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

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体系建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11―0061―10

一、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要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采取高质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教师校本研修被认为是较为普遍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以学校为基地,将教师的工作、学习、研究融为一体,聚焦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是基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学习和研究。但是校本研修局限于校内,存在着局限性和封闭性问题,难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大的突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常态视频课例可通过网络传播,使网上课堂观察和研讨活动成为可能,因此,教师网络研修不仅具备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还克服了传统校本研修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使教师研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教育机构的青睐。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两大功能要素之一,是使远程学习顺利发生和有效达标的重要组织条件和保证(冷静,等,2015)。教师网络研修是远程学习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而研修支持服务是教师网络研修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随着教师网络研修的深入发展,教师网络研修越来越注重教师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度越来越紧密,但是,传统的教师网络培训服务难以满足教师网络研修发展的需要,体现在:① 学习内容由专家或助学者事先确定,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② 以传递资源式的信息服务为主,难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真实情境中的教学问题;③ 以培训内容接受程度作为主要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导致学习与实践脱节,研修难以持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网络培训服务方式,构建以教师实践需求为导向的,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新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本文聚焦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二、基本概念界定

1.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网络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根植于教师工作,聚焦于学生学习,且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终身化的发展形式(王陆,2011)。

教师网络研修是以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为支撑,以一线研修教师为参与主体,聚焦教师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专业发展形式。教师网络研修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和教学行为改进为目标,以合作参与、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研修方式。

2.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一种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跨时空的虚拟学习型组织。具有共同专业发展愿景的教师通过网络研修支持平台聚集起来,他们在参与系列合作研修活动的过程中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共同实现专业发展,同时也培养了社区研修文化。专家和助学者作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成员,为研修教师提供系统、专业化的研修支持服务。

3.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和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是由助学者为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提供的人际、学术、认知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其目的是鼓励研修教师积极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效率和效果,促进教师网络研修目标达成(杨卉,等,2015)。其中,助学者是来自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他们在教师网络研修中扮演引导者、推动者、设计者、协调者等多种角色。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是以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为支撑,集助学人员、研修资源、多元化服务和管理功能等于一体,并将其有机整合,以确保教师研修服务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构建研究

(一)研究基础

1.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服务观念、构建原则等进行了研究。例如,董兆伟等(2015,pp.93-98)从顾客满意角度构建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出网络学习支持服务要依据学习者的特点,体现时代性和个性化;庄榕霞等(2007)基于绩效观念构建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从系统出发,多层次、整体性地看待远程教学系统绩效,并从整体和过程的角度将绩效管理应用于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中。周蔚(2005)对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原则进行了研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性和综合性等原则。

2.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教师网络研修的蓬勃发展,有关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从多角度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进行了研究。① 研修干预服务方面,由于研修活动是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途径,因此,学习活动设计成为助学者干预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手段。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研修活动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例如,瓦斯达斯(Vrasidas & Glass, 2007)认为,要基于教师日常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以保证学习活动设计的真实性;杨卉等(2012a)认为,在教师研修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助学者要提供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学术支持,不同阶段助学支持力度不同,在助学策略和方法选择上应给予充分考虑。栾学东(2014)从促进教师知识转移服务策略出发,对接入服务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② 服务团队管理方面,研究者对研修服务团队角色管理进行了研究,严加平(2011)认为应鼓励多元网络助学,服务团队应根据实际情况照顾到助学者的工作安排。实践研究表明,研修服务团队的职能角色匹配与团队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刘雨薇,2015)。③ 研修活动评估服务方面,栾学东(2014)构建了由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动评估和成果评估四个维度组成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王陆等(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多个渠道收集反映教师日常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真实性评估是教师研修活动最为有效的评估方法,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网络研修能够有效地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促进资源再生和知识的创新。④ 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包括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障性和关怀性等维度的在线助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杨卉,等,2015)。

由此可见,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研究已经涉及多个方面,其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网络研修服务作为面向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继承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独特性。这意味着,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也具有其自身特点。然而,目前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进行研究。

(二)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框架是一种观念或事物的基本结构,一种概念性方案、结构或系统,是将相关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理念、原则或标准统整在一起的结果(杨卉,2011)。因此,明确研修服务观念和原则是构建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的前提。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理念:以支持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抓手,持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1. 以教师研修需求为中心原则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要一改传统教师培训单向推送信息的服务方式(如专家讲座、资源推送),转变为根据教师的研修需求为教师提供针对。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针对策略的实现途径就是依据教师的研修需求,助学者为教师设计研修活动,并在知识、资源、工具等方面对研修活动给予支持。因此,从满足教师研修需求的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2. 提供知识服务原则

知识服务是指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在知识和信息搜集、组织、分析、重组的基础上,将服务直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服务(张晓林,2001)。将知识服务应用于教师网络研修,助学者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可引导和帮助教师在研修活动中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分享、应用和创新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服务所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领域,是综合集成化的知识(张红丽,等,2010),因此,需要助学服务团队中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助学者分工协作。知识服务过程需要服务双方的持续交互和学习者的参与,这有助于助学者随时理解教师的需要,并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要(Bettencourt, Ostrom, Brown, & Roundtree,2002)。因此,从知识服务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④ 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

3. 提供持续原则

助学服务团队要持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而且要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研修需求,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动力。这就需要助学者一方面通过活动设计和指导,引导教师提高研修的深度和广度,鼓励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另一方面,要多角度捕获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时刻把脉教师研修需求的新变化,据此调整服务策略,从而确保服务具有持续性和实际意义。因此,从确保服务持续性的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④ 服务管理子系统。

(三)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构建

根据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教师网络研修的服务原则,构建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要素包括:① 教师:是研修主体和服务对象;② 助学者:是研修服务提供者;③ 研修活动:是教师研修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获得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和活动支持子系统所提供的功能服务的纽带;④ 需求分析子系统:支持助学者对教师的研修需求进行分析,依据研修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和服务策略;⑤ 活动支持子系统:支持助学者根据教师的研修需求和服务策略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活动进程和评估活动绩效等;⑥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除具有资源存储和检索等常规资源管理功能外,还具有研修资源流通和转换,以及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分享和创新等知识管理功能;⑦ 服务管理子系统:支持对研修服务的评价反馈,对研修活动信息和研修绩效等的采集和分析,识别教师新的研修需求,促进研修策略及时调整;⑧ 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支持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和分工管理,以提高服务的专业性、综合性和服务质量。

四、各功能子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中,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和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是核心功能子系统,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如下:

(一)需求分析子系统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与否取决于服务能否满足研修教师的真正需求,因此,研修需求分析是一切服务的前提。需求分析子系统就是通过收集、分析研修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信息,确定教师真正的研修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服务策略。

助学服务团队分析和确定教师的研修需求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观察教师常态课教学行为,采集课堂特征信息,分析和诊断研修教师亟待解决和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二是通过监控教师研修活动进程,及时了解教师的研修状况和服务需求。

1. 教师常态课观察和分析方法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在课堂情境中收集课堂信息,为课堂分析提供依据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陆,等,2011)。课堂观察技术有多种,可从多角度进行分类。从所收集的课堂资料的特征看可将其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前者是有目的地对课堂师生行为等现象进行统计获得课堂特征数据;后者采集的课堂信息则是非量化的,如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内容、关键事件描述等。从课堂观察范围的角度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前者中观察者有较为宽泛的观察主题,如田野观察;后者中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主题进行课堂观察,如记号体系分析法。

