,当然会有更大的奖品----红旗一面。

生产劳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资本 货币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材分析

政治经济学是财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力求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掌握适当,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为政治经济学课程性质就是理论性比较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给学生讲解清楚。

本节课货币转化为资本位于本教材第四章,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学习对于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整体把握非常重要。

2 学情分析

2013级会计学本科为大一学生,大一的学生刚从高中过来,对于学习很有热情,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且班里有一半的学生是文科出身,在高中对于货币和剩余价值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接受能力较快,能紧跟老师的思路,课堂上积极思考,因此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3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掌握资本的概念;掌握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 教学重点、难点

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新课标标准,确定了以下重点与难点:重点:资本总公式,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难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分析。

5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和课堂练习式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让同学们看看自己钱包里有多少钱?问他们:“你们手里的这些钱是不是资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家自主讨论。

6.2 课堂导入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确定,自己钱包里的钱是不是资本取决于这些钱做什么用?如果这些钱到超市去买一包方便面,自己消费了,那这些钱就不是资本,只是货币担当了支付职能;如果这些钱是用于投资一个商店,因为能带来利润就是资本。

6.3 讲授新课

6.3.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仍然是货币,如果这个货币是用来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然后组织生产的,那么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我们先从两个公式开始讲:

(1)两个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W—G

【解释】让学生们先回忆以前所学的商品流通的含义,复习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接受得会比较快。商品流通是以商品开始的,比如你把你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卖掉获得工资,拿着工资来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也就是商品的流通:W—G—W。资本流通公式是以货币开始的,拿着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新的商品,卖掉新商品,又收回货币,使价值得到增值,这是资本的流通G—W—G。

(2)两个公式的区别:

第一点:形式上区别:买和卖的顺序不同;第二点:起点和终点不同;第三点:媒介物不同,前者媒介物是货币,后者媒介物是商品;第三点这两个公式中G作为货币和作为资本的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作为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而且终点的货币大于起点的货币。

(3)资本流通总公式:G—W—G′(G′=G)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矛盾: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释1】资本经过买和卖的流通过程价值发生了增值这跟商品等价交换是矛盾的。

【解释2】分析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证明剩余价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和从哪里产生。把公式分成三点两段:(1)两段:即买和卖的过程,不会增值。因为遵循价值规律应该是等价交换,资本在买和卖的过程中应该等价交换不会增值;即使不等价交换,财富也仅在个人之间转移,没有增加全社会的价值总量。(2)价值的增值不会发生在起点和终点的货币上。因为货币代表价值,起点没有增值,终点货币增值了,但是是结果而不是增值的原因。(3)剩余价值的产生只能在中间的点是W上。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个商品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这个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使价值发生增值,即能给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个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6.3.2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解释:古代的奴隶有没有劳动能力?有。但是奴隶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吗?不能,因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跟学生有一定的互动。)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不占有生产资料。(解释:资本家有没有劳动能力?有,资本家还需要出卖劳动力给别人打工吗?不需要。因为资本家自己占有生产资料,所以资本家不需要靠出卖劳动力来养活自己。)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课程导入:劳动力成为了商品就应该具备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什么?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

第一:劳动力的价值(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回忆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为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它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的体力的恢复需要休息和吃饭,人脑力的也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需要休息、培训和学习,所以劳动力价值可以说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具体包括哪些呢?可以让同学们思考劳动力的价值在我们今天可以看作是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工人的工资一方面用于养活自己,一方面用于养家,还有一部分拿出来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去进修或是参加培训。然后再引入教材中劳动力价值具体包括三部分。

劳动力价值具体包括:

A:维持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劳动者需要组建家庭养育子女,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目的是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知识技能高的劳动力的要求(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变得越来越重要,资本家更需要知识技能比较高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因为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还受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例如:同样的职位,北京、上海、广州的工资一般比安阳、新乡等二级城市的工资要高,因为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地方的生活成本比较高,房租和房价等生活资料的价值都比较高,所以北京、上海、广州的工资要高些。

第二: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第二个因素——使用价值

【解释1】劳动力有什么使用价值?让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下,劳动力可以进行生产劳动,让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从而引入劳动力的概念。

