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循环的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循环的原理

水循环的原理范文1

关键词:水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水资源的节约使用、清洁生产、水循环利用、污水资源化为核心的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的最新方向。

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1.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关于水循环经济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大多数是在循环经济的概念基础上,从城市或产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近似的概念。

陈琨[1]从实施水循环经济的模式方面,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应该至少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在用水环节,对于跑、冒、滴、漏、污实现最小量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净化、回收、循环利用,达到或接近水的零排放;二是尊重自然界水的循环规律,在区域范围内,通过经济、工程技术、立法等手段调整水的时空合理分布和利用,维护水的自然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张钡[2]从社会水循环的角度,提出了水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水产业的循环经济应是一种在对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污水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水产业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标志。

正确而又合理的水循环经济定义是水循环经济系统分析、核算与制定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综上所述,在对水循环经济及其应用这一研究过程中,虽然各位学者给水循环经济所下的定义,规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都有所不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成果的大量问世,彼此间的差异将逐步缩小。本文认为,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1.2 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2.1 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节水应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例如,非农产业的用水效益大大高于农业,低耗水产业的用水效益高于高耗水产业,经济作物的用水效益高于种植业,这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要求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持续发展型社会;要求一个流域或地区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打造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要求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精心管理,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1.2.2 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的健康、良性循环特征体现在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水技术和节水实践,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生活中,要求人们使用节水器具和采用节水实践来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水排放的目的。

(2)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在生产中,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先进技术,以便于排出的水能够不经任何处理就能为另一用途所用;在生活中,鼓励人们采取措施将生活水重复使用后用于冲厕、灌溉等用途。

(3)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废水资源化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水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废水资源化后形成不同的产品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再循环原则要求水资源相关者将失去功能的废水恢复功能,从而可以再利用,以使水资源整个流程实现闭合。

1.2.3 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水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体系由五类构成,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建立征收水资源税制度、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污水资源化税收优惠制度等,从而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法制建设的需要来看,我国在水循环经济立法中存在着很多立法空白,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水资源利用的行为,例如: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法》、《污水资源化利用管理条例》等法律和制度,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2 水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水循环的原理范文2

一、循环水运行现状情况

中原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化工企业,主要由尿素、甲醇等生产合成车间组成,配套一台70吨燃煤锅炉,锅炉采用湿法除尘。本次改造研究把合成氨车间冷却用水、氮肥车间冷却用水、造粒车间冷却用水、锅炉车间脱硫除尘废水、合成醛类冷却用水、原料脱氮脱硫冷却循环水、产品精馏车间冷却循环水等循环用水分别采取各自闭路循环。把各路循环后外排的污水进行研究分析,按含有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类收集,设定统一处理目标,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收集处理方式。水质具有独立特性的单独收集单独处理,水质具有相近、相似或相同特性在处理方式上又具有相同要求的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处理合格后再循环利用。对锅炉车间脱硫、除尘冷却水、造粒车间冷却用水、原料脱氮、脱硫车间冷却循环水等相对纯度较高,含各种杂质及各种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较少的循环水可将其直接通入3#尿素循环水。根据不同性质的冷却水确定不同的去向,分类施策,分别利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效果。

(一)循环水补充水水源

中原化工有限公司将循环水作为补水水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经过反渗透法处理后水的特点。经反渗透处理过的水,其中的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含量都较低,养分较少,不利于微生物、细菌、藻类的生长繁殖,长期使用反渗透法处理后的水,可有效降低设备的结垢率及污泥产生率。目前中原化工有限公司有四套反渗透装置,充分发挥四套反渗透装置的处理能力,可有效减轻脱盐装置的负荷,交换树脂的使用量及树脂复活剂的使用量都大幅度减少,反渗透法水的使用不但节约了成本也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用一次性水作为补充水水源。一次性水也可作为补充水,但是一次性水的缺点是水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都较高,如果作为补充水使用它的优点是水源充足、费用低,缺点是水的质量较差,若长期使用会使循环水中的无机离子含量增加较快,循环水质变化快,对设备影响大。因此该水不能作为长期大量补水的水源,所以只有当一次性水中各项有机、无机指标含量低时,才益补充一次性水。