用观察和分析课堂的方法诊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了解教师研修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教师群体的课堂观察数据时,可采用频次统计法确定教学问题发生的普遍性,也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法对教师群体(如同一学校、同一学科、同一教龄等教师群体)的课堂观察分析结果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群体间数据的对比分析,诊断每个研修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和彼此间的差距,从而确定教师群体的研修需求、研修策略和服务策略。

2.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监控方法

监控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教师研修过程信息,及时发现研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服务需求。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监控依托工作流监控技术来实现(杨卉,2011)。具体实现方法如下:①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活动管理功能采用活动实例管理机制,将每个要执行或正在执行的研修活动看作一个活动实例,为其分配实例编号和活动空间,以便活动监控和管理。②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具有层次性,一般是由若干子活动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组成活动流。工作流机制记录活动流中每个活动实例的执行信息,包括子活动发生顺序、与上下活动节点的逻辑关系、执行时间等。工作流机制将活动流及活动节点执行状态可视化,助学者可实时获得每个活动实例的进度、状态等相关数据,及时了解教师的研修需求。

(二)活动支持子系统

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方式是参与式的合作研修活动。因此,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各功能子系统主要面向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服务工作。活动支持子系统支持助学者依据教师的研修需求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活动进程和评估活动绩效等,通过活动干预提高教师研修的效率和效果。

1.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原理和方法

“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可实现特定的教育干预。学习活动设计就是对不同类型学习活动成分的设计(杨开城,2005)。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乔纳森,2002)。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一个系统,由活动主体、活动客体、共同体(社区)三个核心成分和工具、规则和分工三个次要成分组成。借鉴该活动系统结构,结合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特点,可确定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要素由研修教师、活动任务、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评估方法、活动规则、角色分工和活动环境(资源、工具等)组成。设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可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立体设计方法(杨卉,等,2012b),既要把研修活动看作由子活动流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活动,对各层次子活动进行设计,完成纵向活动设计,与此同时,也要对每个层次活动的各要素进行设计,即完成横向设计。这种立体活动设计方法使研修活动更加灵活、多样,适应性更强,也提高了活动设计的规范化程度。

2.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指导方法

穆勒(Moller,1998)认为,在异步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持,即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 interpersonal support)。在学术性支持方面,助学者要从“知识提供者”变为“学习促进者”(陈萍,2008),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睿智,引导学习者在讨论活动中聚焦关键问题,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并及时回应学习者的回答,善于对不同评论进行编排,综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的讨论主题(Ryan, Scott, Freeman, & Patel, 2000)。在认知支持方面,助学者要重视对参与式合作学习活动的支持和促进,因为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归纳知识、分担认知负荷、解释分享个人观点、产生认知冲突、整合观点、内化知识、成员彼此影响等,合作学习也是成员彼此理解的共同基础(Fox & MacKeogh, 2003)。在人际支持方面,助学者必须维护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建立轻松的在线支持环境(Adendorff, 2005)。和谐的研修氛围有利于提高研修教师对社区的归属感,消除他们在远程学习活动中的孤独感,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研修活动中去。

萨蒙(Salmon, 2003, pp.28-50)提出在线助学服务在不同学习活动阶段的服务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等服务。① 进入和动机阶段:助学者要帮助学习者学习技术,快速学会使用系统,并激励他们花时间参与学习活动;② 社会化阶段:助学者应促进形成学习者受到尊重和其观点被他人尊重的社会文化氛围;③ 信息交换阶段:促使每个学习者都发挥作用,主动参与到与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信息交流活动中来;④ 知识建构阶段:促进学习者分享知识,为学习者个人和集体观点提供机会;⑤ 发展阶段:为学习者自行组织的知识建构活动提供帮助、在线时间和活动空间。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指导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社区研修文化培育等多个方面。助学服务策略和方法要因服务需要、服务情境而定。例如,为了帮助教师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顺利突破难点,助学者经常在关键环节为教师研修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其中技术支架用于网络活动的技术指导,内容支架用于推荐、阐释、纠正信息等,过程支架用于协助学习者开展搜索、组织、展示信息和专业研讨等活动(Rimor, Reingold,& Heiman, 2008, pp.43-53),支架要针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情境而搭建。

(三)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除了具有常规资源管理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遵循资源转换和知识转化的相关理论,以促进资源流通和价值提升,进而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

1. 学习资源流通与转换理论

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课例等研修资源承载着教师隐性的实践性知识,隐性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可以促进教师分享和传播实践性知识。按照对共享实践性知识的贡献程度,可将学习资源分为三类: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高级资源。原始资源是指尚未做任何开发的资源,主要包括文献、教师常态课例等。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再加工,有助于所含的隐性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外显。例如,常态课例属于原始资源,经过教学观察和课堂信息采集和分析,得到再生资源――课堂观察报告,有助于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反思,进而生成和外显实践性知识。高级资源是再生资源的高级形式,经过对再生资源的知识萃取等加工处理后,形成了承载外显化实践性知识的新资源,即高级资源。例如,对课堂观察报告进一步分析和反思,挖掘出课堂中体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事件或行为,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即课堂关键事件,则属于高级资源。课堂关键事件承载了课堂某一问题情境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称为碎片化高级资源,而其中隐含的实践性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碎片。对实践性知识碎片进行归纳、萃取和组合等处理,形成概念化实践性知识,可用文字、公式等方式呈现,称为抽象化高级资源。概念化实践性知识还可以用知识树等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可视化呈现。从对教师共享实践性知识的贡献度来说,高级资源的贡献度大于再生资源,再生资源的贡献度大于原始资源(王陆,等,2010)。资源服务就是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管理,拓展各类资源的形式,建立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高级资源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指导资源应用方式,提高研修资源的流通性和应用价值。

2. 实践性知识转化理论

共享和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研修的目标,然而,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缄默性等隐性知识的特征,有碍研修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外显成为教师研修目标达成的关键。野中郁次郎(1995)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看作由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四个阶段组成的螺旋式演进过程,简称为SECI模型。 其中,社会化是通过团队或社区成员共同活动,实现个体的隐性知识共享为群体的隐性知识;外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帮助个体将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或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用概念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组合化是一种把外显的知识综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可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分类和组合等活动来实现;内化是学习者将所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获得的显性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体验过程中扩大个人默会知识的容量。

SECI模型为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共享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网络研修知识管理服务就是基于SECI模型的思想,对处于知识转化不同阶段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承载方式、呈现方式、应用方式和共享方式等进行管理和指导,促进教师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得到转化、分享和应用。

