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

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1

一、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特征

依照我国银监会机构下发的《商业性银行金融创新指导》,金融创新工作的基本宗旨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依托新技术的运用、新手段的采取、新市场的拓展、新职能机构的设置等,在发展战略拟定、管理制度建立、职能机构配置、业务人员安排、管控模式构建、业务程序运作及服务产品开发等各项工作上所增设的一些新内容。如今,我国的金融产业已经进入整体性业务开放的状态,金融产业增加了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且创新趋势强劲,进而使金融创新业务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财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金融方面的投资业务产生兴趣,为了适应金融市场中新兴业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金融经营单位都开始在其金融业务范畴中增设了新的理财产品。此种服务产品的融入,促使了当今总体金融行业面貌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使得当今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吐故纳新式的变革,且提升了金融产业的发展速度。从相关的调查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金融经营单位都相继推出了理财产品,开展了各种相异类型的理财服务业务多达60余种,由此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产业正处在持续的产品创新之中。

(二)服务业务范畴

自从理财业务成为金融产业服务创新的重点突破口之后,金融产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开始走向持续的拓宽和扩展,一些金融经营单位已经逐步脱离了有史以来即连续开展着的存款、信贷和汇兑等原始业务模式,而是更侧重转向于居民家庭理财、电子型支付银行等业务。依照粗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有数十家金融经营单位设置了金融证券业务品种及保险服务品类,而且其业务运作期限已经扩展到最低一个月,最长不做上限。基于此,金融产业的业务范畴也变成了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范畴。

(三)金融业户大幅度拓展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取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升。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前3季度,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66050亿元,和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51元,排除价格波动因素,其实际上升为13.5%,所增加幅度高于2012年同期指标3.5个百分点。

(四)金融职能同质化

因为金融职能机构在其业务运作形式及组织架构上的持续革新,导致银行企业和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变得越来越不明朗,整个世界上的金融服务单位也正在由分行业经营模式转向联合化经营的综合型模式。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

二、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管控面临的问题

(一)未建立完整的创新机制

就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过去的金融业务考评过程均是依据金融单位的经营规模来实施的,并未关注金融经营单位的职能性业务创新情况。这样必然使金融经营单位服务产品及经营业务的创新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由于此种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过去我国金融产业金融风险时常出现和不可避免性。

(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偏低

我国金融管理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偏低,并且不具备现代化的金融更新观念,由此导致其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运作的风险,然而其还不能正视金融风险的存在。过去在实施金融风险防控时,其重点是以防范金融产业的信用风险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过程中,大部分金融部门业务人员并未深刻认识到金融产品创新在整个金融创新工作中的价值性,也就不可能将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应用到金融产品更新过程中。

(三)金融风险防控模式单一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管控模式古板单调为其金融创新过程中不能轻视的一种问题。过去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一般都属于风险评定的运作模式,然而将此类运作模式运用到现实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不可能达到与国际运作规则完整接轨。所以,在每次国家颁布和金融行业运作相关的管理政策,均必引发金融行业震荡及业务开展规模的下跌,导致总体金融交易市场中暗藏一种走向不规范的资金流,最终引发整体金融产业中各类企业获利不平衡的情况。

(四)风险评估模式落后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风险评估模式的落后也很不利于总体金融风险防控的实际效果。比如,其时常表现出金融讯息沟通跟不上具体的运作节奏、金融政策调整滞后、考评过程控制不严谨等缺陷问题,如果在此阶段中有某些不法金融单位借机对金融交易市场搞一些小动作,就不能够快速圆满地将其平衡处置好。基于此,金融风险评估机制的落后也必然会严重影响金融风险的防控效果。

(五)缺乏诚信交流

“诚信”的信誉是任何一家金融经营单位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一般在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因为金融部门业务人员侧重追求经济利润而淡漠了彼此之间的诚信交流,金融企业所实施的诚信交流重点是针对于本企业上报的经营数据是否客观属实。由于在原先的金融交易市场上,常常暴露出金融经营单位造假上报材料的问题,由此造成我国金融交易市场中严重存在业务信息不属实、各个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互信任的问题。

