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科学规划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对最重要的城市构成要素――建筑来说,由传统高消耗型建造模式转向集约高效的绿色节约型发展模式,即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中国社会发展效率与节约城市建设、运行成本、针对社会转变选择的必由之路,也是后工业时代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绿色建筑是现代社会建设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及循环经济的重要的存在基础和影响要素,它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参与着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效率变化,并起到提高生态人居系统健康质量的作用。

绿色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作为城市的核心构成要素,它涉及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它涉及科学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的改变,绿色建筑规划的前提是基于相关的科学的规划方法――生态规划;它涉及新的涉及逻辑与方法,绿色建筑设计在常规的设计内容之前需完成绿色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它涉及各类生态技术、绿色建筑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绿色建筑并不是技术堆砌的建筑;它还涉及绿色建筑的评估,运营管理及经济性。

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经济竞争压力往往导致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追求短视的利益与效益,所以不能恪守严谨的科学规范对未来负责,不能履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城市现状存在背景是推动绿色建筑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所在

如人居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问题,城市生态系统安全问题,健康的生态人居环境问题、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问题、城市功能定位与布局问题、城市无序扩张与蔓延问题、城市建设成本与质量问题、城市土地利用板结问题、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与生态效益问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问题。

规划技术落后的问题

由于在中国城乡规划发展中长期以来缺少科学指导,加上高速成长性的城市化进程,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破损成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生态安全后遗症,这是人类社会必须承担的生态代价与补偿责任。面对这些问题,原有的规划技术体系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目标差异,也存在着不小的能力差距与面对现实的滞后问题,这是阻碍绿色建筑推广与落实的基础性问题。

绿色建筑恰恰是人类社会主动觉醒,修正人类从工业社会文明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竞争、对抗的意识、转向后工业社会文明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天人合一原则的重要行为方式和理念认知。

生态观念的误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生态观念的误用问题。比如认为生态状态的好坏就是绿地的多少,实际上绿地只是环境因素之一,但环境不仅限于绿地,不能单以绿地指标来衡量,它还包括水域及其它生物资源。我们通常把水景作为良好生态景观的标志,但河流整治后的砌衬却隔绝了水系与周边环境的沟通,稍好的情况是将堤岸砌筑成梯级,动物可跳跃跨过,同时形成生物空间。再如,城市道路建设经常阻断周边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应设置动物跨越通道。

科学规划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建筑存在于城市之中,没有科学的城市规划,绿色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外在条件。城市现状问题在前面已说明,而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生态研究仅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缺少在不同尺度上对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生态系统容量能力、生态承载的分析作为编制规划的科学量化依据,也由于人为活动趋利的共性趋同作用,使得城市从中心区到副中心区的板结扩散,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肢解得肢离破碎,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组织系统结构致密且高密度的聚集,同时也使城市边缘的城镇体系趋向于仿效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建设模式。城市规划多从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出发、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优先,这种规划多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较难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一个又一个失控的摊大饼式城市规划不断出现,作为城市区内和城市边缘系统自然生态优化资源的湿地、河岸、湖泊、水库、林地、古寺庙周边以及森林山地成为商业建设项目抢占目标,随之进行破坏性建设,成为绿色建筑实施的根本障碍。

绿色建筑的重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小限度地破坏环境。在城里人想出城,城外人想进城的当代居住消费欲望的驱动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费对城市系统周边生态功能维护、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生态保护与调控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作用。因此,科学的规划成为绿色建筑的前提与依据。

绿色建筑是现代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影响和存在要件。它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功能、组织、结构的稳定,对提高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变化效率和人居系统健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生态规划作为科学的核心指导原则与保障的前提依据。在城市中绿色建筑不是一个人类对抗自然力而建造的人居孤岛,绿色建筑是人类寻求与自然亲密和谐、共存共生的乐园。绿色建筑离开生态规划既失去自身的环境依据,也失去了参照的系统依据。

绿色建筑是生态规划在城市中实施的重要载体。绿色建筑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绿色建筑技术为条件,绿色环保新材料为方法,还需要应用生态规划作为指导各项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完善、编制绿色建筑标准的核心依据。这才能够使绿色建筑推广拥有保障的综合环境与条件。