3. 资源与知识管理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资源与知识管理策略是与活动支持子系统相结合的。一方面,通过参与式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和实施指导,引导教师经历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的转化过程,并促进研修资源从原始资源向再生资源进而向高级资源转换;另一方面,研修资源和研修工具设计要与各个知识转化阶段所需要的资源类型、知识形态和应用方式等相适应,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相配合,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资源与知识管理服务的典型流程如下:① 知识社会化阶段:设计和组织教师上传常态课例、同侪观课、实践体验等活动,提供课堂观察工具等,使教师个人原始资源(如教师常态课例)变为团队原始资源(如团队教学案例),或者使个人原始资源变为再生资源(如课堂观察报告),由此课例中的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被社会化为团队隐性实践性知识。② 知识外化阶段:设计和组织教学反思和同侪间专业对话活动,提供教学反思支架等研修工具,促进团队原始资源或再生资源转换为碎片化高级资源(如课堂关键事件),使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外化为基于课堂情境、显性的实践性知识碎片。③ 知识组合化阶段:助学者提供知识总结和表示工具,开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的抽象和概括活动,将碎片化高级资源转化为抽象化高级资源(如思维导图),将实践性知识碎片转换为概念化的实践性知识。④ 知识内化阶段:提供教学设计模板,设计课堂实践与观察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将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运用于新的教学问题解决,并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创新实践性知识。因此,该阶段使高级资源转换为个人原始资源(如常态课例),使显性实践性知识在用于解决新的教学问题时转化成新的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由此将进入新一轮的知识转化过程。

(四)服务管理子系统

服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估工作。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评估服务质量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以研修教师对助学支持服务的评价反馈为依据评价服务质量;二是通过评价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效果来评价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有效性。两种评估结果具有互补性,共同作为助学者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服务的依据。

1. 教师网路研修支持服务质量评估原理和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是指服务提供者能够满足研修教师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的能力和程度的总和(杨卉,等,2015)。顾客感知到的服务质量是服务质量管理最为核心的概念,一般称为感知服务质量或服务质量(樊文强,等,2010)。格罗鲁斯(Gronroos)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期望的服务质量)同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体验的服务质量)的对比(转引自张屹,2003,p54)。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成果中影响力较大的是1985年由PZB小组提出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将顾客预期的服务质量与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用质量认知差距、质量标准差距、服务传递差距、沟通差距和感知服务质量差距五个差距来描述(Zeithaml, Berry, & Parasuraman, 1990)。其所设计的《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 measure scale)包含了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关怀性、有形性五个维度,系统地评价了服务质量(Parasuraman, Berry, & Zeithaml, 1988),从而使服务质量可以进行量化评价。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制订《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满意度问卷》的依据,评估体系要继承一般服务行业普适性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要反映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特殊要求(杨卉,等,2015)。研修教师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满意度问卷》进行在线填答,其评估数据分析结果将反映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

2.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评估原理和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结果可作为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评估的重要依据。所谓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是指依据研修活动目标以及量化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价研修活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推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和指导的有效性。教师网络研修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情境性、默会性等特征都意味着不能采用传统显性知识评估方法,而应该采集研修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学习行为信息,定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对研修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程度进行评估。

真实性评估是一种需要学习者在真实的专业生活情境中应用其能力并结合知识、技巧与态度的评估(Gulikers, Bastiaens, & Kirschner, 2004)。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真实性评估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教师网络研修行为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常见的方法是建立教师电子档案袋,持续记录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行为信息以及获得的成果和奖励等,对活动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了解教师或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变化情况。二是定期收集研修教师的常态课例,对这些课例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从而了解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情况。由此可见,从研修教师真实的专业生活情境中多渠道收集学习和工作信息,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可评估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和趋势,并作为评估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五)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

助学服务团队是教师网络研修服务的提供者,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要使助学服务团队有效而持续地为教师提供知识服务,行之有效的团队组织管理是其重要保障。助学服务管理子系统就是要确保教师网络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提供高效服务的群体不能是松散的群体,而应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支撑的团队。教师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结构应满足以下特点:首先,从知识能力来说,助学服务团队应该能为研修教师提供研修活动设计、活动指导、活动评估等全方位的知识服务,这就需要助学服务团队综合多个领域助学者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服务任务,单个助学者是难以胜任的;其次,从服务内容来说,教师网络研修不仅需要在学术上给予支持,还需要在情感、人员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因此,每个助学服务团队应根据助学者的个性特点进行角色分工,合作完成研修服务;最后,从服务方式来说,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主要面向教师群体的合作研修活动,助学者与研修教师一对一、一对多等点对点分散式的服务并不是主要的服务形式,服务于教师研修活动项目则是服务的主要形式。

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主要适应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频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和知识的组织,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交织而成的组织结构(曾朝霞,2011)。其中,纵向和横向两套管理系统分别是指按照职能划分角色和按照项目划分管理单位,纵向和横向结合形成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既突出了以项目为中心,为项目组织项目服务团队,也强调了项目服务团队内部的角色分工,保障了服务的反应力和专业性。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符合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研修服务以教师研修活动为中心的知识服务特征。将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应用于助学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如图3所示。

助学服务团队组织管理结构采用基于教师研修活动项目配置服务团队的原则,项目助学服务团队内部角色分工,共同实现全方位服务,继承了矩阵式组织的一般特征,而且鉴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专家型助学者资源稀缺,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采用层级配置的组织模式:第0层是专家型助学者,他们位于总部层面,脱离于矩阵组织组成专家团队,采用多种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为各活动项目助学服务团队提供指导;第1层,是项目助学服务团队负责人,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助学服务经验和管理能力;第2层,是普通助学者,在项目助学服务团队中拥有一个或多个角色,承担具体的服务职责。对于项目助学服务团队中助学者的角色划分,要依据活动需要和助学者自身的知识能力特点而定,常见角色有活动设计者、指导者、社会支持者、监控者、技术支持者和活动组织者等,可根据服务项目需要而确定角色。根据助学者的能力,一位助学者可以不限于一个角色。

(六)各功能子系统间的关系

通过对图1所示的各功能子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需求分析子系统确定教师研修问题和服务策略,为活动支持子系统设计活动提供依据;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基于活动设计进行角色分工,支持助学者的分工协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支持子系统和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有机结合,通过活动设计、资源设计和研修工具设计等引导教师研修向促进资源流通和转换,使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方向有序推进;服务管理子系统持续跟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获得研修活动效果和服务质量评估结果,而且捕获教师新的研修需求,进而影响研修需求分析子系统调节服务策略。由此可见,各个功能子系统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有机结合的,系统各功能子系统的功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体效应。

五、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运行案例

以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项目服务团队A的研修服务过程为例,说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运行过程。

1. 案例背景

某校10名教师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在线实践社区COP项目,最近该校确定了以合作学习作为校本研修主题,10位教师希望通过参与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修活动提升组织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在线实践社区组成了项目服务团队A,A团队有3位助学者,其中2位助学者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1位助学者是学科教学专家,本服务项目为期一个学期。

2. 服务过程

项目服务团队A的服务过程如表1所示。

3. 服务效果

表1呈现了项目服务团队A对教师研修活动的支持服务流程,在该过程中项目服务团队A完成了从研修需求分析、研修活动设计、研修活动指导与监控到研修活动评估的服务全过程,一学期的研修活动结束后,采用真实性评估的方法对该项目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对10位教师研修活动前后的常态课例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① 课堂师生行为对比方面,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后其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效率和效果上均有了显著改进,表现在:首先,提供小组任务单的小组活动比例明显增加,使合作学习任务和分工更加明确,调动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中,讨论后汇报的比例明显提高,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组间知识分享;最后,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明显减少。② 实践性知识发展方面,10位研修教师在参与研修活动前对如何在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几乎没有给出具体策略;参与研修活动后10位教师生成了合作学习策略知识树,包括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角色分工、活动支架、冲突管理、活动评价等5个维度、20余条策略知识。

