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创新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创新的含义范文1
一、拓展创新的源头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与素养基础上的特殊能力,是人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个性或情感倾向性表现。高考复习中,学科知识和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就是创新的源头。因此,必须深入提炼教材文本的生活化元素。如在时政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教材的观点和原理分析经济、政治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给他们更多想象、思考的空间,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创新的源头。
二、点燃思维的火花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愤悱”两种心理状态,若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点燃思维的火花。
典例教学,是使处于“愤悱”状态的学生开启思维大门的有效方法。例如讲到矛盾概念时,选用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这不是一只烟斗”。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
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
学生在面临A、B两个选择肢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出示答案后仍不理解。此时,适时指出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学生会恍然大悟。
三、融入创新的期望
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
高考复习既要巩固知识,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应做梯度性的设计。例如在复习发展的实质时,对新事物的含义这样一个抽象的理论,结合生活化的例子,从形式的新或旧、出现时间的先或后、暂时力量的强或弱等角度精心比较分析,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理论逻辑,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融入创新的期望。
四、放飞创新的翅膀
变革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复习课堂应该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做到以下几点: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凸现主体,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组织学生搞“时政演讲”“时政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避免过多的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积极性,给他们更多想象、思考、创新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知识创新的含义范文2
一、商业模式驱动:引导创新机制的构建
商业模式的概念有多种定义,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获知商业模式的概念基本包含了经济、运营和战略三重含义。其中,经济含义是指“如何赚钱”的利润产生逻辑,即企业商业模式以赢利为根本目标;运营含义则关注于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生产运作流程、知识管理等;战略含义主要是指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及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同时,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还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注重描述企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企业商业模式包含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两种机制。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种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平衡。两种机制的统一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商业模式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从商业模式定义的多种含义出发观察商业模式的整体运行,同时用系统论的观点思考,可以将商业模式的整体运行看成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商业模式可以看成一个“黑匣子”,输入的是各种资源,输出的是各类价值。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单独从输入、单独从输出,或者同时从输入、输出寻求路径。从输入方面,我们可以聚合不同的资源,驱动产生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里资源含义很多,包括:数据、财力、技术、人员、现有的商业模式,等等。从输出方面,我们可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创造各类价值,引导建立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里的价值含义也很多,包括:实现新功能、满足新需求、扩展新边界,等等。我们也可以同时从输入、输出两方面来考虑,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即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因此,本文根据这种设想,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引导机制,以此创新机制为分析基础,探讨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
二、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理论来源
从商业模式的驱动-引导创新机制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复杂工程,它涉及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与销售等流程,也涉及企业的资金、人才、品牌等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体验的价值性。因此,要为商业模式创新确定一个唯一的战略与路径是不可取的。我们只能从某几种理论出发,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种可用战略与路径。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提出,也是基于对现有几种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的。
模仿创新理论认为,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反求破译或吸引投资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简单地说,模仿创新是后发者的创新。从这个定义来看,前人学者对于模仿创新的认识都基于产品的层面,认为模仿创新仅仅是技术创新中的一个基本类型。本文认为,模仿创新的内涵应该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模仿率先创新者的产品,还包括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商业模式。
