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1

摘要: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乡镇财政在国家财政政策执行与财政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本文对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镇;财政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是乡镇财政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其对于基层政府职能发挥以及地位巩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方面的作用,通过乡镇政府财政职能的发挥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要结合实际,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融合在一起,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与透明度。

一、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落后目前,我国乡镇一级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很多制度一直没有及时的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漏洞百出。我国目前基层财政资金管理逐渐推行的是“乡财县管乡用”体制,因此要对原有的基层财政管理进行改革完善,很多乡镇财政税务部门被撤除合并后没有及时的进行统一管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仍然不规范。另外,部分乡镇财政部门制定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过于空泛,难以指导实际工作,擅自修改制度、违反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制度建设的落后导致乡镇财政资金管理非常混乱,资金使用透明度和效率不高,政府财政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2.财政支出“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同时存在

财政支出是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基层财政支出的使用结构不合理,“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同时存在。财政支出“缺位”主要是指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的支出不够,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财政“越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过多,财政负担了很多应由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这一点在乡镇财政支出中尤为明显。近些年来,很多乡镇为了招商引资、培植税源,在土地征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并为很多非预算部门拨付了大量经费。这种财政支出违背了公共财政支出的“三公”原则,并会挤占其他公益性财政支出,导致了基层财政支出结构的畸形。

3.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专项资金在乡镇财政资金中占比很高,国家为了推进“三农”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设置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目前,国家对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断强化,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得到了重点强化。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乡镇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力相对比较紧张,加之部分乡镇财政经办人员法律意识淡漠,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4.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方法,没有严格按照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的资金内控方式来执行。尽管我国大多数乡镇财政已经实行“乡财县管”的方式,乡镇财政资金大多由县级支付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乡镇财政所在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中仍然具备很大自主权,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二、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不断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要不断完善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提供规范指导。相关财政部门要对乡镇现行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调查和评价,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现行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专项资金管理、负债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制度,从而逐步形成统一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新的资金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部门的职能,将国家财政政策的落实作为核心,在事权上要强调依法理财。首先,要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层级进行科学划分,要对相关财政部门和人员的权责利进行明确,从而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其次,要严格贯彻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在修改时要经由上级部门审批同意,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

2.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层乡镇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乡镇财政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进行操作,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规范性。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按照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资金管理方法来执行。要将资金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资金跟踪方面,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审批,规范使用流程,杜绝私自挪用资金的情况出现;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把关,各专项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用途进行支出,避免挤占专项资金的情况;要对专项资金进行核算,由专人专账负责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尤其是要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3.引入现代化资金管理模式

乡镇财政部门要认清当前财政资金管理的新形势,及时的发掘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对资金管理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完善,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现代化。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引入先进的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专业化、规范化、数据化的资金管理系统,将财政资金的管理纳入到数据平台中来,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透明化。信息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规避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弊端,使得财政资金从申请、拨付到使用全环节透明运行,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强化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监管

中央、省、市、县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其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的职责,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上级财政部门要联合税务、审计等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审计,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追究责任。要制定科学的领导干部评价奖惩机制,将乡镇干部的任职考核与财政资金的收入相挂钩。另外,要不断深化“乡财县管”的资金管理模式。

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是我国基层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财政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及时的认识到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采取措施,通过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引入现代化资金管理模式等手段,提升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娟.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04).

[2]田春雨.宁津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实行“三化”管理[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10).

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困境;完善对策

一、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1.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尽管此前各地为了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专业资金管理办法,但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所以这些管理办法在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时就会出现诸多矛盾,难以按照制度进行实际操作,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化。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往往按照习惯和感觉进行操作,因而存在较大的风险和盲目性。另外,我国的专项资金供应制度还有待完善,在专项资金审批过程中,又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专项资金中还包括很多不必要的支出,但是却仍然顺利通过审批,这将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容易出现专项资金私自挪用或占用的情况。

2.项目的预算与申报缺乏规范化

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专项资金,很多单位在项目预算申报之前,并没有对项目的概算、预算以及立项等进行可行性论证,使得很多预算都普遍存在可行性缺乏的问题。同时对于下达的项目资金预算文件而言,很多都是比较粗略的条款,并不知晓具体内容,为财务与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和监督增加了难度。对于项目的具体运行,由于事先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也没有进行合理预测,导致“零基预算”仍停留于理论层面,得不到真正实行。另外,由于专项资金在预算编制时,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资金使用均匀性失衡。

