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

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一、中高职教育会计实践教学衔接现状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

中职教育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和顶岗实习等,高职教育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专项能力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岗位能力实训以及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由于高职的生源主要为普高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以零专业基础为起点,不可避免与中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升学的中职生专业技能薄弱

由于面向中职的对口招生考试更侧重于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考核,使得升学的中职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不重视,会计操作很不规范,但高职的教师认为中职生以前都实训过,忽视对其实践的指导;而学生参加零专业基础的实训会误认为高职的实训都是与中职重复的,感到失望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彼此的不了解会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资源缺少共享

中高职学校由于归属部门不同,给师生间的交流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导致很多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失去了合作提高的空间。譬如实训室的重复建造,而使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各自为战,增加了不少困难;实训教学教材的开发,没有共同研讨;实训教师包括兼职指导教师没有流通性,教学经验方法不能及时相互交流切磋。即使有的中高职学校联盟形成“职教集团”,但大多还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实质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观念没有转变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主要招收对象为普高生。新的形势下高考人数的下降,高职院校的主要招收对象应该转向数量巨大的中职生,且属于同类型。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认清形势,固守着面向普高生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生没有区别对待。

(二)中职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

在办学目标上,中职学校一直存在着就业与升学的矛盾。很多家长非常看重中职的升学率,势必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职学校对要求升学的学生强化与高考有关的科目的学习,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资源共享的机制没有形成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文件,但没有具体的实施制度,特别是缺少地方政府的中高职衔接机构。由于条块分割,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同一地的中高职学校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很难做到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目前的资源共享只局限于职教集团内部或者“3+2”模式的中高职院校之间,难以大规模的集约建设。

三、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背景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大幅增加,中职与高职要显示出明显的层次性区别。要按照区域产业结构对不同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各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形成技能型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避免重复或脱节。

(二)全方位原则

中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不能仅仅考虑实践课程的设置,还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实践师资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做到全方位的衔接沟通,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适应企业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三)灵活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到中职教育升学与就业的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选修与必修的方式灵活处理两种不同的实践要求。同样,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也要考虑到高职教育生源的复杂性,针对职业高中、中专生和技校生不同的专业技能基础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

四、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对策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从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和岗位类型看,中职生主要就业去向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单位,就业岗位主要为收银、统计、仓管、出纳、辅助会计等,这些岗位需要熟练的动手能力,会计核算报告的要求相对较低。高职生主要就业去向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会计中介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就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和会计监督岗位等,这些岗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重构

会计岗位的层次递进非常明显,可采用“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按照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四阶段培养过程,整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校外相结合,设计的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表1)。

采用选修的方式兼顾了中职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求,同时也避免了高职实践课程与中职的重复与脱节。整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呈现纵横延伸扩展的模式,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既增加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等岗位实训,又进行了拓展、加深。如同样是会计分岗位实训,中职与高职的岗位任务内容有明显的层次区分(见表2)。对于升学方向的中职生只要求进行会计分岗位实训1,对于就业方向的中职生,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可再选修会计分岗位实训2中的模块。

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区别:(1)中职要特别重视学生会计操作的规范,否则高职很难纠正,高职在实训中要重视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的判断;(2)中职更多的去向是小企业,实训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高职学生实训遵循《企业会计准则》;(3)中职实训可将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分开,而高职更多的是将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实训相结合;(4)中职的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设计成工业类型即可,而高职的会计综合实训不仅针对工业企业,还要涉及商业企业、服务业等。

(三)合作编写教材,相互交流师资

以往的实训教材编写虽然都注意了引入企业会计骨干的参与,但仍然是在中高职教育各自内部进行,势必发生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要做到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中高职实践指导教师要相互合作,共同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在实践指导师资的聘用上,可以柔流,形成开放性的教学实践氛围。

(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实践考核

中高职教育均要进行项目化实训课程的开发,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有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中职的实践教学中,侧重“做中学”;高职的实践教学中,侧重“学中做”。对学生的实践考核采取“过程+结果”的方式,由学生自评、项目小组评分、教师评分综合构成,适当时引入企业师傅的评价。

(五)共建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中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可统筹建设和使用,实行资源共享。学生可在中高职之间进行课程互选,所取得的实践技能水平评价和学分能够互通互认。同样,校外实训基地也可实行信息互通,扩大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高职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的利益融合体。

