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运营管理概念

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文1

【关键词】企业运营 管理措施 对策 探讨

关于运营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从企业产品生产转化而来的,自其产生至今,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企业生产对于运营管理概念认识不断加深,其认识领域已经逐渐从有形实物跨越到无形服务类管理之中,其本质就是将原始的生产资料转化为无形的服务及有形物质产品,通过创造无形价值为有形物质提供附加值。在近几年,管理界又将有形与无形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延伸,将用户的理念及认识角度加入,在用户的指导下定义运营管理的方向。

一、以某化工企业为例,阐述运营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公司生产规模同管理人员间的矛盾

某化工企业是一家从事基础化工产品生产与制造的企业,虽然生产规模和产值不大,但是产品种类覆盖较多,主要包括硫酸、苯酚、氟化氢制品、氟化铝、电石、液氯盐酸、工业用碳酸钠等产品。但是,目前其生产过程的产品附加值过高,产品生产的能耗、成本同先进的企业相比均较低,有些生产线已经划归为国家强制类产品,随时面临淘汰的局面。基于公司目前的运营情况,参与生产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众多,现有职工人数4000余人,尤其是管理层所占的比重同公司运营管理规模严重不匹配,存在严重的管理过剩现象,虽然公司对于管理层进行过几次整合,但是迫于种种原因,改革一直不彻底,由于管理过密,在事物处理过程中存在扯皮、推诿的现象,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低下,绩效工作落实不彻底等情况。

(二)具体的生产运营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涉及能源、化工企业,其企业理念就是在尽可能降低能耗、成本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的质量,为企业最大创造价值,提高产品的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对于节能减排这一阶段,主要落实的步骤为:引入先进的生产线,革新生产方式,再者,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效,进行科学管理、合理调配。由于该化工企业对于上述两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管理方面,注入的精力和资金不足,导致公司发展潜力不足,后备力量缺乏,在生产方面,虽然一些产品的产量得到单纯性的提高,但是,是在高耗能的基础上的,同一些先进的企业相比,存在重大不足。比如,该公司的PVC合成材料生产车间经过几次技术革新,其产量从3kt/a增加到30kt/a,但是,其生产线存在严重缺陷,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关键设备的嵌入水平存在巨大缺陷,导致生产线的实际运营能力不能达到设计效果,加之生产管理制度制定、落实不严格,生产力分配不合理,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

二、根据具体管理问题相应解决措施

(一)将信息技术及现代管理理念引入化工企业管理中

现代的运营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整体运营做出合理规划和安排,然而,合理优化的安排,是建立在对于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的,由于企业的生产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不仅仅由企业的产能决定,还受产品投入、交易过程、甚至产品供应链问题,为了在纷繁复杂的众多因素中准确把握运营管理的核心要素,利用计算机,通过信息技术突破管理瓶颈是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问题。近几年,在企业中广泛使用的有CAIN,CAM, FMS等运营模式,在国内的企业管理上得到了极大地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强了企业在国际产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二)化工企业运营管理理念的革新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已经被推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由于现代化的生产线,加之全新的生产管理理念,导致一些陈旧的管理运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企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化工这一行,产品原料及加工工艺随时更新,加之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导致化工企业的管理更加困难,既要保证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又要确保产业的持续发展,尽量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必须更新其管理理念,重新分配组织管理模式和结构,管理的倾向点,应该向全面管理、重点优化的角度走。比如,在之前的泰勒时代,管理工作主要着力于人们的管理动作,通过规范每个人的管理行为,达到管理优化的各个击破,到了后期的福特时代,则在之前的基础上注重人们的交流与配合,流水线式的分工合作运营模式开始露出萌芽,确保生产全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资源和能耗的最大程度利用,在当今管理手段来讲,由于准生产时代的来临,管理行为有了一定的弹性,更加注重管理过程的长远利益,将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很好的融入进来。针对化工企业来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首先,必须保证生产过程的实时联通,不能像以往每个生产环节彼此割裂,每个环节必须在生产方案进行前,制定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并且由管理运营部门负责协调统一,保证生产效率;再者是,必须把环保理念纳入企业绩效测评中,在评估企业生产力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产品附加值的大小,即其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检验;最后,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一些涉及到管理范畴的参数,必须经过严格的计算机统计、处理分析,保证制定的管理运营方案切实可行,杜绝主观臆测和人情关系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季建华,邵晓峰。运营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万志坚.企业物流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3](美)威廉厂·史蒂文森.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文2

