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循环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循环的作用

水循环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生活污水,火电厂,循环冷却水,水处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中水是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过收集、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重复利用的非饮用水, 其水质介于污水与自来水之间。我国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中水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排放的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 另一种是城镇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排放水再经过深度处理回用至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这种集中式处理避免了企业二次投资。

我国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的水循环利用率已经超过85%,而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循环利用率约为50%左右.为节省水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为火电厂的循环冷却水,解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具有实际工程意义和推广价值.

现以某某煤电公司的自备热电厂为例,某某煤电公司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的生活污水排放量达6 000m3以上,如果处理后的中水能满足电厂循环冷却水水质的要求,其数量完全能够满足该电厂循环冷却水的需求量.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并经过投资方案的经济性分析比较,决定将进行处理后的中水作为该电厂的循环冷却水的工业试验,并对实际运行工况进行跟踪研究,不断完善中水作为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工艺,使处理后的中水能满足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要求,使该电厂成为一座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燃煤电厂。

1深度处理的意义

.城市污水有机物、微生物、化学药剂多,城市污水厂二级生化出水需要经过深度处理才能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标准(见表 1)

表 1 再生水用作冷却水的水质标准

由表 1 可知, 深度处理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去除 NH3-N、P、有机物 、悬浮物及杀灭病菌和病毒等, 对于铜质换热器关键是降低 NH3-N 污染因子,铵盐会引起铜质冷气管的严重腐蚀。

2、 深度处理工艺

对比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及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水质指标, 污水处理厂出水不能满足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水质要求, 需要进一步深度处理。 目前中水深度处理工艺如石灰混凝澄清过滤法、 超滤反渗透法、MBR 法等存在受原水水质影响、投资规模大、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如应用广泛的石灰混凝澄清过滤法存在出水氨氮超标腐蚀铜质管材等问题。 某某煤电有限公司城市中水综合利用工程采用曝气生物流化池(ABFT)+机械澄清池工艺,投入运行以来,出水水质稳定,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2.1 ABFT 工艺原理

在 ABFT 反应器中投加占曝气池有效容积的10 %~25 %的高效微生物载体, 特效微生物大量附着并固定于其上,ABFT 反应器实际上是综合传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优点的双生物反应器。 各级 ABFT 反应器中,通过培养不同特效优势菌种,提高目标污染物的降解效果;载体所生长的生物量最高达可达 10~18 g/L,成活后的微生物与载体的结合是采用键价结合的固定化技术, 故结合力牢固,不易脱落,不易流失,高负载的生物量保证了 ABFT 反应器去除污染物的高效和稳定性; 运行过程中每个载体内部都存在着良好的好氧、缺氧、厌氧环境,使其内部形成无数个微型的硝化—反硝化反应器, 故而造成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同时发生厌氧氨氧化、硝化和反硝化联合作用,有力地保证了氨氮、有机物等的高效去除。

2.2 工艺特点

(1)占地面积小 、基建投资省 、能耗低 、易维护、运行成本低。(2)调节 、控制 、运行操作方便 ,人员配置较少,减少吨水人工成本。(3)对低营养、低负荷水质污染因子有进一步的降解效果。(4)处理出水质量好,运行安全可靠,可达到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或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5)污泥产量较少,对环境不会带来二次污染。(6)抗冲击能力强,受气候、水量和水质变化影响小,并可间歇运行。(7) 系统衔接性能好, 可充分利用原有构筑物,减少投资成本。

2.3 工程应用

某某煤电有限公司城市中水综合利用工程对某某污水处理厂一级 B 排放水进行深度处理补充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 ABFT+机械搅拌澄清池工艺, 运行出水主要指标优于循环冷却水回用标准。工程规模:一期 30 000 m3/d。项目建设地点: 提升泵房位于某某污水处理厂排放口附近, 深度处理工程在某某煤电有限公司厂区内。性质:新建出水用途:全部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情况: 项目于2011年 8 月投产以来,运行稳定、水质完全达标,具体见表 2。

存在的问题

循环水系统的腐蚀。中水回用于火电厂循环水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循环水系统腐蚀,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水中氨氮含量较大,冷却水的pH下降,部分金属(碳钢、铜、铝)遭受腐蚀;二是中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粘液,原来悬浮于水中的固体粒子和无机沉淀物粘合起来,附着于传热面形成粘泥,污泥下因水流不畅、离子浓度较高,很容易就产生腐蚀。同时,硫酸盐还原菌或硫细菌等可产生硫化氢或硫酸,从而腐蚀金属。故再生水回用时应该全面考虑对系统内所用材质的影响。

