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策性金融债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策性金融债券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证券;必要性;分类;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我国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中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2003年2月19日,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重新规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二、我国金融债券的分类
债券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根据债券构造的特点进行的分类。如按照发行方式受益方式,期限长短#利率高低#可否流通交易等进行分类。实际上这是对债券的产品分类,从监管角度看,主要涉及对这些产品监管的技术层面问题。譬如债券风险度的高低和滚动性的强弱等;另外一种是按照发行主体进行的分类。比如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从监管当局的监管需要出发,按照主体进行债券的分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不同的债券发行主体( 一方面,在监管法规框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政府发行债券与企业发行债券适用的监管规则的法律基础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前者的法律基础是预算法。我国的预算法规定的相关内容如下(第二十七条 )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是借债应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中央预算中对已经举措的债务还本付息所需的资金,依照前款规定办理。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而后者的法律基础则是《公司法证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另一方面,不同主体所发行的债券风险类别是不同的中央政府债券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国家风险$ 而企业债券的风险则主要是市场风险,两者适用的风险管理规则是不同的。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一是从有利于加强监管的角度$宜对债券进行主体分类。二是从实施监管的法律基础差异性角度对债券的主体确定为政府和非政府两大类是妥当的。其中,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都可归于非政府主体发行的债券。
三、我国金融债券的历史回顾
为推动金融资产多样化,筹集社会资金,国家决定于1985年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开办特种贷款。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内发行金融债券的开端。在此之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又多次发行金融债券,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陆续发行了金融债券。1988年,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发行金融债券。l993年,中国投资银行被批准在境内发行外币金融债券,这是我国首次发行境内外币金融债券。1994年,我国政策性银行成立后,发行主体从商业银行转向政策性银行。当年仅国家开发银行就7次发行了金融债券,总金额达758亿元。1997年和1998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部分金融机构发行了特种金融债券,所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偿还不规范证券回购交易所形成的债务。l999年以后,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集中于政策性银行,其中,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金融债券已成为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如l999~2001年,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达l万多亿元,是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发债主体,通过金融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占其同期整个资金来源的92%。2002年,国家开发银行发行20期金融债券,共计2 500亿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7期金融债券,共计575亿元。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发行30期金融债券,共计4000亿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3期金融债券,共计320亿元。2004年共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4 452.20亿元;2005年为6 068亿元;2006年为8996亿元。同时,金融债券的发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一是探索市场化发行方式,二是力求金融债券品种多样化。国家开发银行于2002年推出投资人选择权债券、发行人普通选择权债券、长期次级债券和本息分离债券等新品种。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在继续发行可回售债券与可赎回债券的同时,又推出可掉期国债新品种,并发行5亿美元外币债券。[4]
四、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必要性
(一)债券融资是融资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融资从方式上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中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是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按照优序融资理论和信号显示理论,企业直接融资的模式应该遵循:内生性融资一债券融资一股权融资的方式,因此债券融资是一种非常必不可少融资方式,是融资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构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债券融资的规模要远远高于股权融资,交易量非常巨大,是股权融资的两到三倍,其规模一般能达到GDP90%左右。
(二)债券融资有助于拓展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除了自有资金和利润累计外,还有民间资本融资及银行信贷,根据第二章的分析,民间资本和银行信贷诸多的局限和限制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外生性融资的来源,而债券融资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如果能发展中小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不仅能极大的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也能对银行信贷产生倒逼机制,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进而建立多元和体系化的资本市场。
五、加快我国金融债券快速发展的对策
从宏观经济方面来看,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有利于资本市场全面均衡发展,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从微观方面来说,企业债券市场将有长期融资需求的企业与准备进行长期固定收益证券投资的投资者联系起来,在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融资机会。总而言之,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证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积极培育柜台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在发达国家,公司债券市场与一般债券市场一样以柜台交易市场为主。美国几十万个公司债券发行人中,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也只有1600只。公司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机构投资者而不是个人投资者,他们在柜台市场而不是在证券交易所买卖公司债券。因此,要继续培育债券柜台市场,大力推动债券经纪业务、逐步引入适合于企业债券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实行大宗交易实施细则,简化手续,扩大场内交易容量。
