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营销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营销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营销现状

线上营销现状范文1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微信营销 企业

一、引言

自2004年web2.0的概念被提出,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互联网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手机网民规模日益庞大,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后用户使用量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3月,仅国内微信注册用户的数量就突破9.27亿。公众平台的开放使微信突破了单纯社交功能的局限,形成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微信营销的浪潮。在社会化媒体的大环境中、互联网发展的驱动下,了解微信营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微信营销的现状

(一)企业微信营销应用现状

目前,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基于LBS功能定位附近的人。该功能使服务类企业最为受益,依靠其精准定位,只需在企业微信主页投放广告,就能与拥有相关需求的客户形成互动。不仅宣传成本低廉、信息反馈迅速,同时回报率较高。

2、随机漂流瓶。企业将相关产品信息放入瓶内,客户打捞到该瓶即可获得信息。方式传播范围广却带有很大随机性,接受率相对较低,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并不适用。

3、扫描二维码。企业通过设计品牌二维码,活用各种线上线下优惠活动等方式吸引关注。在活动的吸引下用户具有较高的主动性,短期关注量上升迅猛,然而一旦无法定期有趣的信息,也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掉粉”。

4、开通公众号。这是企业在微信平台的品牌主页,实际也属于一种信息推送方式,关注用户可及时接收信息,但是与企业缺乏互动,信息反馈率低。部分公众号增加第三方平台合作,用户能够在不同平台间跳转,增加活动趣味性与参与度。

5、基于朋友圈的社交营销。朋友圈具有一定私密性、针对性强,虽然增加了互动,然而为实现营销目标需要足够大的用户基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营销模式创新。

(二)与其他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区别(微博营销为例)

1.传播范围与途径

微博浏览广泛,用户内容对所有人可见,有助于企业提高曝光率高;微信相对闭塞,只能看到自己关注的用户,但是这一特点保证了目标群体的精准投放,利于深度的用户服务,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的的客户关怀。微博、微信都允许转发公众号,而基于微信的私密性无法直接转发朋友圈,保护个人信息。

2.信息接收率

微博的高曝光率伴随着庞大的垃圾信息,一旦暂停查看更新将有大量信息被忽略,信息接受率较低;微信商家则可以通过公众号或私人账号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与用户保持高效沟通。同时这些平台的用户都有权利取消对商家的关注。

3.营销过程

微博营销能够前后期宣传、中期同步汇报,而微信更加全面,除营销过程中的宣传还能提供售货服务。用户可以在微信直接进行反馈或解决各种使用问题,企业的积极高效处理将有助于进而提升品牌形象。

4.转化率

对于企业而言,微博更接近传统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的广告,微信则更贴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虽然在用户基数上微博更容易扩大,也存在水军等鱼龙混杂,而微信拥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客户关怀,转化率相对更高。

三、总结与建议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品牌传播模式不能局限于大众媒体时代的单向模式,而要与用户互动。经过上述对企业使用微信、微博营销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关于微信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如何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应用营销手段来实现宣传、获利的建议。

1、粉丝基数不等同于营销效果

企业活动最终目的是获利,营销范围取决于粉丝数量,但是营销效果最终取决于粉丝质量。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买单,企业应当重视用户定位与官方微信个性化,独特魅力的塑造能吸引并累积粉丝,专业的产品服务则能直击用户通痛点保持忠诚度。同时要杜绝水军,建立健康向上的互联网企业公共服务与交流平台,督促政府全面公开有关政策信息,只有以透明的国家政策为前提才能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网络营销大环境。

2、信息推送率不等同于营销转化率

基于上亿的参与用户,微信营销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这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企业需要在时间、内容和频率上严格控制并有效利用,尤其要避免推送内容的准确性,避免惹上负面新闻。企业不能盲从成功案例,要根据实际调整,追求推送效果最大化,提升转化率。企业高层应积极引导现代企业转变思维方式,督促传统企业创新转型以适应社会化媒体大环境。

3、随波逐流不等同于与时俱进

线上营销现状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营销 竞争 金融产品

中国商业银行是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而来的,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改革相对落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营销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过程中,市场份额重新作了分配,金融业逐步成为“买方市场”,这使得各银行纷纷将市场营销作为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加以探索研究,以期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由于中国的银行营销起步较晚,又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营销理论系统指导,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其营销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分析,但是普遍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缺乏对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从而无法科学地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无法充分发掘和展示其在各种资源方面的优势。而且由于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相似,经营管理水平相近,所采用的营销策略也都是大同小异,好客户争着抢、好业务争着拉。银行常以赢得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为目标。盯着自己已经成熟的市场,旨在从其他银行夺得部分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策略上还属于一种粗放型的管理,主要表现为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管理机制,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开发和利用远不能令人满意,同时也使得市场定位、产品策略出现偏差。例如最近新推出的产品:商业银行跨行存取业务,由于缺乏市场调查,导致业务费用远远高于客户的期待,导致产品使用率不高。其次,商业银行未能将金融产品创新与产品促销指导相协调,缺乏适合我国国情并且符合客户需求的创新,这不仅影响了产品推广,也影响了客户的消费。还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过于单一,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价格策略与促销策略上。价格策略方面,衍生金融产品、个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软肋,所以目前收费项目较少。但是在收费项目上,显然缺乏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导致针对性差。在促销策略上,目前商业银行采用较多的是广告促销策略,但是在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的利用上,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营销程度相对较低。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观念相对落后。例如,部分银行营销过程中,一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采取一系列不正当的做法,“拉关系”甚至违规操作。忽视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服务提供与客户要求脱节;银行更多地关注员工是否严格按规定办理每一项业务,缺乏与客户的沟通与互动。

