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信息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信息特征

市场信息特征范文1

市场机制属于经济机制的范畴,从根本上讲,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即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Accounting Information Market,以下简称AIM)建设处于试探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AIM尚未形成。AIM机制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亦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AIM的发育状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黑色交易阶段、灰色交易阶段和阳光下的交易阶段,每个阶段的市场机制特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黑色交易”阶段市场机制的特征

该阶段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会计信息交易市场,各种交易关系隐藏于实体经济关系中的阶段,市场机制表达不明确,市场运行效率低下,AIM隐藏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的程度尚未达到须把AIM分离出来独立成市的必要。会计信息没有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加以充分有效地利用,交易成本较高。当前我国的AIM处于这一阶段。

(一)价格机制的隐含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会计信息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会计信息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失灵。现阶段会计信息消费的公共性是否就意味着消费会计信息是完全免费的?价格机制是否就不发生任何作用?对此笔者持保留态度。其一,在会计信息的黑色交易阶段,会计信息的“交换”关系附属于经济业务实体并隐藏于经济关系中,会计信息价格机制是在以一种隐含的方式间接地发挥作用,即会计信息所有者从提供会计信息所支持的某一实体易的成功中取得收益,会计信息需求者取得会计信息的代价也隐含地包括在会计信息所支持的某一实体易成功后所支付的价格中。这说明,会计信息的获得和提供并非是免费的,只是价格在交易过程中具有隐蔽性,且价格支付行为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的取得。其二,会计信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会计信息一旦被公司管理当局生产并披露,特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一般都会影响到其他投资者对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用,即会计信息使用成本随使用人次和时间的增加而递增。这种成本从广义上来看可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向企业支付的会计信息价格的一部分。所以,现阶段我国AIM价格机制不仅存在,且以一种间接、隐含的方式在发挥作用,只是价格调控作用不显著,不易察觉。

(二)供求机制的模糊性

一方面,会计信息供给主体模糊,导致供求机制的表达模糊。任何一个市场的主体都是由供求双方构成的。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的产权应属于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股东应是会计信息的所有者和提供者。但实际上,会计信息被企业管理当局控制着,“内部人控制”的现状导致会计信息产权不明晰,会计信息供给主体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缺位也导致了供求机制的表达模糊。政府以宏观管理者身份通过政治权力而非市场途径获得会计信息:金融机构则以债权人身份从贷款协议的有关条款规定中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国企所有者缺位导致的企业所有权虚化问题使得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没有内在的动力;中小股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但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而存在严重的投机行为,他们往往更关心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会计报告体系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使会计信息难以被广大需求方充分理解并有效利用,加之会计咨询业务不发达、会计造假和审计不独立等,这些都导致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弱化。

(三)竞争机制的低效性

本阶段市场的竞争程度相当低,表现在:1.需求方内部的竞争不是建立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国家充当了宏观经济管理者和微观经济参与者的角色。政府职能的多重化导致政企不分,国家与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相比处于信息获取的优势地位。2竞争机制在供求双方之间也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了需求方在会计信息交易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法制不健全、不足以保护他们经济利益的情况下,需求方往往持悲观和谨慎态度,供求的竞争关系不明显。3.会计信息提供者之间大规模的竞争尚未形成。一方面,AIM之外的市场体系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经理人市场等尚不成熟,法律法规及市场监管也还需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有助于权力制衡和决策科学的公司治理系统尚未形成,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企业缺乏自愿披露更多、更透明信息的动力。以上原因导致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达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值,供给者之间的竞争缺乏效率。

二、“灰色交易”阶段市场机制的特征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AIM从其他市场中分离出来单独成市成为必然,会计信息交易继“黑色交易”阶段后逐渐进入“灰色交易”阶段。AIM作为一种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形式得到学术理论界的充分论证和社会的初步认可,会计信息商品化的观念被人们所接受。但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的交易往往呈现非理性化。这一阶段是AIM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存在的问题也会很多,需要在发展中去不断完善。

(一)价格机制作用显化,会计信息商品的价格以个别使用价值而非社会价值为基础

由于市场理论与实务发展的不充分,人们对会计信息这一特殊商品的定价难以做到量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购买特定的会计信息,即使用者通过粗略比较购买及使用会计信息的总付费与使用这一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的折现值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由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相对而言较低,而其所能带来的收益却难以计量,有时甚至很大。会计信息的价值衡量变得困难,以价值作为交换价格的基础在该阶段行不通,会计信息的价格以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基础更具可行性。

(二)供求机制作用凸现,AIM是一个供方主导的市场

随着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经济业务所涵盖的范围日益宽广,会计信息的提供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十分丰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大大降低了投机行为,市场理性的增强使得投资成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会计报告受到广泛的重视,各种经济决策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 由此引起社会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大幅攀升。但在这个不完全的市场里,由于会计信息生产上所固有的垄断性和外部性,可能引发企业的以下两种行为趋向:会计信息提供者利用所占有的信息优势而损害投资人利益,供给方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难以得到根除。这使得AIM成为一个卖方市场,信息供给方占据了市场的主导权。

(三)竞争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但仍然是不完全的市场竞争

此阶段的AIM已具有了一定的竞争性,但还不是完全竞争,表现在三个方面。1.会计信息需求者之间的竞争。需求者对特定会计信息的需求弹性较小,不会因为某会计信息贵了一点而不购买该信息,也不会因为它便宜了一点就购买很多。依赖于此信息而参与的实体交易的竞争比会计信息竞价本身更为激烈。2会计信息供求双方之间的竞争。强大的需求带动供给的进一步升温,竞争机制初步发挥其市场效力,但信息不对称及会计信息商品生产的完全垄断性也决定了此阶段的AIM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竞争。3.会计信息供应者之间的竞争。由于AIM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滞后,在短期利益的诱导下,容易出现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良会计信息的情况,市场理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阳光下的交易”阶段市场机制的特征