污泥附着量的问题。循环水的温度适合于微生物的生长,中水中有机物(COD指标)含量较大,同时含有丰富的碳源、氮源、磷源,再加上冷却塔的强烈的曝气作用,氧气充足,在适宜的生存条件下,细菌繁殖迅速,加上二级处理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腐殖质、纤维等悬浮物以及较多的细菌、藻类等微生物,污泥附着问题就越严重,污泥附着不仅影响换热而且会产生腐蚀问题。同时溶解的有机物可消耗氯剂等氧化性杀菌剂,降低杀菌效果。

其他。水深度处理成本较高,对部分火电厂来说,费用高影响经济效益,这电阻碍了中水回用的大力推广。

解决措施

使用耐蚀材质。中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较大,回用会引起循环水系统金属或建筑构筑物的腐蚀问题,除了在水质调整和控制方面可采取适当防止腐蚀措施外,还可在设计、建设阶段就选用耐腐蚀的金属及混凝土材质,为中水回用或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提供可能。同时应该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循环水处理技术,如金属表面膜缓蚀阻垢技术、高效杀菌灭藻技术、智能在线监控技术等,

加强循环水水质监督。采用城市中水作为循环补充水,由于二级出水中有机物、SS、C1-、SiO42-等无机盐离子的浓度较高,特别是较高浓度的氨氮通过硝化作用产生的酸,降低了循环水的pH,引起金属的腐蚀。因此必须密切监视并严格控制回用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和无机盐离子的浓度,尤其应重点监测循环水的pH和碱度。

使用合适的杀菌灭藻剂。中水中细菌数目庞大,种类繁多,且中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和氨氮会消耗氧化性杀菌剂,因此实际运行中应该严格监测和控制微生物的含量,正确控制杀菌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频率,优化杀菌操作。

(4)另外,污水处理本身的生产运行环节和管理配套措施也对中水能否成为电厂稳定可靠的水源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对供水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保证水源的安全可靠。另外,因中水深度处理成本较高,阻碍中水的回用,建议相关部门对中水回用采取相应的政策性支持,鼓励使用中水,减少新鲜水的使用。

结束语

城市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而火电厂循环冷却系统采用城市中水、 实现中水大规模回用具有伟大而现实的意义。中水回用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节省了新鲜水资源用量,而且减轻了污水直接排放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策不断深入,中水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 城市中水回用将成为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趋势。

参考文献

水循环的作用范文2

1.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三、教学过程

1.课前思考问题的创设.设问1:地球上的水如果全部消失会是什么样的,各种物种还能生存吗?设问2: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井水和河水间真的毫无关联吗?设问3: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中你可以感受到黄河水和海水间怎样的关系呢?设计意图:透过学生熟悉的内容及背景知识引入“水”的主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探究的问题,为知识教学提供铺垫.学生在思考与小组讨论后达成共识:地球如果没有水,所有的物种都无法再生存;井水和河水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两者间可以以某种途径相连通;黄河水和海水,不是孤立的两个个体,两者间也可以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连通.这样,“水循环”的一些基本观念已经在学生头脑中产生.

2.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内容,让学生明白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开“水圈”的构成图,并且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循环过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结合这种“水循环”的解析图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补给、互相补充,并且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构成一个大的整体.在学生对于“水循环”形成基本认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地下水、湖泊水、大气降水以及冰川融水等几种最有代表性的水体为例来阐明水体间的循环与补充的方式,进而增进学生对于“水循环”的掌握程度.

3.水循环的意义的探究.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来理解与归纳水循环的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教师对于每个意义的体现形式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有更清晰的理解与体会.

4.水资源忧患意识教育.(1)出示资料: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人海,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2)教师引导:以上有关“水”的报道可以看出,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的关注.

5.知识归纳与总结.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以固、液、气形态分别存在,这些不同形态的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且不规则的,水圈.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补给,并且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构成一个大的整体,这就是“水循环”的体现形式.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今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节约用水应当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课外拓展

实验模拟探究水循环的原因:在一只杯子里装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闭),将碗放在阳光下暴晒,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五、教学总结

1.本节课的教学中知识偏理论化,知识点的理解上难度并不大,但是让学生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形成准确而清晰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些有代表性的水体的循环过程为例,透过单个形态的水体的循环过程来让学生逐渐感受到自然界内水体的循环方式与循环规律,这对于加深学生对于“水循环”的认知很有帮助.