五、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实施保障

(一)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中职学校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做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就业为导向”,统筹兼顾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高职院校要对中高职协调发展方向明确,积极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重视中职生源,编制面向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要符合中职“以就业为方向”的办学目标,同时满足高职教育的入学基础要求。在招生分数的分配上,可实行技能考核与文化考试比例相当。同时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考试、证书、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获奖等结合,促进中职生的学习,完善注册入学制度。

(三)务管理系统

建立不同学校同一课程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分标准,中高职学生可与中高职学校间进行课程互选,取得的学分能够互认。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可免修中职阶段合格的课程,避免课程的重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将中高职融入的统一的选课教务管理系统,形成中高职师生信息贯通的集成。

(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职教集团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合作单位独立性较强,合作还不能广泛深入,需要政府出面成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管理委员会,规划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工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财务共享;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前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颠覆性变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报告业务管理方式,它是依托信息技术,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实体的会计业务有效整合后放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来记账和报告。财务共享的优势是不仅保证会计核算的高专业化、标准化,而且还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效率,节省较大的人工与系统成本。自1999年摩托罗拉在天津建立亚洲结算中心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财务共享服务领域的探索。面对如此情形,高职院校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转型,探究适合财务共享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革[1],为推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思路。

1财务共享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1.1业财融合化

在财务共享趋势下,业财深度融合得到进一步体现,财务定位从简单记账到决策支持,财务与业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更加密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置要求财务人员主动融入业务部门,对业务流程、信息系统进行规范与再造,使得业务内容和现金流在共享中心模式下更为清晰,提升财务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加深业财融合程度,也加强企业全面管理,专注于创造价值和风险控制,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2]。

1.2岗位复合化

财务共享使得传统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基于流程再造和IT系统整理,大量重复性、可操作的业务被机器人替代,财务人员也从大量低附加值的基础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些传统的会计岗位在逐渐被替代;但与此同时,业务型财务、战略型财务等复合型人才被广泛需要,大数据分析师、战略规划师等一些新兴会计职业岗位应运而生。新兴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要会生成会计信息,还要具备战略思维、分析和决策能力,能站在战略高度以全局性的视角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进而实现财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

1.3服务自动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共享服务的处理流程逐渐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德勤财务机器人为例,它不仅能以集中或远程采集模式,对票据进行扫描、分类,采集录入信息、合并和汇总各项财务数据,并且能在既定的业务逻辑基础上对各自动化财务流程进行判断、识别、管理和监控[3],且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极高。在未来几年内,对财务共享中心来说,很大程度上也会变成财务的自动化工厂,而对企业而言,财务共享会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向更为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1.4系统集成化

财务共享中心并没有单独剥离出来运营,而是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进行的多门类融合开展,协调企业内系统和企业外系统的工作,依托信息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原本分散的财务信息进行高度集中、系统的处理,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和协调能力更高,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财务共享中心的服务正在延伸至更高价值及更多服务中,从而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多业务处理成为可能。

2财务共享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和发展,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促使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传统会计岗位人才需求大幅减少,企业中原有从事大量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已逐渐被淘汰,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更系统的财务专业技能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能将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流程进行集中处理,财务人员的分工界限愈趋明显,少数基层财务人员甚至是财务机器人即可完成大量基础性数据录入、会计核算等工作,而能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优化,进行事前预测、绩效评价,并对企业行动提供决策支持等工作则需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完整、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才可胜任。而且对系统能掌握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全面预算决策以及风险管理等知识的财务人员目前市场上非常紧缺。

2.2更全面的业财融合能力

随着业财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知识结构单一的财务人员已不适应新的会计职业岗位要求,精通业务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基础财务核算工作均由共享中心按标准化的流程处理,使得财务人员有精力投入业务财务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业务部门,积极向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投融资等领域渗透,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业务、财务相关信息;同时也要从业务的角度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4],财务人员还应掌握计算机、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财务人员的技能从专业性向战略性转变。

