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范文1
引言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围绕着人对产品的需求,更大限度地适合人的个体与社会的需求而获得普遍的认同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设计和评价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系统复杂而变化多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人的感官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笔者试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统一识别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人与产品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对产品形象设计及评价系统作有意义的探索。
1 产品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
对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所谓企业形象,就是企业通过传达系统如各种标志、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运用视觉设计和行为展现,将企业的理念及特性视觉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来塑造具体的公众认可、接受的评价形象,从而创造最佳的生产、经营、销售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通过经营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统一的视觉识别而建立起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它是一种复合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区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自身的评价和印象,外部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评价;内部形象是外部形象的基础,外部形象是内部形象的目标。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璜、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使企业在经营信誉、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赢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2 产品形象设计的统
产品整体形象(Products Identity 简称PI)是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是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与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形成统一性的结果。
2.1 产品的品质形象的统一性
就产品的品质而言,是通过产品的内在质量而反映到外在的企业形象上,如德国的“奔驰”车、西门子的电子产品等,给人更多的是对德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性能,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联想,在感官上形成“车—奔驰—技术—品质—德国”。‘高质量”与“德国”是同义的,“奔驰”车的形象就是“德国”的形象,“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伊夫·圣·洛朗的服装代表着华贵和浪漫的法国人的形象。
产品的品质形象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管理与设计水平,无论是在产品的功能、性能、材料选用、加工工艺、制作方法、设备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管理。在产品形象设计中,首先要在设计管理水平上提高,如有明确的产品设计目标计划,组织有效的产品设计开发队伍进行关键的技术攻关,提供完善的设计技术配置服务,包括“软”的(高素质的设计人员)、“硬”的(符合设计开发要求的设施、设备)配置,满足产品设计开发的物质条件。并且要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实施程序过程的管理(如阶段评估、信息反馈、多方案选择等)。为满足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设计的质量,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
产品设计水平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外,更主要的是要按照科学的设计方法程序进行。充分进行产品设计的市场调研,收集资科、信息,提出开发设计本产品的充分依据,如:对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能、造型形态分析,以及采用何种原理、技术、生产方式等,满足何种人群或个体差异的要求(包括心理和生理需求),对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地点、使用环境进行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如安全、环保、法律)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对产品的整体形象设计进行定位,通过方案的选择、优化,形成产品形象设计的系统性,逐步实现把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到企业整体形象上来。(见图2:产品形象一企业形象) 转贴于
2.2 产品的视觉形鼠统一性
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PI)是企业形象在产品系统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形象的视觉统一识别(VI)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组合规范、使用规范为基础要素,应用到产品设计应用要素的各个环节上。产品的特性及企业的精神理念透过产品的整体视觉传达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力,将具体可视的产品外部形象与其内在的特质融汇成一体,以传达企业的信息。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是以视觉化的设计要素为中心,塑造独特的形象个性,以供社会大众识别认同。
产品PI由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部分组成。
2.2.l 基本要素设计
产品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产品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部是建立在基本要素设计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元素,是PI的核心部分。
基本要素设计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淮字体、企业名称、企业标准色、企业象征图案、企业吉祥物和企业精神宣传标语等内容。
基本要素的设计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方向、精神。基本要素设计必须风格统一并能有效地组合、配合应用,明确基本要素设计的组合、使用规范,规范制图的标准及方式,在实际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正确使用。
2.2.2 应用要责设计
应用要素设计是以基本要素设计为基础,根据产品设计中实际的视觉表达事项,规范基本要素的使用,在产品的视觉化设计中,具体应用到以下各项内
(1)产品的外观造型系统(特定的外观造型、材标准色彩、表面装饰工艺等);
(2)产品的包装系统(包装造型、包装的文字、图符号、排列、包装材料、包装纸、包装箱、集装箱
(3)产品的立面装饰系统(立面造型、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辅助色彩、铭牌、标识等);
(4)产品的服务系统(产品货单、使用说明书、技术资科书、质量跟踪卡、保修卡、随货礼品等);
(5)产品的促销媒介系统(商品册页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电视广播媒体广告,互联网广告,POP广告,户外广告,活动广告、室内广告等);
(6)产品的展示系统(商场货架、专卖店、商品展览会、招商订货会、洽谈室、橱窗等展示环境)。
2.2.3 PI手册
