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

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范文1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精细化管理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改革,财务问题在各个中小企业当中成为了关注点最多的问题,并且具有多方位的发展方向。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企业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财务管理是应该集中还是扩散,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有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要求,很多的企业为了将集散的问题解决,选择了实行精细化与集权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当中开展精细化与集权化管理操作,不但能够为企业的基本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还能够保证在正常有序的运行范围当中行进,良好稳定的发展。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相关理念

财务管理当中的精细化,也就是依据已经选择好的财务目标,进行相应的组织调整,使得各个不同的操作部门之间的工作能够协调进行,同步完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将各项操作工作从本质性实质性出发是最主要的操作步骤,并且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需要发扬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区间,将财务监督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扬,使财务管理与服务都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使得财务管理当中的价值能够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工作的主体是所有的工作员工以及所有工作开展的方式与过程,从而实现管理水平取得最好的操作效果,同时也顺应完成了财务管理当中的控制操作功能,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也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与提升[1]。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当中的具体操作意义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管理精细化的基本操作要求,就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最直接有效的财务信息,并且要求每个财务工作者都能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以这个目标作为工作前进的方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通过此项操作使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以及快速良好的实现财务目标,同时也能够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能力,是企业的发展更加的稳定有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当中实行精细化操作,能够让各个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生产发展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案也能够有更好的结合。这样的话,不但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企业集权化的基本操作要求

(一)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无法顺利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内在区分关系。有些企业实行集权化处理工作,常常会出现理论当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与实际的工作手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企业拘泥在一个小小的区间当中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而在实行分权制的过程当中,又容易面临资金流失权利混乱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财务管理当中究竟是实行集权还是分权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相当矛盾的决策。

在实行分层管理工作当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是实行集权还是分权。企业的管理者都希望知道企业当中流动的资金具体的用处,因此集权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个需求,但是如果企业当中的业务部门不具备一定的财务权利,凡事都要请示企业领导者的话,很多的一闪即逝的商机根本没有办法抓住。在业务操作当中有充足经验的人都知道,业务的拓展工作并不是一步一步早就制定好了的,而是有很大的变动性的。如果正好一个商机来临,但是因为需要请示领导而耽误时间,而商机是不等人的。因此分权又显得格外重要。

(二)集权管理的基本控制要求

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在面临分权集权问题的时候,总是十分的困难。现如今很多的财务专家更加倾向于集权化制度,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这个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实行集权能够使企业领导者宏观的了解清楚企业的各项运行操作,有监督之后各项资源配置才能够更加的合理。

1.从财力角度确定企业的整体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实行集权管理制度,能够从本质上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当中不请不楚的问题解决,使得企业当中的各项资金收支能够有统一的调度控制和筹划。将财务政权结合起来,能够从财力上确保企业的发展在资金当中形成凝聚力,实现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2.强化监督管理力度。企业在实行集中管理之后,资金管理操作体系在资金的使用过程当中能够实行基本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用合理的方法筹集使用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的成本最低,使企业的资金循环能够统一有序,完成各项数据的统一收集。保证各项资金的使用能够明确细致,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的有效率,简化各项监督操作手段,节约企业发展成本,加大企业的各项管理操作效益,并且增强监督的力度。

四、财务管理精细化与集权化之间的控制协调

(一)明确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财务精细化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强化企业的基本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在实行精细化的操作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优化生产经营过程,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在经济使用当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产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单的依靠降低成本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提升资金的经济价值。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工作要点就是需要将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工作和企业的各个工作部门结合,保证在财务经营的过程当中各个部门都能够有熊的发挥其具体的操作要求。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一边需要将最基本的工作做好,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财务分析报表,另一边,需要在更集中的管理统筹工作当中,将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潜在的力量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2]。

(二)统一企业的资金基本流通要求

企业领导在企业的运营过程当中,充当着核心地位,统一负责企业内部各项资金的运营操作活动以及管理工作。

1.开展集中统一资金运营管理方式。企业领导在企业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各项资金成本流向由企业领导者统一管理。