(二)制定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的法规,促进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加强与国际评级机构的合作、强制实行债券评级。强制实行债券评级制度一般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公共部门债券评级必须在一定的信用等级以上;二是规定某类机构投资者只能购买一定信用等级以上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有助于保证公司债券市场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债券发行所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完善偿债保障机制。制定严格刚性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债企业公布定期报告和可能对债券价格和本息兑付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及时披露市场风险,提高市场透明度。[5]另外,要改进《破产法》对偿债方面的规定,国外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一旦能够清楚地界定投资者迫使债券发行人偿还债务的法律能力和实际执行所必需的法律程序,投资者将能够理性地判断投资债券所面对的风险。《破产法》定义了债权人的权利和执行权利的法律程序,从而成为公司债券市场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
参考文献:
[1]秦冬杰.发展非政府债券市场探析[J].北方经贸.2007(10)
[2]冯中圣.我国金融债券属性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2(11)
[3]何小竹,苗启虎,费方域.次级金融债券: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新渠道[J].商业研究.2005(06)
[4]张跃文.2009~2010年债券市场运行分析与展望[J].中国货币市场.2010(01)
[5]什么是金融债券?金融债券有哪些种类?[J].河南税务.?2002(11)
政策性金融债券范文2
一、农发行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一)软资产与硬负债矛盾非常突出
先从农发行负债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农发行在资金来源上有以下几种渠道:资本金、业务范围内的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境外筹资等。从目前运行的现状看,资本金严重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基本没有;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量小而且都是暂时的,不能使用;境外筹资为零;只有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是目前农发行唯一可行的资金来源渠道。至2005年末,全国农发行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大约尚有5600亿元左右,全年共发行金融债券为2001.7亿元;2006年向中央银行再贷款3870亿元,发行金融债券筹资2000亿元,2007年发行金融债券筹资2501亿元,二者占各项负债总额的比例高达90%以上。
(二)农发行不良贷款占比过大
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在支持保护农业、促进农产品流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方面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背上沉重的不良贷款包袱。据统计,2004年末,农发行按对外口径披露的不良贷款余额达1143.2亿元,占比为15.9%。2006年末,不良贷款677亿元,占比8%,虽然下降的幅度较大,但还远高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工商银行2005年6月末股改后已降至4.58%)和政策性银行。
如果按银监部门统计口径,即把农发行政策性挂账贷款纳入不良贷款范畴,农发行不良贷款占比将高达25%以上。这部分贷款全部失去流动性(其中政策性挂账贷款利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补贴),不能参与正常的周转使用。如此巨大的不良贷款包袱,早已超越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警戒线标准,表现出的金融脆弱性和银行风险已经不言而喻。
(三)内控机制和风险文化建设滞后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是导致道德风险频现和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就目前农发行而言,在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不健全。总行董事会至今未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明确规定要成立董事会),内部控制活动主要由经营层主导;农发行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自上而下还没有建立一个设计严密、运作有效、信息对称和内部控制政策决策、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评价和监督于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二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职能部门再监督力度不够。四是银行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五是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目前,农发行风险识别、评价、预警和监测系统自上而下均未建立,道德风险隐患很大。六是内控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风险控制的信息管理平台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对农发行的安全运营带来严重威胁。
二、农发行脆弱性矫治对策
笔者认为,结合脆弱性的产生根源,矫治应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
(一)疏通农发行资金来源渠道,抓紧解决负债结构不合理问题
1.中央银行应保持适度的再贷款规模,以满足农发行支农资金需求。由于农发行收购资金贷款业务是政策性很强的业务,客观上要求保证资金供应,特别是考虑到产量增加、价格上升、收购贷款主体增加等因素,收购资金需要呈刚性增长态势,农发行收购资金供应压力增大。而发债成本过高,农发行又难以承受。中央银行再贷款应以2006年末的38%亿元为基数,允许农发行周转使用,随借随还。收购资金需求增加的部分,中央银行应给予临时再贷款支持。同时,中央银行还应适当调低农发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
2.对发债筹资给予优惠政策以解决筹资成本过高问题。对于农发行新增部分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性贷款业务的资金需要,可利用市场发行债券方式解决。但是鉴于其“准政策性业务”性质,达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标准或风险控制标准,决定了贷款本身的较高风险和较低的收益水平。若依靠农发行金融债券等市场融资方式解决,中央财政必须给予一定的利差补贴,或允许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利率实行一定的浮动,扩大利差空间,促使利差能够弥补成本及部分经营风险。
3.适当扩大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为了防止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而导致“抽水机效应”,国家应当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在县域内设有分支机构的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其在经营业务所在社区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本社区,并优先用于政策性信贷需求。通过返还机制由农发行确保再投入到农村使用,解决农村资金越流越少的问题。
