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货币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货币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货币政策

金融货币政策范文1

[关键词]金融不平衡;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所谓金融不平衡,是指资产价格泡沫和信贷过度扩张同时存在的 金融现象。[1]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资产价格的上升与信贷扩张之间的关 系更为紧密,金融不平衡在世界很多国家表现得更加突出。[2]Borio and Lowe对1 2个工业 化国家1970―200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资产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周期与信贷周期几乎是 同步的。[1]Bordo and Jeanne对OECD中15个成员国1970-2001年的股票和 房地产价 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PI、产出缺口和私人信贷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与资产价格的变动具 有比较好的一致性。[3]Borio and white指出,自1980年以来,很多国家信 贷与GDP 的比率出现了巨大的上升,并且这种发展趋势与资产价格的上升保持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在现代经济金融体制下,金融不平衡的积累和破灭,不仅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性 ,而且 会 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 危机。金融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货币 政策如何应对金融不平衡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

一、货币政策在金融不平衡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很多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会影响金融不平衡的形成,金融不平衡部分内生于货币政策。学术 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分析了通货膨胀对金融不平衡形成的影响,认为货币政策实施不当引发通货不稳定 ,将导致金融不平衡的出现。Borio and white指出,在通货膨胀存在的经济环境中 ,与通货膨胀相关的投资,如房地产受到了鼓励,促进了最终将会以毁灭性的方式结束的不 可持续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当资产价格的上涨与税收政策相互作用时,就会出 现过度的债务问题。一旦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控制通货膨胀,先前被价格上升所掩盖的金融脆 弱性就会彻底暴露。[2]因此,稳定的货币环境是形成金融稳定局面的前提条件。

另一种观点分析了稳定的货币环境对金融不平衡形成的影响,认为低通货膨胀不但难以保证 金融不平衡情形不发生,反而提高了金融不平衡发生的可能性。Borio and Lowe指出,虽然 低而又稳定的通货膨胀能促进金融稳定局面的形成,但金融不平衡也可能发生。[1] Selody and Wilkins指出,从常理来看,低而又稳定的通货膨胀稳定了通货膨胀 预期,使得对企业名义利润的预测更加容易,理性套利者估计资产价格基本价值的能力将进 一步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减少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和发展。然而,实际中出现了相反的情 况,与低通货膨胀相伴的现象还有资产价格出现了快速上升。[4]综合学者们的观 点,稳 定的货币环境与金融不平衡同时存在的货币政策原因主要是:在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由 于通货膨胀压力较轻,货币当局一般会维持比较低的名义利率。尤其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 货币政策具有高信誉度,高信誉度很好地稳定了经济主体的通货膨胀预期,即使维持低的名 义利率,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追求产出和就业的货币当局更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的名义 利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利率增强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在经济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时,投资 者对上市公司将会从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多利润充满信心,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推动了资产价 格的虚高;同时,低利率既意味着信贷低成本增加了银行信贷的可获得性,又意味着高的 实际利润增强了投资和借贷活动的活跃度,从而促进了信贷的扩张。很多研究表明,信贷 增长一般会促进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资产价格上涨,改善了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促进 了信贷的扩张。资产价格与信贷之间这种相互加强机制又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信贷扩 张,导致金融不平衡的不断积累。

二、 金融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不平衡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性

金融不平衡通过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波动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具体途径有:

一是财富效应。随着资产价格涨跌,消费者持有的资产价值上升或缩水,家庭总财富增长或 减少,导致消费者消费需求上升或下降。

二是TOBIN Q 效应。当股票价格上升,超过重置成本,即TOBIN q>1,表示股票的资本价格 大于资本的实际成本,公司发行新股,将筹到的资金进行实物投资更加划算,而导致企业扩 大投资;反之,扩大投资则显得没有效益而导致投资收缩。

三是预期效应。随着资产价格上涨,资产账面价值上升,即使这种升值并未实现时,但基于 预期未来会得到较高的收入和财富,今天的消费将会提高。即使是那些在股市没有或很少直 接投资的家庭也随着资产价格上涨增强了信心并增加消费。[5]此外,作为经济长 期发展状 况的“晴雨表”,资产价格升降直接影响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从而导致经济主 体投资信心波动,引发经济主体投资需求发生变化。

四是信贷效应。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抵押品价值急剧下降,外部融资成本上升,此外,由 于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前景和企业盈利状况并不乐观,借贷活动减少,二者的叠加作用导致 信贷崩溃。信贷崩溃对实体经济需求和供给都会产生不利影响。Bernanke和Gertler分析了 资产负债表恶化和信贷活动的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短期看,将减少投资支出和 总需求;从长期来看,资本形成受到抑制和生产资本被减少,总供给水平受到影响。这种 负面冲击还存在巨大的反馈和放大效应:一方面,下降的销售和就业造成现金流减弱,进一 步降低投资支出,即所谓的金融加速器机制;另一方面,下降的支出和收入,还有被迫的资 产出售,导致资产价值的进一步下降,即所谓的“债务―通缩”机制。[6]Bordo和 Jeanne认为,金融冲击可以对供给产生影响其分布依赖于公司债务和资产价格两个变量。[3]Bean在分析金融不平衡的不利影响时指出,信贷崩溃会降低经济供给 水平,主 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信贷崩溃将导致公司破产以及对公司吸收资源的资产进行必要的管理或 重组;二是信贷崩溃使得公司无法获得支付工人工资、购买原材料等所必需的生产资本,生 产将被迫缩减。信贷崩溃虽然是金融事件而非技术能力,但对全要素生产力带来了负面冲击 。债务问题越突出,信贷崩溃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越大。[7]

(二)金融不平衡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和信贷崩溃,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甚至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稳 定性受到威胁。Borio and Lowe的研究表明,信贷缺口(credit gap)超过4%或5%以及资产 价格超过基本值40%或50%,金融体系很容易受到伤害。[1]Borio and Whi te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困境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 呈现上升趋势,而金融困境事件的发生与资产价格和信贷的下降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2]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和信贷崩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主要有:

一是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繁荣阶段,对将来回报的乐观预期驱动资产价值上升并促进私人部 门更多的借贷来为资本积累融资。由于上升的资产价值抵消了债务的积累,资产负债表看上 去十分健康。但如果投资者预期一旦发生逆转,资产价值回落,净值急剧下降,金融不平衡 彻底暴露,金融中介由于自身和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恶化而收缩信贷,金融体系就会被置于困 境之中。此时,银行面临着三种情况的信用风险:(1)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随着资产价格 回落,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出现破产,道德风险问题就可能普遍 存在。(2)抵押品风险。如果银行的贷款抵押品中包含股票、房地产等资产时,资产价格 下跌时,抵押物的价值下降。在借款人无法继续履行债务清偿义务时,银行就会遭受抵押品 风险。(3)抵押品的非流动性风险。由于抵押品一般是非流动性资产,当股票、房地产等 资产价格下跌时,这时如果将其售出变现,将会使价格进一步下跌,银行再次遭受损失。

二是市场风险。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母公司或其附属公司及有相关业务的公司参与资本市场 的银行机构,资本金会遭到损失而间接地将自己置于困境。

三是佣金收入风险。资产价格下降,造成证券交易活动减少、银行所管理的资产数量减少、 首次公开募股和并购等特定业务减少甚至消失,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受到挤压,导致佣金收 入下降。而现代金融机构业务中,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例不断扩大,资产价格下 降将影响银行盈利能力。

三、 货币政策应对金融不平衡的政策主张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货币政策仅仅关注传统目标――商品和服务价格稳定是远远不够的, 因 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能保证实体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为了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货币政策 还应高度关注金融稳定问题,采取有效策略将金融不平衡对经济和金融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 到最小程度。Bean指出,货币政策仅仅专注于维持价格稳定,而把防止金融不稳定 情形发生的作用限制在当过度估值进行纠正或金融不平衡展现时最小化对经济活动的不利影 响,这种做法是值得怀疑的。[7]Borio and white指出,完成自由化的金融体系加 上未将金融不平衡纳入反应函数的货币政策,可能使得经济系统容忍金融不平衡的弹性超出 了合理的水平。[2]此外,很多学者认为,单独依靠货币政策防止金 融不平衡 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与金融监管、财政政策的协作,共同努力确保货币稳定和金融稳 定。

(一)第一种策略: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

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货币当局将商品和服务价格稳定作为首要的、基本的长期政策目标 ,但允许短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追求其 他经济目标,包括产出稳定。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中央银行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外 部冲击带来的经济波动。Bernanke和Gertler将外生确定性泡沫和信贷摩擦因素增加 到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共同提出的开放小国的标准动态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 型,即所谓的BGG模型,得到了一个扩展的BGG模型。二人利用此扩展的BGG 模 型,对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时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多种货币政策规则效果进行了模拟 , 得出的结论是:在一个将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名义锚并且允许短期内帮助产出 稳定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中,只有当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到通货膨胀预期时,资产价 格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6][8]Bean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分析了灵活 通 货膨胀目标制下资产价格和金融不平衡在货币政策中的角色。运用一个简单的新凯恩斯宏观 经济模型得到的最优货币政策需要满足的一阶约束条件表明,只存在通货膨胀条件预期值与 产 出缺口条件预期值之间的折中(Trade-off),最优条件既与货币政策工具也与经济的需求 结构无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并无独立的地位,除非其对通 货膨胀或经济增长前景造成影响。随后,Bean在模型中考虑了信贷崩溃的可能性,全面分析 了金融不平衡因素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影响,认为,虽然金融不平衡 、资产价格失调爆发出来进行自我纠正时让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但因为灵活的 通货膨胀目标是一种政策目标而不管达到目标路径的政策,没有必要将金融不平衡、资产价 格失调纳入目标范围,但是在评估预期通货膨胀或经济增长时,要充分考虑二者对宏观经济 变量的可能影响。[7]

支持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学者反对货币政策采取事前策略应付金融不平衡 ,主要理由有:一是货币当局无法足够及时和足够准确地识别金融不平衡;二是事前反应政 策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利率提高幅度太小,无法达到抑制金融过度扩张的目标,甚至可 能引发投资者对经济繁荣具有可持续性的乐观预期而产生相反的作用,反之,如果利率提高 幅度太大,可能将经济推向不必要的衰退境地;三是不管是否达到了抑制金融不平衡的目标 ,事前反应政策都会造成经济或大或小的收缩,而事前反应政策通常在通货膨胀压力尚不明 确的情况下实施。如果公众认为原先经济的繁荣是可持续的话,货币当局无疑会遭到强烈的 批评和指责。[1]

(二)第二种策略:LATW规则

一些学者认为,在资产价格膨胀和信贷扩张阶段,即使在金融不平衡没有对通货膨胀和产出 预 期带来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前作出反应,提出了逆风行事的 利率规则(Lean Against The Wind,以下简称LATW)。Bordo和Jeanne主张采取积极的事前 反策略,理由是:只有在金融危机是属于自我实现的恐慌的特例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泡 沫崩溃才不会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如果危机是由于 投资者对将来回报预期的逆转引发的,中央银行凭借最后贷款人的手段注入流动性的做法是 不可取的。资产价格的下跌可能造成金融不稳定、信贷崩溃 和经济萧条的严重后果。因此,金融危机引致的资源配置混乱和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货币政 策必然造成货币政策宏观目标的损害。[3]Crockett指出,如果货币政策仅 仅在乎短 期价格稳定,不考虑把金融不平衡增加到反应函数中,不采取紧缩政策提前对冲过度信贷扩 张和资产价格泡沫,金融不平衡的不断累积将不可避免,金融稳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9]

