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旅经济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旅经济效益范文1
[关键词]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吨水效益
1 引言:单维二分法的困境
依照现行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人们也希望计算出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以说明旅游业如何重要,并指出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
然而,这种单维的二分法是为了判断是否要发展旅游而设定的,其实实践中很难找到决定不发展旅游的例子。为判断发展与否的直接与间接划分,不能与资源消耗形成直接的逻辑关系,那样就隐藏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在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多达10余项的成本条目中,确实可以找到旅游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这样的表达,意味着旅游资源也就是占半个款目的分量。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因为我们一般测度不出来消耗了多少旅游资源。
温泉地要发展旅游是不需判断的,至少温泉旅游学者与温泉地政府十分关心可归结到温泉资源消耗量上的经济效益状况,如果按照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来认识温泉旅游,我们会立即发现在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存在着两个部分,一是消耗温泉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一是非温泉项目带来的效益。我们不能将温泉的经济效益湮没在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中,也不愿意将非温泉的旅游效益并入间接效益,即常规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二分法在温泉旅游应用上出现了问题。
2 温泉:可测度耗用量的一种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学者一直没有将伴随资源消耗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单独划分出来,那是因为学术上无法计算出资源的价值,学者能够做到的是将旅游产品分成资源依托型与市场导向型两类并对前者提出资源价值补偿概念,而补偿多少又是个未知数。与其说不知道资源价值量,倒不如讲我们无法计算出消耗了多少资源。然而,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确实存在着一类诸如温泉那样的资源,我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消耗了多少温泉水,在实践中各地管理部门还明确规定了用水单价。也即在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需要且也可以将原有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一分为二,其一是消耗温泉的直接效益,其二是不消耗温泉的直接经济效益。
3 直接、必然、或然、间接四分法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旅游收入作为分析指标而基本上不再涉及其他经济指标。按照常规的观点,直接(基本)收入是指向旅游者提供交通、食宿、游览景点等旅游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和,间接收入是指在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和。然而,如此非常清晰的划分方式,当以温泉旅游为例进行研究时,一旦欲从旅游活动中挑出消耗温泉的收入项目,就不得不将原来的二分法视角变为三分法甚至是多分法视角,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放着可以深入研究的机遇而不继续,不能为了维持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不研究各类独有性质。本文认为,非耗用温泉水的旅游收入必须要与耗用温泉水收入相区别,那样才有助于兼顾经济效益和温泉消耗的温泉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同时,也不能将非耗用温泉水旅游收入归并于间接收入中,那样会让旅游直接收入获得较低的数值,从而不利于做出大力发展旅游的判断,况且现实中我们经常低估旅游的经济效益,为此才有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出现。
首先,本论文将温泉洗浴、饮用(饮泉、品泉、矿泉水)以及将温泉水向外域出售(管道运输或罐载运输)等直接耗用温泉水活动所获得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收入,这个收入基本上是旅游直接收入的组成部分,但根据具体状况,温泉养鱼、温泉蔬菜等项目也可以包括在其中,它们可以是直接用于观光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可以是不向旅游者开放但间接服务于旅游的项目,也即温泉直接收入强调的是消耗温泉水所获得的收入。
其二,温泉地素有宿城的说法,旅行者在选择投宿地之时如果知道附近有温泉地则一般不会错过,尽管大城市周边的人工温泉地已经开始成为一日游目的地,但这不妨碍我们对远郊温泉地坚持这样的看法。温泉洗浴是很消耗体力的一项舒适性旅游活动,可以认为餐饮是温泉洗浴必然的连带消费项目。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的旅游文化也必然逐步形成并固化在社会需求系统中,那样温泉旅游者将不会错过闲游温泉街区的机会,闲游过程中也必会或多或少消费。尽管目前在我国这样的逛街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但观察世界着名温泉地会让我们坚信那只是时间问题,不然在旅游规划上也不会出现温泉步行街、温泉城、温泉小镇等概念。本文将通过住宿、餐饮与温泉街闲游所获得的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必然性连带收入,这类活动特点是与洗浴活动自然捆绑,表现为立即性和发生在温泉社区内。
其三,在温泉地的周边一定会存在某些观光资源,温泉地政府与居民自豪于并极力推介这些资源,度假旅游者、小团体(group)旅游者、团体旅游者很有可能在随后的滞留时间里选择这些资源作为观光对象,本文将温泉旅游者游览域外临近观光资源的收人称为或然性连带旅游收入,因为有的客人前往,但也有的客人并不去那里,这种观光需要额外付出且并不是必须的,这类活动并不消耗温泉资源。另外,交通是旅游者前往温泉地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由此带来的收入可以归类于必然性连带收入,但由于许多客人自驾车而来,或者由旅行社组织而来,这项收入落在温泉地的比例并不高,也可以归类于或然性连带收入。