在确定了基本要素后,按照使用的功能、媒体的选择方式,制定各种使用、操作的规范,使产品的设计、研发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保证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性。根据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应用要素编辑成册,形成设计指南。
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的最后阶段,综合了PI的全部开发项目,整理成册,予以视觉化、系统化、规范化,可适合在任何时间、环境、地埔操作使用和查阅。
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实施的技术保障。通过PI手册,重复再现设计目标,在管理上成为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众多设计项目开发中,提供规范化和参照物,指导产品的设计开发,并按系列化进展,最终统一到企业形象的识别上。
3 产品形象设计的评价系统
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流通及使用,都是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产品功能、形式的提出,是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产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某一问题或事物而设定,一切都围绕着“人”的存在而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的情感因素。因此,人为的评价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形象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如果按完全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评价,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特别是涉及到人类的多种情感,诸如喜、怒、哀、乐,以及五官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因素,就会出现许多不确定评价因素,还要涉及到人自身的个体差异、心理与生理的差异、所处环境、地域、时间及备类社会因素等等,对产品的形象评价必定会出现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因此必须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起评价系统,在涉及到人类情感、美感和时代时尚等因素时,可以以定性的方式评价;而对功能、性能、技术手段等则可量化评价;有的则要由两者综合去评价。
3.1 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基本框架
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是以产品的内、外评价因素为基础,以人的需求目标为评价结果,评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该产品是否能生存发展或惨遭淘汰,并指导产品设计、开发今后的发展方向(见图3)。
3.2 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内容
对产品形象的评价,不能拘泥于仅仅是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的评价,因为它只是产品整体形象的极小部分,是最直观和表层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是通过产品的形象展示一个企业形象与文化直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评价必须从纵横的多方位去衡量。
根据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由产品形象内部因素与产品形象外部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测评平台,涉及到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到使用者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评价范围,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定性与量化的测试和测评点,能较详细具体地、有针对性的评价(见图4)。
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使用,是由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演化过程,它涉及到人—机—产品—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与各种关系。因此产品的形象设计必须解决好这种层面与关系,才能达到设计的目标与要求,才能称之为“好”的产品形象。
结束语
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范文2
关键词:会计专业 会计教学 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会计教学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一般来地,会计课程教学基本要素包含: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学生的作业、学生参与的专业实践、老师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高职学院以教学为主学校,高职教学无疑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要服从于学校抓教学质量的总体方向,会计专业提倡建设精品课程,它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2009年,我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被联院评为精品课程,从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素着手,在教学改革中体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精神实质,在高职会计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改革创新,探索会计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改革新路子,把高职教育大目标融进会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中。
1 运用主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是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课上教师与学生面面相对,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兴趣与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否较好的发挥,这些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密切相关,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才能促进教学相长。所以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是十分必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努力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教师在会计课堂教学中应该考虑会计课程的特点,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恰当的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模式包含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师生互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堂评价法等。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设计的水平的高低。所以教者应该考虑会计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和科学研究积累状况,将会计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然后进行模块化设计教学。根据各门会计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一定数量的具体问题,要侧重于突出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上,老师要进行引导、启迪思维的主题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在以教学为主的高职学校,课堂教学应重视强化会计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合理把握少而精与深而广的关系。应用型和技能型相结合是会计专业的典型特点,会计的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要点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存在着内部的逻辑联系。
