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师劳动价值论发展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表现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由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表明非物质生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占的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比例。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使非物质生产劳动成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主体。非物质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只要它被创造出了使用价值,投入社会的活劳动就会形成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可以包括精神生产劳动、商业服务劳动和社会公务劳动。我国公办高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应属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社会公务劳动,高职教师的活劳动主要凝结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这种教育服务本身并没有直接体现商品经济关系,但同样向社会提供了有用的劳动,也创造了价值。它具体表现为高职教师通过吸收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创新高职教育模式能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发展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非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在扩大,而且让我们更深入地发现了活劳动对象的价值传递和新价值创造。高职教师作为活劳动的主体将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传递了价值,但这种传递的价值能否被学生充分吸收并在未来通过真正的岗位劳动计入企业产品之中关键取决于高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教育要重视劳动价值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让高职教师更好地理解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掌握了一定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复合型人才,简称“三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种认识,当代高职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高职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培养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三型”人才。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高职教育服务中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高职教育劳动不同于一般教育劳动创造价值的特点在于:第一,强调教师对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对企I需要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充分认知;第二,高职教师的教育劳动是要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现阶段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转型要求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工匠型人才。

(二)培养高职学生认知企业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技术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创新生产工艺,这就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加快培养适应经济转型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打造专业技能特色品牌,走出发展新路。高职教师在本职岗位上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学优势和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认知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企业产品中的专业技能本领。

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课时除了要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适当增加对专业知识应用技巧和方法发现的指导,在专业技能实训时更应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尝试在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以后能否简化和创新实践环节,为以后在企业发挥技能本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企业以产品为中心,高职学生将来主要是进入企业,在企业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结合岗位实际经验为企业产品的制造融入技能与技艺,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三、透过劳动价值论结合本职岗位谈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面向市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招生、培养和推荐就业。招生工作必须紧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更加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市场对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大大增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调整原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联系,可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环境设立校企合作中心,孵化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对于校企合作比较充分的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建优秀师资团队,通过技能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在学生择业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更多地联系专业对口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从本人所在学校的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来看,我校学生的职业意识还普遍相对淡薄,职业素养还不够高。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求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高职入学到毕业须逐步完成自己职业目标、职业愿景和职业定位的设计,将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参照;二是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意识教育,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点的讲授更好地结合企业工作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融入企业角色,形成较强的职业意识。三是增加学生参加岗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要求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真正体会到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必备的职业素养。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劳动保护;工会;对策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9-0070-02

港口企业作为地方交通服务行业,其生产运行的特殊性和发展的先行性,对劳动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组织开展劳动保护工作,是工会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切实保护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才能增强工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促进企业和谐稳健快速发展。

1 港口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做法及成效

长期以来,港口企业工会组织充分认识劳动保护工作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为实现企业安全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1 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理念不断深化

工会组织充分认识到劳动保护与生产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贯穿,不可分割的关系,切实做到把劳动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加强管理和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技术技能,生产过程别是危险品、特种货物装卸作业以及重大节假日期间,实行现场轮流带班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督促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强化企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建设,确保劳动保护资金按时到位和合法使用。

1.2 劳动保护宣教进一步加强

充分利用“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月”等重大活动,广泛宣传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自救互救常识和技能,提高作业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在各岗位作业人员中积极开展竞赛活动,通过奖励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发展。实行新员工岗前“三级安全教育”和老员工的安全知识、技能、态度教育,在一线生产岗位中实行班前安全教育会议,保证每班次员工上岗作业前都得到一次教育和提醒,清楚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确保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培训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分析。

1.3 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不断深入

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严格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的全面要求。在日常管理中,通过聘请劳动保护义务监督员和工会小组安全监督员,重点加强对生产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杜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的“三超”不安全行为;经常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请和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整改,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重大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前,积极参与排查工作,特别是重点部位和危险源的检查,确保节假日期间等重要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到位,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积极组织员工进行预案演练和演习,防患于未然。

1.4 劳动保护工作水平持续提高

紧密配合和积极参与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好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等标准化管理中的内容指导实际工作,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能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为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了先进的、系统的和规范的基础保证。