在LATW规则中,学者们提出了四种反应程式:一是对资产价格泡沫作出反应。Cecchetti, G enberg, Lipsky, and Wadhwani运用Bernanke -Gertler扩展BGG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后得 出的结论是:使用LATW规则将减少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和产出波动,改善宏观 经济性能,利率对资产价格泡沫作出提前反应,虽然不可能非常大,显然应该存在。[ 10]二 是对净值作出反应。Gilchrist and Leahy指出,抵押品的净值直接与 金融扭曲相联系,提出了货币政策应该对通货膨胀预期和净值进行反应的线性利率规则。政 策模拟结果表明,当净值上升,提高利率,可有效降低借贷者的风险溢出,使得投资对净值 反应比较温和而不是过度,从而达到稳定产出的目的。[11]三是 对过度的 信贷扩张作出反应。Bordo and Jeanne建立了一个跨度为两个时期的模型,分析货 币政策对信贷扩张的非线性调整策略:当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乐观情绪比较小时,私人 部门贷款活动不多,不会触发信贷崩溃。货币当局的最优货币政策是不对资产价格泡沫作出 反应。当经济主体乐观情绪比较浓厚时,货币当局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私 人部门的借贷冲动,利率r值应设定为确保信贷崩溃不会发生的最小值。乐观情绪越浓,r值 越大。此时,积极的货币政策成本低收益高。当经济主体乐观情绪非常大,积极的货币政策 收益将下降甚至为0,同时积极政策的成本却在上升,货币当局应该采取保守政策。[3 ]四是 对金融不平衡做出反应。Disyatat将Borio and Lowe提出的金融不平衡的计算公式修 改为金融不平衡是资产价格与信贷扩张的算术加权平均,并假设货币当局确定一个金融不平 衡的门限值,当实际的金融不平衡值超过门限值,货币当局才作出反应。Dis yatat将金融不平衡纳入货币当局的损失函数求解最优反应函数,得到的最优反应函数表明 ,利率与金融不平衡之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11]

(三)第三种策略:扩展通货膨胀区间并更多关注风险平衡

一些学者认为,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扩展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目标区间并更多关 注风险平衡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来应对金融不平衡 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来维护货币政策的信誉以配合事前的积极反应政 策。Borio and Lowe认为,为了在超过两年的 更长区间内维持价格稳定,避免经济受到难以控制的通货紧缩的伤害,拓展通货膨胀目标区 间正好是货币政策应付金融不平衡所需要的。[1]Bean也指出,扩展的目 标区间有 利于货币当局腾出更大的空间对资产价格进行逆向操作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并改善与泡沫 相伴的过度的金融不平衡状况。[7]Borio and white认为,在缺乏明显通 货膨胀压 力,即通货膨胀还低于设定的正常目标的情况下,紧缩货币政策对付金融不平衡很难让大家 觉得合理。为了向公众解释紧缩政策的目的是在为昂贵的经济代价购买保险,货币政策需要 在两方面进行修改:一是公开表明政策决定是基于更长的目标区间;二是给予风险平衡更多 的关注。并且,这两方面的修改是紧密相关的,扩展的目标区间发挥了更好评估和解释经济 所面临的风险平衡的作用。[2]Disyatat认为,无论货币政策采取了怎样的 事前措施 应对金融不平衡,由于必须考虑价格和产出与金融不平衡之间的折中问题,这种折中问题或 隐含在传输机制中,或通过损失函数体现,中央银行就得容忍通货膨胀对目标的偏离。更长 的目标区间和更多的对未来风险平衡的关注实际上应该被看作为使公众明白通货膨胀将以更 慢的速度收敛于目标的沟通策略。[11]Selody and Wilkins指出,为了应 对资产价 格泡沫和其它极端事件的挑战,货币当局应考虑增加例外条款,包括修改目标区间、对IT框 架作更多的基本修改等方式,提高政策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这种做法既有助于在政策状态 切换时继续维持货币政策的良好信誉,又有效避免由于公众对政策偏离程度和持续时间的瞎 猜而使得经济只能达到亚优(Suboptimal)状态。[4]Roi and Mendes对加拿大中 央银行宏观经济模型TOTEM进行了扩展,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体系下的标准动态均衡模型, 研 究房地产泡沫对加拿大最优目标区间的影响。其做法是引入了金融摩擦,分析了实体经济与 金融部门相互作用影响经济结果的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过程。通过政策模拟,二者得出的 结论是:考虑了资产价格泡沫的模型,与没有考虑资产价格泡沫模型相比,最优目标区间无 论是平均值还是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因此,当经济受到类似于房地产泡沫冲击而触发 了金融加速器机制的情况下,应该考虑一个范围更广的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区间。[12] (四)加强与金融监管、财政政策的合作

普遍认为,当经济中出现金融不平衡等风险时,完全抛开货币政策肯定是不对的,然而,货 币政策也并不是政府的唯一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最有效和最准确的政策。货币政 策应该加强与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合作,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又共同承担风险,相互协 调配合,防止金融不平衡的出现和发展。Borio and Lowe指出,强化对审慎监管体 系的系统性关注、货币当局以更强的意愿对偶尔发生的金融不平衡作出反应以及货币政策和 审慎监管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为了管理好风险,更是为了防止金 融不平衡的出现。[1]Borio and White的分析表明,货币体制和金融体制在 金融不平 衡的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应该紧密加强合作应对金 融不平衡。[2]Filardo指出,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和金融 监管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例如,财政当局可以运用税收政策对付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消费和 投资决策扭曲,财政政策可以抑制因为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临时性收入增加而产生的顺周期 支出行为;金融监管当局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后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脆弱性保持高度的警 觉,并采取审慎的监管措施避免金融系统受到伤害。[13]

主要参考文献:

[1]Borio,C and Lowe,P.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 xploring the nexus, BIS Working Papers, 2002, NO. 114.

[2]Borio, C and W White.Whithe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Theimplications of evolving policy regimes[J].in Monetary policy and uncertainty:adapting to a changing economy,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 nk of Kansas City, Jackson Hole,Wyoming,2003 August.