近年来,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但是各种促销手段大多流于形式,层次不高。常用的营销策略有产品、价格、分销、促销这四种方式,我国银行可以在科学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加以改进。银行的资源有限,而各种顾客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又迥然不同,因此任何商业银行都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确定在市场竞争中与之相适应的银行形象设计,并在竞争中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银行所选的目标市场不仅要有充足的客源,而且还要有能实现盈利的客户量。在选定目标市场后,银行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优选定的细分市场设计特别的营销组合,使营销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金融服务定位能使顾客了解相互竞争的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但便于挑选对他们最为适合的银行,也使各个商业银行分别成为某一专业的龙头,创造出不尽的利润。下面谈谈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转型中的对策建议。

一、市场细分基础上,注重营销组合策略的灵活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以业务品种为载体,进行个性营销。银行面对的是众多的客户,它们对产品的需求存在着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金融产品的类型和档次上,而且体现在对利率、费率和销售方式的不同需求上。因此,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做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二、加强金融品牌营销,强化银行品牌形象

金融品牌营销就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对金融产品的品牌的创立、塑造,树立品牌形象,以利于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想要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形象与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银行产品品牌的名称既要独特又要简单明了,如建行上海分行的“乐得家”,包含了“建行贷款乐得借,平常百姓乐得家”两层含义,既琅琅上口又意含亲切,在推广住房贷款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重视打造品牌的同时,银行也要切实增强保护金融知识产权的意识,及时注册自己的品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 注重营销策略的选择

我国商业营销要在营销策略上逐渐寻求突破:例如关系营销、绿色营销、文化营销等手段。例如花旗银行的营销除了突出服务意识之外,还特别突出塑造成功的形象,这对年轻顾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因素的注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营销潮:一是有助于传递金融企业的差别优势。金融产品的趋同现象当前非常普遍,在众多模式化的宣传中,脱颖而出形成差别优势已成为金融营销的共同追求。而文化因素的注入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金融广告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可有效地区别于竞争对手。

四、注重目标市场的细分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整体需求,不可能为某一市场的全体顾客服务。相反的,商业银行必须确认市场中最具有吸引力,且最能有效提供服务的市场区划,满足一部分人的某种需要。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不能很好地外在表现,所以人员推销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同时推销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和推销技巧,不仅要介绍金融产品本身,而且要展现使用这些金融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实际利益,以最大限度的激发顾客的购买热情。

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是目前商业银行促销中用得比较少,同时也比较欠缺的部分。营业推广的着眼点在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短期效益比较明显。我国商业银行在使用各种推广工具时,必须确定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慎重选择。同时不可过于频繁和轻率的运用营业推广的方式,以免降低金融产品的“身份”。此外还要善于运用公共关系,与社会各界加强联系,创造良好的银行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在利用公共关系进行沟通时应该真诚,避免让人有“做秀”的感觉,以更好地达到活动的效果。

鉴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每种促销方式均有自己的特点和运用范围,所以应使其协调配合,否则会因盲目使用、作用相抵或缺乏一致性而事倍功半。另外在促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促销目标的远近和实现的可行性、细分市场的特点、产品的类型及生命周期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永章等.银行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

线上营销现状范文3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电商市场从空白到淘宝、京东、天猫进而成为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一个市场。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手机APP轮番占据人们的视线然后下架之后,微信在这动荡的战争中逐渐拥有越来越多的稳定客户并成为除QQ外拥有最大客户群的手机应用软件。于是商家及个人也开始看好并抢占微信这个潜力巨大的微信平台,微信营销开始崭露头角并迅猛发展。本文在揭示电商微信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电商如何完善微信营销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电商;微信;微信营销

引言

微信自2011年1月推出后即受到用户的广泛追捧,注册用户量不断增加。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于同年8月18号上线,仅一个月,注册用户数就超过2亿,至2013年10月份,据腾讯统计已超6亿。随着智能手机的用户量不断增加,微信的注册群体也在迅速壮大,这种原用于用户交流便利的聊天软件被用户和商户不断挖掘出新的作用。另外微信因其实用、便捷、费用低、用户体验度高等一系列优点被很多电商当成品牌推广和口碑营销的助推器。2013年4月,业内召开了有关微信营销与电子商务的讨论和分享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信能给新一轮的变革提供新的商机。在这种机遇和挑战面前,电商如何拓展和完善这一新的渠道以及如何更快推进微信商业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1、微信相关概念

1.1 微信定义

微信是腾讯公司继QQ之后研发的新聊天软件,自2011年推出后深受用户喜爱。该软件成功实现语音对话聊天,用户互相加为好友后可以互发文字、语音、图片、推荐个人和公众号的名片,也可实现群聊。相比于QQ,微信显得更方便快捷和智能,而且更节省流量。用户可通过通讯录、QQ好友等渠道添加好友,亦可关注自己喜欢的自媒体公众号,随时了解新资讯。