3.财务对专项资金的监管不到位

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财政部门负有跟踪监管的职责,同时行政事业单位有义务定期向财政部门就资金使用进行汇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有单位能够真正贯彻执行下去。财政部门基本上只负责将资金进行下拨,但却很少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督。目前,很多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进行监管时,往往过于注重事后监管,而事后监管最大缺点就是不能及时发现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行为也不能采取措施加以遏制,监管方式是以内部审计为主,但是内部审计力量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等因素而大大降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如此,对于外部监督机制而言,很多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监督的作用实际上,这些外部监督往往具有强有力的作用。

二、完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1.加快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一方面,应当严格遵守相关专项资金法律法规,做好对专项资金的分类管理工作,以利于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资金跟踪反馈制度,以管好和用好专项资金,如果跟踪中发现有某一项目迟迟不启动,那么则要求用资单位作出说明,并可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对专项资金的全程管理,从资金申请到资金拨付,到资金结算等,都实施严格管理。对预算外资金,必须对其性质加以明确,同时还应纳入财政管理决策的范畴,作为财政性资金进行管理。还可以建立如下的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模式:建立预算编制制度,对预算编制程序实行统一化;根据单位发展规划及来年工作预测,进行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对必须实行的项目,应做优先考虑。

2.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程度

一是在进行项目预算申报之前,要求预算申报单位对项目概算、预算以及立项等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项目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使得预算更加透明,确保预算支出都能得到落实,使得专项资金效益得到提高,既能有效减少资金浪费,又能为财政及监督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方便。三是建立专门的项目库,对同类用款单位专项资金支出以及同类项目资金支出制定一个标准,为各级预算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四是为了保证专项资金预算能够更好地将资金使用结构及用途反映出来,应对专项资金中人员经费的部分加以严格限制。同时还应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专项资金管理仅靠某单个职能部门往往是很难完成的,就需要各个部门能够相互加强协作与沟通,确保专项资金从预算、申报一直到顺利通过审批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衔接,形成有序的专项资金审批模式。

3.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首先应当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升,并明确职责和权限,做好岗位分工,让财务人员有机会参与到专项资金的全过程中去,以利于其更好把握项目进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拨款安排,做好资金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对于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应有职责,要注重事中审计,使内部审计常态化和过程化,尽可能在问题或危害结果出现以前就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比如说,发现某个建设项目资金用度比预算水平要高,那么就要采用何时的审计方法尽快弄清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最后,还要注意外部监管作用的发挥,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专项资金的用途、使用等信息,从而使专项资金使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专款专用,资金利用率得到提升,对于专项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必须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凯峰.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84-85.

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管理模式 财政专项资金 问题 对策

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利用财政可以推进经济发展,在企业方面每年多家都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企业利用这部分资金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有些企业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方面不科学,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专项资金被挪用,资金利用率效果下降等现象,本文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1.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通常是先由企业提出立项申请,然后报送到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在项目审批通过后,财政专项资金一次性拨付给企业,企业利用这些资金用于企业科技研发、战略发展等特定项目。但这种模式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1.1忽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造成资金利用率低。许多企业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往往只重视专项资金的申请,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而有些申报材料存在着内容是真,夸大了项目建成后的效果,申请的资金远超于项目所用资金,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而企业的项目审批通过后,企业轻视管理,对于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缺少绩效评价机制,使得在资金的利用率较低,对于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缺乏领导力,加之在管理上的错误认识,使得项目进程缓慢。

1.2项目立项后资金使用不明确。有关部门在审批企业项目时就以明确了项目的相关预算,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与预算存在较大出入,企业在立项前,申报过程中所需的费用都是由企业支付,而这部分资金是从企业的日常管理费用中列支,在项目审批后,政府拨款给企业专项资金,这些资金没有用到项目建设上,将这部分资金挪作他用,严重背离了预算。有些企业在获得资金后随意扩大资金列支范围,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变更了资金的性质和用途,造成了出结构不合理,将企业的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全部纳入专项资金的列支范围,压缩了企业项目所需资金。