1.5 员工权益和健康得到有效维护

由于港口企业生产作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24小时高度连续性等特性,在繁忙的工作中,经常发生交叉作业,人机配合作业等现象,难以避免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工会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在落实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拥有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关注作业环境的日常状况,有针对性地改善作业环境的不良状况,为员工发放规范的劳动防护用品,起到了保护环境,预防职业病的良好效果。

2 港口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集团公司在制定劳动保护监督制度,建立劳动保护监督体系,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建设和生产任务日益繁重,机械设备不断更新,劳动保护标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劳动保护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与新时期港口生产发展和保护职工劳动健康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与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不相适应。一部分职工对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保护劳动权益、维护生命安全与健康是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劳动保护的观念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还存在着必须要监督的被动局面,没有形成职工在生产劳动工作中主动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自觉行为。有些职工认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是领导和现场带班的事情,安全生产由安监部监督,劳动保护用品由机电公司发放,没有树立起全体职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环境对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健康的影响,对规避的方法和必要的防范措施等不知情。

(2)职工劳动保护的档次与新时期港口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的职工劳动保护,还仅仅停留在安全规程操作的监督和简单的安全帽、工作服、劳保鞋、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上,更深层次的劳动保护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如劳动保护工作标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工作规范、外界对装卸岗位操作者的影响、生产劳动环境对生产劳动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损害等。

(3)劳动保护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与新时期生产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当前公司劳动保护工作人员专业业务水平低,且人员设置极不稳定,存在可有可无的状态;基层班组职工对劳动保护工作敷衍了事,影响职工劳动保护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工会在劳动保护工作中作用不明显,缺乏主动性和实效性。

(4)基层劳动保护检查员,在责、权、利不匹配、激励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能积极主动进行劳动保护检查,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作用就不能很好的发挥。

(5)劳动保护工作应随着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和生产作业人员操作方式的变化、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技术手段也应更新。工作重点也应随着转移,以确保劳动保护工作起到实效。

3 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做好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对于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管理体制,落实各项劳动安全卫生措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坚定不移地依法履行劳动保护职责。要充分贯彻执行《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及企业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劳动保护职能人员的职责,关心职工劳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情况,监督有关劳动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等法律法规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情况,向职工进行安全宣传,配合行政解决影响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问题。

(2)协调与处理好工会与安监部门、人力资源部、专业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关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得到党、政的支持,职能部门的配合,才有人力物力的保障,各项活动的开展才能较为顺畅。安全生产管理是系统工程,在管理的机构、职责、制度、规章等方面,工会同安监部门各有侧重,要共同探索新时期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思路、新方式。

(3)劳动保护工作要与“安全生产月”、“安康杯”以及隐患排查等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劳动保护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全体职工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水平,让全体职工在生产劳动工作中自觉抵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文3

本文试就电力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创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提出简浅的思考。

一、当前电力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生产经营单位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法律上、技术上、教育上、管理上和组织制度上所采取的一整套综合性的保护措施。现阶段企业劳动保护的管理体制为: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而工会代表劳动者实施群众监督,是这一管理体制中最基本、最广泛、最直接的有效环节。

多年来,电力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在制定劳动保护监督制度,建立劳动保护监督体系,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各基层单位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级网络,并结合企业实际,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安康杯”竞赛活动中,紧密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将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列入竞赛的各项指标,加大了竞赛考核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建设和生产任务日益繁重,电力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电力作业环境不断变化,劳动保护标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与新时期电力生产发展和保护职工劳动健康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与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不相适应。当前,个别企业领导、一部分职工,特别是还有个别工会干部对新时期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是电力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劳动保护的观念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还存在着必须要监督的被动局面,首先没有形成职工在生产劳动工作中主动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由“要我安全健康”转变为“我要安全健康”的自觉行为。其次没有形成全员劳动保护的观念。认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是现场作业人员的事情,安全生产由安监部监督,劳动保护用品由人力资源部发放,没有树立起全体职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次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环境对劳动者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健康的影响,对规避的方法和必要的防范措施等不知情。