六、结束语

本文基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特点,提出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五个核心功能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所构建的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以研修活动作为教师研修的主要途径,支持面向教师研修活动的服务

服务体系各个功能子系统均以不同方式服务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需求分析子系统为研修活动设计提供研修需求和研修策略;活动支持子系统对研修活动进行设计和指导;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为教师研修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物质支持;服务管理子系统确保研修活动质量;团队管理子系统的矩阵式服务团队管理,以活动项目为服务对象,为研修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见,教师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支持。

2. 以教师服务需求为基础,支持对教师网络研修的知识服务

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等能够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提供支持,也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应用、创新和发展。这表明教师研修支持服务是面向用户需求、用户参与和具有增值性的知识服务。

3. 支持服务的动态调节,确保教师网络研修和服务的持续性

通过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共同作用,可及时诊断研修服务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新的需求,调整服务策略,设计新的研修活动,确保教师研修和服务的可持续性。

未来需要在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指导下,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实践活动,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各功能子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转化为面向各种不同服务情境的服务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陈萍. 2008. 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范式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9):30-31.

董兆伟,李培学,李文娟. 2015.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6):93-98.

樊文强,靳会峰. 2010.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学生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个案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12):86-90.

冷静,朱伶俐. 2015. 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远程培训模式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11):67-80.

刘雨薇. 2015. COP助学服务团队角色管理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栾学东. 2014. 关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110-114.

栾学东. 2014.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4):40-44.

乔纳森. 2002.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陆,杨卉. 2010. 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J]. 电化教育研究(10):107-111,115.

王陆. 2011.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9):30-42.

王陆,张敏霞. 2011.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严加平. 2011. 区县教师网络培训中各要素分析及其有效组织[J]. 教育发展(15-16):94-98.

杨卉. 2011.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理论与实践[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杨卉,冯红. 2012a.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在线助学策略和方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6):50-55.

杨卉,王陆,张敏霞. 2012b.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44-49.

杨卉,王陆. 2015.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助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1):131-137.

杨开城. 2005. 以学习活动为重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曾朝霞. 2011. 高校图书馆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探析[J]. 图书馆(6):120-121.

张红丽,吴新年. 2010. 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 图书馆理论研究(2):23,27.

张晓林. 2001. 走向知识服务[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张屹. 2003. 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

周蔚. 2005. 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J]. 现代远距离教育(2):7-10.

庄榕霞,王铟. 2007. 基于绩效观念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12):31-75.

Adendorff, D. E., (200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s and competencies of an online facilitator. Pretoria :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Pretoria.

Bettencourt, A. L., Ostrom,A. L., Brown, S.W., &Roundtree, R. I.(2002).Client co-produc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4(4),100, 128.

Fox, S., & MacKeogh, K.( 2003). Can eLearning promote higher-order learning without tutor overload? Open Learning,18(2): 121-134.

Moller,L. (1998).Design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for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ement, 46(4),115-122.

Nonaka, I., & Takeue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e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ulikers, J. T. M.,Bastiaens, T. J., &Kirschner, P. A.(2004) . A Five- 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 Authentio Assessment. ETR & D, 52(3),67-86.

Parasuraman, A., Berry, L. L., & Zeithaml,V.A.(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ling, 64(1),12-40.

Rimor, R., Reingold, R., & Heiman, T. (2008). Instructor’s scaffolding in support of students’ metacognition through an online course. In Zumbach, J., Schwartz, N., Seufert, T., &Kester, L. (Eds.)Beyond Knowledge: The Legacy of Competence. Vienna: Springer.

Ryan, S., Scott, B., Freeman, H., &Patel, D. (2000). The Virtual University: The Internet and Resource-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7(100):179-182.

Salmon, G.(2003).E-moderating: The key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2nd ed.).London:Routledge Falmer.

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文2

一、切实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做好培训规划设计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一、置换脱产研修。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细化项目实施流程,落实“双导师”责任制,增加教师返岗实践环节,实现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探索“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发挥“种子”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严格参训学员遴选标准,落实参训学员公示制度,切实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

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文3

一、建体系,为教师搭建成长阶梯

首先,建立了教师培训的组织体系。将师资提升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程,由分管市长任工程总指挥,教育、财政、人事、组织为组成部门。具体工作由市教育局牵头,安排师资处、教科所、电教中心、职成教中心、基教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培训资源,有效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其次,建立三级培训平台,分别是以学校或片区为单位的校本基础培训、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员提升培训、以市为单位的骨干高端培训,三级培训有机结合,有效衔接,层级提升,梯度攀升,形成良好的培训生态。

其三,建立了五级梯度攀升机制。2008年启动“兰州市师资提升工程”,先后出台了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名师(名校长)等培养、评选、管理办法,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教师成长的“五级梯队”建设,形成了“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金城名师”层级梯度攀升的“金字塔”式教师能力提升机制。

二、创模式,关注高层次人才培养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长出来”的发展策略和“分类、分层、分岗”师资培训模式。“走出去”方面,我市在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每年派100人出国研修。与中国教科院联合举办“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在北京、南京、深圳、苏州等教育发达地市组织开展了16期培训活动,400多名骨干校长参加了高端培训。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了兰州市中小学校长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3期远程培训班,实现全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全覆盖培训。还选派近200名骨干校长到外地挂职,选派320名校长到实践基地担任“影子校长”,贴身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请进来”方面,近年来加大了交流合作的力度,每年邀请10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到兰州开展学术讲座,进行教研课题合作交流、教育教学活动观摩指导,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兰州落地。

“长出来”方面,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尽快建立工作室,市教育局为每个工作室拨付活动经费,在西北地区率先创建了40个名师工作室、2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5个名校长工作室,使名师工作室成为新的名师脱颖而出的孵化器。另外,举办了“教师发展学校”,有30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名家讲座、名校考察、观摩教学、专家评课、课例解析、学员交流、岗位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加大了分类培训、分层培训和分岗培训力度。分类培训主要为普教师资培训、职教师资培训、特教师资培训和幼教师资培训,分层培训主要为新教师的“入格”培训、青年教师的“升格”培训、中年教师的“风格”培训,分岗培训主要为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开出丰富多彩的“培训菜单”,增强培训实效性。

三、搭平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

一是搭建农村教师进城培训平台。每年让1000名农村学校教师进城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与到名校结对跟班培训;采取“一课两上三活动”方式,即:农村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后要在自己认真听课、精心评课的基础上,邀请城市学校教师帮助自己一起备一节课,参与说课、备课、上课及评课。二是搭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平台。选派100名农村教师到城市进行为期1年的跟班跟师培训,还将选派100名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学习平台。依托兰州教育网,建立了“兰州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兰州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平台,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所有教师免费提供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优质资源。

四、优课程,贴近教师实际需求

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此,我们重点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一是树立大课程观,优化课程诸因素。将课程视为一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教学过程等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来优化课程。

