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1

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宣传,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从源头上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制度在调节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增加水利部门在经济发展之中的分量,使其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水利部门对区域水资源环境进行具体的论证,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

2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法制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使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法可依,使创新制度的执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之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资源管理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广泛的社会参与可以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使水资源管理成为全民的责任。

3对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进行创新

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学、系统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和节水工作的开展。创新的监督体系需要对水资源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监督,通过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不同领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水资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决策者进行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对水资源环境代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决策者的政绩加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制度实施起到十分关键的激励作用。

4结束语

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2

摘要:本文提出应从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政府与市场的位置;重新认识制度创新的“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方式的优劣,走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树立“资信文化”,构建良好的市场、信用与法律的外部制度环境等改进中国融资制度绩效。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阻碍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的成本问题,认为有限理性与政府行为,机会主义与正规金融部门的行为,资产专用性与非正规金融部门及民间投资个体的行为是阻碍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融资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制度创新

融资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资本动员,为经济提供持续的资本供给;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因此,有效的融资制度是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创新融资制度成为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储蓄率居高不下,超过16万亿(2007年最新统计),另一方面,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并不是缺少资本,重要的是缺少一种有效的融资制度。

1984年以前,中国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力量控制着金融资源,计划行政目标决定了信贷资金的构成和分配方式,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不必担心融资难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非国有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并未得到体现,一方面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行政力量控制金融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政府不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民间资本难以流入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制,剪断了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脐带”关系,国有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要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融资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融资制度创新的障碍分析

1.融资制度创新的成本制约

戴维斯和诺斯(DavisLanceE.andNorth,DouglassC.,1971)对制度创新作了系统的论述J: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与技术创新有某种相似性,即技术创新是采用技术上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制度创新往往采用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新发明的结果。和技术创新一样,只有预期纯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才成为可能。制度创新成本成为决定制度创新的主导因素。

2.政府行为受有限理性的制约

有限理性是Arrow(1951)最初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根据North(1971)的观点”。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是复杂的。由于中国企业数目较多(大小企业总共有1000多万个),每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等级、财务管理水平等千差万别,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源分散;况且,每个企业不可能将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完全透露出来,一般来说,在财务报表上或其他方式公开的资料是经过企业自己筛选过的,在这个层面上,政府所掌握企业的信息少于企业实际的情况;二是政府的选择受限于有限的决策技巧,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时解决方案单一,不能考虑所有企业的情况,融资问题依然难于解决。政府经过各种途径可掌握企业一定的真实信息,但企业的内部信息是不可能掌握的,政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只知道企业融资难,中央政府想极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于是颁布法律,出台政策和文件扶持企业融资,但是也未必能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自1998年起,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分别从改进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特别是1999年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中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正式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标志,这一法律具有强指导性、针对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后来又出台了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促进企业融资,但从近年实施效果来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依然未变。因此,政府的有限理制约融资制度创新。

二、融资制度创新的对策

1.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政府与市场的位置

市场是依靠价格机制自我实现供需平衡调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而计划则能纠正市场失灵,起战略调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划被用过火了,往往将行政力量普遍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干预不应该干预的领域,造成资源配置关系扭曲,价格机制失灵,市场经济中计划在唱主角,颠倒了市场与政府的主导关系,政府对许多资源的过度垄断和政府的不恰当战略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是一个资本稀缺、劳动富余的国家,但解放后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扶持资本密集型企业,将有限的资本投资于国有企业,为了降低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而扶持的国有企业恰恰又是一些缺乏自生能力的组织,导致了不正当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行业的利益,进一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因此,政府权利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扭曲资源配置关系,阻碍了中国融资制度的创新。所以,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划定政府的边界,消除由政府权利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造成的影响,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在市场运行中发挥其纠正与协调、战略与前瞻的优势,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好二者的位置,让二者的互补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成为顺利实现融资制度创新之必要。

2.重新认识制度创新的“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方式的优劣,走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换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嘲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在改革理论和政策研讨中出现了“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的争论,“循序渐进”即改革政策B应当在改革A完成以后才能实行,B体制的实现以A体制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它可以图示为:循序渐进:A—B—c;“平行推进”理论认为,改革政策应该尽可能多地开放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无须等体制改好了一个再改另一个。

用图示为:

体制A——10%——20%——30%...

体制A——10%——20%——30%...

体制A——10%——20%——30%...