这是AIM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此阶段,会计信息的商品化程度很高,会计信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完善,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大部分都是从这个开放、有序的专门化市场中取得的。如果政府对AIM存在失灵的领域加以有效率的监管,那么此时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将达到帕累托最优。

(一)会计信息商品交换价格向价值回归,形成“价值导向型”价格机制

在一个成熟理性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反映,商品交换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市场价格在这个阶段也必然遵循经济规律的作用。会计信息的价格已由第一阶段的隐蔽价格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个别交易价格(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最后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完全市场化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此时,会计信息在市场上进行“阳光交易”,价格表达为公开的、由社会整体客观衡量的、以明确的价格标准来表现的市场价格,价格机制得到最为清晰的表达。当然,这里也隐含着一个前提:即会计信息交换市场以外的各种经济市场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各经济部门之间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此时,会计信息的出售和服务的提供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其利润率与其他部门的利润率趋同,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出售会计信息商品和提供相关劳务的平均收益水平等于投资者(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利用该会计信息参与经济活动的平均收益水平。

(二)AlM呈现需求个性化、供给多元化特点,形成“需求导向型”供求机制

会计信息的供求结构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需求的个性化。社会经济活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对经济信息特别是企业会计信息具有普遍性的需求,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素质水平也有了普遍提高,他们对所消费会计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需求结构呈现出多层次性。2.供给的多元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会计信息的生产供应也具有其特殊性,即生产的低物耗、高智能耗和供应的无限组合、复制。借助于现代通讯工具和交互式电子计算机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实时会计信息商品的网上订购,客户可依据自己的消费偏好来选择特定的会计信息。这无疑使会计信息的供给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在这样一种供求结构下,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是会计信息供给的内在驱动力。该阶段,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自愿性披露动机增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会计信息生产趋向和政府的会计准则制定宗旨,AIM的供求关系主要以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导向。

(三)市场竞争开放、有序,形成“风险导向型”竞争机制

风险意识是企业的立足之本,特别是在市场环境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供给者的风险在于要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会计信息产品经过审计部门的“质检”以后,从生产领域传递到流通领域,会计信息在成为商品以前(即事实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企业(承担会计责任)和审计部门(承担审计责任)共同负责。会计信息经过中介机构进行深度加工以后在AIM上出售,成为会计信息商品(即分析预测性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以后的会计信息后续质量该由谁来保证?显然应该是中介机构。其所运用预测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否科学、用来加工原始会计信息的方法程序是否合理等都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后续质量。在法制日益完善的未来社会,会计信息供给者容易招致需求者善意的或恶意的,消费者在使用该会计信息参与经济活动受损以后,他们更倾向于把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转嫁给会计信息商品的提供者。竞争各方都尽量把自身可能遭遇的风险限制在最低的程度,市场的竞争关系实质上是会计信息风险在各方之间的控制、转移和平衡关系。这一阶段,会计信息供给方开展业务势必以风险为导向。

市场信息特征范文2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美术特长教学 实践经验 整合 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高中美术特长专业课的训练,多数学生在毫无美术基础又迫于文化课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学美术考大学的途径,只有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在高中阶段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美术基本知识。我校从高一就开设了“艺文并重模式”的美术特长班,笔者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进特长教学中,优化了美术课堂教学,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长教学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从现代信息技术特点、美术的学科特点、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分析出发,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和整合点。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丰富;(2)表现的多样性;(3)交流的互动性;(4)时间的高效性;(5)效果的预见性;(6)学习的主动性。

2.高中美术课程的特点。

(1)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2)理解美术文化,提高人文素养;(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5)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3.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分析。

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一定量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深入地、扎实地掌握艺术造型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学生升入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和从事一般美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美术特长教学现状分析:美术专业理论课讲授得枯燥乏味,许多抽象概念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美术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被动和机械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停滞不前,眼界狭小,很少接触到各种“百花齐放”风格的作品和作画方法。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整合的具体运用

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直观教学,具备其他学科的一般流程和环节,合理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到美术特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项课程中,发挥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改善了美术理论知识课。

给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是进行临摹和写生练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学生很难独立思考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画面,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找出理论知识与直观形象结合中的转换途径,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绘画表现能力的目的。

以静物写生构图原理的传授为例,先把要讲授表达的静物内容在3DMAX中进行建模,制作出衬布的形状、大小和贴上不同的颜色或贴图,然后通过灯光配置和摄影机的摆放,形成一个课堂静物写生教学的三维空间,给学生一个由理论到真实环境相结合理解的切入方式。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程跟踪学生考试情况,完善和升华美术考试过程。

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美术作品的作画过程往往是一幅美术作品成败的关键,美术专业训练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规范学生的作画步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录像,全程拍摄记录下部分学生考试的过程,将从学生起稿构图的第一步到最终修改完成的过程拍摄下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每次考试的录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写生作品的讲评方式。

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评,是特长班教学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用相机拍摄下学生每次的美术作业,在电脑上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将拍摄下的作业照片标上姓名,完成日期并存进档案里;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同的各种类型的美术范本入电脑,放进另一个文件包里,并以不同风格和表现特点命名。例如,在进行了一次静物素描写生考试后,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业都出现了“灰”的问题,我运用软件photoshop打开了一张美术作业,选择了菜单[图像]|[调整]命令中的[曲线]功能对画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强了画面的对比度,顿时整个画面效果与先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直观快速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灰”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作品显示比较,获得难点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和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整合应将信息技术看做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哪类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强化学习效果,哪些地方并不适合用,也不要勉强套用,像高中的特长教学老师的很多现场动手示范是任何信息媒体都取代不了的。