绿色建筑规划涉及的阶段包括:城市规划阶段和场地规划阶段。在城市规划阶段的生态规划为绿色建筑的选址、规模容量提供依据,并随着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不断深入,具体落实到绿色建筑的场地。绿色建筑的场地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指标控制下进行生态设计,是单栋绿色建筑的设计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路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M.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文2

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这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从而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使城市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1]。此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体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共生关系上。

从社会子系统来看,它以人口为中心,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就业、居住、交通、供应、文娱、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需求为目标,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和智力。从经济子系统来看,它以资源为核心,由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贸易金融、信息、科教等组成,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环境子系统来看,它以生物结构和物理结构为主线,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公众不断努力提高城市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2],该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具有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功能脆弱的特征[3]。这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产生城市资源短缺、土地的利用量超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

二、徐州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接带,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徐州市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仍看到了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徐州市而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徐州市占用的土地面积迅速增大并向郊区扩张。从数量上看,徐州市1996年和2004年各种地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的增多。数据表明,1996―2004年间,全徐州市城乡用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城乡用地的总量为164656.9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此外,城市中大量的固体垃圾侵占了大量的空间,同时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第二,城市的家用燃气、工厂机器运转和机动车辆行驶向大气中排放相当于太阳入射量30%的余热,它们与城市建筑等区域特征综合作用形成了城市的五岛效应(即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闷岛效应、混浊岛效应)[5];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SO2、CO、NOx和部分有毒气体。2009年,全徐州市废气排放总量为3079.28亿Nm3,工业SO2排放总量为8.65万吨,工业废气烟尘排放总量为2.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0.92万吨[6]。

第三,由于城市扩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巨增,城市供水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十分尖锐的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活。2009年徐州市地表水47个评价断面(国控断面9个,省控、市控断面合计38个)中,劣于地表水Ⅲ类水质的有23个[6]。

第四,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城市绿地缺乏也是较为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按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各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并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一)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是用以协调城市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维持和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城市提供生态调控和支持的系统。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水、大气、土壤、动植物等必须的自然资源,并以此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演化方向,另一方面不断的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高效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的支持能力。生态支持的实质就是城市的人口生态特征、资源数量与质量、环境的容量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可能发挥的潜力。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是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城乡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景观生态的时空量构序的整合性。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是指支持系统承受外部干扰的能力和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劣,包括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的容纳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用资源承载力、环境要素容量和生态系统的弹性度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多重利用和再循环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长期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本保证[7]。

(二)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

当前,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衡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在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提出了许多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苏格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SISD)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ESI)等[7]。随后,国际上又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如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真实发展指标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等评价模型。他们分别从能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时间、空间尺度上评价和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过程。

在国内,凌亢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曹慧等采用一种完全递阶的层次结构,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线性隶属方法对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城市联合课题组提出了中国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UESDI),首先通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变量层指标处理,然后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最大因子作为各个系统的系统值,并运用该模型对苏州、宁波、广州和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8],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目前的国内外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践中来看,生态足迹法无疑成为一种主流的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从各项生态足迹法实践中获知,生态足迹可以反映: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减少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这在资源贫瘠的地区更为重要;提倡新式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消费;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服务;要提高自然资源的生物生产力,也就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或者生态服务功能。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徐州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既需要徐州全市上下加倍努力争取,也需要省里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推动,继续深入地推进徐州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正视目前徐州市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52.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9.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2.

[4]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徐州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xzgtzy.省略/sm 2111111189.asp.2007-1-11)

[5]郭亚军,潘建民,李帅.21世纪城市――绿色城市[EBPOL]http:PP省略,2002, 12.