其四,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间接收入,诸如税收、增加就业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指标都可以包括在其中,间接收入可以与前三项收入加合,也可以不进行加合,因为温泉地的经济效益分析强调的是耗用温泉水所得的效益和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哪些收入,二次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收入当然可以考虑在其中,但有时因为存在着重复性计算现象而难以加合在旅游总收入之中。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的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划分方法不完全适合于温泉旅游,由于温泉旅游对温泉资源的消耗量是直接可以测算的,故此需要将基于消耗温泉的收入单独拿出来作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效益,将扣除温泉直接效益后的剩余的旅游直接收入分为两类,一类是温泉活动必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另一类是温泉或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即或然性连带效益,强调的是发生在温泉社区以外的观光收益,第四类为常规的旅游间 接效益。
4 辽宁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1 概述
弓长岭温泉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俗称汤河沿温泉,其以八宝琉璃井为代表的医疗矿泉水的利用历史相传已有1500年,是我国着名的温泉疗养胜地。这里拥有冷暖天然泉眼各一,日允许开采量为6000立方米,实际日利用量为3850立方米,年接待旅游者约100万人次。自建国以来,弓长岭一直以铁矿开采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水上弓长岭、绿色弓长岭、魅力弓长岭”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旅游立区的战略定位,主持了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并着重进行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2 弓长岭温泉直接收入
弓长岭耗用温泉水的直接收入表现在洗浴、矿泉水生产和外运温泉水三项。温泉洗浴设施主要有两种,大中型温泉酒店8家与小型浴池18家,日接待能力为1500人。温泉酒店的洗浴门票为15元,小浴池门票为5元,以两者的平均价10元为单价,鉴于小浴池没有提供相应洗浴用品,故对总收入做10%的放大,则有年洗浴营业总收入1100万元的计算结果。
该区矿泉水开发始于1983年,日允许开采量为1420吨,其中如一、金枫叶、真牛等品牌在辽南地区已经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在,矿泉水生产达到了年产灌装水4万吨、瓶装水1万吨的规模,以罐装水每吨1000元、瓶装水每吨2000元销售价格计算,则有矿泉水销售收入6000万元。
当前的温泉用水量还没有达到允许开采量的限制,一部分温泉水被运送到温泉村以外的地段用于洗浴活动。在距离温泉村6千米的城区内有30余家高、中、低档洗浴场所,其依赖于车装温泉水经营,日运水量360吨,年均营业收入达到2530万元。
虽然以上三方面的收入有一部分落到了温泉村以外的地域,但投资者主要是弓长岭区当地人,且主要营业行为也发生在弓长岭区内,虽然诸如温泉养鱼、取暖等方面的收入尚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未计算在内的比例较小,故可认为上述三项收入之和9630万元基本上代表了弓长岭温泉水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
按照目前年利用温泉水140万吨计算,平均每位洗浴者用水1.22吨,显然这个数字过大,表明当前温泉水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敞流现象十分严重。如此计算,本文得出了1吨温泉水产生68.8元直接旅游收入的结论,然而其中洗浴收入只占11.4%,表明温泉洗浴虽是温泉旅游的核心活动,但并不是主要收入,应该做好与洗浴产品相关的纵深开发工作。
4.3 弓长岭温泉必然性连带收入
弓长岭温泉目前拥有床位数3100张,标准间价格不足百元,单床价位在15元左右,以一间夜30元为计算标准,并考虑到客人因住宿而对相关服务产品产生需求,进而每间夜增加20元的消费,则有住宿年收入3750万元的结果。
文旅经济效益范文2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随着人们对海洋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陆地资源开发的局限性日趋显现,海洋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客观有效的度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评价其经济效益,成为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本文结合温州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海洋经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济评价;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82-03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做大的产业集群,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从目前人们多样化、多元化的旅行需求来看,旅游资源不仅局限于陆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而且还应保护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海洋旅游资源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率开发需要设计多个方面,不仅要保证其最根本的生态效益,还要求在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针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多层次经济评价至关重要.