2.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美术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图形软件等,并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更深更全更透的掌握,要尝试运用更新的教学理念、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更好地结合,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3.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变传统老师讲、学生练的单一形式为信息学习的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有些学生极易在信息海洋里迷茫,或者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转移注意力,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强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4.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市场信息特征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产品生产供给信息与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终端市场信息的脱节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由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迈进,实现农产品供给市场和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进而改善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赢,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三农”服务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脱节的影响

(一)缺乏专业的终端信息组织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

由于农民知识能力的限制和农村信息传递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参与市场交易过程中,面临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使农民掌握的农业信息是不完全的、又是不对称的。这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利用差价操纵整个农产品市场,将风险转移给掌握信息劣势的农民,使其承担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产品终端信息组织,农民要获得等量信息可能付出成倍的成本,增加收集信息的难度,同样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匮乏或不对称,会导致农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性,破坏农业投资所必需的连续性和稳定;还容易出现生产者小规模的同向生产行为,从而加剧农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性,加剧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流失,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生产决策的盲目和低收益。

(二)农产品终端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损害消费者利益

农产品终端信息的不对称是指农产品市场上卖方与买方对于有关交易对象的农产品内在质量、性能、价格等信息掌握是不对称的由于农产品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征,而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就会造成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农产品市场中低质量的农产品将高质量的农产品逐出市场,消费者最终消费的是低劣商品的现象,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得不到满意的产品或付出较高价格。

(三)不能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最优配置的核心总量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分散在整个社会中的不同信息,以改善经济决策者的决策环境,实现市场对生产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当农业生产者不能准确、及时、有效地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时,信息对生产过程的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结构性剩余,表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实现。

二、造成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脱节的因素

(一)政府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一方面农民作为主要的生产者受知识能力和农村信息传递条件的限制,信息获取的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消费者不可能具备所有农产品的知识,消费者购买之前必须要进行信息的搜寻,有些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甚至搜寻不到。这使作为农产品市场中的两大主要主体农民和消费者在关键信息的获取上将会是高成本的,信息搜寻的高成本将影响农民和消费者对信息的搜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介入到信息对接领域,仅对信息需求方与方进行一种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

(二)缺乏完善的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现有的农业网站和农产品交易平台多侧重于流通环节的信息提供,缺乏面向广义的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使供需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链是阻断的,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一方面,由于信息平台的缺乏,使农业生产者不能共享来自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使消费者没有一个渠道将他们关于农产品的价格、质量等的信息进行反馈,使得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三)缺少专业化的信息采集与组织

目前,农产品信息的渠道众多,但缺乏对信息采集、分析和的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成为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一是各信息主体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缺乏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导致相互数据不一致,造成决策的困难。二是,信息的目的性不强,信息不能实现及时有效对接。

(四)分销商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约束机制不健全

农户与分销商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实质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信息的关键作用在于改善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决策环境,以保证或提高其经济收益。但是在农产品市场中,各级分销商本身就处于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他们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随机的和暂时性的,缺乏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因此,他们仅依据自身的目标利益函数做出自己的最优化决策。而这种利益约束机制的缺乏一方面会导致分销商将价格定高,这样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没有将多获得的收益与农户进行再分成,也损害了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缺乏利益约束机制的农产品交易,容易诱发分销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信息欺骗行为,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农户依然按照传统的经验进行生产,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从而引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给农户带来较高的风险。

三、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构建

(一)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的概念

农产品终端市场是指农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市场,包括零售市场、批发商直销市场和生产商直销市场i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是指以农产品的供给、消费为导向而采集、储存和的产品、卖方、买方、交易及服务等各类信息;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是指将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给方和消费方的信息进行沟通、连接和使之保持一致性的活动和体系,从而实现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完全性、对称性,为买卖双方和多方提供服务;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是指为实现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而建立的一套流程、规范和保障机制。

(二)建立规范的信息对接流程

建立信息对接流程。具体流程是:专业化的信息采集队伍,采集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服务信息和政府的监管与指导信息;将采集到的信息按照标准化或规范化的要求,输入到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经过专家分析和政府审核后,以供生产者、消费者、政府、服务组织等辅助决策和高校、科研院所理论研究等。

(三)建设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信息对接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双向或多向传播渠道的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平台的网络结构主要分为:信息采集和上传、信息传输、信息储存和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采集的终端设备有移动终端(手机,笔记本,信息机)和固定终端(台式机,传真机,固定电话,数字电视,触摸屏);信息的传输充分利用了Internet、电话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优势,最大程度保障信息的高效传输;信息经过储存和分析处理之后形成准确、权威的标准化信息;信息的和利用可以借助信息采集终端下行反馈及邮寄、email、报刊杂志、农产品目录等多种方式。

(四)制定信息的标准与规范

对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可采用农产品的产品分类和农产品的信息内容属性相结合的分类标准方案来标准化。具体的分类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则参照使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信息的内容属性分类标准可根据国际通用的商品编码与条码标识体系对产品的来源及属性特征进行定义,通过标准码可实现对农产品的追溯,并与国际市场农产品标准对接。对服务信息、政府的监管与指导等不适合标准化的信息,可采取规范化的方式来处理。