4.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明确规定农发行资金来源中含有财政支农资金,应尽快疏通这一渠道。建议国家将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提供的低息援助贷款等资金,由农发行统一和划拨。并将现行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等,作为国家对农业支持的专项资金,由农发行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变无偿投入为有偿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发行粮棉财务挂账贷款问题,进而优化信贷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目前,农发行大量的粮棉财务挂账贷款严重制约着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已成为农发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桎梏。近几年,虽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出台了将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统一剥离到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但这种剥离的本质仅仅是将企业承担的贷款债务转移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承担银行债务,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利息补贴,但对于挂账贷款本金的消化处置仍然属于权益之计。就是说,虽然对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6月31日期间发生的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明确了10年内予以消化政策,但鉴于地方财力的局限性,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对这部分贷款进行消化。而对于1998年6月1日以后又发生新的政策性挂账占用贷款目前还没有制定消化期限。如果这部分挂账贷款本金不消化处置,农发行的不良贷款也就难以盘活。我们认为,对农发行目前的粮棉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的处置,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方案是采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处置方式,直接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另一种方案可借鉴信贷资产证券化处置技术,将政策性挂账贷款中的优质资产组成资产池,通过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和相应信托管理机构,将政策性挂账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ABS),面向社会发行,所筹措资金全用于农发行支持“三农”或归还中央银行再贷款,进而把这块不能流动的资产活化为可预测的现金流。这样,既盘活了存量不良资产,又增强了农发行的支农资金实力。
(三)对内加强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完善农发行经营机制,练好抵御风险的“内功”
1.尽快建立和完善农发行法人治理机制。构建一个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首先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抓紧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会,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水利部、林业局、扶贫办、开发办等部门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决定重大事项。农发行作为经营部门,由总行行长具体负责落实和实施董事会的决策。
2.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分责制度。农发行虽然实行垂直的管理体制,在省、市、县都设立了相应的派出机构,但还没有实行比较科学、有效分级负责的授权授信制度。只有建立健全这些制度,才能强化统一法人管理,强化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岗位授权机制,明确各级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使授权与赋予责任、被授权与承担责任相统一。被授权者在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严禁越权开展业务活动。
政策性金融债券范文3
关键词:债券市场;渐进发展;债券结构;金融监管;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01-02
1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1.1 1981-1993 中国债券市场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债券市场的国债发行规模逐年增大(见表1),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规模较小,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逐年增大。
1981年财政部恢复发行国债,从而结束了中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长达20年的“无债时代”。1998年初,国家逐步增开国债流通转让试点,标志着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产生,奠定另外国债二级市场发展的基础。1991年财政部组织了国债的承购包销,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国债一级市场。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推动了国库券地区间交易的发展。
1985年中国开始发行金融债券,但金融债券发行主体主要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规模比同期国债和企业债券都要小。
1988年中国开始发行企业债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中国出现了从农村到城市兴办集体企业的热潮,不少乡镇企业率先采用“以资代劳”和“以劳代资”方式向厂内职工筹集资金,企业债券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到了1992年,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达到了最高规模,全年发行680多万亿。1993年,国务院颁布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企业债券实行额度管理和审批制,债券市场得到规范,但规模也随之缩小。
1.2 1994-2003 中国债券市场的飞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规模骤增;金融债券发展相对平稳;企业债券发展严重不足。
1994,中国实行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不能再向中央银行透支,而是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这导致该年国债发行首次超过4亿元大关,并在以后各年加速增长。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我国内需,在原定计划基础上增发国债1000亿,国债规模突破3000 亿,2002年国债规模接近6000亿元。
1994年,中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同年四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从此,三大政策性银行成为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就规模而言,金融债券是仅次于国债的债券品种。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债券不能公开上市流通和转让,投资者只能持有到期满后又发行机构还本付息。1997年,加强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建设才提上议程。这造成对我国债券投资需求不足,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展。
2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2.1 一级市场:债券品种更为丰富,期限结构日趋合理
债券市场逐年发展,以2005年为例,我国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达4.1万亿元。从近几年的中国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下面1998-2005年债券品种发行量的两图表中,我可以看出债券发行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债券品种和信用层级逐渐丰富。
其次,债券发行期限结构日趋均衡。2001年以来,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比例逐年增大,中长期债券发行比例逐渐减少。从2006年的托管期限数据来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种、1-3年、3-5年债券占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合计托管量达6.7万亿,占市场托管总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种债券托管量合计为1.38万亿元,占比14.96%。10年期以上债券托管量为1.16万亿元,占比12.54%。