1.2 微信功能

1) 首先是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

2) 将自己的状态发送到朋友圈,互相未加好友的人看不到别人的评论。

3) 可以从查找里关注各类公众号,掌握多种咨询。

4) 名片推荐和组建群组聊天。

5) 摇一摇用来搜歌、搜视频、认识好友。

6) 漂流瓶将想说的话散播出去。

7) 微博、邮件、QQ、空间同步显示功能。

8) 附近功能可以及时查看附近人员的简单信息和双方的距离。

9) 随时修改头像、签名、昵称等。

1.3 微信特点

(1) 功能多样化。微信在线接受QQ信息和邮件,同时实现语音、图片和视频信息的共享,另外在淘宝或其他软件上买东西也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2)支持多种系统类型的使用。苹果、安卓、塞班等,无论什么品牌和系统的手机都能下载应用,给用户提供极大便利。(3) 省流量。微信是目前比较省流量的一款应用,一兆流量可以发送3000多条文字微信,图片和视频都是经处理后发送的,成为“低头党”的喜爱。

(4) 方便快捷。目前用户可以在微信上订购外卖、充手机话费、进行转账、过节发红包等,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版本不断的提升和功能的增加给用户带来更强烈的体验感。

2、微信营销现状

2.1 从传统用户商户信息搜索模式向商户移动客户群搜索模式转变

传统移动营销模式是用户查找自己需要的商品信息然后搜索商户。微信推出附近功能后,商户可以从“查看附近的人”功能里查看周围的微信用户及其基本信息,再将自己的头像设置成产品图片在附近中展示,也可以主动添加附近的朋友为好友,增加微信好友量,继而在朋友圈展示产品,有用户进行了解时也能及时回应。这种免费的广告位对于商家来说就像天上掉馅饼,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且随时想发就发,如果有买家对你的商品感兴趣可直接私下与你交流并进行交易,并且微信功能设置中对于不是共同好友的人是看不到对第三人朋友圈信息的评论的。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上升,这个简单的签名栏也许会变成移动的“黄金广告位”。

2.2 从手机短信海量投放向定向用户的互动体验模式转变过去我们被垃圾短信困扰,但微信不仅解决困扰,更让我们发现广告也能做的如此有乐趣,微信的“漂流瓶”功能是从腾讯系统上移植出来的,但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摇一摇功能。1)“漂流瓶”用户可以在漂流瓶中使用扔一个和捡一个,扔出去的瓶子被别人捡到并回复便可以开始对话,也可以捡别人的瓶子进行回复。微信平台的“漂流瓶”与QQ的“漂流瓶”最大的不同在于,微信上的漂流瓶不分心情瓶、提问瓶、交往瓶等,另外可以将语音信息放进瓶子里抛出去。2)摇一摇,抛瓶子每天有限制次数但摇一摇没有,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使用摇一摇,迅速搜罗到同时在使用摇一摇的用户并建立起对话和连接。使用此功能每天可以增加海量的微信好友,这些好友就像是你商店的顾客,发到朋友圈的广告和商品信息会被所有人看到。

2.3 从关键字搜索模式向二维码扫一扫模式转变以前我们在手机中获取信息必须通过点击链接或是通过固网搜索

关键词 ,但是微信的二维码扫一扫简化了这一过程,二维码扫描技术的应用可谓登峰造极,每个用户都有独特的二维码,当我们需要加好友时不需要输入信息,只需要“扫一扫”对方的二维码即可,新方式带给用户别样的体验。商家在传统媒介上投放广告时都可以放上一个二维码邀请客户在微信中进行互动,或添加微信好友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微信坐拥上亿用户活跃度,它的商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4 从传统的微博模式向社交分享式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微信开放平台是微信4.0版本推出的新功能,如今已经升级到了6.0版本。应用开发者可通过微信开放接口接入第三方应用。从微博的单一互动模式转变成通过微信的开放平台搜索好友,然后通过微信的朋友圈信息。商家可以寻求联合和合作,将彼此的商标和网址放在微信附件栏中,微信用户想要发送分享内容时可直接点击链接到第三方应用中,目前超级课代表就使用的此种方法,将LOGO放到各个公众微信平台的末端,用户只要进入公众号并点开内容都会看到,从而达到传播功能。

3、完善电商微信营销策略

3.1 营销策略个性化

微信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提供很多便捷条件,无论是从漂流瓶的扔一个或是捡一个、还是摇一摇和附近的人,我们都能大量的添加好友。之后商户在朋友圈里发的商品信息就像现实中的商店商品,而所有的微信好友浏览朋友圈都会看到商品信息,微信好友量相当于一个商店的客流量。但目前大多数的微信营销策略是刷屏模式的每天往朋友圈里扔海量的广告信息,这种一成不变的做法已经让微信用户很反感。要真正做微信营销就要从维护老顾客、开发新顾客、设计独具特色的商品推广信息和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在微商中占得一席之地。

3.2 增加互动性

聊天软件受用户喜欢的原因是: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现代人的压力和情感无处释放,因此用户内心渴望与外界交流。微信营销要赢得更多的客户并维护好客户关系就要增加与用户的互动性,满足微信客户情感上的需求,从根源抓住客户心理进行微营销。

3.3 拓展二维码领域

二维码作为新的添加好友的方式,深受青少年和各企业的喜欢,如今在电视节目、商品包装袋、甚至餐馆都能看到他们让顾客使用“扫一扫”功能添加自己的微信。除了个人用户有自己的二维码,微信公众号也有自己的二维码,山西“码上招聘”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专门为企业设计二维码,这个新行业也是继腾讯推出微信之后建立起来的。二维码以其方便、快捷等优点被各个商户采用。因此,对电商来说亦是,需要加快二维码领域的商户拓展,积累客户群体的基数。

3.4 微信公众号代管

目前众多公众号都有互动功能,进入公众号在页面最下面一排,点入后可以与小编进行交流也可以参与他们的活动。同时有些用户会直接将想法发进公众号里,作者只有在电脑端才可以看到,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提升后台信息管理和处理能力、增强用户体验感和即时互动、沟通,需要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管理和平台升级,因此,在平台建设上需要加大投入,提升用户体验度。

参考文献:

[1] 廖波,卢艳等. 微信营销中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J]. 企业战略,2013(14):21-23.