四、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等管理工作。一是明确管理机构。农业部门牵头,成立以农业、质监、工商、环保、商贸等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农业信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准确采集、严格分析、权威等管理工作。二是组建信息服务队伍。由农业信息领导小组,组建省、市、县一级的信息服务队伍,通过专门培训后上岗,进行实地调查,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工作。三是明确信息公开、采集、分析与管理办法。对于信息获取处于劣势的农民,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向乡、村一级传播信息的方式,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可采用广播、电视、邮寄、报刊和杂志等其他方式。

(二)加大财政支持

农产品信息服务属公共服务,是一项长期和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搭建和维护需较大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采集和终端的购买和维护、传输网络租赁费用等硬件投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审核、分析和等各环节产生的各种长期费用。美国的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财政支持。

市场信息特征范文4

[关键词]非同步交易;信息传播;市场联动

作者简介:郑尊信(1979―),男,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深圳,518060),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在资本管制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性比较有限,金融资产(包括衍生品)的境外上市交易虽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到内地市场,影响程度却因行政管制而被弱化。但近期这种情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内地资本市场与境外市场的关系日趋密切。这一变化引起了学术界和管理层面的关注。中国本土和境外共同上市金融资产价格之间是否遵循“国内偏好”假说,抑或“国际中心”假说,将关系到国内金融产品的定价权问题、国内金融市场波动、甚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金融中心的建设。本文将从市场微观结构中的非同步交易为出发点,探讨共同上市的A股和H股之间信息传播特征。

一、文献回顾

金融全球化使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上市相同或者相近金融资产的异地市场与本土市场之间既竞争又互补,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检验两个基本假说:国内偏好(Home[KG*2]Bias,HB)和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KG*2]Center,IC)。[1](835-860) HB假说认为,市场之间的信息传播首先开始于国内市场,因为诸如收益、分红以及财务公告等公司面的信息都先于国内金融市场上公开。[2](97-109)[3](467-492)IC假说则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传播信息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部分信息是从国际金融中心向离岸市场传递。这两种假说在现实的金融离岸市场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据支持。

在债券市场上,Shyy & Lee从德国政府债券的实证研究中寻找支持HB假说的证据;[4](87-99)而Fung & Isberg[5](757-769)认为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利率从而支持IC假说。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Hung et al[6](1071-1090)探讨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信息传播类型时发现美国在金融市场上的国际信息中心地位;而Chunchi Wet al[7](553-586)采用S&P500和FTSE100指数期货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美国市场的波动受到英国市场最近波动的冲击影响。

海外经验表明,交易成本和交易便利等市场微观结构因素与市场间的信息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交易成本等微观结构因素仅适合于解释开放市场间的信息传播特征,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之间的市场相对分割状态,决定了这些微观结构因素难以解释两地市场之间的信息传播特征。为此,本文将从非同步交易的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对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之间的信息传播特征进行解释。

二、非同步交易下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关系检验

(一)检验思路

1市场管制与市场联动。由于内地市场资本管制,两地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近年来由于内地引入了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IFF)制度以及红筹股回归、工行等股票两地共同上市等事件的进展,使得两地市场之间联系正逐渐加强。

2市场假说与信息传播。若依据“国内偏好”假说,涉及企业的信息首先应该起源于内地市场,之后传播到香港市场。若依据“国际中心”假说,香港市场作为成熟的市场应该首先对信息做出反应,之后再传播到内地市场。上述的讨论正是基于“国内偏好”假说和“国际中心”假说而得到的相反结论,但这两个假说都未考虑市场微观结构差异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3H股指期货及其对内地市场的影响。海外经验表明,由于杠杆性以及对信息反映的低成本特点,股指期货能够先行标的指数,即交易成本假说。那么,内地市场是否受到H股指期货引导,而处于被动地位呢?

针对上述的各种问题和疑问,本文将通过收集两地市场的市场指数、股指期货价格以及个股数据逐项进行检验,旨在揭示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相互影响机理。本文主要检验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检验方法

传统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1969[8](424-438))是检验两时间序列之间统计意义上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肖辉、吴冲锋(2004)则将该方法运用于二阶的波动序列数据的因果关系检验。[9](15-21)香港交易时间与内地交易时间具有非同步特点,香港市场的正式交易时间为:10:00AM―12:30PM;14:30PM―15:55PM;而上海和深圳市场的正式交易时间为:9:30AM―11:30AM;13:00PM―15:00PM,两个市场的非同步交易将会影响市场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在运用因果关系方法进行检验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由于香港市场比内地市场晚收盘,从15:00PM到15:55PM时间段的股票信息首先会反映在H股价格中,之后才体现在次日开盘的A股价格中,表现为香港H股的收盘价格先行内地市场次日开盘价;而内地市场比香港市场早收盘,从9:30AM到10:00AM时间段的股票信息反而首先体现在A股价格中,之后才反映在H股价格中,表现为内地A股的开盘价先行香港H股开盘价。同理,内地A股的收盘价也先行香港H股收盘价。具体检验思路如图2到图5所示。

(三)样本数据

根据H股指期货的上市时间,本文将研究的样本区间设置为2003年12月8日到2005年12月30日,采用日间数据。数据来源于天相数据库以及Bloomberg数据库。

1收益率计算。

日收益率采用对数差分形式:rt=lnPt-lnPt-1

式中:Pt为第t天的价格,Pt-1为第t-1天的价格。本文收益率计算比较复杂,主要根据图2至图5的要求计算,例如香港隔夜收益率计算为rt=lnPT-oper,其他类似。 在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需要对收益序列进行单位根据检验。所计算的各个收益率的ADF检验值在99%置信水平上均为显著,即为I(0)过程,因此可以直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2指标说明。本文采用的内地市场指数包括上海综合指数以及深圳成份指数。考虑到内地市场指数的成份股与香港H股指数及期货的成份股差异较大,故依托天相系统(分别采用“总股本加权”和“流通股加权”)编制了内地H股板块指数(H1和H2)。个股方面则选取了三只在H股指数中占据相当份量,且在A股和H股都上市的股票,它们包括:华能国际(A股代码:600011,H股代码:0902)、中国石化(A股代码:600028,H股代码:386)以及兖州煤业(A股代码:6000188,H股代码:1171)。