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高品质、快速化发展的基础.在以往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旅游系统产业学理论、生态景观理论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理论基础,但随着海洋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这些理论已经不足有支撑和构建其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必须因素其他相关学科或延伸学科的理论进行吸收和贯通,比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海洋旅游经济学等交叉学科.
在旅游系统理论中,环城游憩带理论雷普尔旅游系统观使其代表性理论[1].北大教授吴必虎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他认为在大城市郊区200公里半径以内均可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游憩的休闲空间,且十分适合短假期或周末出游.雷普儿的旅游系统模型同样建立在旅游空间结构上,与吴必虎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具有相通之处,其更考虑旅行成本因素在旅游系统中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海洋科学理论是有力支持海洋生态旅游的理论之一.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活跃的分支,它强调空间异质性、尺度性与生态整体性[2].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而言,首先应尊重海洋景观的固有资源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自然性、异质性的开发,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认为加工造成的生态质量退化.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理论基础,其一方面在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进行理论阐述、另一方面对海洋生态资源的旅游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之间博弈均衡.
2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温州是浙江南部的海滨城市,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几乎与温州市陆地面积相当.在温州市的县区地理位置分布中,全市11个县区中9个为沿海县区,其中还包括一个海岛建制县——洞头县.洞头县有100多个岛屿组成,具有丰富的海洋植物、海洋动物资源,各种海洋文化景观、海洋自然景观、海洋人文景观遍布在这些岛屿上,这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从海岸线的长度来看,全市岛屿海岸线长度达567.9公里,总共437个沿海岛礁,据统计,其中约有42个岛屿与大陆滨海区具有旅游开发价值[3].在较为成熟的海洋旅游资源中,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麓列岛、国家4A景区洞头百岛、世界古航标·中国诗之岛江心屿、苍南渔寮大沙滩、鹿城七都岛、乐清沙门岛等,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总体来说,温州市海洋旅游资源中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发展较为平稳的资源中,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并且超半数以上分布在距海50公里的沿海区.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虽然具备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但总体开发程度、层次性不够,多数景区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一方面造成知名旅游景区品牌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海洋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为破坏.比如洞头岛、西门岛、南麓岛、大鱼湾等资源基本处于培育与成长之中,开放层析较低,没有系统的规划.其次,海洋旅游衍生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海洋特色、地方品牌的旅游商品,尚未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旅游项目,没有发挥出温州市海洋海岛旅游的特色与优势.再次,海滨旅游基础支撑力不足,缺乏海洋旅游开发投入,以及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制度,造成开发模式多为粗放型,长期来看容易造成资源破坏.此外,基础设置建设落后,资源整合不到位,严重缺乏海洋旅游专用码头、游艇等设施,接待客容量及接待能力有限.
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定量评价
3.1 定量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行业对资源评价研究的深入,海洋生态资源评价模式已由传统的单因子模式转变为多因子模式,更多的将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旅游因素、生态因素等考量进来,形成系列化的指标评价模型[4].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中的诸多因具有异质性和不同的经济意义,使其你具备一般可比性,这就需要对这些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才能确定其在整体中所占的权重,进而计算综合评价分值[5].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阙值法,也叫临界值法,是借助最大值、最小值、满意值等特殊指标与实际值相比而得到评价值的方法,正指标计算函数为:
其中xij,opt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取值中的最优值.
(2)标准化方法,在存在多个变量时,为是各变量指标存在可比性,先对不同组数据标准化,进而通过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指标的综合评价值[6].通常来说,标准化方法能够有效的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标准化计算函数为:
(3)比重法,即指标的实际值在指标总之中的比重,其计算函数为: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涉及到很多非量化指标,而在经济评价值中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常用的量化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FUZZY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等几种[7].在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指标评价中,较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评价中一些无法完全量化的因子,解决问题的本质是将这些无量化的因子赋以相应权重来表示其在综合指标中的重要性与地位.