二是按需施教,因师设课。校长发展学校与教师发展学校的课程,采取异地办班方式,每期不同主题、不同师资、不同选题;课程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尽可能选最优秀的专家讲课;在培训形式上,努力做到集中与分散交流结合,考察参观与论坛结合,高端专家为辅与一线教师为主结合等。对到外地挂职学习的校长、教师,提出“贴身式学习,影子式培训,深耕式研究”的要求等。对农村进城顶岗跟师培训课程,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情境,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

五、抓研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首先,创建三方互动机制。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创建了以教育行政支持为推动,教育科研部门积极引领为导向,教师大面积参与研究为基础的有效机制。

其次,形成点面结合、大小互促的研究体系。鼓励教师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展行动研究,形成“个人小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与培训联片教研国家和省级课题”的研究体系,激励教师在工作中研修,在研修中发展。

其三,创设教师研修路径。倡导“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发展模式,创造了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最大化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保投入,培训经费逐年增长

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文4

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必然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迎接挑战,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但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却仍然困难重重、质量不高,集中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培训者能力不高,校本培训水平低、专业引领难以保证。“研”与“训”分离,加重了学校和教师负担,制约了教师培训质效。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及团队积极探索并实施“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运用现代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将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有机整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它以校本研修为主体,基于网络环境进行远程学习和资源服务、专业引领和交流研讨,通过远程学习和集中培训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师能力,通过校本研修跟踪教育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有效整合,提升教师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发展,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为有效开展教师培训提供理性思考和经验借鉴。

二、“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目标与适用对象

笔者及团队本着“基于网络环境,基于教师需求,基于教师发展,优化培训课程和校本研修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和校本研修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理念,通过模式的实施,逐步实现下列目标: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着眼新课程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根据培训需求、目标、对象和内容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内化感悟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以教师的校本实践为基础,实现研训一体化,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见上图)。

2.以模式建构理论为支撑,从培训模式各要素上整体系统构建“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现“远程”为主,向“校本”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探索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途径和方法,有效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三位一体”,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3.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支撑,分析当前“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结合本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实际,体现地域性特点和“本土化”特色。

4.增强教学研修活动的程序性、操作性,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研修活动的步骤和结构关系,深入研究和发现教学研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等。

几年来,笔者及团队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万名中小学学校教师进行的“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证明,本模式的适应对象为:

中小学校基本具备远程网络条件的、教师具备计算机运用和网络学习基本技能的、以广大农村教师为主体的市县(区)。

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省市教师培训院校。

三、“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理论与实践成效

笔者及团队坚持研究与实践两方面紧密结合,用研究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研究。“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等。在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些核心概念,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模式建构理论、现代学习科学、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校本研修(培训、教研)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从不同的层面开展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产生的实践成效如下:

1.主要观点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以因特网为载体,通过广阔的虚拟空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

(2)“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保持了校本研修与教师日常学习和工作紧紧相融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校本研修插上了现代化翅膀,使校本研修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和形式。

(3)远程教育平台以互动式视频学习系统为主体,网上监控、考试系统为手段,集网上视频学习与网上讨论、交流、答疑、标记和批注等为一体,内嵌实时学习监控、作业考试等。通过这一协同式人性化的学习系统营造了全新的网络学习,提高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

(4)集中培训包括灵活多样的集中形式,采取讲座式、讨论式、互动式、仿真式等多种方式体会感悟内化知识与提高能力。

(5)立足校本,融培训于教师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中心、行动本位的校本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任务驱动、行为跟进的过程中,反思实践、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和专业化成长,教师培训必须与校本教研实现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整合,仅依靠一个方面发挥作用是收效甚微的。“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也不是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与教师自己的经验、背景结合,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的,以教学研修活动为载体的,理论素养与行动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

2.实施策略

(1)网上――网络课程学习与交互,优秀师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理论素养。

策略一:专题与聚焦,即根据当前教师培训专题,聚焦教师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策略二:专家与本土,即聘请全国一流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又突出本地骨干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

策略三:跟踪与互动。跟踪参训教师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进行问题指导,引导同伴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

策略四:过程与结果。既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自主反思、合作互助),又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结果”(理念更新、行为变化)。

(2)网下――校本集中,内化与外化,任务驱动,行为跟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行为改进。

策略五:以“三心”为主体的全员参与。所谓“三心”,即校长领导为“核心”,骨干教师为“轴心”,全体教师为“重心”。“三心”是有效开展教学研修活动(载体)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支撑。

策略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问题培训。就是使教师教学研修活动,必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活动”的生命。

策略七:以任务驱动的程式化研训“链条”。这个“链条”,一要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步骤,环节具体化、“活动”程式化;二是要在每个环节明确“规定动作”(任务及要求),保障“活动”取得效果。

策略八: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空间”。这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手段,是校本教研的网上活动平台,又是学校和教师参与教学研修活动的全过程的“成长记录”和研修成果。

3.实践成效

通过几年来实践探索,“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越来越彰显了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1)网络远程学习的时空自由,校本研修的足不出户,极大地缓解了“工学矛盾”;与院校集中培训相比,参训教师大大节省了食宿和交通等费用的支出。

(2)网络培训平台支持下的“大校本”研修,使同伴互助基于县域范围,多层次教师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以及专家、名师在线指导,很好地解决了“低水平重复”问题。

(3)通过“远程”,由专家和名师提供的优质培训课程,结合本地实际的“本土化”研修资源,满足了教师的培训需求,使课程和资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指导性和适应性。

(4)以有组织的校本研修专题活动为载体,使校本研修聚焦问题、跟踪教学实践,在研修任务的驱动下,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5)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手段,提升了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监控和评价等方面的功能,优化了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

2004年至今,本县中小学教师12万多人次参加新课程全员岗位培训和“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有效学习内容”“有效学习指导”专题培训,以及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特色与创新突破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有效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研究价值,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力图克服院校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两张皮”的问题,整合了“校本”与“远程”,对接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的重大转变,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方面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2.“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探索了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新途径(建设“本土化”校本研修资源、建设虚拟化的网络交流学习空间、建设县域网络微格教学系统等)、新策略(县域“大校本”、以活动为载体、“研训一体化”)和新方法(远程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名师示范、网上协同备课和在线观课议课)等,是校本研修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

3.“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根据需求、目标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感悟知识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它以课外(远程)学习到课内(集中)内化再到课外实践(校本)外化为教育教学技能的现代学习方式,彻底变革了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巩固的传统学习方式,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培训新路。

以农村教师为主体的无为县万名中小学教师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中,掌握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操作性强,实效性高,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对组织“大规模、高效益”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都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五、“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与社会影响

1.实施过程

2004年至今,我们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探索,经历了三次飞跃。为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4年开始探索教师远程培训,至2007年自建了包括网上学习、网上考试、互动交流、网上服务等远程教育平台,形成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远程培训模式。

2008年开始我们加大了校本研修研究力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主题活动实施校本研修。形成了“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

2010年开始探索教师培训专业化,注重培训过程,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和监视培训等五个阶段规范性建设,强调培训过程的持续改进。形成了规范化、流程化、细节化、人性化的专业化教师培训体系。