1.3会计核算准则不明确,核算混乱。一般情况下,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生产建设等所需要的资金管理是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系统下进行的,所采取的制度是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制度。而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不能应用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应有专门的经费使用制度,作为财会人员不能把二者混用。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大多数的财会人员由于很少接触到财政专项资金,或缺乏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系统的学习掌握,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专项资金辅助账,但在收到财政专项资金时,企业通常将其记入“其他应付款”这样的等科目,有的企业根本不存在专项资金辅助账,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十分严重。

2.财政专项资金随用随拨管理模式分析

2.1资金拨付的主要流程。这种拨付很容易理解,并不是一次性全部给企业。企业的项目审批通过后,在项目正式实施之前,政府按照专项资金预算按一定比例划拨给企业资金,这部分资金保证企业项目的启动,在此后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给企业拨付。这种模式的具体运行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建立项目完成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资金投入的使用率、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的完成情况等定量指标,根据立项经济性、核算规范性、管理完善性等定性指标特点来分配权重,做到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上述项目的评价标准进行差异化资金拨付。根据项目的执行情况来拨付资金,如果项目完成情况良好,资金供给充分;如果项目完成情况不理想或者完不成项目,少拨或不拨直至停拨资金。

2.2随用随拨管理模式的评价。这种资金的管理模式是在该模式评价体系下进行的,在这种模式下,财政资金拨付主管单位可以及时发现资金列支偏离预算、投入产出不配比、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或者终止资金拨付,有效防范项目资金浪费。企业受到了时刻的监督,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规范操作,按预算进行活动,合理配置资源,规范会计核算。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资金拨付很难与与项目进度保持绝对一致,会导致资金拨付滞后于项目进展,而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来监督,增加了工作量。

3.财政专项资金事后一次性拨付管理模式分析

3.1资金拨付的主要流程。这种管理模式是在项目结束后,根据完成标准来衡量拨付资金数额。如果项目指标全部完成,则一次性拨付全部款项,如果未能完成或完成一部分,根据事先设定的相应资金拨付比例来支付。该模式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第一,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审批单位应制定相关的目标值,确定相应的资金拨付比例,确定不同情况下拨付资金的上下限,为项目完成后提供评价标准。第二,项目结束后,专项资金的拨付根据项目完成的情况来判定支付数额,如果项目完全没有完成,未取得任何成果,则可以不付任何资金。如果全部完成可以支付项目的所以款项,如果未全部完成,可根据项目完成指标按比例拨付。

3.2事后一次性拨付管理模式的评价。这种管理模式是在项目完成后再进行评价,根据项目的完成率和完成效果进行资金拨付。这样企业为了减少成本避免损失,会促进企业按目标完成项目。提高了投入产出率、财政收入贡献率、核算规范性等,最大程度上保证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减少损失浪费。它的缺点是,给企业加大了筹集资金的压力,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资金充足的企业。

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国家虽然在此方面提出了一些规范,但还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一步完善,企业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社会媒体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这样企业的专项资金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为市场经济繁荣和企业战略发展提供推力。

参考文献

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管理对策

一、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具体是指国家相关部门或是上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下拨的资金支持,其主要是用于专项的管理与建设工作中。基于此,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资金用途是由国家以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指定、需要单独对其开展核算与报账工作、不能私自挪用。在使用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期间,要坚持“专款专用”。如果事业单位管理没有对其进行专项设计、没有制定明确的使用方案,在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期间,就会出现账目虚假、账目混乱等现象;如果没有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程序进行使用,就会产生挪用资金的现象,这样不仅改变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用途,也会严重阻碍事业单位度资金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管理缺乏重视事业单位在申请专项资金时都比较积极,但是其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并没有及时落实后续的管理工作。甚至有一些事业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期间,没有重点考虑申请专项资金的实际需求,经常会出现专项资金申请数量过大,而在实际实施项目建设工作期间,出现资金沉淀的现象。事业单位在开展与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期间,没有细致划分每一项工作内容,其过于概念性的工作内容,很难开展预算执行工作。即便是事业单位已经申请下来专项资金,但是其因为手续不全等原因,经常会延缓项目建设进度,无法使专项资金发挥应有效果。