(四)实证结论

在样本区间内,对于非同步交易两地市场间的引导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市场指数间的引导关系检验。整体而言,香港市场对内地市场的引导关系不明显,除了国企指数先行深圳市场指数之外,大部分引导关系都未通过统计检验。内地市场对香港市场具有较强的引导能力,不管采用开盘价抑或是收盘价,内地市场指数均当天引导香港H股指数及期货(如表1所示)。

注:*表示在95%置信水平上引导关系显著,**表示在99%置信水平上引导关系显著, ->拟检验的引导关系,下同。“开盘价(收盘价)引导”表示采用开盘价(收盘价)进行分析时,存在引导关系。

H股指数及期货与内地H股板块指数间存在显著的引导关系。H股指数对内地H1、H2都具有引导能力,且先行一天;“收盘对开盘”的检验结果表明,香港市场隔夜价格变化能够影响内地市场次日的开盘价,但H股指数期货却不具有这样的引导能力。另外,不管采用收盘价或者开盘价,H1、H2对于H股指数及期货都具有当天引导的能力。(如表2所示)

2香港H股指数及期货与内地H股板块个股股票的引导关系检验。H股指数及期货对内地H股板块个股有显著的引导关系。香港H股指数开盘价(收盘价)先行华能国际1天。香港H股指期货与兖州煤业以及中国石化之间也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引导关系。实证结论还表明,香港H股指数对内地H股板块股票的引导关系强于香港H股指数期货,这与之前采用市场指数的检验结论相同(如表3所示)。

3香港H股个股股票与内地的H股板块个股股票间的引导关系检验。总体而言个股股票之间存在一定的引导关系,如港股中国石化价格与内地H股板块中国石化价格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引导关系。其它相互引导关系比较复杂,不同个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内地与香港市场之间的市场分割所致(如表4所示)。

注:表3、4中,短期引导关系反映了香港H股指数及期货对内地H股板块个股股票价格的影响,而长期引导关系则主要是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不充分。

依据上述的实证结论,绘制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之间因非同步交易引起的引导关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将微观结构因素中的非同步交易引入到该类问题的研究当中,以香港市场H股和内地市场A股的联动性为研究样本,探讨了非同步交易下的市场信息传播特征。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内地市场因先开盘(收盘)因素,能够当天引导香港市场,从而支持“国内偏好”假说;而香港市场因晚收盘因素,能够隔夜引导次日内地市场开盘,从而支持“国际中心”假说。上述研究结论说明,不管是“国内偏好”假说,抑或“国际中心”假说,其本质上是非同步交易引起的两地市场信息传播方式所致,因此非同步交易与其它市场微观结构一样,能够影响两地市场之间的信息传播特征。

市场之间的信息传播特征对于内地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1要想在市场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争取市场的定价权,制度建设是关键。这里的制度建设这不仅包括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完善,还包括股指期货合约的建设。

2内地市场并不完全受H股指数及期货所左右,仍具有本土市场的信息优势。因此,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市场信息传播,也有助于加强本土市场的定价权。

3在中国大陆尚未推出股指期货合约的背景下,市场相对分割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异地股指期货交易对本土市场的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1]Huang, Y. C., The components of bid-ask spread and their determinants: TAIEFX versus SGX-DT [J]. The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2004, 24 (9).

[2]Gehrig, T. An information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95.

[3]Tesar, L. Werner, I. Home bias and high turnove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5, 14.

[4]Shyy, G., &Lee, S. H. Price transmission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Bund futures markets: LIFFE vs. DTB [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5, 15.

[5]Fung, H. G., &Isberg, 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urodollar and U.S. interest rates: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2, 16.

[6]Hung-Gay F., Wai K. L., Xiang E. X. Information role of U.S. futures trading in a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2001, 21(11).

[7]Chunchi W., Jinliang L., Wei, Z. Intradaily periodicity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between international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s [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2005, 25 (6).

市场信息特征范文5

[关键词]信息税;会计信息产品;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

一、在证券市场开征信息税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公开制度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通过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为市场投资者提供及时、充分、相关的信息,信息公开的程度、公开的效率和质量是一个证券市场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等信息内容可称为公共信息产品。而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产品和上市公司未被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则属于私人信息产品。会计信息以公共信息产品的形式而存在从而成为证券市场会计管制制度安排的基础,这是一种近乎全球性的制度安排。政府介入会计信息管制的直接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自由配置会计信息会出现失灵的情况,二是出于公平的考虑,保障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现行证券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就是政府实施会计信息管制的产物,政府的介入矫正了纯市场配置信息可能产生的低效率。而政府一旦介入会计信息披露则产生了一系列与公共信息产品提供有关的公共服务,要提供这些专属于证券市场信息公开化的公共服务是要有一定的公共支出来保证,但是其来源却无法通过当前并不景气的证券交易税来解决。为此,我们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现行的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做出一定的创新性制度安排,以达到完善信息公开化制度,提高信息公开的程度、公开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共服务需求