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行科技战略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制度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国际经济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科技创新已成为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基础内容。

1.科技创新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日趋紧密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以科技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振兴正在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轴心。

2.科技创新是企业创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国际大企业大多在使用先进科技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战将更加直接地表现在先进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实效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在科技创新上有大作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3.科技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结合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市场经济将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不能?在同一国家里,为什么一些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并成果显著,而在另一些企业里则不能?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即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

1.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他的概括揭示了创新所包含的两种类型:科技创新和制度(组织)创新。对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阿里斯坚持“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制度对科技创新只有阻碍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创新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拉坦认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互相影响,但一方不能决定另一方,二者是互不决定的,即主张“互不决定论”。美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即“制度决定论”。他指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不过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或者说派生物。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才有了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从而才会有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动态的科技进步是制度得以变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变迁;而创新后的制度又反过来给科技进步以决定性的推动,促使其飞速向前发展。

2.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为经济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激励,使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其次,为科技创新提供约束,为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等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可以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现存的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阻碍或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时,制度创新便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了。良好的制度安排通过减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性,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减弱不确定性来增加创新者的预期收益,鼓励创新活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生产力中内在的自发力量的推动。

例如专利制度,它能保护发明人对新成果在一定时期内的排他独占权,持续地激发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认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不能被研究出来,65%不能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被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制度的保护和支持,就没有今天如此高的科技水平。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九届北京科博会“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上指出,国际经验和中国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有科技创新而没有体制、组织和政策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推进,甚至是寸步难行。

三、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途径

1.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机制。这里,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区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与分工,政府应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完善宏观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其次,处理好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一,在科研上,国家科研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而大学更适宜于从事自由的科学前沿探索 ,促进以学科深入为主的科学发展。第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与行为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在技术创新领域不发挥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应与社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走社会化之路,实现规模产业化。

最后,应该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鼓励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中介服务系统。三是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服务与支持,形成全社会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中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将其同步完善。第一,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由科学家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第二,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适应的评价制度。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减少和简化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活动的监督体系等等;第三,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开发更多地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第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对有思考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的人物和青年人才积极给予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在国际科学前沿作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

3.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中心与研究院,是开展自主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水平。技术中心的定位不应局限在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技术供给,而是面向企业3年~5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创新,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从满足市场的需求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转化。技术潮流和科学进展的预见、开展技术集成和融合、研制新兴技术,甚至部分基础研究,应该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新任务。

同时,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这一进程,企业必须动态地确认自己的领先供应商及领先顾客,并永不间断地与之建立战略性的、真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型企业,除了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占尽优势外,也要拥有极强的社会资本,这包括建立与各类科研、教学部门,产业界,政府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冬梅:关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7期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尚林林泉: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四次技术革命中得到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1期

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4

Abstract: Based on researching literature on regional innovati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is paper analyses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

关键词:创新;区域创新;创新要素;创新原理;创新方法

Key words: innovation;regional innovation;innovation factor;innovation principles;innov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08-02

0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

1创新及区域创新内涵界定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国际贸易组织(WTO)多年,企业在国内外与竞争强手短兵相接,创新的成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制度和文化的约束以及技术发展的相应滞后,我国在创新方面的进展并不迅速。我国对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对创新和区域创新的理解还不完善。为此,认识发达国家的软科学学者对创新过程的认识进化和在前沿领域的发现,把握创新的实质性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首先要摆脱对创新内涵理解的误区:①创新必须被市场认可,创新不等于创造;②创新不是更新,也不是标新立异;③创新不等于发展高科技产业;④要重视创新性的低技术产业。

1.1 创新的内涵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成果认为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是在传承传统知识的基础上,是对传统知识不断学习累积和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碰撞相结合的结果,创新是新知识的源泉,创新与知识、学习和变化的环境密切相关。②创新的目的在于有效占领市场、满足需求、创造新的需求、提高全民福利。因此,只有具备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新,或者说可商业化和社会化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新不同于科学,也与发明相区别,只有投入商业的发明或科学才是创新活动。③创新反映了一种演变,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存在着渐变,也存在突变。④创新是一个综合过程,它是一种方法、程序、管理、环境和商业活动的综合,是技术、制度、社会和文化创新的集成。⑤创新实现需要大量的成本垫付,在享有优先权报酬的同时,也具有一定风险。