[6][7]徐州市环境保护局.2009年徐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困境;出路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various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city of emerged, human surviv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three still exist many contradictions. In this paper,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ory, intends to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facing our city residents,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face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lemma; way ou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无论是从产生原因、发生过程、影响范围、作用对象污染性质还是引起的后果都将更为严重和复杂。在现实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由于人们一些不科学的规划或者是视线短小贪图近利,从而破坏了许多美好的自然环境,由此,人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需要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理论发展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以技术进步保障城市环境、城市生态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简介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2城市生态特点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完全。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第三,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化,营养关系出现倒置,这些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组成

这个概念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引伸而来,但两者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差别也正是研究城市生态时必须加以重视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发达的人工系统,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人类栖境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再向高度复杂的复合生态形式演替的最高阶段。其固有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最优化机制正逐渐被社会属性和人的意志所取代。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约束,物质和能量利用方面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挖掘的潜力。

4城市生态规划

规划的原则,要使城市比较合理地发展,不仅要重视总体规划的整体性,而且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城市安排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系统,有机地联络各个组成成分,输通相互间的回路,使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达到生产、加工、供销、再生产等环节彼此互相适应,协调发展。 要把由城市各部门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最佳转化率作为城市生产力的标准。

5关于城市

城市最初的形式是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场所,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分别发展为贸易集镇和某个民族或社团防御外侮的设施,后者又进而成为统治者居住的政治中心。近代城市虽然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一般都代表当时当地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是加工物质、积累信息的高效场所,也是政治动态和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地点。

6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城市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解决好人口、能源、水资源、污染控制和土地利用等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

7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7.1问题

大气污染严重时是可以看得见的,沈阳的蓝天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低空时可以看到天空是灰的,高空中才发现污染层形如锅盖,笼罩着沈阳。

汽车尾气对孩子的危害最大,因为孩子的呼吸高度比较低,而尾气排放装置也比较低,所以孩子吸入的汽车尾气是成年人的两倍左右,家长领着孩子时要尽量远离街道。汽车停车待发时的尾气排放量是开车时的5倍。为什么我国汽车尾气污染这么严重?我认为是因为我国许多车尾气排放量不合格。十几年前我国没有尾气排放标准,引进日本车时汽车也就没有尾气净化装置。95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我国街上开的一辆日本车的尾气排放量相当于东京街上的车15辆左右,所以虽然我国车辆并不太多,可污染却很严重。如果路况再不好,就更不得了了。

地面向空中提供了大量悬浮颗粒物,而造成大量地面与管理上的失策是分不开的。现在全国上下每逢检查卫生就拔草,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可吸入的悬浮颗粒物都被吸到人的肺中了。

还有一种空气污染是使用空调造成的,制冷剂造成的大气层上空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变薄或者有空洞致使紫外线照射过多,对植被伤害很大,还可以使动物失明,人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由于青藏高原上的臭氧层破坏得很厉害,那儿已经有七、八岁的孩子得白内障。城市中大量地使用空调会使大气越来越热,这种消费意识并不好,我建议用电扇,电扇的耗能量是空调的1/10。

其次,谈谈城市中我们面临的水污染。 地球上的淡水分布,有2/3是冰川,一部分是难以利用的云和地下水,人类能大量用于饮用、种庄稼、进行工业生产的是地表水,地表水包括湖泊、河流等。水是非常重要而且珍贵的资源,到21世纪,水会比油贵。工业生产,如造纸、印染、织布,都需要水。我国种1公斤庄稼,从种子到收获需要1.2吨水。中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面对如此珍贵的水,城市居民却没有好好珍惜,把污水排到干净水中。

城市中的水污染,不光是地下水、地表水污染,还有天上水的污染。众所周知的是酸雨,空中的酸性化合物随雨雪下到地上,会使森林死亡,酸化湖泊、土地。加拿大的死湖就是例证。 我国酸雨的覆盖率已达我国国土面积的40%。

再次,谈谈城市中我们面临的垃圾污染。 根据国家建设部曾做的一项调查,全国600多座城市,有三分之一以上被垃圾包围。其中200多座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垃圾是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如果垃圾中塑料过多,土地就没法长出任何东西。

最后,谈谈城市中我们面临的噪声污染。噪声它无形、无色、无味,是一种感觉公害,它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人们的健康,有人把它称为“无形杀手”。因此,噪声已被世人公认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城市环境噪声的70%来自交通噪声,而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都是活动的噪声源,其影响面非常广泛。另外的噪声来源是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在生活噪声中,我国大城市中的一些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7.2出路