1 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

1.1 以产品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模式

1.1.1 以产品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模式的概念

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一个需求量巨大的经济环境中,制造业企业的产量占据主导地位,需求大于供给的卖方市场,于是加大产量成为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也就形成了以“产品为主导”的组织管理生产模式。

1.2 以“产品为主导”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

1.2.1 供过于求造成产品积压,威胁企业发展

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制造业不管是从产品数量还是种类上都迅速提高,此时产品供给逐渐超过人们的需求,供过于求出现买方市场,人们不再仅仅关注我需要的东西有没有,而是更多的关心我需要的东西哪家企业生产的更好,由关注产品的数量转向关注产品的质量。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不再能适应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一旦产品质量无法打到消费者满意的程度,将会造成大量产品积压,滞存现象,将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

1.2.2 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失调,控制力弱

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生产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的,但是,各生产阶段内部则是以零件为单位进行的,造成各生产内部的生产对象、计划、产量等个不相同。就此,以产品为单位的生产计划与内部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计划产生矛盾,使得各部分关系失调,生产计划则失去了对宏观的把控,降低了对整个生产线的控制力。

1.2.3 生产灵活性不强,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由于以产品为中心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计划生产的,部分产品的生产对整体产品生产速度慢,调整成本高,大大增加了修改调整计划的难度。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就不得不多次调整生产计划,这样很容易使生产陷入混乱状态,甚至导致整个生产系统的瘫痪。

1.2 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

生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管理程序,没有正式的管理标准,使传统制造业的管理模式成为“三无产品”。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至于在管理业务、生产操作,各类文件,数据整合等方面混乱不堪,造成企业管理混乱,生产无序。

1.3 传统的手工管理

在计算机技术还没普及的年代,制造业单纯的靠手工管理,人事资料、生产计划、材料库存等都需要人工的录入与统计。手工管理不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着高昂的人员管理成本。

1.4 “品种单一、生产多”的生产方式

在市场需求并没有多样化的生产时代,单一的产品产量是那个时代产品经营的主流。现在经济高速发展,这种单一的产品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无法再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传统制造业不得不调整结构来适应人们的需求。

2 现代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

2.1 以“零件为主导”的组织管理模式

2.1.1 以零件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模式的概念

以零件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模式是指以“零件”为单位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2.2 以零件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模式的优点

2.2.1 提高零件利用率

以零件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模式,可以根据计划、预估进行生产,可以将暂时不用的多余的零部件库存起来。很多通用性的零件可以实现再利用,根据订货要求将零部件重新利用,可以快速实现多样化产品的生产。实现零部件的再利用,压缩了零部件的制造工期,进而缩短了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2.2.2 灵活地调整生产方式,?m应市场变化

传统以产品为单位的生产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而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则能弥补传统生产方式的不足。以零件为单位使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质生产和信息传递可以统一受控,有效改善了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混乱的局面,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有序。

2.3 自动化企业管理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刷新了手动管理机制,计算机管理,自动化办公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制造业由人们的亲力亲为,转为电脑化办公。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减少了部分人员的人工工作,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2.4 “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而言,现代制造业改变了原有的品种单一,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更趋向消费者定制式的消费观念,进而降低了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出现供过于求造成产品滞销的可能性。给现代制造业生产、销出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3 如何实现由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

3.1 转变管理理念

根据经济发展和技术生产发展水平的现状,要想实现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向现代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生产者必须转变管理理念。由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主导的物质生产,大批量生产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为消费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改变过去以产品产量为导向的观念,不断与时俱进,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帮助制造业企业向制造业现代化转型。

3.2 逐步向精益生产管理过渡

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以减少浪费和降低无效用工作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成本和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更注重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可以更合理的安排制造生产计划,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减少时间成本,有效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3.3 提高创新能力,重视低能环保

创新是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使制造业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不断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绿色低能成为社会经济整个大环境的重要话题,制造业也应不断优化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发展。

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生产运营;策略;现代企业;市场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64-01