2.职工劳动保护的档次与新时期电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的职工劳动保护,还仅仅停留在安全规程操作的监督和简单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鞋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上,更深层次的劳动保护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如劳动保护工作标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工作规范、外界对电力岗位操作者的影响、生产劳动环境对生产劳动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损害以及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等。

3.工会劳动保护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与新时期电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电力工会是实施职工劳动保护群众监督最主要的主体。工会劳动保护专贵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全局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决定了职工工作和劳动的安全健康水平。但是,当前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人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专业业务水平低,且人员极不稳定;(2)岗位不能保证,特别是本次“三改”后,各企业大力压缩工会定员,劳动保护专责岗位只能兼职而且是三、四个岗位职责一人兼,穷于应付,严重影响职工劳动保护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3)一些工会在电力企业中还存在安置型倾向,年轻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严重缺乏。

4.工会劳动保护与企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安全生产的重点是设备和人身的安全,忽视了劳动者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新时期劳动保护就是要在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作用与反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

5.基层工会的劳动保护检查员,在责、权、利不匹配、激励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能积极主动进行劳动保护检查,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作用就不能很好的发挥。

6.工会对于与职工劳动保护相关的决策不能及时参与,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及时采纳,只能事后监督,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部分单位工会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参与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相关维权工作处于缺位状态。

7.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应随着电力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和生产作业人员操作方式的变化、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技术手段也应更新。工作重点也应随着转移,以确保劳动保护工作起到实效。

二、劳动保护工作与电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

电力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与新时期电力事业的高速发展存在许多的不适应,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重生产、重基建、重营销的倾向,对设备和人身的安全非常重视。但是,对职工的劳动保护特别是在生产作业中的身体健康、工作 环境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工会、职工代表和安监部门三者的配合协调不到位,优势不能互补。特别是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劳动保护只是工会的事,所以形成了工会在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中“单打独斗”的局面。

3.激励机制不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落实,各级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班组劳动保护检查员的作用受到限制。

4.工会及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职权设定限制了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力度与效果。

5.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手段落后,必要的经费和设备不能保证,工作条件限制了劳动保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三、做好新时期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思考

电力工业具有高度自动化和发、供、用同时完成的特点,其独特的生产运行系统和大电网、大容量、高电压形成的危险性较高的作业环境,使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区别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殊要求。切实做好以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对于立足电力工业特性,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管理体制,落实各项劳动安全卫生措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新时期电力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坚定不移地理直气壮地坚持依法履行工会劳动保护职责。要充分行使《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授予工会在劳动保护工作中的代表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按照三个条例明确的各项职责,关心职工劳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情况,监督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等法律、法规、条例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情况,向职工进行安全宣传,监督行政解决影响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问题。

2.协调与处理好工会与安监部门、专业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关系。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同安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目标相一致的,只是职责和运作方式方法不同。在劳动保护工作中处理好与安监部门的关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得到党、政的支持,职能部门的配合,才有人力物力的保障,各项活动的开展才能较为顺畅,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实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目标。要处理好专业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关系。安全生产管理是系统工程,在管理的机构、职责、制度、规章等方面,工会同安监部门各有侧重,要共同探索新时期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工作思路、内容、方式和途径。

3.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与“安康杯”竞赛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劳动保护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安康杯”竞赛的各个环节,实现与“安康杯”竞赛同布置、同实施、同考核。在不断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中提高全体职工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水平,做到让全体职工在生产劳动工作中充分行使劳动保护的权利,自觉抵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4.善待生命,才能善待人生。工会劳动保护要从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发展出发,研究与探索更深层次的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立足实际,从制度上解决电力设备、工作环境、企业外部因素等对职工身体的伤害以及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切实维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权”、“知情权”5、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壮大力量,故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础,全面落实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建设,解决工会劳动保护专责兼职过多的问题,配备好专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努力构筑维护职工安全健康的“安全网”,以适应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的培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层次,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对持证的劳动保护专职监督检查员要定期集训,在“专”字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发展;对基层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要做到有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训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理论、政策和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懂理论、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工会劳动保护骨干队伍。

