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士职业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士职业计划

护士职业计划范文1

职业危险因素

生物性因素:①病毒: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为主。国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3%~6%。②细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接触过的器具、衣物、床单元上,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化学性因素:血液净化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如各种消毒液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如皮炎、鼻炎、结膜炎、恶心、呕吐、过敏、哮喘、甚至致畸、致癌[1]。

物理性因素:①针刺伤:针刺伤是血液净化科血透室护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主要发生在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注射药物、抽取血标本、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及通路部分、处理伤口等操作时,沾有患者血液、体液的锐器刺伤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②紫外线:血透室大厅、配液间、治疗室等每天需定时空气消毒,护士不可避免的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③噪声:血透室内血透机的运转声、报警声、水处理设备运转声、病人的交流声及声、电话铃声等各种繁杂的噪声,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听力、神经系统的损伤。文献报道,噪声引起的应激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并且意外的、不可控制的来自设备或其他方面的噪声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状态不佳,如记忆力衰退、判断力变差、敏感性低、情绪低落、人际关系变差,称之为“衰竭综合征”[2]。④视力: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应用,计算机在临床科室已普遍使用,每天的记账收费,透析器复用打印等,再加上血透机显示屏上闪亮的指示灯、曲线波形等,长期的视觉刺激会使人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⑤负重伤:由于国内人力资源的严重缺乏,长期超时、超体力工作,经常站立工作,协助搬运病人,搬运透析液,都会给护士造成自身损伤,如骨质增生、腰背酸痛、骨关节炎、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

心理社会因素:①体外循环部分凝血,穿刺针脱落,穿刺部位肿胀、渗血,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失衡综合征、透析器反应、心律失常、溶血、空气栓塞、发热、透析器破膜等。②血透机故障、水处理设备故障、停电、停水等。③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调查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期[3]。

防护操作措施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①护士从工作人员通道进入血透室,于更衣室更换干净整洁工作服。②进入工作区,应先洗手,按工作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③操作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颁发的有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④首次透析患者必须了解其病史,常规进行乙肝、丙肝、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急诊患者按阳性处理;长期透析的患者每6个月检查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1次。⑤建立血液净化科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对于乙肝阴性的工作人员建议注射乙肝疫苗。⑥每天透析大厅循环风消毒两次,配液间、治疗室紫外线消毒1小时,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两班交接时清场1小时。每个月定期空气培养,以保持空气清新。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配制和使用,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质和不良反应。复用透析器的护士应戴好手套、围裙、面罩、护目镜,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洗15分钟,衣服如浸湿应立即脱去,必要时就诊。消毒液必须储存于无光照、无震动的地方,环境温度低于40℃,搬动时要轻拿轻放。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①避免针刺伤,安全使用锐器,规范操作流程,做到遇事冷静,忙而不乱。下机时避免锐器与管路混杂,防止清理时损伤自己或他人。②建立针刺伤应激预案。③空气消毒时尽可能减少人流走动,消毒结束后开窗通风15~30分钟。④护士进行操作时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加强巡视,减少人流量,对仪器设备定期保养,正确使用,尽量减轻机器的报警声,进出水处理间随手关门,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⑤长时间工作应插空做一做眼保健操,休息时多进行室外活动,多看绿色植物、呼吸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⑥工作中加强搬运技巧,注意遵守节力原则,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长时间站立者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及腿部肌肉酸痛不适,可穿弹力袜。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坚持做腰部和颈部保健操,既可防止腰痛和颈肩痛的发生,又能使全身放松,保持愉快心情。

参考文献

1 王禹元.化学消毒剂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69-570.

护士职业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实习护生;护理职业能力;培训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1265-2721.

护士职业计划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互融机制

作者简介:秦祖泽(1963-),男,江西湖口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严俊杰(1975-),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批准号:ZJGA200900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批准号:XJK08CZC020);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课题“高职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批准号:ZJJX11ZY026)的部分成果,主持人,秦祖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78-0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经历一个轮次的大调整,各高职院校面临着在激烈竞争中重新“洗牌”的严峻局面,“生存问题”已成为当下大部分高职院校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何在这一轮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中立稳脚跟并获得快速发展?“质量”是关键,“改革”是保障。高职院校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改革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求得生存与发展。工学结合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拥有了互融共生的环境和土壤,校企文化互融成为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也成为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渗融合和构建校企文化互融的长效机制,需要我们充分解析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深入研究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进而探索校企文化互融机制。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个性与功能