1.2 区域创新的内涵从空间的角度讲,创新既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全国性的,还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就是区域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的崛起令人瞩目,硅谷作为信息产业的中心、温州成为皮鞋制造基地、珠江三角洲成为制造业的分包基地,在这些倔起的区域里,区域的形象超越了大企业的形象,超越了国家与行政的边界,在全球化国际分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课题组成员综合其他相关文献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得出区域创新的内涵和实质:①一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织组成,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②RIS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RIS构成(参见图1)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等。其主体要素主要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区内的地方政府;功能要素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科技(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③区域创新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企业群理论、三螺旋理论和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等(王德禄,2002),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产业区、企业集群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缉慈,2001)。④区域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区域创新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需求为拉动的人才和知识的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集聚等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催生新产品,进而获取巨大投资回报,有效达成创新目标的经济活动。

2区域创新的功能要素的分析

在研究区域创新时,一般将区域的创新按照其功能要素将其分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四个部分。

2.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2]。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系统本身的创新,更主要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把它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过程。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潜在的生产力,它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而进入生产过程,使其与生产紧密结合,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2.2 制度创新区域制度是区域主体为实现区域发展的既定目标和实现区域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协调,在财产关系、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区域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运行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不同方面及层次的内容。从上述区域制度含义的分析可知,区域的制度创新就是要实现区域制度的变革与转型,通过调整区域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得区域内各方面的权力与利益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大量的理论研究及区域经济转型的事实已经证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2.3 管理创新区域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对区域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管理创新就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区域目标与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区域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文化、组织与战略是区域各主体及职能部门运作的内部环境,三者在时间与空间上共同构建起区域管理的基本结构。因此,区域管理创新又可以分为区域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战略创新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的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4 服务创新20世纪后半期开始,经济软化加速,世界经济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了经济中快速增长的部门,并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领域。一方面,服务成了经济中的所有部门变化和竞争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对服务创新的需求日益旺盛,推动服务经济迅速增长。可以说,服务经济的增长动力是服务创新[3]。服务创新的实质就是软技术的发明、创新和推广应用过程,或者软技术的新的应用;创新的目的是创造附加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创新过程就是创造附加价值的过程[4]。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通过非物质制造手段所进行的增加有形或无形“产品”之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事实表明[5]:服务也是就业增长的源泉。

社会服务发展的三种趋势对服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人口的老龄化;双职工家庭对传统家庭结构的影响以及单身人口的增加[7]。在现代工业化经济中,服务业就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新世纪开始,体验经济的出现将满足对服务业不断提高的期望。这无疑将对服务业的发展与不断创新提供巨大的源动力。服务业在经济中的角色与地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3功能要素中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关系

管理创新本身是由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导致区域生存与发展问题需要解决而产生的。正如钱德勒所指出:“现有的需求和技术将创造出管理协调的需求与机会”。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活力保持的唯一途径就是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创新方式就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而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则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1 从技术创新的视角看管理创新知识经济理论已经证明技术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认为,现代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技术创新主要有专门机构(R&D体系或工业实验室)承担。统计资料显示企业规模与R&D项目的规模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成绩显著的企业,其成长速度将大大超过一般的企业,从而拥有垄断的资本和技术,享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又与区域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引导与投入密切相关。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证明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这种不确定性大大高于生产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8]。影响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除了技术领域的特性因素外,还受到技术创新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行为方式、投入的各种资源数量与质量,以及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效率因素的影响。由此分析可知:其一,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与创新主体选择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其二,与创新的具体组织和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良好的组织管理可以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提高投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效率。

3.2 从制度创新视角看管理创新知识经济理论也已证明制度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即只有当创新的预期收益超过创新的预期成本是,才有可能发生和实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创新过程实为产权体系重新安置过程。这一再安置的效率最终要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展现。制度创新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制度创新也有个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这也就是说制度创新也存在着管理的问题。因此区域制度创新离不开区域管理的配合,离不开区域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调整或变更,而这在本研究看来就是管理创新的问题。

3.3 从服务创新视角看管理创新服务在任何社会中都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诸如通信、运输等基础服务是连接所有经济部门包括最终消费者的纽带。在一个复杂经济中,基础服务和贸易服务是连接采掘业和制造业的媒介,也是连接最终消费者的分销渠道。基础服务是经济工业化的前提,因此,社会发展离不开服务业。在工业化经济中,专业的服务企业能够向制造业提供比其自身所能提供的更为有效的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则在为投资和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环境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诸如公共教育、保健、道路维护、饮水安全、公共安全等各项服务措施,是任何一个国家与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必要条件。此外,在除去那些每个家庭可以自给自足的基本生存需要以外,服务是经济社会中提高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迫切认识到服务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服务业的发展是当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9]。服务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仍旧存在服务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如当今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此处产品是管一产品的概念,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从供应方向最终客户转移过程中的成本或费用。此外,服务创新的成功又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管理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焕峰.学习与区域创新发展[M].2006年10月.