三、国外金融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在规范化的市场监理、大量新开发金融业务的支撑下,金融经营风险及金融产业危机几乎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失去了缘分。不论是1997年泛滥亚洲的金融产业危机,还是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拉美型”金融危机,那时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组织都能做到独善其身。然而,2008年,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金融振荡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产业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且巴基斯坦等欠发达国家几乎陷入了国家破产的境地。审视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应对过程,可以总结得出:完善科学的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是有效抵御金融风险来袭的“金钥匙”,故针对金融创新风险实施防控管理极为必要。在此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依托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体制创新方面,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相关经验做法。

(一)美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及体制创新

美国选用渐进型的金融敞开政策,其开放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在20世纪前半叶,美国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在其金融领域内推行分业式经营及金融利率管控制度,为了让美元变成国际市场的通用货币,美国拟建了“布雷顿森林金融管理体系”,且颁布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20世纪60年代,为了严格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美国在金融领域内强化了对资本运作的管制,对外籍人贷款、商业投资及本国公民购买他国金融证券实施政策限制。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步入了金融产业开放的辉煌十年,先后完成了金融利率市场调节及汇率市场调节的业务模式变革。在金融汇率的市场调节方面,1974年,美国实施了开放的资本账户管理政策,废除了资本管控限制。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特征体现在:扎实推行金融利率、汇率市场运作,以防严重冲击现行金融体制;遵从金融业务支撑于现实经济发展的行业准则,加大金融职能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功能;强化拓展金融市场及完善金融机构职能,提升金融企业本身的竞争实力及风险抗衡能力。

(二)新加坡的金融产业开放及体制创新

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它的金融产业变革在当今的东盟国家中是仅有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其全面防控了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他国造成的冲击,其如此成功的秘诀即在于本国内大力实施了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严厉的处罚手段。其一是在金融业建立了专属的账户,细致划分出涉外金融业务及国内金融业务,构建出本国银行及境外银行两大金融范畴。其后者是专营涉外的外汇金融业务,由此助推了新加坡这一国际金融平台的构建进程。其二是奉行对本国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开展严格化管理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虽然新加坡完全取消了对金融外汇的管制措施,然而其对本国的金融业务运作方式一直实行十分严格的管制模式。譬如,金融机构向非本地居民业户贷款或是把资金贷给国外的居民业户,其借贷额度达到500万新元之上的规模,一定要提前申请本地政府审核批准。其三是强化商业型银行内部的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其中涵盖控制贷款数额、提高非利息收益所占比率,最大限度的削弱金融资产风险水平等。

(三)韩国的金融开放及体制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启动金融市场化变革,刚一开始的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以给国内金融产业经营过程放宽运作空间为主。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削减政府对金融产业运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商业金融机构的自主运作活力,在国家金融机构中融进私有资本,持续减轻对金融利率的管控。在国有银行竞争实力逐渐强化之后,推进本国银行企业开辟境外市场,加入到国际金融竞争的行列中去,而且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选择性的开放本国的金融交易市场。历史跨入20世纪末期,韩国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依托“先期贷款而后存款、先长期业务后短期业务”的程序推行了金融利率市场化运作。之后又依托拟建对美元货币的平均汇率管理模式,持续展示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汇率机制构建中的促进作用。为了有效管控短期型资金外流,韩国推行并落实了更为全面的金融开放及运作市场化,推行浮动式汇率管理体系,减轻对金融资本的流动形态管制。

四、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问题的处置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由金融风险防控问题去观察,为了达到总体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给金融经营单位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外界环境。就实际而言,即是指依托金融监管的职能来对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过程实施相关限制,在给金融经营单位预留出相应的发展余地的同时,还需给金融经营公司所从事的某些业务实施严格化管控,特别是严格约束企业的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故此在当今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给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方可切实达到金融企业的稳健发展目标。

(二)强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金融企业的内部运作管理,长期以来始终是其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企业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时常会由于某些内部管理问题的出现,引发整体金融单位发生金融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就此种情况来说,可以选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风险防控,依托内控制度的实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危害的发生,特别是指企业内部某些金融产品的盲目开发和推广问题,只要先由其企业内部开始防范此类问题的出现,就可以给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良机。

(三)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水平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也决定整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带领金融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其次,为其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培训,如AMA、RAROC等。最后,要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控模式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管控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可以更完整地增加整个金融公司的经营收益。第一是适于选取复合型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此类风险防控机制可以整体地把市场交易风险、金融信贷风险等问题整合到一块展开风险测评过程。第二是应针对业户信用风险拟定出一个单体的风险管控模式,这样才能圆满处置业户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三须注意咨询金融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士的一些相关看法,对其实施整体风险性的综合评判,进而达到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实现金融企业在创新模式下的健康稳定发展。