(1)德尔菲法,也称专家咨询法,是利用行业专家的意见来确定指标因子的最终权重.德尔菲法通常需要集中多名专家的意见,并且要求专家给予较为专业的评价,并且还要根据专家的领域地位给予专家评论结果相应的权重,然后通过整理并不断的修改和反馈,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2)层次分析法.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评价而言,层次分析法能够有效、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各因子的权重,并且其能够灵活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使得层次分析法在其经济评价中较为适宜,能够系统性、可靠性的识别问题,提高评价的简便性与准确性.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为: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3 综合指标合成
在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与量化处理之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多指标进行合成.一般而言,多指标合成的方法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乘法合成法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f(x)表示综合评价分值,wi表示评价指标i的权重,xi表示评价指标i的无量纲化值,n表示所有指标个数.
乘法合成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x;j表示逆指标,m表示逆指标的数量.
结合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特点,以及上文的权重确定、无量纲化分析、综合指标合成等分析研究,最终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一般步骤为:确定评价指标集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确定评价的评语集D和其分值确定模糊评价矩阵对目标层X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归一化与评价.
4 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建议
4.1 开发原则
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必须坚定的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在不遭受认为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结合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其目前的资源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在开发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可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保护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等.
4.2 战略取向
前文分析可知,温州市具有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这些丰富的资源多处于开发或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后续的开发应建立在现状的基础上,并且合理规划,在政策引导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博弈均衡.结合温州市目前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各部分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结果,所采取的战略取向有:(1)由近至远的开发战略;(2)城乡互动的开发战略;(3)差异化开发战略;(4)面向市场的开发战略;(5)环境循环发展战略.
4.3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战略
从政府层面,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实现社会参与的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的海洋旅游发展格局.从市场层面上看,重视城乡部门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城乡统筹、上下一体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赢的整体市场运作机制.此外,还要建立产业开发要素互通、功能互补、市场互享、利益互增的跨区域联合网络,以及建立自然、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系统.
参考文献:
(1)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贾欣,莎娜.海洋生态损失过程中的群体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4(8).
(3)胡念望.温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4)李晓通,张予云,张成胜.资源生态化开发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政策的人类学思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1).
(5)齐俊婷.海洋开发活动的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文旅经济效益范文3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像乌镇这样以地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小镇不在少数。而在今年五一,记者又去了位于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这座以“北方乌镇”闻名的小镇同样主打起了文化牌,在水乡旖旎的基础上,添加司马台雄伟长城的霸气元素,摸着长城的一砖一瓦,再望着古镇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让记者感受到这亦柔亦刚的北方味道。
从乌镇和古北水镇不难看出,文化对于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区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凝聚力,也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未来特色小镇发展应该如何融入更好的文化元素?
特色小镇的“新基因”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T纪武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谈文旅小镇建设,首先要明确文旅小镇和特色小镇的关系。文旅小镇是指核心产业是文旅产业的小镇,是特色小镇的类型之一。特色小镇是建立在特色产业基础上的小镇,特色产业可能是旅游、文创,也可能是丝绸、茶叶,还可能是环保、健康。在国民经济众多的产业门类中,都可能因产业集聚、消费集聚、人才集聚而产生特色小镇。
记者了解到,国外以文化闻名于世的小镇众多,像瑞士达沃斯小镇以论坛著称,新西兰的玛塔玛塔小镇因《魔戒》实景拍摄地而闻名,苏格兰文创类“爱之小镇”又是文化创作者的大本营,有“亚洲艺术中心”之称的日本仓敷古镇和英美以品牌大学为依托的教育类特色小镇也常常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标杆。
冯纪武则认为,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小镇来说,如果文旅资源开发得好,就能形成游客集聚和消费集聚,最终形成旅游产业集聚或文化产业集聚。比如浙江乌镇,每年能吸引700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小镇需要的是特色,而不仅仅是旅游特色。”