2.3更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要求更多地与业务部门融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实现业财一体化发展;同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日趋复杂,经营活动和交易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调、沟通能力,能处理好公司各相关部门、人员间的关系,以应对企业内部和市场外部的变化,为高效率财务工作提供保障。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陆续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都有所突破,但对财务共享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仍较为稀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具体来看,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相脱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财务共享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原本注重核算型的财务人员,需逐渐向决策型、管理型转变。而现阶段,高职院校仍注重的是培养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传统的会计工作,培养目标以核算能力为主,忽视新技术、新平台以及互联网等的深度发展,缺乏对业财一体化、财务共享、智能财务等行业最前沿知识的深度了解,与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

3.2课程体系设置难以匹配企业需求

财务共享模式不仅从知识结构方面打破传统的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而且在技能要求方面也突破软件间的操作层面,从而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仍偏重于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很少涉及市场上已开始推广的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等行业前沿知识,缺乏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高级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同时也缺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足以支撑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3.3教学方法运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的单向输入方式,虽然部分课程也有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仍避免不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手段看,多媒体网络以及线上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搭建知识存储、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但在财务共享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系统性、战略性的思维,“画流程、讲方案”等与实务零距离的知识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思维和风险识别能力。

3.4教学软、硬件更新落后于社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实务中的会计岗位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教学经费、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软、硬件更新速度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实务偏离较大。针对新出现的财务共享服务,很少有院校开设财务共享有关的课程,即使开设相关课程,通过教师讲解,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仿真实训模拟,但与会计实务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训、实习,是当下会计专业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3.5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财务共享属于当下会计领域的新技术、新思路,多数教师并无财务共享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导致其相关技能掌握欠缺,实践操作多为纸上谈兵,无法将财务共享的理念、实务中具体运作模式、能力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学习的过程即已显现。

4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建议

4.1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在财务共享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财务共享的技术、理念,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使得人才输出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研究财务共享带来的企业财务工作模式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的变化,制订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转变教育理念为根本目标,通过开设新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三教改革、加深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应结合课程思政,注重学生素质目标的培养,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青年人才必不可缺的要素。

4.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财务共享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应整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弥补现有体系中对财务共享知识渗透与融合不足的现状。在具体做法上,一是适当删减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等基础类核算课程的课时或学分;二是新增财务共享相关课程,如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注意加强云财务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教育;三是新增跨专业设置课程,如大数据应用、Python、C++等信息统计管理类课程,以及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增设“1+X”证书考核相关课程,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岗位职业做到“无缝对接”。

4.3推动三教改革

4.3.1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指示,因此,高职院校应多鼓励专职教师通过不定期的实习或挂职锻炼,深入行业一线,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专业教学活动更好地与实务项结合;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双向交流协作等方式,加强与实务界的联系,甚至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水平,培养教师的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团队。

4.3.2推进教材改革

近几年,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相关政策变化较大,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的教材更新速度赶不上行业变化的速度,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开发本校适用的教材,灵活选用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多种形式的教材,结合实训软件的使用,填充课堂教学;同时,根据会计岗位需求的前沿趋势,鼓励教师自编或与企业共同编写能体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教材,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

4.3.3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应避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其次,充分利用实训软件、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再者,还要注重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

4.4加深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可通过实践基地的实务操作得到检验,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有待提升之处,有效地掌握相关技能。校外实习基地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实践教学,将最前沿的财务共享模式下实务操作引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可校企共同开发财务共享相关教学软件,既可推动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教学软件的开发成本,从而促进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立贵.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2):118-119.

[2]周晓慧.智能财务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当代会计,2020(12):16-19.

[3]郭尚君.刍议财务智能化趋势与高职财务人才培养[J].现代营销,2020(11):8-9.

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文3

    1、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财务会计课程群建设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要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准确结合,要能及时反映我国最新的会计核算准则,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进的教学内容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体现,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在多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课程还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各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在此条件下,学校应集中财力给予课程建设大力支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课后作业。针对课程中的具体原理,教师指定具体的网站或报刊渠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应用课程中的具体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课后作业的难易程度,采用个人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课堂上安排学生代表作简要介绍,教师总结。教师重点从需要何种资料和数据、如何利用已有的原理整理这些资料、如何得出结论的角度进行引导。

    (2)案例分析。针对重点内容,精选3~4个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要求每组提交案例讨论报告。课堂上安排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重点从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把握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3)课堂讨论。具体方法是,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程实验、会计实训和毕业实习。