蓝海战略理论要求我们从企业边界寻找机会,也就是从不同产业的结合部分,从其他企业尚未关注的部分进行业务的开拓。其实,蓝海战略的这一思想,并不是要求企业一定要有全新的创造。企业可以结合两类或更多产业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模仿这些商业模式的最有价值部分来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蓝海战略强调价值创新,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也就是要求我们关注商业模式的输出一端,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就在商业模式中构建满足这种需求的相关部分。这也是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必需树立模仿创新战略的一个理论支持。
三、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现实基础
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现实基础。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也是根基于一定的现实条件而提出的。首先,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各种信息、资源都在网络上大量、快速地出现与交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较之传统经济下难以得到的情报,这里就包括最新商业模式的相关信息。对于新出现的商业模式,企业就可以对其分析,找出与自身条件匹配的进行模仿。其次,商业模式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创造者对于商业模式向外的传播难以控制。同时,目前的法律也没有将商业模式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畴,创造者不能像对待实体下的产品,和作为商业秘密的技术一样为商业模式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其他企业可以对商业模式进行模仿而避免触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条款。第三,目前的企业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层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层次的竞争。随着大规模制造技术的发展,代工企业的出现,产品更易制造。企业采用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时,不需要自己的厂房就能制造出产品。企业需要发展,就要以最有效的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价值。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驱使,使企业不断地去寻找更有效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模仿创新的道路也成为许多企业首选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创新资金不足、整体创新水平低下的现实困难,一味追求原始创新,隔绝外来先进的思想与模式是不可取的。根据钱纳里和库茨涅茨等人的研究,以及对美、日、韩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就会越需要、越重视科学技术,也更有可能从人力、资金和设备上支持科技的发展。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新出现的商业模式,我们的企业应思考如何最富成效地实施模仿创新,而不是要不要实施模仿创新战略的问题。
四、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核心理念与路径
通过以上的理论与现实探讨,本文提出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概念。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根基于商业模式驱动-引导创新机制,用模仿创新的思路来考虑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核心理念就是率先模仿、不断创新。率先模仿就是对于外界的、先动创新者的成熟商业模式,企业应该积极去发现,并根据自身资源的条件决定是否模仿。不断创新就是对于模仿的商业模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的优势,从满足客户价值出发,对现有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创新。
根据商业模式的驱动-创新机制,我们可以描绘出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模仿路径。首先,企业应该寻找商业模式示范人;第二,企业进行资源匹配,分析自己的资源优劣势,对模仿所缺的资源进行补足;第三,企业就应找出示范人商业模式中的有价值部分,并对其模仿;同时,企业也应对客户价值未满足部分进行创新,并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体现;最后,企业可以综合以上构建自己全新的商业模式。
本文提出的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虽是以模仿为基础,但并不强调单纯、机械性的模仿与复制。从本质上看,模仿创新应属于一种创新活动。对于很多弱小企业来说,率先模仿就是创新,模仿不是单一式,模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消化、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去学习、模仿,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市场的特点,再进行创新。首先要找世界上最好的葫芦画瓢,先把这个葫芦画下来,一定会有不太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故就得修改,这个修改过程就是现实化过程、创新过程。对于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而言,模仿是现阶段、短期要做的,创新是任何阶段、长期都要进行的。
知识创新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服装企业 自主创新 战略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服装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国内服装业总体技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自主品牌的前提是自主创新,我国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
4.核心能力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扬长避短”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优势领域或特色领域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领先企业一般都是应用核心能力战略的专家,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能够非常专注地将自身“精力”应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维护上。
参考文献:
[1].柴俊武.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评介[j].南开管理论,2005,8,42-46.
[2].杨以雄,万艳敏.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2,7,1-3.
[3].范秀成.品牌权益及测评体系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0,1.
[4].卢泰宏,黄胜兵,罗纪宁. 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 cobb- walgren,c.j. ruble,c.a. and donthu,n. brand equity,brand preference,and purchase intent[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5,vol.24,no.3,pp.25-40.