[2] 张周平. 国内三大社交营销平台:人人、微博、微信[J].信息与电脑,2013(2):21-23.

[3] 程小永.微信营销如何衡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72-73作者简介:

线上营销现状范文4

关键词: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B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151-06

一、引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以下简称PTSD)是由于经历、目击或面临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所导致的延迟出现和较为持久的心理生理障碍,以病理性再度重现创伤性体验为特征,伴有易激惹、回避行为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其发病率高、慢性病程、自杀率高(19%;Davidson,2001),因而备受关注。

消防员经历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更多,因而更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美国消防联合会主席史蒂芬·凯西娣教授指出:对美国人来说,终究会慢慢忘记“9·11”,但是,对于参加过救援行动的消防员来说,恰恰在“9·11”这天他们失去了太多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同事;他们在过去的这几年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必须要承受比身体伤害更为折磨人的精神上的伤害。截止到2007年6月,参与“9·11”救援的消防员中仍有5000人噩梦依旧。其中,约3000人在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央视国际,2007)。

中国消防员在处置灾难性事件中同样面临心理上的折磨。例如,他们在汶川地震救灾中不仅自己要面对余震的威胁、坍塌的房屋造成的危险,还经常会看见受伤的灾民、血肉模糊的残肢、高度腐烂的尸体等惨烈场景,有时还要面对奄奄一息的生命发出的呼救声,却因条件所限、无力施救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这些直接或间接地暴露在威胁性事件中以及对被救人员的同理心和共情等,都可能成为诱发PTSD的因素。然而,国内对消防员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截止到2012年1月,在中国期刊网检索,题目中包含“消防员,心理”的文章不足20篇(1979-2011),其中绝大部分是描述性研究成果。因此,本文综述国内外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加强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以及制定预防、干预措施的设想。

二、消防员PTSD发生率

Del Ben,Seotti,Chen和Fortson(2006)发现前人研究的消防员PTSD的发生率差别很大,从6.5%~37%;而他们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测查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PCL)及其标准评定分数的研究结果为8%;再用是否满足《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的A2(对应激源的反应)和F(伴随有明显的功能受损)两个次级标准来考查,则为5%。Bryant和Guthrie(2007)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cale)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测查从业4年的消防员,发现其中12%的人有PTSD症状。Shaffer(2010)的研究采用《贝克抑郁量表,I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和用于快速检测PTSD的《压力事件问卷》(Distressing EventQuestionnaire)得出11%的人达到了PTSD的诊断标准。

Chen等(2007)用《灾难相关心理症状筛查量表》(DRPST)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研究高雄市消防员的PTSD发生率为5.4%,重度抑郁为10.5%。中国大陆尚没有具体研究数据,只有相关的症状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消防官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或PTSD症状(熊科,王学思,林旭宏,2005;冯跃民,马春鹏,2007;马春鹏,2008;李洋,包志亮,2008;李竞宇,2010)。有一项研究(曹运华,牛振海,张丽宏,2010)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发现北方某地区消防官兵的多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第一,消防员发生PTSD的危险性高于普通人群4%(Kessler,Chiu,Demler&Walters,2005);第二,不同的研究者所得结果差别较大。这种差别不仅与被试的文化背景、从业时间等有关,而且主要原因可能是使用的评定量表测定项目不同造成的。例如:《贝克抑郁量表》主要评定与抑郁相关的伤感、悲观、快乐缺失、过去的失败、内疚感,等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测查量表》测量痛苦的记忆、总想回避的事件、兴趣和活动性降低程度、常有过去心烦意乱的事情现在仍在发生的感觉、想起不愉快的事情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等;《DSM-IV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是:经历创伤性事件(A1)并且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或之后当事人出现三种症状(B1),即对创伤事件持续的重复体验(c1)、对唤起创伤的回忆有显著回避(D1)、焦虑症状和觉醒程度增高(E1);《压力事件问卷》与DSM-IV保持一致,但增加了与创伤相关的心理上的内疚、愤怒、伤感等方面的个体认知因素;《灾难相关心理症状筛查量表》主要测查经历灾难事件后的“忧虑症状”等,如最近大部分时间心情不好,忧虑,暴露在曾经受到伤害的现场或看到媒体报道或产生生理反应,如心悸、手抖,经常体验受到伤害的情景,好像此事又在发生,并且体验到痛苦,等等。

三、消防员PTSD应激源

Stearns(1992)从消防员自身因素出发,归纳出五种主要消防职业应激源:(1)灾难现场经常出现的危险以及对潜在危险的恐惧;(2)置身于悲剧事件中,使消防人员有更多接触不幸的机会;(3)角色混淆,对自身的责任、权限及与他人关系不明确;(4)感到无聊与体能缺乏充分运用,久而久之会令人觉得厌烦与无所事事;(5)昼夜轮换工作,破坏自身生物节律,造成饮食与睡眠规律改变,这种变动与疾病有很高关联,如产生消化系统疾病等。