防治大气污染,从源头治理空气污染是一个重要方面。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另一种成本较低的治理办法是广泛绿化,因为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据测定,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居住人数,无植被的街道上空的悬浮颗粒物是有植被的街道的10倍,也就是说,植被可以减少90%的污染。1公顷的森林,每年可吸滞灰尘30多吨,青杨和桑树具有较强的吸收铅尘的能力,加拿大杨树、银杏树、榆树、梧桐、桉树等都是较好的“天然吸尘器”,草坪吸附粉尘的能力比地面大几十倍,由此可见绿色植物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应是多方面的,要形成草地、灌木及多种树木的生态系统,这样绿化效果才好,植被才能健康成长,不易得病虫害。即使一两种树得了病虫害,其它树种也不易感染,不用专门喷农药,鸟就能吃掉虫子,自然解决。 城市中的建筑物的绿化可以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即种爬山虎之类的植物,可以遮挡阳光直接的照射和雨雪的侵蚀,使室内温差不致过大,冬暖夏凉。据测算,这种方式可以节能30%。同时这些比较高的植物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的排放成分。在伦敦街头可以看到许多铁丝网支撑着攀延植物,尽量增加绿化的高度,这些比较高的植物可以吸收汽车尾气的排放成分。而我国将许多爬山虎剪掉,让房屋"亮"出来。

我国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却往往砍掉树木,只铺上空旷的草坪,这是非常盲目的学习西方的做法。我们拔掉野草,购买美国草,结果三天两头得浇水,草还长不好。连根拔掉野草易于使土地沙化,因为野草的根上带走了许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而引进外来物种常会带来异源花粉,从而在人群中引发大量过敏反应。所以,现代绿化主张用本地的草,野草其实是最好的,绿化屋顶、墙、地面、石缝,能长植物的地方都让植物生长,让自然回归城市, 保护野草坪,大量将本地的野生植物引入居民区。野草坪的生物价值要高得多,因为有许多昆虫在野草坪中生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实行粗放管理;而且它吸收噪音和空气中的污染物,释放氧气的效果也比人工草坪好得多。人工草坪是死的草坪,没有生物,要靠人工浇水、除虫。

城市中的地面一般是硬化的,尽是些柏油路、水泥路,太阳照射后先吸热,然后再释放,全都是热空气的,没有温差,空气无法流动,因此污染物就无法扩散;同时由于硬化的路面没有通透性,每年因此流失的水量有5-6亿吨。地面如果有绿色植被,地温比较低,空气就易于流动,扩散污染;此外,如果多采用有通透性的建筑材料铺路,就利于雨水的下渗。其实我国许多古建筑中就采用了这些方法,庭院中往往铺的是草坯砖、小碎石或鹅卵石等,既利于植物的生存,从而吸收灰尘和噪音,又利于保存雨水。

现在城市中的许多草坪采用了喷灌的方式来浇水,如果在阳光下喷洒,水很容易蒸发,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正确的喷洒时间应在太阳落山以后至晚上10点左右。 我国河道两边的野生植物都拔了,树也砍了,说是树叶会掉到河里污染河水。实际上,树叶掉到河里正好为河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没有树阴的遮盖,河水在阳光的直射下会变得很热,锦江河几年前花了好几亿治理河道,在河底铺上方砖,河道两边干干净净,可是现在水质一点也没变好。可见,硬化河道对水质一点好处也没有。然而就在锦江河旁边,有个美国人设计了一个活水公园,让大家了解自然界是怎么净化水的:河道旁边铺上卵石,河水流过许多植物而逐渐变得清澈,在自然净化过程中,植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净化的思想现在已经深入到许多发达国家居民区的建设中。生活污水通过居民区中的净化池先行净化,减少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居民区的居民也具有了垃圾分类装筒的意识,既实现了垃圾清运的现代化,改善了环卫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最终提高他们清运垃圾的质量;同时能够有效地回收再生资源。