6.努力提高工会劳动保护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将安全生产人员与工会劳动保护专责人员相互交流,提高全局劳动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解决工会劳动保护干部与所要监督检查的专业不对口造成的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

同时,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岗位的考级制度,调高劳动保护专责的岗级与奖金系数,实现层层往上考,考到哪一级水平,就承担哪一级劳动保护职责,就兑现哪一级待遇。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工会劳动保护行列,促进工会劳动保护护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对单位劳动保护工作要开展劳动保护工作的达标升级竞赛活动,并且将此列入工会年度目标考核,促进基层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7.坚持开展企业劳动保护的民主管理活动。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方式,确定职工享有的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待遇。托职代会行使对企业劳动保护措施予以审查同意或否决的权力,依托职代会生产安全专委会检查、监督职代会关于劳动保护方案的决议和有关提案的执行与处理以及集体合同中有关劳动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托职代会征集提案的渠道,集中反映生保护、改善作业环境的方案等。建立健全工会参与企业劳动保护决策的相关制度,积极参与企业制定安全生产、劳动卫生规章制度的活动,努力实现对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的源头维护。

8.认真落实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各项制度,改善工会劳动保护专贵人员的工作条件,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检查设备及工具,解决通讯、交通等困难,为适时进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创造通畅的工作环境。

9.认真监督检查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按照规定保证质量、足额发放是企业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安全投入的重要标志。各单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应每季度派专人对照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和人员岗位变更情况以及劳动保护用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文4

论文关键词: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妇女观念;宗教思想渊源;家长制家庭

美国立国之前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就某些时间段、社会的某些领域来说,旧欧洲大陆陈旧的、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对英属北美殖民地主流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人、极其严重的。这是因为,当首批到达北美大陆进行拓殖的移民们从旧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下逃离出来的时候,几乎整个世界都还是处在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管理与控制之下,即便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也概莫能外。所以,当移民始祖踏上北美大陆这块新土地以后,他们自身便不自觉、无意识地扮演着旧欧洲大陆上形成于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所特有的一整套的人生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整个17世纪,北美大陆上的英属殖民地与她的宗主国一样,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或者恢复封建专制统治的岁月中度过的。

一、陈旧、传统妇女观念的宗教思想渊源

大家知道,《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与教义集中体现之所在。在整个西方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孔不人的,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或社会的重大事件或者活动均离不开基督教;从小的方面来说,个人的生老病死一生中的重要时刻都基督教密切相关。《圣经》是在男权当道的时成的,它曾经明确告诉妇女们,她们和男人一样,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虽然在字面意义上它公开承认男女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但是此种承认往往是没有任何社会的实际意义。因为同时《圣经》又明确告诉妇女们,服从男人是她们的义务与天职所在。因为男人是上帝首先创造出来的,而女人则是导致伊甸园丧失的第一人。第一个被上帝创造的男人优越,夏娃应该独自承担“原罪”的全部责任。比如在《创始记》中,上帝就直截了当地对女性始祖夏娃说过:“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丈夫必管辖你。”在清教徒们看来,上帝之所以要那样惩罚夏娃,原因就在于她对人类在魔鬼撒旦的诱惑之下才遭受的首次堕落有着无法推卸的罪责。夏娃的堕落不但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魔鬼撒旦诱惑的铁证所在,而且还是要对男人进行的严重警告的内容所在,因为女人天生就具有诱人堕落的可怕力量,男人必须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圣保罗曾经说过,禁止女人教导或者管辖男人。所以,作为女人就应该是深居简出的,穿戴严谨的,必须为其丈夫多生养子女,终生服侍且服从丈夫。总之,女人必须格守妇道才可能减轻自身与生俱来的重大罪孽,她们必须避免公开从事社会活动,特别是在教会里要沉默寡言,以免诱人堕落进而危害到整个社会。通奸被看作是严重的社会犯罪行为。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法律明确规定通奸者要判处死刑。

传统的基督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变迁自然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特别是在欧洲大陆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更是深远和深刻。具体到当时的英国来说,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清教的产生与发展。