生产运营是指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转换增加附加价值并产生新的效用,最后以某种形式产出并提供给社会的过程。企业生产运营系统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而且要延伸到企业外部的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竞争对手和市场行情的变化。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智慧是层出不穷的,但是创新管理是关键。通过对企业的市场环境、生产环境、发展环境等做出深入的分析,以此来改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

一、生产运营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生产运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高效、灵活、及时地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生产运营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最优的资源配置,合理分配生产任务,组织均衡生产,保证生产系统的顺畅运行,从而保证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库存、最快的速度、最合适的质量和最佳的服务,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为企业创造利润,求得企业持续发展。生产运营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项:

1.1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和调整。

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设施的定点选择、设施布置、服务交付系统设计和工作设计。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一般在设施建造阶段进行。

1.2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

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涉及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按照管理的基本职能,其内容有生产决策和计划、生产组织和指挥以及生产控制和协调三项。

1.3生产运营系统的评价与改进。

为了使系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经常对系统加以监控、评价、维护和改进。生产运营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包括对设施的维修与可靠性管理、整个生产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各种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采用。

二、当前生产运营管理面临的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是指对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外在因素。企业环境的构成是复杂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自然资源、技术、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综合地对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系统发生作用,从而制约企业的行为。目前,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

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全球性产品,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给现代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给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生产运作管理策略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研发的费用越来越高,全球化市场使竞争转向高技术行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激烈的竞争导致现代企业更注重战略管理和战略联盟及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分析。

2.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保护。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虽然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掠夺性开采和浪费,造成森林、草原被破坏;气候恶化;水资源严重匮乏,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人类正在为现代企业生产付出沉重的代价,于是“绿色制造”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重视。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的实质就是构造一个“生态供应链”,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3.现代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导致现代企业更加关注竞争力问题,而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六大要素是价格、质量、品种、服务、时间和战略,这些要素最终都将反映在现代企业产品的竞争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现代企业不断地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技术的发展为产品更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竞争的加剧,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2)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不断地开发出多种产品,甚至有的企业已开始追求“一样一件生产”,以此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3)产品成本结构发生变化。由于现代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直接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比重不断下降,而间接劳动(包括管理人员和非生产人员的劳动)成本和原材料、外购件的成本比例不断增加,现代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不得不下大力优化产品成本结构。

(4)产品交货期缩短。缩短交货时间不仅是竞争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现代企业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4.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的应用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AMT具有三个层面上的集成系统,即加工中心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AMT在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管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率。

5.基于时间的竞争以成为现代企业制胜的法宝。

现代企业为了提高对市场要求的响应速度,不仅对其内部资源进行重组,采用科学的生产运作管理手段,缩短生产运营时间,而且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和条件,为企业生产运作赢得时间,赢得顾客的信任,现代企业生产运营关于时间竞争观念,已成为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核心,并为此形成一个较全面的生产运作管理体系,涉及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以缩短作业时间、缩短调整准备时间、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从产品创新到产品处理的总周期。

三、提升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效果的措施

因为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提出了一些更为苛刻的要求。企业未来更快的适应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效果:

3.1加大产品的选择和研发力度。

在企业产品选择方面,第一步要明确为市场提供哪种类型的产品,通俗讲就是产品选择的问题。因为产品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当前产品选择策略大致有下面三种:首先是有形产品生产;其次,是无形产品生产;最后是有形和无形兼备的形式。

3.2加强生产运营策略的研究。

针对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来讲,生产运营策略选择主要包括自制与外购生产策略、高质量生产策略、大量定制生产策略等形式。这三种形式的生产运营策略,是针对不同的采购商而言的。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当中,要做好采购客户群的分析,以此来提高生产运营策略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生产运营是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生产运营秩序能保证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最合适的质量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选择,尤其是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考虑国家的安全问题,防止以战略联盟的幌子而实际为了达到破坏国家物质等方面的供应链条,破坏国家的经济发展。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选择,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还必须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有义务去追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它超越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选择,必须与企业的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财务管理策略等方面搞好平衡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戴维奇,魏江. 咨询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公司创业――以集群企业升级为背景的理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09).

[2]魏邦亿,韩盛.浅议引入精益化生产管理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法[J].新疆环境保护,2010,(3).