沈阳现在的垃圾也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类装入不同的垃圾筒了,但是我认为还可以再细化一些。据说有人曾在英国一个小旅馆中看到分类清楚的垃圾筒,有专门放易拉罐的,有专门放报纸的……这些垃圾筒不是由环卫工人来清运,而是由回收工厂直接来搬运。大学中设点专门回收纸张,制成的再生纸不经过漂白,虽然不是很白,但是它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有机垃圾最难处理,鼓励每家每户自行解决,就是在花园中挖个小坑埋入垃圾,覆盖上土,放上蚯蚓,让蚯蚓分解垃圾。有机农业发展起来,可以用有机肥种花。国外在回收垃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这也是我们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做的事情。塑料制品对环境污染很大,国外在开发一些新产品来替代塑料,比如用马铃薯制成的包装用品。这样一来,农民的种植就不光是粮食了,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业原料。农业的前景也就更乐观了。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向我们的祖先学习,要搞一个大工程,就要尽量利用自然的力量。我们要了解祖先利用自然的思想,都江堰就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国外也在学习我们的建筑思想,追求建筑的美感、舒适感,往往也在建筑中引入水,不但和谐,而且净化空气。

其次,我们要与国外加强信息交流。比如说一次性塑料袋、方便饭盒在90年代大批进入中国,而正是在90年代,国外绿色运动正在呼吁不用这些东西。这些塑料袋淘汰了我国原有的纸袋,许多街道加工厂就面临困境。当时90%的方便饭盒是台商独资企业生产的,这些企业之所以投资大陆是由于台湾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对它们有较多的限制。

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使每个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乱扔垃圾。我国不是富裕的国家,但是浪费却非常严重,总是有许多剩菜、剩饭倒入垃圾。95年以后我国非常流行盖玻璃房子,而大量的玻璃房子造成光污染,房子里却是夏热冬冷,又需要空调调节室温,能源消耗非常大。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应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源来供应城市能源的消耗,公共交通在地下,城市边上有再生利用的工厂,有机肥埋入土壤,其它资源再利用……

最后,谈谈噪声的科学利用

1991年,奥地利某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消声水泥公路,这种混泥土的水泥公路可以把大量的振动能转变为材料内部的热能散发掉,从而使振动和噪声迅速衰减。噪声是声波,所以它也是一种能量。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设计了一种鼓摸式声波接收器,这种接收器与一个共鸣器连接在一起,放在噪声污染区,就能将声能转换成电能。

8结语

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面临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生态和资源的匮乏,人类清醒的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要损害公共资源,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使整个社会为这些企业付出代价,这时就需要依靠法律手段来约束这些企业的行为,从而使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盛连喜. 环境生态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设. 2002,8,1

钱易. 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设. 2000

仇保兴. 生态生态与城市环境2005(4)

仲利强.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山西建筑.2005(18)

原华君.司马慧.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发展回顾.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

作者简介: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学理念;应用

Abstrac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concepts into building system, build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well; make the building system in harmony with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生态学及生态建筑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全部关系的学科。生态学认为任何大小的空间内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构成一个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序整体,即生态系统。依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建筑必须考虑人类整体以及自然整体的生存和生活。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筑与其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周围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建筑物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应当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之内,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使得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处于和谐状态,一言以蔽之,即实施生态建筑。这样的建筑以整体和谐、高效环保、 灵活性强为其根本特点,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整体设计。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应当从生态整体的观点出发,使得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生,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得人、建筑、环境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其次, 高效无污染。这一原则是前一原则的延伸。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对自然环境以及对人体无害的材料,尽可能减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以最少的非再生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使用价值,即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这是生态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生态建筑最为显著的特点,贯穿于建筑的始终。

再次,灵活多适。由于建筑系统在其全寿周期内,与周围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建筑物的功能在这个周期之内也会发生变化,为了避免过早废弃,需要建筑师采用 “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概念”、“长寿多适概念”以及“合理废弃概念”等策略,以使建筑物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

2、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

生态建筑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 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2.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 ),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2.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 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 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

3、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建筑设计

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就会引发生态危机。城市生态系统亦然。一个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除要求功能多样,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调节能力,还要求各项功能协调,系统内耗最小,这样才能达到系统整体的功能效率最高。因此一栋建筑的设计, 甚或是一个街区设计就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尽量增加局部的自然生态要素,并且与特定的气候及地理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减少城市系统循环的梗阻,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把问题的各个要素放入一个整体系统内,并以相互联系的方式来对待,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单一地消灭或改变其要素, 而是达到一种系统内的平衡。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 建筑设计, 也应当把设计放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气候、地形、心理行为等要素加以考虑,把问题与答案、思考过程与设计结果放在整个系统内,动态地研究或探讨它,以寻找最佳设计方案。这就是作为生态学角度进行建筑创作的整体方法论。( 图 1)

