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金融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金融政策范文1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影响;策略;措施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旨在金融领域实现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或者通过创造性变革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金融创新初具雏形,70年代得到较大发展,80年代兴盛,9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运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金融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即在金融领域内部变革市场资金交易机制、经营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商品的组织结构等。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商品的重新组合,能切实改变金融体系结构和货币供求机制,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
1.金融创新与货币供求
货币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中心内涵即货币的供求问题,而且货币供求还是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创新会对货币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在较大范围内引起货币供求总量、结构以及机制的变化,而且对宏观调控和金融运作的影响极为重大。由此可见,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清晰洞察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及调整,有助于科学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推动金融创新业务的进步和发展。
1.1 减少货币需求,逐渐改变货币内涵及需求
货币需求绝对量的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通货膨胀影响下物价水平的提升、商品货币化程度的加深、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还引起了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削弱了民众的实际货币需求,相应降低了广义货币在金融资产中的实际比重;另一方面,拓宽了货币的内涵。货币与其它各类金融资产之间有着替代效应,除了对经济发生作用外,还可能影响财富、产出、利率以及货币供应总量。
1.2 进一步削弱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首先,金融创新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掌握货币的动机,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货币需求构成的变化。凯恩斯将这一现象总结为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的减弱。投机性动机的增强,降低了商务交易和媒介商品的商业性货币需求,但是金融性货币需求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商业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规模变量的影响,但是规模变量在一定时期内会相对稳定,所以商业性货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金融性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受个人预期和机会成本的影响,人们的预期心理具备无理性,而市场利率具备多变性,这都导致了金融性货币需求的上升和金融货币需求比重的下降,从而降低了货币需求的有序性、稳定性。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1 货币供应主体不断增加
在金融创新体系中,除了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以外,非存款银行也成为了货币的供应者。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同质化和综合化,进一步消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逐步消除了这两类金融机构在创造存贷款货币功能上的区别。
2.2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趋势逐步加强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它是指受经济体系内部因素调控的程度,与中央银行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联系。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间接形式的,它主要被应用于控制外生性货币,金融创新一方面能改变货币供应的相对量,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减少货币需求;另一方面能拓宽货币供应渠道和主体,加大货币供应乘数,从而切实改变货币的供应,使货币供应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中央银行的束缚,而逐渐受制于经济体系内部各要素。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受金融机构、居民行为、企业以及经济变量等内生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1]。
3.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是国家货币当局采取的一种经济政策,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有效
节和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稳定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稳定物价等。
3.1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3.1.1金融创新切实降低了中介指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的运用逐渐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其它商业银行的检测、观察和分析,渐渐模糊了金融变量等中介机构的定义,其中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总量缺乏严谨科学的定义。
3.1.2金融创新降低了中介指标的可控性。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变量等中介机构的内生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联系日益松散。以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为例,在创新过程中能拓宽货币供应渠道,增加货币供应主体数量,加大货币乘数,实现货币供应量内生性的增强,同时还能切实降低和缩小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逐步削弱再贴现率的主动型,但是相应的作用范围却呈减少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2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影响
3.2.1逐步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推动力。金融创新加快了金融证券化趋势,大量的流动资金从银行流入金融市场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逐渐摆脱了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束缚;同时,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机构负债比例的变化,存款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以上种种均导致银行体系存款的削减,由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范围也相应减小。
3.2.2削减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第一,金融创新导致再贴现条件朝着自由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当前,大部分国家的央行不再严格限制和规定再贴现条件,金融创新逐渐削弱了“真实票据说”的影响力,工具创新使得新型票据逐渐合理化和必然化。同时,金融创新逐渐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它们以债券抵押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入了大量准备金,这逐渐突破了再贴现条件的限制,削弱了合格票据贴现的种种规定。除此之外,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在再贴现率操作中的主动性日益降低[2]。
3.2.3增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金融创新的发展为政府融资证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发展指明了道路,逐步增强了政府债券市场的活力;同时,金融创新有效满足了政府的融资需求,为公开业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且提高了中央银行的运作效率,使得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金融创新还改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形式,政府债券因其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而成为广受关注的对象,逐渐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融创新包括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两种,它使证券成为合法的资产形式,正日益被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所接受,政府债券作为其中的领头羊,是最标准的债权形式,它的价格和收益率是整个金融市场中其它证券收益率的有效价格参数,而且保持着合理的动态距离。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在发展公开市场业务的过程中能适时变动价格和收益率,从而改变一般证券价格和收益率,导致金融机构和公众对经济预期的变化,从而切实加强了公开开市场业务的“告示效应”。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革新
4.1 逐渐改变了单一的规则性货币政策
混合操作规则性货币以权衡性和规则性为主要特征,它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它要求中央银行始终将货币政策保持在合理的增长比率基础上,使货币供应量更加稳定。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逐渐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单一的规则性货币政策难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所以中央银行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掌握最新金融市场动态,从经济运行状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动态性权衡政策,切实反映实时的经济运行周期,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暂时性波动,缓解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3]。
4.2 应逐步拓宽货币政策的调控范围,实现从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到整个金融机构和全部社会资产的调节
从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约束,忽视了非金融机构的作用,最终导致信用和金融失控的现象屡次发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此可见,中央银行要积极转变思想,逐步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和调节范围,将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其控制的范围和方向,同时还要保证政策的均衡性和有效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妥善解决好公债管理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
发展。
5.总结
总而言之,在金融创新条件下,中央银行要适时调整金融政策,拓宽货币政策工具的适用范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创新手段,例如窗口指导和直接信用控制等。中央银行要把握金融创新的契机,保证货币政策工具的科学化、合理化,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j].上海金融,2002,(7):14-17.