[3]Bordo,Michael D.and Jeanne,Olivier.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 :Does'Benign Neglect'make sense?[J].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2b, 5(2),pp.139- 64

[4]Jack Selody and Carolyn Wilkins. Asset-price Mis alignments and Mone tary Policy: How Flexible Should Inflation-Targeting Regimes Be? [J].Bank of C anada Discussion, Paper 2007-6.

[5]Zandi,MarkR.Wealth Worries[J].Regional Financial Review. August 1999

[6]Bernanke, B. and Gertler, M.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 ity[J], in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 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PP.77-128,1999.

[7]Bean, C. Asset prices, financial imbalances and monetary policy: areinflation targets enough? [J].BIS Working Paper,2003, NO.140.

[8]Bernanke, B.Asset-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speech deliveredat the New York Chapte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NewYork, NY, 2002 October.

[9]Andrew Crockett. Central banking under test? [J]. BIS conference o n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business cycle. Basel,Switzerland. March 2003.

[10]Cecchetti, S.G., Genberg, H. and Wadhwani, S.Asset prices in a flex ible inflation targeting framework[J].in Hunter, W.C., Kaufman, G.G. and Pomer leano, M. (eds), Asset Price Bubbles: The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Regulatoryand International Policies, MIT Press,PP.427-44,2002.

[11]Pitti Disyatat.Inflation targeting ,asset prices and financial imba lance:conceptualizing the debate[J].BIS Working Papers, 2005, NO. 168.

[12]Meenakshi Basant Roi and Rhys R. Mendes.Should Central Banks AdjustTheir Target Horizons in Response to House-Price Bubbles? [J] .Bank of CanadaDiscussion Paper 2007-6.

[13]Andrew Filardo.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bubbles: calibratingthe 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 [J]. BIS Working Papers,2004, NO.155.

Financial Imbalance and Monetary Policy: A Literature Review

金融货币政策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紧缩;宏观调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过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尤其是以美国次贷危机转化成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强烈冲击,直接造成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这次金融危机仅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间接冲击,且影响范围非常有限,但却严重影响到国内实体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急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已从虚拟经济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特别是在2008年3季度以后,我国相关实体经济遭受到空前强烈的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实际GDP从2008年前两个季度10%以上的增幅,迅速下滑到2009年第1季度6.1%的增长率水平,若从2007年第2季度算起,GDP已连续8个季度出现下降,且这一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为遏止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在2008年间出现过三次重大调整,由最初“双防”转到“一保一控”,再全面转向“确保增长”。因此,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紧――灵活审慎――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表现出强烈的逆经济周期调节特征。与此同时,我国还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来推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尽快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制定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逐步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希望依靠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搭配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确保国内经济稳定运行。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基础。但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世界经济增长将可能继续放缓,国内宏观经济依然存在较为强烈的下行压力,并有引发全面通货紧缩的危险。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熨平经济波动,增加国内消费和有效投资,保持出口贸易平稳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宏观经济变动

对1996-2009年1季度国内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显著影响,并且两次金融危机期间国内宏观经济表现出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 两次金融危机都直接造成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降低。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从1997-2001年,我国实际GDP增长率明显下滑,虽然大体维持在8%的目标值之上,但均值呈现下降态势;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已出现持续8个季度下降,从2007年第2季度开始,实际GDP增长率已从13.8%下降至2009年第1季度的6.1%。从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还没有走出拐点,并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主要判断依据在于:(1)我国外贸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已接近70%,目前出口前景不乐观,同比数额在不断下降,带动GDP持续走低;(2)目前房地产投资出现持续下降,虽有缓和迹象,但在很大程度已经拉低了GDP增速;(3)受居民收入下降和负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持续增长的动力受到较大限制。此外,我国财政收入还在此期间出现负增长,为10多年来所不遇。

2 在两次金融危机蔓延期间,国内物价水平均出现持续下跌,通货紧缩在一定范围内出现。1997-2002年期间,我国CPI指数近5年出现持续下降,国内首次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而从2007年至今,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出现5个季度下降,并于2009年第1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显现通货紧缩迹象。

3 出口贸易出现较大波动,总体呈现较为剧烈的下降趋势。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出口增幅连续两年下滑,1999年探至最低点,后逐渐恢复;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同比始终呈现出下降趋势,出现负增长加剧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

当然,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除了表现出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所呈现出的一些共性特征之外,也展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1 国内进口增长率在不断降低,同比持续出现负增长。截至2009年第l季度,进口增长率出现加速下滑趋势,且没有出现拐点,这一现象说明以进料加工出口为代表的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已受到严重损害,这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未曾出现。这一新的现象显示出中美两国经济之间已形成一个互补体系,彼此相互依存,美国居民通过举债而不断超前消费,国内居民通过增加储蓄而不断投资,客观上导致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我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故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后,会直接将危机转嫁到我国,形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2 消费增长波动幅度虽然较大,但总体呈现出平稳趋势。2009年第1季度,消费增长率出现拐点,有回暖迹象,对比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消费增长率在波动之中始终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表明,目前我国消费支出在维持国内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作用在不断提升,是今后扩大内需的重要调节对象。

3 投资增长率小幅波动持续下降,但已出现上升迹象。表明投资受前期国内防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未能充分发挥出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在我国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投资已重新出现加速上扬势头,成为我国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

二、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显现出积极变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定,企业生产正在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正在回升,市场信心不断增强,经济活跃程度在不断提高,这说明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及时并已初显成效。但是,我国经济面临困难依然很大。

(一)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原有被高投资和高出口所掩盖的我国产能过剩已逐渐暴露和加速显现,部分企业生产能力已不能被有效利用,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弱化,国内价格水平持续回落,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国内商品贸易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宏观经济在局部已出现通货紧缩并有蔓延的危险。短期内任何以扩大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其原因在于:

1 出口企业受金融危机损害较大,短期难以扩大出口规模。这次危机使我国东部地区依赖出口的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暴露出我国经济过分依赖出口拉动

的弊端。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导致出口企业的部分产品无法在国外找到市场,在国内又无法全部消费掉,造成积压和浪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造成严重损害,短期内这一现状难以改善。