政府介入证券市场的信息管制,是通过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方式进行的。它应包括:提供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与鉴定规则如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制定,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监管,对信息披露进行的再鉴定,为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受害者提供司法服务等等,这些内容都构成了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共服务需求。而这些需求不可能通过企业、个人来提供,因为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只能通过政府进行适当的税收安排来保证该公共服务的提供。为了保证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和信息公开效果,政府可以开征源于证券市场的特定税收,并通过指定或设立相关的机构进行特定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提供一定数量的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信息产品,如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会计专家制定并颁布适应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通过有关部门提供证券市场信息监管服务等等。实际上,可将这些信息公共服务内容列入公共服务范畴。但是,这些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来自于证券市场的财力支持,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的印花税和国外的证券市场征收的证券交易税,与信息公共服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这些税收主要是针对证券交易和证券合约而设计,并在这个意义上保障证券市场的证券交易秩序。而在现有的证券市场税收设计中,还没有针对信息披露而设计的税种。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共服务的完善以及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秩序的重塑对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迫切性,使得开征信息披露税(以下称信息税)成为保障市场信息披露秩序,完善市场信息公开制度所必需。而对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信息税,政府是理所当然的运作者。

(三)开征信息税的设计

从税收的角度来看,政府针对证券市场的公共信息需求而提供公共信息产品的服务,使得征收相应的税收成为必要,政府可以针对证券市场的证券交易行为、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行为,以及有关证券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基金公司、证券数据公司,等等)依靠信息披露及使用信息披露与鉴定规则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进行征税。这些行为过程从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规则等公共产品的使用、生产和获益使征收与信息披露相关的税收成为可能,国家可以对证券市场中的会计法定信息披露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并就相关信息和准则产品使用行为征收信息税。而信息税作为公共支出的来源,可以使政府有充足的财力实施公共信息产品的公共生产(包括强制信息披露、信息监管、会计准则制定和维护、会计信息鉴定与民事赔偿司法服务等),这一过程也充分地体现了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按照现有研究对信息税的初步理解,与证券市场的结构相一致,信息税的纳税人应是进行财务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实施审计业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购买股票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证券分析师等信息服务职业者,上市公司数据产品开发商,以及有关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等等。信息税的征收对象是证券市场中财务信息披露行为、股票购买行为、审计服务行为和信息服务收费行为等信息披露的各利益相关方的特定信息消费行为。信息税的计税,可以按交易额,收费额或资产额的一定比例计算。

在证券市场征收信息税,无疑将形成现代证券市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信息税所产生的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效应和配置信息的杠杆效应将对市场的信息披露问题的治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披露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程度和监管方的政策改进起到积极的作用,下文将详细阐述。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证券税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税的概念和设计,对于改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和信息披露监管有启发意义,同时对构建一个资本市场新的信息披露模式和改善现有的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政策指导意义。

二、信息税对信息披露问题的治理效应

开征证券市场信息税这一政策具有相当的政策效应,也只有信息税的推出对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问题的治理和投资者等信息披露直接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权利保障卓有成效,这项改革才可能得到支持。一旦在资本市场开征信息税,即会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会计信息虚假披露和信息披露不足、信息有效需求不足和监管质量不高等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问题产生有效的治理效应。

(一)信息税的征收体现的治理效应

首先,信息税的开征使市场主要的信息需求和使用者负担一定的成本,从而产生为使用信息而强制付费的效应。从股票的投资者角度来看,会激励投资者更大程度地关注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披露规范,提高其对信息披露规则、信息披露治理的参与程度,成为一个有效的信息需求主体。在解决证券市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力对于信息的需求时,一种可选择的模式就是纯粹的市场配置,上市公司完全基于融资签约等目的而自愿披露公司财务信息,投资者、中介机构等财务信息披露的利益相关方为了优化其投资决策,可能需要通过个人收集、委托收集或购买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很显然,这种市场配置信息的模式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很容易形成市场失灵。但是,从证券市场发展的过程来看,各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最终都选择了强制信息披露,即通过证券法规强制上市公司履行对外的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必须对其股东履行法定的持续披露财务信息的义务。但是,这一模式产生的后果是股东之外的其他众多的信息披露的利益相关方可以近乎无偿地获取上市公司的信息,即存在普遍的非股东的信息使用者的免费搭车行为,这种制度缺陷造成的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利用和关注不足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亦显得十分突出。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股东以及非股东信息使用者可以无需额外支付成本去获取投资企业的相关信息,而当可以“无偿”获得与投资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其产生的后果之一是信息的使用者无意于介入会计准则的制定,对于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披露虚假信息等问题的治理,其参与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投资者很难形成一定的维权意识,其他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权利更无从谈起,因此他们都难以成为对会计信息有效需求的主体。而在证券市场引入信息税机制,国家就信息披露行为向有关的信息披露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征收信息税,可以产生一定的信息有偿或信息付费效应,即有关各方会因为使用信息、获得信息规范收益和监管公共服务而需支付一定的成本,这种将信息披露的外部性进行内部化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在行为上激励信息需求方提高对于信息质量和信息规则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可进一步明确相应的信息保障权利和信息责任追究主体。非股东信息使用者也使用信息纳税而获得一种法定信息权的确认,这有利于引导其对“知情权”的权利维护意识。可以说,信息税制度设计可以在权利和责任对称的基础上塑造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主体。