第三是债券市场存量明显增加,场外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774只,人民币债券存量达9.25万亿元,美元债券存量42.3亿元。
债券产品的不断丰富,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资产结构不断优化,长期以来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债券发行期限结构调整,反映了发行人和投资人在市场发展中逐渐理性和成熟。
2.2 二级市场:市场总体持续上涨,成交量大幅增长
首先,债券市场总体持续上行走势。截至2007年12月,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2005年的95.6点上升至112.5点;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2005年年初的104.02点上升到117.23点。
其次,交易更加活跃,成交量大幅增长。从表3可以看出:2006年度,全部债券市场交易结算40.19万亿元,199.68万笔。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债券市场主体,结算面额占95.44%,交易所和柜台结算面额各占4.55%和0.01%。
数据来源: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数据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单位为面额。交易所市场数据根据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单位为金额
债券市场价格整体上行是现券交易活跃的主要原因;产品创新不断推出,也导致市场成交意愿大大增强。
2.3 市场主体:市场参与者数量快速增长
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在近些年来保持了一种快速增长势头,投资者数目逐年增多。截至2005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5508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各类机构。非金融企业与资金集合型投资主体增加较多。在新增商场参与者中,企业和基金增速尤为明显。
3 中国债券市场的问题
3.1 中国管理体制中的问题
(1)多头监管,宽严不一。
多头监管是指债券的发行、交易、结算等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或部门负责。债券市场监管机构的分离造成各类债券在审批程序、发行程序、发行标准和规模、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宽严不一,从而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
(2)行政性管制严重,特别是市场化的监管体制缺位大大限制了债券市场创新。
在我国债券市场上,政府在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制度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政府在进行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供给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下层结构的反馈影响。与我国政府强制推行的债券市场制度变迁相适应,金融监管是以一种行政管制为主导的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不是促进了金融创新,而是成为限制和阻碍金融创新的桎梏。
(3)资本市场利率的扭曲。
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是,信贷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尚未最终完成,它导致的最大的后果便是明显低估了资金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由此带来了投资过旺、低水平重复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尚未市场化,则进一步扭曲了当前的利率结构。
3.2 债券市场结构中的问题
(1)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割裂,未形成统一价格。目前,我国利率体系存在严重的扭曲,不但存在信贷市场的利率关系扭曲,也存在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利率关系的扭曲。企业不能按照市场化的利率水平估算筹资成本,特别是还带来了两个市场严重的投机行为和市场的大幅波动。
(2)交易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构成,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还是两个分割程度较高的市场,两个市场的参与者类型、交易方式、结算制度等都有较大的差异,严重制约了债券市场的整体效率。
(3)债券市场缺乏完善的机构体系。突出表现为缺乏投机类的机构投资者和真正的做市商机构,另外,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等级评级也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3.3 参与主体的问题
首先,我国债券品种少,非公部门债券待发展。以公司债为典型,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债券余额中,公司债券占14%,阿根廷公司债券占45.7%,泰国公司债券占32%,而我国公司债券只占2.2%。其次,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偏向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发展缓慢。最后,由于发债环节政府性因素过多、监管约束过多等因素,使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参考文献
[1]徐寒飞,邹平座.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障碍和对策[J].证券市场,2006,(8).
[2]杨宁.走出中国债券市场的灰色地带[J].求索,2005,(9).
政策性金融债券范文4
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指出,本次大幅降息超市场预期,对债券市场影响积极,受降息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将下降,债券价格上扬。大幅降息对债券市场和债券型基金影响较为
直接,经过调整后的债券市场更加健康,再加上本次降息将大大缓解债市的透支状况,债券市场和债券型基金的理论涨幅约在4%左右。
债券作为企业融资的手段之一,企业必须为其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利息。企业为了顺利融资,所支付的利息必须对投资者有吸引力,所以一般都会比市场利率高。比如:今年6月份发行的新湖债。当时的CPI高企,央行一直以加息抑制通胀,加上银根紧缩,市场利率逐渐走高。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发行的债券,其票面利率自然不会低,最终定为9%。不仅比同期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高(据统计,2007年,我国国债投资收益率约为4%-5%,金融债为5%-6%),甚至高于银行信托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公司还具有回售条款和利率上调选择权条款,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债券有以下几个特点:偿还性:债券一般都规定偿还期限,发行人必须按规定条件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
流通性:债券一般可以在流通市场上自由转让。安全性:与股票相比,债券通常规定有固定的利率,收益比较稳定,风险较小。此外,企业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享有优先于股票持有者对企业剩余资产的索取权。收益性:债券的收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利息收益;二是买卖债券赚取差额。
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投资者(或债券持有人)即债权人在企业清算时,比股票持有者(股东)有优先取得企业资产的权利。
债券的种类
债券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复杂多样,而且随着融资和投资的需要,人们又在不断创造出新的债券。债券主要有以下
几种分类:
按发行主体分:政府债券,如国债、财政债券等;金融债券,目前金融债券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发行;公司(企业)债券。
按计息方式分:贴现债券、零息债券、附息债券按偿还期限:偿还期限在10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上,10年以下(包括10年)的为中期债券,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的为短期债券(注:我国企业债券的期限划分与上述标准有所不同。我国短期企业债券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企业债券,偿还期限在5年以上的为长期企业债券。)