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文4

1.缺乏针对低碳物流的发展政策

物流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家已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等,但仍缺少针对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机制的政策扶持和碳排放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的缺失必然会降低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对低碳运营管理的积极性。

2.物流业碳排放统计指标太泛化

笔者在查阅有关物流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情况时发现,统计年鉴中关于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指标极少,且物流业与诸多行业混在一起进行统计,无法得知物流业在各个环节中碳排放的真实数据,更无从得知冷链物流碳排放各项统计指标,给各位学者研究低碳物流造成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低碳物流的发展速度。

3.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的食品冷链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除冷冻食品情况稍好外,多数肉类、水产品、豆制品以及奶制品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并未采取任何冷冻措施,冷冻食品有时也因为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散零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当下低碳的环保理念提倡降低损耗、避免浪费,而食品的流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若处于常温状态,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显然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4.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闲置

目前中国诸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已经购置了较为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但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及闲置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存在这种问题的真正原因有两点:一是运行这些技术与设备会产生大量成本,如能源的消耗以及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等。二是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致使人工成本远低于设备的运行成本。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企业仍更乐于使用传统冷链物流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的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加不符合低碳运营管理的理念,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5.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如今一些食品供应商以及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经常违规操作,使人为冷链物流断链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如多数零售企业都缺少专门用于低温食品的装卸场所以及存在冷藏食品堆放不规范,影响制冷效果的现象。一些物流企业通过租用个人的冷藏车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加了食品冷链物流断链的危险,很多批发市场露天经营且运输方式只是简单的敞篷车或金杯车加冰,这些行为无一例外地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低碳时代需要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低碳运营管理的发展。

6.缺少供应链脱碳意识

尽管低碳一词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很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低碳经营管理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什么直接关系。在没有能源能力的情况下,很难使企业产生供应链脱碳意识,更无法就食品流通过程来制订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少意识到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性,尤其在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环节上,如食品储存冷藏冷冻设备、运输过程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都缺少相应碳排放的测量与计算。

二、发达国家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就致力于开始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与摸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现代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欧美发达国家食品的冷链物流量已占国内销售总量的50%以上,日本食品物流中已有98%通过冷链物流,并且在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上也为中国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经验。

1.建立完善的政策与标准

为更好地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美国政府采用了税收优惠的政策。1975年美国就颁布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以规定生产轻型卡车、小轿车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在低碳交通领域,美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日本颁布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同样也促进了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的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手段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以及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2.物流协会充分发挥作用

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将政府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完善物流业管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多样的宣传方式让企业多了解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等,还可以代表企业的利益对相关政策提出意见,以促进其更加完善。如2003年欧洲成立了冷链协会(CCA),其中会员公司多达48家,同时为了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协会建立了冷链物流质量指标(CCQI),从而大大减少冷链物流中的浪费。

3.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认为,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容小觑,因此从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等一系列过程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同时对进出口食品也有严格的把关措施。如美国、加拿大通过制订食品安全监督计划(FSEP)较好地实现了冷链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

4.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技术创新体现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如法国发明出一种餐饮业的“冷链”新技术,不仅可以将提前制作的食品妥善保存直至供应给餐饮场所,还可以抑制食品中致病细菌或微生物的繁殖。再如美国推出了一种新的冷链包装技术,即温度保护,此工艺可以确保温度敏感性食品在运输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

5.共同配送策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共同配送策略,它具有避免重复、交叉运送问题,提高车辆装载率和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及降低由于货运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势。如日本7-11便利店将物流路径集约化转变为共同配送系统,按照不同的地区和食品类别划分,组成共同配送中心。自实施共同配送后,其门店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数量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

6.深入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理念

国外很多企业意识到低碳理念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低碳理念植入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境中去。如美国Con-way运输公司通过培训驾驶员以掌握节油技巧,从而降低车队运行速度,以及采用翻新汽车拖架、设计运输网络等方式以降低碳排放。再如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通过优化网络设计,实现回程载货、拼装集运,从而减少运输里程数和碳足迹;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全部采用新型节能灯,比普通灯可节约20%~30%的能源,仓库自然采光并安装空调热能循环利用系统。

三、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改善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情况。

1.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来降低运营成本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附加值较高的物流业务,降低其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到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和冷藏销售等环节中进行价值分析,从而找出降低食品冷链物流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2.拓展价值工程公式以推进低碳运营管理