其次,信息税会为政府的信息公共服务提供经费支持。信息税的征收所产生的税收收入从财力上有利于完善信息相关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这种财力的提供是强制性的,因而是独立于纳税提供者的,这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从上市公司获得支持费和从会计公司获得捐助等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可以说是“优质”的准则制定、监管服务提供的经费来源。信息税对于公共财政意味着是源于证券市场的巨额的公共收入,这将为相应的公共部门提供充足的、独立性很高的“优质”经费来源,这对于其完善如财务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信息规则的制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披露监管服务,对信息中介服务的监管和为虚假信息受害者提供司法服务等公共服务,是极好的保障。因为来自资本市场充足的税源的信息税收人,将其用于维护和改进市场的信息披露服务,则对于证券市场信息公共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是较为充分的保障。美国前sec主席利维特指出,为了提高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效率,他建议给予fasb充裕、独立的资金,不仅应当向上市公司,而且应当向金融机构(如互助基金、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征收信息使用费,因为金融机构的决策早就得益于会计准则所促成的透明度,但金融机构至今只收益不付费。而信息税的开征,使得利维特的这一思路不仅切实可行,而且信息税的强制性能更好地解决其提出的披露成本负担方案。

(二)信息税的支出中体现的治理效应

信息税的开征,一方面,可以在财力上保证有关证券市场的公共服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来有效地改善其服务质量,如机构的调整、充实,监管力量的壮大,或通过市场招标外包的方法改善服务质量,这对于公共信息产品提供的支持作用是特别明显的。另一方面,因为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信息税将有关信息公共服务部门置身于纳税人的关注和监督之下,即在开征信息税为监管方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所需要的充足经费的同时,引进了纳税人对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监管方积极地改善公共信息产品的提供质量。如果引人这种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对于证券市场监管和会计准则制定等部门必然产生要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压力,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因其降低经营风险和决策优化基于“付费”,会主动介入到信息披露规范建设中来,尤其有与信息税义务相伴随的合法的信息权的保障,因而对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质量会提出更合乎理性的要求。如此,由信息税所整合的财务信息披露新格局就有可能实现改善公共信息产品的提供质量,使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成为可能。

通过投资者等信息税的纳税人来监督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监管者”的机制,如有可能出现对于监管部门信息披露监管失职按照《国家赔偿法》进行赔偿的政策设计。即使是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近年来存在的较大范围的虚假财务信息披露事实也表明,其民事赔偿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政府监管失误也客观存在,亦需要对纳税人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基于信息税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若与证券民事赔偿和国家赔偿制度相互衔接起来,则可以通过提高政府的监管服务质量、效率和责任,有效地遏制虚假财务信息的披露。通过纳税人来监督政府的有关监管部门,通过这些政府监管部门对其信息监管不力所产生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后果负责,并向投资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从而使信息税开征和相关的司法制度完善在相当程度上迫使有关监管部门和监管工作人员努力提高其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至于政府的赔偿基金也形成一项公共支出,其可源于信息税所获得的公共收人部分,而赔偿基金的节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政府监管部门实施证券监管的效率。

在我国,通过开征信息税,使得与财务信息披露和会计准则制定有关的公共服务具有较为充裕的经费支持,可有效地解决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公共信息服务日益繁重与经费瓶颈限制有关机构和信息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等矛盾。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证监会尚需完善证券市场的信息监管服务,提高其信息监管的能力,财政部会计司需要提高会计准则等公共产品的质量,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体制和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提供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相关服务的能力,如进一步加强与准则相关的服务,这涵盖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准则的推行、评估和修订。此外,我国还面临不断完善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有关的司法服务,以形成系统地提供证券虚假信息披露的问责和追究的法律制度。在信息税的制度设计下,纳税人合法的“知情权”受到侵害,其纳税凭证足以成为诉讼的铁证,可以依法获得合法权益的保障。发达的信息司法鉴定、法务会计和民事赔偿等公共服务则可遏制虚假披露等信息披露质量缺陷。

(三)信息税对证券市场信息供需调节体现的治理效应

市场信息特征范文6

关键词:市场状态;比对评估;市场状态判断;卷烟营销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卷烟市场状态比对评估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8日

一、引言

随着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控烟履约压力日趋增大,烟草行业“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等难题日益凸显,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任重道远。在新常态下,如何基于真实市场状态配置卷烟要素资源已成为烟草行业改革的重点。

包勰勇(2012)对卷烟总量、品类及单品的供需状态评价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寻找能很好地刻画市场供需状态的评价指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验证,梳理出供需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从而形成完善的市场供需状态评价方法。廖燕玲(2014)在深入剖析当前预测工作现状基础上,从烟草行业现状、卷烟市场容量概念、影响因素和作用、卷烟市场容量评估角度出发,浅析卷烟市场容量评估的方法、步骤,为真实把握市场需求奠定基础。李智文和刘立红(2015)依托现代化终端信息采集系统,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烟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适合烟草企业的市场状态评估模型。

上述学者对我国的烟草市场状态评估研究与应用做了许多积极的贡献,但是现阶段我国烟草行业评估研究还存在评价方法单一列举、没有充分反馈卷烟市场营销信息等许多问题。此外,影响卷烟市场状态判断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因素之间有可能呈不同方向波动,能否依据不同渠道获取的卷烟信息分别进行市场状态判断,然后通过最终结果的比对来评估出真实的市场状态?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二、评价指标探究

卷烟营销信息一般包括:信息采集信息、订货销售信息等,本文基于这两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分别构建评估监测模型,以实现对卷烟市场真实状态的精准判断。

(一)信息采集指标的选择。卷烟市场信息采集指标一般包括:社会销量、社会库存、存销比、条价格指数、重需率、动销比、断货率和上柜率等。由于并不是所有指标都能用来对市场状态进行评估,并且有些指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也会影响判断结果,因此有必要对指标进行优选。

首先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可得Pearson相关性分析输出结果。其中,社会销量和库存之间相关系数为0.747,动销比和断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79,断货率和重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8,几组因素相互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社会销量和动销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5,社会销量和重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4,两组因素相互间具有低度相关性;动销比和重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2,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分类。