Beaton,Murphy,Johnson,Pike和Corneil(1998)强调危险性事件对消防员的影响,这些应激源主要是:(1)自身、同事或他人重伤:目击同事死亡,同事死亡(非目击),导致结束自身职业生涯的受伤,同事严重受伤,自身暴露于危险化学品,多于5人死亡的机动车事故,未成年人猝死,有多名烧伤者的火灾事故;(2)看见可怕的受害人:被刺伤的成年人受害者,上吊自杀的人,枪击自杀的人,多名被谋杀的受害者,被家人谋杀的受害者,帮派争斗中的被枪击的受害者,试图自杀或服药过量者,成年人多处受伤且送达医院即刻死亡的情况;(3)为严重伤员提供帮助;(4)自身受到轻微的伤害:工作中肌肉拉伤,脑震荡,肢体骨折;(5)暴露在死亡威胁下:参与救助心脏骤停的病人,长时间施救后死亡的病人等。

Brown,Mulhern和Joseph(2002)通过因素分析得出消防员处置的事件容易导致PTSD的压力源,这些事件的载荷大于0.4:造成的建筑物爆炸的事件,汽车炸弹事故,儿童受伤或死亡的事故,涉及到使用火焰炸弹的事件,涉及到报警人的火灾事故,处理尸体,处理有伤痛的受害者,参与有消防员受伤或死亡的事故。

Haslam和Mallon(2003)区分了容易造成与PTSD密切相关的抑郁情绪事件严重程度依次为:儿童死亡(31%),灾难性的意外事故(28%,当事故是特重大事故如空难时,这种压力影响会增大),威胁到消防员家人生命安全的疾病。该研究也发现,工作中最常见的能引起压力的事件就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故,涉及到创伤、尸体或者导致伤者疼痛难忍的事故。

Del Ben(2008)也发现,消防员在处置机动车事故和医疗急救事件中的痛苦程度更高。

中国研究者林旭宏(2004)从职业心理方面研究消防员的应激源。这些应激源既包括日常部队中的生活训练,也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工作情境、干群关系、社交关系、业务技能、工作特性、生活事件。冯跃民和马春鹏(2007)也认为部队生活环境、火灾现场、灾害事故后果都是消防官兵的心理应激源。

综合来看,消防员面临的应激源具有显著特点:第一,危险性大,即每次参与处置的重大事件都可能出现死亡。第二,出现频率高,灭火救灾是消防员的日常工作。这两个特点是消防员PTSD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的主要原因。此外,处置灾难性事件是消防员的本职工作,因而其应激源的第三个特点是可预见性强。

PTSD的“信息加工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消防员产生PTSD的机制。该理论的重点是强调应激(创伤)事件造成的威胁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加工和存储:经历过的应激事件形成了一个恐惧记忆网络。这个网络中的信息由三部分组成,即应激事件的刺激信息,应激过程中个体在认知、行为和生理水平的反应信息以及应激刺激与反应之间连结信息。诱发性刺激,如与严重的应激事件相似的刺激或者应激场景片段信息在脑中的自发重现,均会激活恐惧记忆网络并进入意识,出现如焦虑、抑郁和恐惧等症状。

四、消防员PTSD的干预方法

经常用于消防员的PTSD干预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中的延时暴露(prolonged exposure,PE),即让个体暴露于他害怕的线索或记忆中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用放松法、心理卫生教育等方法加以干预;认知加工治疗(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CPT),是让个体写出创伤事件的细节,每天大声阅读,并同治疗者一起攻克叙述中的“难关”;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即让患者回忆创伤事件的同时,要求他们的眼睛随治疗者的手指快速移动,让他们评估创伤记忆,重新建立积极信念;应激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SIT),它需要一系列的技巧,包括放松、视觉暴露等技术,让患者学会并应用这些技巧。

李洋(2011)提出了“一套适合公安消防部队建制和运行机制的模式,即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模式(Posttraumatic Crisis Intervention,PTCI)”o其特点是:第一,主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即在每次重特大出警任务结束后主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第二,部队实际和长效保障相结合,也就是发挥消防系统领导(班长、排长、中队长和指导员)和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并且预后跟踪随访、建立心理档案等,保证PTCI的长期有效性。该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包含严重事件晤谈、心理危机评估、分级心理干预、支持系统重建、预后跟踪随访和长效机制保障等六个步骤。

五、未来研究展望

(一)使用合适的量表测查消防员PTSD发生率

PTSD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无需制定特定的量表对消防员这类心理障碍进行测查、评估。从前述内容可以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测查量表》(PCL)结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与《灾难相关心理症状筛查量表》结合《健康调查简表》进行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5%;5.4%)。这两项研究的共同点是,不仅考察消防员经历应激事件之后的创伤症状,而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这两个研究使用的量表比较适用于测查消防员的PTSD发生率。

(二)制定消防员的选拔标准时纳入与PTSD有关的心理因素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在暴露于创伤事件之前的个体如果易于对自身的评价负面消极或个体在暴露于创伤事件之后易于对事件的评价负面消极,属于PTSD的易感人群(Bryant & Guthrie,2007);而且在进入压力情境时,具有高焦虑特质的个体会比低焦虑特质的个体有更多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极度紧张,兴奋,恐惧,血压增高,心跳加速,体温增高,等等(Dodd & John,2008);在之前接受过各种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消防员他们的PTSD患病率是高于正常值的(Del Ben,2008;邓扬,李辉,2009)。

Brown,Mulhem和Joseph(2002)发现,消防员中与高度心理痛苦有关的因素包括:高频率且与灾难事件相关的负性情绪,外控性,面对灾难时较差的任务指向和情绪指向应对能力,更多的回避性应对方式等。对于灾难性事件引起的创伤性水平低的个体,情绪指向性应对方式能够降低心理痛苦程度;而灾难性事件引起的创伤性水平高的个体,外控分数高,任务、情绪指向性应对方式分数低。研究发现,多数消防员倾向于使用主动接近策略而不是回避策略来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性事件。