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知识的更新的速度比较快,我们要高度重视及时准确的把会计学科最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的会计规则与会计法规引进会计课程教学中来,可以做到有效缩短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形式上不拘一格,提倡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融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吸收精华内容;发散与集中相融合,从发散思维中总结出教学的智慧,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相互讨论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重点讲解解决问题思路、解题方法,对知识避免简单式灌输,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大胆猜想,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为主题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休的教学方式来替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主题教学模式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2 展开研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课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对税法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点,专门开设4课时的专题研讨课,研讨税款如何计算与税收如何管理等问题,包含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与个人所得税等章节,涉及到税法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知识点。研讨的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我们对研讨题目所涉及知识点的分析和计算公式的具体应用,对学生加强专业训练力度,实现教改所要求的目标。我们所设计的题目大多数都没有统一答案,一些题目不给出完整与准确的条件,这样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讲述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师提前把研讨的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分成小组准备,每小组5- 6个学生,每个小组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工,包含题目所涉及收集资料、分析各种问题、对PPT的制作和课堂讲述和问题解答。
由于我校会计班是大班额授课,多采用主题教学模式,经过课的准备,上课时每小组派代表到前面讲解,讲解结束后由教师与其他学生针对所讲述的内容中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提问,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回答,可以相互补充,在相互激辩中深化知识点的理解,最后每位学生依据前面小组同学的各自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给出总结和点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完全实现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智慧在激辩中得到升华,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得到肯定与激励,在此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双向的,即习得新知,又传播新知,小组中每位成员都有对研讨课做贡献的职责,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一起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研讨课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大班上课的缺陷,它将成为强化会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的一个关键教学过程。
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范文3
关键词: 企业形象;视觉传达;现代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23-01
0引言
企业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
1视觉传达设计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任何一个企业想进行宣传并传播给社会大众,从而塑造可视的企业形象,都需要依赖传播系统,传播的成效大小完全依赖于在传播系统模式中的符号系统的设计能否被社会大众辨认与接受,并给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符号系统中基本要素都是传播企业形象的载体,企业通过这些载体来反映企业形象,这种符号系统可称作企业形象的符号系统。VI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的特点在于展示清晰的“视觉力”结构,从而准确地传达独特的企业形象,通过差异性面貌的展现,从而达成企业认识、识别的目的。
2视觉传达设计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企业形象既是企业的外在感性形象,也体现出企业的深刻文化内涵,企业形象的优劣既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21世纪的商战,已成为争夺“眼球”,争夺注意力,争夺“顾客心”之战。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产品极大丰富,市场区隔越来越不明显。消费者在众多的选择对象面前,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品牌形象,那些没有注重品牌形象宣传的产品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淘汰。为了在市场中能有一席之地,塑造一个个性化且具说服力的企业品牌形象,已经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面临的新课题。企业VI系统的建立正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有形的,具体化的视觉传播符号将无形的企业观念系统传播给社会,以达到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企业VI设计的工作流程可分为:基本要素设计开发、基本要素组织系统设计、应用设计系统开发、实施设计和实施系统开发等各个阶段。一个成功的VI系统能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利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及产品在硝烟弥漫的商海中脱颖而出。如果现代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具有品牌意识。要向美国“耐克”公司学习,利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走向全世界;要向“麦当劳”学习;学习它是怎样将企业形象统一化并转变成一种信息价值;学习美国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战略和日本提倡市场 “个性化”设计的营销思想。
3企业形象设计的关键