货币金融政策范文2
[关键词]金融不平衡;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所谓金融不平衡,是指资产价格泡沫和信贷过度扩张同时存在的 金融现象。[1]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资产价格的上升与信贷扩张之间的关 系更为紧密,金融不平衡在世界很多国家表现得更加突出。[2]Borio and Lowe对1 2个工业 化国家1970―200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资产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周期与信贷周期几乎是 同步的。[1]Bordo and Jeanne对OECD中15个成员国1970-2001年的股票和 房地产价 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PI、产出缺口和私人信贷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与资产价格的变动具 有比较好的一致性。[3]Borio and white指出,自1980年以来,很多国家信 贷与GDP 的比率出现了巨大的上升,并且这种发展趋势与资产价格的上升保持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在现代经济金融体制下,金融不平衡的积累和破灭,不仅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性 ,而且 会 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 危机。金融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货币 政策如何应对金融不平衡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
一、货币政策在金融不平衡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很多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会影响金融不平衡的形成,金融不平衡部分内生于货币政策。学术 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分析了通货膨胀对金融不平衡形成的影响,认为货币政策实施不当引发通货不稳定 ,将导致金融不平衡的出现。Borio and white指出,在通货膨胀存在的经济环境中 ,与通货膨胀相关的投资,如房地产受到了鼓励,促进了最终将会以毁灭性的方式结束的不 可持续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当资产价格的上涨与税收政策相互作用时,就会出 现过度的债务问题。一旦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控制通货膨胀,先前被价格上升所掩盖的金融脆 弱性就会彻底暴露。[2]因此,稳定的货币环境是形成金融稳定局面的前提条件。
另一种观点分析了稳定的货币环境对金融不平衡形成的影响,认为低通货膨胀不但难以保证 金融不平衡情形不发生,反而提高了金融不平衡发生的可能性。Borio and Lowe指出,虽然 低而又稳定的通货膨胀能促进金融稳定局面的形成,但金融不平衡也可能发生。[1] Selody and Wilkins指出,从常理来看,低而又稳定的通货膨胀稳定了通货膨胀 预期,使得对企业名义利润的预测更加容易,理性套利者估计资产价格基本价值的能力将进 一步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减少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和发展。然而,实际中出现了相反的情 况,与低通货膨胀相伴的现象还有资产价格出现了快速上升。[4]综合学者们的观 点,稳 定的货币环境与金融不平衡同时存在的货币政策原因主要是:在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由 于通货膨胀压力较轻,货币当局一般会维持比较低的名义利率。尤其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 货币政策具有高信誉度,高信誉度很好地稳定了经济主体的通货膨胀预期,即使维持低的名 义利率,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追求产出和就业的货币当局更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的名义 利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利率增强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在经济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时,投资 者对上市公司将会从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多利润充满信心,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推动了资产价 格的虚高;同时,低利率既意味着信贷低成本增加了银行信贷的可获得性,又意味着高的 实际利润增强了投资和借贷活动的活跃度,从而促进了信贷的扩张。很多研究表明,信贷 增长一般会促进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资产价格上涨,改善了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促进 了信贷的扩张。资产价格与信贷之间这种相互加强机制又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信贷扩 张,导致金融不平衡的不断积累。
二、 金融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不平衡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性
金融不平衡通过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波动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具体途径有:
一是财富效应。随着资产价格涨跌,消费者持有的资产价值上升或缩水,家庭总财富增长或 减少,导致消费者消费需求上升或下降。
二是TOBIN Q 效应。当股票价格上升,超过重置成本,即TOBIN q>1,表示股票的资本价格 大于资本的实际成本,公司发行新股,将筹到的资金进行实物投资更加划算,而导致企业扩 大投资;反之,扩大投资则显得没有效益而导致投资收缩。
三是预期效应。随着资产价格上涨,资产账面价值上升,即使这种升值并未实现时,但基于 预期未来会得到较高的收入和财富,今天的消费将会提高。即使是那些在股市没有或很少直 接投资的家庭也随着资产价格上涨增强了信心并增加消费。[5]此外,作为经济长 期发展状 况的“晴雨表”,资产价格升降直接影响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从而导致经济主 体投资信心波动,引发经济主体投资需求发生变化。
四是信贷效应。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抵押品价值急剧下降,外部融资成本上升,此外,由 于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前景和企业盈利状况并不乐观,借贷活动减少,二者的叠加作用导致 信贷崩溃。信贷崩溃对实体经济需求和供给都会产生不利影响。Bernanke和Gertler分析了 资产负债表恶化和信贷活动的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短期看,将减少投资支出和 总需求;从长期来看,资本形成受到抑制和生产资本被减少,总供给水平受到影响。这种 负面冲击还存在巨大的反馈和放大效应:一方面,下降的销售和就业造成现金流减弱,进一 步降低投资支出,即所谓的金融加速器机制;另一方面,下降的支出和收入,还有被迫的资 产出售,导致资产价值的进一步下降,即所谓的“债务―通缩”机制。[6]Bordo和 Jeanne认为,金融冲击可以对供给产生影响其分布依赖于公司债务和资产价格两个变量。[3]Bean在分析金融不平衡的不利影响时指出,信贷崩溃会降低经济供给 水平,主 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信贷崩溃将导致公司破产以及对公司吸收资源的资产进行必要的管理或 重组;二是信贷崩溃使得公司无法获得支付工人工资、购买原材料等所必需的生产资本,生 产将被迫缩减。信贷崩溃虽然是金融事件而非技术能力,但对全要素生产力带来了负面冲击 。债务问题越突出,信贷崩溃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越大。[7]