其他还有按债券形态分类,按是否可转换为其他金融工具分类,按是否记名分类等等。
价值体现
债券除了在刚开始发行时申购外,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购买。只要相应的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就是买入的机会。
由于债券的利息收益已经事先规定好,所以市场的波动对债券利息收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债券的市场价值却会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变化。当其他因素不变的时候,市场利率降低,将使整个等式的值变大,即债券价值变大。
当前的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GDP增速开始下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为了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经济学家们大多认为,年内可能还有一到两次降息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债券的价值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去年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发行的企业债,利率高达8%以上,更具有吸引力。
债券的投资
债券投资方式主要有国债、债券类理财产品和债券型基金三种。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记账式国债:一种是银行间柜台记账式国债;另一种就是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流通的记账式国债,可在证券交易所买卖。国债是信用等级最高的债券,但是收益率也比较低。债券类理财产品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而债券型基金流动性和收益率最好,但却不能保证收益。与股票相比,债券属于低风险投资工具。但在追捧债券投资的同时,投资者也要留意投资风险。
银行债券类理财产品在运作中,一般采用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模式,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可流通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及央行票据。由于长期国债利率较低,类似产品更看中“博取”二级市场的价差,同类产品一般不会持有债券到期。二级市场即意味着债券现价存在波动,如果银行恰逢在债券高点买入,而在产品到期清仓时又正处于低位,投资就可能出现风险。
而最灵活的债券型基金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最关键。今年以来,无担保债券以其较高的利率受到市场追捧。信用债券可分五类。A类由央企发行、四大行或国开行担保;B类非央企发行、由四大行或国开行担保;C类由3A级央企发行但无担保。上述三类均属AAA级,信用风险很低,一般无需信用分析,可直接买入;D类非央企发行、有担保但非四大行或国开行担保;E类则是非央企发行且无担保。这两类债券虽然利率较高,但是信用风险相应提升。
资产配置需要债券
债券基金之所以在股市震荡中抗风险,主要在于债券基金与股市有相当程度的“隔离”,即债券基金绝大部分资金不投资于股市,主要通过投资债券市场获利。(增强型债券基金虽然能通过“打新股”“投资可转债”等投资于股票市场,但有严格的比例限制。)
当资产配置部分债券的时候,资产的整体收益与股市的关联度就会降低,从而减少资产的波动,使资产更稳健的增值。
政策性金融债券范文5
左毓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
[内容提要]国债市场具有筹资功能和调节功能,前者与财政政策有关,后者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基础条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点。国债市场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即期限结构与持有者结构。我国国债市场无论是从期限结构还是从持有者结构看都偏重于筹资功能,而调节功能不足,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因此应从期限结构与持有者结构的角度完善国债市场,从而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国债市场公开市场操作
国债是财政弥补赤字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从8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发行数量不等的国债,为财政筹资弥补赤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为央行提供适宜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方面却一直不尽如人意。1998、1999两年,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但期限都在3年以上,未能缓解央行缺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也使国债市场的一部分功能闲置,本文试图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对完善国债市场的功能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债市场的功能
(一)筹资功能
为国家财政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国债市场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从世界各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史看,国债市场的规模与国家财政赤字的发生与扩大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家财政弥补赤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增税。增税会影响民间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对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增发货币,由国家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其后果是易于造成货币贬值,因此许多国家都已放弃使用这种方式。三是发行国债。与前两种方式相比,发行国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国债具有偿还性,虽然在发债期间财政从民间拿走了资金,减少了民间当期投资和消费支出,但是这只是推迟了这部分投资与消费的支出时间,就国债购买者来讲,用于购买国债的这部分支付能力只是一段时间内的让渡而已,其总支付能力并未改变。二是国债的发行没有强制性,它给购买者提供了资产选择的机会,购买多长期限,多少数量的国债完全由购买者根据资金状况自主决定。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增税是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所得转移给了财政当局,在数量上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纳税人所支配的资金减少。发行国债也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购买者可支配资金减少。但是税收是强制性的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资金,可能是以纳税人牺牲一部分必要的投资与消费为代价的。发行国债则没有这种强制性,因此它转移的这部分资金基本上是属于购买者的一部分闲置或沉淀的资金,不仅不会影响购买者的必要支出,而且会使整个社会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鉴于以上优势,许多国家都把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赤字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财政赤字并非意味着仅仅是国家财政消费性开支增长,政府通过扩大赤字扩大财政生产性投资,改善社会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有效地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成为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式之一,而国债市场则可以保证财政政策的实施。
(二)调节功能
国债的调节功能是随着国债市场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并且其重要性日渐增强。国债的调节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调节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不平衡。这种调节是因财政收支的特点决定的。财政收入主要由税收构成,税收收入在时间上、数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财政支出的时间与数量常常与财政收入获得的时间与数量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通过发行短期国债来调节,财政根据收支状况确定短期国债发行时间、期限、数量,满足预算年度内的财政支出需要。