现代企业只有准确定位,才能进一步突出并提升其形象。准确定位是企业形象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竞争者和潜在市场的情况,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整体的、综合的形象。通过基本设计要素正确阐述企业形象。设计中要充分围绕准确定位的企业形象、企业的消费人群和企业经营理念来设计推广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形象结合产品特点,将企业经营理念定位在企业的特性上,即符合企业整体形象,又符合目标消费群的需求。鼓励每一位消费者解放自己的身心,热情、活力、独立和自信地寻找生活的乐趣,并通过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的设计传达企业的品牌形象。
4标志设计的重要作用
标志是非语言的信号,可以跨越国界、超越不同语言的限制,起到有效传播所要表达含义的作用,会更适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需要,其特殊作用,仍然是任何传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①借助于标志的帮助,可以使你的公司形象统一,同时统一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的名片、信纸、信封的设计等就会更加令人难忘,它所起的作用将比没使用前会大得多。
②标志能给企业一个特别的身份证明,人们正是通过标志传达的信息才来预定或购买的。
③一个标志就是可以以货币计算的企业资产,它能成为一个区别于你的竞争对手的最好形式。
④标志是一个企业的名片,一个好的标志会让人无形中对该企业有更多的记忆。
对于现今的中国企业而言,不能仅仅单纯追求产品效益,应该更加注重品牌形象即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企业形象是企业自身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因为它代表着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人员素质、股票的涨跌等。通过具体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直接进入人脑,留下对企业的视觉影象。塑造企业形象但它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社会的认同感、价值观,最终会收到由社会效益转化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范文4
【关键词】农民工 养老保险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索起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使得各地兴起了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热潮,并相应出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制度模式。综观这些制度,从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关系来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统合模式”和“独立模式”。其中“统合模式”主要以北京、杭州、重庆、深圳等地为代表。然而由于各地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缺乏统一定位,即使是同属“统合模式”的北京、深圳、杭州、重庆在制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一、北京、深圳、杭州、重庆四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情况
1、北京模式
(1)制度依据。北京是较早制定专业性农民工养老保险法规的城市之一,目前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若干规定主要见于2001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2)制度运行现状。该办法颁布后,截至2006年,北京市参保农民工总数为45万,其中除去有北京户口的20万,外地来京农民工参保人数大约为25万左右。
(3)制度特点。该办法以远期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接轨为目标,并以独立制度为特点,是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外制订的灵活缴费的以农民工为对象的专门性制度。
2、深圳模式
(1)制度依据。深圳市由于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也是较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可见于《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该条例成文于1998年,经过2000年的第一次修改和2006年的第二次修正后最终形成目前的制度框架。
(2)制度运行情况。截至2007年7月31日,在深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务工达341万人,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有220人,平均养老金达到了1298元/月。
(3)制度特点。非独立性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直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内,低缴费基数的灵活设计。
3、杭州模式
(1)制度依据。作为沿海的发达省市,杭州市的外来农民工规模近年呈现增长态势。目前浙江省农民工总数在1200万人左右,占全省4700万常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外来农民工800万人左右。2003年前浙江省主要实行的是将农民工统一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办法。2003年在《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办法的意见》中确定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政策思路。2006年11月,杭州市又颁布《杭州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双低办法”)。
(2)制度运行情况。至2006年8月末,杭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总数166万人,其中农民合同工近25万人,农民工占全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15%。
(3)制度特点。杭州市双低模式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独立制度,采用低缴费比例的灵活设计,是惟一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间设计转接系数的制度模式。
4、重庆模式
(1)制度依据。重庆市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这是一部专门以农民工为对象的针对性较强的养老保险法规。
(2)制度运行情况。截至2007年8月15日,已办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113户,参保人数达到1.1万人。
(3)制度特点。独立制度,准完全积累的资金筹集模式,制度流动较强,低缴费比例设计,企业缴费大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待遇上的经济可及性较强。
二、比较分析
1、制度模式各具特色,也各有利弊(见表1)
北京模式由于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一致的框架,便于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在制度内容设计上,由于缴费基数和统筹账户支付低于城镇职工的标准,因而体现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缺点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制度缺乏互助功能,保障性不强。
深圳模式与北京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对于达到给付条件的农民工,在待遇享受的目标定位上,深圳模式以收入替代为目标,待遇与城镇职工统一,因此具有“低门槛准入、同标准享受”的特点。同时,这种待遇享受统一的定位,也使部分农民工在达到给付条件后可以享受到养老保险上的“市民待遇”(桂世勋,2004)。
杭州模式的参保原则为“自愿性”,其“低门槛”设计与北京深圳的“低缴费基数”设计不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缴费比例上。其优点和创新之处,一是在企业缴费设计中,既降低了企业缴费比例(从20%降为14%),又体现了更多的政府责任。企业缴费虽按20%申报,但其中的6%,由社保机构在每年年底提供地税部门,由地税部门在年度时予以扣除,企业实际缴费比例为14%。二是该方案创新性地设计了“双低”办法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间的转接办法,并引入了换算公式。