由此可见,人格因素和应对方式等可以预测消防员在灾难事件发生中的反应和事件发生后的调整情况。在制定消防员的选拔标准时,应该重视测量被选拔者的心理特征等,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自我评价”、“神经质(焦虑)”、“情绪指向性”、“外控性”、“应对方式”,等等。

(三)重视消防员的心理训练,预防或降低PTSD发生

由于消防员面临的应激源具有危险性大、出现频率高和可预见性等特点,因此,有针对性加强心理训练,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对预防PTS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脱敏训练

脱敏是指把容易引起恐怖或焦虑的刺激按照严重程度,由低到高,逐级呈现给被试;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被试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从而逐渐降低对这些刺激的敏感性。消防员脱敏训练过程中,呈现的刺激可以选择他们经常面对的重大火灾场景、地震现场或爆炸事件的视频图片,使他们逐渐适应这些严酷场面,降低未来处置这些事件时的敏感性和恐惧感,实现预防PTSD及其他心理障碍的目的。

2 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策略

消防员不可避免地要经常面对严重的创伤性情景。掌握良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形成积极应对习惯尤为重要,有助于他们未来工作中一旦出现PTSD或其他心理问题时进行自我矫正。心理调节方法如:转移注意,即通过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或控制自己摆脱引起心理创伤的刺激或意念;合理宣泄,如大声把自己的恐惧报告出来或以备忘录的形式写出来,痛苦难忍时可以哭出来。这些都会使自己感到轻松许多。

消防员平时应该养成积极的认知应对和积极的行动应对习惯。前者指以一种自信、有能力控制应激的乐观态度来评价应激事件,以便在心理上能更有效地应对应激;后者指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采取明显的行动,以行动解决问题。

熊科等(2005)研究发现,中国消防员偏好采用的应对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情绪发泄、主动消除、积极的活动、寻求帮助、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但不排除还有其他人采取退避、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显然,良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防员消除救灾之后的心理问题。

(四)消防员处置重大事件之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心理支持

Dodd和John(2008)研究发现:救援持续时间越长,PTSD患病可能性越大。Fullerton,Ursano和Wang(2004)将创伤的暴露程度分为三种,当救援人员涉及协助幸存者、自身受到威胁、接触死亡这三种中的一种或两种时为低暴露群体,三种都涉及则为高暴露群体,暴露程度与救援人员PTSD的发生率呈正比。具体来说,自身受伤或战友伤亡、对灾害现场的残酷景象的恐惧以及没有有效施救的内疚容易使消防员产生心理阴影;在涉及到救援儿童时,对他们心理冲击最大,在处置机动车事故和医疗事故中的痛苦程度更高。显然,救灾过程中经历了上述事件或救灾过程中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对救灾后果产生消极评价而又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和相应的社会支持的消防员,是PTSD的高危人群。对于这部分消防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利用前述的干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

对于消防员来说,获得积极的社会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Haslam和Mallon(2003)发现:社会支持程度越低患PTSD可能性越大,工龄越长患PTSD可能性越大;消防员更多地倾向于向工作搭档寻求情感支持,并通过工作团队、危机事件应激报告(CISD)的方法去寻求正式的官方支持。Cowman,Ferrari和Liao-Troth(2004)的研究显示,当消防员对获得的社会支持感到满意时,较少地抱怨来自关爱者的压力,即社会支持满意度和对关爱者的满意度呈正相关;且对社区的心理感受越好就对关爱者的满意度更高。Shaffer(2010)也认为情感关系能给消防员带来有效的情感支持、减缓压力和抑郁症状,已婚的或与家人有较强情感联系的消防员比单身或缺少社会成员联系的人更少的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当一个人学会保持他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圈时,对PTSD的治疗效果会大大提高。Varvel等(2007)发现,消防员觉知到的来自上级的支持越多,压力反而越大;而对于得到社会支持较少的那些消防员,觉知到的同辈支持越多,压力也会越大。这一成果提示人们,对于不同消防员群体应该提供不一样的社会支持。

中国一线消防员属于武警序列,不享受工资待遇;相对于西方职业消防员来说,年龄偏小、学历偏低、救火救灾任务繁重、军事化管理,因此,中国消防员在寻求社会支持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熊科等(2005)研究发现,中国消防员所喜爱的社会支持依次为:社会人群、长辈、朋友、熟人、师长、自我。这说明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最先不是向父母、其他亲朋等亲近的人群寻求帮助,而是选择向陌生人寻求帮助(如咨询热线、笔友、网友等),这可能与中国消防官兵现役军人的这个社会角色有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军人都应该是刚毅坚强的,不应该有脆弱的时候,因此他们不愿向亲近的人吐露心声,暴露自己的不足,他们社交圈外的人就成了他们的求助对象。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消防官兵的特点,研究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和应对PTSD的方式,完善现有的消防员心理辅导措施和干预方法。目前,我们已经编制出了《消防员社会支持量表》,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朋辈、家庭”四个维度,并测查这四个维度中消防员经常获得支持的子项目(如家庭维度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已经施测了近500名被试,信度、效度令人满意。

另外,情感关系能给消防员带来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减缓压力。因此,在研究消防员心理支持系统时,应该特别重视情感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运华,牛振海,张丽宏,北方某地区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6):843—845