2 受贸易保护制约,出口退税政策空间变小。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所迫,部分国家重新实施新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别国商品,提倡消费本国产品,致使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空间变小,已经不能有效刺激出口。当前,我国仍然保持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进口下降剧烈,下降幅度超过出口,虽然整体保持贸易顺差,但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明显减弱,通过重新调整出口退税的税率来扩大出口,将在短期内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抑制而效果难料。

3 制造业产能过剩短期难以缓解。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内制造业产能已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快速扩张,这也是长期以来推动我国出口扩张的主要力量。当前,在国际市场需求回落,国内市场又无法全部吸纳的条件下,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已较为突出,无法通过扩大出口集中释放。

4 通过人民币小幅贬值来促进出口扩张基本无效。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下调至0-0.25%,并将联邦基金利率继续维持在低水平,这表明美国不但通过利率工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而且将使用数量型工具和创新型工具向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这就暗示着人民币在未来还将对美元继续升值。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外贸出口、投资支出和国内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外部需求持续减少,出口贸易受到制约,出口下降幅度较大的形势下,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只能依靠扩大内需,即依靠增加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

1 增加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如图1所示,从1996年第1季度至2009年1季度,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投资与名义GDP同步波动趋势明显。在保增长的前提下,投资无疑是见效最快的手段,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在现有水平下,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每新增加1万亿元,能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有效拉动GDP增长3.3%。可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依然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增长目标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央拿出的4万亿投资,在短期内能对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起到支持作用,但今后还应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相结合,增强投资对我国经济拉动的传递效应和持续效应。

2 扩大消费是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核心。长期以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远不及投资,但是仅仅依靠投资扩张是无法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既定目标,还必须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从图2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我国消费支出和GDP波动趋势基本一致,2002年之后,消费支出波动明显超前于GDP,表明消费对GDP的影响正逐步增强,决定着GDP的变化方向和变化趋势。但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对GDP贡献度非常低,除了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节俭和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贫富差距较大,呈现出“二八”现象。因此,为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以扩大国内需求,应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将收入向活劳动倾斜,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此外,还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三、货币政策的反应效果和取向

一般而言,当经济出现紧缩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所发挥的作用要远高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财政政策无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也不利于在宏观经济发生好转时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微调。因此,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对提高宏观经济活力,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另外,从实证角度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波动性虽然比真实经济的波动性大,但方向一致,_2]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经济出现紧缩时的反应效果都十分显著。

(一)货币政策反应效果分析

利用ARMA(1,1)模型和VA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可分别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在逆周期调节时,各解释变量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及其效果。若以7日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代表利率水平,并用R表示,对利率与投资、消费建立ARMA(1,1)模型,利率调整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程度分别见方程(1)和(2),其中Iu为当期投资的对数形式增长率;RI(-1)为滞后一期的增长率;RXF和RXF(-1)分别代表消费的对数形式增长率及其滞后一期增长率。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在10%显著性水平上,利率调整对投资增长有显著影响;在5%显著性水平上,利率调整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从方程(1)和(2)的拟合性来看,利率对消费的影响程度要优于投资,说明消费对利率有较强的敏感性。

RI=0.098622+0.654979×RI(-1)-0.006629×R(-1)

通过对利率与投资、利率与消费分别构建VAR模型,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后发现,本期给利率一个正向冲击后,对投资增长会产生负向影响,投资增幅会在3个季度内显著下降,并在第3季度达到最低点,之后影响会逐渐稳定,但程度略有降低,表明降低利率对投资增长率会产生较为稳定的带动作用;本期给利率一个正向冲击后,对消费增长会产生长期稳定的负向影响,表明降低利率在长期对消费增长率稳定提高会产生显著刺激作用和持续效应,利率冲击对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产生的影响如图3和图4实线所示。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也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如图5和图6实线所示。本期对M2变动率提供一个正向冲击会对消费变动产生正向影响,在前3季度内消费增长率会有较大波动,并在第2季度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稳定增长,表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长期稳定增长;本期对M2变动提供一个正向冲击,在前4个季度内会引起投资增长率的同向变动,但幅度逐渐减弱,在第5个季度,这种影响趋向于O,表明货币供应量M2变动只在短期内能够提高投资增幅,长期基本无效。

(二)货币政策取向

1 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促进信贷规模稳定增长。2009年第1季度,信贷扩张速度提高迅速,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经济出现继续下滑的可能,但若离开金融支持,信贷扩张则难于发挥作用,同时,为实现短期投资进一步扩张,信贷规模还需要继续适度放宽。此外,由于2009年6月份以后,人民银行到期票据量将急剧下降,银行体系流动性将有所增加,在此之前,应适时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量,积极推动逆回购业务来保证资金注入。为此,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发展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2 灵活调整基准利率,降低融资成本。在目前四万亿投资基本成为政府主

导的情况下,降低利息是减少资金成本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为配合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需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这样才能为经济复苏、反弹提供良好帮助。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已从2008年12月23日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使目前国内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维持在2.25%和5.31%,但是基准利率依然相对较高,下调空间仍然很大。此外,央行在2008年已两次下调了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在商业银行再贴现量不大的情况下,继续下调再贴现率可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再贴现业务,活跃商业票据市场,增强商业信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而降低再贷款利率,则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作用,将为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现阶段,由于银行体系内外利率水平相差较大,不利于降低资金成本,因此有必要对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在内的利率体系进行更大幅度的调整,以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金融对民生、“三农”、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当前国内消费与投资对利率敏感的显著效果,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消费投资规模。

3 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障金融体系流动性供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除了可向市场发出明确的宽松货币信号外,还能有助于快速增加银行流动性,提高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促使财政政策在经济下行阶段发挥更大作用,并能为企业的直接融资行为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依然在高位维持,在15%-16%之间,对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具有较大的紧缩力,具有很大的下调空间。为此,应继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之维持在10%左右,以增强流动性,减少准备金损失,提高银行配置高收益资产的能力。