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主流社会的清教徒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之一,就是神学思想和内容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应用和实践的执行过程中遭遇到必须克服的最大难题与障碍所在,就是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女性人口与劳动力均严重缺乏,生存环境与条件非常的糟糕与恶劣。严酷的社会现实和生存欲望要求妇女和男人一样必须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共同劳动。尊重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高度重视妇女从事生产活动的价值所在,认为妇女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还是殖民地社会能够生存且发展下去的希望所在。但是,此种观念是以维护长期以来习惯性的家长制伦理道德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为大前提条件的,仅仅是作为陈旧的、传统的主流社会妇女观念的必要的补充与调整而出现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主流社会中,特别是在男人们眼中,妻子和丈夫共同承担获取全家人能够经常吃饱、穿暖所必需的住所、食物、衣服等生活必备物质基础而付出的繁重与艰辛的劳动,本身就是家庭主妇的义务和职责所在,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社会习俗既是陈旧的、传统的妇女观念的载体,又是支持与维护陈旧的、传统的妇女观念的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所在。妻子从属于丈夫,女人低人一等,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属物。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主流社会长期执行的法律体系,基本上是以英国的习惯法体系为蓝本的。根据英国的习惯法规定,女人婚后,自身就不再存在了。因为她已经与丈夫合为一体,而一体是属于她丈夫的。她在法律上不再对家庭的任何财产享有支配权,甚至对自己的嫁妆也不例外,对自己的行为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她没有诉讼的权利,没有选举权,也没有对孩子的监护权。妻子的一切经济收人,包括婚前的个人收人,均属于丈夫。法律允许丈夫可以像惩罚契约奴一样在肉体上任意惩罚妻子。正因为“妻子常遭丈夫打骂,所以法律禁止丈夫用直径大于手指的棍棒殴打妻子。”

二、妇女仅是男人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而已

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主流社会中妇女们来说,深刻地影响她们生活的各种封建专制主义的道德伦理规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夫权大前提之下的家长制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在整个殖民地时期,不论是北部地区还是南部地区,主流社会的妇女们均生活在家长制的严密监控之下。男人们都按照家长制观念去看待妇女们,认为女人仅仅是某件具体婚姻或者某个家庭的附属物,她们是依附于男人而生存的,终生服侍与服从丈夫是她们最重要的职责和义务所在。此种观念在清教势力影响强大的新英格兰地区表现地非常突出。在清教徒们看来,在家庭中,妇女与孩子必须绝对无条件地服从作为家长的那个男人。他们把家庭中的家长等同于天堂里的上帝,认为两者的权威与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家庭中的妇女与子女只是他统治、管理与教化的“臣民”而已。依据这种家长制观念,妻子的天职就是顺从丈夫,必须时刻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日常生活。

在17世纪后期与18世纪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主流社会中,大家公认的最有权威性的专门论述妇女行为准则的《女士天职》中,具体明确地对殖民地妇女的天职做出了如下规定:作为一名家庭妇女,必须对丈夫温柔体贴,逆来顺受,忠贞不渝,绝对服从,并且要深居简出,勤于操持家务。“这就是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主流社会对妇女们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当时的殖民地社会里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女性人口相对比较少、社会劳动力又严重缺乏的环境下,很自然要想真正成为一名理想的妇女,那就应该是多多生养孩子。成年女子必须出嫁,否则被视为耻辱。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崇尚与羡慕人丁兴旺的大家庭,鼓励妇女们早婚早育,渴盼妇女能够给家庭生养很多孩子。当时非常流行的祈祷词之一就是,我们的土地是无偿提供的,我们的男子汉是诚实的,我们的女人的儿女成群的。比如:托马斯·杰斐逊的女儿玛莎·杰斐逊·伦道夫有12个孩子;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富婿玛莎·劳伦斯·拉姆齐在16年中生了11个孩子;南卡罗来纳殖民地的玛丽·希茜给第一、第二、第三任丈夫依次生了7个、7个、3个孩子,共有17个孩子。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乃至立国初期的美国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有12个孩子,有的甚至拥有16个、18个乃至更多的子女。[3J13妇女因为生育负担过重,往往寿命短促,而且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妇女难产致死者甚多。结婚、生养子女,深居简出,做个贤妻良母,就是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主流社会男人对妇女幸福全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做女儿的来说,能够让父母亲感到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她能够早早嫁人,然后按照男人的要求做个好妻子与好母亲。