2.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发展当中的各项资金不能够被固结,需要有足够的流动性能。不断的提升企业的资本效益以及获利功能,根据企业计划好的发展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企业的产品组织结构形式,强化高效资金的利用效率,剥离低效资金的存在,深入完善资金组织结构的优化配置。

3.强化知识产权配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各类隐形的资产,像是品牌文化、专利技术、信用程度等等,这笔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利剑,企业领导者需要不断的强化提高知识产权的利用组织效率[3]。

(三)精细化与集权化

精细化与集权化内在的联系都是为了实行企业发展的高端格调,摒弃一切发展当中的不利因素。细致入微,集中管理,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控制策略。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各项支出,都需要在统筹管理的目标下进行,强化财务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工作部门的工作要求。这样做能够在完成企业管理制度的合理化的趋势下,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能够有各项依据存在。

企业发展流通的血液就是资金,资金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审计体制,清晰各项审计工作完成基本工作指标,通过计算的方式,考察各项操作工作的基本要求,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制度、规范,完成企业绩效和利益之间的良好结合,保证各项奖励惩罚制度公平公正,杜绝一切集权弊端的出现,保证实行集权制度的良好成功。

企业财务管理在实习精细化与集权化相结合的过程当中,需要特别重视成本效率。企业在实行精细化的操作过程当中,存在过分精细造成企业的各项操作工作过分拘泥于形式,这就表示企业需要支付起大量的成本,当中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而集权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发现各个问题,有效的避免片面的发展或者是形式化的发展。

五、结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精细化与集权化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形式,在各个企业的发展当中已经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并且是实践的过程当中也取得了明确的效果,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发展趋势。可以看见企业财务精细化与集权化管理的时代正在来临。随着社会生产的工作,各项分工操作逐渐地清晰明确,精细化和集权化已经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方式。

参考文献

[1]侯江天.对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粗浅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2(22).

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范文2

企业竞争力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之中的,在不同的企业发展中、时期中,都有其相应的变化形式,并且在竞争范围的扩展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层次也会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提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工程成为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企业如何进行精益生产管理,打造智能化生产单元和制造工厂,形成高效、联动、敏捷的生产制造体系,对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流在各国集团企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战略形势,已经充斥各个企业。通过物流管理形式的改善,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巩固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地位。企业物流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运营管理,有针对性地强化生产管控,做到精益生产,改善物流,按工位制节拍化生产要求实施物流配送,以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企业物流构成

生产企业从生产程序步骤设计、原料选择,经过复杂的加工程序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在经过严格筛选后期处理得到成品,将成品储存入库或者分配销售输出,整个过程都需要运用到物流的力量。在相关规定的制约下,各单位车间的货物材料运输转换,这种形式的产生,便产生了企业物流。根据企业物流的管理章程,企业物流有被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主要物流方式。

企业物流要把握的几项重要步骤:首先是物流如何引进社会企业之中;二是生产企业如何输出生产产品;再者就是物流如何在生产过程当中实现其个程序的完善。

2 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

2.1 客服水平与成本付出

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顾及成本的限制,通过二者的平衡使得企业竞争力更具有生存优势。按照此项标准,解决企业物流基本问题的方式,通过合理的商业成本、资源、人力计算,得出适合企业运行的生产销售方式,找好适宜的销路。

2.2 零库存,利用供应商直送,提高企业生产

经营

库存平衡点是测评企业发展能力的一项指标。仓库分类也相当明确,不同的商品、与原料有不同的库存空间。良好的库存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生产销售更上一层楼。

供应商直送,要求供应商按物料需求时间节点供货,随用随买,实行点对点配送,减少资金占用。同时降低生产现场作业人员工作量,精益生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

2.3 实施第三方物流,改善企业现金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第三方物流优势主要是:1)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企业可以将资源、人力结合集中,通过科技实验的方式,改革创新新的管理生产技术,新产品的规划与生产,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增加企业受益;2)节约成本资源:通过使用第三方准业的物流企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提高产品管理物流运输过程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使得企业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根据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EXEL公司和美国EMSTYOUNG咨询公司共同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使用第三方物流使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1.18%,货物周转期平均从7.1天缩短到3.9天,库存降低了8.2%;3)减少库存:使用第三方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企业现金流,实现成本优势。