【解释2】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让同学们思考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为什么是价值的源泉?引导学生先回忆商品价值的概念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人类劳动就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也就是让工人进行劳动,工人的生产劳动就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工人不仅能生产出自己的工资来,还能生产出比自己工资还要多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3.3 本节内容总结

首先领着学生把这一堂课的板书内容再看一遍,一方面是大多数学生能对本节知识有个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也能使个别第一遍没有听太懂的学生,再听一遍,加深了印象,最后再强调一遍本节课重难点。

7 教学反思

生产劳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黎族 传统文化 黎族传统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81-02

黎族人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土著居民,黎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海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与古代黎族先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都构成了海南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黎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黎族人口共有124.78万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

从表1可以看出黎族人口从1996年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到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5.21%。其实在3000年以前,黎族人民就生活在美丽的海南岛上,他们辛勤劳作,努力耕耘使这个小岛更加有活力,黎族人从古至今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而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如民歌、舞蹈、乐器、黎锦、民族传统体育等,黎族的这些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加靓丽、光彩夺目。

1.黎族的

原始社会由于人们不理解和恐惧自然现象,曾认为万物是有灵的。他们最初崇拜图腾,氏族公社时期崇拜祖先,到了奴隶社会就发展成为一种巫教,这就是黎族人的。黎族的堆沙活动最早源于对祖先的崇拜,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黎族人虔诚的信奉小乘佛教,使堆沙这一拜佛的形式得以继承和发展。

在崇拜的时候人们会跳不同的舞蹈来表达对神灵的信奉。黎族最古老的“敬祖武”就是向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庄稼丰收,家人平安。群众性的古老舞是在每年的春节期间,由巫师带领着人们成群结队的走过村村寨寨相互祝福时跳的一种舞蹈,也是人们祈求神灵庇佑家人平安,牲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

2.黎族的生产劳动

在黎族人的历史长河中,黎族人民经过了母系氏族和合亩制等制度的磨炼,慢慢地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和采集为辅的生产方式。由于受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生存手段和生产方式等先决条件的影响,黎族人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同时,慢慢地开始对手工业进行研究,虽然手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但给黎族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如黎锦、编织、纺织等手工业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黎族的生产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迅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现代农业、工业体系。

黎族的舂米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劳动舞,这种舞蹈反映了黎族姑娘辛勤劳动、勇于奉献的美德,同时还体现了黎族姑娘的忙碌和婀娜多姿的舂米动作,是劳动美的具体体现。以钱铃双刀舞表现出了黎族人的英勇善战和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反抗,具有很强的英雄主义色彩。串藤圈和登山比赛也是黎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体育活动。

3.黎族的娱乐活动

黎族的娱乐活动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每当夜幕降临,黎族人(特别是黎族的青少年)就成群结队,在自家门口、小溪边、树林中,伴随着欢快的歌声激越清凉的哩咧(黎族竹管乐器)声,节奏欢快的竹木敲击声欢呼跳跃起来。每当春暖花开的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就会用竹竿舞来庆祝,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敬意,而且,在当天黎族的姑娘、小伙也会盛装出席,找出自己心仪的对象并邀请其一起跳竹竿舞,他们在舞蹈中表达爱意,在舞蹈中培养感情,竹竿舞是在黎族地区最受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体育活动。也有一部分青年男女会用踏青舞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意。

二 黎族传统体育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融娱乐和竞技为一体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都是起源于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劳动、娱乐活动,既带有黎族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民族特色。

1.黎族传统体育的种类

根据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实地考察结果统计,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47项,共计分为竞赛类、力量型、射击类、击打类项目、田径类及其他、娱乐游戏六大类,见表2。

2.黎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第一,具有民族性。民族性为某一民族或某一些民族所有,而非某一个民族的,这是某一体育项目必定经历的过程。黎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体育活动。如摔跤、拔河、粉枪射击、射箭等体育活动都很好地展现了黎族的民族特色。这些活动给黎族群众带来了欢乐、祝福,同时还被人们看做是民族兴旺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所以这些项目在黎族地区比较普遍。