(二)金融不平衡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和信贷崩溃,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甚至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稳 定性受到威胁。Borio and Lowe的研究表明,信贷缺口(credit gap)超过4%或5%以及资产 价格超过基本值40%或50%,金融体系很容易受到伤害。[1]Borio and Whi te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困境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 呈现上升趋势,而金融困境事件的发生与资产价格和信贷的下降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2]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和信贷崩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主要有:
一是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繁荣阶段,对将来回报的乐观预期驱动资产价值上升并促进私人部 门更多的借贷来为资本积累融资。由于上升的资产价值抵消了债务的积累,资产负债表看上 去十分健康。但如果投资者预期一旦发生逆转,资产价值回落,净值急剧下降,金融不平衡 彻底暴露,金融中介由于自身和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恶化而收缩信贷,金融体系就会被置于困 境之中。此时,银行面临着三种情况的信用风险:(1)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随着资产价格 回落,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出现破产,道德风险问题就可能普遍 存在。(2)抵押品风险。如果银行的贷款抵押品中包含股票、房地产等资产时,资产价格 下跌时,抵押物的价值下降。在借款人无法继续履行债务清偿义务时,银行就会遭受抵押品 风险。(3)抵押品的非流动性风险。由于抵押品一般是非流动性资产,当股票、房地产等 资产价格下跌时,这时如果将其售出变现,将会使价格进一步下跌,银行再次遭受损失。
二是市场风险。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母公司或其附属公司及有相关业务的公司参与资本市场 的银行机构,资本金会遭到损失而间接地将自己置于困境。
三是佣金收入风险。资产价格下降,造成证券交易活动减少、银行所管理的资产数量减少、 首次公开募股和并购等特定业务减少甚至消失,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受到挤压,导致佣金收 入下降。而现代金融机构业务中,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例不断扩大,资产价格下 降将影响银行盈利能力。
三、 货币政策应对金融不平衡的政策主张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货币政策仅仅关注传统目标――商品和服务价格稳定是远远不够的, 因 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能保证实体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为了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货币政策 还应高度关注金融稳定问题,采取有效策略将金融不平衡对经济和金融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 到最小程度。Bean指出,货币政策仅仅专注于维持价格稳定,而把防止金融不稳定 情形发生的作用限制在当过度估值进行纠正或金融不平衡展现时最小化对经济活动的不利影 响,这种做法是值得怀疑的。[7]Borio and white指出,完成自由化的金融体系加 上未将金融不平衡纳入反应函数的货币政策,可能使得经济系统容忍金融不平衡的弹性超出 了合理的水平。[2]此外,很多学者认为,单独依靠货币政策防止金 融不平衡 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与金融监管、财政政策的协作,共同努力确保货币稳定和金融稳 定。
(一)第一种策略: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
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货币当局将商品和服务价格稳定作为首要的、基本的长期政策目标 ,但允许短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追求其 他经济目标,包括产出稳定。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中央银行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外 部冲击带来的经济波动。Bernanke和Gertler将外生确定性泡沫和信贷摩擦因素增加 到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共同提出的开放小国的标准动态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 型,即所谓的BGG模型,得到了一个扩展的BGG模型。二人利用此扩展的BGG 模 型,对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时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多种货币政策规则效果进行了模拟 , 得出的结论是:在一个将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名义锚并且允许短期内帮助产出 稳定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中,只有当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到通货膨胀预期时,资产价 格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6][8]Bean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分析了灵活 通 货膨胀目标制下资产价格和金融不平衡在货币政策中的角色。运用一个简单的新凯恩斯宏观 经济模型得到的最优货币政策需要满足的一阶约束条件表明,只存在通货膨胀条件预期值与 产 出缺口条件预期值之间的折中(Trade-off),最优条件既与货币政策工具也与经济的需求 结构无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并无独立的地位,除非其对通 货膨胀或经济增长前景造成影响。随后,Bean在模型中考虑了信贷崩溃的可能性,全面分析 了金融不平衡因素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影响,认为,虽然金融不平衡 、资产价格失调爆发出来进行自我纠正时让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但因为灵活的 通货膨胀目标是一种政策目标而不管达到目标路径的政策,没有必要将金融不平衡、资产价 格失调纳入目标范围,但是在评估预期通货膨胀或经济增长时,要充分考虑二者对宏观经济 变量的可能影响。[7]
支持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学者反对货币政策采取事前策略应付金融不平衡 ,主要理由有:一是货币当局无法足够及时和足够准确地识别金融不平衡;二是事前反应政 策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利率提高幅度太小,无法达到抑制金融过度扩张的目标,甚至可 能引发投资者对经济繁荣具有可持续性的乐观预期而产生相反的作用,反之,如果利率提高 幅度太大,可能将经济推向不必要的衰退境地;三是不管是否达到了抑制金融不平衡的目标 ,事前反应政策都会造成经济或大或小的收缩,而事前反应政策通常在通货膨胀压力尚不明 确的情况下实施。如果公众认为原先经济的繁荣是可持续的话,货币当局无疑会遭到强烈的 批评和指责。[1]
(二)第二种策略:LATW规则