重庆模式以“共济+个人”的账户模式作为自己的特点,在“低门槛”设计上与杭州方案相似,主要体现在缴费比例上,个人缴费比例为5%,企业缴费比例为10%,而其中企业缴费的9%划入个人账户,形成5%+9%=14%的缴费规模。余下的1%作为共济账户。此方案的特点在于,一是在缴费主体上,强调了企业的责任。二是个人账户的形式使账户流动性加强,三是企业缴费充实了个人账户,扩大了账户规模,一方面将隐性实惠变为显性实惠,有利于激发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民工待遇水平的提高。
2、制度差异性较大,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两个基本要素上
(1)责任主体。四种制度设计方案中,都确定了企业在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缴费责任。相对深圳、北京、重庆的“企业+个人”的缴费责任界定,杭州市的“双低”办法还特别强调了政府责任,这种征收模式在责任界定上的优势在于既保证了统一缴费率,又体现了低标准准入的原则,对企业更具吸引力。
(2)资金的筹集。资金筹集是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它一般包括资金来源、账户模式、缴费设计三个基本内容。四种制度模式虽然都以“企业+个人”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账户模式和缴费设计上却存在差异。重庆采用了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其它三地则采用了“统筹+个人”的部分积累账户模式。前者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农民工养老保险账户在统筹区内的流动。后者由于实行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账户模式,便于两种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账户间的转接。缴费设计上各地差别比较大。北京、深圳采用的是低缴费基数的设计,以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月最低工资为缴费基数,杭州和重庆采用的是缴费基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轨。灵活缴费比例的设计办法,对于企业与个人的缴费比例各地也不尽相同,见表2。
(3)待遇给付。在给付条件上,北京、深圳、、杭州、重庆都以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作为给付条件。在达到给付条件后,四种模式所规定的待遇享受水平却不同。深圳市给予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统一的待遇,北京、杭州、重庆所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却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从待遇水平上看,前者更有利于满足农民工在当地退休后的养老需求,在保障水平上与城镇职工一样,属于收入替代型的设计。而北京、杭州、重庆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属于收入补充型的设计。同时对于账户的流动转移,四种模式也给出了不同的规定,见表3。
三、启发与对策建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地试点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制度模式,这些制度模式由于定位不同,特别是筹资、待遇两个基本要素的界定不同,一方面加大了不同制度转接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未来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的复杂性。因此,在前期各地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进行统一定位十分必要。
1、适用范围及对象
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指法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人群。通常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类型、职业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确定。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覆盖范围的选择具有强影响。如英国、日本等发达的福利国家一般采用全民型养老保险制度,而发展中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先从覆盖正规职业群体开始。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经济水平和原有养老保险制度支柱体系的约束,以及群体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职业的非正规性,因而短期方案宜先从覆盖正规职业群体开始。考虑到可操作性,在对象界定时既不宜“一篮子装”,也不宜覆盖范围过窄,其参保对象以是否具有劳动合同关系来划分,见图1。根据这一思路,可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设计为两层结构(见图2)。第一层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层为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该体系在操作上没有先后之分,依对象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相比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单层结构体系,这种分层显然使农民工养老保险更具针对性。
图1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思路
图2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层次
2、资金筹集
(1)在财务机制上可采用部分积累的“小统筹、大个人账户”的模式。“小统筹”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与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它既与城镇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保持了统一,也使一部分农民工能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大个人账户”的设计有利于账户的流动,同时,由于个人账户规模较大,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
(2)在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的“低门槛”界定上,采用低缴费比例设计。个人缴费比例应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8%,考虑到确保一定的保障水平,因此可将单位缴费比例划出一部分到个人账户,社会保障机构按两者相加的比例为农民工建立个人账户,单位划入比例多少的确定,以农民工养老保险待遇不高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为依据。
3、待遇给付
在统一待遇领取条件的基础上,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待遇享受宜秉承低标准享受的原则,这里的“低”是相对城镇职工而言。因为目前大部分农民工虽然从土地中分离,但却仍拥有一份来自于土地的保障,尽管这份保障功能在弱化,然而由于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在确定待遇享受时,应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同时农民工低门槛准入的原则和收入补充型的保障定位决定了其待遇的低标准,因此在待遇水平上,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短期仍以解决农民工养老无保险问题为核心,待遇水平不宜过高,以区别于城镇收入替代的待遇给付定位。
(注:本文受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W0658。)
【参考文献】
[1] 桂世勋:我国城镇外来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模式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
[2] 郭席四、杜潇:不同地区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比较评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10).