[2]张平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8.

[3]赵伟.区域开放之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效应:一个研究纲要[J].求索,2007,(3).

[4]金周英.服务创新与社会资源:科技团体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金周英.软技术――创新的实质与空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莫娜J・菲茨西蒙斯.服务管理运作、战略与信息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版.(原书第5版).

[7]张平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0.

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并且国家关系在这一问题当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个国家在其中充当着不尽相同的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分工全球化。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打破了以往国家垂直分工的格局,形成了以部门内的水平分工,在这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国家在当今产业水平分工的情况下作用已经发生变化,国家在企业当中的作用也已经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一国的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当中越小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企业面临的是更多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一市场中,中小企业必须面临与拥有雄厚实力企业相对抗的局面。大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的方式获得最低成本优势,但中小企业公司只有依靠产品的差异化。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并且为之努力才是关键。

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定位方面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完善的制度与政策,并且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我国的企业对自己认识不够客观,政府对此认识也较为缺乏,客观性对待不强,只是单纯的以为,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就是提高水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其大都采取多元化经营,自身失去专业优势,大而不强。我国加入WTO已十年之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找准定位,正式客观现实,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产品内分工框架下中国贸易研究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地位是“世界加工厂”,目前这一局势很难改变。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中级与高级技术密集型制造产品所占出口比重较大,且持续上升,但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这些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主要是加工组装环节),此环节利润较低。这一特征在苹果公司于中国的制造厂表现尤为明显。

苹果公司在中国开设加工厂-富士康,以此提供组装,制造服务,为全球消费者生产产品。它为苹果整个产业链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国公司虽在苹果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我国企业能够获得高额利润,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在苹果供应链主要获利结构中中国工人只获得1.8%的利润,大部分的利益都被产品研发设计部门掌控。根据成本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如苹果此类的企业,它们的产品零部件中手机设计和制造与芯片占据产业链利润制高点,储存器、触控面板和面板虽属于关键配件,但是其盈利能力很低,产品附加值低,作为为苹果公司服务的中国富士康虽是整个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但也只能获取利润最为薄弱的代工费。2010年,iPhone产业链所创造的利润中,苹果公司获利585%,其次是金属、塑胶等原料供应国,依靠自身高新技术的韩国获得了47%的利润,中国大陆的劳工成本只占到了18%。由此可看出,我国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欠缺较大,自身创新不足。

三、企业的创新机制

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等方面,其中,制度创新尤为重要,它是一个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制度保障。这不仅能使企业生产出差异化产品,也有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贸易理论当中的各种要素禀赋优势都是需要通过国家层面上的优势转化,以及国家的政策扶持,最终才可以形成企业层面上的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形成自身优势有效生产,降低成本,形成成本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不全由技术创新本身组成,也由于企业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企业是否有先进综合的组织制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促使企业的活动形成专业化分工。

制度创新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制度创新可以使企业更快地适应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研究表明,在资源存在比较优势的国家往往比没有存在比较优势的国家经济更不发达,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先进的制度。为此,企业必须作出相应的措施:(1)企业需要首先形成对于自身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2)企业需要掌握大量丰富并且有足够能力的人力资本,这两者来说,人力资本尤为重要。(3)企业的制度创新可以为企业降低费用与风险。

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c,制度的创新可以为企业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分工。现代国际专业化分工主要体现在产品内分工和部门内分工。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并非一致,专业化分工并非意味着企业产业规模扩大,而是决定企业市场分工定位。大多数公司竞争的核心也就是产品的差异化竞争。

制度创新另一优势是可以使公司在确定其专业化方向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后,公司自身可以以它的制度约束从而确定各种要素的生产比例,以此排除以往的制度障碍,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或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拉大与同类产品的差异程度,由量变到质变,以便顺利的进入专业化分工的更高层次。此外,制度创新还有利于使企业形成自己的规模经济。面对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实力一部分体现为企业势力,形成自己的企业集团,从而获得一部分垄断利润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的趋势。