住建部日前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其中,发展旅游业是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旅小镇”的建设和“特色小镇”的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论中外,那些闻名遐迩的文旅小镇,除去形态和类别的差异,都有一些共同的核心要素:有足够支撑品牌的精神价值,有体现主题特色系列的文化元素,有体现本土文化空间高度、信仰象征的精神和政治地标,有教化民众和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传承体验空间,有依托历史资源或特色企业及仪式节庆、展会赛事等孵化出来的产业经济等。
孔蓉表示,特色小镇泛热的背后,不再是新一轮房地产主导的城镇化建设,也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再造,特色小镇应该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由一种新的基因繁育成长为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而这个基因就是文化。
文化如何从“软”变“硬”
文旅小镇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就《经济》记者了解,很多历史文化发展薄弱的地区往往出现两个极端。第一,虚假伪造历史文化根源,生搬硬套找历史遗址和名人原型;第二,否定文化在特色小镇中的作用,打着“产业为上”的口号打造看似与文化无关的产业小镇。
针对此种情况,孔蓉承认目前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确实有两个方面制约小镇创建,一要明确文化的整体价值定位,二要提升文化附加值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当我们再用新的视角和新的逻辑关系去审视“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和作用,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前,多主体利益诉求始终在分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果,所以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保障小镇建设是一个具有系统、完整、科学的有机体系。规划只管画图纸,纸上谈兵居多,投资方可能不懂市场需求、业态配置与运营,而运营商因为左右不了规划与资本方意志,空间建设可能与后期商业运营服务不匹配,还有可能在资源配置范围和配置能力上存在短板,导致业态配置不合理、营销渠道不畅通、目标消费者不精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但是文化作为一种纽带,无论在小镇发展还是经济效益上,都会发挥巨大作用,所以文化创新作为小镇建设的共同发力点,就成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创新’模式,是为发挥各自优势,为实现重大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将要承担的是在产业融合实践中探索跨界聚合、要素聚合的责任,从而推动市场主体以新的经营方式、经营技术、经营手段来运作传统或创新的文化内容,实现以文化元素体验为核心的文化创意驱动下的技术嫁接、产业金融化与金融证券化。”孔蓉说,这也是文化新经济一个发展方向。
文旅小镇发展新模式
特色小镇目前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据统计,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名单中,四分之三的小镇主打旅游观光产业,可见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现象从建设初就是建设者一直保留的底牌,那么对于一些文化底蕴不是很雄厚的地区来说,如何利用好文化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文化部在建设特色小镇上有着独特的评判标准。孔蓉告诉《经济》记者,文化部在2017年正式立项承担《中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建模式及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的课题框架讨论,他们初步将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定义为:构建文化、生态、生活、产业和谐融合的空间体系,使之成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现代时尚、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生命体。
“文化的价值在品牌的构造中是有形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文化就是最强的广告。”孔蓉这么理解。她认为,这样描述是为了让文化不再是人们口中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空气”,而是具象到可操作的产品形态以及产业业态,建设者就可以像列菜单一样告诉别人:文化到底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文化就是从品牌定位到运营,从产品再生设计到产品价值提升,从小镇整体环境营造再到社区整体运营与生态体系营销的点金石。
文旅经济效益范文4
旅游资源是乐山市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源。乐山不仅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还拥有峨边黑竹沟、马边大风顶、大渡河大峡谷、犍为小火车、沐川竹海等一批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近年来,乐山市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为牵引带动,立足优越的资源禀赋和既有发展基础,把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来培育,有效地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为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乐山市应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全域化、休闲化、特色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走“全域旅游+特色品牌+国际导向+改革创新”的道路,不断巩固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加快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迈进。
乐山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探索实践
积极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乐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文化胜地,名山、名佛、名人、名城四位一体,旅游资源丰富、品位一流。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乐山拥有地文、河流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全部类旅游资源。目前,全市累计创建A级景区20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8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位居四川省前列。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
乐山市组建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峨眉山市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目的是加强对旅游改革发展的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峨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建设。通过推行《旅行社设立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旅游市场服务,成功将乐山市、峨眉山市创建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市,将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创建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通过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乐山大佛景区打造成全省5A级景区中首个“智慧景区”。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乐山市成功承办了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15个省(区、市)、1000余家客商参展,签约项目金额达到1318.5亿元,其中乐山市签约613.8亿元,实现了“国际化的水准、专业化的盛会、大众化的节日”的目标。全球旅游发展新业态峨眉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与亚太旅游协会联办的“峨眉论坛”会址永久落户乐山。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3920.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9.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29.4%。