    1、课程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是为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理论知识;二是训练学生的基本会计技能;三是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缺少的原始凭证、表格等,由学生自己设计、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学习简单的财务分析,提高学生的财务意识和写作水平,加深学生对企业会计制度、准则的理解;五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是体验会计工作,陶冶会计职业道德。

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文4

硬件建设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设的基础部分,其不仅要求计算机配置要能够适应电算化实践的要求,同时在建设类型和建设场地等方面也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1建设类型的层次化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能够保证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与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建设方案:

(1)初级层次的实验室建设。初级层次的实验室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初级操作要求,这仅仅要求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相适应。在初级层次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如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都可以获得有效运用。

(2)中高级层次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设主要以现金的会计思想和管理理念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关于信息管理、预测、分析等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中高级层次实验室中,一般需要加入关于设计和综合分析的实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2建设场所多功能化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要以当前的教学改革为指导,同时更要以先进的、全面的会计管理理论为基本思想,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一般针对初级层次的实验室建设,可以利用模仿企业外部环境等方法为学生建立仿真的实验室,如建设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窗口,学生可以按照企业的流程进行各个岗位的分工以及不同部门的合作,使学生熟悉一系列的会计工作流程,这样学生在毕业进入到企业中之后,才能够较快的适应企业真实的环境。对于中高级层次的实验室建设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功能和性质,配备不同的网络设施,也可以将其与企业的资本市场相连,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进行相应的管理与分析工作,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2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电算化实验室建设的核心部分,其建设成果直接影响着实验室是否能够稳定运行,同时软件系统的建设也关系到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软件系统的建设,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实验项目要具有层次性

会计实验的项目内容可包括专题性、综合性、验证性、探索性等实验。经济不断发展,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不断发展更新,会计实践教学也不断改进。实验室应不断开发设计各种层次类型的实验项目。在初级层次会计核算实验室中应以教材中章节的实验为主,因为教材中都有实训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完成基本的实训项目。在中高层次实验室中可设计财务管理、审计、证券等专题的实验项目。如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收集资料,针对公司的审计报告、找出问题、做出评价、进行审计专题实验。

2.2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生开展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理论基础,该课程体系的建设通常需要以专业的会计人员或者财务专家联合完成,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制定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确保课程体系中既要包含具有系统性的理论课程体系,又要具备涵盖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所需要的会计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创建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中应当包含会计单项基础技能训练和会计分岗综合实训两个基本的环节。只有具备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确保会计电算化实验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会计岗位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为学生日后进入到企业中工作奠定基础。

2.3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会计资格证考试模块、会计技能证书考试模块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模块。通过三个模块的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学年内的不同阶段获得相应的教育,学生在具备相应的技能考试资质之后,便可以参加相应的会计师资格考试,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进而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3人员配备及师资建设

实验室人员配备是建设电算化实验室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其稳定的运行。

3.1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教师配备

实验室的指导教师也可以称之为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其不仅仅是管理实验室,同时也要完成相关的设备管理工作,所以对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指导教师也必须要掌握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机能,才能保证有效的管理实验室。实验室指导教师与单纯意义上的教师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对二者进行科学的配置,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有效性。

3.2建设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1)要培养具有专业会计实践操作技能的带头人,他们能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获得最前沿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负责电算化专业论证以及相关分析报告的撰写,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建设方向与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对于会计专业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给予最直接的指导。

(2)要培养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通过参与相关的进修与学习活动,参与到实际的会计师事务所活动中,实现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等能力方面的综合提升,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在电算化实践中的能力提升。

(3)要能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企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为电算化实验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可用的素材。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会计师以及企业财务主管等到学校进行指导工作,参与到学生的电算化实验中,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点的指导。

4结束语

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更是经济发展所急需。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加强实验实训建设,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实训教学体系,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尤为重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建设的现状