价值工程的拓展公式是指将碳排量代替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中的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探求出如何以最低的碳排量,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最终提升产业价值。食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都是由制冷设备的“硬件”和管理方面的“软件”构成的,两个方面都应该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因此,应将价值工程拓展公式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寻求出低碳运营的有效方法。由于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价值工程拓展公式是分别从寿命周期成本、碳排量的角度来对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分析的,难免会出现结论的矛盾性。所以引入碳交易的概念,将寿命周期成本和碳排量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比较模式,从而得出实现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的最优策略。

3.建设食品冷链物流能耗标准和法规

为了保障食品冷链物流运营过程中的低碳化,政府应当建立制冷设备能耗标准、冷库建设单位认证标准和冷藏运输车工艺标准等体系,从源头保证冷藏物流设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同时,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优惠等方式引导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要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预冷制度和人员生活用电标准等规章制度,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尽快加强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

4.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

巨大的能源消耗不仅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运营成本,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一是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郊区扩展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并发展订单农业。二是从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集中加工,并集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连接起来构建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5.推广利用冷链设施与低碳物流技术

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冷链设备与设施,增加其利用率,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设备与设施。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低碳物流技术,比如,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从而降低机动车污染,实现治堵和治污双赢的目的。

6.发展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需求的增加,显然只靠农户自身的传统运输储存配送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无法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从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导向和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是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减少消耗,提高运营效率,克服资源浪费、上下游环节不畅通等弊端,还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降低社会总成本,整合物流资源。

7.低碳应追溯到食品的源头

为了更好地加强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低碳效应应该追溯到食品的生产之初。高碳食品生产模式所引发的食品污染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应以使用生物有机肥为主,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时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创新低碳系统,从而减少碳排量。

四、结论

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文5

【关键词】工业地产;发展;研究

一、国外工业地产发展及研究现状

1.国外工业地产发展现状

工业地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在基础设施齐备的基础上,通过统一工业房地产开发,将工业集中到一起形成工业社区以满足其共需求。1945年后很多国家开始将工业地产融入到整个国家策略中,但是直到1970年,工业地产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工业地产往往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支柱。“日本的工业地产占全世界的30%,对日本GDP贡献在40%以上;美国工业地产占全世界的27%,对本国GDP贡献也超出了30%”。正是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地产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面,因此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较之于国内成熟。

2.国外工业地产研究现状

国外将工业地产(Industrial Real Estate)有时也称为工业物业(Industrial property),一般是指工业类土地使用性质的所有毛地、熟地,以及该类土地上的建筑物和附属物,其实质是工业性质的房地产。Graaskamp(1981)的《房地产开发的基础》中明确提出,房地产项目决不能被看成仅仅是砖块和砂浆,而必须被看作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中运作的动态的企业。在此基础上,Miles(1998)予以深化并提出房地产管理的三个层次:物业管理者、资产管理者和组合投资管理者,并强调三者协同以实现房地产资产的持续管理。日本越村幸弘(2006)提出购物中心运营管理的统一性,即开发商和入驻店铺精诚合作,在同一个主题概念指导下开展整体划一的经营管理工作。

二、我国工业地产发展及研究现状

1.我国工业地产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异常火爆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宏观调控的加大,工业地产以其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逐渐受到青睐。各种在建的物流中心、工业厂房和研发楼宇随处可见,工业地产投资成为近些年来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的热点。由于一线城市土地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一些跨国企业正在试图将生产基地移至二线城市。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高耗能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实施政策倾斜的情况下,长江三角区域、珠江三角区域正在形成总部经济模式,制造业迅速向内地转移,这给这些地区工业地产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广西、陕西等地迎接产业转移日渐频繁,工业投资项目也逐渐增多。

2.我国工业地产研究现状

(1)探析工业地产发展方向方面

司成均(2007)对工业地产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特征和开发模式,从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政策支持、工业用地市场化、宏观调控和市场转型等方面分析了工业地产发展面临的机遇,以促进工业地产的发展。武东伟(2007)以新加坡工业地产为参照物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建议。汪思源、殷跃建(2008)对武汉光谷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行了研究,对该片区工业地产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光谷工业地产的发展历史,提出该地区工业地产发展的建议。刘丽荣等(2009)建立工业地产与城市经济互动机理概念模型,分析工业地产与城市经济互动机理的作用路径,并基于工业地产与城市经济互动机理及集约节约使用工业用地的原则,探究合理规划工用地、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从而推进工业地产优化利用在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实施。