2.4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

物流往往与信息数据相结合,物流扮演着信息流传播载体的角色,反过来信息流又制约着物流的工作。在现代化网络多媒体爆炸的信息时代,利用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构建企业网络交流的平台,帮助物流企业实施放送信息,信息透明化,形成企业效率、联动、敏捷的生产制造体系。

3 物流管理在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称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企业获得利润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事实上,物流的利用确实帮助企业节约了不少资源、成本,促进资金流动,解决企业滞销的问题,使得企業有了更大的利益收入。

实施物流管理的作用就是运用ERP系统工具,改善传统物流业务流程,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成一个供应链,用先进的管理思路与方法,从原材料起始贯穿整合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解决方案,使销售、采购、制造、成本(库存)、财务、服务及质量等环节,实现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管理,达到准确生产,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物流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1)物流管理对企业整体利润的影响。总成本的2/5是物流成本,然而生产成本只有1/10;物流时间与加工制造时间比为9:1;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将大大提升企业整体利润。2)物流管理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物流管理从成本最优化的目标来看,有必要对企业物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运作,对财务业绩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物流管理对企业竞争力有巨大的影响。3)基金周转率与物流管理的关系。资金周转率=年度总销售额/(库存成本+固定资产),也就是说,库存成本提高,相对的资金周转率就会减小。我国资金周转率平均值为1.9次,像是海尔公司大约为15次,日本生产企业一般是15~18次,美国生产企业为20~30次,所以说,物流管理确实可以有效的帮助公司生产成本减少,加大资金周转率,使得企业经济发展进步。注意:库存成本为企业物流总成本的80%。

企业成功改善物流,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典案例:

案例1:1999年,海尔集团将自己的物流管理机制单独成立出来海尔物流业,成为了物流管理传统模式中的创新改造者,建立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建立起物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新兴管理系统,是物流滞销问题

降低73%,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成本减少至少67%。

案例2:ABB使用物流联盟模式,物流外包宝供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通过承包第三方物流企业,减少了自身的库存空间,甚至达到零库存的程度,有效节约了资源成本,减少人力的使用,将资源集中利用与企业重要的核心建设之中,发展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获取能力。

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范文3

关键词:会展专业 课程设置 泰勒原理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28-02

会展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目前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伴随会展业的迅猛发展,优秀的会展业生产和经营人才成为稀缺资源,也是企业竞争中能够异军突起、脱颖而出的核心资源,这是市场的呼唤。再从教育界来看,2002年广州大学和法国教育部联合开办了中国第一个会展专业,到目前为止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有近十年时间,然而会展教育目前还处于混乱阶段,教学内容不是过于理论而脱离实际,就是过于实际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拉夫尔・泰勒(Ralph Tyle)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及评论理论专家。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起其“课程的基本原理”。泰勒认为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保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 ?

泰勒原理以科学的实证主义为前提,旨在提供一个课程开发的普遍框架,极具普适性,可引起大家对中国会展课程设置工作的关注,通过更多学者、教师和会展业界精英的共同参与,在不断的交流与批评中,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会展课程体系,就一些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达成更多共识。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了解会展人才的层级分类。会展活动的举办实质上是由专业会展人才发起并组织策划、其他会展从业人员参与执行、大众参与的由少数向多数、由内向外辐射的过程。主要分类会展核心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和会展辅人才 [2]。