一些学者认为,在资产价格膨胀和信贷扩张阶段,即使在金融不平衡没有对通货膨胀和产出 预 期带来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前作出反应,提出了逆风行事的 利率规则(Lean Against The Wind,以下简称LATW)。Bordo和Jeanne主张采取积极的事前 反策略,理由是:只有在金融危机是属于自我实现的恐慌的特例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泡 沫崩溃才不会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如果危机是由于 投资者对将来回报预期的逆转引发的,中央银行凭借最后贷款人的手段注入流动性的做法是 不可取的。资产价格的下跌可能造成金融不稳定、信贷崩溃 和经济萧条的严重后果。因此,金融危机引致的资源配置混乱和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货币政 策必然造成货币政策宏观目标的损害。[3]Crockett指出,如果货币政策仅 仅在乎短 期价格稳定,不考虑把金融不平衡增加到反应函数中,不采取紧缩政策提前对冲过度信贷扩 张和资产价格泡沫,金融不平衡的不断累积将不可避免,金融稳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9]
在LATW规则中,学者们提出了四种反应程式:一是对资产价格泡沫作出反应。Cecchetti, G enberg, Lipsky, and Wadhwani运用Bernanke -Gertler扩展BGG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后得 出的结论是:使用LATW规则将减少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和产出波动,改善宏观 经济性能,利率对资产价格泡沫作出提前反应,虽然不可能非常大,显然应该存在。[ 10]二 是对净值作出反应。Gilchrist and Leahy指出,抵押品的净值直接与 金融扭曲相联系,提出了货币政策应该对通货膨胀预期和净值进行反应的线性利率规则。政 策模拟结果表明,当净值上升,提高利率,可有效降低借贷者的风险溢出,使得投资对净值 反应比较温和而不是过度,从而达到稳定产出的目的。[11]三是 对过度的 信贷扩张作出反应。Bordo and Jeanne建立了一个跨度为两个时期的模型,分析货 币政策对信贷扩张的非线性调整策略:当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乐观情绪比较小时,私人 部门贷款活动不多,不会触发信贷崩溃。货币当局的最优货币政策是不对资产价格泡沫作出 反应。当经济主体乐观情绪比较浓厚时,货币当局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私 人部门的借贷冲动,利率r值应设定为确保信贷崩溃不会发生的最小值。乐观情绪越浓,r值 越大。此时,积极的货币政策成本低收益高。当经济主体乐观情绪非常大,积极的货币政策 收益将下降甚至为0,同时积极政策的成本却在上升,货币当局应该采取保守政策。[3 ]四是 对金融不平衡做出反应。Disyatat将Borio and Lowe提出的金融不平衡的计算公式修 改为金融不平衡是资产价格与信贷扩张的算术加权平均,并假设货币当局确定一个金融不平 衡的门限值,当实际的金融不平衡值超过门限值,货币当局才作出反应。Dis yatat将金融不平衡纳入货币当局的损失函数求解最优反应函数,得到的最优反应函数表明 ,利率与金融不平衡之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11]
(三)第三种策略:扩展通货膨胀区间并更多关注风险平衡
一些学者认为,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扩展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目标区间并更多关 注风险平衡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来应对金融不平衡 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来维护货币政策的信誉以配合事前的积极反应政 策。Borio and Lowe认为,为了在超过两年的 更长区间内维持价格稳定,避免经济受到难以控制的通货紧缩的伤害,拓展通货膨胀目标区 间正好是货币政策应付金融不平衡所需要的。[1]Bean也指出,扩展的目 标区间有 利于货币当局腾出更大的空间对资产价格进行逆向操作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并改善与泡沫 相伴的过度的金融不平衡状况。[7]Borio and white认为,在缺乏明显通 货膨胀压 力,即通货膨胀还低于设定的正常目标的情况下,紧缩货币政策对付金融不平衡很难让大家 觉得合理。为了向公众解释紧缩政策的目的是在为昂贵的经济代价购买保险,货币政策需要 在两方面进行修改:一是公开表明政策决定是基于更长的目标区间;二是给予风险平衡更多 的关注。并且,这两方面的修改是紧密相关的,扩展的目标区间发挥了更好评估和解释经济 所面临的风险平衡的作用。[2]Disyatat认为,无论货币政策采取了怎样的 事前措施 应对金融不平衡,由于必须考虑价格和产出与金融不平衡之间的折中问题,这种折中问题或 隐含在传输机制中,或通过损失函数体现,中央银行就得容忍通货膨胀对目标的偏离。更长 的目标区间和更多的对未来风险平衡的关注实际上应该被看作为使公众明白通货膨胀将以更 慢的速度收敛于目标的沟通策略。[11]Selody and Wilkins指出,为了应 对资产价 格泡沫和其它极端事件的挑战,货币当局应考虑增加例外条款,包括修改目标区间、对IT框 架作更多的基本修改等方式,提高政策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这种做法既有助于在政策状态 切换时继续维持货币政策的良好信誉,又有效避免由于公众对政策偏离程度和持续时间的瞎 猜而使得经济只能达到亚优(Suboptimal)状态。[4]Roi and Mendes对加拿大中 央银行宏观经济模型TOTEM进行了扩展,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体系下的标准动态均衡模型, 研 究房地产泡沫对加拿大最优目标区间的影响。其做法是引入了金融摩擦,分析了实体经济与 金融部门相互作用影响经济结果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过程。通过政策模拟,二者得出的 结论是:考虑了资产价格泡沫的模型,与没有考虑资产价格泡沫模型相比,最优目标区间无 论是平均值还是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因此,当经济受到类似于房地产泡沫冲击而触发 了金融加速器机制的情况下,应该考虑一个范围更广的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区间。[12] (四)加强与金融监管、财政政策的合作
普遍认为,当经济中出现金融不平衡等风险时,完全抛开货币政策肯定是不对的,然而,货 币政策也并不是政府的唯一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最有效和最准确的政策。货币政 策应该加强与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合作,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又共同承担风险,相互协 调配合,防止金融不平衡的出现和发展。Borio and Lowe指出,强化对审慎监管体 系的系统性关注、货币当局以更强的意愿对偶尔发生的金融不平衡作出反应以及货币政策和 审慎监管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为了管理好风险,更是为了防止金 融不平衡的出现。[1]Borio and White的分析表明,货币体制和金融体制在 金融不平 衡的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应该紧密加强合作应对金 融不平衡。[2]Filardo指出,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和金融 监管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例如,财政当局可以运用税收政策对付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消费和 投资决策扭曲,财政政策可以抑制因为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临时性收入增加而产生的顺周期 支出行为;金融监管当局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后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脆弱性保持高度的警 觉,并采取审慎的监管措施避免金融系统受到伤害。[13]
主要参考文献:
[1]Borio,C and Lowe,P.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 xploring the nexus, BIS Working Papers, 2002, NO. 114.