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主流社会的政府部门把维护家长制家庭的道德伦理,惩罚违背社会性别规范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天命和职责所在。家长制家庭既是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主流社会的缩影,又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坚强支柱。家长制家庭结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确保丈夫的权威,同时要求妻子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超出女性规范,即必须格守妇道。比如说禁止女人辫发、戴耳环和珠宝、穿昂贵的衣服等。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行政管理部门不仅通过公开惩罚违背家长制家庭道德规范特别是女性性别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且还通过制定极力维护丈夫与父亲的权力、主人的权力的法律法规,来不断强化家长的权威、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三、妇女是殖民地时期美国主流社会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主流社会中,由于女性人口严重短缺,外加生存环境恶劣,当时还存在一种妇女观念,即妇女是当时殖民地社会能够存在并发展下去的希望所在,尤其是她们的辛勤劳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在拓殖的早期,可以说几乎是个清一色男人的世界。比如:1606年12月,伦敦公司运送的144名男性移民到达切萨皮克湾。1607年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据点詹姆士城建立时,这里仅有两名妇女。1620年12月,前往北美大陆的第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在马萨诸塞一个荒凉地带靠岸时,船上101名乘客中也只有29名妇女,其中未婚的年轻姑娘仅有11名。在弗吉尼亚,1619年一艘商船一次运来了144名单身妇女,她们被以每人120磅优质弗吉尼亚烟叶的价格卖给了这里的殖民者为妻。这样,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初创时期,虽说不断有妇女或者随家人、或者以契约奴身份、或者被人贩子拐骗与绑架漂洋过海而来,但是男女人口比例始终是严重失调的。

正是因为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女性人口的严重缺乏,外加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因为物以稀为贵,无形中就提升了妇女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得男女的生活与劳动趋向于高度一致。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主流社会中,人们要求并且鼓励妇女们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尤其是夫妻之间高度的劳动与生产协作是他们生存的必须要求。这是因为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前工业化阶段,还是一个以土地为核心的典型的农业社会,家庭始终是社会生产与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执行者,担负着绝大多数的社会与经济职能。英属北美殖民地初期开始行政管理部门就积极鼓励男子结婚成家。家庭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依靠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对于想要实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家庭来说,妇女的生产劳动自然就是不可或缺的了。所以,在18世纪的卡罗来纳边疆,人们经常看到“妇女在放牧牛或猪,制作奶油、奶酪,播种,收获玉米,研制草药”的农家田园生活景象。1710年左右在弗吉尼亚的边地经常会发现妇女“在树林里拿着一杆枪,捕获野鹿、火鸡等等”。因此,不论是在家内劳作还是在家外的劳作,总是能够看到妇女们的忙碌身影。富裕家庭的妇女们同样也要参加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她们与贫穷家庭妇女们的差别只是前者的劳动条件与劳动环境相对好些罢了。在城镇,人们同样积极鼓励和支持妇女们尤其是那些必须自谋生计的寡妇、单身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或者从事服务行业。比如:她们可以经营旅店、酒馆等,也可以成为女工匠、技术工人、工厂主等。在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以及那些较小的城镇,妇女生产和销售从干货、食品杂货到瓷器、家具和五金的几乎每一种日用品。通常情况下,她们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当然,我们必须强调的地方是,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主流社会和19世纪的美国主流社会差不多,在城镇,吸纳妇女们最多的职业部门是家庭服务业。有机会成为出门做工者或者开店经营者主要是那些怀有一技之长或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妇女,对于更多的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济基础的妇女们来说,她们择业的机会非常有限。对于绝大多数的已婚妇女们,尤其是其丈夫在世的情况下,她们在旧欧洲陈旧的、传统的妇女观念的影响之下,受到丈夫的重重束缚与管制,整日都处在生养子女与繁重、乏味的家务劳作之中,事实上就是长期廉价的家庭奴隶而已。老处女和寡妇的法律地位稍微高些,有诉讼权,有权管理和处置自己的财产,可以保留自己的劳动报酬。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文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rain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ability,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learning to do, is the needs of student to develop to surviv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persis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roductive labor, social practice,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elf-exploration learning.