培育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奖励扶持政策,支持涉旅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涉旅重点企业130多家,其中星级酒店34家、旅行社49家,峨眉山旅游集团等6家企业成为全省旅游骨干企业,红珠山宾馆夺得“全国十大最受欢迎度假酒店”桂冠。借助西博会、旅博会等投资促进活动平台,加强旅游招商引资,2015年,全市签订涉旅招商项目30余个,旅游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乐山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挑战
旅游业态不丰富
一是核心景区“一景独大”。无论是接待游客人次,还是门票收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都占全市主要景区景点的绝对比重,旅游收入甚至占全市旅游收入的近一半,其他景区景点开发不足;二是休闲度假产品较少。景区景点休闲度假设施及功能薄弱,传统类、普众化的产品较多,而温泉度假、民俗体验、休闲运动等新兴、特色的产品较少;三是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全市仅有嘉阳矿山公园实现了工业旅游经济效益,其他区县工业旅游开发尚未取得经济效益。
配套不完善
一是涉旅要素发展不充分。旅游“六要素”存在明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有的景区景点可进入度不高,游客集散中心、自驾游营地等设施规划建设滞后,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包装开发的文旅产品不多;二是经营主体实力偏弱。全市旅行社普遍处于“几十万注册资金、数名正式员工、一两间营业用房”的初级发展阶段,乐山中心城区至今还没有五星级酒店;三是旅游综合消费水平较低。根据抽样调查,国内游客在乐山旅游的平均停留天数为1.4天左右,而桂林是2.5天,西双版纳是3天。
国际化程度不高
一是旅游营销国际化水平偏低。国际旅游组织的参与度不够,缺少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的深度合作;二是客源市场国际化水平偏低。虽然全市游客接待总量逐年攀升,但入境游客接待量在低位徘徊。201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占游客总人次不足1%,而桂林入境游客占5%以上;三是涉旅服务国际化水平偏低。目前乐山还没有开通多语种旅游网站,不利于国外游客查询了解旅游资讯。
加快乐山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路径选择
推进全域旅游
一是推进线路统筹。加快乐山机场、成昆铁路新线等重大枢纽项目和景区之间、景点之间联结通道建设,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主动适应“高铁时代”旅游新特征,为海内外游客“快进慢游”提供便利。推动“大峨眉文化旅游联盟”建设,加强旅游线路、信息、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强大的集群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推进景城一体。加强“多规衔接”,走“景城融合、产城互动、以景带城、以城托景”的发展道路,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围绕乐山大佛与中心城区“景城一体”的目标,引入体验性、休闲性、参与性、娱乐性元素,不断完善休闲度假功能。三是推进产业融合。积极发展生态微田园、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心设计推出一批独具乐山特色、富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旅游商品。
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建设特色景区。精心打造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大核心景区,丰富旅游项目,激活“冷线”,拓展“景深”。峨眉山景区重点建设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大庙飞来殿等项目,发展特种旅游。乐山大佛景区重点打造岷江东岸休闲度假区和嘉州长卷,合理开发凤洲岛,推出夜游大佛、三江环游及水上旅游项目,推进景区扩容提质。二是突出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峨眉山、乐山大佛等重点景区景点的历史典故、奇闻轶事,精心编辑导游讲解词,用故事串联景点、打动游客。探索建立影视基地,加大精品文化旅游演艺节目、实景剧作开发力度,用特色文旅产品展现乐山旅游的根和魂。三是发展特色业态。加强自驾游精品线路推介,推动停车场站、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布局发展自驾游营地,打造四川自驾游示范基地。积极适应旅游取向个性化的新特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四是举办特色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会、比赛、展演、学术研讨等活动,持续推出文旅套餐,办好峨眉高峰论坛、乐山大佛节、峨眉武术节、国际冰雪温泉节等活动,打造一批国际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节庆活动品牌。
坚持国际导向
一是推动旅游营销国际化。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细化分析,分层分类制订营销策略、确定宣传推介方案,每年选定若干境外市场进行重点营销。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营销特征,加大形象宣传和广告投放力度。二是推动旅游设施国际化。围绕建设次级会展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着力建设高端品牌酒店和综合性会展设施。构建游客支付便利体系,增加外币兑换点,推进市区兑换便利化。三是推动旅游服务国际化。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市,导入国际涉旅标准,加强旅游行业新标研制,鼓励景区景点、酒店和涉旅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制定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争取纳入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
深化改革创新
一是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推动旅游行政执法改革,探索成立市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整合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二是积极推进市场机制改革。探索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引进全国“百强”旅行社、大型旅游集团在乐山连锁经营。加快涉旅国有企业改革,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指导涉旅\输、餐饮、购物、文化演艺企业和旅行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业链扩张、合资合作、资产并购等方式壮大规模、提升实力。三是完善旅游发展的配套制度。强化涉旅项目用地保障,对旅游产业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参与旅游开发、分享收益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朱丽.由PATA年会三看乐山旅游国际化发展之路[N].四川日报,2015.04.27.