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2

关键词:电网公司;财务风险;防控;对策

1引言

所谓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实际的财务收益与提前预期的财务收益有一定的误差,并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财务风险在一家企业的生产运营中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对于电网公司而言,它是我国国有资金重点集中的对象,主要的核心业务就是建设运营电网,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电网公司的建设要由国家垄断支配,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只有有计划地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电网公司才能健康的运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网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愈来愈明显。因此,维持电网公司的健康运行成了国家和企业的巨大挑战,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防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2电网公司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大类。对于内部的环境而言,包括几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有资产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支付方面的风险。于外部环境因素来说,包括市场金融风险和自然条件造成的财务风险两方面,以下简述分析电网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1)内部环境因素。电网公司的资产数量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所以资产风险造成的财务风险应值得公司的重视,所谓的资产风险指的就是公司的资产不稳定性,主要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和资产结构风险。两方面中只要一方面照顾不周使比例失调,对电网公司造成的风险是极大的。巨额的电网投资建设使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大,多年以来国家各地区对电的需求量加大,电网公司投资量大于盈利,使得电网公司的建设和发展资金十分匮乏。以2007年为例,2007年国家实施了信贷紧缩政策,政策实施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贷率上升了几个百分点,使得电网公司的财务负担加重。(2)外部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风险对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影响甚重,金融风险值得就是金融方面的风险,往往一家企业金融风险带动的财务风险不容小觑。比如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本国的经济财政受损,全球的经济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更别说电网企业了。自然条件的对财务风险的引发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电力的不断推广,让千千万万的偏远地区也用上了电,同时增大了电力事故的发生,主要的因素有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洪水以及海啸台风等。举个例子来说,2008年四川汶川的“五•一二”大地震、2017年四川九寨沟的地震,严重的摧毁了电路,我国的电网公司受到了严重的财务风险。自然灾害人为的难以控制,所以自然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将一直存在下去。

3电网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措施

(1)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检查监督体系。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大部分原因来自公司内部,所以公司必须认识到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防意识,加强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定期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容许出现偷税漏税的现象,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2)提高资金的管理质量水平。科学的对企业的财务收益进行预判,关注好企业的资金流向,俗话说只有将好东西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体现它的重要性,所以提高企业对资金的管理水平对财务风险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4电网公司加强财务风险防控措施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及电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电网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之一,虽然电网企业具有独立运营机制,但是整体大局运行及经济资产都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电网企业就是国有企业的一个子链,如果子链发生问题那么整个电力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每个电网公司都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那么国家的电网就会稳定的运行,电力企业才会可持续的运营下去,因此加强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二是有利于实现电网公司降低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于风险管理来说,财务风险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风险做好防控措施能降低整个企业的风险。企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稳定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兴起与衰落与国家的发展挂钩,而且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在真个发展过程中,公司经营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企业计划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财务允许的前提下运行的,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能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电网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能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将损失降到最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电网公司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分析探讨了电网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作用,并且结合实例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财务风险的措施。现今电网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已经严重到造成企业破产,财务风险是公司的命脉,它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认识到实际运营时遇到的财务风险之后,进一步地采取防控措施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所以,面对以上问题,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来预防财务风险。只要电网企业意识到财务的风险,才能防患于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鑫.电网公司财务风险防控现状分析及对策[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7(3).

[2]邓伟妍.电网公司财务风险防控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7(1).

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3

【关键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潜在风险,对策,液体石化产品

一、前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主要目标之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和目标均强调了要加强金融与实体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融资难题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成长,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目前国内物流金融发展的比较晚,现实中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理论研究脱节,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算方式、融资模式方面,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金融环节的不畅通、信用体制问题使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物流企业为了能够争取到货源,往往接受借贷企业提出的许多简化的操作流程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金融机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国内对于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不充足。

本文基于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物流金融业务中各方面的风险,弥补国内外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的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工具,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模式和物流仓储金融模式两种情况。

(一)物流企业自营模式。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是指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向其进行一定信用额度的发放,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发行、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保证放款企业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风险。