将循环排放水终端排放水作为补充水水源。终端水是各套循环水的排放水,若不利用将排入外环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被视为污水,因此水的质量较差,浊度、无机盐分、其他有机污染物物及微生物都较多,是必需经过二次处理方可使用的水。该水处理主要采用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及生物化学法,沉淀环节等进行处理,经分析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后方可进入循环水系统,参与再循环,如果将处理不达标的终端水补入循环水系统,将使循环水受到污染,恶化循环水水质,影响设备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

(二)设备表面结垢、腐蚀、微生物藻类生长问题

各系统循环水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设备的温度,使其保持恒定,保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而循环水散热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循环水与空气接触传导散热;二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散热。其散热过程循环水与大气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工业区与受污染的空气接触,使大气中的污染成分溶解在循环水中,使循环水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浓度升高,水质发生变化。另外水分蒸发散热使循环水中的水变为水蒸气散发,进一步使水中的污染物浓缩、浓度升高。这样产生的后果是设备表面容易结垢,同时对设备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微生物及藻类大量繁殖,使循环水中的粘泥量增加,粘泥沉淀设备表面,影响设备散热,长时间沉积会导致管道堵塞,最终影响设备正常工作,功率下降,效率降低,甚者会影响生产。同时循环水的循环周期明显缩短,也增加对设备的清洗次数,导致成本增加,清洗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环境。

二、处理方案

(一)补充水的预处理

一次水通过反渗透装置降低水中盐分、微生物以及有机物等其他物质的含量,采用反渗透装置处理的水,补入循环水后可保持循环水水质不会短时间恶化,使循环冷却水的使用周期明显延长。减少循环水的补充,降低了用水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反渗透水处理费用相对较高。各循环环系的排放水叫终端水,其特点是其中含有污染成分复杂浓度较高,必须经过有效处理达标后方可使用。具体措施是用泵把污水打入加药池加药混合,使终端水与药剂密切接触、充分反应,停留一定时间后循环水中的颗粒物充分凝结,然后流入沉降池,把大颗粒固体沉降下来后流入清水池备用。稳定后的循环水浊度基本保持在30-40NTU,进口出口浊度最少能降50NTU,可以充分满足再循环的要求。

(二)循环水处理

随着循环水冷却水循环次数的增加,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藻类等杂质增加,浓度也会相应升高,极易沉积、结垢、堵塞,必须进行相应处理,否则不宜使用。中原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来控制设备的结垢、腐蚀以及菌藻繁殖,解决了浮着结垢及沉积堵塞问题。

缓蚀剂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设备与有害物质的接触,有效阻止电子学腐蚀的进行,延缓腐蚀进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三)增加旁滤设备

中原化工有限公司在系统中增加旁滤设备,辅助解决循环水浊度问题,通过旁滤设备的进一步调节与处理,使循环水系统长时间运行下的浊度变化不大,进出口浊度差在20-50NTU,保证循环水水质控制在指标内,确保系统运行正常、稳定。

(四)水的分类、分级使用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对水的分类、分级使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油水分离,可防止含油废水再次污染不含油的废水。集中回收废水中的油,通过油回收装置进行氧化(酸化)沉淀、过滤,达到润滑油标准重新使用,变废为宝,既降低成本,又减少污染。二是污水雨水分离,特别是初期雨水,落到地面冲洗地面,将地面的泥沙、杂质冲入雨水中,增加水的浑浊度,同时还将一些有机污染物如COD、BOD、石油类、SS物、生活垃圾中的微生物等溶入雨水中,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对其单独收集,做到雨水分离。另外雨水数量不易控制,若不单独收集,当雨量大时会出现较大的设备冲击力,增加水负荷。三是水分级使用,尿素车间、脱碳车间设备标准高,对循环水影响较小,循环水质较好,当需补充循环水时,主要补充水质稳定、质量较好的反渗透水。甲醇车间、合成车间对循环水要求不高,对循环系统主要补充经处理过的终端水。

(五)加装过滤装置

该公司采用化学办法,用絮凝剂快速中和、处理水中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又能在粒子间起吸附作用,从而产生大颗粒絮凝物析出,再用助凝剂加大絮凝物颗粒直径,使其便于沉淀,减低水的浊度。该方法受水流速度的影响较大,当水流速度较慢时颗粒物易于沉降浊度降低,当水流速度较快时效果较差,为了解决速度快时的沉降问题,还需加装过滤装置,彻底解决沉降问题。