结合国际分工的发展态势,我国企业在确定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从分工定位的角度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国际分工中找不准自己的分工定位是我国企业制度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由于发展方向不明确,之前的包袱卸不下,新的环境又不能够顺利适应,因此缺乏发展的动力。企业必须在分工定位中充分认识自己。

对制度创新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航空产业;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理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多。技术创新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强调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0年代,索罗(Solow)将技术进步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中,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鼓励技术创新;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由单一的线性创新向交错的网络创新发展,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和集群共生成为持久的发展模式,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创新网络则是实现某一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于是,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于1987年首先提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包括了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国内对产业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时间较短,研究也不充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产业创新平台(MOP)是在产业创新的理论基础上构建的网络集成系统。通过产业创新平台可以集中力量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产业创新平台能够为创新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降低其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其创新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机会诱发的创新灵感、集群内部激烈竞争产生的创新动力、集群内部资源的可获性与共享性、集群内部合作形成的创新范式。研究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可以为产业动态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航空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科技行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尽管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与先发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打破技术壁垒的限制,建立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中国航空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寻找航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二、 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理

产业创新平台致力于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制度、技术等方面的支撑,是实现产业集群内相关主体资源整合、协同合作的功能体系;同时,产业创新平台可以有效获取外部市场和资源,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控制和内部体系的整合,优化产业链结构,降低运行成本,进而推动产业创新和动态升级。

1. 网络协同机制。产业创新平台是多主体开放式平台,其主体涵盖了利益相关的各类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相关服务企业等。多元化的主体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这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以及多种活动的交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网络。

产业创新平台内部的企业间网络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组织,是由一些独立的组织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互相依赖、共担风险、长期合作的交易模式,其核心在于合作、双赢,并最终达到协同效应。产业创新平台内部主体之间形成了分工合理、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及细化,平台内部资源配置向纵深方向发展,有效的内部网络连接可以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扩散,提高资源的内部交换和共享,增加单个主体的知识存量,发现并获取新知识。

产业创新平台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开放式创新正在成为创新管理的发展趋势,平台内部与外部的相关主体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创新平台必将加强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和与全球价值网络的链接,弥补自身的缺失或薄弱能力,构建外部创新网络。同时,产业创新平台还与外部网络中的竞争企业形成技术追赶的关系,基于技术差异引进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发适合自身条件的新技术,最终由技术追随走向技术引领。

2. 技术引领机制。后发者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赶超领先者,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增长的突破口。航空产业便是我国确定的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较晚,一直处于低端运行状态,航空设备制造业技术相对先发国家十分落后,长期以来,都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匮乏。产业创新平台为航空产业提供了引进新技术、消化吸收,并实现技术创新和引领的有效途径。技术引领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赶超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活动,相对于个体企业而言,作为相关或类似企业聚集体的产业集群在实现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产业创新平台就是要建立创新驱动的技术平台,实现由传统的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突破。

3. 制度创新机制。产业创新平台的发展以技术创新引领为手段,而创新驱动的真正内在动力则是制度的创新。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而非技术自身的演进,要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存在为前提。

一方面,制度是顶层设计的集中体现,立足于整个产业创新平台的高度,从整体运行流程、权限职责、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在规范平台内各主体的行为准则之余,利用制度杠杆还能获取更大的效率,智慧的制度变革可以克服企业发展中的缺陷,深层认识工作程序的内涵,在舶来技术的基础上兼顾自身特点,最终实现技术创新和赶超。

产业创新平台的制度创新机制可以分为三个的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宏观制度创新,把国家、地区政府各种渠道的资金、专项、奖励、优惠政策等捆绑在一起,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企业层面的微观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创新,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催生新技术、创造新产业;三是产业创新平台层面的中观制度创新,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产业创新平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产业创新与升级。

4. 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模型。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涉及到产业创新活动的多元化主体、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由此可以构建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型,其反映了产业创新平台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产业创新平台的活动主体包括平台内的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技术专利等相关服务业,以及平台外的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网络;(2)产业创新平台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3)产业创新平台的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协同发展,催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三、 产业创新平台运行实践――以航空产业为例