知识创新的含义范文4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6.江文年,杨建梅等.浅谈企业知识管理的体系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3增刊
知识创新的含义范文5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小发明、小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创新教育的含义,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就应在平时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基本方法。
其二,对“创新”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比较而言,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的态度,那种把“创新”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对“创新”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引发教师的畏难情绪。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和解释,得出的结论,想出的方法,做出的东西,是经过独立思考,并有一定新颖性,就应看作是创新,因为从他的生活范围来说,这些问题、思想、方法是新颖的,无论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否在世界上早已有过,多么简单、平凡、幼稚甚至荒谬,都应看作是创新。
科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许多教师由于长期受以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学实践的影响,至今仍习惯于“教”知识,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做教学对象,当做知识的承载体,满堂灌、牵着走依然充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忽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的培养。
这种把学生当做教学客体的做法,极大损伤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了,不再把知识存储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准,转变让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转变着眼于单一传授知识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把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自然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和目标,转变把教材作为学生的认识对象,为指导学生的中介材料,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因为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活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保证。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将课堂变为师生共有的互联互动阵地、变“我要你做”为“我们来做”。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创造、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三、上好观察实验课,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知识创新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组织创新,文化结构创新,层级结构
一、企业组织创新相关含义
1、组织的含义
组织就是以价值活动为纽带,能够实现依靠个人力量所不能实现的个人目标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而形成的群集系统。
2、企业组织创新的含义
企业组织创新是指改变企业原有的财产组织形式或法律形式使其更适合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组织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和其他成员为使组织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组织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 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创造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
二、企业组织创新类型及措施
企业是通过制度结构、层级结构以及文化结构来使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测性,从而实现在企业活动过程中对这些成员不同时空的努力进行引导与整合的。制度结构规范了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层级结构规范了作为个体的这些参与者之间正式的关系,而文化结构则规范了作为类群或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非正式关系。
(一)类型
1、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指随着环境变化或在动态环境下的企业通过自身能力的建设与外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打破旧的或通过战略变革建立新的组织、文化与战略模式,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的战略行为,并将企业的所有能力或资源为实现新的战略目标所作出的变革。
2、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层级组织是按分层授权的原则来设计组织中的机构以及结构,以此为框架来整合组织中各项活动、特别是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这种框架的构造是在工作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设计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进行的基本活动单元,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这些单元组合为不同层级上的不同机构,并将为从事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源的支配权力配置给这些不同的机构。
组织层级结构创新包括职能结构创新和组织机构创新。职能结构创新就是经过分析企业及其管理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能,并从这些基本职能中寻找、确定对实现战略目标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职能,然后再进一步设计执行这些职能的机构,进行职能结构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就是要正确解决企业纵向组织结构问题,同时考虑横向每个层次应设置哪些部门,部门内部应设置哪些职务和岗位以及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彼此间的协调配合。
3、文化结构创新。企业文化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以及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为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一节行为协调等三个方面。
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组织的战略远景和经营理念,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向导, 因而进行组织文化创新是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以文化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是从改变成员的信念和原则、工作理念和公司使命等出发,借以改变人员的态度及人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开发、共享和利用员工知识,从而达到改进组织绩效的目的。实行组织文化创新,构建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文化关键在于组织文化的多元化。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容忍、允许、甚至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与发展是企业文化繁荣创新和企业战略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措施
1、重视组织文化。重视企业的组织文化, 对于创新活动是很重要的。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假设、知觉和象征。是这种无形的力量使组织成员团结在一起, 形成了组织的独特性。作为一种组织除了靠“ 硬性” 的规章制度外还要有一种“软性” 的协调力和凝合剂,这种内聚力就是组织文化。这些在组织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无形的,但一旦武装了文化知识要素,就会释放强大的物资和精神力量,发觉人的创造性。所以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 更要在时代变化中使之与时俱进,而且这种文化应该是基于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以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2、重视外部人在组织创新中的作用。组织创新一般是组织内部管理当局的事,但是组织的/外部人,如外部咨询人员也在组织创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引起组织内部管理者的注意。企业组织创新,特别是系统范围内的大变革,内部管理当局经常会聘请外面的咨询人员提供建议和协助。由于这些人来自于外部,他们将提供内部人通常缺乏的一种客观的认识。但是, 外部咨询人员也常有一个缺陷,即对组织的历史、文化、作业程序和人事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外部咨询人员还经常倾向于主张比内部人更剧烈的变革( 这可能是利, 也可能是弊) , 因为他们在变革后不必生活在各种反应中。相反, 内部管理者作为变革的推动者时可能更深思熟虑, 也可能更小心谨慎, 因为他们必须与其行动的结果终日为伴。
3、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组织创新并不仅仅属于管理人员,应将组织内所有的人都纳入组织创新活动中来。这一方面是创新系统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降低创新阻力的需要。 组织的各个部门自成一个系统,有它自己的工作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应付环境的办法。所以,企业的负责人不能采取简单的命令方式要各个部门进行变革。一个人如果参与了变革的决策,他就不容易形成阻力。因此在变革决定之前,需要将持反对意见的人吸收到决策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