(六)去除水中盐分

如何去除水中盐分,应用较广的方法有三种。即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

一是离子交换法的特点。离子交换法系统相对复杂,需要建立相应的软件设施,并且需要定期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消耗大量的酸、碱,投资费用与运行费用都较高,产污量较大。

二是反渗透法处理循环水的特点。利用反渗透法处理循环水,解决水中的盐分问题,特点是投资费用高但运行费用低。

三是电渗析法处理循环水的特点。电渗析法对原水的水质要求不高,设施简单,投资费用较低。电渗析的耗电量与原水含盐量密切相关,当原水中盐量高时用电量就高,成正比关系,含盐量在400-3500mg/L。采用电渗法,必须配以精密过滤系统去除悬浮物然后经电渗析除盐,只有密切配合才能较好地降低水中的含盐量,使之达到循环水补水水质的要求。

(七)沉淀污泥定期清掘

一般小型污水处理都设置重力浓缩池,经浓缩后的污泥集中到附近大型污水处理厂或污泥塘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污泥干化床,这种方式用于气候适宜,冬季不结冰的地区(冬季不适宜我公司使用),干化后的污泥用作农肥或填埋;也可以把污泥汇于污泥塘内,经长时间静置沉淀后,上清液回流至水处理系统,沉淀污泥定期清掘后造肥或填埋。

三、污水零排放

水循环的原理范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循环经济;物质变换;城市粪便

Abstract:Circulareconomytheoryarousesgreatattention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sakind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whichemphasizesthefulluseofresources.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blankincirculareconomytheoryisthemanagementofhumandejection,especiallyurbandejection,whichinfluencesthesubstancecirculationbetweenhumanandlandandthesubstancecirculationinwaterbody.Thepaperproposesthatunbandejectionshouldbetakenintothecirculareconomyframeandthemanagementshouldbecarriedoutinaccordancewith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toimprovecirculareconomy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circulareconomy;substancetransform;urbandejection

一、目前循环经济理念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被看作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引起极大的重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为循环经济立法,并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在我国,循环经济被列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循环经济问题的各种论坛、研讨活动非常活跃,《循环经济促进法》经过“三审三读”,也已获得通过并即将施行。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无机界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水、碳、氮、氧等各种物质在植物、动物、土地、空气、水体之间循环流动。在这种循环之中,植物从土地中吸收营养和水分,在阳光照射下发育生长,为动物提供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和人分别占据着食物链的相应位置,从各自的食物中吸取养分以维持生命。但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将排泄物返还给土地,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这些排泄物重新转化为养料被植物吸收。虽然自然界和人类都在发展,但这种循环运动却从来没有停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人们自发地遵循着这一自然规律,将粪肥作为庄稼之宝,将其施之于土地,维持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从这一点上看,农业社会就是最典型、最基本的循环经济模式。现代循环经济理论借用了这一基本原理,将其应用于工业经济,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是一个进步。但是,目前的循环经济理念关注的只是工业生产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即使像日本这样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只是对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有效利用、建筑及材料、食品、容器与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家用电器回收、汽车循环使用等作出法律规定。这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实践,固然可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理论高度审视,这种循环经济的理念没有全面发掘出循环经济的完整内涵,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缺陷,难以发挥出循环经济的全部优势。

正是由于这种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环境保护实践,不仅使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而且使得江河湖泊的有机污染、草原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成为环境难题。因此,从理论上加强研究,深化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全面认识,对现有的循环经济理念加以充实和完善,对于解决环境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三湖污染为什么久治不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太湖、巢湖和滇池为代表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其症状为:高锰酸盐、总氮、总磷等有机营养物质大量积累,引起水质持续下降,并为蓝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气象、水温等条件成熟,蓝藻随时可能爆发。尽管三湖问题早已受到当地乃至中央领导、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各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十余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耗费巨资兴建了不少治理设施,但却收效甚微,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于近两年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2007年5月末6月初,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无锡200万市民无水可饮的事件引起举国震惊,紧接着,巢湖和滇池也相继发生蓝藻爆发事件。

从三湖治理的规划和方案来看,对造成污染的各种原因分析可以说是相当细致、详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是相当果断,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严厉。那么,为什么经过多年治理,污染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不断加强,直至引起蓝藻大面积爆发的局面呢?