1. 中国航空产业的特征。中国的航空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高附加值行业,中国的航空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中国航空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发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军用战斗机和民航飞机都与欧美国家相差一代,但中国又难以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参与转包业务级别也比较低,必须依靠多方支持研发生产,而航空产业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短期内难见效益;第三,航空产业呈现网络化发展。多主体协同发展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集中并发挥技术优势。

2.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网络协同运行。我国航空制造业正在步入一个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大跨越、大投入、多方参与、科学规划、配套联动、产业化运作的战略格局。中国已有多个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围绕总装企业形成研发、运营服务、零部件配套产品生产、教育培训、航空展览、资产注入、以及平台外相关网络等为一体的产业创新平台。航空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连带作用。因此,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网络协同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协同发展,更能促进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内部多元主体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信任感,这种统一的价值观使网络始终保持着平衡稳定的关系,使资源和信息顺畅流动。在产业创新平台内部,总装生产企业是核心,依据机场的需求,负责将零部件装配成飞机整机;同时,整个生产过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飞行学院的人才支持、专利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外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与国外航空市场和国内高铁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外关联企业存在和合作。航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产业,需要全球化的产品配套。因此,中国的航空产业要与全球化的网络相关联,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积极参与主流转包业务,融入世界航空产业的产业链条之中。

3.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技术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但装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却与先发国家有明显的差距。201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43.2万项,是工业领域专利申请最多的行业;但发明专利申请量仅15.4万项,占总量的35.6%。与此相比,2011年外国在华专利申请为32 447项,其中发明专利31 199项,占比高达96.2%。作为集先进技术之大成的航空工业,航空产业对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但中国航空产业由于起步晚、技术转移难,技术水平与国外先发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见图1),企业的研发部门和高校与研究机构、航空培训部门形成交互联系的网络结点,不同的结点在网络中连成的价值链以及各链条中流动的知识、信息、生产要素等构成创新网络;与网络外部主体间的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促进网络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克服从国外进行技术转移的困难,实现技术研发合作,同时推进原始创新,激发平台内各主体的创新动力,实现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进而推动产业平台的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由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质变。

4.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一样,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产业创新平台就是要建立创新性的制度体系,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营造好的体制环境,激发产业创新平台内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潜力,实现体制创新,成为航空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制度创新可以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见图2)。其中宏观层面指的是政府制度创新,为航空产业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包括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空管体制改革等,需要政府有序、有规范、有标准的开发。实现制度改革和创新,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将有利于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是产业创新平台层面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平台的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平台内的航空科研体制。中国的航空科技长期处于引进与跟随国外技术的状态,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的航空科研规划和持续的基础研究投入。产业创新平台在创新制度上要建立完善的航空科研体系,加强建设航空研究机构,并与企业、高校等形成科研互动网络,实现航空科研体制的改革。

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指的是航空企业的制度创新,包括制定现代化的技术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产权制度等。航空企业规模较大,内部制度的创新存在较大难度,且在执行过程中错综复杂,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改进。

四、 结论及展望

航空产业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金量大、风险高等特点,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对航空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航空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领先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创新平台为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动态升级搭建了一个网络集成系统。

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包含多元化主体,并与平台外部网络形成互动关系。在产业创新平台内部,多元主体实现知识和资源的流动、共享和协同创新;在产业创新平台外部,通过与外部网络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吸收外部先进技术并消化创新,以达到由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质变。整个过程都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撑,这就要求多元化主体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联动,实现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顺利运行。

有关航空产业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产业创新平台,解决航空产业创新中的主要问题,但对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理缺乏实际案例的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来探讨航空产业创新平台的创新体制。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6-147.

2. 谢一风,林明,万君宝.交易成本、结构洞与产业创新平台的运作机理.江西社会科学,2012,(2):66-71.

3. 张聪群.集群创新:优势与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双重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05,(18):38-42.

4. 王玉梅.基于动力学的组织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评价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19-126.

5. 杨燕,邵云飞.企业间网络协同模型的构建――基于TRIZ的扩展矛盾矩阵表.技术经济,2011,(3):30-36.

6. 任胜钢,宋迎春,王龙伟.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4):100-109.

7. 潘葳伟,金雪军.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创新的新模式.开发研究,2009,(5):58-63.

8. 黄永春,郑江淮,谭洪波,杨以文.后发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选择与赶超路径.科学学研究,2012,(7):1031-1039.

基金项目:天津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号:TJGL12-023);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12124);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启动性项目(项目号:Q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