[2]Borio, C and W White.Whithe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Theimplications of evolving policy regimes[J].in Monetary policy and uncertainty:adapting to a changing economy,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 nk of Kansas City, Jackson Hole,Wyoming,2003 August.
[3]Bordo,Michael D.and Jeanne,Olivier.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 :Does'Benign Neglect'make sense?[J].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2b, 5(2),pp.139- 64
[4]Jack Selody and Carolyn Wilkins. Asset-price Mis alignments and Mone tary Policy: How Flexible Should Inflation-Targeting Regimes Be? [J].Bank of C anada Discussion, Paper 2007-6.
[5]Zandi,MarkR.Wealth Worries[J].Regional Financial Review. August 1999
[6]Bernanke, B. and Gertler, M.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 ity[J], in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 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PP.77-128,1999.
[7]Bean, C. Asset prices, financial imbalances and monetary policy: areinflation targets enough? [J].BIS Working Paper,2003, NO.140.
[8]Bernanke, B.Asset-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speech deliveredat the New York Chapte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NewYork, NY, 2002 October.
[9]Andrew Crockett. Central banking under test? [J]. BIS conference o n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business cycle. Basel,Switzerland. March 2003.
[10]Cecchetti, S.G., Genberg, H. and Wadhwani, S.Asset prices in a flex ible inflation targeting framework[J].in Hunter, W.C., Kaufman, G.G. and Pomer leano, M. (eds), Asset Price Bubbles: The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Regulatoryand International Policies, MIT Press,PP.427-44,2002.
[11]Pitti Disyatat.Inflation targeting ,asset prices and financial imba lance:conceptualizing the debate[J].BIS Working Papers, 2005, NO. 168.
[12]Meenakshi Basant Roi and Rhys R. Mendes.Should Central Banks AdjustTheir Target Horizons in Response to House-Price Bubbles? [J] .Bank of CanadaDiscussion Paper 2007-6.
[13]Andrew Filardo.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bubbles: calibratingthe 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 [J]. BIS Working Papers,2004, NO.155.
Financial Imbalance and Monetary Policy: A Literature Review
货币金融政策范文3
关键词:货币紧缩 中小企业融资 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我国目前货币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了融资的困境。所谓的紧缩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数量太多,希望能减少货币的流通而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一般是在经济通货膨胀时期采用的的一种政策。紧缩货币政策采用的手段包括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提高银行利率,加强银行信贷资金数额的控制等。
一、紧缩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一直以来就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小,经营结构简单,抵抗风险能力较差,负债能力有限,信息不透明,这样的现状提高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评估的难度,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系改革也是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金融行业的整合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被大型金融机构合并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贷款来源减少,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的,这样的改革现状无疑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信用担保体系,这样直接导致了金融行业的贷款出现紧缩的现象,大型的企业几乎不受影响,但却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国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初衷在于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从2010年10月至今,央行已经进行五次加息,九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而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达到21.5%。但是我国目前的融资环境和整个金融市场的体系结构发展不成熟,连续的加息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显示着银行可提供贷款资金的不断较少,这些政策进一步增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
第一,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微小的存款准备金率调动就能控制相当数量资金。一些国有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压缩信贷规模,同时为了减少不良贷款数额,降低坏账风险,会选择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的上市公司等优质客户作为其收入和持续发展的客户来源,从而直接降低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资金的几率。中小企业本来自身的力量就比较薄弱,这些信贷资金被抽走后,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生产会很快处于停顿状态,每一次的紧缩货币政策的调控,都会有一大批的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供应不足面临倒闭的问题,这样的状况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生产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二,我国实施的货币紧缩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的项目。但不幸的是调控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目前的现状是资金的流动性紧张,融资难题不断加深。这样的现状昭示着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入寒冬时节。据报道,由于贷款利率的提高,温州的中小企业贷款无门,只能采取民间融资模式,且这种融资方式的贷款利率高达30%,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一旦出现问题,支付不了高额的利息费用,借贷资金的成本也不能及时归还,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直接停工倒闭。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履行其偿债责任,纷纷跳楼。这次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货币政策调控产生的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采取的调控政策单一,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够顺畅,形成了一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就会引起经济过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就导致企业濒临瘫痪的怪圈,进而导致了明显的经济波动,在这种经济波动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因为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大型企业得益于良好政策,能大量获得信贷资金,大规模的投资经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小企业获得收益并不十分明显。相反,在紧缩货币政策下,收缩银根,限于中小企业筹资渠道比较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就成为紧缩货币政策下的受害者。近几年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融资成本、人力成本、各种资源及初级产品价格都在不断上涨,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国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十分困难,他们不得不转向投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样的结果不仅不利于了中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也完全背离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初衷。
二、中小企业应对紧缩货币政策的融资措施
在国家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要缓解融资的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中小企业自身方面
首先,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一方面要注重提高管理着的综合素质,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熟悉国家的金融政策,从而便于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另外,要健全企业自身的的经营管理机制,制定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信用水平,树立好的市场形象,定期的向债权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并结合先进的经济技术来不断的壮大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其次, 要加强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将内源融资作为融资的基础性工作。企业需要投资新项目需要融资时,应当首先考虑用自身的留存收益,内源融资成本小,容易获得。在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要想环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要重视自身的资本积累,才能减弱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要加强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就应该明晰企业的产权结构,不断的改进产权的组织形式,优化企业整体的组织结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完善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股权激励的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者的工作薪酬与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营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薪酬,也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定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和合理金额的留存收益,从而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部积累。