笔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在对造成三湖水质富营养化的工业、农业和养殖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方面,以及对城镇生活废水的处理方面,政府确实下了很大的工夫,也确实减缓了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但是,各种治理方案和措施都普遍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引起蓝藻爆发的氮和磷等污染物,主要来源竟然不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那些难以降解的废弃物,也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废水,而是千百万年来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畜、禽的排泄物。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基本现象,所以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关闭沿湖工厂、养殖场、洗衣粉禁磷、乃至引水稀释污染物浓度和人工打捞蓝藻等,但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不要说乡镇和农村,即使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粪便,都被用作农业肥料,因此不存在大量粪便污染水体的问题。但80年代以后,随着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水冲式厕所的迅速普及,粪便经过稀释以后增加了收集和运输的难度,使粪肥的使用量下降,同时,也使得昔日的农家宝混入生活废水,变成了污染水体的祸首。正是混在生活废水中的城市粪便,极大提高了生活废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并引起湖泊的富营养化。以太湖中形成蓝藻最主要的污染物磷为例,47%来自人体排泄物,17%来自洗衣粉,14%来自养殖业,13%来自农业,6%来自水产养殖业,来自工业的仅为3%。(注:参见刘文英等人于2004年12月在太湖高级论坛上的交流文章《生态厕所与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也就是说,水污染中来自人和畜、禽粪便的有机污染就占了61%,而且,来自农用化肥的污染也同粪便处理不当有关——正是因为大量宝贵的粪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人们才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化肥,所以,合理解决粪便问题才是解决三湖污染的关键。现在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关闭沿湖工业企业、洗衣粉禁磷、限制水产养殖等,虽然也能够减轻一些污染的产生,但由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80年代粪便成为污染源,到90年代蓝藻出现,再到2007年蓝藻大规模爆发,是一个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积累的过程。其症状之所以首先在太湖、巢湖和滇池表现出来,主要是由于湖泊流动性较差,使得营养物质容易积累。其实,我国大多数河流污染的性质也是一样,只不过因为水体流动,使得症状不是那么突出而已,就在人们的这种不经意当中,江河正在悄悄地将污染物转移到海洋,为赤潮的大规模爆发创造条件。承担2008年世界奥运会奥帆赛的青岛海域,于赛前一个多月出现大面积浒苔,覆盖了400km2海面的事件,以及近年越来越频繁的沿海赤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城市粪便的产量是稳定而持续的,而且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不断增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去向问题,可以预料,三湖和沿海的有机污染问题将会在更多的地方出现。

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

城市粪便污染河流的现象,早在19世纪就已在工业国家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亲眼目睹了这种城市粪便不能用来肥田却成为河流污染物的不合理现象,并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称为“消费排泄物”,并指出“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1]116-117。就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看到了粪便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双重危害——对土地肥力的破坏和污染河流,而且将其上升为理论性的认识:这种情况“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

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研究了德国著名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等人的相关著作,对解决这种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循环断裂的现象提出了科学的正确思路——“要人把取自土地的东西还给土地”[3],这种思想同后来兴起的生态学不谋而合。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得到了列宁的高度赞同,列宁通过当时化学肥料部分地代替自然肥料的情况,看到了这种现象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性,他指出:“把天然肥料白白抛掉,同时又污染市郊和工厂区的河流和空气,这是很不合理的。”[4]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提出了生态学的一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不断地探究‘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得出很多关于一个生态系统的令人惊讶的有价值的资料”[5],通过对城市粪便去向的追究可以发现,本来应该参与土地循环系统物质循环的粪便,没有到其应该去的地方,却进入了本来不应该进入的水循环系统,这就使地球上的三大循环系统——空气、水和土地中的两个,同时遭到了破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透过城市粪便污染环境的现象,看到了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断裂的不合理,看到了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将粪便看成资源,并要求将其返还给土地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应该成为处理城市粪便问题的指导思想。但令人惋惜的是,革命导师们提出的上述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后来者至今没有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迄今为止的循环经济理论,也没有将马克思所说的“消费排泄物”——粪便纳入视野。