图1生态学角度的创作方法论图解

城市生态系统除具有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外,又具有人为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建筑活动要兼顾这两方面的特性,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使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城市生态系统与大自然生态系统协调, 从而使建筑环境与城市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首先,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工程处于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之内,应注意保护自然景观,特定地段的物种多样性, 创造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并与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相适应, 注意节能。自然景观的破坏是一个无法修复的不可逆过程,有效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远比破环它更经济,更容易形成特色。城市物种本已贫乏,保护犹不及,更不应毁坏。创造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为生物提供繁衍之地, 增加人类对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 同时也能调节城市的微气候。

其次,建筑设计处于特定的人类文化系统之中,要注重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心理行为等要素的继承和创新。这与近年来所探讨的文脉的继承有类似之处,只不过本文是借用生态学的研究方式,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这些要素放置到一个动态系统之内,来考虑建筑设计在这个系统中的操作过程。建筑设计不应当消灭或改变这些要素而是要进行创新和重组,疏导原系统的梗阻,降低原系统的内耗,达到系统内的新平衡。当代人常会感到环境的混乱不定和无归属感,这是由于建筑与环境设计和文化诸要素割裂所致。

4、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4.1建筑与人和谐共生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4.2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

在对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遵循这一原则,即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尽量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设计时,必须尊重这些自然因素,必须考虑建筑物对这些因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这些因素的本质特性,科学地确定建筑面积,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建筑类型,选用对周围生态环境干扰少的建筑材料,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降低能源消耗,以使得设计出的建筑物对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降至最小。

4.3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

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同时,还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谐,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景观、审美品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建筑语言,设计恰当的空间形态,使建筑物在其全寿周期内,对当地的地域景观、传统建筑能够起到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对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能够起到保持作用,对土地、能源、交通不形成压力作用,能够让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过程,保持地域的恒久魅力与活力等。

5、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5.2 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5.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文5

1.1生物多样性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时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直接联系,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如生产资料、生活物品、新型能源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多样性以其自身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2]等影响着城市价值观体系,构成了城市发展与文化内涵提升的精神基础。

1.2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永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城市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4]。生物多样性能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循环路径、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较高的自产能力,使其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在自我发展中趋于稳定,加之生物多样性能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可提高城市的自我调控能力。这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3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绿化、景观化的标志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建筑景观构成[8]。自然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本底,也是城市景观得以存在的基础。城市中的各种生物拥有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和独特的生活习性,可形成多种景观格局与景观形态,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特性,如防护林、景观带、生态绿网等。在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的建设中融入生物多样性建设,对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城市的自然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4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影响下的人造产物,是地域文化特征的物化形式和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形式。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城市文明建设是否成功均与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4]。

2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实例分析

以英国城市和我国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及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2.1英国的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1.1制定科学性的绿地系统规划

英国政府把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的绿地空间来进行规划安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且规划多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民主性等特点。在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上,城市中心多依托大面积的绿地建设城市公园,合理规划街旁绿地、住宅绿地等;在郊区建立森林公园或植物园,以科普教育和保存物种为主要任务;城市远郊则建立国家自然公园[5],并以生态绿廊的形式将城内、城郊、远郊的绿地进行连接,构成广义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2.1.2以生态理念为设计指导

英国政府倡导“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归回自然”的建设理念,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模拟自然环境状态,遵循自然界群落的生长模式,建立多维度的物种生存空间和多层次的生物群落,使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合,真正做到让城市回归自然。

2.1.3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英国的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编制工作均由政府来主持,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定程序和步骤,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法制监管,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规划建设条例一但经过审批就进入法制监管程序,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对一些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自然地还设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部门,如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湖滨建立了禁猎区、摄政公园建立了禁猎的苍鹭栖息地,一旦有人违反将严格依法惩戒。