几年来,我们根据各年度培训主题,着力建设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一方面聘请檀传宝、伍新春、孔凡哲、王敏勤、王斌华等全国一流专家来无为县进行高端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又组织县内外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各学科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介绍教学经验,制作视频课程供参训教师网上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突出教师岗位实践,聚焦有效课堂教学,2008-2009年度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2009-2010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2011-2012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十佳能手”评比活动,2012-2013年度开展了“研课标说教材”评比活动,2013-2014年度开展了“学习设计”评比活动,研训一体、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模式特色日趋鲜明,培训效益日益提升。通过上述活动,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模式、孔凡哲的凝练教学艺术的方法,导学、自主学习等学习模式,已在无为县许多学校的教师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施案例

如2013―2014学年度,我们采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组织实施了全县八千多名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指导”全员培训,模式实践的过程如下:

培训准备:学习指导问题收集,课程资源建设,指导队伍建设(2013年7―8月)。

首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习指导问题调研分析,确认培训目标。

其次,把问题提交给专家,组织专家(重理论引领)和本地骨干教师(重实践示范),按需依标备课,解决突出问题,建设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资源。

最后,为落实跟进指导,建设一支包括培训者、教研员、骨干教师在内的远程网络学习和实践研修的助学团队。

培训实施:第一学期侧重理论学习,第二学期侧重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2013年9月―2014年5月)

第一学期,参训教师通过在线观看北师大伍新春教授、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和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培训教材阅读,提升学习指导理论素养,享受全国一流的高端理论培训课程。同时,我们组织本县的骨干教师通过远程方式,按学段分学科介绍分析研究新课程下学习指导的方法和经验,分享实践智慧。

第二学期,首先,2014年3月初至4月初我们将参训教师按乡镇学科分成120个小班,组织120场次的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形式小班化集中培训,将远程学习文本阅读中专家讲授的理论内化为参训教师自己的理论知识,并进而将其“说出来”“做出来”。其次,2014年4月初至5月以开展有效学习指导专项备课活动为载体,把校本研修聚焦于学习设计与指导问题的解决和能力提升上。全县720多个备课组在实践研修指导团队的现场实时、远程非实时的跟踪指导下,在网上、网下的协同学习、交流研讨和行为跟进的过程中,按照“问题诊断个人初撰集体研讨修正设计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基本程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有效学习指导集体备课活动。

培训总结。(2014年6月―2014年12月)

首先,按照“个人――备课组(学校)――学区”进行反思与小结,学区在线《培训简报》,笔者所在学校再编辑《工作简报》。同时,我们开展以培训满意度为主的效果反馈调查,各项指标的满意度皆超过95%。

其次,我们通过组织进行“优秀学习设计”评选活动,引导各校、各备课组对集体备课专项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扎实研究,“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促进经验提升。

最后,从各中心校(完职中)推选的266篇学习设计中遴选出27篇设计,进行反复的修改加工,拟辑为一册书正式出版。

3.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教师培训丛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9年11月、2012年3月正式出版了《集体备课活动荟萃》《有效课堂反思》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等三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课题研究2013年3月荣获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5.12)、《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安徽省无为县的“远程+集中+校本”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9)和《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模式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等几十篇研究文章在核心教育期刊上发表。

2007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在笔者所在学校召开全省师训科长会议暨全省继续教育现场会。2010年1月27日,教育部专家组来笔者所在学校调研教师培训情况,对“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安徽省教育厅在“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中,把“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作为基本模式在全省推进实施。

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文5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08)11-0063-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和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在职培训、教师间合作、与大学合作、专业发展学校等。网络凭借其便捷和共享功能,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讲,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通过学习、交流和讨论、获取专业指导和帮助、记录个人成长轨迹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形式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有层次之分的,他提出了人的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发展需求,充分诠释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日益受到推崇,教师专业发展的很多活动都开始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上网学习交流已经日益普遍。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为了生存和职业生涯的顺利,融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师群体中,必须上网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这充分体现了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同时,对于很多优秀教师来讲,网络也为满足教师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跨时空的特点,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成功教学案例等到网上,与人分享,在交流中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时体验到自我的价值。

在各种需求的促使下,教师利用网络的专业发展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偶发行为变为习惯。下面从当前教师教学、学习和工作等方面来归纳教师的需求,也总结教师利用网络的专业发展活动。

1、资源性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教师下载或在线阅读课程教学资料。网络的一大特点就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希望从网络上获取一些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如教案、教学课件、试题、活动方案等;为了撰写教学论文或者了解某项研究的进展,教师会访问专门的网站,如中国期刊网等。为满足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的需求,很多地方建设了学科教学资源库,这些网络教学资源按学段、学科分类,实现了主题化、系列化、同步化,旨在为每位教师实施经验和资源积累提供个性化资源平台。这些资源库的模块有学科主题章节(单元)定义模块、资源类型定义模块(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文献、教师教学经验、案例、练习测评等)、教师个人工作台模块、统计与评估评分模块等,所具有的功能包括资源协同建设功能、资源类型定义功能(资源上传、修改时实现)等。教师对这些教学资源的需求,使教师主要以下载或者在线阅读的形式进行学习。

2、学习性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教师参与远程培训,实现最优化学习。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更加开放和自由。有效解决了教师学习时的工学矛盾。提高了教师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一些区域性网络开发了在线培训系统,开设了网络培训课程,设置了教育新书介绍、专家答疑等子栏目,更加方便了基层教师自主学习。

3、交流性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为教师进入互动论坛区,实现互惠共赢的交流研讨。网络的开放、自由,支持了教师公开交流自己的思想、寻求专业帮助的需求,即让教师实现互动交流、互惠共赢,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学习,相互碰撞,获取专业支持,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和提高。从目前来看,网络上的交流媒介主要是一些互动论坛区,如协作组、专题论坛(BBS)。此外,网络交流平台在方便教师相互交流教学业务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社会支持来帮助他们缓解职业倦怠,解除心理困惑,释放工作压力,从而增进身心健康,如在互动论坛区的“心灵驿站”栏目里,教师可以讲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可以得到同伴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

4、展示性需求

展示性需求表现为教师在网上教学成果,同时获取成功经验和指导。网络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成就感以及专业影响力。教师可以把论文、公开课资料等上传,创办个人博客、名师工作室等,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心得。从而获得同行或专家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登录同行或专家的博客、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学习成功经验,并就有些问题进行求助,获得指导和帮助。

5、研究性需求

研究性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表现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开展观课评课和研究活动。网络有力地支持了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如网络观课评课、教学研讨、课题或项目研究和交流、网上调研等,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让教师更加开放自由地发表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如浦东新区开发的视频课例分析系统就为教师利用网络观课评课提供了便捷、开放的条件。该系统是一个视频课例分析网络平台,目前可以进行视频切片分析,可以根据教学环节把一节课切成相应的片段。这一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原来一节录像课一看到底的纵向评课方式,可以实现优质课的同一教学环节之间横向比较评课、观课者与示范课教师互相对比评课、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评课等多种新的评课方式。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开创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方法,帮教师找到了一种教学反思和教学革新的新途径,也成为校本教研的好做法。

6、管理性需求

管理教师网络学习,日益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网上也需要获取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网络的记录功能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对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和完整记载个人成长轨迹的需求。就目前来看,信息公告区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是比较常用的形式,便于教师获取活动通知、相关新闻等内容,并能够记载教师个人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为教师反思专业发展的过程和成果提供信息。

7、评价性需求

评价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逐渐受到教师个人和研究者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网络特有的功能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从而渐进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网络的记录功能为有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信息采