(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我国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只是简单的罗列出了一些通用性的内容,没有实际结合不同项目建设的需求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的前提下,会使项目建设实际操作工作缺乏规范性;而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在工作期间,以自身工作经验为核心,误以为在申请完专项资金之后就可以立即进行统筹使用,这样就会很容易出现资金管理疏忽问题,无法将专项资金的使用落实到实处,进而会降低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专项资金管理效率不佳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期间,忽视了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没有按照相关工作制度对专项资金的实际收支状况进行独立核算,与日常运行经费和公用费用混淆,这样就无法从报表中准确判断专项资金的收支与结余状况,无法引导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实际状况的了解,不利于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一些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期间并没有设定相应的使用范围,这样在开展建设项目期间,就会扩大专项资金支出范围,严重影响资金管理效果。

(四)专项资金管理监管力度薄弱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监管的工作内容,就是要严格管控资金流向,要保证专项资金安全平稳运行,是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期间,没有及时开展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控工作,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就会使内控工作处于形式化的状况,防止出现私自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

三、提升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强化财务管理控制观念资金能够安全平稳运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提升专项资金管理质量的关键内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深入挖掘“专款专用”使用特点,转变自身内部管控观念,保证每一笔专项资金都能够用到针对性的地方,不断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事业单位在注重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要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管控意识,明确各项管理职责。事业单位定期开展专项资金培训工作,引导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服务与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人员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要求落实每一项工作,积极参加到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严格管控各项目的实施进度,充分利用专项资金。

(二)构建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为了能够提升事业单位专向资金管理质量,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就要以事业单位资金需求状况和发展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满足自身发展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中明确指出资金申请、审批、拨款以及使用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将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落实在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这样能够全面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专项性。同时还要建立专项资金跟踪监管体系,从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筹备工作到预算工作,都要对其全过程进行监管和跟踪;将后期监管与跟踪时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增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汇报质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跟进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以项目建设的实际进度状况为依据,开展项目款的申请与支付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仔细审核项目建设状况,合理安排资金使用结构,进而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优化专项项目管理结构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期间,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使用。首先,事业单位在开展专项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期间,要细化每一项预算编制内容,以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要求为核心依据,注重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和适用范围,保证预算金额满足专项项目建设需求;准确掌握事业单位专项项目预算标准,将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其次,在制定预算工作期间,事业单位要根据不同项目对专项资金的需求状况进行单独核算,使每一项开支状况都能够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控制范围内;一旦开支工作超出实际支出管控的范围,就要将此项开支活动排除在外,保证专款专用的有效性,防止出现恶意扩大使用范围的现象。

(四)构建专项资金监管体系为了能够全面提升专项资金监管质量,就要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专项资金监管体系,事业单位成立内部审计监督小组,将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列入到重点工作的范围内,通过多角度、多环节对其进行监管。专项监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能。同时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还要树立资金管控防范意识,始终坚持“廉洁公正”的监管原则,认真对每一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将其及时反馈到高层管理人员身上,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专项资金监管体系。

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5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2014年度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 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 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 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 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

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二)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T}iJ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三)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倾目合同任务料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倾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二、财政科技资金审计监管重点

针对上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

关注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对分离的项目分权管理机制,是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组织单位、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分析科技项目的管理流程,针对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分配、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找出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点及重要节点,关注制度的制定能否有效控制上述关键节点,堵塞漏洞。

(二)科技项目审批立项环节的合规性

关注立项审查和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申请者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比相关的申报指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项目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存在降低标准核拨专项资金的情况;同时关注项目评审质量,目前科技项目的评审一般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决策方式,关注审批程序能否严格执行两个标准,即严格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严格按照各专项申报指南所规定的的额度确定。

(三)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关注项目实施进度与中期检查情况,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能否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的预算使用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否被挤占挪用,应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按期到位,应拨付给参与单位或协作单位的资金是否及时拨付,项目到期是否能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延期申请,对已验收的项目,重点审查项目合同书的任务目标是否足额、保质保量的完成,已完项目的结余资金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范文6

面对着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被列为2015年上海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市委、市府始终关注本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财政科技支出,为全面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资金保障。面对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背景,在总结相关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市级层面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探索构建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以期为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陛、有效性,提供有益借鉴。