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范文5
一、重视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和讲解
音乐的基本要素就是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速度、力度、调式等等。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内涵,正是由于音乐要素的不同。在欣赏课《飞来的花瓣》中,我首先让学生注意到了谱例中的力度记号,然后仔细讲解了常用力度记号都有哪些,之后又着重强调了力度记号做为音乐基本要素之一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力度记号的作用,我让学生仔细欣赏后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添加很多的力度记号?如果不加有怎样的情感表现?力度变化和旋律的走向有哪些联系?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非常准确的理解了作品中表达的深厚师生情谊,也对力度记号和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推进作用得到了新的认识。音乐要素是分析音乐作品情绪和内涵的根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去感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例如速度,快速的旋律往往代表着欢乐、喜庆,缓慢的旋律代表着优美、抒情;例如节奏,二拍子比较常见,三拍子一般都有跳跃、舞曲的感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音乐要素和常用的表现手段,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根据音乐作品设计不同方法引导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初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情况: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能力高于器乐作品,而对中国作品的理解能力又高于外国作品。在欣赏大型复杂的音乐作品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情设计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交响乐,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这一课的作品赏析,我把初中这一课的目标定位为学会主题旋律,感受音乐画面。首先我让学生们初听一遍整体感知乐曲。第二遍播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蜿蜒流淌的宽阔河流,在播放时我根据音乐的变化不断在河流上画出山涧、森林、农庄、峡谷、城堡,音乐发展到了哪里我边画边讲解到哪里,学生跟着我的讲解和图画配合着音乐的意境慢慢感受,整曲欣赏过后所有的学生都对这首乐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唱了。画面法应用到这一课中效果非常好,而在交响乐《红旗颂》中,因为主题旋律贯穿整曲,我采取了主题听辨法来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调式和节奏的变化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内涵和情绪?对于学生音乐程度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而对于学生音乐底子比较薄,尤其是农村学生较多的班级,教师可以先展示出乐章序号速度,再写出各乐章表达的音乐内容,在黑板上每组混乱排列成两列,让学生欣赏之后采用连线法把每个乐章的序号速度、内容正确的连在一起,这样的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突出了教学重点,虽然降低了难度,但是教学目标依然完成的很好。
三、了解音乐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范文6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规划;江西省;建议
引 言
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项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从诞生到推广均面临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政府的极力倡导。可以说,生态园里城市规划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其实城市生态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球各个国家以及我国各级城市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相对较晚,理论体系并不足以支持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各级相关单位以及社会群众对其认识较为肤浅,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及可行性措施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因此,作为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必须要明确对其的认识,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讨,根据不同城市的条件制定可行的措施,以帮助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模式顺利推广,促进我国现代化、科学化、生态化建设的全面实施。
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1.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目前,生态园林城市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社会群众普遍将其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划为等号,特别是一些机构对生态园林城市的认知度更为短浅,认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就是生态园林城市,进而在相关规划建设中没有抓住关键任务和核心环节,从而导致城市规划四不像。众所周知,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实践证明,还需要理论基础为其保驾护航。因此,相关机构以及相关学者必须要不断地完善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其缓解城市压力、推进城市健康规划建设提供可行性的理论基础,帮助其形成更好的思路和对策,以起到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积极作用。
以当下全球对其相关的研究显示,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正随着其在各国的推广而不断完善,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适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首先,从其概念产生的过程来看,生态园林城市的出发点是保护环境,缓解城市污染,追求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其实践结果的反作用,现在的生态园林城市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与初始的范围。
早在2004年,我国众多园林城市的市长以及中外园林专家学者、政府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发表了《深圳宣言》一文,在这篇宣言中诸多学者对生态园林城市达成了初步共识,认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必须要包括: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这内容。《深圳宣言》在当时是我国各级城市实施推行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文件。
随后,在2013年人民日报又以专刊的形式对生态园林城市做了更为形象的界定:生态园林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必须推行的城市发展模式,其具有强烈的理性美和感性美,将城市理性的科学发展与感性的园林美感相结合,将人类追求的价值观、经济观与生态系统追求的自然发展观相融合,为人民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唯美的园林意境。