(二)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方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如液体石化产品)作为担保,向资金提供方(如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仓储公司)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例如某借贷企业(如信德贸易公司)需要向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贷款8,000万元,信德贸易公司在某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恒源仓储公司)存有液体石化产品混合芳烃10,000吨。由信德贸易公司、工商银行和恒源仓储公司共同签订《动产质押三方监管协议》,协议规定信德贸易公司同意将上述货物质押给工商银行,由工商银行向信德贸易公司发放贷款,由恒源仓储公司向工商银行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并在储存该批货物相应的储罐上作好标记,并在内部管理系统登记该批货权属工商银行所有,信德贸易公司将分批或一次性向工商银行偿还贷款,恒源仓储公司必须凭工商银行出具的《部分解除质押通知书》或《全部解除质押通知书》放货,直到贷款还清,利息、手续费全部结清,货物发毕时止。

三、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

以金融机构(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将风险分为三大类:

(一)借贷企业资信风险,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和借贷企业成长潜力;

(二)银行操作风险,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

(三)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与建议全面的风险分析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价、管理计划、应对计划、风险控制及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步骤。

金融机构(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是防止出现不良贷款的重要保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管理内容。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尚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上述风险缺乏细致的分类辨别,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进行体系构建。

四、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物流金融中的风险管理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树立全面和辩证的风险管理观念,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既要看到机会,又要看到风险。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基于动产(液体石化产品)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分析,主要从法律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操作监管风险、市场风险方面来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法律政策风险防控。物流金融中的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在于动产的所有权归属的规定。由于物流金融涉及到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方之间流动,可能会产生关于动产质押物的所有权的纠纷。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业务中条款的规定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流金融实施的风险。鉴于此,要想控制物流金融中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查处在物流金融中的违法行为。

(二)道德风险防控。信用状况良好是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实施重点、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贷企业的规模、信誉、经营状况等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地执行监督者的角色。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全面评估借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调查企业近年来的生产运营、金融负债以及偿还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人员的监管与培训,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物流金融方面知识的培训,制定员工工作纪律,实行多级审批,不定期对物流金融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避免内部管理的不完善、操作人员内外勾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操作监管风险防控。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金融机构与借贷企业的中间人和担保人,应当具备良好的企业信用、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机制,实施先进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定专业监管人员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制定监管人员准入要求,监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从业经验丰富、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制定规范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等内控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和出库流程中的交叉检查、定期抽查、巡检,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开展金融物流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与金融机构(银行)加强沟通,完善信息收集渠道,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人员应及时了解客户的企业经营状况、货物销售情况等信息,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定期盘点,以减少货损货差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

(四)市场风险防控。液体石化产品存在数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货值高的特性,液体石化产品作为质押物的市场风险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时需要重点考虑防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需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通过对行业内专业人员的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参考当前市场行情来准确定位市场价格。

六、结语

总之,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新颖的模式,无论是何种模式均必须加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把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到首要的位置是金融机构(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预测,2007年第1期:49-54

[2]李海波,梁晓璐,安伟.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发展模式及风险控制.物流技术,2014年第33卷第1期(总第304期):238-241

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4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金融风险持续暴露,企业资金链断裂、逃废银行债务、破产倒闭等一系列问题频发,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高度重视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先后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地方金融风险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下行区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剩产能较多的地区,地方金融风险较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止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债务风险。过度负债是多数企业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为追求规模效应,企业盲目扩张,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或不惜进行高息融资投入生产经营,缺乏深入调研及前景分析。若市场前景较好,企业决策正确,可以持续经营获得可观效益;若市场行情萎靡,企业自身经营已十分困难,更无法维持高额的信贷本利。一旦出现欠息、逾期等信贷不良记录,则很容易引发银行抽贷、压贷,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债务危机。

(2)担保圈风险。企业间互保、联保曾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担保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发展的弊端。在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中,互保、联保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一旦某企业出现信贷危机,其担保及被担保的企业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使地方金融风险集聚发生。

(3)民间融资风险。相比较于严格的银行信贷审批流程,许多中小微企业选择程序简单、形式灵活的民间融资形式,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现象依然处在高发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民间融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卷入民间借贷纠纷或非法集资案件中,不但自身难以逃脱,与其有业务往来或者担保关系的企业都会受到牵连。在民间借贷风险陆续显现,存量风险不断释放的大环境下,地方金融风险形式依然严峻。