在环境保护方面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本质,提出有明确指导思想的全面解决方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污染。但是,也不排除在局部、个别的问题上,他们采取的一些具体做法是符合上述理论原则的,如在李比希和马克思的著作中都提到,当时的工业国家德国和英国因为有机肥的缺乏,不得不从智利和秘鲁长途运来鸟粪补充地力,而且,至今仍有许多国家依靠这种鸟粪来补充土地肥力的损耗,这就在无意之中开辟了一条新的物质循环通道。由于发达国家地广人稀,又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对粪便污染进行治理,能够使得环境状况得以维持,但是,这种用“搭桥”手术式的方法来解决土地的肥力问题,只能是权益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循环断裂的问题。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集、经济和技术实力均不十分发达的中国来说,不能采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深入发掘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将粪便资源纳入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视野,通过对粪便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恢复人与土地之间断裂的物质循环链条,彻底切断粪便污染水体的各种途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四、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暴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草原退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各类媒体大量报道草原变成戈壁、沙漠,生态环境恶化,并导致沙尘天气增多的问题。许多农业、畜牧、气象、水利、生物、土壤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和政府官员,都把草原退化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草原退化的原因,研究者们通常归结为气候变暖、干旱与大风频繁,人畜增加造成的超载利用,草原虫鼠害频繁发生,草原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一份研究将草地退化的原因归纳为:(1)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恢复能力较弱;(2)超载过牧;(3)草地垦殖;(4)大型工程建设;(5)人类经济活动(滥挖药材、毁草取土等)。[6]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李聪引用了一组研究数字:就人为因素而言,引起草原退化的主要活动有过度樵采(占33%)、过度放牧(占30%)、过度开垦(占27%)、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和其他因素(约占1%)。众多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研究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寻求草原退化的原因。在不久前召开的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上,我国的几位草学界青年科学家所作的《中国草原及其发展》报告中,也没有从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方面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

长期以来,草原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生活在草原的各种动物,包括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不会离开草原。他们直接(食草动物)或间接(食肉动物)从草原摄取的营养物质都会通过新陈代谢,以排泄物或尸体的形式还给草原,重新成为草类植物的养料,如此往复循环,历经千百万年,达到了比较稳定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被打破了,原本是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畜牧经济,融入了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多的草原产品以肉类、乳制品、皮毛等形式运出草原,同时也就将牛羊从草原上获取的营养物质带出了草原,使得这些营养物质再也不能参与草原的物质循环。草原的土壤营养大量流失又得不到补充,变得越来越贫瘠,产草量下降甚至出现荒漠化也就是必然的了。这种情况早就引起马克思的注意。他指出:“不在人工牧场上,而在天然牧场上饲养牲畜,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质,而是土地的量。这种粗放耕作的可能性,自然会逐渐消失,新土地越肥沃,消失得越慢;它的产品出口得越多,消失得越快。”[1]756-757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草原产品大量运出、草原营养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古以来天然的草原就不需要维护和施肥,在面对如此严重的草原退化,甚至成为沙尘暴发源地的情况下,也未见有人从草原营养流失这一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从这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和采取措施了。

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循环的原理告诉我们,城市人口既然以衣食形式消费了经过长途运输而来的大量草原产品,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将排泄物加工成能够为草原恢复肥力并且适于长途运输的有机肥料,将其返还给草原。这一原理是普遍适用的,不仅适用于农业、牧业,而且适用于林业。从事农、牧、林业的科技人员,应该重视对草原营养问题的量化研究,定期监测分析土壤中各种营养流失的情况,并提出补充的方案,只有将“归还”的原则付诸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草原、林地的退化问题。

五、建设一个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粪便管理系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困扰我们的水体有机污染和草原退化两大环境难题,都与人和土地之间物质循环遭到破坏有关。一方面是耕地、草原、林地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粪便资源被浪费,用来污染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建设一个符合自然规律和循环经济要求的粪便处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重新衔接人与土地之间断裂的物质循环链条,将人和畜、禽排泄物返还给土地,使其成为绿色植物的养料,恢复动物、植物和无机界之间的物质循环。