文旅经济效益范文5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背景综述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商州、洛南、丹凤、柞水一区三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宽广的文化空间、国家的政策支持及紧密的区域联系,为该区域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西安大慈恩寺—宝鸡法门寺—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宗教旅游走廊”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西部旅游名胜、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旅游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及旅游业收入成倍增加,并呈现出从政府主办向市场化运作、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宗教旅游城市向城市宗教旅游转变的良好态势。
在品牌战略形成方面,西安市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标识和简洁、个性化的口号及系列策划活动和营销的多元组合,已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的旅游大市,并开始带动周边省市区的协作发展、互利共赢。
在客源市场构成方面,随着关中—天水地区各宗教旅游景点知名度的提高,游客由过去以中、长线旅游观光为主的团队加散客占主要比例,变为会务、商务、休闲度假、康体健身和旅游观光等短、中、长线多种形式同步增长的团队、散客、自驾车等多类游客共同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宗教旅游服务方面,经济区内各主要城市环境优化工程取得成效。旅游交通服务日趋便捷的同时,结合了地方宗教文化特点,给旅游服务增添了人性化和神秘性的色彩,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游人前往领略关中—天水地区的文化景观。
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处于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制约产业联动规模;产业结构单一,不适应现代旅游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业整体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理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1)政企联动模式——政府采取政策支持、制定中长期规划、拨付启动资金等方式,鼓励专业性的开发公司对文化产业点进行开发和运营。
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固有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宗教旅游市场的发展要求。采取由民间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社区模式,将会为宗教文化开发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生旅互促模式——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促进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将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的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经济区内的崆峒山,既是将优美恬淡的自然风光与博大精深的儒、释、道三种宗教文化紧密结合,使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深化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3)文旅联动模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合力,联动发展。
全面整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带动效益的旅游文化产业,如藏传佛教文化、丝路文化,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特有的裕固名族风情等民族风情资源,以打造“文化旅游”为重点,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化进程。
(4)交旅联动模式——以旅游促交通,以交通带旅游,形成联动,促进“大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一些国家级、世界级的重点景区,可以开辟旅游专线,增加旅游交通专用豪华车辆,以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交通,反过来利用交通的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旅游业与交通业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模式。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展望
在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多个重要宗教文化产业的走访调查和深入分析后,我们总结出了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城市”。具体地说就是要挖掘这片土地的宗教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手段,通过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这种宗教旅游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
文旅经济效益范文6
关键词:民宿;民宿酒店化;优势;问题
一、民宿酒店化的基本认识
民宿源自于日本的Minshuku,在日本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民宿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省,21世纪初,台湾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王显成(2009)认为民宿是民宿主将一部分的住宅出租给游客,部分民宿在提供住宿服务之外,还提供基本的餐饮和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温馨体贴的家庭式服务[2]。尽管对于民宿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民宿最基本的概念应该立足于把自家空余的房间整修后能够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随着现在的沙发客、短租等特色住宿方式的流行,我们不应该再将民宿的概念局限于乡村,城市中的民宿业也是民宿中的一项重要的产业类型。