最后,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业。中小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融资租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企业只需以现有的资产、效益为担保,不必依靠自己已有的资本积累来购买设备,就可以占有并使用所需要的设备。通常来说,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的资金成本比较低,风险相对来说也比较小,而且这种方式受到的限制少,更加的灵活方便。
(二)金融机构方面
首先,逐步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民间融资为辅的融资渠道。随着中小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内源融资所获得资金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外源融资就变得很重要。银行贷款、上市融资、民间融资等都属于外源融资模式。和大规模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及时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在目前国家紧缩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数额也受到限制,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又达不到要求,使得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也变得举步维艰。因此,中小企业要不断的增强企业的信用度,完善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金融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逐步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模式和相关的业务流程便于中小企业及时得到信贷资金促进其发展。另外,要大力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具有方式灵活,手续简单,时间快捷的特点,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临时融资,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链临时断裂的难题。同时要注重民间借贷合同的签订,防止因合同规定不完善反被投机者所利用,从而引起大的金融风险。
其次,要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市场。但由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不够成熟,并没有完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甚至出现了大型企业挂牌上市的现象,使得真正有成长潜力,规模小的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融资渠道。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应当明确其目标定位,应专门针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适当降低股本要求的门槛,积极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从而共同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难题。
(三)政府方面
首先,加强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一直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紧缩货币的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变得更加困难。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管理部门,应当给予企业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可以建议国家颁布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的法律体系,建立相应的信贷保制度,这样信用担保机构就能够依法经营,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的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用来满足高新技术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当此类企业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利益影响时,可以帮助其渡过难关。
其次,国家可以为中小企业大力的培养人才,扶持技术创新。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分析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根据其需求来引导高校进行合作培养相关的人才满足其发展。另外,国家可以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进行指导,聘请相关的专家、技术人员担任顾问来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来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使得中小企业比较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最后,国家要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根据目前税法的规定,我国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率远高于一般纳税人,这样的现状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负担。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方式来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考虑对高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方式,从国家政策上来扶持企业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从而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总之,要解决中小企业在紧缩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国家政府、金融机构等不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负担负起各自的责任,才能帮助其渡过难关,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午:警惕货币紧缩政策过犹不及[N].中国经营报,2011.
货币金融政策范文4
[关键词] 货币政策;经济金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120-03
[作者简介] 黄火生,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调控理论;
刘春华,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
周水根,中国农业银行新余市分行办公室副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理论。(江西 新余 338000)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央行在2007年就开始实施逐步“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13次上调,由年初的9%上升至16%,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央行加息的频率明显加快,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全面掌握和深入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新余市经济金融的影响,近日,人行新余中支与农行新余分行联合组成调查组,深入各银行机构及相关企业进行专题调查,共同探讨问题,共商应对之策。
一、微观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一)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金融总量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新余金融信用总量呈现跳跃式增长,全市各项贷款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增速均居全省第一。2008年,由于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总量的快速增长。一是因为新钢三期技改、赛维LDK硅片二期、江锂新材料等工业项目都是全省重点支持、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已经得到各商业银行省分行乃至总行的信贷支持承诺,预计2008年这些项目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将会得到满足。二是因为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上级行的信贷政策,及时储备信贷增长点,如对分宜电厂、海螺水泥、新余高专搬迁等项目的授信已在2007年底前向上级行进行上报并得到批准,预计2008年这些项目也是信贷增长点。三是因为各商业银行2007年已对全市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等进行了授信,而且比2006年增加了额度。四是因为各商业银行通过贸易融资、商票贴现、保理业务等信贷产品创新,相应增加了信用总量。因此,预计2008年新余市信用总量仍然是一个快速增长年,但2008年这些项目竣工以后,信贷总量的增长将可能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金融结构影响
1.信贷投向将凸现“好中选优”。在从紧货币政策下,新余市各商业银行对2008年的信贷投入取向是:一是突出重点。都把新钢三期技改、赛维LDK硅片二期、江锂新材料等大项目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二是突出效益。对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将给予信贷支持,对一般性中小企业将增加贷款难度。这样,就容易导致贷款“垒大户”,以及形成“想贷款银行不给贷,不想贷银行追着贷”的怪现象。
2.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对“三农”、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以“民生”为主的信贷支持将是重点。据调查,2008年新余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业务经营方向都是以支持农业、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信贷支持和优化金融服务,以此来保障农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更进一步明确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并且加强了县支行的业务经营转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将较为突出。从对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影响上看,新余市银行机构的信贷政策有以下三点变化:准入门槛会更高;审批程序会更严;贷款规模会更紧。
4.对房地产金融服务的影响。据调查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新余市房地产的影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信贷供给方面看,对开发商获得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准入门槛提高,将促使房地产开发商重新“洗牌”,房地产投资将会有所“降温”。二是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来看,由于明确了“两个严禁”,即严禁发放“转按揭”贷款、严禁发放“加按揭”贷款,且对个人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贷款有了明确规定,包括对“第二套住房”的界定标准,购买“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同时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贷款利率,提高了购房者的月供负担。这些信贷政策的变化,将抑制个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信贷政策变化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各商业银行有针对性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详见表格)。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有以下变化:
1.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优选信贷对象。针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采取系列措施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一是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入,对高能耗、高污染、耗资源的“二高一资”产业限制投放,逐步减少至退出。二是提升对房地产业的信贷投放标准。三是进一步压缩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其向建筑业、批发零售行业的贷款。