集、学习过程记录、生成性资源的积累、学分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对上网时间、完成学分、进入论坛次数、浏览文章数、发表文章数、发起话题数、反馈(对别人文章的发言)次数、文章被浏览次数、进入精华区文章数、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次数、采用的研修方式等要素的评价,借助于自动化的统计分析,对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活跃度”和水平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可以让教师清楚个人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整体情况,如时间、学习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个人的影响力等。这里需要指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在评价反馈信息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专业发展行为,努力朝着专业化的方向缓慢“爬坡”的过程。

还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形式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需求会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形式也会反映多种需求。以上的划分仅仅是从问题讨论的角度进行的,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些需求和形式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网络和教师。从现有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因素主要包括网络的功能、内容、网络的运行状态、网络生成性资源的水平等,教师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动机、技术水平、工作习惯、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等。就目前来看,受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有些教师自发地、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动机还不是很强,在个人技术和个人工作学习习惯上还不太适应。第一,很多教师习惯了以往的学习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查阅纸质资料或与同行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来获取课程教学资源,很难一下适应网络环境下虚拟的交流和讨论,也不太信任网络上的一些课程教学资源,加之个人上网方面的技术不是很熟练,对如何查找所需要的课程教学资源,如何与同事或专家交流讨论缺乏培训和指导,面对网络很茫然,不知所措。第二,很多教师工作量都比较大,日常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很难抽出时间上网。这也导致教师很少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第三,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水平也限制了其参与网络交流和学习的行为,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更多地是在网络上索取一些资源,对于参与讨论和进行思想碰撞,还有一段距离,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成为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教师在上网过程中,会发现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缺乏有价值的资源,网络运行状态不好,网络资源生成性差等,也会降低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动机。

2、网络方面的主要问题

当前,网络的基本功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教师也认为网络对其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第一,网络提供的内容是吸引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来看,虽然很多网站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如一些学科教学资源网站,但是这些资源的生成性水平比较低,更新速度慢,而且资源比较分散,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来搜集整理。同时,一些网络课程开发的成熟度不够,形式比较单一,不够新颖,不能吸引广大教师。有思想、有创见、适合教师的博客比较少,教师在思想碰撞、交流中容易遇到障碍。第二,一些区域性网络上的栏目内容比较少,不能同时满足教师的多种需要,教师需要登录多个网站参与不同的活动。第三,网络的运行速度也制约了教师利用网络的行为,很多教师所在学校的网络是局域网,经常会出现网速慢、流量小、下载速度慢或在线视频观看经常出错等现象。第四,没有充分挖掘网络的功能,如记录、自动统计生成,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提供成长轨迹记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等。虽然很多网站有一些基础性的数据记录,但是仅仅是次数的累计而已,不能建立一个评价模型,为教师提供建议。第五,网络的种种权限限制,把很多教师隔离在外,如一些学校的校园网,学校内部的一些信息和讨论版块需要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

三、有效促进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需求是比较多的。网络特有的功能和特点也能够支持教师的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和网络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限制了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这里从外部环境怎样激发教师内部动机,促动教师有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提几点建议。

1、开展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培训,引领教师走进网络

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需要专家引领,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网络环境,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需要开展教师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具备基本的网络常识,了解网络的功能和特点,掌握最基本的上网技能。第二,向教师介绍目前网络上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让教师了解不同课程教学资源所在的位置,如一些学科教学资源库、视频案例系统、有名的学科教师或专家博客、比较好的网络课程资源、比较好的教学栏目等内容,方便教师及时获得有效的资源,并获得专业的经验和指导。第三,向教师介绍一些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平台,如一些课题研究的讨论区、学科教学研讨区、教师心理咨询区等,使教师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表达个人的思想,参与讨论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第四,培养教师查找有关教学课程资源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利用搜索网站快速、准确地获得有效信息,如何利用期刊网以及目前比较稳定和比较权威的学术网站查找教学论文或有关文章,以满足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2、采取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措施,再造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自身惯有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成为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一个非常大的阻力。人都有惰性,不想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和原有的秩序,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外力来刺激和督促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逐渐形成一套制度。从而以外力激发内部动机,再造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使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习惯。第一,有必要建立一些强制性的制度规定。如规定教师每日或者每星期上网的时间、浏览网站的次数、发帖的数量、登陆校园网的次数等。第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励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成绩。第三,学校可以将以往面对面的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校本研修、学科组讨论等放到网上开展,这样教师就会慢慢适应网络,从而接受网络。第四,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来讲,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实现最优化培训,也可以扩大教师的自由度和话语表达机会。总

之,通过一定的强制外力推动。逐渐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进而形成习惯,使网络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学习和工作方式。

3、优化网络环境,构建区域的、系统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网络环境是制约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网络内容是否丰富,网络运行环境是否畅通,网络技术是否先进,网络资源是否具有生成性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个区域性的教师群体来讲,有必要通盘考虑如何有效搭建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的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支持。因此,构建一个区域的、系统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于资源问题,并非是要重新建立资源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起炉灶,而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学科教学资源库、博客、讨论区等。通过链接的方式引入,然后针对资源生成性水平低和内容栏目少等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更新资源。适当增加栏目内容,贴近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加强网络的后台技术维护和前台管理,保证网络畅通运行,尽量避免因技术问题而出现教师经常不能上网或者中途上不去的现象。再次,开发适合教师的、受欢迎的网络课程,吸引教师接受远程培训方式,同时实施对话交流机制,确保教师与专家的有效沟通。

4、加强评价研究,为教师、“网络环境”提供有效反馈信息

评价特有的功能,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改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从而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完善网络环境。对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评价和“网络环境”的评价,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如对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的评价,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充分挖掘网络的记载和自动统计生成功能,记载教师专业发展轨迹和学习的活跃程度,开发评价模型,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还可以就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水平进行一定的测试。如设计和编制问题式的、情境式的、对话式的测试题目,考查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情况等。通过对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表现和水平的评价,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便于教师有方向、有目标地进一步开展专业学习。对于网络环境的评价,可以从网络的开发水平、设计水平、推进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不断优化网络环境。

教师网课培训研修总结范文6

一、准确把握方向,科学谋划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十多年,这十多年我们举办了新课程通识的全员培训,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推进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应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课堂仍以讲授为主,凭经验教学,新课程理念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我们反思十多年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历程,我们与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比较中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杜郎口有 “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洋思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环节教学模式,魏书生有“六步教学法”。而综观我们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没有一个体现正确理念的合理行动框架和说得出来程序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没有一种统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就是我们不能有效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导,确立了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为区域性课题,以课题研究的策略,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引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序幕。新年伊始,我们召开了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参加的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部署,做出了具体安排,出台《图们市关于推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确立以构建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在“十二五”“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主导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指导全市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校研究课题。如五中开始了“定向导学―自主学习―合作反馈―训练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六中开始了“生命化课堂”、“四步目标导学(创设情境,引出目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学习之用,升华目标―当堂测试,监测目标)教学模式研究”,三中开始了“自主合作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示标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拓展提升-当堂检测”研究,石岘一中开始了“自主学习六步教学模式”(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总结提升―检测达标)研究。尽管各校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名称不同,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却是一致的,都具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共同特点,都强调学生的先学,都主张针对性教学。在全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抓手,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上下联动,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策略,有效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分层培训,扎实打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基础