四、主要结论和启示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趋严重造成国内宏观经济紧缩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时发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本文利用1996-2009年3月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等变量的季度和月度数据,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拉动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及其显著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可以显著增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幅度,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2 利率在长期内对消费和投资均会产生显著影响,对消费的影响效果要优于投资,消费对利率有较强的敏感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一年内能带动投资增长,但是超过5个季度后对投资的影响基本无效,而M2的增长幅度在长期会显著影响消费。

金融货币政策范文3

近年来,人民银行根据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了一系列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从目前二者具体运作过程看还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效果,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本文拟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及协调运行作粗浅探讨。

一、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关系的认识

执行货币政策与实施金融监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货币政策是根本,金融监管是保证,二者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首先,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最终目标一致;其次.货币政策是实施金融监管的重要依据;第三,金融监管是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第四,金融监管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完善合理。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决定二者协调运行的基础,货币政策自身特性也要求金融监管活动的协调配合,没有良性互动的配套监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梗阻现象,货币政策效应就会弱化。加强金融监管可以缩短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加强金融监管,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造成的严重影响;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既具有支持作用,同时也具有抑制作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运行是由二者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微观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以货币政策为主线,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实施服务,而不能同货币政策冲突,这应当成为衡量金烈监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当前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的某些非协调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在当前微观经济基础不牢固、信用环境没有实质改善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突出加强金融监管、防化金融风险的种种努力,促使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与中央银行的意图发生背离,增加了货币政策实施成本。近年来,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信贷政策,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降低存贷款利率、推行消费信贷业务、支持中小、增加支农再贷款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旨在推动商业银行通过增加有效放款,扩张信用,刺激社会需求增加。但同时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又作出了种种努力,如制定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设定了各种监管指标,今年又具体规定了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这些规定的用意在于促使金融机构努力降低风险损失,确保金融平稳、安全运行,但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多种约束之下各金融机构在放款方面更加谨慎。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了严厉的风险约束机制,加大成本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基层商业银行信贷权限萎缩,县支行的信贷决策权基本丧失,基层行只有贷款项目的考察推荐权,却要承担贷款的管理责任,导致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贷款过于谨慎,产生惜贷、惧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货币政策在刺激内需方面的政策效应。

(二)分业监管的协调运作机制亟待完善。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系,这在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规范、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措施有待完善、金融监管缺乏经验的现状下是非常必要的。但从近几年的运作情况看,三家监管机构还应进一步加强配合。如中央银行针对部分金融机构清理整顿、非正常市场退出增加了不少保支付再贷款,虽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投放基础货币,但从长远来看,容易产生风险替代,引起道德风险,同时削弱人民银行操作基础货币工具的灵活性;另外,还有目前已经出现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问题等。这些问题仅靠人民银行自身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需要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努力,加强协作,采取必要政策措施,以求真正解决问题。

(三)与推行货币政策相配套的监督管理。考核机制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贯彻货币政策情况监督、管理不够,发现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相悻的做法或其它,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难以引导其按照人民银行的政策意图及时作出调整。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行贷款权普遍上收,对地方产生了一系列负面,人民银行分支行由于缺乏相应制约手段,在引导商业银行适当下放贷款权,增加货币供应方面显得乏力。另外,人民银行自上而下推行货币政策,由于缺乏相应的有效的配套考核措施,出现了上级人民银行难以对下级人民银行量化考核。人民银行难以对同级商业银行量化考核的实际情况。一项货币信贷政策出台,商业银行执行到什么程度为合适的度,由于缺乏依据,也只能是通过主观、同相关地区作比较来判断。

(四)从监管内涵上来看,监管的层次需要进一步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金融监管基本属于被动监管,带有明显的补救色彩,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如没有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救助机制、市场退出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货币政策良性运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随着我国金融工具的普及和推广,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衍生工具增加,对创新金融业务的监管上,人民银行还缺乏必要的配套监管措施。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不力,会进一步削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

(五)部分监管措施客观上存在限制银行间竞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如长期以来国家实行利率管制,虽有利于国家操纵货币资金价格,并有利于稳定货币市场秩序,但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使金融机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降低,利率这种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传导国家货币政策信号。

三、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通过强化金融监管,提高金融运行质量,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依据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明确金融监管目标,确定监管工作重点

当前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通过深入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金融运行质量上来。一是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作用,明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向,促使商业银行自觉调整经营策略,加速信贷结构和信贷投向调整。二是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增加基层商业银行权限,形成权、责、利对称的信贷管理体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增强商业银行贯彻货币政策的力度。三是引导商业银行认识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最有力的途径应该是寓防险。化险于支持经济发展之中,在发展之中求生存,而不是一讲风险就是上收贷款权限、压缩信贷规模,甚至借贷、畏贷,裹足不前。四是完善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考核,不仅包含降低不良贷款及减亏增盈指标,还应当包括存贷比例、新增贷款指标,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决策者贯彻货币政策的主动性。五是建立金融监管激励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对自觉按照货币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信贷经营策略、适度扩大信贷投放的金融机构,除给予褒奖和鼓励外,还要运用再贴现、再贷款等手段给予支持。

(二)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应建立协调运作机制

针对货币政策贯彻、金融风险防范等一系列问题制订专门的协调办法,互通信息,加强协调,确保货币政策良好运作。针对当前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问题,人民银行、证监会应协调运作,共同加强监督。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可成立存款再保险公司,在紧急情况下,为广大存款客户提供风险补偿等。

(三)建立有效的货币政策监督、考核机制

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对货币政策贯彻存在较多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内在的利益驱动性或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软性手段,难以在金融机构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执行,为避免金融机构的逆向操作,有必要建立配套的货币政策监督、考核机制。该监督、考核机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民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人民银行对同级金融机构的监督、考核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中应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可操作性。基层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对货币政策贯彻执行的组织、监督、调查、协调职责。一是加强政策指导,每有新的货币政策出台,要组织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把上级精神领会透、把握准;二是及时做好检查、督促,监督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做好调查,对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或情况反映,提供上级作为决策。应适当扩大基层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操作权限,以利于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调控,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作用。