2.严格项目审批事项,提升审批标准。一是上收审批权限,分类别、按信贷金额大小分级审批。二是严格授信评级。三是提高门槛,特别是针对限制类行业,采取“门票制”、“名单制”、“核准制”等确保资金投放在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3.实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优化信贷资源和结构。各商业银行上级行完善细化产业和行业标准,对禁止类行业加大退出力度,对支持类行业实行重点支持。各商业银行注重依据自身特色,优化信贷产业结构,使信贷资金流向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
4.优化资产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针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展了信贷投放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加强资产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是当好金融决策的参谋。针对招商引资企业,商业银行采取主动出击,上门服务,为其提供专业的发展规划、投资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企业的重要金融决策参谋。二是推出多项金融服务产品,如贸易融资、信用证业务、商票贴现、外汇投资理财等业务,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5.转变监控方式,防范金融风险。一是转变监控方式。对贷款额由年度监控转变为按季或按月监督,确保贷款的均衡投放;二是完善监督程序。由以前的注重贷前审批转移到贷后监督,注重对项目和企业贷款的跟踪调查和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三是由“备”到“审”的转换。把部分信贷报备事项改为审批事项,将风险前移动。
二、磁场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应采取的对策
(一)地方党政:运用综合手段,实现经济金融双赢
1.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源吸引力。一是鼓励各家银行积极运作,增加信贷有效供给,增强金融政策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二是加大投融资力度,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通过产业投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加大异地引进力度,创造条件吸引异地金融机构对新余企业贷款,形成资金“洼地”现象。
2.进一步学会利用资本市场。一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抓住上市公司门槛降低的有利机遇,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推动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实现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二是学会吸纳国际资本。借赛维LDK上市东风,推动企业到国外上市,引进更多的风险投资。
3.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政府应积极规划好项目,将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早亮相,将拟投资项目、推荐产业先动手。积极推介好项目,精选优质企业、精挑优质发展项目,及时向银行推介,拟定“菜单”,从而满足“银行点菜”需求。积极包装好项目,要科学分类、规范分类,重点做好项目的“穿衣戴帽”工作,即对符合国家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重点推荐,对已开始建设且目前还没有达到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要以支持企业节能减排为切入点进行推荐,为实现“绿色信贷”打好基础,消除银行信贷疑虑。
4.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担保规模。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能够筹集初期开办资金,但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因此,要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拨付,建立担保基金增长长效机制,加快成立民营担保机构,激活融通民间资金,使民间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补充。
5.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农村合作银行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同时,积极创办农村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鼓励企业和自然人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资金互助、自担风险、自己出资、自我管理的合作金融组织。
6.进一步加大引进金融机构的力度,增加资金供应主体。力争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继续引进尚未进入我市的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进驻新余,增加金融机构的种类;对已经引进的信托业、期货业,应给予政策上和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其做强做大。
(二)人民银行、银行监管机构: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增强金融体系效率与活力,助推新余经济发展
1.着力提高贯彻货币政策水平,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人民银行应不断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金融发展能力、金融稳定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着力运用金融手段,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态势,跟踪资金供求和市场物价的变化,通过对宏观、全局形势的正确把握,准确分析判断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和企业景气状况。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2.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一是提高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水平。用活用足现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做到有保有压、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弱势群体、中小企业、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效能。二是要帮忙嫁接异地贷款。为异地资金、企业与我市的嫁接,当好向导和使者,拓展视野,将金融资源拓展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
3.着力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繁荣金融市场。新余市金融机构改造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要积极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造进程,尽快解决目前在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加快新余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步伐;着力发展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结构,满足新余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要,促进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增强金融体系效率与活力,壮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量。一是辅助新设金融机构,壮大金融体系队伍。充分发挥新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对中小企业、农村信贷等贷款投放的特点,使其成为新的信贷投放、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市政府可新设专项担保基金或组织新设企业联合担保基金组织,拓展保证和担保渠道,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二是优化金融机构布局,增强辐射力。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完善农村金融分支机构、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建立政策性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理顺邮政储蓄存款机制、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等。
(三)商业银行: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支持新余经济发展
1.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根据企业对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金融咨询、信用证汇兑等业务,使优质企业走出去,新型环保企业和项目引进来,充分利用好省内省外、国际国内市场;二是根据客户对象创新金融产品,如投资银行业务、外汇理财业务、房贷和车贷综合业务、林权抵押、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等,使客户资产受益最大化、资金流通最优化;三是根据流转渠道特色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如商业承兑汇票、电子银行业务、票据贴现和质押业务、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等,服务客户的同时提升银行自身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行政策支持,满足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一是继续争取上级行政策倾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贷款。重点支持新钢公司的三期技改、江西赛维LDK公司硅料加工等大项目。二是落实“三农”政策,做大做强农业贷款。围绕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民自建房屋,解决农民住房和改造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化,对优质项目应大力扶持。三是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力度,经济适用房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教育基础贷款也要有一个大的进步,缓解部分市民就业难、住房难、就学难的问题。
货币金融政策范文5
摘 要 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联系。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价格。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寻求从买卖证券,以获取利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可避免的要时刻关注央行的一举一动。然而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对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预期,而这些期望和预期正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最佳未来的货币政策是所必须考虑在内的。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价格,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寻求从买卖证券,以获取利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可避免的要时刻关注央行的一举一动。然而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对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预期,而这些期望和预期正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最佳未来的货币政策是所必须考虑在内的。
一、央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保持物价稳定。在一些国家,中央银行也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目标,如充分就业,最大持续增长,稳定的利率和汇率等。为了满足这些目标,中央银行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现在首先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的传导机制,即从货币政策工具到金融市场这一部分。
(一)债券价格和利率
短期利率仅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很有限的直接影响。利率是决定储蓄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它对经济的影响通常有较长的到期日。为了影响经济,货币政策必须先从货币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尽管目前的短期利率对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主要还是通过改变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来影响债券收益率。在实践中,由于未来短期利率走向的不确定性,造成时间变化的风险溢价。期限越长,当前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的联系越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央行往往发现很难引导较长期的利率水平到它认为最佳的货币政策水平上来。