循着这条思路,就可以发现目前这种处理粪便的模式是多么的荒谬和不合理:先是用宝贵的水资源将纯度较高的粪便稀释,使之难于加工为方便运输和施用的有机肥料,再花费大量人、财、物力对其进行“处理”,结果是水体污染的加重和宝贵资源的浪费,以及因为农业缺乏肥料而不得不求助于化肥,导致化肥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现在迫切需要来一个思想解放,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在粪便处理问题的整体思路方面来一个转变,把处理对象变为生产原料,把“粪便处理厂”变为“有机肥料厂”,从那里流出的将不再是源源不断的“达标废水”,而是重新链接人和土地之间物质循环的优质有机肥料。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像现在这样花费巨资修建粪便处理厂,以及为污水处理厂增加脱氮除磷工艺,充其量只能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根本不能彻底解决水的有机污染问题,而将粪便当作资源,不让其混入生活污水,使之重新返回土地,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釜底抽薪之计。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已经成功地解决了粉煤灰污染问题——燃煤发电厂堆积如山的粉煤灰曾经是令人头疼的污染物,多年来找不到合适的处理办法,但是在为保护耕地而禁止在城镇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禁令实施之后,堆积多年的粉煤灰却成了抢手货——现在我们也一定能够按照这个思路来解决好粪便污染水体的问题。

六、实行粪便资源化管理的综合效益

实施粪便资源化管理工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指导下,以循环经济理念,针对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深刻理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和对策。由于抓住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以实施这一工程将带来多方面的良好的综合效益:(1)从根本上解决粪便污水污染江河的问题,粪便将不再是污染物,而是宝贵的农业资源,断裂的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得以恢复;(2)由于粪便不再混入污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量,也就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也不必要求污水处理增加脱氮除磷设备,节省了大批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厂的资金;(3)淘汰了冲水厕所,可以节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4)打造一条有机肥料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并提供一批新的就业机会;(5)为农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可持续利用;(6)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打破绿色壁垒起到促进作用;(7)减少化肥用量,使其在生产、运输和施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减少;(8)通过推广沼气,节约能源,保护林木植被,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促进创建生态省、环保模范城市、生态乡镇的工作;(9)补充草原营养的流失,使草原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遏制草原荒漠化,促进沙尘暴的治理。

七、结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实现粪便资源化管理工程,恢复断裂的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链条,正是实现这一伟大预言的战略性措施。同时,这也是一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多种环境问题、综合效益显著的环境策略,它的实施,对于充实和完善循环经济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1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13.

[4]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4.

水循环的原理范文4

关键词:水文循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水文循环作为地球循环系统的重要部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的节能减排并结合生态环境评估水利设施的修建,同时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合理措施改善环境。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互作用而共同作用于水文循环,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两者对水文循环的影响途径,更好地改善环境,保护水文循环的良好平衡,促进人水和谐的进程。

1 水文循环概念和成因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圈,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以蒸发、降水、渗透等形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处,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地球上的水圈作为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一个足够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水循环的形成有多种原因,目前普遍分为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三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则是辐射和重力作用。

2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人类的自身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自1980年国际自然同盟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陆续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观念,通过减少行政法规等方式限制人类活动对包括水文循环在内的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对水文循坏的影响,基本分为直接型(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溉等)和间接型(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

(1)水利工程自古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从自然分流的都江堰到全球闻名的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作为防洪灌溉,蓄能发电的重要途径,在减少火力发电等节能减排等方面贡献突出,国内众多流域的洪涝灾害明显减少。但水利工程对水文循环的影响不容忽视,水利工程由于蓄水等方式导致流域的下垫面发生变化,影响区域内的地下径流与水面的蒸发进而形成区域内的小气候,影响水文循环。如南水北调,调水线路中跨越长江等四大流域,沿途水分蒸散发量巨大,长距离的水资源输送影响着沿途城市的水资源与分配及其水文循环。

(2)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力发电等生产生活消耗大量化石燃料,排放产生的CO2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自然影响全球温度与全球太阳辐射的增强,进一步影响流域蒸散发,影响水文循环的守恒。