(一)实训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仍停留在理论教学模式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在实训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教学计划不科学,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环节不系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会计实训教学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而在实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灌鸭式”教学,将每章节内容灌输给学生,造成理论知识广泛、抽象,实践操作空白。学生最终只学到书本上理论的概念性问题,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知之甚少。此外,实训课程时间安排偏少,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懂得一些基本的会计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很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低。最终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院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的脱节,学生一旦就业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实训内容狭窄、层次低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覆盖面较为狭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等,缺乏出纳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银行会计、分岗位实训等课程的实训项目。此外,会计模拟实训目标层次较低,大多为基本技能操作,学生虽然也完成了从填制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登记账薄和编制报表一整套核算过程,但整个实训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一定程度的手工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显得不足。

(三)缺乏相应的实训软件

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高职院校实训过程大多为手工实训,即使有相应的实训软件,也不健全。大部分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等常见的实训软件,缺乏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审计、银行系统、报税系统、出纳业务、分岗位实训等实训软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直观的将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在实训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忽视了与电算化教学的结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会计软件各模块相互间的衔接关系。

(四)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实训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作为会计实训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由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走向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其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失衡,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和高级职称的教授。实训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实验实训建设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展会计专业实训建设工作,就要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牢固树立教学为实践服务的思想,一切以就业为重点,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学生实施专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

(一)改革实训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引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逐步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树立全程实训的观念,创新实训内容,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按照单项实训、专题实训、分岗实训、混岗实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训,以实现分阶段、分岗位及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使实训课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增强实训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做到边教学边实践;三是合理规划课内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的内容及手段,有效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逐步实现“六递进”,即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加大实训软件的投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软件建设,加大软件、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不但提供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银行核算等单课程实训软件,还应构建会计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电子沙盘实训、网上报税系统等综合实训软件,同时建立习题库、精品课程库、会计信息库等软件和信息资源。将实验室在校园网内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和网上模拟实验,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让师生课余时间都能到实训室进行项目实训或课题研究,使实训不仅在课堂,还进入生活,扩大实训教学的范围。

2.建立仿真实训室,突出环境仿真,业务仿真的特点。 由于种种原因校外顶岗实习很难实现,校内仿真实训室的建设就成为解决实践环节问题的最佳途径。它是仿照现代公司财务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设置仿真实训场地和财务部门,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和部门,例如企业的供应部、生产部、销售部,外部仿真企业的开户银行,所在地税务机关、与仿真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对方企业及其开户银行等主要的部门。财务部门可以设置会计主管、出纳、流动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投资核算、存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综合分析等会计岗位。并按岗位配备桌子、电脑、会计科目章、财务专用章、企业公章、印鉴、直尺、剪刀、橡皮擦、铅笔、黑色笔、红色笔、大头针、回形针以及装订记账凭证所需的装订机、线;各种空白的、逼真的业务单据、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相关实训器材。仿真的实训能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经济业务,并采用全真的证、账、表进行账务处理,把真实的会计业务搬进课堂,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训教学的综合质量。

(三)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单纯寻求校外实训基地往往比较困难,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可以采用校企共建合营“校中厂”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公司办公场所由学校免费提供,公司董事会由企业经营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组成,董事长由企业经营专家担任,员工主要由企业业务能手和聘用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学生组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记账、管理咨询、税收筹划等,通过共建合营的模式,充分发挥双方的经验资源、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优势,实现校企的合作发展。学校将公司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企业业务能手的带领下,学习企业经营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实现合作育人和合作就业。

(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搞好教育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应让原来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到实践中去。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到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熟悉产业、行业特点,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专业完成实践报告,作为实验教学素材,成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双精通的复合型教师。并改变若干年来会计教学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还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教师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及时地获取关于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相关材料,以促进会计教学与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同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验实训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前途,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在实验实训建设中最突出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所以,高职高专必须加强会计校内实训建设和完备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来造就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姜莹,试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与会计实验教学[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6).

[2]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7).