(二)其他资产
除了债券和利率,货币政策也影响了股市。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股市,货币政策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首先,如果股票的价格使用股息贴现模型,那么货币政策影响的利率,通过贴现未来股息计算的股票价格会产生波动;利率也可能影响公司的国内资产的价值;通过汇率影响其外国资产和外币利润的价值;此外,货币政策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以及获得贷款的成本;中期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货币政策也影响商品价格。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在中长期支持或削弱实体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和价格。很显然的,这只能发生在大到足以影响全球对商品的需求动态的经济中。此外,某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使其反映了通胀预期的变化。
最后,货币政策会影响房价的上涨。在一般情况下,传输的货币政策,住房价格往往是粘性比其他金融资产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很好的交易顺畅的市场。至少在理论上货币政策影响住房价格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房地产,就像是长期债券,有一个很长的成熟,它返回的收益率,包括房屋,将积累几十年。由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必定会受未来收益的折现率的影响。此外,中期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影响需求,使房屋租赁价格变化从而影响房价。
二、金融市场怎样影响央行货币政策
正如本文在一开始提到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预期,包括对未来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出口,以及可能的货币政策变化等。因此,金融市场与央行的紧密合作将是很自然的和适当的,中央银行也以此来评估市场价格中包含的信息。换句话说,市场预期可以而且应该影响货币政策的设置。
之前的评论也表明,央行实施可信,透明的政策,将能够使市场价格反映更多的央行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换句话说,不可信的央行政策将会使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下降,最终他们将不能反映各种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及未来的预期,最终使货币政策失效。
假设有这样一个将通胀指数挂钩的债券市场的国家。原则上,这些债券反映了市场预期对未来几年通货膨胀的预期。现在,想象一下一个高度可靠和透明的央行确定的2%的通胀目标。如果这个特殊的中央银行的信誉是这样的,即不管短期内发生什么情况,从长远来看,通胀将保持稳固的锚定在2%,那么10年期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债券将永远反映了预期10年的2%的通胀率的。如果央行过多的关心市场预期,了解到市场对通胀预期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偏离最佳的政策路径。在某些时候,市场会自动侦测的政策的错误。这样,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市场的反应可能将是一个突然的调整通胀预期,央行的信誉以及市场将受到代价高昂的损失。
这个例子讲的就是布林德(1998)所说的“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故事:金融市场看,央行的指导下,央行看起来对金融市场的指导,双方暂时失去视力的潜在因素确定通货膨胀,即产出缺口在短期到中期内,货币增长,从长远来看。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央行应该审慎行事,来对待金融市场的预期,而金融市场为央行的最优货币政策路径的搜索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Blinder.A.Central bank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MIT Press.Cambridge.1998.
货币金融政策范文6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
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资产证券化、表外业务、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市场为载体,以利率为传导机制,影响中介指标从而影响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最终实现这个政策目标。
1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1使得货币需求收入有变小的趋势
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证券化趋势,使得介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它们提高了持币的机会成本,从而人们增加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银行甚至出现“脱媒”现象,由此,人们对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
1.2使得利率弹性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证券化促进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市场效率提高、资产流动性增大,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人们会缩小交易需求量,扩大闲置余额,从而使机会成本变量发挥作用的空间扩大,增强了货币利率弹性的作用。
另外,交易性货币需求要受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大,而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决定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具有可预测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2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1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强化了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其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大量可供买卖的工具,使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大增;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公开市场,其积极参与市场买卖在客观上配合了中央银行的操作;微观经济主体对各种经济信息、动态和金融市场行情的关注度增加,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明确的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微调。
2.2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2.2.1使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重视程度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创新使利率的决定性因素复杂多变,例如,确定一个利率的上限主要是为了抑制需求,但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创新工具却把利率推向了这一高度,于是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混在一块,使央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奏效。
2.2.2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金融创新,尤其是诸如货币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等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借贷双方越来越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信用替代形式,从而使资本的国际流动性加剧,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除了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外,还对汇率未来走势的预期产生影响,并且二者产生互动。
2.2.3使得基础货币投放量变得难以确定
货币乘数的加大,最终导致央行可以以较少的货币投入获得相同的货币供给,但对它的控制程度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金融创新模糊了货币概念。目前NOW账户、ATS、MMMFS、NA等金融创新业务的出现,使传统货币的划分体系出现混乱;二是金融创新使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通货比率或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加大了货币乘数。
2.3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资产证券化对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在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方面。资产证券化为银行和其他的发行者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无论货币当局怎样变动利率水平,都很难发生资本成本效应,货币供给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会减小;而且资产流动性的增强,也大大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流动性效应,从这两方面都可看出,资产证券化削弱了货币当局利率政策的时效性。
金融创新使公众和金融机构通过派生的信用扩张满足其日益扩大的需求,加大了货币政策主体控制货币的难度,使中央银行难以判断既定货币增长率的实际运行结果,使得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金融衍生工具出现之后,原有的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需要修正货币总量的定义以反映金融衍生交易所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创新,使得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信息收集、储存和传递的技术进步推进了金融创新的过程,都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数量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长的效率有所降低。
3金融创新程度及政策效果
由于前面阐述过,金融创新会使交易性货币需求较少,投资性货币需求增加,那么我们可以用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资性货币需求之间的比来反映金融创新度。根据我国从1991~2001年存款余额和A股股票筹资额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在我国的金融创新过程中,交易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并不像前面理论所论述的那样此消彼长,而是都存在上升趋势,但是存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股票筹资额增长,并且根据存款余额的增减额和定期存款的增长额向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居民依旧较为倾向定期存款而非货币存款,可见我国金融创新水平还相当落后,金融体制的创新没有跟随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脚步,而金融工具的创新也相比发达国家十分的单一,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产品并不多,因此我国的银行存款逐年增加。
另外,在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运行特征和变动趋势指出了金融创新是货币创新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犹如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开始会随货币化的深入而降低,但随后会随金融创新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仍处于下降阶段,因此金融创新水平相对较低。
那么根据以上分析,在我国创新水平还相对较低时,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还不能明显表现出来,传统的货币政策调节机制或手段仍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发挥着作用,例如,央行在2003年9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之后,于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都有效的控制了我国的货币供给过多,降低通货膨胀以及缩减信贷规模,使我国经济保持正常稳定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