水循环的作用范文3

首先,针对性地设置水文站点,跟踪监测重要用水户的取水、排水。降水、蒸发、径流是自然水循环的三大要素,为了满足防汛抗旱和流域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实际需要,水文部门通过设置雨量站、蒸发站、水文(水位)站对其进行日常监测,同时通过水质监测站网对自然水体进行监测以掌握其水质变化。随着水资源管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对社会水循环中的取水、排水设置专用的水文监测站点,以加强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对取水大户、主要灌区取水、退水的监测,水文部门可以分析计算社会水循环中取水、排水量的大小和水质情况,分析用水的合理性,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落实“三条红线”制度和实现区域与流域控制指标提供基础性资料。水利部要求建立入河湖排污量统计和通报制度,加强入河湖排污口排污量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入河湖排污口监测覆盖率。在省、市、县行政交界处设置水文监测断面,对入境、过境水量水质进行监测,为水量分配和年度考核提供基础资料。

其次,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水平衡测试工作,提供必要的水文服务。水文部门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有其技术、人才和资料优势,应充分发挥其长期从事区域或流域水量、水质监测的经验,加强对建设项目和重要规划的水资源论证以及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

目前,从事水平衡测试的单位主要是水文部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的业务范围中包括了水平衡测试,有些省明确了由水文部门来承担水平衡测试工作。通过水平衡测试能够全面了解用水单位管网状况,各部位(单元)用水现状,并画出水平衡图,依据测定的水量数据,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用水潜力,达到加强用水管理,提高合理用水水平的目的。水平衡测试是对用水单位进行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进一步做好企业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

第三,加强水文研究,探索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以不同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受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两种作用而不停地运动,构成降水、蒸发、渗流和径流等水文现象,这属于自然水循环概念。随着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日益扩大,促使人类大规模地蓄水、引水,极大地改变了水的自然运动状况,这种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即为社会水循环。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研究,是水文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河流湖泊某水功能区取的水,用于生产、生活后,又将其排回到河流湖泊中,成为下一个水功能区的取水,周而复始。取水对河湖径流的影响不可忽视,当取水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势必影响到河湖的径流量,甚至造成河湖干枯,破坏水生态环境;用水效率低的项目,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还会影响取、排水;排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河湖径流量,但排水水质达不到要求甚至严重超标时,不仅对河湖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而且会造成水质型缺水。

最后,加强资料汇总,为水资源公报编制提供基础数据。水资源公报是对社会水循环取水、用水、排水三个基本环节的年度总结,从中可以全面了解各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情况。《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已上升为国家标准,公报按年度全面调查统计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有关资料,并与前一年及多年平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反映水资源演变情势及开发利用现状,而且可以结合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分析用水指标,评价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揭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公报具有权威性,已成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划使用的依据。

水循环的作用范文4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实验教学设计

(一)实验准备

器材:两个玻璃缸,两个小玻璃杯,水,小石子(冰块),沙土,塑料薄膜,橡皮筋。

(二)实验过程

A.玻璃缸底放沙土,小玻璃杯放水,模拟陆地内循环。

B.玻璃缸底放水,小玻璃杯放沙土,模拟海上内循环

(三)探索设问

教师设问,学生合作探讨问题:1.这个实验演示了什么现象?2.塑料膜内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3.A实验盆中的小沙盆里会有水吗? 水是哪里来的?4.A实验模仿的是地球上的哪种环境?5.通过实验,你能说出陆地内水循环的过程吗?6.B实验又是模仿哪种地球环境?7.A和B两个实验结果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8.通过实验,你认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哪里?9.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能到达陆地上吗?通过什么环节?10.海洋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海洋的水量会不断减少吗?11.该实验如果模拟海陆间循环可以吗?为什么?12.塑料薄膜上的小石子的作用是什么?换成冰块可以吗?13.上述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四)学生动手,展示合作成果

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在8k纸上用彩笔绘制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而后课堂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点评。

(五)学习成果检测

1.说一说下列地理现象主要参与了哪种水循环?