关键词: 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活动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practical ability;practice activity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改工作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和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从早抓起。

近代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婴幼儿学龄前的教育,可以把儿童的智商提高30分之多。布鲁姆总结前人大量的长期跟踪研究成果后也提出,假如以17岁人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长到4岁,智力大约达到百分之五十,8岁时已达到百分之八十,其余的百分之二十是8岁到17岁时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发展,在最初4年等于以后的13年的总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关键年龄期,培养和教育的情况如何,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智力以及创造能力。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年龄期,人的智力发展将是难以弥补的。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卡玛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她从小被狼叼去,直到7、8岁才回到人中间,尽管以后在米德拉孤儿院经过9年的精心教育和训练,也无法补上她所失掉的智能,在她17岁死去时,其智力水平仅相当于3、5岁的正常幼儿。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人的潜能是遵循递减规律的。比如说,生下来具有100度的潜能,如果从小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很出色,那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潜能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郭沫若称之为“天资递减律”。

可见,智能培养必须从早抓起,创新能力当然无可例外。而实践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1 实践能力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实践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又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能力都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必须是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另外,创造也得在实践中完成,离开了实践,创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如果弹钢琴不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不从3岁开始,是难以精通的。这种说法固然有些绝对化,但也有某些道理。弹钢琴和拉小提琴,手指的工夫是很强的,而锻炼手指的工夫当然从小开始为好。学杂技也是这样,体操运动也是如此。这表明了长期的、艰苦努力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也就道出了个中哲理。

历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哪一位天才人物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也都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就拿爱迪生来说,他曾一度是世界发明家之魁。他有着1000多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专利权,以致人们认为世上没有他不会做的事情,人们开始称他为“魔术师”,好像他搞发明创造就如玩魔术一般。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到爱迪生是在多么勤奋地工作着。他经常一天工作20小时,而且他的大部分发明都是经过几百次试验才获得成功的。他在发明灯泡时,试验了1600种物质,甚至包括朋友的胡子,看看它们是否传导电流并发光。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他做了让电流通过置于真空玻璃罩中的一根炭化棉丝的试验,试验灯发出一种微弱的红色的光芒。令人惊服的发明,证明了电灯是“世界之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并且就学习过程来讲,历来强调知行统一,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闻”、“见”、“知”、“行”四个阶段,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行之,明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要在博学、慎思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北宋的程颐说:“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乎心,见乎行事”。南宋的朱熹也指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明朝的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陶行知说:“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而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同志在实践论中也指出:“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知识,再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学习活动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决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2 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创见是创造的花蕾,好问是创见的幼芽,而实践却是好问的土壤。学校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阵地,因此,应大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实践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此,要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重视学生实验;开设活动课,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重视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以及社会调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等。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指出:“学习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强调儿童与课程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在杜威1896年创办的实验学校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所谓“作业”,是指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包括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等。他认为这些“作业”的教育价值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又能代表社会的情境。

值得指出的是,为中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固然需要与具体的、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但这并非提供实践机会所指的全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提供好思维材料。因为思维要经过对有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来实现,这是一种“思想实验”,没有一定的思维材料做基础,“思想实验”就难以进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①通过语言直观勾画出学生已有的表象;②通过对实物、模型、教具、图形等进行观察,以形成知觉和表象;③通过实验向学生提供思维材料。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有多种多样,广大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探讨、总结,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即正确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时下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以知识的系统性编排的,使知识脱离实际,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只会是“传递式”,这种教学方式,一个人即使读到博士,仍可能培养的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人。相反,应该把知识看成人类对客观世界通过抽象思维产生的东西,教学中就不应太多的或者单一的注重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理念下,需要我们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必要的调整,这包括设计一些重应用,注重动脑动手的好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计划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年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心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2]刁维国.运用教学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育探索,2002(5).

[3]刘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J].教育资讯,2009(11).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