(3)废气的排放,除去温室效应主要气体CO2,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CH4、CO2、N2O、PFC、HFC、SF等其他温室气体同样可以通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4)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破坏原有的下垫面生态环境,突然改变原先的地下渗透循坏系统,进一步影响原来的区域植物的蒸散发、坑洼截留和地下径流等,促使流域汇流条件变化。

(5)城市化发展,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镇比的上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内涝的关系,目前已经有专家学者进行海绵城市的研究。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同样将原有的区域水文循环打破,通常将原来分散有序的地下系统通过给排水工程改变成集中管道供水,导致原先的地下径流基本不存在,进而影响水文循环。

3 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目前分为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和蒸散发变化四个方面。

(1)温度变化:根据C-C定律(克劳休斯―克拉珀龙定律)可知大气温度越高,大气的持水能力越强,全球的降水量整体会增加,同时蒸发量和径流量随之增加。温室气体(CO2)自1957年在夏威夷蒙纳罗亚和测量站进行检测以来,CO2的浓度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促进水文循环。同时温度升高会使降水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会使冬季降水增多,夏季降水减少,不利于全球与区域的季节内的水量调节。全球范围内,冬季的流量所占的全球流量比有所增加。

(2)降水变化:显然降水的影响直接影响全球的水文循环,降水的不确定性会引发洪涝灾害等严重问题。随着气候的变化,增加了降水量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出现频率。降水量的变化,会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匀,从20世纪全球降水变化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北半球的40°-70°纬度(北半球的中高地带)降水增加62mm/世纪,南半球的0°-30°之间(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加82mm/世纪。在全球的气候变化下,降水量明显增加,因而降水与流量年内的变化增大,对区域的与年际内的水资源调整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原来的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水资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极其脆弱,主要表现在降水打破原有的平衡土地调节能力,出现洪涝灾害和旱灾等现象,降水增加可补偿一部分地表水的减少,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水需求的速增,地下水也会明显减少,在长期内同样得不到补充,部分地区甚至多年持续洪涝灾害年和干旱年。全球气候变化使冰川融化和积雪融化现象严峻,这些过程使年内的最大流量转移到春季,或者春季转移到冬季,年际的雨量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

(3)海平面上升:随着人类活动等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的现象导致地下水与河口盐渍化面积增加,沿岸区的淡水供应量减少,含水层和河口淡水量的过度减少,进一步使海平面上升作用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的海洋与陆地比例变化,自然水文循环必然随之产生变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4)蒸散发变化:蒸散发过程体现的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全球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同时连接着全球水循环和地表热量平衡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发展、生产生活等造成的全球变化条件下,温度、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和风速风向随之产生变化。通过上诉的因素导致水域的隐形蒸散发,会直接抵消降水增加的效应,进一步是河川水量减少,加剧降水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4 总结和展望

近年来,伴随气候变化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快速城市化U张等剧烈的人类活动,水文要素发生了显著的趋势性变化,极端水文事件发生的机率明显增加,城市内涝灾害等突发事件日趋频繁。

为建设成可持续发展、人水和谐的水科学利用,需要我们约束自身的生产生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合理新建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分配水资源从而合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应当建设和管理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对于现有流域应当合理规划利用;已开发利用的河流适当地开展退耕还湖,限制捕捞等措施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节水优先,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詹道江,徐向阳等.工程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气候变化观测现实,2008.

[3]宋晓猛,张建云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3.

水循环的原理范文5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但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我国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均未达标。可见节能减排工作形势严峻,任务不轻,节能减排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1 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资源多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资源化”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医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是做好资源和能源的大、中、小循环:小循环――以资源为核心的生产上下工序之间的循环,水在各个工序内部的自循环以及各个工序生产过程中产生副产品在本工业领域内的循环等。例如:用精制泛影酸过程中产生的废碳粉吸附泛影酸碘废水,可降低废水中COD量,降低废水的处理难度。中循环――各个生产车间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即下游产品的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或者将一个生产车间产生的废物、余能作为其他生产厂的原料和能源。例如:倍他米松发酵后的废物可作为苗圃的肥料;还原反应产生的铁泥可作为钢铁厂的原料。 大循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例如:利用制药过程中产生的废碳粉生产可处理废水的活性炭。 按照上述三个循环层次,医药工业可主要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循环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和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方面着手,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 医药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医药生产是一个多工序、多环节,技术工艺高度集成的大生产过程。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树立持续、高效、循环发展的意识,把循环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来推进。医药企业可根据生产过程的不同在下述的途径中进行选择。