(4)恶意逃废债务风险。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银企关系紧张、银行信贷投放力度缩小的情况下,许多失信企业行为人即使具有偿债能力,依然采用非正当手段拒绝履行偿债义务,导致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发生重大损失,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5)互联网金融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态势。互联?W金融作为创新型金融服务新形式,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满足多元化市场新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风险。除传统金融风险外,还具有一些新的风险因素,比如技术风险等等。地方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排查辖区内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做好行业监管,也会引发严重的地方金融风险。

2 地方金融风险成因

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既离不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各经济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综合金融风险发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环境的影响。一是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时期,经济总体复苏,但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受宏观政策影响,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收缩银根。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去除过剩产能的影响下,许多传统企业遇到较大的市场冲击。

(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扩大经营范围、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主营业务发展、缺乏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是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这种粗放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经济快速增长、信贷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从而影响担保圈企业经营发展,进而引发地方金融风险。

(3)金融机构审慎原则缺失。在经济大环境较好,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过度授信,贷款条件、审批流程等较为宽松。一旦行业发展前景低迷,银行又不断增加信贷审批条件,甚至选择抽贷、压贷收缩银根,加剧了企业风险暴露速度。

(4)失信行为导致银企互不信任。当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频繁发生,多地政府出台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整治办法,仍然不能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在此环境下,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无法按时还本还息,银行就会怀疑其还款能力和资信,加大对其信贷条件的审查力度,缩小信贷规模,甚至抽贷、压贷;企业如果不能在银行方面获得资金支持,则会转向其他借贷主体,尤其是民间借贷,加剧风险的发生。

(5)政府监管责任缺位。地方政府在维护当地金融生态环境,防控地方金融风险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部分地方政府预警机制不健全,对全市金融风险环境不能深入了解掌握的现象。一旦出现风险,政府只能做善后处置工作,而不能防患于未然。另外,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能将社会信用信息汇总后告知各相关部门单位,信息不对称引发更多的失信行为。

3 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为促进地方金融经济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重建银企间相互信任新局面,政银企三方主体均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明确自身职责,通力合作,在新常态下寻找发展过程中的新平衡。

(1)加强经营管理,优化转型升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保持稳健发展步伐。一是要突出主营业务,不盲目扩张。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掌握了重要的行业技术,对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及发展模式非常了解。盲目扩张或投资其他业务,不利于企业持续经营;二是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公司治理。科学的经营发展理念对企业十分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规范公司治理。三是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专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5

1.金融风险概念

所谓的金融风险就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决策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资金、财产或者信誉等遭受到一定程度损失的可能。通常情况下,是指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到底会产生多大的货币收入流量,还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是人们所说的金融风险。

2.金融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所欠资金而引发的风险,使发债权人资金链条短缺,进而需要承担财务损失。

(2)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能力为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而提供所需资金,进而导致财产损失或者企业破产的风险。

(3)管理风险。由于组织中的财务管理者风险意识较为淡薄或者管理方式不当而出现的风险。

(4)政策风险。通常是指政府部门出台的宏观控制政策、货币政策等使得金融机构进行调整,进而导致投资者产生经济损失的风险。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金融风险以外,还有犯罪风险、股票投资风险等。

二、金融机构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房地产贷款导致虚假金融泡沫

近些年,房地产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但是长期以来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行业的巨额利润,使房地产开发商的数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大批量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己却只承担大约30%的资金费用,余下70%左右的资金全部都交给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因而银行等机构需要承担相当一部分资金风险。而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就面临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银行股份制以后只能单独承担更大的风险。

2.信用风险问题突出

2009年美国华尔街发生的信贷危机波及世界经济。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信贷危机,归结到底就是信用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多数人们很难站稳立场,保持正确方向,在信誉诚信方面经受不住严峻的考验,导致信用风险频发。当前,人们对货币的需要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胀程度,因此对信用的热衷程度也在逐步淡化。

3.国际大环境影响金融经济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大量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促进了我国贸易行业的发展,然而却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挑战。频繁的资金流动增加了汇率的不稳定性,而我国汇率的多次调整会引起整个金融行业的恐慌,使得金融市场秩序出现混乱,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