1.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明进化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依赖于人们的需求而不断进步。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已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消费资料的追求也上升到享受型阶段,因此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发展势必迎合居民的需求而发展,由简单的环保规划到更复杂的理性感性相结合的园林城市规划方向发展,从低级的追求数量到追求较高级别的质量方向推进,不断地协调、平衡规划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城市规划的质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发现,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的生态、社会、美感有着本质的差别,其自身具备以下特征:
1.2.1 生态性
生态园林城市与园林城市不同,其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基础上,更注重环境的生态性。以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评选为例,入选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必须要好,其城市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恢复水平必须要强大,公众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必须要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入选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前,江西省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有宜春、景德镇、新余、南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另外多了九江、上饶、萍乡三个城市,这几个城市无一不是具备优渥的生态环境而著称,其能够充分将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城市发展相融合,以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规划城市,城市各功能区的规划极具生态美、环境美,居民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也高居我省前列。
1.2.2 观赏性
生态园林城市,不可避免的要包含生态美、园林美,而这些美感又势必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因此,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必须要建立在城市具备观赏性的基础上,将园林设计的更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感,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还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方针,营造一种自然美、人文美与园林相结合的居住环境,促使居民生活在一个生态园林的意境中。
1.2.3 持续性
任何牵扯到生态字眼的城市规划,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的具体情况,满足后代对环境的需要,将眼光放得更为宽广一些,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打破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现在的生态环境能够以一种健康、持续、协调的姿态延续下去。
1.2.4 区域性
以我省为例,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必须要考虑整个省份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与人文风情,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些关系协调处理得当,才能够更好地实施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平衡、协调、有序的现代化城市。另外,各个城市的生态园林规划还需要具备自身的区域性,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够增加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关注度,更好地吸引外界眼球,发展自身经济。
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两大方面,其中精神要素包括观念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要素则包括有自然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见表1)。
2.1 自然观
通常情况下,自然观属于文化观念范畴,自然观的形成、演变对我国城市建设有着关键影响作用,同时也对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比如,很多政府以及企业选址都会考虑风水学说,参考风水学说决定城市布局同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手段日益丰富,自然观也更趋向于开发资源、利用资源,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许多恶劣的环境破坏情况。因此,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结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共生共赢,开拓更具有生态发展观的生存环境,将“人与自然”这个课题更好地实践落实出来。
2.2 城市观
城市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生态园林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照顾居民的利益,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城市环境建设的核心标准。城市的功能区设置、空间利用以及环境的塑造,园林效果的设计着重于居民的感受与需求,生态园林城市的最终效果是需要居民给予反馈的,其价值在于使平常老板姓能够充分享受到城市的功能,看到城市的园林美感。
2.3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要素、社会要素、政治以及经济要素,这些内容是显示城市形态的关键因素,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总方针也必须要体现出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文化要素方面,一个优秀的城市必须要保持一个地区、民族的特色,将其整体特征通过城市规划体现出来,比如城市精神要素、场所、特色、历史等要素。
2.4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性质、规模、形态以及潜力,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习俗,城市的任何活动都是依赖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而进行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也必须要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将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建筑相结合。
2.5 社会环境要素
这里主要是说城市地表形态、城市功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要素,生态园林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尤其是近年来城市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更需要规划中将不断改变的交通设施考虑进去,充分探究如何才能够将城市发展与这些环境要素融合于一体。
3 结束语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空间与生态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城市观、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整合城市的各项资源,建立和谐、科学、有序、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张汉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探讨[J].河南建材,2012(2):26~27.
[3]廖爱军.生态园林城市-未来人居模式[J].辽宁林业科技,2010(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