2.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流通。这种功能是国债市场的一个派生功能,随着央行对货币流通调节方式的改变和调节力度的加强,这种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在央行的诸多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工具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由央行控制,买卖时间和规模完全由央行决定;其次,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大规模进行也可以是微调;第三,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连续进行;第四,公开市场操作灵活性强,央行既可买进也可卖出,便于调整;第五,公开市场操作作用迅速。公开市场业务的上述优势使得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已经把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经常使用。央行施行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确定以什么证券来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由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基础货币量而不是赚取买卖差价,因此在选择买卖对象时就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这种证券必须要有充足的市场存量,以便央行对其所进行的买卖能够起到影响基础货币的作用,同时这种证券要有较强的流动性,使央行操作能够迅速进行,再有就是这种证券的交易价格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不致于由于央行的操作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引发市场投机活动,加大央行操作的成本。而金融市场上能够较好地满足上述条件的有价证券就是短期国债。因为短期国债的发行量是由财政主动控制的,财政可以根据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发行足够的国债,同时,国债是一种零风险债券,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这使它具有了极高的流动性,而其交易价格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国债也就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工具。
二、国债市场的功能与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
国债市场具有两大功能,这两大功能的实现需要有与之相配合的市场格局。就筹资功能而言,其主要作用是弥补财政赤字,为财政支出寻求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就调节功能而言,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财政国库收支不平衡,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交易工具,前者要求国债市场具有中长期性和稳定性,而后者则要求市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不同的需要就要求不同的市场格局与之相配合,否则市场功能就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对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从期限上进行分析,二是从国债持有者结构上进行分析。
(一)国债期限对国债市场功能的影响
从期限上看,国债可以分为短期国债和中长期国债两大类。短期国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主要包括3个月,半年期和一年期等几个品种,短期国债偿还期短,流动性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的交易工具也主要锁定在短期国债上。中长期国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国债,不同的国家具体期限品种也各不相同,例如美国的中长期国债品种有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及30年期等,我国的中长期国债则主要是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8年期及10年期,中长期国债主要用于筹集弥补财政赤字的长期资金来源。因此可以说短期国债市场主要发挥调节功能,与货币政策相关,而中长期国债市场则主要发挥筹资功能,与财政政策相关。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是许多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此短期国债市场与中长期国债市场的发展就必须协调并重,否则,不是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就是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二)国债持有量的构成比例对国债市场功能的影响
国债的持有者包括许多部门,但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即机构持有者和个人持有者。机构持有者和个人持有者国债持有量的比例对国债市场功能的实现有着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国债既是财政筹集资金的手段,又是一种金融市场工具,对投资者来说,持有国债不仅能够获得利息收入,而且还可以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但是国债在不同的投资者手里发挥的功能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对个人持有者而言,国债主要是一种投资或储蓄方式,国债的流动性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个人持有量小,国债投机性又小,利用国债二级市场交易获利的收益与成本相比不合算,而且个人在长期内频繁调整资产结构的重要性不大,因此个人持有的国债流动性相对就低,许多国家针对这一点专门发行不能流通的国债来满足个人投资者的需要。对大部分机构投资者来讲,运用国债优化资产结构,进行流动性管理则比仅仅获得国债利息收入更重要,由于上述原因就使得机构持有者持有的国债流动性就强。如果个人持有者所持国债比例较大,则国债市场主要发挥筹资的功能,且国债流动性较小,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若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较大,则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就能发挥得更好,国债的流动性就强,二级市场的交易就活跃。
从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国债市场持有者来看,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强,更好地发挥了调节功能。在这些国家,个人对国债的持有份额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而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管理机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则成为国债的主要持有者。1996年底,在国债持有结构中金融机构持有的比例,美国为50%,英国为80%,德国为60%。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大约占其资产总额的10%左右。①这样的格局不仅便利了国债的发行,而且市场流动性较强,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我国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与功能分析
我国从1981年开始恢复国债发行,1988年开始国债的流通转让业务,国债年发行量从1981年的48.6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4015亿元,增长了约80多倍,19年来国债发行量总计达到了17160.23亿元,国债市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从国债期限结构和国债持有结构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
我国的国债绝大部分为2-5年的中期国债,期限十分集中,其发行量占整个国债发行量的73.31%,5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近3、4年才有大量发行,特别是1998、1999两年增幅巨大,这说明我国国债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较好地把握住了1998、1999年银行利率大幅下调的机会增发长期国债,降低了发行成本,也有力地配合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国债期限结构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短期国债的发行,在1981—1999年的19年间,只有1994、1995、1996三年发行过短期国债,其发行量占整个国债发行量的比例仅为5.24%,而且考虑到最后一次短期国债的发行是在1996年,那么在我国现有国债存量中短期国债早已不存在了。