A.刚果河 B.塔里木河 C.未登陆的台风 D.青海湖湖水蒸发 E.鄱阳湖湖水蒸发 F.太平洋上空的暴雨

2.说明北疆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输送(西风)――降水(天山北侧地形雨)――径流(额尔齐斯河到北冰洋)

3.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请提供考察路线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信息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二、地理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演示实验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只是演员,而学生则充当观众的角色。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实现立体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独立实验时,合理分组,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往的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操作,缺少创新意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地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励学生自主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十分普遍,平时应要求学生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想一想它涉及了哪些地理知识,运用了什么地理原理。在班上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应放手让学生去做,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水循环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应用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微课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以其时间短、知识点集中、重难点突破有针对性等特点,为高中地理课堂增趣提效。下面,笔者结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实际案例,分别从新课的导入、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谈谈微课、微视频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效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利用微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

高中地理的新课教学,教师注重导入,以新、奇、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导入的方法,也就是情境法、图片、地图、故事等的使用,使学生感到视觉上的疲倦,久而久之,也失去导入的作用。而如果使用微课导入,将会给学生新鲜感。如,在课之伊始,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呈现出一节课要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预知课堂内容,对即将所学的知识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之效果。如,对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课的《水的运动》时,在课之初,教师用微视频呈现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提纲,微视频包括:(1)水循环的类型和水循环的意义;(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世界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点增强关注。课前,教师也可以把这个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微视频中提出的学习提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内容,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者,微视频的提纲式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是教师设疑、提问的依据。

二、利用微视频,突破重点和难点

地理知识、概念等抽象、难以理解,地理也因为难点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也足以看出学生对地理学得不尽如人意,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对一些地理知识、概念等混淆不清,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微课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很有必要。教师利用微课,可以针对某一个重点或者难点,进行详细解释,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理解和把握。微课一般时间是5~8分钟,最长的就是10分钟。微课除了时间短,主要突出优点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也可以是难点,或者是学生的疑点而制成相应的视频短片,通过微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印象。如《水的运动》的教学,“水循环的类型以及水循环的意义”是章节的重点之一,尤其是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等,每一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示意图、特点和例证等,内容多且容易混淆,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一章表格,通过表格将三种不同水循环类型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掌握这一难点。并且,微视频的主要优点之一还是微视频制作好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课前观看、课堂上使用以及课后复习,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将知识点真正掌握,较之于传统教师的讲解,效果好不言自明。教师讲解是“一次性”的,对于没听明白、没有理解的学生而言,不会有反复再利用的机会和条件。

三、利用微课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常规的复习,多以看课本、做练习为主要形式,形式的呆板、方法的单一,难以达到复习之效果,就是复习和巩固,也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课堂上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课后的复习也是“囫囵吞枣”。而微视频、微课的有效使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利用相关的微课、微视频,让学生对知识点再次总结、概括重点,击破难点,并且,课堂结束之后,利用微视频或者微课,还可以通过专题、练习的方式而巩固知识点的运用。如,学习《水的运动》内容后,呈现给学生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对知识融会贯通;链接网络资源的微课、微视频,让“名师”“优课”走进学生,陪伴学生高效复习,及时巩固,并利用相关的视频,呈现给学生一些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思考并简答等,让学生不仅做练习,还从名师对这类题的回答以及解题的分析得到启示。

四、利用微课进行情境的模拟

地理知识呈现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跨度,难度大更抽象,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有时还会有“不知其味”之感。如星体运动的教学,对于星体的运动,如果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而如果利用微课、微视频的模拟演示,利用篮球、乒乓球等当成不同的星体,模拟其自转、公转的情况,并且,在视频中标注运转的方向,这样拉近了“星体的运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星体就在身边,天体、星体的运动贴近生活,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微课、慕课、微视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并走进了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但毕竟是新事物、新方法,教师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使用,闲置了一些优秀的微课、微视频,更不用说微视频的制作了。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站在新潮流的前沿,立足课改实际,勇于创新教学,善于运用“高科技”,让微课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杨春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贺伟民.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水循环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纳滤膜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101-02

水资源是每个国家都很重要的资源,而火力发电厂是水资源消耗最大的工业企业,每天的耗水量是巨大的,但是在用水的同时,相应的工业废水也产生了,在我国水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大量的废水,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对废水进行回收利用,那么首先就要了解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特点。

1 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特点

在火力发电厂冷却水循环的过程中,循环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由于冷却建筑物的过程中热量的传递和传质的交换,这些离子对悬浮物和固体的溶解性增加,在空气中的污染物比如:杂物、可溶性的气体,还有泥土等等都能够进入水循环的系统,从而会导致水循环在冷却水系统中产生水垢、沾满泥土和遭到腐蚀,并且也会导致水循环的过程中的微生物繁衍,产生这些现象的后果就是能源的浪费、通水能力大大降低、换热器效率降低,并且还会造成设备的管道穿孔、腐蚀,不仅造成物力财力的损失,更会造成安全事故。