校园文化即“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某一社会文化背景、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必然产生不同的特质,不同高校形成了属于自己所特有的校园文化形态,这就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鲜明个性。专业应用性、职业选定性和行业指向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高职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对身居其中的高职院校师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濡化作用。高职校园文化服务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导向、规范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学术界倾向于把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2]人本性、稳定性和独立性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例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主办单位湘电集团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战略,提出以“力”为特征的企业文化精神,“力道”文化已成为湘电集团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3] 企业文化的功能价值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在企业系统中起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校企文化互融: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

文化即人化,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人”这一主体,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在文化共同属性的统领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相互融合的对接点,这是校企文化互融的基础。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而校企文化互融能够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是工学结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实现机制。

(一)文化互融:工学结合的教育本质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职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通过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教育过程,高职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实践,使实际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磨练,并且置身于企业生产环境中,高职学生必然会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为其成为“职业人”打下职业道德素养的铺垫。同时,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也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活动中为合作企业输入了优秀的文化因子,能够为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创新带来先进理念,补充和丰富企业文化系统。虽然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其本质就是学校与企业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双向交流,校企文化互融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本质。

(二)文化互融: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途径。校企双方能否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是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机制得以良性运行的关键。在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的通道进入高职院校,能够有效补强高职校园文化的不足,从而对高职学生产生文化辐射作用。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和学习形成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提前进入了职场,提前接触到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工学结合需要在校企文化互融互渗中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校企文化互融能够为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提供必要的育人环境。校企文化互融是工学结合人培养模式的实现机制。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与湘电集团形成了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校企间顺利实施,学院通过校企文化互融来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第一,通过营造校园环境的职业氛围来引入企业文化。本着环境育人的基本理念,导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积极推进校园物质环境的企业化。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企业文化元素,如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湘电集团技术能手的风采(有国家技能大师董日中、牟密等);实训楼张贴湘电集团优秀管理人员的照片及其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经典语录;以湘电集团企业员工的工作服作为学生的校服等等。第二,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来注入企业文化。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办学,充分利用湘电集团的丰富资源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湘电集团内的事业部和分公司建立了15个稳定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与互融,湘电集团所倡导的“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文化宗旨在学校已深入广大师生员工的心灵,并与学校文化紧密结合、水融形成了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通过共建学习型企业来强化校企文化互融。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流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应有企业的优势资源流向学校,又应有学校的优势资源流向企业,从而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基于校企文化互渗融合,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既是高职院校的义务,也是企业的内在需求。

三、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的实践性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合作的广泛和深入,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校企文化互融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校企文化互融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建立企业文化引入机制

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践行了“文化三进”的具体做法:一是让企业文化进入校园环境。将湘电集团企业文化的内涵引入校园,融为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外化为校园物质环境,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湘电集团杰出校友墙;设立充满湘电企业文化气息的雕塑、壁画、宣传标牌等人文景观;实习实训室引入湘电车间文化;举办湘电集团企业文化培训班;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让湘电集团的企业文化精神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学院师生员工的心灵。二是让企业文化进入学生课堂。湘电集团的“力道”文化是在湘电七十余年的发展史逐渐积淀而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和深厚的底蕴,是湖南省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为更好地融入湘电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文化进入课堂,学院开设了湘电力道文化课程,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托“职教新干线”建设了“力道文化空间资源课程”。另外,学校还设立了“企业家论坛”(侧重管理内容)、“专家论坛”(侧重技术内容)、“大师讲坛”(侧重操作内容)、“校友讲坛”(侧重创业内容)等。三是让企业文化进入学校管理。学院借鉴湘电集团6S管理理念,通过实行校园6S现场管理,使学生的安全意识、节约意识、服务意识等得到有效培养;把湘电集团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引入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用湘电“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精神来激励全院师生员工为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进而转化为学院的办学精神。

(二)建立学院文化输出机制

湖南电气职院主动适应湘电集团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建立面向企业的学院文化输出机制,为湘电集团实现产业战略转移服务,为湘电集团构建学习型企业、创新性企业服务。第一,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接湘电产业建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系企联合构建“湘电电机学院”、“海诺电梯学院”、“湘电风能学院”等校企利益共同体,为湘电集团培养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二,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员工培训机制。根据湘电集团产业转型对员工素质更新的需求,学院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岗位培训、岗前培训,每年为湘电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根据湘电集团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等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和各层次的管理干部、管理人员培训,年培训规模达3000人次;根据湘电集团建设“学习型企业”的需求,帮助湘电集团员工建立“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享受世界大学城资源,为湘电员工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第三,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技术输出机制。根据湘电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电气职院与湘电集团公司电机事业部成立了“电机研究所”,与湘电风能公司成立了“风电技术研究所”,与海诺电梯公司成立了“电梯技术研究所”,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为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方面提供服务,目前,校企共同开发产品23项,获得专利19项,为湘电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校企文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充分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既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促使校企双方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展开交流与合作,让校企文化渗透在工学结合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以文化为纽带来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既让高职学生在车间生产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又让企业员工在文化互动中得到学校文化的滋养,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的和丰富工学结合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