首先,在影响市场状态评估的因素中,“价”与“量”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作为一种商品,卷烟无法背离供求关系影响市场价格这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同时,价格水平又决定着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市场上商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将卷烟价格作为衡量市场状态的首要评价指标;其次,社会存销比也是反映卷烟市场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存销比是指在一个周期内商品库存与销量的比值,可以从销量与库存量上直接反映市场的供需程度。相对于价格来讲,存销比是反映市场变化的前置指标,往往先于价格发生变化。因此,指标体系构建中应该优选这两项指标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情况。这样,指标体系就精简为条价格指数、存销比、重需率、动销比、断货率和上柜率六个指标。

对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模型将各指标构建为四类,分别为:存销比、价格指数、动销比、重需率四类因素。对此,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模型构建,可知主成分分析中其他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很微弱的相关性,除了动销比和重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2,具有高度相关性,但经过多次的数据处理之后发现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存销比的数据造成的高度相关性假象,对构建模型不影响,因此对这些数据构建模型是有效的。(表1)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特征矩阵的λ>1可知,存销比和价格指数两个因素的特征值是大于1的,但是贡献率累加才达到73.96%并没有很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添加重需率、动销比这两个因素使得贡献率达到100%,对模型构建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通过信息采集数据评价市场状态的指标体系包括:条价格指数、存销比、重需率、动销比。

(二)订货销售指标的选择。卷烟订货销售指标包括:订购量、需求量、投放客户数、订购客户数、订足客户数、投放面、订足面、订足率、订购率和订单满足率。

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可得Pearson相关性分析输出结果。其中,订购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1,具有高度相关性;订购量和投放客户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6,订购量和订购客户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26,订购量和投放面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7,几组因素相互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需求量和投放客户数、订购客户数、订足客户数、投放面的相关系数都在0.5

由于有些变量之间存在换算关系,因此可以进行替换来构建模型。订单满足率可替代订购量和需求量,订购率可以替代订购客户数和投放客户数。订购率可替代订足客户数。故参与模型的变量分别为订足面、订足率、投放面、订单满足率、订购率。(表2)

对这五个因素进行聚类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对因素进行分类可得:订足率和订足面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0,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3,也就是说各变量之间存在微弱相关性,在构建模型中这个数值可以忽略不计。而相关矩阵对应的P值都是小于0.05。因此,需要重新选购变量参与模型。由于订足率和其他几个因素之间存在联系,因此订足面和订足率的相关系数值会很高,这并不影响模型的有效性。其他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3,具有微弱相关性,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特征矩阵的特征值λ>1原则,投放面和订购率两个因素的贡献率之和累积占据了62.26%的信息量。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模型的准确度,再增加三个变量添加到模型中,使累计贡献率达到100%。因此,通过订投数据对市场状态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投放面、订足面、订足率、订购率、订单满足率。

三、指标权重设置

本文采用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权重设置,主观方面,根据各指标对市场状态的影响程度进行判断;客观方面,结合各因素特征值的占比进行分析。

(一)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权重设置。对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判断各指标对市场状态评估的影响程度,从而可得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利用和法进行计算,可得各指标的主观判断权重值,如表3所示。客观方面,将表1中各因素特征值的占比作为权重值。这样,通过主客观的结合并求取均值,可得各指标权重值,如表3所示。(表3)

(二)订货销售指标体系权重设置。对订货销售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评估,可以判断各指标对市场状态评估的影响程度的判断矩阵,从而可得各指标的主观判断权重值。在客观方面,将表2中各因素特征值的占比作为权重值。这样,通过主客观的结合并求取均值,可得各指标权重值,如表4所示。(表4)

四、评估模型构建

(一)市场状态定性。根据需求调研,市场状态可以划分为“松、稍松、平衡、稍紧、紧”这五种。据此,可以根据信息采集和订单各指标权值,分别设定分值进行判断,然后综合信息采集判断状态和订单判断结果综合确定卷烟市场状态:(1)如两者所评估状态相同,则该状态视作此时市场表现状态;(2)如两者所评估状态不同,根据(0.6×信息采集网络评分+0.4×订单网络评分)所判断的状态视作市场状态。

另外,由于信息采集为周数据、订单为日数据,因此对订单进行判断时取其前7天的评分平均值进行市场状态判断。

(二)信息采集市场状态评估模型。根据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可确定各指标评价标准,如表5所示。从表5可知,市场信息采集的指标评定标准可以根据存销比、条价格指数、重需率和动销比四个因素来评定。按照每个状态对应的分数值进行累加就得出综合评分的分数。假设市场信息采集指标的状态分值总分为100分,各状态分值区间为:“紧”:85~100;“稍紧”:75~85;“平衡”35~75;“稍松”:15~35;“松”:0~15。(表5)

(三)订货销售市场状态评估模型。根据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可确定各指标评价标准,如表6所示。从表6可知,订单信息采集的指标评定标准可以根据投放面和订足率两个因素来评定。通过分析工具中的分箱功能对数据进行分箱处理,从而可以得出各个状态下的数值区间和分值区间。假设市场信息采集指标的状态分值总分为100分,各状态分值区间为:“紧”:85~100;“稍紧”:75~85;“平衡”35~75;“稍松”:15~35;“松”:0~15。(表6)

五、结论

在目前控烟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卷烟行业已逐步放缓对量的追求,如何保持“稍紧平衡”状态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难点。依据信息采集数据和订货销售数据,分别构建评估模型,并通过比对判断卷烟市场状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将有助于我们拓展新的思路。实际应用中,卷烟市场状态影响因素众多,要结合政策环境、各地营销特点灵活运用模型才能最终给决策提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包勰勇.市场供需状态评价方法的探究与运用[M].中国烟草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