[2]陈丽丽,浅谈消防官兵临战心理素质训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3(2):21-24

[3]邓扬,李辉,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考试周刊,2009,(13):239-240

[4]冯跃民,马春鹏,基层消防官兵职业心理应激及应对,武警学院学报,2007,23(8):62-64

[5]李竞宇,消防部队应激反映与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8):102-103

[6]李洋,包治亮,浅谈消防员战士心理障碍及调适[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6):103-106

[7]李洋,公安消防官兵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与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127-128

[8]林旭宏,一线消防员心理应激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马春鹏,火场事件对消防员产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J],中国职业医学,2008,23(5):65-66

[10]彭丽华,李洋。特勤消防员身心疲劳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0,37(4):339-341

[11]王成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与干预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2):163-164

[12]吴明邦,灭火救援过程对消防战士心理的影响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0,28:497-498

[13]熊科,王学恩,林旭宏,一线消防员心理应激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81-82):137-143

线上营销现状范文5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1.进行了一定的市场分析,但对市场环境和市场定位缺乏科学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在其营销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分析,但是普遍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缺乏对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从而无法科学地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无法充分发掘和展示其在各种资源方面的优势。而且由于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相似,经营管理水平相近,所采用的营销策略也都是大同小异,好客户争着抢、好业务争着拉。银行常以赢得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为目标。盯着自己已经成熟的市场,旨在从其他银行夺得部分市场份额。部分营销人员甚至采用高息揽储、有奖储蓄等方法招揽客户,在吸纳大量存款的同时,也负荷了沉重的资金成本“包袱”。

2.金融产品创新快,产品组合复杂化。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种类加速多样化。创新产品给予顾客更大的选择空间,能过更好的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但是新产品的成功上市必须要经历创造构思,筛选分析,商业化和全面推广,其后还需不断监测,才能成功运行。因此新产品的推出需要大笔资金和时间,同时必须担当一定的风险。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组合形式,日益增加。组合产品的营销不仅避免了新产品的弊端,同时又因为是使用成熟产品来组合,可以跳过产品投放市场的第一阶段――投入期,产品组合可以直接进入成长期。产品组合较之于新产品给人们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客户对组合产品具有认同感。但是产品组合的过于活跃也会给市场营销带来困难。例如一些对金融产品方面了解较少的顾客,会因为组合产品的复杂性而放弃投资。虽然银行营销人员在推销产品时也尽量简化操作流程和运作模式,可是消费者客在“接近一回避型”的动机冲突中,选择了后者的几率远远大于前者,这为产品组合的推广带来阻碍。

3.顾客关系维系有所改善,但仍待改进。商业银行从以前的被动接受顾客,转为今天地主动保留顾客关系。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原则运用到商业银行中来。即是:银行80%的效益来自20%黄金客户,20%的效益来自80%的一般客户。这一原则是银行加强客户关系营销,细分市场的主要依据。但要遵循此原则,就涉及到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即很多优势资源都只能被20%的顾客所享有,而余下的80%顾客收益较少,很可能造成潜在20%顾客的流失。商业银行的现状是,一方面银行服务人员对小额存款项目嗤之以鼻,服务态度不够好。由于口碑效应的显著作用,会造成了大批潜在客户的流失。另一方面,对20%的黄金顾客,虽然配备专业的理财人员与其保持“一对一”的关系,但是力度普遍不够,顾客忠诚度不高。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客户营销水平,实现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理念

1.实行差异化服务,牢牢抓住现有优质客户。目前,银行业普遍认同“二八定律”,意思就是说银行80%的利润是来源于20%的客户。而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之一就表现在如何寻找这20%的客户,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国外银行普遍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模拟和预测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贡献度、客户忠诚度,并且大都建立了数据仓库。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很容易地找出这20%的优质客户。例如,当一个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利率下浮的要求时,银行可能在这单笔贷款上亏本,但却可能在其他业务上赚钱,但是由于银行对该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不知道他到底是否优质的客户,而不敢轻易作决定,那就影响了服务效率。

2.更加深入的实现关系营销,提高促销收益。首先,银行要做好关系营销,即要做好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即是要和员工、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相关组织或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在维系顾客关系时要特别做到20%和80%都能得到最大的顾客让渡价值,他们虽然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不可同日而语,可是那80%的顾客很可能是20%的潜在顾客,很可能实现顾客阶层的流动。其次,要想达到好的促销效果,提供促销收益率,则应该做到整合营销。整合营销是一种从用于营销的每一元中获取最佳效果的沟通战略,各种媒介传递同样的信息可以达到最佳沟通效果。银行应经由广义的媒介如大众传媒、员工媒介(员工服务态度、质量、工作效率等),有形设施(环境、外包装等)传达银行信息,宣传银行的良好形象。整合营销中十分强调合作,这就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要有很好的默契,很好的协作精神。而分支部门的沉默不合作现象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中都不难见到,这就向银行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挑战。

3.满足优质客户金融需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我国商业银行与客户建立的合作关系中非市场因素比较多,这种关系的持久性较差,有可能经不起客观经济利益的考验。构建新型的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银企关系,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品种和技术手段,依赖于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与普通客户比较,优质客户在服务效率、服务品种、服务质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有时还有利率、费率上的优惠要求。在服务上质量上,优质客户的要求。往往要比一般企业高。除了要求银行提供上门服务,流动银行服务外,常常会提出相对商业银行目前科技支撑能力而言较为超前的金融需求,如大型优质公司客户要求利用银行的电子平台随时查询下属企业现金余额和流量等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线上营销现状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函电》 学习现状 调查研究