2.1.4重视植物园的建设

在欧洲,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的植物种类最多,拥有活植物5.5万种,并建立了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的基因银行,于1987年成立专门从事研究并利用本国野生花卉资源的“英国研究保护野花协会”[6-7],同时向国际推荐本国新种,介绍栽植方法。

2.2深圳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

经过33年的风雨历程,深圳由昔日的边陲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也令世界瞩目。截至2011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5m2,均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在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圳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城市的规划、法制的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提升等方面协调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2.2.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为保护城市中稀有的绿地资源,深圳推出了建设“公园之城”的目标,对城市中较具规模的绿地以建立公园的形式其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保护。深圳以“生态园林”“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引导全市风景园林建设,全面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丰富物种多样性。从2010年起,深圳市依托《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开启城市绿道建设之旅,完善了城市绿网,优化了绿地空间格局。

2.2.2制定城市绿化地方标准

从1999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着手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截至2005年,已有《园林绿化管养规范》、《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立交桥悬挂绿化技术规程》等多项地方标准正式,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现已成为制定深圳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的重要指引[8]。

2.2.3重视本地植物资源的调查与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深圳园林植物科研人员就已开始对深圳市内的植物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编制《深圳植物志》,共5卷,预计2014年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的《深圳植物志》收录植物种类约2800余种[9]。同时,深圳市积极开展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的课题研究,收集、驯化观赏价值较高且拥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的野生植物品种,并在城市绿化中推广运用。

3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问题

3.1原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加之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非法占用农地、侵占湿地、大规模开挖山坡地等,造成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

3.2城市规划理念落后

我国的城市规划普遍追求集中式的规模化发展,往往让城市变成自然环境中的隔离区,又因城市中缺乏生态廊道的建设,使得城市中的绿地斑块也独自隔离成片,减弱了彼此间的物种迁移与能量交换,破坏了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难以持续发展。

3.3绿化树种单一

在我国的城市绿化中,普遍存在园林树种单一的现象,种植模式也较为简单,多为“乔—草”“灌—草”种植模式。部分城市为满足其对形式上的美学追求,改变植物的原生形态,如对绿化树种的过度修剪、草坪上单一植物组成的模纹花坛等,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增加了因物种单一引发病虫害的几率。

3.4科研资金投入少

我国对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侧重于政策的制定,科研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研究范围也相对狭窄,加之植物园建设薄弱,未能较好地发挥其在生物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以及对外科普方面的作用。

3.5公众生物多样性意识薄弱

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目前还尚未在城市人群产生充分的共识,部分人群依旧未能较好地理解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内涵。公民保护意识薄弱,破坏自然、侵扰城市生物生存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城市中生物的安全。

4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4.1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为设计指导

为提高城市的自然度,为城市的生物提供丰富稳定的生存环境,需要以生态学理念为景观设计指导,遵循地带性植被群落生长模式,丰富城市绿化空间及层次,营造多种生境,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发挥城市生态系统高效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减少因人工群落所带来的管护的成本,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自于《中国城市林业》杂志。《中国城市林业》杂志简介详见.)

4.2以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前提

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将有利于整合城市中较分散的斑块,并与城郊的天然绿地如森林公园、苗圃等,通过生态绿廊、水廊连接起来,形成点网相连、廓带相通的环网式[10]城市绿网,以恢复生物的栖息地,便利城市内部各绿地之间以及与城郊之间的物种迁徙,从而增加城市的物种多样性。

4.3以保护和引种相结合为途径

4.3.1开展城市生物摸底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在城市建设中,首先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并编目,结合城市各类生态环境特征,如地理位置、面积、现状、管理模式等,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并建立检测网点进行长期监测[2],实时跟踪并掌握城市物种多样性的变动趋势,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与信息管理,以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3.2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是指针对城市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物种群落或承载丰富的动、植物或野生生物种类栖息的荒废地、湿地、沙地、自然河湖等生态脆弱地建立保护地,并针对保护区中各类生态因子的生存状态划定核心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城市生物及其基本的生存环境。迁地保护是指依托城市的植物园、动物园、专类园、苗木基地和基因库等对珍惜动植物、濒危生物或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生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发挥其科普教育、观赏功能,借助基地的科技人员、技术和研发平台等,有力促进珍惜生物资源的移地保护、优势种驯化与应用实验等工作的开展[4]。