民宿的发展有些是由于本土的文化氛围浓厚,然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或当地景区。邹益民、董艳琳(2006)的研究指出游客选择民宿的动机有 5 个,分别是寻求特色体验、追寻人文环境、体验服务口碑、享受自然环境和追求实质效益[3]。陈春燕(2015)提出民宿吸引游客的4个要素,即文化主题性、服务温情性、主客互动性、体验参与性。民宿的核心资源就在于在这样的环境和服务中与主人的互动和深层次的体验,时刻向游客传递人文情怀。民宿不需要豪华的设施,只需要有干净整洁的房间和温馨的家庭式服务,客房的布置和装饰上,向客人展示着家庭的故事和主人对人生的态度。
随着民宿业的蓬勃发展,很多的酒店品牌也开始注意到这一强劲的产业形态。尝试在民宿中引入专业化酒店管理品牌进行连锁化管理,将传统民宿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民宿酒店化的概念是指将酒店管理模式融入到传统民宿,追求服务的标准化和经营的规模化,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于农家乐等传统的民宿或酒店,通过保留原有的乡土外部风貌、配套标准化内部设施的方式,将当地民居改造成标准化酒店,并以此为特色吸引游客入住。但民宿酒店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做精品酒店,牵涉到很多方面,因而就有很多的利弊问题。
二、民宿酒店化的优势
首旅酒店与山里寒舍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首旅寒舍,成立“山里寒舍”和“山里逸居”品牌酒店,截至2015年2月中旬,已经开业项目有3家,分别为北京密云干峪沟项目、北京密云黄崖口项目、苏州吴江黎里项目,计划未来3年打造300个这样的项目结合当地特色做出差异化的产品。首旅这样的尝试是在民宿中引入专业化酒店管理品牌进行连锁化管理,将传统民宿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游客想要住宿不需再费心在村子里选择农家乐,而是进村后直接找到该村乡村酒店的前台去订房间,或是之前就在网站上进行预定。民宿统一运营,降低成本和费用,发展精品民宿、开发高端产品,能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民宿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虽然因为它的独特的文化特性受到很多游客的推崇,但在服务、卫生、管理和餐饮等方面受到游客诟病。民宿酒店化将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引入传统民宿,注重服务质量,规范民宿的发展。保证客房安全,给游客一个卫生舒适的住宿环境,在服务标准、卫生等方面起引导作用。
借用酒店的管理经验和平台,实现民宿的连锁化经营。民宿的所有者是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体化的经营形成的效应有限,民宿酒店化借助酒店的管理经验和平台,实现民宿的连锁化经营,以规模化经营的方式面向游客统一运营,连锁化经营资源共享,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共用预定系统,节省成本和费用,提升经济效益。
提升民宿的精品化程度,建立中高档民宿。当下的民宿经营投入少,入行门槛低,大多的民宿还停留在低端水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程度严重,产品质量不高,价格也上不去,除去经营成本,利润空间所剩无几。另一方面,随着游客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精品高端的民宿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追寻。因此,打造精品是很多地区乡村民宿发展突破的关键,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创意向精致化、高端服务化方向发展,满足多元需求,提升民宿促进乡村居民创收的能力。
实现串联营销,降低营销成本。传统民宿因为资金、技术有限,没有办法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民宿酒店化实现了串联营销,降低营销风险和营销成本,充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统一对外公布信息进行促销和形象的认知推广,打造民宿整体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塑造良好形象,吸引人们的消费关注度和消费热情。
三、民宿酒店化中的存在的问题
民宿酒店化难免会与当地居民之间产生利益矛盾,一方面,民宿酒店化会对周边没有加入规模化经营的民宿主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更加挤压个体民宿主的生存经营空间,导致个体的民宿业主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另一方面是民宿酒店的经营业主和民宿主之间的矛盾,农户把他们的承包经营权分离出来,分离给第三方,也就是一些民宿酒店经营业主等,让他们去经营,这就很容易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各自的利益要求不同。旅游经营者往往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在承包或租赁期内获取最大的利润,所以很可能会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不惜损坏当地的资源,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获得短期利益,使得当地居民的利益和当地的民俗风情受到损害。此外,当地农户在民俗酒店化中由于缺少法律、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势单力薄往往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民宿酒店化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惠民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酒店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资本化,资本都是一味的趋利的,很少有经营业主会自觉地去关注非经济效益,过分的趋利就会损害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得经济增长变成一次性的,不能很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商业化在民宿中加入的都市文化,破坏了乡土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规模化下生产的产品雷同、单一,没有特色,也就失去了民宿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服务的标准化使得民宿的服务不再温馨,没有了和民宿主之间的互动,感觉服务不再温馨,缺乏人情味,民宿本来更多的是向客人传达民宿主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感悟,民宿的酒店化的服务将不再有这样的生活的气息,反而更像精品酒店,标准利落却死气沉沉,原来温馨亲切充满人情味的民宿变得冰冷。
因此,在民宿酒店化的经营过程中,应当在保持原有的民宿状态下,保留各自的特色,共用部分的资源,如预订平台,营销平台等,注重文化的原真性,富有乡土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保证服务质量的状态下追求服务的个性化。打造精品民宿,并不是简单的标准化而应该是精致化和高端化,结合当地文化的特色做出产品的差异性来,使得民宿的创收功能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 民宿管理办法.[2001-12-12[2008-10-10].http://.tw/law/law_show.asp selno=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