(二)我国国债的持有结构
80年代我国国债的发行对象主要是个人、企业、机关事业团体等。从1993年开始,国债的持有者就开始集中在个人,金融机构及社会保障基金等部门。其中个人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从1992年到1998年的有关统计数据上看,个人国债持有量占国债发行量的比例从未低于50%,有些年份高达70%以上,国债第二大持有者是金融机构,其持有的国债量与个人持有量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比率上看,从未超过个人的持有比率。当然仅从金融机构国债持有量与个人国债持有量的比例上还不能充分地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指标,即金融机构国债持有量占其总资产的比率,从近几年的数据看,这个比率从未超过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债市场的特征主要是以中长期国债市场为主,短期国债品种严重缺乏,个人成为国债的主要持有者,金融机构国债持有量偏低,市场总体流动性较低。依据国债市场格局与国债市场功能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国债市场的功能偏重于筹资功能,调节功能较差,国债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
由于国债市场调节功能的大小实际上意味着国债市场能够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条件,因此我国国债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实际上表明目前的国债市场还不能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通过对证券的买卖进行的,它与法定的准备金率及再贴现政策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连续性,即通过证券的频繁买卖来吞吐基础货币,央行对证券的频繁买卖需要有一个交易活跃的市场来支撑,这就要求市场应该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市场上国债期限较长,机构持有国债量比例较低,直接制约了国债交易的活跃程度,我国中央银行是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启动本币公开市场业务的,但是由于国债市场的原因,这项业务的实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主要问题:短期国债发行量过小,且没有形成连续滚动发行,二级市场交易量小,公开市场操作基础太弱,为此,中央银行不得不选用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融资券做为交易工具,以弥补国债工具的不足。但是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融资券的期限都在3-5年间,仍然没有改变债券市场上短期债券缺乏的状况,现券交易很难进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和辐射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完善国债市场充分发挥调节功能
筹资功能与调节功能同是国债市场的重要功能,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国债市场必然是能够充分发挥这两大功能的市场,如果国债市场的筹资功能发挥得好,但却发挥不了调节功能,或调节功能很弱,那就表明国债市场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国债市场的效率很低,至少不能算得上是高效率的。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发展越来越迅速,货币政策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的环境下,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更是不容忽视。
从80年代初到现代,我国国债市场在筹集资金,支持我国重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改善经济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1997年以后国债已成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治理经济衰退的重要支撑。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国国债市场在调节功能的发展上是相当滞后的,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效能。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虽然这两大手段各自具有独立性,可以进行独立的操作,但是两个手段之间协调配合进行调控与两个手段各自为政的调控方式相比其效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国债市场则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因此必须重视国债市场的功能完善。现阶段完善国债市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两大部分应加强协调配合,这是完善国债市场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前提条件,两大部门之间若不能协调配合,政策配合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国债发行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国债发行不久银行利率就下调的事,而财政当局由于没有得到这个信息,没有相应调整发行时间和利率,使国债发行成本过高,加重了财政还本付息的负担。当然目前两大部门在这方面的配合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在国债其他方面仍需有较大的改进。仅就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而言,两大部门需要在国债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发行品种上进行协商,使国债的发行既有利于实现财政政策的目的同时又能兼顾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
(二)丰富国债品种,增加短期国债发行量,增强市场流动性。目前我国国债品种中短期国债十分缺乏。今年财政已发行了二期记帐式国债共480亿元,但期限均为7—10年的长期国债,然而最适于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乃是短期国债。由于缺乏短期国债,中央银行只能用政策性金融债券与中央银行融资券替代,这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从性质上讲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国债没有太大区别,因为政策性银行目前的投资项目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政策性金融债券的还本付息最终由财政作担保,但是从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看,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国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主要的问题是政策性金融债券都是3—5年的中长期债券,而公开市场操作是一种日常性操作,灵活性,频繁性和连续性是其特点,要求交易工具流动性强,交易价格相对稳定,但是政策性金融债流动性不如短期国债,同时其隐含的利率风险大于短期国债,不利于货币当局控制操作成本。中央银行融资券的发行对象不如国债宽泛,也会影响政策操作效果。同时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短期信用工具少,也找不到比短期国债更适宜于作为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工具的替代品,最佳的选择仍是短期国债。
政策性金融债券范文6
“到了6月28日这天,能确定的就是,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将推至7月挂牌。”国开行一位内部高层向记者透露,此刻相关部门的最后审查程序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开行政策研究室宣传处新闻专员范嵬也向记者坦陈:“不会因国开行副行长被而延缓国开行转型大计。”
记者了解在目前转型进程中,进入新股份公司的15人董事会中,原国家开发银行确定将占据四席。剩下的9人当中,除代表中央汇金和财政部两大国有股东外,将亮相的战略投资者至关重要而依旧充满悬念:怀揣40亿融资献礼的英国巴克莱银行能否如愿?还是会杀出战投黑马?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新股份公司将如何面临商业化挑战,并与战略投资者配合,提升盈利模式,这一轮新生变奏如何唱响?