金融货币政策范文4

摘 要 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联系。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价格。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寻求从买卖证券,以获取利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可避免的要时刻关注央行的一举一动。然而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对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预期,而这些期望和预期正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最佳未来的货币政策是所必须考虑在内的。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价格,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寻求从买卖证券,以获取利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可避免的要时刻关注央行的一举一动。然而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对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预期,而这些期望和预期正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最佳未来的货币政策是所必须考虑在内的。

一、央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保持物价稳定。在一些国家,中央银行也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目标,如充分就业,最大持续增长,稳定的利率和汇率等。为了满足这些目标,中央银行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现在首先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的传导机制,即从货币政策工具到金融市场这一部分。

(一)债券价格和利率

短期利率仅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很有限的直接影响。利率是决定储蓄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它对经济的影响通常有较长的到期日。为了影响经济,货币政策必须先从货币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尽管目前的短期利率对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主要还是通过改变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来影响债券收益率。在实践中,由于未来短期利率走向的不确定性,造成时间变化的风险溢价。期限越长,当前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的联系越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央行往往发现很难引导较长期的利率水平到它认为最佳的货币政策水平上来。

(二)其他资产

除了债券和利率,货币政策也影响了股市。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股市,货币政策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首先,如果股票的价格使用股息贴现模型,那么货币政策影响的利率,通过贴现未来股息计算的股票价格会产生波动;利率也可能影响公司的国内资产的价值;通过汇率影响其外国资产和外币利润的价值;此外,货币政策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以及获得贷款的成本;中期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货币政策也影响商品价格。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在中长期支持或削弱实体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和价格。很显然的,这只能发生在大到足以影响全球对商品的需求动态的经济中。此外,某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使其反映了通胀预期的变化。

最后,货币政策会影响房价的上涨。在一般情况下,传输的货币政策,住房价格往往是粘性比其他金融资产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很好的交易顺畅的市场。至少在理论上货币政策影响住房价格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房地产,就像是长期债券,有一个很长的成熟,它返回的收益率,包括房屋,将积累几十年。由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必定会受未来收益的折现率的影响。此外,中期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影响需求,使房屋租赁价格变化从而影响房价。

二、金融市场怎样影响央行货币政策

正如本文在一开始提到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预期,包括对未来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出口,以及可能的货币政策变化等。因此,金融市场与央行的紧密合作将是很自然的和适当的,中央银行也以此来评估市场价格中包含的信息。换句话说,市场预期可以而且应该影响货币政策的设置。

之前的评论也表明,央行实施可信,透明的政策,将能够使市场价格反映更多的央行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换句话说,不可信的央行政策将会使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下降,最终他们将不能反映各种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及未来的预期,最终使货币政策失效。

假设有这样一个将通胀指数挂钩的债券市场的国家。原则上,这些债券反映了市场预期对未来几年通货膨胀的预期。现在,想象一下一个高度可靠和透明的央行确定的2%的通胀目标。如果这个特殊的中央银行的信誉是这样的,即不管短期内发生什么情况,从长远来看,通胀将保持稳固的锚定在2%,那么10年期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债券将永远反映了预期10年的2%的通胀率的。如果央行过多的关心市场预期,了解到市场对通胀预期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偏离最佳的政策路径。在某些时候,市场会自动侦测的政策的错误。这样,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市场的反应可能将是一个突然的调整通胀预期,央行的信誉以及市场将受到代价高昂的损失。

这个例子讲的就是布林德(1998)所说的“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故事:金融市场看,央行的指导下,央行看起来对金融市场的指导,双方暂时失去视力的潜在因素确定通货膨胀,即产出缺口在短期到中期内,货币增长,从长远来看。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央行应该审慎行事,来对待金融市场的预期,而金融市场为央行的最优货币政策路径的搜索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Blinder.A.Central bank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MIT Press.Cambridge.1998.

金融货币政策范文5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26-01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5日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申了我国将在一段时间内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的作用,以保障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要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地增长,并在财政政策的配合下,以保证我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冲击。

2 正确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我国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标志着国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有力保障。具体剖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区别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不同,前者主要适用经济发展明显减速或者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政策目的在于继续给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后者则主要在经济萧条或者发生经济危机时候采用,它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的目的在于减短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间,以拉动经济的复苏。此外,后者主要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复苏,虽然前者也强调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但两者之间的宽松程度存在差异,即主要体现在“适度”一词上。

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出现流动性枯竭的状况,中央银行不必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审时度势,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如果采取过激的调整政策,则可能引发许多潜在的问题,例如,信用过度扩张极易导致资产泡沫,进而影响金融安全。虽然我国前一段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但是政府仍需要坚持审慎原则,力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致,并采取措施提升市场自我调整的能力。

3 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路径的探析

有效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形势,笔者认为,我国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强化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宏观当局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地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这也就要求国家所推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具备前瞻性,宽松的程度要将政策的时滞考虑在内,准确预测宏观经济未来的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的前瞻性有所增强,保证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但是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政策前瞻性意识尤其需要强化。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对国际经济、金融、资本流动发展状况的实时监测,而且要及时预见、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方案,有效地保障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3.2 准确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强调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货币政策的实施还伴随着一定范围的结构调整。因此,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有关当局要把握政策实施的程度。首先,要在审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正常需求;其次,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流动性管理要密切关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灵活调整,对于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3.3 努力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都要寻求一种配合来克服市场的缺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来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之协调配合,着力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当前形势下,只有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低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才能刺激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总之,当前形势下,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明智之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对政策的前瞻意识,审时度势,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金融货币政策范文6