而冷却排污水的方法是去除污水中的钙、镁、氯等离子和悬浮物及微生物,在处理后,再补充给水循环系统,用浓缩液的目的是打扫回车及煤场的喷洒这些系统,这样做可节省水资源,减少火力发电厂的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不仅保护了资源,还节省了工厂的开支。

2 纳滤膜处理技术在火力发电厂冷却水循环过程

中的应用

2.1 纳滤处理技术

用压力的驱动,使用半透膜将物质分离开的过程就是纳滤,这是一种处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膜处理方式。纳滤的适应分子质量是在200~1 000 Daltons(1 Daltons=1.65×10-24 g),分子最好是大小喂1 nm,而操作压应该维持在0.5~1.5 MPa之间。

近年来,纳滤在有机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和除盐以及水的软化方面应用的很广泛,和反渗透的过程比较的话,纳滤的操作过程压力很小,如果在相同的条件下,纳滤能够更加节省能量。

纳滤膜对眼泪有很好的作用,因为纳滤膜的表面层的结构很松散,并且莫内有氨基和羧基两种正负基团,纳滤膜具有离子选择性,只有一价的离子能够透过纳滤膜,但是纳滤膜对一价的离子也不是全都透过的。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发现,有的物质的通量会随着操作的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物质的脱除率跟压力无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控制莫的通量应该予以严格的控制,否则就会造成膜的严重污染,降低控制膜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膜对二价的离子和高价的离子的截留性比较强,纳滤膜对于高价离子的作用很明显,它可以控制在水中的有机物,从而会去除污染物的浑浊程度、颜色和硬度等等,可以使污染物中的硬度减小百分之八十,降低污染物中百分之九十的颜色,而对浑浊程度的去除则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通过有关资料显示,不同的纳滤膜对同一个物质的额截留率是不同,我们要好好利用。

2.2 对纳滤膜处理技术的工程设计

经过澄清池处理过的冷却排污水,在去除了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后,出水悬浮物的含量还是没有达到纳滤进水的要求,所以要进行多级过滤,必要的时候还要根据物质的特性采用特殊手法,比如,碳酸钙可以用酸调节pH值,然后添加阻垢剂,这样就能有效的预防碳酸钙在25℃的时候过饱和,在纳滤膜作用的过程中结垢,给操作过程增加困难。

在国内,山东长岛南隍城的纳滤示范工程是我国首个大规模的纳滤膜的处理系统,它将纳滤技术用于软化硬度非常高的海水,由于海水在经过一级的纳滤技术处理之后,已经能够达到国家的饮水标准,能够达到火力发电厂补充水的水质要求,此发电厂的冷却排污谁和海水的水质很相近,只有一价离子的浓度比海水的略低,这样经过处理的冷却排污水反而会优于处理后的海水。

有此工厂的经验得知,在运行的时候,纳滤膜的总脱盐性能够保持稳定,对二钾离子的脱除性比一价离子稳定,但是纳滤过程中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了,通量的不断增加,纳滤膜会受到越来越大的污染,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膜的通量应该严格控制好。

3 纳滤膜处理技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经过试验得知,纳滤膜对不同价态的脱除率不同,尤其是对一价离子的除脱率很不高,如果纳滤膜的材料选择的不正确,在循环的水中,氯离子就会富集,如果用反渗透的处理方法,则可以提高氯离子的去除率,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操作的设备和运行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如果采用化学的方法去除氯离子,药剂又是一笔花费。所以,此时纳滤技术的运用就可以更好的冷却排污水的处理,但是在纳滤膜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氯离子的影响,不同的水质要采用不同的凝汽器,同时凝汽器的管材要经得住氯离子的腐蚀,并且,纳滤膜材料也要根据循环水中氯离子的含量采用,对于水的节约也要时时刻刻,比如,补充的水份可以用新水或者是用纳滤技术处理之后的水补充,这样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水资源。

4 结 语

本文着重以纳滤技术来研究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回用工艺,纳滤可有效地去除循环冷却排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总硬度,降低含盐量,经过纳滤处理后的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节约了成本,尤其是在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对循环冷却水的回收与利用尤为重要,在文中,纳滤技术的运用过程与注意的问题告诉我们,火力发电厂如果解决了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的回收与利用,不仅会节约工厂很大一部分的开支,而且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做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纳滤技术,我国还存在很多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的回收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水质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回收方案,根据当地的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回收循环冷却水排污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