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是会展活动操办的中心支柱。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一般需要的周期和时间较长,其不仅需要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懂统筹懂规划,对国际国内的行业状况、用户情况、市场需求等都要非常了解。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他们除为会展活动提供服务外,也对社会其他人员和组织提供服务,而不以会展业为主业。会展业中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数量一般较大,而其服务周期相对较短,故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不可在会展课程中占主流。如会展翻译人才可以通过给外语专业学生开设会展专业英语等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会展辅人才,主要是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举办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包括广告、法律咨询、物流、宣传、公文写作、公共关系、会展空间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他们的工作是会展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因此对其专业化要求程度也更高。由于会展辅人才工作专业性较强,在对该类人才进行培养时专业知识的培养要求相对要高些,这主要通过高校教育和在实践中深化提高。这也是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最佳定位。这一目标的设定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会展教育的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在会展教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泰勒发现其表述上有三个致命的误区,把课程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列举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要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采用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泰勒所提及的“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应用到会展教育领域极具启发性,在课程目标取向上,应该涵盖学生的行为目标及表现性目标 [3]。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教育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经验,而不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也不是教师如何去做,而是学生真正做了什么。通常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事实、概念以及规律、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3]。

国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会展管理的学生应该具备一系列的特殊知识,包括会展策划、管理和营销以及把握会展历史、发展趋势、各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以及会展的影响效应等[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会展管理毕业生应该掌握广泛的商业知识和技能,例如行政、管理、规划、协调和人际关系处理等[5]。财务、法律、管理、公共关系、营销、经济分析等知识和技能也是所必须的具备的[6]。同时一名优秀的会展人才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包括时间管理、领导才能、灵活性、沟通能力等[7]。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在旅游和会展管理学院下设会展管理专业,可授予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并分为五个方向,即节庆管理、会议与展览管理、体育赛事管理、文化与大型事件管理、节庆筹资与赞助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个方向的共有课程,如节庆战略营销、战略决策、客户和合作者管理等。另外每个专业又设有自己的细分专业课程,按课程内容、性质将各门课程归类到相应的教学模块(module),实行模块教学。通常每个方向其课程设置都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课程深度依次由浅入深,例如节庆管理专业方向就具有典型性。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和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的会展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会展这一应用性行业应以实践知识为主,而非理论知识为主。通过与西安外国语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英语)专业的比较,发现“外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使会展课程设置偏重外语而专业技能相对于行业需求来说不能达标。中国现行的会展教育课程内容重原理性知识,知识偏多、原理偏难,既有悖于培养会展人才的目标,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泰勒受杜威经验学习的影响,开创性地提出课程的组织是将学习经验组织成单元、学程和教学计划的程序。泰勒认为,课程的组织应符合经验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原则,同时,也提出了课程组织的多样化原则 [3]。

泰勒对会展教育的课程组织问题的启示是,可以从多样化的组织原则找到会展教育课程开发的支点,那就是解构学科体系,重构行动体系的学习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参照点,按照工作过程知识来组织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保持知识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不同,会展教育课程关注的是蕴涵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依据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构[8]。

因而,国外会展管理的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德国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是德国较为著名的会展管理教育院校,其会展管理系课程可以分为五个模块,即工商管理模块、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其中工商管理模块是专业基础模块[9]。如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会展管理系本科学位开设的近20门课程有:会议概况、会议策划、高级会议策划、会议服务与管理、会议设施管理、博览会服务、展览管理、展销会经营、国际博览会管理、展览服务合同和实习、特殊活动管理、节庆活动管理、文化体育场所管理、目的地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目的地市场营销、奖励旅游、宴会销售和经营、协会管理等 [10]。

四、怎样才能确保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指出,评价不是目的,而只是评估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即著名的“手段―目的”评价法 [3]。泰勒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评价的方式应该多元化,课堂的纸笔测验、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都可以为学生行为的改变提供证据。评价不仅要分析一项评估的结果,以指明课程编制中的优缺点,还要认真检查资料,以便就产生特定类型的优缺点的原因提出假设,然后依照现有的资料来检验这些假设,评价应当是一个反馈的过程。

泰勒指出教育评价就是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达到何种程度的过程,换而言之,教育评价的本质就是考察课程与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实现程度的一种手段。评估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不是片面地重视结果。教材和课程的质量直接体现着会展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对会展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位,予以更新是势在必行的。需要反思会展课程设置,会展教学体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与市场接轨的会展人才。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明确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鉴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余向平.会展专业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3][美]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Getz,D&Wicks,B.Professionalism and certification for festival and event practitioners:Trends and issues[J].Festival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1994,(4):163-170.