关键词:货币政策;英国;传导机制;金融危机

理论上,货币政策能够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抵消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经济系统的主要波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货币政策理论,英国货币当局采取货币政策辅以财政政策,以拯救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中的英国经济。但是,2008年以来,英国频繁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是否达到了促进和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的目的?是否暴露出某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后英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探讨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英国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TheBank''''sMonetaryPolicyCommittee,MPC)只负责设定银行基础利率,并不决定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银行必须根据货币和储备需求的变化,以及MPC设定的银行基础利率,通过市场操作来调节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通过这样的途径,银行能够确保短期市场利率基本与MPC设定的利率保持一致。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有3个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再贴现率。在英国,MPC设定官方利率,但并不决定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作为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通过其金融市场操作来执行MPC的利率调整决定。英格兰银行根据货币和储备需求,通过买卖债券调节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

官方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资产价格,市场预期或信心,以及汇率,并进而影响个体和企业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影响对英国所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需求。而对英国所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需求与本地就业市场密切相关。最终,官方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到通货膨胀的水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见图1。如果MPC公布将低官方利率水平,英格兰银行将回购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和流动性。然后,市场利率水平和资产价格将下降,个人倾向于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企业将增加投资。这样,对英国本地商品和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增加,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及工资将增加,这必将影响通货膨胀率。

二、金融危机后英国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2008年下半年以来,英国的经济日趋恶化。MPC不断降低银行官方基础利率。从2008年初开始,MPC累计8次降低银行官方基础利率,由2008年1月的5.5%降低为2009年4月的0.5%,并持续至今(见表1)。2009年3月5日,英格兰银行宣布价值75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计划,该计划于4月9日开始执行。英国货币当局试图通过降低利率和资产购买计划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个人和企业投资成本,从而达到拉动需求、提高就业率,并控制通货膨胀率的目标。

通过英国货币当局的一系列货币政策,英国的货币供给量(M4)由2008年初的16912.54亿英镑增加到2009年底的20327.65亿英镑,2010年M4继续保持金融危机后的稳步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4月,M4已达到22105.82亿英镑(见图2)。91天短期国库券平均贴现利率、银行间隔月拆入息率、银行间3个月拆出息率以及英国政府20年债券收益率都不同程度地下降(见表1)。2008年初至2009年2月,91天短期国库券平均贴现利率从5.01%降到08年底的1.24%再降到2009年底的0.46%,截至2010年5月,该指标为0.49%;银行间隔月拆入息率从5.50%降到08年底的2.75%再降到2009年底的0.55%。2010年5月,该指标有小幅上升为0.60%;银行间3个月拆出息率从5.58%一路下降到2010年5月的0.75%,英国政府20年债券收益率从2008年初的4.46%降到2010年5月的4.32%。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量是内生变量,缺角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r)和公共储蓄率(c)。2008年,英国家庭储蓄率由第一季度的-0.7%上升到第4季度的3.6%,2009年,该指标由第一季度的4.5%上升到第4季度的7.0%(见表4),这一变化表现为图2中OC曲线向上移动到OC'''',其中OC曲线的斜率是c;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表现为图3中AB曲线向右移动到A''''B''''。变化后,银行持有现金量从AF变为A''''F'''',银行持有的储蓄量从DB变为D''''B''''。A''''F''''和AF相比谁更大,取决于r和c的变化幅度。

目前,在利息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与传统货币政策理论认为储蓄率随利息率下降而降低相反,英国家庭储蓄率却在增加,失业率上升,人们对经济预期普遍黯淡,缺乏信心,并减少消费和投资,从而导致了总需求减少(见表2)。

金融危机后货币供给量中贷款增长率变化趋势也反映出英国总需求在减少。尽管自2008年初英国的货币供给量M4持续增加,但是,自2008年10月以来,货币供给量中贷款增长率在下降,2009年1月更是大幅下降到4.9%(见图4)。货币供给量中贷款增长率下降反映出英国货币需求量增幅放缓。

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持续下降。2008年9月CPI年度变化率为5.2%,11月为4.1%,2009年2月下降到3.2%。

总体来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货币当局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货币当局的预期目标,越发显示出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三、金融危机后英国的货币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了英国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一般来说,官方利率的变化对产出的全部影响需要1年才能够显现,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2年左右才能全部显现,即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MiltonFriedman(1968)认为,货币政策至少在6个月或者9个月或者12个月或者15个月后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2.金融危机后,英国家庭和企业普遍对英国经济预期黯淡,缺乏经济重振的信心,不但减少消费支出和贷款需求,而且有增加储蓄的倾向。这正是英国货币政策没有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的关键所在。

3.目前,为挽救日渐不振的经济,英国政府已计划支出1750亿英镑,实际上该数字已达到2250亿英镑。但是,就英国政府目前的经费状况,近期不宜再采用财政政策。因为2009年2月,英国公共部门现金预算赤字已达18.43亿英镑,公共部门净债务占GDP的比例为49.0%。也就是说,目前,英国不能再采用财政政策,而必须采用货币政策。

4.目前,英国不可能同时既降低利率水平又缩小国际收支账户的“双逆差”。因为利率水平下调会引起资本外流,英镑贬值(见表3)。但是,如果英国得益于英镑贬值,借此机会扩大出口,获得经常账户盈余,那么,既降低利率又缩小国际收支逆差两个目标就有可能同时达到。

可见,尽管自2008年初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连续8次降低官方基准利率,英格兰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M4,银行基准利率降低到相当低的水平(0.5%),但由于家庭和企业对英国经济预期黯淡,缺乏信心,英国家庭储蓄率却在上升,货币供给量中贷款增长率在下降。导致最终消费支出或者总需求减少。可见,目前英国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凸显了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而英国经济重振的关键在于重建公众对英国经济的信心。

参考文献:

1.Confidenceinbanksiskeytoeco-nomicrecoveryandgermanetothisisintegratedregulation.DamianReece28Apr2009.telegraph.co.uk/.

2.TheBankofEngland''''sOperationsintheSterlingMoneyMarkets.ba-nkofengland.co.uk.

3.MonetaryPolicyCommitteeDecisio-ns.bankofengland.co.uk/monetary-policy/decisions.htm,www:bankofengl-and.co.uk/monetarypolicy/decisions/decisio-ns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