(2)评价和推动工业地产发展方面

王宏新、卢长锋(2007)认为要预防三大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胡泊(2007)对我国工业地产投资风险分析的研究,对风险进行识别和估计,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对工业地产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李连元(2007)提出要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产业情况实行不同的操作方式,还必须通过专业化的手段来操作整个工业园区。刘伟(2008)进行的工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从工业地产的几种发展模式来研究其开发、盈利、经营和投融资模式。陈曦(2008)对工业地产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将中国工业地产的发展背景、特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针对目前国内工业地产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分析。王辉龙(2009)以整体的思维,对工业地产项目实行统一运营管理;变“建造-营销”的传统模式,从长周期角度加强项目运营管理;重视全程运营管理。杨建喜、宋永发(2010)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工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的投影寻踪(PP)方法对各市的投资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并针对改善工业地产投资环境提出了完善的对策与建议。王新红(2011)以大连软件园项目作为研究实例,分析了产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与盈利模式,总结了产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四大特点,并从政策解读、产业规划、运营管理、项目增值等方面为房地产企业提出了发展对策。

生产运营管理概念范文6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价值分析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市场分析、设计、以及售后服务,通过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关于提高企业质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体系。

二、当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业质量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如果单纯停留在产品生产管理这个传统的观念,就会严重阻碍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质量管理应该包括产品的品牌管理、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产品服务质量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研发的管理,这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又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2.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企业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常常忽视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经济的问题,由于这些不经济的问题会严重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企业发展,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企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和知识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我国许多的企业管理人员都普遍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不能够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再创新能力。而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水平。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应用

1.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加强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在第一时间充分满足客户的期望和要求,你怎样对待员工,你的员工就会怎样对待客户,这是一个作风传递的过程。当前很多企业在制度层面上存在着不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现象,在执行层面上也很少关注客户的满意程度,在检查层面上更是存在着“为检查而检查”的应付情绪,这都严重导致了企业在一些环节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与“经营”的失衡,从而给企业运营管理人员添加了很多阻力。因此,企业运行管理人员要以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为宗旨,运用客户满意的经营管理理念来更好地规范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在监管过程和处理效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被检查人员的真实感受,进而提升对企业客户的服务水平。

2.坚持持续改进,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坚持持续改进,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是全面质量管理落实的关键。一般县域金融机构的运营监管主要是由网点的会计主管和支行的运营监管人员配合完成监管工作。会计主管主要负责现场的组织管理工作,监管人员主要负责对核算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会计主管的主要工作就是现场的组织和管理,而不是对具体的工作都要亲力亲为,然而当今的制度设计和实际要求却将大量的具体工作交给了会计主管,比如:业务专用章的使用、挂失业务的审核工作等。这都导致了会计主管由于忙于许多具体的事物,而不能够集中精力去对现场进行管理。另外,当今很多工作人员故意违规和恶意破坏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大多数违规主要是柜员对金融系统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流程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很多柜员在培训期间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要不断坚持持续改进的步伐,不断优化管理的流程,进而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3.更新质量管理的概念,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两个部分,内部质量主要指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水平,外部质量主要指客户的满意度。首先,要准确界定企业的风险点。如果监管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风险点,就会有利于防控企业风险,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监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银行柜面的业务的急剧增加给运营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要想真正提高全面质量的管理水平,就要细分风险的类别、明确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以及重点注意事项。最后,优化工作流程。企业运营管理人员既要发现风险防控较为薄弱的环节,又要发现系统流程中的不足,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水平。

4.坚持企业的战略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从一定程度来看,全面质量管理是方法、技术问题,而企业的战略是发展方向问题。如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存在问题,那么企业技术即便十分先进,最后企业也不会发展壮大。这也充分证明了只有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才会达到最优的整体效果,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现代企业质量管理观念较为落后、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企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和知识创新,但是只要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加强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坚持企业的战略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就会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马伊双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长宏.浅谈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策略.《中国商贸》.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