[5]Stafford,J.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for event professionals[J].Festival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1994,(2):68-70.

[6]Perry,M,Foley,P.& Rumpf,P.Events management:Am emerging challeng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J].Festival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1996,(3-4):85-93.

[7]Royal,C.&Jago,L.Special event accreditation:The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J].Festival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1999,(5):221-230.

[8]喻春兰.从泰勒原理到概念重构:课程范式已经转换――论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之关系[J].教育学报,2007,(3).

[9]张健康.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会展,2004,(17):34-35.

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范文4

 

研究性教学方法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Dewey)创立了“问题教学法”。杜威的弟子克伯屈(W.H.Kilpatrick)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创建了“设计教学法”。1961年施瓦布(JosephJ.Schwab)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法。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的教育改革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进入21世纪,我国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目前,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

 

“案例教学法”源于哈佛大学,是一种由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教学方法是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建立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基于问题的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上述三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共性:一是需要教师设计与现实近似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二是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即通过没有答案的案例或模拟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发挥;三是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四是主张基于学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教学,而不是基于传统的知识灌输。

 

二、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招生量大、覆盖面广、就业压力大。面对逐年增加的商科类毕业生供给,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近年却曰趋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不高,其根源则是课程教学方法落后。因此,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先进的研究性教学,对于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课程教学方法落后于时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家、省、市、高校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吁和措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然而,时至今日,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其课程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教师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这种传统的基于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弊端很大。

 

首先,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记忆知识,被动地学习知识、接收知识,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与创新能力。而处在国际竞争中的企业,为立足于竞争的不败之地,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需求与高校的供给形成了不小的差距。

 

其次,不能满足学生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长期存在的落后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毕业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提升与就业质量的下降,进而造成学生家长对国内高等教育信任度的下降。近年来,不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放弃了子女在国内高校深造的机会,愿意投入数倍于国内的教育经费让子女出国或出境深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满意。

 

最后,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跃迁。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每天都可以接收到大量信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是基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则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无异于浪费时间。

 

(二)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不足导致商科教育的国内外差距

 

众所周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是体现在办学理念、治理结构、资金投入、管理体制、师资等方面,而教学方法的差距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出国深造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普遍感觉到在国外大学学习相对于国内会更有收获。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国内外大学教学方法不同,即研究性教学方法与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的差别,前者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学习与知识记忆与知识认同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国内外的商科类教育中。国内高校商科类毕业生毕业后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国外高校商科类毕业生则相反,他们因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而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显然,课程教学方法的差别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工商管理类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基本路径与要求

 

(一)基本路径

 

工商管理类课程,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均可以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其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

 

1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case-basedteaching)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目前是国际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方法。该方法包括案例编写、案例设计、案例阅读、案例研究与讨论、案例讨论的引导、总结与评价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近乎真实的案例情境,置身于其中进行问题分析,通过经常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多数商科类的课程教学都可引入案例教学法,只是课程性质不同,其具体使用的深度不同而已。譬如,对于“基础会计学”等方法类课程,案例教学方法使用程度可能会弱一些。因为该类课程的性质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只需掌握“应知”应会”等规定性内容,而无需太多的自由创造;对于“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课程,其性质属于实践与创新导向的课程,则需要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其教学应更多地引入案例教学方法。

 

2“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教学方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problem-solvingstudying)最早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的。该方法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指向,通常以学生发现问题开始。问题解决的分析与研究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而不是记忆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激活自己原有的经验,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分析生成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深度不断提高,思维水平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课程,无论是“规定性”课程,还是实践性、创造性导向课程,抑或理论性强的课程,均可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教学方法。

 

3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始仓IJ于1970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之后该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工程教育中的项目设计训练和实验类课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行动汇报、问题后反思五个环节。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宽厚且灵活的知识体系,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动机与终身学习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可以应用于实践类课题,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实现“真题真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二)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是大势所趋,但其有效实施的前提是高校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的主体,必须转变教师的认知与行为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推行中,教师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关键的。只有让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先进的教学方法才会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当前,不少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教学方法的路径依赖,在心理上不愿意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对此,加大现有工商管理类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他们熟悉并掌握研究性教学方法,调动他们尝试新方法的兴趣显得十分必要。唯有如此,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推广使用才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