续资蜜月期
6月25日,国开行再续巴克莱银行缘分。英国巴克莱集团(Barclays)公告称,将通过发行15.76亿股股票筹资约45亿英镑,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增强巴克莱银行的资本基础和运营资本率,国开行借此提供融资,再次巩固了其大股东地位。
目前为止,国开行还没有披露战略投资者事宜。国开行目前的两家股东――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都是国有股东。国开行是否会亲上加亲,引进巴克莱银行,业内众说纷纭。
早在今年1月,巴克莱集团主席马库斯・阿吉斯(Marcus Agius)访华时,有记者抛出问题“是否有意战略投资国开行”,阿吉斯透露:“国开行正在经历改革,正在从一家政策性银行变成更加商业化的银行,我们希望和国开行一起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在他们的改革中出力。”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记者,引入战略投资者将成为国开行改制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国开行介于未改制的国开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决定其股东只能是国有资本。
根据巴克莱5月15日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资产减记10亿英镑(约合19亿美元),其坚称仍可盈利,本次实际融资目的是为巴克莱“捕捉增长机会”提供扩张资金。这种对新兴市场的野心已经表露无遗――其在巴基斯坦已获准新开十家银行;巴克莱在阿联酋开展信用卡业务三个月后,成为第二大发行机构。此外,巴克莱也正在印度、俄罗斯和非洲地区开展业务。
毫无悬念地,国开行连同另外两家机构卡塔尔投资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将参与配售和公开发行,并以合计最高3.36亿英镑的投资。“本次融资更像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治的抗衡,国开行和淡马锡再次通过增资扩股,巩固了大股东地位。”国开行海外法律顾问诺顿罗式资深顾问王作为本次融资的法律顾问,6月26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另外,王透露,巴克莱和国开行还将展开非洲合作,巴克莱是驻非洲的最大的国际性银行,而国开行在非洲也有大量业务,双方的合作将一拍即合。随着中国企业开始向南非等地扩张,二者组合也可以更顺利拿到与之相关的银行业务。“从去年开始,国开行联合巴克莱银行有意共同在非洲发展零售和公司银行业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计划”。王透露,现在任何合作上的推进,都要以国开行改制为先,短期内国开行将不会有对外拓展消息。
巴克莱银行与国开行结缘于去年7月23日,与巴克莱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及战略合作备忘录,首期出资15亿英镑(约合22亿欧元)认购巴克莱增发股份,即以每股7.2英镑的价格购入,占巴克莱总股本约为3.1%,由此卷入欧洲银行史上最大收购案。同时,国开行还向巴克莱集团的17人董事会派出一名非执行董事。
改弦更张的适应
今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国开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宣布国开行将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从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型为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条件成熟时可择机上市。
作为首家改制的政策银行,国开行副行长刘克崮曾透露改制方向,国开行不是脱胎于存款类商业银行,而继续主要从事中长期信贷业务,还可以有投资银行功能。众所周知,国开行从成立至今,重点关注“两基一支”业务,即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着眼宏观经济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立了以发行金融债券为主的筹资体制。从1998年起,国开行开始探索市场化筹资,并于2000年实现了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债券发行。
“国开行十年来都是自给自足,没有让财政部再提供过任何资金支持。”国开行政策研究室宣传处新闻专员范嵬告诉记者。截至2007年底,国开行总资产2.83万亿元。一季度末,该行贷款余额2.55万亿元,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48%和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