财务共享技能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中职;国际商务;实训平台;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以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打造中国―东盟经贸信息合作平台,全面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国际贸易的地位在广西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随着广西加快了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广西与东盟经贸来往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大幅增加,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队伍现状分析》提出:广西目前缺乏能开拓国际市场、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国际化外贸人才。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均取得了明显的增长,特别是明确了把培养“技能”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生命线后,各个职校的实训基地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先进,使中职学生的培养出现了一个质的转变。

但是随着实训上升到一个高度后,一些新的瓶颈问题也出现了:(1)实训毕竟是实训,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跟真实的工作岗位仍然有差距,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提高技能水平,却无法深刻体会因为填单的一个小小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2)大部分学校的实训都是各专业独立存在的,缺少完整的、系统的实训环境,以商贸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会计、物流、国际商务等专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只有对整个企业的运作流程有个完整的实训,认识到本专业岗位和其他专业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学生才能充分认识本专业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使得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提升一个台阶,也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的平台,本课题欲探索构建一个以学生作为主体、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监督指导、完全按照市场化经营运作的综合实训的实体企业,探讨出一条全新的、真实的实训体系,使中职的实训能突破瓶颈,真正实现校企“无缝连接”。

二、平台建设的功能目标

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谋求的是一种可替代真实的工作环境,重点在于搭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平台。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为老师科研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培训场所,并在商务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保证实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实践实训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人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各岗位、各流程或涉及物品、或涉及现金、或涉及服务顾客等,实习学生团队成员在实训过程将受到职业道德的实战熏陶,从而培养出更有职业道德水准的适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3.多专业多岗位综合实训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以国际商务专业为核心,辐射到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实训室综合岗位实践实训,将亲身体验商场收银员、会计核算等十多个工种的岗位角色,熟悉从商品的采购、上架、销售等到商场的资金流、物流、人员岗位的管理及会计核算等系统的商品零售企业运作流程,熟悉各工种的岗位技能,为今后学生与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做好充分的职前训练。

4.课程改革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训课程融合国际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等多专业课程于一体,将涉及的课程有《进出口贸易实务》《收银员》《商务礼仪》《会计基础》《财务核算》等,根据实训室的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训课程。

三、平台建设的过程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调研―计划―实施”的研究要求和路线,提高研究实效,以求达到建设预期效果。

1.通过校企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人员和时间安排,开展针对性的学校和社会调研,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挂职锻炼等手段,对相关企业在人才需求、岗位设置、设施设备、企业氛围、文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2.校企共同论证,形成建设方案。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建设方案,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岗位能手,召开建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校企论证会,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完善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方案》。

3.完成平台建设,发挥实战功能。以建设方案为依据,构建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并整合分散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资源,形成综合实战平台,制订全新的管理和运作制度,通过平台的运作,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实战平台和一套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教学、实训、管理、评价制度,学生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平台的运作方式

1.出台相关制度。实训平台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企业特色,也要融入学校的规章,大力营造出企业工作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进入实训平台自己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学校学生。

2.成立由企业专家和本校国际商务、物流、营销、会计等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为实训平台的日常管理、运作以及学生实训进行指导。

3.打造学生核心团队。学生核心团队从各专业中遴选优秀学生组成,核心团队的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技能水平(通过培训能单独胜任所在岗位),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是实训平台正常运作的中流砥柱,在实训平台中的身份是中层管理人员。

4.打造学生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这一团队由技能水平尚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和新生组成,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晋升为核心团队成员,从而实现了实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5.明确岗位职责。实训平台分岗定人,每个岗位都形成“教师+专家―核心团队学生―第一梯队学生―第二梯队学生”组成的金字塔模式,各岗位间根据教师掌握的情况可进行轮转,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多掌握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6.定期召开会议。通过会议的方式解决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员工精神,奖罚分明。

五、建设成果及成效

1.为学生提供了校企无缝对接的实战锻炼平台。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经营性的实体,是一个真实的企业,摆脱了传统模拟实训的束缚,把复杂、抽象的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许多在实训中无法接触到的工作问题,还可以掌握专业内各岗位承上启下的关系和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提高各自的业务技能。

2.提高了实训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训过程中涉及国际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等多个商贸类专业,我们通过研究专业群的共性,根据它们的共性进行合理配置,搭建一个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共享平台资源,改变了过去实训室分散且各自为政的局面,减少了实验、实训室建设中不必要的重复投资,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更加有效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教育资源。

3.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三个对接”。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了“三个对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具体做法是:以实战平台为核心,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订课程计划,依据职业标准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然后,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真真正正地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通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校就对国际商务行业有全面和相对深入的了解,掌握实战的综合操作技能,为今后学生与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做好充分的职前训练。在学校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运作的全真环境,运用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相同的实训设备,让学生得到与实战性的技能训练,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