三、加强会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1.建立健全金融会计信息的揭示与披露系统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需要来自银行内部和金融机构内部真实、可靠、完整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大力支持。因而就需要对银行外部的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做出严格规定。首先,要对现阶段我国各大企业或者个体的普遍存在的会计报表信息虚假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当银行在接受企业或者个体的贷款申请时,要做出强制性规定,要求其会计信息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查验证,并且要出具相关证据,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2.构建金融会计管理体系

要想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要加强会计管理职能。充分利用好现代会计管理理论与方法,重视对银行贷款业务的管理,尤其是一些具有高风险的信贷业务,在经营过程中,要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参与银行经济活动决策,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构建现代化的会计管理体系。第一,要建立起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模式,调整会计工作秩序,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严格处置假账薄、假凭证和假报表的“三假”问题,真正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第二,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当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出现的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都与账外经营和违法经营有关,影响了会计职能的正常发挥,未能及时准确获取会计信息,影响决策。因此一定要遏制账外经营和违规经营的现象,金融机构内部要统一实施会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推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要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控,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会计电算化在会计核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化的电算化系统要求会计核算从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综合系统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先进电算化会计算系统的研发和利用,能够优化现行的金融会计管理核算系统,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防范金融风险,实现科技进步。

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风险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也成为农信社极为关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风险防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信用社的风险防范问题不仅关系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重的是,它还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农村社会事业的稳定。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内涵入手,就如何防范风险问题浅谈一己之见。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概念性分析

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与盈利减少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全过程,不存在金融风险发生率为零的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不同,前者是一种可能性,确切的说,是一种不确定性;后者则是由前者的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化所造成的,言外之意就是,金融风险不可化解,但金融危机却可以避免。由此可见,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自觉的控制金融风险的规模、强度与集中程度,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鉴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地位与职能,即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构建的,因而其金融风险也具有不同于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其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由于地处农村地区,并且主要投资方向是农业,而“三农”事业较容易受到旱涝大风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流具有很强的自然风险倾向。其二,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易受不健全制度的影响。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相关制度处于缺失状态,这导致其经营自相对薄弱,有时会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概率。其三,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解决路径比较单一。很多情况下,发生金融风险后,农信社只能求助于中国人民银行,而没有其他比较成熟的解决路径可供选择。其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不易化解。由于健全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加上员工的风险意识淡薄,抵抗风险的手段不足,使得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不仅比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更易多发,而且一旦发生,解决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二、全面认识农村信用社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带来的连锁效应对信用社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警钟作用,也促使我们不断深入分析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以确保农信社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概而言之,导致农信社产生可能性风险的原因主要如下:其一,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不够畅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体制方面也颇有成效,但对农村信用社而言,经营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经营体制不够灵活,效率有待提高率,业务面相对较窄,等等。尽管采取了一些旨在改善其管理体制的措施,但由于执行落实力度不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二,传统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技术存在漏洞,新的信贷技术难以落实。原有信贷技术方面的缺陷不仅容易带来融资缺陷,而且会使许多有信贷意愿的农民得不到信贷资源,从而无法全面落实服务“三农”的主旨。新的信贷技术由于需要相当价值的抵押物,对广大农民来说又缺乏现实可行性,加之落实中存在造假担保、交叉担保等不良行为,从而加剧了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其三,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社在招聘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与风险能力的考量指标,使员工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缺乏较为全面的应对能力。再有,系统的风险培训教育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这就使企业的风险管理环境存有麻痹大意的状态。其四,农业生产中存在较大自然风险,致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比较而言,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还是薄弱的,许多应急措施不够健全,这使得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民的还贷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呆账坏账,增加不良贷款率,甚至会引发恶性循环。

三、积极应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

鉴于上述深入分析,我社在实际工作中则坚持多措并举,预防为主,积极做好每一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防范农村信用社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主要采取了如下对策:其一,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工作人员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我们则通过制定相关的对策略与合适的补偿机制,将其降到最低。其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使本社工作走到了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业的前列。其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测水平,加大贷款的抗险能力。在放贷工作方面,我社注重实行切实全面而又有效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都配有相关应急预案。同时,积极做好风险储备金工作,合理确定贷款比率,确保能够应对不可预见的贷款风险。由此,我社的放贷款项都能及时回拢,保证了国家财产不受任何损失。

质言之,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但我深信,我们从风险机制、风险意识、抗险能力等多方下手,就能成功化解各项金融风险,实现农信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