4.3.3开发并引入当地的野生植物种类

开发和利用野生植物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景观度、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我国已开展了部分地区、省市的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工作。据调查,福建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可供城市园林绿化的野生植物有171科669属1506种[11]。另外,福建、海南、湖南等地还开展了对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专项调查等。据统计,福建省现有野生兰科植物65属151种。有关部门已启动“千种新花卉计划”等工作,这将有力促进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程。

4.4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

从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定的相关法规中主要侧重于规划与编制,对城市规划的约束力不强,执行力较低,且缺少明确的奖惩制度。今后应继续加强与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4.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城市建设;结构生态化;功能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根据吴良镛教授曾经在论文中论述的内容,总结出我们未来建筑的趋势应当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筑,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定会是非常漫长的。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必须从西方国家学习历史经验,跟上世界的步伐,清楚国际现状,以便让我们的过程更清晰,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又避开了别人已经出现过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很重要的。对于推动城市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中国城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和环境危机也涌现了出来。多年以来,沿海地区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却没有同时顾及生态环境,在地形地貌多变的丘陵山区大肆挖掘、毁林开荒,按照古老的平原地带建造方式,建设人工平原,这些行为都非常严重的损害了自然环境。最终导致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地貌的迅速消失,地质地貌的彻底摧毁和恶化。

二、生态规划的重难点

(一)生态城市规划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态城市规划思想,这一理念是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规划思想来的。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生态学原理,方法上运用了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先要规划复合生态系统进而平衡好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完善生态系统结构,保护生态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要历经几大阶段,包括产生、发展演变至高级阶段(生态城市规划),在这整个过程中都要应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原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规划,而且对实现生态城市的环境资源尽力保护,并大力推进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

(二)城市结构生态化

生态城市的功能强弱完全依附于城市的结构,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性。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功能的先进性。城市功能生态化的基础是结构生态化,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也依附于结构生态化建设,因此,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是一切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生态城市有一段独特的定义:生态城市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我国很多此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城市生态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性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状态,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主旨就是改变生态系统结构。还有另外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城市规划有多种手段,包括扩大自然生态容量、改变生态结构和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性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同时有其他学者指出:城市问题不断涌现,现有的陈旧设施和不合理的结构使得城市现代化建设滞后,现代化功能无法实现。综上所述,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结构。从宏观上来看,城市结构层次多变,复杂多样,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我国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应该经历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到高层次的城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等的生态化的逐渐过渡,不可急于求成。

(三)城市功能生态化

城市在传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的或者说普遍的功能,它包括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大到政治经济,小到社会民生的细枝末节。在当代,城市的功能还延伸到了生态领域,将城市的传统意义与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中国现在使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我认为生态城市的功能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与时俱进的融入了新鲜血液,那就是包括生态在内的“城市功能群”,它涵盖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几方面。在这些功能里,有实体功能,也有服务功能。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是城市的实体功能,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属于生态服务功能的范畴。要达到城市功能生态化,就必须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实现全面生态化。

三、 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相对于常规城市的规划编制与建设构想来说,生态城市建设涵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难度更大,程度更深,任务更艰巨。生态城市建设的任务不但涉及到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构想、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而且涉及到了城市本身的物理空间结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所在地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现有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现实所需,因此我们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运用多门学科各个专业的知识,各政府部门团结协作,人民群众踊跃参与进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随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升。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城市的发展更是主导了这个世纪,生态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规划影响到每个国家自身的发展大计,也决定了全世界未来的命运。我们应该用哲学的观点,用辨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生态建设和规划,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不变的孤立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观点。我们应该立足于基本国情,建设层次丰富多变的能突出各地区地域特点的生态城市、生态城镇、生态社区和生态村落,这是建设新型生态化城市的正确方向。

四、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从理论和思想上根本改变公众的观念,树立创新的理论,这要求首先建设生态文化,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针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消费观等常识的普及和宣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针对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的观念需要大力推崇。

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还需要实际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生态城市建设有推动作用。最后,需要继续加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行之有效的运作办法和措施,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