护士职业计划范文4

关键词 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措施;成效;江苏宝应;山阳镇沿湖村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76-01

组建村级植保防治组织,实施专业化防治,是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1-2]。宝应县山阳镇沿湖村结合本村实际,积极组织实施和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积极为农户提供植保防治服务,服务面积不断扩大,服务组织不断完善,群众认知、接受程度不断提高。

1 组织现状

沿湖村于2009年6月组建成立植保专业化服务队,吸纳成员10人,并任命1名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任服务队队长,专门负责开展专业化防治工作。2010年,为适应大面积防治的需要,对专业队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现有成员23人,其中弥雾机手22人,拥有植保机械20台。2010年服务面积达233.3 hm2,其中小麦100.0 hm2,水稻133.3 hm2。2011年小麦服务面积达166.7 hm2。

2 工作措施

2.1 强化宣传

植保是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对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性强,专业要求高,防治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作物产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村支部、村委会人员及早进行研究、谋划,召开群众代表会、生产组会议,分析、总结近年来病虫防治工作的得失,使群众认识到病虫危害损失大的原因主要在于药剂品种不对路、不统一,用药时间不一致、不适时,农户分散防治用药质量不一,效果难保证。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保证专业化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规范运作

一是签订服务协议。先由镇植保专业合作社与各村植保服务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再由村植保服务队根据各生产组登记的面积与各农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收费标准,每次统防时按照小麦60元/hm2、水稻75元/hm2收取机防服务费,防治药剂费用按照批发价加运送费用(低于市场零售价)与农户进行结算。二是建立防效监督机制。在各村防治示范方上建立空白对照,便于调查防效。在适期防治时,各生产组派群众代表现场监督防治过程,强化服务队成员工作责任心,保证防治质量。为保证弥雾机手安全、高效、规范施药,在培训时印发机手施药规程宣传资料,按规程开展施药服务。根据机手服务的农户、面积、药剂配方、施药时间等及时登记服务档案,便于认定和追究防效责任[3]。

2.3 典型引导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典型,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兴农植保专业合作社,通过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农药经销户、弥雾机手、种田大户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技术指导、农药配供、专业化防治一条龙服务,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带动村级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

2.4 技术培训

定期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人员进行田间地头现场培训和会议培训,及时提供病虫害发生和防治信息,使其掌握病虫害防治和相关农药使用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近几年,共组织培训10余次,受训人数达200余人次,受训人员大多成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骨干。通过技术培训,从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的人员基本掌握本地农作物病虫发生信息、防治技术和器械维修管理等知识,植保专业化服务面积逐年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防治效益明显[4]。在近年水稻病虫害大发生的情况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区与农民自行防治区相比,平均防效提高10%~15%,每年用药次数减少1~2次,节约农药成本约225元/hm2。

3 工作成效

合作社与时俱进,积极为农户提供防治服务,服务面积不断扩大,服务组织不断完善,群众认知、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1 防治效果显著

通过专业化服务,有效地控制群众盲目打药,保证适期用药、科学施药,提高防治效果。据调查,测报点未防治田块小麦赤霉病病穗率32.0%,而大面积防治田块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6.3%,而植保专业化防治田块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只有2.5%,防治效果提高12.0%左右,从而提高小麦产量。

3.2 生产成本降低

优惠提供药剂,降低用药成本,进而节约生产成本。在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服务中,机手服务费用按60元/hm2收取,比个体机手喷药费用减少15元/hm2,配方药剂款按批发价60元/hm2收取,比同类药剂市场零售价减少7.5元/hm2,仅此1项就节约用工、农药成本达2 250元,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3 实行专业化防治,解决留守老人打药难问题

解决精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保证安全施药,避免施药中毒事故的发生,减少了因药害造成作物减产而带来的损失。

4 结语

通过近2年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开展,广大村民的专业化防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村专业防治合作社也初具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力争做到整村推进,使村级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向正规化、规模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有效推进专业化防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安全。

5 参考文献

[1] 胡兴启,张凯雄.加快植保服务方式转变促进科技水平提升[J].湖北植保,2011(1):15-17.

[2] 陈卫国,张洪进,杨慕林.构建村级植保服务体系 快速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J].今日科苑,2009(20):211-212.

护士职业计划范文5

大家上午好!