一、引言

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1]。到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2]在如此美好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不无担忧的是:如此大的高职院校扩招势头,如此多的职校生,他们能否学到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并且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至目前为止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做了关于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研究,如朱雪茹在2008年《高职商务函电教学面临问题和解决途径》一文中指出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需要、学生英语基础差等商务函电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体裁教学法。[3]但其调查数据均采用他人2000年《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和2003年《高职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并未通过调查自己学生商务函电的学习而得出数据,且参考的数据已时隔5—8年之久。笔者认为,研究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一定不能脱离我国高职院校课堂的实际进行,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笔者选择了江苏省四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所在学校的商务英语班学生发放了问卷。

(二)调查目的

1.具体了解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真实情况,得到本研究直观而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2.根据所调查结果和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调查方法

1.问卷法:回收有效学生问卷363份(包括电子问卷)。

2.访谈法:对有关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

(四)调查内容

包括学生选择此专业的学习动机、学生自身商务知识基础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学习情况。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意义重大,使其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出发点相当重要。

表1 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依据(注:此项可多选)

表2 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以上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专业时只有部分同学能够基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有43.8%的学生对现今社会热门的商务专业抱有很多憧憬和渴望,选择原因是“出于个人爱好”,20.9%的学生对自己的前景有一定规划,想今后从商;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选择“父母让选的”,“热门专业,好就业”,“只是因为此专业分数线低”,以及“本来不是这个专业,被学校调剂过来”的学生共有61.7%的比例,在访谈中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上属于糊涂状态,对自己将来要学什么没有概念,更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会做什么,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任何规划。

很多同学即使已选择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本身对英语并不很感兴趣,认为“一般般,不是很有兴趣”的同学占了总人数的35.3%,更有5.8%的同学对英语根本没兴趣,可见,他们中有的人是遵从父母的意见,而非出于本人意愿,有的人觉得别的学校专业考不上了,看到这个专业录取分数线不高,才勉强挤进职业学校大门。种种不良动机的出现,表现在课堂上的情况是不注意听讲、学习不专心、上课觉得没劲、爱讲话、爱做小动作和左右四邻交头接耳等,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整个学习群体,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厌学情绪。

(二)商务知识基础

表3 在学习本课程前对商务知识了解程度

表4 学生学习商务信函写作课程的最大困难

表5 学生喜欢商务英语写作这门课的程度

从上述三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很多学生对商务专业有一定的兴趣,有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但大家对商务英语还是不甚了解的,有62%的学生对商务知识“只知道个皮毛”,占绝大多数的比例。同学们在学习商务信函写作时感觉最大的困难还是“商务词汇”和“商务知识”,分别占有54.5%和32.2%的人数比例。商务英语学习包含两方面的知识学习,一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商务知识的学习。高职校的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英语基础薄弱,尤其是商务知识缺乏,这会给他们进一步学习商务信函写作等专业性强的课程带来困难。

(三)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学习情况

表6 学生能否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表7 认为自己的商务函电写的如何

表8 课上是否能积极思考,并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个所调查学校的学生都以班级为单位,课堂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所以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每一个学习者。从笔者调查得知:所有被调查学生中有45.2%的人基本能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之后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同学们所说的“能做到复习”就仅仅表现为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做书上的习题,完成当天的作业,预习往往都被省略了,能主动预习,并对不认识的单词、不懂的知识自主查字典和工具书的同学几乎没有。问及为什么不课前查查字典词典,有的说没有字典。

学习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认为自己的商务信函写得很好的仅为4.4%,65.3%的同学认为自己能表达意思,但组织不好,自己写的信函就是读起来不如人家的流利顺口;有24.8%的同学认为自己仅能写出个别简单句子和简单词汇,也就是说,根本无法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意思,猜测都有难度,这样,如何和他人用信函进行交流?还有5.5%的同学可能连题目都读不懂,啥也不懂,只好瞎写,这些人基本属于考试一直亮红灯的补考专业户。

对于课堂回答问题这一环节,调查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仅有16.8%的同学能紧跟老师并回答出老师的问题;47.1%的同学“能跟上老师,也能听懂,但说不出来”,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缺乏和别人交流的能力,说都说不出,如果让这部分同学写下来的话,就更加困难了;有32%的同学“只是听老师说,自己基本不张口”。这两部分同学是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下的一般学生,他们习惯了听老师来讲授和灌输,明白的同学会理解地点点头或简单回答两句,但要让自己连贯地用几句话来表达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困难。后者“基本不开口”的同学,会因为注意力不能持久而走神,听着听着就会想到别的什么事情上去了,有时候被老师点名了才猛然警醒,而很多内容已经被自己遗漏掉了。还有4.1%的同学上课根本不听讲,有的经过老师数次教育都不管用的,把课堂当成了混日子的地方,同时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质量。

在这样的课堂,我们可以想象,真正在认真思考、认真听讲、积极动脑的学生并不在多数,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这样会直接反映在学习成绩上,停滞不前,甚至随着知识的堆积,内容的不及时消化,成绩必然下降。

五、调查结论:讨论比较,提出几条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笔者发现了存在于现今高职院校学习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学生中突出的几个问题:问题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问题二:学生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太过薄弱;问题三:学生对英语和商务英语的兴趣需要引导和加强;问题四: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函电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随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校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但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毋庸置疑,如何教好这些职校生,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使他们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教育网.http://.cn/zyjy/node_ 7071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