2.1 降低资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

按照清洁生产的思路,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采取多用废弃物和提高各生产环节废物回收率的措施,来降低企业投入产出比和吨产品能耗量,使吨产品能源、物料消耗不断下降。推行清洁生产,用较少的资源、原材料和能源投入,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生产出更多市场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使医药产品生产成本更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实现医药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双赢”。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降低投入产出比,取消或减少高耗能工序,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医药企业的环境负荷。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水平。提高产品品位,降低无谓损耗;实行标准操作,减少能耗、物耗、渣量及物料损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率,改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以合理配比的工艺和废弃物产品化为辅的合理的生产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包括塑料袋、包装桶等),少用不可逆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采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医药废物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措施,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以保护环境。

例如:丙酸氯倍他索是老产品,工艺较落后,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水。通过丙酸氯倍他索工艺革新,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减少废水排放量。原丙酸氯倍他索工艺,在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有机溶剂,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后,使环酯、水解反应及磺化、氯化反应实现了“一锅炒”, 并去除了部分溶剂,调整了原材料配比,使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操作工人的劳动保护得到改善,“三废”产生量也明显减少,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2 能源循环利用

将各个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各种余热充分合理利用;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使用消耗,减少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量。

1)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使老工业基地通过现代化改造,走上新型医药企业发展的道路,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例如:将全厂走道灯改节能灯;循环水泵房电机夜间及厂休日合理调整使用、大功率电机安装变频电机等。

2)强化能源与环境管理。包括设立能源调度中心,对各种能源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把科学、完善的节能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纳入生产管理之中,以管促治。例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如信谊万象与杭州市科维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流体学原理对冷冻水泵和冷媒水泵系统进行节电改造,节电效果达50%以上。

3)面向社会,一方面为相关行业提供企业原料,同时把医药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用于城市生活,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利用有关条件形成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2.3 水循环利用

建立工序内部、企业内多级用水循环思想,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实现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减少循环系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例如:夏季仓储储罐降温用自来水喷淋,可循环使用自来水,各类冷却水经过冷却和简单处理后均循环使用。

与主体技术改造配合,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 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吨产品新水量; 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它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企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2.4 废弃物利用

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重点解决医药生产中废弃物升值利用与再资源化问题。例如:某原料药厂生产中使用大量溶剂,造成废水中含溶剂量多,废水COD浓度高,难以处理,通过安装一套连续精馏塔,精馏高浓度废水中的有机溶剂,既降低废水COD浓度,又实现了回收套用,产生了经济效益。

按照医药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的思路,探索废碳粉、发酵废颗粒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细化对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堆放、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管理,细化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的管理;建立以医药为中心的医药生产与能源等相关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治理、互为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的区域生态工业圈。实现一定区域内物质循环以及消费后的废弃产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社会大循环。

2.5 加强信息化管理

以信息化带动能源调度和环保监管、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现代化,建设节能和环境监控网络,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原料管理、产品管理、能源调度、节能管理、环保监管以及各类废弃物产生、利用等信息全部纳入公司的信息管理体系。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相关要求,对生产全过程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控,确保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2.6 加强人才培养、人员培训

为适应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规划的需要,企业需制订能源、环保、信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各类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计划。

对企业领导层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观念上的培训,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方法论的培训,组织企业内各相关部门清洁生产审核员的培训。

2.7 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严格管理

建议建立主管领导为首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施办公室,对全公司的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统一进行管理,对浪费资源、能源和污染超标的现象严格惩处,及时纠正。

建议成立由企业内外专家组成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献计献策。

2.8 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对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和废弃物利用有效的各类清洁生产方案,根据实施的效果给予奖励,并及时进行推广。

3 结语

水循环的原理范文6

一、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本质认识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下列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管理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学习和传播力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认识。

2、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但这些实践都还是初步的,在循环合作的范围、层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农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农村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指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此,应高度重视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