在全国上下喜庆*奥运会胜利闭幕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卫生系统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开幕式。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卫生局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本次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在全系统范围内进一步掀起全员参与、全员训练、全员提高护理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热潮,营造广大护理人员钻研业务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学习氛围,促进护理队伍建设和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护理工作。各医疗单位要紧紧围绕护理技能竞赛活动的目标及各项要求,以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为切入点,结合临床实际工作,积极组织实施,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护理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完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水平,引导广大护士规范、科学地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动员全系统广大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努力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强化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专业能力、业务素质、人文素养以及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技能训练和实际护理工作中,有效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是要进一步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职业自豪感。通过岗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形成广大护理人员互帮互助互学、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增强广大护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以及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次竞赛共有25个单位42位选手参赛,希望各代表队和参赛人员在比赛中,既要努力发挥最佳水平,更要注重团结协作,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充分展现“白衣天使”良好的职业素养。要通过参加比赛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提高水平。要总结经验,不断深入,把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工作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持之以恒,为保障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护士职业计划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无纸化考试;计算机专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7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优势

“互联网+”模式下的全自动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一次性投入,可节省很多教学资源和成本。如印刷试卷,在笔试考试时,全院参加计算机基础考试的学生2 500人左右,每年两个学期各有一次期末考试,每次考试试卷6张8开纸,1年1个科目的考试就可节约考试用纸30 000张。

第二,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大大减少了教师工作量。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将学生的答案上传到服务器,由服务器自动核算成绩,学生提交试卷后马上就可知道自己得多少分,这大大节省了教师阅卷的时间。在笔试考试的情况下,教师每批阅一张试卷大概需要3分钟时间,1年1个科目的考试就可节约教师批阅试卷的时间约15 000分钟。

第三,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使用也减少了期末考试时安排考场、安排监考教师等一系与考试相关的服务的工作量。

第四,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作弊的可能。考生信息提前录入考试系统,包括学号、姓名、专业班级及照片。考试过程中学生用学号登录系统,系统为每名学生随机分配试卷,学生前后左右的试卷内容各不相同。系统在随机组卷过程中,充分考量知识点的均衡性以及试卷的重复率问题,且打乱每套试卷选择题的选项顺序,使每位学生所做的试卷都不一样,这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考试作弊。

第五,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统计分析功能,成绩导出格式统一、便利。最终将成绩以班级为单位用Excel表的形式输出,同时服务器端对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都做了记录,为每个学生形成一个单独的试题包,方便成绩的查询和验证。学生每道题选的什么,写的什么,是怎么做的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保存,甚至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分都可以精确地保留下来。所有学生考试结束后对服务器进行数据备份,保留考生的详细信息,包括考试成绩、试题包等,为我院未来评估提供详细的数据资料。

2 “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不足之处

第一,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的题库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一是目前题库中还有一些试题存在问题,即错题或者是较偏的试题,不适合学生考试,需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和筛选;二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每年教学内容会有一些变化,要及时筛选、补充题库内容,这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

第二,学校机房有限,尤其是在期末考试前夕,全院学生都想多加练习,导致机房资源紧张。

第三,期末考试的组织需进一步完善。如每个机房应安排一名实验员留守或直接参与监考,便于对机房开门、供电等的管理;考试的监考安排、时间安排及学生通知等,应提前与教务处沟通,纳入期末考试统一管理,在教务处指导下进行。

3 “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推广

“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不仅可用于期末考试中,还可在如下几方面加以推广使用。

第一,开学前对新生大批量的分级考试、摸底考试。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使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由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进入大学的学生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就接受正规的计算机教育,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迫使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其他存在相同情况的科目教学上进行教学改革,分级考试就是由这一特定条件产生的。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特有的分模块考察,以及全面的考察范围,为微机考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二,可逐渐将考试系统扩展到全校所有适合无纸化考试的科目:如英语、高等数学及会计等。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的题库管理模块完全开放,且具有自定义添加科目的功能,可将任何科目、任何表现形式的试题添加到系统题库中,快速形成其他科目的计算机平台化考试系统。

第三,可用来随堂测验,布置作业。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自带的资源结构树功能,可将题库中的题目重新划分到符合教材要求的各个章节中,当结束某一章节的教学时,可将本章节的题目按照难度和题型的不同组织到一张试卷上,以便进行随堂测验或者章节练习。

第四,可以用来进行计算机的实验课教学。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可以让学生在做操作题、程序设计题时处于全真的应用环境中,并可记录操作的全过程,迅速形成学生的操作结果,分析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教学。

第五,可进行各种计算机竞赛。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可以将题目根据试题难度和类别的不同组织到一张试卷上,是进行各种计算机竞赛的有利工具。

第六,可使其变成等级考试模拟系统。网络无纸化考试系统可自由添加或者导入大量的等级考的题目供学生练习、模拟和考察,既方便了考生,又有利于辅导老师快速掌握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单独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