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的构建,关键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和指导教师的学科教学。2011年以来,我们把新课改理论培训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我们注重抓了教研员、校长、骨干教师以及全体教师队伍不同层次的理论培训。

(一)加强教研员培训,提高课程改革的引领能力

教研员承担着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学科教师培训的任务。显而易见,教研员的课程改革的研究能力和引领能力直接影响着教研员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们大力开展了“学习型学校”创建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学习型教研员队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学习目标,建立机制,营造学习和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学习和研究成为教研员一种生活习惯。一是建立了集中与分散学习制度。我们建立每学期初三周的集中学习和每周一的集中学习制度,三年来,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和有效教研等为主题,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学习,组织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开展主题教研”、“如何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教研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专题讲座。二是建立了学习资源保障制度。每年给教研员订阅学科教育杂志,统一购买教育理论书籍,根据学科教研需要报销图书购买书款等。三是建立了主题论坛制度。我们每年组织一至两次教研员主题论坛,先后组织召开了“教研员与学科理想的高效课堂”、“区域联动校验活动实践与反思”、“教研员听课视导调研报告”、“学习先进课改学校考察与反思”等论坛,及时总结交流学习与实践的反思。四是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进入“十二五”期间,在全市 “构建高效课堂实践与研究”主导性课题引领下,教研员确立了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坚持在学科课题引领下,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五是建立了派出去考察学习制度。每年有计划地派教研员外出学习考察,拓展教研思路和提升教研员教研与教学指导的自信心。

(二)加强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培训,提高课程改的领导和引领能力

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教学领导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领导者,骨干教师是课堂教学改的示范引领者。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导者领导能力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能力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关键因素。我们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采取如下措施,提高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培训。一是聘请专家做讲座。结合图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际需要,先后三次聘请延边州教育科研所俞永虎研究员来图们以“有效教学的方略”、“有效教学模式与实践”、“有效教学设计”为题给图们中小学领导和骨干教师专题讲座。二是组织课改先进地区学校的学习考察。先后在教育局主管局长的带领下,组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校长或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先后学习考察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昌乐二中、广文中学等课改名校,学习借鉴课改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三是举办课改骨干培训班。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在基层推荐,进修审核等措施,选拔一批教师,举办为期一年的学习班,为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一批骨干队伍,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三)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全体教师课改实施能力

全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全体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实施课教学改革的能力。一方面加强教师网略继续教育培训,每年统一落网络学习和实文本学习等,加强教学改革的高端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深入学校作讲座。2011年以来,教师进修学校主要领导先后到五中、六中、石岘一中、石岘二中、长安中学等学校,结合全市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进行讲座,为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做理论的准备。再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结合学科教研活动,坚持研究和培训为一体,每年每个学科开展4次的课堂教学改革现场培训,案例培训,注重广大教师参与研究和培训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操作能力。

三、创新研究策略,建立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机制

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有效的教研机制作保障。几年来,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有效指导和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实践中,创新了如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全市教研工作协调机制

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围绕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这个主题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加强了教师进修学校与基层学校联系和沟通机制建设。我们每学期召开全市教研工作协调会,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提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活动计划,通报全市学期教学改革工作情况,提出新学期教学改革重点目标和任务,听取学校课改推进计划和关于课改推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难等。通过学期初的教研工作的协调,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市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二)建立区域主导课题研究机制

区域教研工作必须依托区域主导科研课题。2011年我们确立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主导课题,教研员坚持科研引领教研,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发展的思路,聚焦课堂教学,加强高效课堂建设中学习目标的制定、学案编制(预习提纲)、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精讲点拨等突出环节的研究。特别是加强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小组建设,激励评价”三个高效课堂建设抓手的研究,围绕课题阶段主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积极探索高效课堂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技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和重点学科实验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创新学科区域联动教研机制

图们市中小学规模都小,学科教师人数也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一个教师一个学科,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非常困难。再加上,近年来全市中小学新任教师不断增多,新任教师急需学科骨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需要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了解决上述实际问题,2011年3月出台了《图们市中小学关于开展学科区域联动教研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学科教研员为主导,整合全市优质教研资源,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搭建了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每次活动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精心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和教学反思。经过三年的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确定主题-做课观摩-评课议课-专业引领-总结反思“为基本形式的区域联动教研活动模式,整体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水平,推动了全市学科课堂教学改革。

(四)建立寒暑假学科培训机制

每年寒假暑假是针对每学期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主题培训的重要时机。我们每放假前教研员进行一次教师需求征求意见,并结合学期听课视导以及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确定假期培训的主题。利用假期认真准备培训内容,开学初组织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为新学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方式方法。如2013年8月份,我们根据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提出学习目标不够科学的实际,教研员假期认真学习“学习目标的再认识”、“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等理论,假期进行了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等理论与案例的针对性培训,并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和建议。

(五)探索问题解决的听评课新机制

深入学校听课指导是教研员常态的重要工作形式。如何提高教研员听课更具有有效的教学指导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建立了教研员在每一个学校一至两周的“蹲点”面对面的指导制度,实施跟踪听评课。我们倡导教研员坚持带着课程标准听评课,坚持带着课堂教学模式听评课,坚持带着教研课题听评课,创新指向课堂教学改进的听评议课实践模式,坚持听评课的“五步步骤”:即“一观、二看、三听、四议、五约”,听课指导教学要让教师上课回答四个问题,暨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你怎样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要求),努力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和实现课堂教学改进,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有效教学。

(六)建立校本研修工作的检查指导机制

学校的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一方面,我们按照“教研重心下移,教研品味提升”的工作思路,教研员坚持参加学校大型学科教研活动以及听课视导时深入教研组参与指导教师备课和教学设计,参与听课议课研讨,不断提升学校教学改革研讨活动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出台了《图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意见》、《图们市中小学校本研修检查评估方案》,每年年末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指导和评估,并进行表彰。以检查评估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有效实施校本研修,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搭建交流平台,总结展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成果

为了推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注重发现典型、培养典型,以典型引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典型引路与多层次学习交流的平台。

(一)开展课改现场研讨交流

我们先后树立三中、石岘一中课堂教学改革两个典型,召开了四届课堂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2011年5月份,我们在三中召开了第一届全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研讨会。会议上全面展示了三中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交流了三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了三中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验。2012年5月份,在石岘一中召开了第二届全市构建高效课堂现场研讨会。会议上全面展示了石岘一中“自主学习六步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交流了石岘一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我们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已经第三年了,为了总结推进各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2013年5月份,我们分别在三中、六中、五中以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召开了全市打造高效课堂成果展示交流会。会议上全面交流展示了全市中学课堂教学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2013年下半年-2014年上半年,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课堂教学改革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开展了全市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召开了全市青年教师打造高效课堂优秀课展示活动。我们以优秀课评比和展示为载体,培养一批打造高效课堂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

(二)组织校长主题论坛

我们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主题组织了校长论坛,目的是让校长全面总结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性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12年5月和2013年4月,我们分别组织开展了第一届、第二届校长打造高效课堂主题论坛,2014年我们以“校本研修”为主题的教学领导系列培训和第三届主题论坛,交流了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和思路。

(三)开放学校课改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