 

2学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参与者,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教学方式的转化势必引起学生考核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考量,而研究性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至于是否掌握了概念与基本知识相对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因此,现行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课程考核方式需要改变,可以考虑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

 

3机制是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催化剂,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多数工商管理类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方法并不陌生,但他们并不希望改变现状转而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因为变革自己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同时,传统的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师的_种习惯,而习惯是最难改变的。鉴于此,高校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督促和引导教师在主客观两方面产生改革的动力,并最终使其教学行为回到组织所期待的轨道。

 

(1)具体应用

 

笔者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授课中采用了以下三种具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方法之应用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笔者围绕该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收集并改写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真实,具有较高的可读性。由于受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案例无法全部在课堂上得到讨论。因此笔者将全部教学案例在第一次授课结束后即发放给学生,同时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4〜5人的自学小组,要求其在课外时间自主组织案例讨论并以小组名义提交综合分析报告。报告中须记录小组每一位成员的发言内容,以便授课教师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于重要的教学案例,教师可组织课堂专题讨论,具体形式为:小组在组内先行讨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课堂公开交流,小组其他成员可适时参与补充发言或对其他小组观点提出质疑与辩论等,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与激发的作用。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授课教师或选派学生进行总结。

 

2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之应用在校本科学生缺乏实践和管理经验积累,因此他们难以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对此,笔者将应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预设问题供学生思考、查阅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并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课堂交流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观点,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新的见解或引导学生展开纵深思考。例如,针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部分的教学,笔者预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如下_些具体问题供学生研究与思考:(1)中国古代、近代、当代有哪些管理理论?你如何评价这些理论的社会价值?为什么中国的管理理论在当今的全球管理界缺乏影响?如何让中国的管理理论走向世界?(2)西方管理理论中有很多流派,这些流派发展的基本路径如何?未来管理流派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何?西方管理流派与中国管理理论为何看似两个不同的体系?(3)当代中国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都有哪些?当前西方流行的管理模式有哪些?在解决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这部分内容,且较之被动灌输效果更为明显。

 

3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之应用在课程内容教学中,笔者将需要进行企业专题调查的问题,通过布置课外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发表交流。譬如,针对企业文化的教学内容,笔者布置了连云港市某企业文化建设专题研究,调研内容需涵盖研究背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以及曰常文化管理的方式、特点、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调研形式要求有访谈、问卷、实验等。针对组织结构的教学内容,笔者布置了连云港市某企业组织结构的专题调研,调研内容需涵盖研究背景、企业组织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组织结构再设计方向及依据、组织结构之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评价方式、组织结构优化的标志性成果、保证组织构架得到有效运转的途径等。

 

(二)实施效果

 

1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方法中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与研究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评价和激励学生。由于是主动学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大大提高。因为需要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各学习小组之间竞争创优氛围比较浓厚,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也很高。

 

2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既不需要预习也不需要复习,只需要按时听课即可。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大量研究、调研与讨论工作,课堂成为其成果展示与交流讨论的场所,学生在授课之余也不再无所事事,而是利用一切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3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记忆知识而不是思考,更谈不上知识运用;随着考试的结束,知识很快被遗忘。

 

因此,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短暂、低效的。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学生需要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并需要撰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学生通过研究性教学获取的知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经过深度消化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它能够进一步转化为实践创新能力。

 

(三)几点体会

 

1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之后,教师无需“照本宣科”课堂氛围更为轻松愉快,但教师需要广泛阅读、准备大量资料,需要具备总揽全局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引导。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实质性地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如果在组织层面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觉悟”是很难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

 

2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的“讲课”功夫变得不再重要,其教学技能转而侧重于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激励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学生、如何总结课程讨论的教学成果等,教师的角色近似于导演兼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