第二,黎族传统体育是体育与音乐、舞蹈的紧密结合。跳竹竿、钱铃双刀等项目,既可锻炼人的灵巧性,又可锻炼人的节奏感,整个过程都是在变化的音乐节奏中和欢快的舞蹈动作中进行的,是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所以场面热烈,节奏分明,深受广大黎族青少年的喜爱,后来一些项目经过挖掘、丰富、提高,不但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节目,而且还成为闻名中外的黎族舞蹈。

第三,竞技性、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荡秋千、打陀螺、拉乌龟、攀藤摘花等项目,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提高人的力量和灵敏性、耐力、爆发力,而且使人们寓娱乐于体育锻炼中,在体育锻炼中增加生活的乐趣。由于这些项目便于开展,容易组织,所以在黎族人聚居的地方,无论是学校、政府和农村,人们都积极、踊跃的参加。

三 黎族传统文化对黎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1.生产劳动对黎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生产劳动是原始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体育因素就此而萌发,生存技能和生产工具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向前发展。原始氏族部落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艰难、简陋,饱受病饿折磨和野兽袭击,必须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等活动来维系各自的生存和繁衍。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其中的一些生产活动演变成了后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内容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生存的需要,是生存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期,在深山里居住的黎族人常以石块、长矛、飞镖猎食,射箭就是重要的狩猎手段,由于地域的特点和长期的迁徙,人们都是在不定期的搬迁,所以没有固定的农耕形式,狩猎和采集成了主要的生存形式,靠射箭来维持生计,逐步演变成现代人们流行的一种体育活动。狩猎也慢慢的由射箭发展到以藤制的圆圈套走野兽,慢慢的也演变成了串藤圈游戏。射弩、粉枪射击、打狗归坡、荡秋千等的体育活动都是与当时的打猎相关联的。这些射猎手段也演变成为黎族人民的休闲活动,人们把这些活动作为日常的一种娱乐活动而延续至今。

现在,这些体育活动仍在黎族地区流行着,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黎族人民对这些活动进行了一些改良,不但吸取了其他民族体育活动的优点而且还添加了更加适合现代人玩耍的体育形式。

2.民俗、宗教文化对黎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的节日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意义。在黎族地区也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节日,如三月三、小年、牛节、禾节。同样,这些节日具有一定的内涵,也是黎族文化的象征,这些节日使黎族的体育活动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在三月三的时候,人们会跳竹竿舞、舂米舞等体育活动来庆祝节日,同时都穿着黎族特有的服饰盛装出席此类活动,在黎族人民眼里三月三比春节还重要。由于时代的变迁,黎族人也不是每天都穿着传统的服饰,只有在婚庆、丧礼或者很大的节日才着盛装参加活动。而宗教祭祀舞是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超度亡灵、驱除鬼怪或者为了给病人看病、消灾解难而跳的一种舞,反映了传统的黎族社会的宗教特征,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远古巫风特点。在乐东、昌江一带,只要家中有人做了噩梦或者生了大病,人们必会请娘母、道公来做法,用《捉鬼舞》来驱除病魔,赶走噩梦。在陵水、三亚一带,“哈应”土语的黎族群众,他们认为人死后,死者的灵魂可以保佑家人也可以迫害家人,因此他们会有一种“作斋”仪式,而在“作斋”时要跳《五风舞》为其召回亡魂。无论是民俗还是宗教活动都在不同方面延伸出体育活动,都是通过体育活动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大多数体育娱乐活动都是从古老的黎族文化中发展而来,也正随着文化的不断被人熟知体育活动也逐渐的普及起来。民俗和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对黎族传统体育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使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化、民族化,它还能促使部分传统体育技艺难度提高,原始宗教的特点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大的功利性。

四 结束语

随着文化一词的不断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也渐渐地被人们所关注,学校体育也逐步地把黎族传统体育纳入所学课程当中,如国兴中学就把板鞋竞速、竹竿舞、踢毽球等不同的体育活动作为重要的体育项目来学习。另外,每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都使传统体育活动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人们能通过黎族传统体育活动更好地了解黎族的文化,而黎族文化中黎族人的生产生活和民俗、宗教等因素对黎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1]张新定、黄光志、黄良镇.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2]宗雪飞.黎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以及发展中对黎族文化传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3]张新定、黄光志.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课题成果,2008(12)

[4]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