2013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为257.7亿元,较2012年增长5.01%。在确保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规模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6%,2012年比重为5.87%,2013年比重为5.69%,且2011年、2012年、2013年本市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指引下,财政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一批原创性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科研经费浪费流失事件不断曝光,扰乱了正常的科研活动秩序。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

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是保障科技投入、切实发挥效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上海市国家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建设的配套支持试行办法》《关于改革和完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障科技创新综合环境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创新集群培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

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2011年,上海市对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设立全市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将相关信息纳入项目库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项目发现机制。二是根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项目库的情况,统筹安排年度预算,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三是上海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搭建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平台,建立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会审机制。四是探索从原来:单一的经费拨款方式向事前资助、事中跟投、事后补偿、政府奖励等多种投入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多种投入方式,鼓励投贷联动、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各类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了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绩效管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监督体系。开展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跟踪评价,绩效自评价、后评价等试点工作,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以评估促管理、以评估提效能。二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信息公开。2012年公开的59项专项资金中,有7项为科技专项资金。同时,进一步细化市级政府预决算科技支出的公开内容,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中,科技支出科目细化公开到“项”级。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需进一步衔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分配主要集中在科委、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财政局等部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科技创新环节虽均有不同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加以支持,但不同研发阶段项目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如何将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本市当前财政科技资金分配过程中需进一步寻求良策的问题。

2.项目统筹协调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符合当前实际,但在分散管理基础上的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市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投入管理平台”还需进一步全部涵盖政府各部门在该领域的投入资金。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科技资金分配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这是当前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人员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通过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审计了解到,目前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过于强调和集中于硬件方面,对于人员方面的软投入支持相对较弱。如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反映,获取科研成果主要依靠大量的智力付出,但目前科技人员经费标准偏低,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吸引高端人才。又比如部分企业提出,政府科技专项资金大多数被要求用于设备采购等硬件方面,造成一方面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为满足硬性指标而重复购置设备,浪费公共财政资金。

2.项目预算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科研专项经费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监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执行中存在未按规定单独核算、超预算支出,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偏低一课题个别支出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等问题。在资金拨付方面,有的单位反映,在研究计划获得批准立项后,由于项目立项合同未签,资金未到位但却要求项目单位做中期检查和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3.资金的使用缺少适度的灵活性。科技资金使用有其特殊性,项目实施期间科技趋势、市场环境等都会发生变数。限于预算调整条件和程序要求比较高,项目单位如按照原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虽然符合现有预算管理制度,但从创新角度而言并未发挥最好的效益。

(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考核机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度需要加强。在传统的业务指标评价体系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利润及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对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科技创新的考核不够突出。由于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2.税收优惠政策应进一步发挥效应。现行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范围较小、门槛较高的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如现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较窄,对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和企业吸引、激励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不多。

3.小微型企业获得政府支持难度较大。小微型企业虽在科技活动方面表现较突出,但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偏低等因素,融资较困难,获得的政府科技资金难度较大。

(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仍需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由于在自身定位、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各机构和机构内部难以打破“围墙”,开放性不足,阻碍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研发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存在“脱臼”现象。此外,政府部门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尚需加强。成果转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密切相关,但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产业、财税、金融与科技等领域和部门的系统协同性不够,不少创新成果缺乏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后续支持投入,最终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目前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成熟技术、项目较多,但对创新中试环节、产业化前期的项目投入力度不足。

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和部署,理顺各部委科技资源配置的职责,根据职责分工,科学界定职权范围。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更加注重跨部门的工作联动,各条线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建立有效的接口,依据科技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的资金链,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前瞻布局,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聚焦重点项目投入和项目好中选优,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体系。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资金项目使用制度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对人员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员经费在财政科技项目总支出的比重,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完善人才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二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不宜要求所有项目地方必须配套,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进行管理。三是要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科技形势和市场需求,建议能够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在目标先进的前提下调整资金用途。

(三)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监管体系

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科技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地方和承担单位各自的经费监管职责。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水平,规范资金过程监管、强化财务验收,对科技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链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的财政投入需求,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和科技活动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硼发队伍和研发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创造市场开放、政策明晰的外部发展条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指标在国企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五)进一步营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